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韩士华种鸽图片: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想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6:41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想象

徐有富

 

我们说过,所谓典型环境就是诗中所描写的客观世界与所要表达的主观世界相吻合,也就是诗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诗人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典型环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理想的。我们要想使诗中所描写的客观世界与所要表达的主观世界相吻合,也就是要找到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诗人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什么是想象  

  文学创作需要想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譬如晋人陆机的《文赋》就描写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情形: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专门探讨了创作构思问题,其中也谈到了想象的特点,指出想象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进一步指出:“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他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实际上就是想象的产物;他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实际上也就是指人们在想象过程中对旧经验进行新综合。应当说他的观点已经同现代有关想象的理论非常接近了。

  想象一词在中国出现甚早,《楚辞·远游》称:“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李白《游太山六首》之一亦云:“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青风来。”应当说他们对想象一词的理解,同今人的理解并无多少差别。

  现代关于想象的理论似乎受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朱光潜《谈美书简》曾简要地介绍过西方有关“想象”理论的发展史,指出:

  这个词在西文中就是Imagination,中译就是“想象”。在西方,古代的菲罗斯屈拉特(170-245),近代的英国经验派先驱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近代美学著作中从给“美学”命名的鲍姆嘉通,经过康德、黑格尔到克罗齐,所讨论的都主要是想象。俄国的别林斯基和德国的费肖尔两人才开始用“形象思维”来解释“想象”一词的意义。

  在一些美学家看来,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如李泽厚《谈谈形象思维问题》一文说:“在西方不大用形象思维这个词,而是用‘想象’,叫做‘艺术想象’,指的就是形象思维。”本文依据国内外的传统说法将诗人在创作中为了表达主题而营造典型环境的心理活动过程称为想象,而不称为形象思维。

  现代学者和诗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了一步。在他们看来想象的基础是诗人的旧经验,想象的过程是对旧经验加以新综合,想象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能够完美表现主题的典型环境,朱光潜在《想象与写实》一文中谈道:

  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经验是材料,综合是艺术的运用。惟其是旧经验,所以读者可各凭经验去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的创造,每个作家的特殊心裁。

  试以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他在这组诗的序中说: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而生思,歘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馀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尔。

  可见,刘禹锡写《金陵五题》时并没有到过金陵,他的《金陵五题》显然是想象的产物。就拿《石头城》诗来说吧: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近人范况《中国诗学通论》称此诗“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外,得诗人之旨矣。”这首诗是写石头城的形式还在,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条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内容却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中的“故国”点明六朝,“空城”说明六朝时的首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旧”与“还”两字点明月亮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见到了这一变化的全过程。“寂寞”二字反映了这一历史变化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兴亡之感。经过安史之乱,唐代政权已今非昔比了。作者通过想象,借金陵城由极盛变为极衰的史实,深切地表达了对唐代现实的感受。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使诗人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与典型环境来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

  首先想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能使诗人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里获得丰富的形象。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取材时都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关于这首诗写于何时,究竟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朋友,尚有争论,我们认为沈祖棻的解释最为合理。她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曾在四川东部住过。其时,他的妻子王氏留长安。这首诗就是他收到王氏来信后回答她的。”并指出:

  此诗先写今夜分居巴山之自己与长安之妻子,写自己念长安,妻子念巴山;后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的生活,既写出了空间之殊异,又写出了时间之变迁;更重要的和主要的,还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这就别开生面,更其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正因为想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诗人在构思时往往从对方着眼,将自己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写成了相互思念,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该诗题下注曰“时年十七”,王维家在华山之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当时作者正在华山之西的长安谋求发展。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首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一位青少年作为异乡人的孤独感充分地显示了出来,次句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异乡人的共同感受,因此直到今天还常挂在人们嘴边。后两句,诗人通过想象写了弟兄们在家乡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与心理活动,他们正在为少了自己而感到遗憾。这就既具体地写了自己对故乡亲人们的思念,也具体地写了故乡亲人们对自己的思念。

  想象可以帮助诗人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别人的内心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无法限制诗人运用想象探究。如朱庆馀的《宫中词》:

