中创腾飞汪海波:经济视角下的新中国粮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43:22

刘彦卿 

        在中国,没上过学的、不识一字的大有人在,但不认识粮票、没用过粮票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在粮食严重匮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身无粮票简直寸步难行。小小粮票,方寸之物,却伴随着国人生活了半个世纪,成为经济落后的象征,沧桑历史的见证。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粮票早在宋代起便开始大规模使用了。当时的“粮食要券”、“生券”、“熟券”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流动粮票”、“军用粮票”有着异曲同工之途。而作为现代粮票雏形是“粮签”、“粮牌”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粮票的印制、发行、流通、使用又一次掀起高潮。其发行范围之广、品种类别之多、管理制度之严、影响程度之深,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本文拟以新中国粮票为例,对粮票所蕴涵的经济因素和由粮票生发的经济现象作一粗略探讨,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和同行。

        一、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在流通领域中的经济地位

        新中国的粮票,产生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之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在流通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从其生发的一些经济现象即可窥探一斑。

        首先,粮票是作为战胜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武器来利用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市场是极其复杂和混乱的。除了国营粮食商业外,还保留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粮食私商。他们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粮食形势一旦紧张,他们便露出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剥削本质。并勾结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套购粮食,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哄抬粮价,扰乱市场。千方百计和国营粮食商业争夺粮源,还利用造谣欺骗等手段,挑拨农民和国家的关系,从流通领域内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商品的供需矛盾,致使国营粮食商业收购计划月月完不成,而销售计划却月月突破,产生入不敷出的严重状态。甚至出现在粮食上市的季节里连续出现销售数量大于收购数量的反常现象,粮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便开始对粮食的分配和流通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取缔资本主义的粮食自由贸易,实行国营粮食商业的垄断经营。国家粮食部在颁布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政策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证三票制”。四证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即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地方料票。这样,作为一种战胜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武器,粮票便开始介入国家和国民的经济生活。

        其次,是粮票大量出现后在经济生活中所生发的“票证经济”现象。

        粮票自1955年正式发行后,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一直延续到1993年。四十多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粮食部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印制、发行了数以万计的粮票。这些粮票,发行范围极广,除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外,各省市自治区、省内各地市县乡镇、甚至一些学校、厂矿、工区也都有自己的专用粮票,而且品种极其繁多。除常见的通用粮票、流动粮票外,还有定额粮票、兑换粮票、工种粮票、划拨粮票、补助粮票、价购粮票、奖售粮票、行业粮票、蔬菜粮票、副食粮票、侨汇粮票、饲料粮票、比例粮票等。由于粮票的大量发行和流通,“凭票购粮”便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粮票无论同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同生活消费活动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便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之为票证经济体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术语,“票证”经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再次,是粮票生发的经济现象所产生的效应。

        包括积极的经济效应和消极的经济效应两个方面。从积极的经济效应看,粮票的使用起到了阻挡和缓冲货币替换实物的作用,弱化了消费相对膨胀与物资匮乏、经济总量短缺的矛盾;阻挡和缓冲了社会需求对短线产品的集中压力,弱化了社会需求上拉同结构性经济短缺的矛盾;起到了保证重点生产和保护做、低收入者利益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从消极的不良效应来看,粮票的大量印制和流通,强化了我国原有的产品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确立,并由此生发出倒买倒卖、贪污伪造粮票、套曲粮食差价的经济犯罪现象。据统计,仅在1987年到1989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全国查处的贪污在上万斤粮票的案件,就多达130余起,查处非法印制面额为5市斤(最大面额的全国粮票)的假全国通用粮票的案件,则多达412起。以致使在当时的社会上,曾出现一批批职业性的粮票“倒爷“(经营者)。

        从本质上看,粮票的大量发行和广泛流通使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短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合力作用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发行粮票虽属被迫和无奈,但国家却能够通过粮票了解和掌握一定时期社会重要战略的流动量,进而掌控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确系举足轻重。

        二、改革开放时期粮票在收藏领域中的经济地位

        随着我国农业形势的好转和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粮票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干预程度也在不断弱化。1986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93年4月,除云南、青海、西藏的个别县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放开粮食价格,取消了粮票的流通和使用。到1993年底,除军用粮票外,全国已不再使用粮票。然而,使人始料不及的是粮票被大多数人视为废纸、乱弃乱扔的同时,却被一些独具慧眼的收藏者视为珍宝,四处寻觅,加以珍藏。顷刻间,刚刚退出流通领域的粮票,又生发出一种新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

