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风景园林谢主任:日本所藏“灰被天目”之窑口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08:41
日本所藏“灰被天目”之窑口探究
——兼论日本“濑户烧”的根源在中国福建
作者:欧阳希君
“天目”最初只意味着建盏,“天目的名称就是从建盏得来的。在日本,狭义的天目就是指建盏。不过现在又有玳皮天目、木叶天目、高丽天目、濑户天目、白天目等名称,可见广义的天目不单指建盏,而是所有黑釉陶瓷的代名词了。”最后,成为黑釉器的总称;“天目茶碗”则是泛指宋代及以后中国所产的黑釉茶碗,继而黑釉被简称“天目”,即“天目”是黑釉茶碗的简称。日本江户时代甚至把“天目”扩展为茶碗和陶瓷器的代名词,至今京都人还将僧侣们做法事用的茶碗,不管是青花或彩瓷称为“天目”或“御天目”。日本对“天目”的命名有多种类型,如按产地命名:称为建盏、吉安天目、河南天目、山西天目、濑户天目、古濑户天目、美浓天目、信乐天目、丹波天目、布志名天目、志户吕天目、唐津天目等;按时代命名:宋天目、高丽天目等;按釉调命名:曜变、油滴、星建盏、兔毫盏、禾目、虹天目、灰被、菊花、瘦鹿毛等;按釉色命名:黄、青、白、赤符、黑符、柿帷子、蓼冷汁等;按纹饰命名:玳玻、龟甲、木叶、梅花、鸾、蓟及文字天目等;按所藏者命名:稻叶、秋叶、珠光、绍鸥、松本、妙国寺等天目。 1a元代茶洋窑平肩深腹碗侧视.jpg (176.11 KB)
2010-12-8 12:05 1b之背面.jpg (156.72 KB)
2010-12-8 12:05
灰被天目
“灰被天目”也称“灰蒙”、“灰冠”、“灰担”、“灰潜”等,是日本用以形容与建盏同类的那种表面蒙着灰色的器物名称。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件国宝级“重要文化财”文物,它是一种中型的平肩深腹黑釉束口茶盏,之所以被日本学者称为“灰被天目”是因为产地一直不明,按釉色特征分类,它褐黑相交,灰头垢面,釉面(被)涂了一层灰在上面似的,故取名“灰被”,实际上它并没有蒙灰,是因窑内气氛、火候、火力增减、釉料比例等因素而产生的釉面呈色变化,釉色多为灰黑、灰白色,凡呈蒙灰色的器物多属微生烧、半生烧,本属败笔,但却也有其独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美质,深受日本人喜爱,而成为举世珍宝。如高桥帚庵著《大正名器鉴》“天目之部”记录的47件茶碗中,灰被类就有10件。47件天目中,大名物有13件,其中曜变类4件,油滴类2件,灰被类3件,玳皮(瑁)类1件,杂天目类3件。按日本的名碗确定的排名:曜变、油滴、建盏、灰被、玳皮盏、杂天目。灰被天目排在建盏后,在吉州窑玳皮(瑁)盏前,可见日本人对灰被天目的重视与心目中的地位。这10件灰被天目被命名为:灰被、夕阳、虹、埋火、秋叶、珠光天目。
那么“灰被天目”或“珠光天目”(CHUKOU-TENMOKU)、“秋叶天目”等的产地在中国什么地方呢?日本学者最初认为“灰被天目”是建窑所产,但从造型、釉色、胎质等细分,多数与建盏相似而不同。如:虹天目的胎质和釉色都与建盏不同,可以肯定是福建产品,但具体窑址不详。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古陶瓷研究者,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它的窑口探索。  4a日本藏元茶洋窑灰被天目碗侧面.jpg (201.9 KB)
2010-12-8 12:35 4b日本藏元茶洋窑灰被天目仰面.jpg (191.82 KB)
2010-12-8 12:35 4c日本藏元茶洋窑灰被天目背面.jpg (181.99 KB)
2010-12-8 12:35 5a元代茶洋窑浅腹碗正面.jpg (207.54 KB)
2010-12-8 12:35 5b之背面可见微生烧胎骨.jpg (153.08 KB)
2010-12-8 12:35灰被天目主要特征

