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的寓意哲理:粮票资料收集(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28:06

粮票资料收集(一)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1955年我国开始发行粮票,1993年粮票停止流通。粮票随后进入收藏市场,并立即成为广受追捧的收藏品。 
  据估计,新中国发行的全国粮票(先后印制共计9套)、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总数有14000多种。其中,发行最早的全国粮票是原粮食部1955年9月公开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发行最早的地方粮票是西南区1950年发行的票额为壹斤半的大米票。 


粮票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购买、换取粮食和粮食制品的票券,是记录国家政治、经济、粮食发展史的实物资料,其形成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宋代就出现了“粮食要券”。“粮票”二字真正在票证上出现是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也就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当时叫做“征收粮票”。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带有“粮票”字样的粮食票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生活,于1953年颁布了粮食统购统销命令,并于1955年8月实施了《市镇居民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粮票作为此项政策的配套措施于同年11月正式印制使用。近四十年来,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级发行的粮票约有数千套、数万个品种,是城乡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后的产物,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 
粮票种类繁多,有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工种粮票、定量粮票、农村粮票、饲料粮票、兑换粮票、奖售粮票、划拨粮票、补助粮票、价购粮票、搭伙粮票、团体粮票、侨证粮票、以工代赈粮票、救灾粮票等等不胜枚举。粮票最小面额有一钱、二钱、半两,最大面额有五千斤、一万斤、一万四千斤等。粮票印制有影印版、雕刻版之分,字体上有楷书、隶书、新魏书、宋体、仿宋体等,图案设计上,有工、农、林、渔、牧业生产,有各地风景名胜,有古代和现代大型建筑等。这些不同时期的粮票为今后研究我国粮食流通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3年7月1日,全国粮食购销流通体制改革,各省、市、自治区粮票相继停止使用。至此,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粮票版本及库存粮票按管理权限分期分批先后销毁,但尚有一定数量的零星粮票留存散落于民间,从流通领域进入收藏领域,成为近代历史文物票证收藏品。小白 
(海峡生活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  ==
名          称 年  号 面  额 备    注
全国通用粮票 1955 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半市斤、肆市两  
全国通用粮票 1956 伍市斤、壹市斤  
全国通用粮票 1957 伍市斤、叁市斤  
全国通用粮票 1965 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半市斤、贰市两  
全国通用粮票 1966 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半市斤  
全国通用粮票 1982 伍市斤、叁市斤  
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 1962 贰市两、壹市两  
军用粮定额支票(大米) 1958 伍仟斤、壹仟斤、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面粉) 1958 伍仟斤、壹仟斤、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粗粮) 1958 伍仟斤、壹仟斤、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马料) 1958 伍仟斤、壹仟斤、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大米) 1964 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面粉) 1964 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粗粮) 1964 壹仟斤、壹佰斤  
军用粮定额支票(马料) 1964 壹佰斤、伍拾斤  
军用价购粮票 1960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叁拾市斤、伍市斤、壹市斤、叁市两、贰市两  
军用价购粮票 1967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价购粮票 198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马料) 1967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粗粮) 1967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面粉) 1967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大米) 1967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马料) 197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粗粮) 197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面粉) 197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大米) 197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粗粮) 198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面粉) 198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军用供给粮票(大米) 1981 壹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






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调节供需的手段,购买粮食的凭证。正式使用始于1955年,1992年国家粮食购销价格放开后,粮票的特殊用途逐步淡化,并以藏品的身份进入收藏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的约有2441个地方,品种约有30万,有全国粮票、各省市粮票、城镇粮票、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另外,大米、小米、粗粮、喜粮、标粉、精粉,甚至饼干、点心也有票。票证时代,人们的钱包里必须装有粮票。出远门需出具证明兑换省级粮票或全国粮票。所以,粮票是人们出门在外的通行证。  
中国的票证文化在世界独一无二,收藏粮票就收藏一段特殊历史。
粮票之最(建国之后发行)  
最早的粮票:1950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  
面额最大的粮票:1962年、1963年上海市粮食局发行的“粮食支拨书”,面额为1400斤。  
面额最小的粮票:1960年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南京市粮食局流动购粮凭证”,面额为壹钱。  
票幅最大的省级粮票: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发行的“广西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该票长17.3厘米,宽6厘米。  
票幅最小的省级粮票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证粮票”,该票长0.9厘米,宽0.8厘米,仅有小手指甲大小。  
流通时间最长的粮票:国家粮食部196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流通时间长达28年。
流通时间最短的粮票:国家粮食部1962年发行的车船粮票,流通约一个月。  
面额最多的套票:1975年河北省邯郸市粮食局革委会发行的工种补差粮票,这套票共60枚,面额从1斤到30斤。  
面额最大的语录套票:1967年发行的军用供给粮票,全套分大米、面粉、粗粮、马料4种,每种又有50、100、500、1000斤4种面额,全套面额高达6600斤。每枚粮票背面均印有不同的毛主席语录。 