        其实,早在新中国的粮票发行之初,社会上便有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人在进行着粮票收藏活动,并不时地掀起收藏热潮。待粮票退出流通领域之后,更是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如梦初醒,猛然看到了粮票自身的经济价值,争相收集粮票,使粮票收藏活动更加火热。因此,在粮票作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其在收藏领域便从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当今与邮票、钱币、烟标、火花并列的一大收藏品。

        由于粮票本身蕴涵着丰富凝重的经济要素,所以生发出整个社会看重粮票收藏、研究粮票文化、探询粮票价值、开发粮票资源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使得收藏领域的粮票与当年流通领域的粮票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搞活作用,其具体驳岸县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间粮票收藏的普及性。

        在我国,民间从事粮票收藏活动由来已久。从收藏的角度来看,粮票收藏是一种比较经济、便于普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长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活动。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便有人开始收藏和研究粮票,八十年代初期(1982年)和中期(1986年),在部分地区曾先后掀起过两次粮票收藏热潮,并出现粮票收藏刊物。1993年粮票作废后,粮票收藏活动更是方兴未艾。据统计,目前全国粮票收藏爱好者已达数十万人,各地收藏爱好者自办的粮票收藏刊物达百余家。江苏常州、无锡,河南洛阳、郑州、新乡,山东济南、淄博、枣庄,湖北武汉和四川成都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均成立有粮票收藏组织。北京月坛、成都冬青树、郑州大学路、武汉航空路、常州红梅公园等处的粮票市场曾红极一时。北京报国寺、郑州古玩城、成都竹楼茶园的粮票交易价格,至今仍影响着全国的粮票市场行情。1993年,由民间集粮人士发起的全国粮票交流大会在江苏南京举办,以后每年一届,至今已先后在南京、常州、武汉、无锡、郑州、徐州、西安、天津、洛阳、成都、宜昌、太原、重庆等地举办了十三届。粮交会上,不仅有火暴的粮票交流,还有精彩的粮票展览、粮票文化学术研讨和精品粮票拍卖等活动。网络普及后,粮票收藏迅速在互联网上占领一席之地。网上粮票博物馆、粮票电子交易异常活跃,花样百出,呈现出系统性、独立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二是官方粮票收藏的规范性。

        粮票停止流通后,受民间粮票收藏形势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粮票收藏活动。1993年底,经中央编委批准,国内贸易部成立了华夏粮油票证研究开发利用中心,并于1994年4月和1995年9月多次召开粮票收藏研究座谈会,制定粮票收藏规划,商讨宏观调控对策。1994年10月,由贸易部、国家粮食储备局和华夏粮油票证研究开发利用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粮票展览在北京展出。并在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巡回展出。同时,发布了部分粮票品种的官方牌价,如: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一套5枚150元,196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2市两(未发行票)80元,1965、1966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各4枚12元,1982年版全国通用粮票2枚(未发行票)80元等。虽然民间早就有了粮票买卖活动,但由政府部门来确定粮票价格并公开出售还是首次,这标志着国家已承认正式进入首次领域并使之合法化和规范化。此外,华夏票证中心在挖掘和收集稀有粮票、填补粮票档案空白,组建全国粮票收藏组织、扩大粮票收藏队伍,培育粮票交易市场,制定粮票交流拍卖办法、开展粮票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以来,国家粮食局先后在大连、厦门、北京、武汉、南京举办了五届中国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今年10月,第六届全国粮油展交会已定于郑州举办。在这全国性的粮食行业盛会上,都安排有粮票展览的内容。

        三是港台地区和海外粮票收藏的国际性。

        其实,收集中国粮票之风,最早产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由集邮界人士发起。大陆收藏者虽有人早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初期就开始收集粮票,但由于人数极少,加之环境较差,并未产生扩散效应。后来在港台收藏者的诱导和影响下,中国大陆的粮票收藏者才逐渐增多,以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掀起两次收藏热潮。

        港台粮票收藏热在波及大陆的同时,也影响到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澳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
      目前,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均组建有较为规范的粮票收藏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组织或个人经常与大陆各地的粮食部门联络,要求赠予或购买各种粮票。1993年初,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市,也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大陆粮票研究会”和粮票收藏组织,四处搜寻并不惜重金购买各种粮票珍品。1995年,一个“旨在联络世界各国粮票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中国粮票文化”的国际收藏组织——国际中华收藏学会粮油票证分会在香港成立。香港一家资深文化出版机构——东方文化中心的总裁周树楠先生也雄心勃勃,表示要用几年时间,编纂出版一套“粮票文化丛书”,随后不久,便推出了《中国粮票史话》、《中国粮票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语录粮票图录》、〈〈中国粮票图鉴·常州卷〉〉等书。