首先看一下“灰被天目”有那些主要特征,以便于窑口的归属。造型特点是:束口,深腹,内底心平凹,圈足斜削或平切,修坯草率,足底浅挖呈半月状或“,”形,足心多见提刀时留下的小乳钉。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特征是“平肩”,即腹底与圈足间切成平面约90°直角,它的工艺特点是简单、省工,成型前无需考虑圈足,旋坯“V”型后,再平肩一刀成足型,后斜旋削足底多余部分,足底浅挖一刀(近似饼足)即成。
胎釉特征:可分三种,即正品、微生烧、生烧。
1、正品,窑内温度、摆放位置、还原气氛等均正常的情况下,正品胎骨灰白色或浅灰色,坚硬、瓷化佳,夹砂较少,吸水率几乎为零,敲击声清脆;釉色多为黑紫、黑褐、棕褐、绀黑、酱黄等,釉面光亮,均见流、聚釉现象,除酱黄(柿黄)色以外,均有长短、粗细不一的兔毫;常见“二次施釉”痕迹,这是因为蘸浸釉草率,坯体未能充分吸收和釉水浓度、黏度问题所造成的。吾赞同叶文程、林忠干先生的观点“在焙烧过程中稀释部分被逐渐分离渗透而下,因火候、气氛方面的原因,上部还原气氛好,形成玻璃相,阻止了氧化,下部的薄釉则容易受氧化气氛影响,形成泛红的褐色(笔者按:亚光)……而是施一层釉而发生的漫漾现象。”]口沿亦因流釉而多为亚光褐色。
2、微生烧,日本所藏这件“灰被天目”即为微生烧,微生烧的胎骨深灰、土灰、灰黑,不够致密与坚实,微吸水;釉层上下均匀,不流釉,有玻璃质感;釉色灰黑、灰褐、灰红(暗红)等,多无兔毫显现,不见或少见“二次施釉”痕迹,且下部薄釉亦成浅黄、褐玻璃状,口沿也无跑釉现象,附窑址出土的微生烧浅腹敛口碗,胎、釉相同、相似。完全可纠正部分学者“二次施釉”之说。
3、生烧次品,胎骨香黄、土黄为主,胎质疏松,手感稍轻,胎釉完全吸水,这是因为火候不足,尚未缩胎之故,成品均比入窑前胎坯矮小一些;釉色多见棕黄、暗黄、灰黄,少光或涩暗无光,不见“二次施釉”之“亚光褐色”,更不见垂流釉现象。 2a元代茶洋窑平肩深腹碗侧视.jpg (170.6 KB)
2010-12-8 12:35 2b之背面.jpg (142.8 KB)
2010-12-8 12:35 3元代茶洋窑平肩深腹碗侧视.jpg (155.71 KB)
2010-12-8 12:35 “黄天目”和“蓼冷汁天目”
“灰被天目”中有一种以釉色而称的“黄天目”和“蓼冷汁天目”,口径13.1、足径4.9㎝,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大凡烧造黑釉器之窑场,常可见到一种类似青瓷釉色的茶叶末釉、豆绿釉和青黄黑交映的釉色,它不同于青瓷胎骨,而与黑釉器胎骨一致,且没有印花、刻划花等装饰,聚、流釉(也有不流釉者,为微生烧)处稍泛黑,口沿微失釉(也见口沿釉水正常,为微生烧),呈淡黄褐色,釉面光洁、开片或不开片,玻璃相较强。它是“黑釉”品种,因窑温、还原、氧化、气氛及釉水浓度、含铁量少等原因所致,也不排出有意烧就。它色似青瓷,但实为“黑釉”品种,故称“蓼冷汁天目”。这种平肩“蓼冷汁天目”已在福建茶阳窑发现。其它黑釉窑址该类品种也有发现,但不见“平肩”蓼冷汁天目釉,不知可否也称为“寥冷汁天目”?了解以上特征后,就为我们寻找“灰被天目”窑口打下了基础。'