  寂寞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宫廷妇女们被禁闭在深宫之中,她们的的生活和内心活动外人何以知道?故此诗为想象的产物。“花时”是开花的季节,也是青春少女渴望得到爱情的季节,而紧闭的宫门使得盛开的花朵无游人欣赏,这些妙龄女子,也无法获得宫外少年男子的怜爱,这一矛盾状态使她们感到深深的寂寞。第二句是说这样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她们的物质生活很好,但是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美人相并”,写两位命运相同的宫廷妇女呆在一起,这就为她们一吐为快创造了条件。第三句写她们正想相互倾诉自己心中的郁闷。但是最后一句妙在出现了转折,因为担心鹦鹉学舌,终于将心里话深深地埋在心头。“鹦鹉”这个意象当然决不仅指鹦鹉,而是指一切可能有意无意走漏信息的人,如果单指鹦鹉换个说话地点就可以了。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巧妙,就象说相声一样,用三句诗制作了一个包袱,再用一句诗将这个包袱抖开,从而收到了使读者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将专制、非人道的宫廷生活给深刻地揭露了出来。

梦境当然不是现实生活,它实际上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所以写梦境的诗实际上也是想象的产物。如南唐诗人张泌的《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清人徐轨《词苑丛谈》云:

  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云:‘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高绾绿云,低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寄绝句云。

  “谢娘”是对才华出众的女子的代称,因为晋王凝之的妻子是谢安的从女,曾用“柳絮因风起”比喻飞雪而出名。首句写作者梦中来到所钟情女子的家中,次句如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所分析的那样:“写梦中所见,也就是现实中曾经到过的地方。四面回绕的小廊,一带曲折的阑干,环境多么熟悉,印象多么清晰,记忆多么深刻,所以即使在梦中出现,也这样历历分明。这句只写梦中所见,而此前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一切都在其中了。”三四句写月亮之多情,尚且能让作者看到了美丽的落花,则“谢娘”之无情可想而知,因为她别后没有再给诗人一次见面的机会,哪怕是在梦中。诗人写诗寄给“谢娘”的真正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指责“谢娘”无情,而是表达自己对她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梦中,后两句写梦后。将写梦境与写实境相结合,是此诗在构思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写神话世界当然也需要想象,屈原的《离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离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内容写实,写他出身高贵,又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希望辅佐楚王使祖国富强起来,但是受到“党人”诽谤与攻击,也因而失去了楚王的信任,他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后一部分的内容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神话材料,上天入地,求神问卜,孜孜不倦地求索未来的道路。最后灵氛劝他到国外去发展。诗的结尾描写了他出国时的情景: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最后他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而是选择了投水自尽来结束自己光辉而艰难的一生。从所引最后一段,我们已经能够领略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出国途中那昂扬的气势与就要离开祖国时的眷恋情绪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而写前者当然是为更好地写后者服务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屈原的艺术匠心。

  当然想象中的神话世界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人的现实生活经验是他通往未知世界的基础。譬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写的是牵牛、织女双星的爱情故事,它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的反映。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太平御览》卷三一引《纬书》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营室是也。’”民间贫苦人因借钱结婚营葬无钱还而被迫服役的现象当不在少数。所以此诗仍然表现了民间百姓对男耕女织的安定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对破坏了他们的安定生活的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

  想象还有一个作用是将客观事物采用夸张的方法加以变形,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有名的例子要算李白《北风行》中的两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惟其如此,才能写出气候出奇的寒冷,也才能表现出一位丈夫“战死不复回”的寡妇难以言传的哀伤。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自然是夸张之词,银河当然也只存在于神话之中。诗人恰恰通过这两句诗写出了香炉峰岩壁之陡峭,瀑布落差之大,水量之充沛,水势之迅疾,从而也就完美地写出了庐山瀑布之壮观。