        粮票退出流通领域后,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红火依旧,并且还走出国门,打入国际收藏领域。这不仅使粮食政策的决策者、设计者没有想到,就连一些资深的收藏家也始料不及。但不论是民间也好、官方也好,国内也好、国外也好,过看中和收藏的无不是粮票的经济价值。这无疑便是新中国粮票的新的经济角色和地位的崛起。

        三、新时期粮票的双重经济地位

        1993年,伴随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号角的吹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在这一年放开了粮食价格,取消了粮票的流通,粮票在顷刻之间便从流通领域进入到收藏领域。

        然而,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十几年来,或者是因为全国性的大幅度的粮食涨价和各地群众抢购粮食的风潮,或者是一面国营大中型企业破产改制使得大量产业工人下岗致使生活艰难,粮票在局部地区又得到两次典型的回潮。

        一是在1993年底,粮食市场波动引起全国性的粮食涨价和许多地区群众抢购粮食。先是沿海后是内地,先是南方后是北方,粮价上涨风波迅速波及全国。到1994年春夏之交,粮油价格持续上涨。为此,国家曾组织抛售专项储备粮25亿公斤,储备油3200万公斤。陕西、山东、安徽、北京等许多省市也陆续抛售地方储备粮油,就地平抑粮油价格。但粮价仍然居高不下,居民怨声骤起。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自然便想起以往行之有效的办法,重新发放使用粮票,用粮票来干预经济生活中的棘手问题。1994年元月1日,江苏昆山市率先在全国恢复使用粮票。市粮食局专门下发了有关文件和通知,规定了具体的供应品种、数量和凭票购买办法。紧接着江苏苏州、常州、南京等地市,安徽芜湖、寿县、等市县,辽宁沈阳、大连等主要城市,湖南湘潭、黔阳,四川甘孜自治州,河南安阳、南阳等地也都纷纷印发粮票。据统计,到1994年年底,全国已有100多个县市恢复使用粮票,到1995年,恢复使用粮票、粮本、粮卡的地方更多。其使用期长者几年,短者几个月,直到市场粮食价格平稳后才取消。

        二是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大中型企业纷纷进行重组、破产改制,导致相当一部分职工或分流,或待岗,或下岗。于是,针对这些生活贫困的低收入者,一些大中城市印制、发放了一种“帮困粮票”。由地方财政、民政和粮食部门联合发放,或由专门成立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面额固定,按月购买,仅限城镇低保人员使用。如上海市的“绿色粮卡”、北京市的“帮困粮油卡”、大连市的“城市困难职工粮油代购券”、本溪市的“低收入居民补贴粮油供应票”、太原市的“粮食供应优惠卡”等。市政府每月通过指定的帮困粮油供应点向市区低收入者免费或优惠供应一定数量的大米、面粉、食油及其它粮油制品。上海市在1996年一年就发放绿色粮卡40万张,有近500家粮店被指定为“帮困粮油店”,市财政每年为此要多拿出8000万元人民币的财政支出。北京市的帮困粮油卡从1996年12月起开始发放,一直延续使用到2002年6月底。自当年7月1日起,改为发放现金补贴

        与计划经济时期发行的粮票相比,新时期的粮票不论从政治色彩还是经济地位上看都淡薄多了。这说明,一本粮卡、一张粮票可以轻易恢复使用,但在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国民经济各个角落的今天,要想借用粮票重新起到平抑粮价、满足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已经不大可能了,也没此必要了。因此,新时期粮票的经济功能势必要转向保障城镇低收入者,而不是面对所有城镇居民。这种性质的粮票,目前在西方国家也存在。例如,美国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福利时所发放的食品券。每当失业人数增加,美国政府就会增发食品券,以帮助失业人口摆脱饥饿。按目前的标准,处于饥饿状态下的美国四口之家,每月可向政府申请领取价值375美圆的食品券,由农业部核实后发放。

        而在收藏领域,新时期的粮票,却扮演着另一种角色。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拿到新的粮票后,并不是去购买粮食,而是作为收藏品藏在家中。所以,在新粮票刚刚发行不久,就出现在收藏品市场上公开标价出售,使得新时期的粮票呈现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

        粮食,是世界性的战略物资。不仅我国长期以来受到粮食短缺的威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粮食问题都不敢掉以轻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家国际研究机构宣称,全球人口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即使按照人们制定的增长率增长,也将超过地球粮食供应能力所能承载数,“世界食品经济将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这一问题将会在2030年左右凸现。届时,很可能会发行一种“世界粮票”或类似的凭证在全球使用,用来缓和粮食供求压力。

        这一提法虽然有些悲观,但在某些方面却不无道理。如果真到了那一天,面对“世界粮票”的争夺,我们就会感觉到,它的经济分量要比我国的任何一种粮票都沉重得多。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切莫忽视对日益沉重的粮食安全及其成本优化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