6b日本藏“蓼冷汁天目”背面.jpg (102.98 KB)
2010-12-8 12:52 7a元代茶洋窑黄天目釉碗.jpg (153.03 KB)
2010-12-8 12:52 7b之背面.jpg (178.3 KB)
2010-12-8 12:52[localimg=400,280]5[/localimg]

6a日本藏元代茶洋窑“蓼冷汁天目”侧视
6b日本藏“蓼冷汁天目”背面
7a元代茶洋窑黄天目釉碗
7b之背面
----------

南平市茶洋窑址
                  
1995年11月至1996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南平市茶洋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地点为大岭、安后两处窑址,在安后发现的平肩黑釉深腹束口茶碗,其形制、釉色及胎质等均与日本收藏的被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相一致。共同特征是“平肩”、微生烧。后经中日双方共同确认,茶阳窑平肩深腹束口黑釉茶碗即为日本茶道中著名的“灰被天目”茶碗,破解了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史及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桩悬案,并由此解开了一系列谜团。14世纪中叶以后,日本著名的濑户、美浓窑“铁釉”碗系列的形态可在建窑系黑釉碗中找到它们的原形,证实了传说中的加藤景正确是在中国福建学习的制瓷、窑业等技术,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传说加藤景正早年到中国福建学习陶瓷技艺,回国后在濑户试制成功了“濑户天目”,在漱户,加藤景正被当成了神人,受到极大尊崇,现今在陶彦神社还供奉其神像。著名的“濑户天目”(也称濑户釉、濑户烧),其形制、胎釉与茶阳窑“灰被天目”相近似,可确定其技术成分来自茶洋窑,而濑户“菊花天目”(图4-9)之釉彩可从建窑“毫变”(也称异毫、西瓜皮、铁锈斑)釉上看见它的身影,它们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福建还有赤土窑也烧造该类釉色,巧合地是这类釉色之碗均为“平肩”,足见修刀。
可以说加藤景正不但学习了茶阳窑技术,还学习了建窑或赤土窑施釉艺术,回国后,根据濑户的胎土、釉料等实际情况,综合所学,成功创烧了如今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级文物的“濑户天目”、“菊花天目”。这也正是日本茶道如此推崇建盏与灰被天目的原因之一吧?

8a日本烧造的“濑户天目.jpg (158.42 KB)
2010-12-8 12:52 8b日本烧造濑户天目碗另一角度.jpg (200.66 KB)
2010-12-8 12:52 9日本烧造的“菊花天目”.jpg (166.46 KB)
2010-12-8 12:52 10.jpg (268.12 KB)
2010-12-8 12:52 10b宋建窑毫变盏.jpg (232.59 KB)
2010-12-8 12:52 11a宋末元初赤土窑铁绣斑碗.jpg (197.69 KB)
2010-12-8 12:52 11b之背面.jpg (192.69 KB)
2010-12-8 12:52

8a日本烧造的“濑户天目”
8b日本烧造濑户天目碗另一角度
9日本烧造的“菊花天目”
10a宋建窑毫变盏
10b宋建窑毫变盏
11a宋末元初赤土窑铁绣斑碗
11b之背