由国家粮食局军粮中心出版的《中国军用粮票》(1967年版、1971版、1981年版),在建党80周年之际向社会发行,并将其珍藏号——200099998888号,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收藏。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粮。粮食对军旅和战役至关重要。因缺乏粮草、给养不足而战争失败的事例数不胜数。军用粮票何时产生已渺无可查。据近代出土的大量汉简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记载,粮票最先使用全是军需性质,无论是宋代的票券、清朝的征收军粮凭据,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粮票都不例外,都要求持粮票到指定单位领购军粮。
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革命时期和抗日时期,我军曾发行过非常时期的借谷票、米票、粮券等。解放战争,在全国许多战场,由野战部队各自发行使用的粮票证券可算是我军早期的军用粮、料票。
建国后,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印制“军用支粮证”,即行军粮票,是建国后最早的军用粮票。此后,从1957年至2000年,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和国家粮食局先后9次印刷、发行过不同版面的军粮票。其中,1957年和1958年,粮食部正式印制发行“军用粮定额支票”,品种有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四种,面额分别为50斤、100斤、1000斤、5000斤,票面有编号,是部队领粮、领料的凭证。为了方便领薪金的军官和军队在编职工购粮,1960年又印制了“军用价购粮票”。现行的军用粮票,是2000年由财政部监制、国家粮食局印制发行的。
现行军用粮票既是部队领购粮食的凭证,又是粮食部门结算的依据。军用粮票只限于部队集体伙食单位按手续向国家粮食部门领购粮食。军用粮票不准在社会(包括军人服务社等)流通,粮食部门也不得向部队以外的持有军用粮票的单位和个人供应军粮,故流通范围很小。
此次面向社会发行的军用粮票系1967年、1971年和1981年版的军用粮票,现已停止流通,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销毁,留下的仅作档案资料和研究资料之用,能供开发利用的军用粮票为数更少,加之军用粮票在各个时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设计图案,因此,这些精品粮票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本次出版的《中国军用粮票》,发行总量仅1000套,每套有军用粮票共56枚,每套配一枚防伪收藏卡。“中国军用粮票”6个字是由我军著名书法家张铎先生题写,全套《中国军用粮票》图文并茂,并配有反映各个时期我军建设的珍贵历史图片,极具收藏价值。