  诗人的作品实际上都是想象的产物,譬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王季思《再说比兴》一文曾分析道: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千古江山”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虽然已流露对孙权、刘裕等历史英雄人物的向往,主要是对景抒情。接下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联想起刘裕的从京口出兵北伐,收复关中,就跟苏轼在赤壁的“遥想公瑾当年”一样,是理想的飞跃。下片又想起了宋文帝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招来的失败,想起了四十三年前跃马南归,金主亮正倾国南侵,“烽火扬州路”的惨痛情景,表示他既要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又反对草率出兵,招致失败。最后又想起了廉颇老将的被诬遭谗,抒发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真是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三、怎样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人艾青在《我怎样写诗的》一文中谈道:“我常常唤醒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我常常从这一物体联想到和它类似的所有物体,从这一感觉唤醒同它类似的所有感觉;我常常从我已有的经验里去组织一些想象。联想和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的过程。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

   想象实际上包含着联想与想象两项内容,我们不妨先讨论一下联想,因为联想是想象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想象的初始阶段。艾青的《诗论》指出:“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显然联想就是由一件事想到我们所经历过的其他事。其实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指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如臧克家《关于〈生命的零度〉》一文,介绍他四十年代创作《生命的零度》时就是通过联想来搜寻题材的。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上海流浪儿被冻死的消息,引起了他的创作冲动,使他联想起三件事,他说:

  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流落街头的“小乞丐”,追在一位高贵的太太身后“可怜可怜吧……”的哀求。……我又想到,在我的寓所的东宝兴路这条巷子里,经常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用一根竹棒牵着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到处乞求一点点食物。……还有一件一想起来就使我揪心的小事:一个小小的乞儿,他饿得面黄肌瘦,要饭篮子里空空的,他手里却拿着一块宝贝——不知道从哪儿捡来的一片绿色玻璃,他天真地、好玩地,把这片玻璃放在眼前,觉得大上海在大放异彩。……我写着,我想着。我是在为正义呼喊,我是在为苦难的人们鸣不平。

  下面再谈谈想象。当我们通过联想,获得了大量相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当然不可能都写进我们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必须将自己的经验通过挑选,加工成诗歌作品中的意境,这个过程就是想象。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也都是想象的产物,如李白的《题峰顶寺》:

  夜宿峰顶寺,

  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此诗见中华书局版《李太白全集》卷三《诗文拾遗》,是否真为李白所作尚须考证,但是它大胆而新颖的想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峰顶寺在今湖北黄梅县,这首诗写峰顶寺之高。扪系触摸,是常见动作,星辰是常见的物体,将“扪”与“星辰”联系在一起,则是想象的产物。因为害怕打扰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人们往往 “不敢高声语”,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害怕惊动“天上人”则是想象的产物。诗人通过想象所营构的全新境界,成功地写出了峰顶寺之高,诗人由此而获得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自然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享受。

  想象的基础是现实世界,诗人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形象,营构诗的艺术境界。诗人虽然重新组合生活画面,但是其生活画面应当具有真实感。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所说:“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就拿夸张来说,正如鲁迅《漫谈“漫画”》所说:

  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如果夸张失实,人们是会提出批评的,如宋人严有翼《艺苑雌黄》云:“吟诗喜作豪句,须不畔於理方善。……石敏若《咏雪诗》有‘燕南雪花大如掌,冰柱悬檐一千丈’之语,豪则豪矣,然安得尔高屋邪?虽豪,觉畔理。”

  想象的动力是饱满的感情。正如艾青《诗论》所说:“想象与联想是情绪的推移,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毛泽东在1958年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诗前小序中说:“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可见想象的翅膀总是伴随着饱满的感情而展开的。没有激情,既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也不可能写出好诗。饱满的感情也是联想与想象时,由一个画面过度到另一个画面的纽带。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者远行人。

  冬至在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海录碎事·冬至门》说:“冬至始,人主与君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如此快乐的节日,本来是应当与家人在一起度过的,但是自己却偏偏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市)的驿站里,抱膝灯前,形影相伴。首二句未写想家,难以排解的想家情绪,却自然而然地从字里行间里渗透了出来。接着诗人又通过想象写家里人深夜未睡,还在谈论着自己。显然这是诗人想家情绪的深化。所以说诗的构思离不开诗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