有关建窑的书籍、文章已较多,本人已有多篇文章论及。这里仅简单介绍茶详窑。
茶洋窑是我省少数几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遗址之一,位于南平市东南25公里的太平镇茶洋自然村,地处闽江中游。目前发现窑址十余处,总面积约8万㎡,堆积层约1~3米。该窑址50年代即发现,省市博物馆及冯先铭、李毅华、曾凡、吴其生等学者、专家曾先后做过调查工作。1995年11月至1996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曾发掘面积约600㎡,共发掘出11座叠压的斜坡式龙窑及工棚一处。
出土器物按釉色可分为青釉、青白釉、酱(黑)釉及绿釉,胎质略粗,多呈灰、灰白色,部分灰黑色。器型有碗、盏、盘、碟、洗、盆、花盆、钵、高足杯、瓶、罐、执壶、灯盏、注子、炉、枕、瓷塑及各式器盖。发掘揭露出的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其结构、形状、构筑工艺及所用窑具、装烧方法等均与我省发现的宋元时期龙窑基本相同。大岭窑出土的器物器型及纹饰与两宋流行的器型、纹饰相类似。安后窑出土的浅腹碗其基本特征与我省元代同类物相吻合。新碗厂窑和安后窑采集的青花器具有明显清代特征。由此得出茶阳窑创烧于北宋中晚期至元代,延续数百年,清代尚有续烧青花瓷窑址数处。
-------------------------
茶洋窑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前期产品以青釉、青白釉为主,撇口高圈足、篦划水波纹及唇口碗为最早,其后青釉、青白釉、酱釉、绿釉等釉色品种渐多,“珠光青瓷”及酱釉水注、瓶、罐、执壶、盆、钵、圈足与三足炉等增多,南宋中晚至元窑场扩大,釉色、品种不断出新,这一时期应为该窑鼎盛阶段,主要以黑(酱)釉、青釉为主,兼烧青白釉、绿釉、白复轮、青口等。黑釉仿建窑,又有自己的特点,碗以浅腹居多(已证实为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的浅腹碗品种),它的最主要特征是内腹壁至底有凸凹“弦纹”,且较宽深,以至釉面有水之涟漪圈感;深腹“灰被天目”次之,前面已有特征分析;另外还有执壶、水注等。青釉产品可归类于“同安窑系”,釉色、胎质、纹饰与其他窑场相似,胎质、瓷化及胎釉结合要胜出汀溪窑等闽南大部分“珠光青瓷”产品。青白釉产品与景德镇窑有很深的渊源,茶洋窑的唇口、葵口、斗笠碗等及其它许多器型、釉色、纹饰、形制上均可见景德镇窑特征,不同地是茶阳窑釉色不稳定、施釉不匀、做工粗率及胎质不纯等,与景德镇窑有较大的差距。
最能体现该窑独特风格的除“灰被天目”、浅腹敛口碗外,应该是绿釉和酱釉剔刻花器。绿釉器釉水青绿鲜艳,器型多样,部分为低温釉二次焙烧。绿釉黑花为茶洋窑独有,省内他窑不见或少见。酱釉剔刻花器是一种以酱色为地,剔刻简单或繁缛纹饰的产品,均为琢器,多为注子,有数式,其中一式无柄,堆塑一龟形物代柄,较有特色,为该窑仅见(图4-12)。另一类为酱釉印花水注,以模印篾筐纹为主,釉层较薄,凹处聚釉,凸突部位釉薄色浅,呈白色筋状,流与颈之间安一小圆环,环形柄。与这些器型、釉色、纹饰相同或类似之处的本省窑口有闽北大口窑、闽南磁灶窑,外省有吉州窑、磁州窑等。
12a元茶洋窑水注侧视.jpg (193.1 KB)
2010-12-8 12:52 12b之背面.jpg (141.96 KB)
2010-12-8 12:52
12a元茶洋窑水注侧视
12b之背面
从以上简单分析看,茶洋窑已吸收、融合、包含了建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省内外诸多窑系的技术成份,且形成了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风格。
最后说一下茶洋窑的收藏与价值,建国后,窑址所在地曾几度兴办瓷厂,在此以前曾有外地人前来收购古瓷片,可见早就引起世人关注”。特别是证实了茶洋窑黑釉产品即是日本国宝“灰被天目”这一品种后,因日本人、韩国人等国际上对茶洋窑产品的喜爱与需求,前往窑址购藏残瓷碎片的大有人在。目前南平市作坊不少,但仿烧的只是建盏,茶洋窑古碗目前尚未见仿品,只有一些口沿残缺修补后的“完整器”流入市场,值得注意,但技术不高,稍加留意即可识破。随着国际市场对茶洋窑茶盏的需求,国内一些外省藏家、古玩商也加入了本省“垄断”的茶阳窑产品的收藏与交易平台上,使茶洋窑产品价值逐渐升高,它的收藏价值正日益显现出来,升值空间将会是巨大的,可谓是现今收藏正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