粮票作为特定时期粮食供应的凭证,已经成为一段历史。而今,粮票作为一种收藏门类,受到了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在全国花样繁多的粮票中,浙江省发行的5套生肖粮票为全国独有,被誉为“全国粮票藏苑中的一朵奇葩”。 
    浙江省生肖粮票从1988年至1992年发行了5年,一共5套。每套生肖粮票枚,有定额粮票1、5、10市斤,农村粮票1、5、10市斤,粮食专用券10、20、50市斤,另有城镇、农村油票各1枚。5年合计发行生肖粮票45枚、油票10枚。 
    关于生肖粮票的由来,当年参与设计的蒋怀赋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人们都是通过颜色、图案来作区别的。但从1983年开始,粮票实行一年一换,因此粮票上的颜色变得相近,图案也基本相同,使老百姓很难辨别是哪一年发行的粮票,就是基层粮食部门的职工,在供应中有时也会发生差错。粮票设计者觉得颜色和图案不够用,但一时又找不到好办法来进行区别。1987年秋,我在肖山参加全省粮食工作会议时,萌发了设计十二生肖粮票的想法。1988年是龙年,我设计的首套生肖‘龙’粮票发行了。” 
    接下来的1989年是蛇年,粮票设计者本来已将“蛇”画好了,可是有人反对,认为“蛇”出现在粮票上不吉利,设计者只得将“蛇”作了掐头去尾的处理。所以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当年定额粮票上方和农村粮票下方印制的花纹就是若隐若现蛇的形象。 
    1990年后3年所发行的马、羊、猴3套生肖粮票中,定额粮票基本采用生肖头部的图案,农村粮票的图案完全一样。马是“对马图”、羊是“食草图”、猴是“孙悟空升腾图”。粮食专用券由于票幅较大,因此图案略有变化。如1991年的“羊”,就分为独羊、双羊、群羊图,以示区分,而1992年的猴则以不同造型区分不同的面额。 
    在这些生肖粮票的图案上都有着特殊的记号,如1990年的50市斤粮食专用券,在马蹄前的两片花纹中,在高倍放大镜下可清晰地看到“浙”字。再如在猴的头毛中、羊的颈须上等都有“浙”“粮”等文字暗号,这是防伪标记,也是保密的,从不发文通知,就连票证员也不知道。这也是这套生肖粮票的又一独特之处。只可惜这套生肖粮票发行了5年5套,到1993年,“鸡”票本来已经设计好了,正在印刷厂等待印刷,忽然接到上级通知,粮票取消了,“鸡”票也未能付印。 
由于这套生肖粮票系地方发行,加之时间相隔较远,眼下能将这5套生肖粮票收集齐的收藏者极少。可以预测,这套生肖粮票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升值。


粮票——这个伴随了我们三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收藏品,被放进了纪念册里。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天灾人祸,出现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一些地区甚至饿死了人。
记的1960年,当我走进中学时,老师让我们登记粮食定量。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当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见附件照片)。另外,对食用油、白糖、肉、鸡蛋、牛奶、肥皂等副食和日用品,也要定量供应。
在北方,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儿、花生,只能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即使是“人人有份”,也要排起长龙,耐心等待,凭本供应。对于买到手的几条冷冻带鱼和抄得发黑的花生、瓜子,人们绝对没有挑毛病的闲心,只会当作宝贝似的收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见照片)。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记得一次,母亲发现我生病发高烧,情急之下把刚刚领来的粮票塞进一本杂志中。等我们从医院回来,她却怎么也想不起粮票的去处了。这可是全家一个月的粮票啊!没有了粮票,食堂不能去,饭馆里的主食也不能买。也许您会说,不吃粮食没关系,多吃副食一样能活,还能减肥呢!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粮食,也就没有多少副食可以买到。
当时的北京还算不错,在西单商场有时还可以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一市斤要五元钱;和一般职工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相比,确实太贵了,所以才称为“高级”。即使是这样,大家也不得不抢着买。
我家一个月没有粮票,除了靠亲戚、朋友接济一些外,就只能吃“高级点心”了。我和弟弟正在长身体,每天只能吃几块点心,那段日子怎么过来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不过,却记得后来我们找到了夹在杂志中的粮票,全家人喜出望外,从食堂里买回了许多“久违”了的米饭和馒头,一直吃到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为止。
在那个年代里,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所谓“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如果你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找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见附件),否则,你就无法吃饭。可见,粮食的短缺和实行粮票制度,对于人才的流动和农民进城务工,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那时,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他们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如果不够吃,只能另想办法。一些农民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些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
还有一些特殊的“粮票”—— 购买短缺工业品(如手表、自行车)的“工业券”和购买布料、衣服的“布票”(见附件)。当年,人们想买这些短缺商品,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看到现在商店里的自行车和手表泛滥成灾,像是卖玩具似的,真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粮票,确实是幸福的。不过,看到机关食堂里被浪费的粮食,以及餐馆里吃不完而倒掉的山珍海味,又觉得他们幸福得过了头。
更让人不安的是,近些年来,农民或是种不起地、或是无地可种,纷纷弃农经商和进城务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这样下去,是否又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呢?中国的人口比六十年代增加了一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又能靠谁来养活呢?
小小的粮票,蕴藏着许多故事,又时时提醒着我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不能解决好中国的根本问题。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把过去的老粮票放在镜框里,挂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以此来警示自己,教育后代。

(未经本人同意,本人原创作品(即标记有"原")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载文章】 原文作者:   原文出处:   原文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