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孙晓晨: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1:39:46

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1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近年来,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在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大体有以下8种:
1.1以农业行政主管部 
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农技推广机构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加大了服务方式、运行机制改革力度。一是技术服务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近几年来省约有3万多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活动,其中:机关干部6000人,技术人员8000人,农民技术员1万多人。当阳市农技部门全面开展了承包技术、承诺效益、承担风险的服务,由农技部门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帮助农民按技术方案进行生产,确保承包农田的效益不低于传统模式。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主要是农业部门以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并通过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三是创办服务实体,增强服务能力。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走服务实体化,物化技术产业化的路子,兴办了一大批农业服务公司、植保公司、配肥站和加工、流通企业。四是创建科技示范园(场),变过去指导农民干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全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场)300个,示范推广作用十分明显。
1.2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这种形式是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全程服务,包括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
1.3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从多方面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1.4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
1.4.1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相结合。华中农大、省优质油菜开发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了省优质油菜开发联合体,共同开发华杂系列优质油菜新品种,加快了我省油菜优质化的步伐。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万hm2发展到今年的108.7万hm2。
1.4.2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相结合。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以技术、基地、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资金、市场为纽带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中油所与龙发、天颐、种业集团、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亚华集团等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姻”,为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油料产业化的发展。
1.4.3科研单位与市县合作。华中农业大学利用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中的技术优势,以宜昌市为基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试点。一是柑桔产业化试点。二是优质水产品产业化试点。三是农业信息化试点。
1.5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省委省政府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放活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鼓励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部分科技人员包括己离休退休人员响应号召,以个人名义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如承包荒山荒坡开发、进行技术服务咨询等。
1.6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介组织根据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变化,比较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价格机制反馈给农户,有力地促进了品种的改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1.6.1经纪能人。充分利用网络及全国各大市场的信息,将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结合,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保康县马良镇农民经纪人王文海与河南、广东、江西等10多个省的畜禽经营单位和个人保持业务联系,2000年以来已累计交易仔猪4.5万头,肥猪1.5万头,山羊1.4万只。
1.6.2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实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市场销售有机结合,这些协会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技推广机构与基地农户的密切联系。如新洲区双柳街,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蔬菜科协、销协、加工协,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300多hm2,发展加工企业6家,联结农户2000多户,培训菜农15200人次。在运作中,协会优先向会员提供良种种苗与技术服务,产品由协会统一品牌(双柳牌、柳仙牌等)销售,利益由协会与农户共享,有效带动了产业化发展。
1.7科技示范园区、场示范推广服务模式。为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形势,全省已建成100多个省、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已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子种苗的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农技机构的生产经营基地,在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钟祥市冷水镇农技站筹措资金44万元,租用8hm2土地,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场。
1.8农民科技大户的示范幅射模式。仙桃市张沟镇联潭村村民朱新洲承包低湖田4hm2,改造成鱼藕共生基地,获得了一定的收益。2000年,他贷款2万元,将基地发
展到15.3hm2。他选择鱼—藕—稻种养模式,当年实现产值40万元,纯利12万多元。在朱新洲的带领下,全村发展鱼莲(藕)共生面积66.7hm2,使这些农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近3年,全镇开发低湖田2300多hm2,改造老渔池300hm2,旧坑塘66.7hm2,网箱养鳝4万口,鱼莲(藕)共生面积533hm2,围田养蟹400hm2,水产业发展面积达到4467hm2。
2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
2.1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①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②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③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④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⑤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2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科学界定职能。改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技推广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展农技服务产业。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各种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参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2.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要在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准入制度。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推广资质、条件和手段等,推广资质的认证,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认证。没有经认证的、不具备推广资质的任何单任和个人不能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如优良种子种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农业、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特种动植物高效种养、农业新机械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农业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必须要有关具有法律效力单位的认定审定,产品要有合格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产品。
2.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发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2.5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参考文献:
[1]范祖兴,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1),P70-72
[2]吕洪霞 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P47-52
[3]章秀德,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学,2003(6),P10-14 《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 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 为您整理,更多范文请访问:http://www.wenmi114.com/wenmi/lunwen/zonghelunwen/2007-07-31/20070731110364_2.html 
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 为您整理,更多范文请访问:http://www.wenmi114.com/wenmi/lunwen/zonghelunwen/2007-07-31/20070731110364.html  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
区政协农业科技委员会

  根据政协2005年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政协农业科技委员会于7月25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历时1个多月时间,对全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展开了全面调研,调研采取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结合,乡、镇和在有关部门调研与专题调研组结合,召开座谈会与走访群众结合,在普通调研的基础上,政协组织三个专题调研,分别深入农委、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等科技部门和城南、新安、独山、徐集四个乡镇,围绕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与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了认真座谈,分析研究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业概况及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现状

  (一)农业概况

  裕安区地形山岗湾畈兼有,为大别山北麓余脉和淠河冲积带交织区域,农业经济呈山上、丘岗、湾畈三种类型。全区辖19个乡镇,3个街道,251个行政村,总人口93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有耕地面积71万亩,盛产水稻、油菜、茶叶、大麻、白鹅、蔬菜、板粟、中药材等,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二)农业基层科技体系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体制现状。

  全区共有农业推广机构31个,其中区直9个。(包括区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水产站、农机站、监理站、林业工作站、林业推广中心、蚕桑站);乡镇22个(19个农技服务中心和3个农机中心站)。除此以外,还有农技推广中组织,有皖西白鹅、大麻、生猪、蔬菜等12个专业协会,14处市、区示范园,35外乡镇示范园,科技示范大户134户。

  2、农业科技队伍现状。

  全区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81人,其中:区直220人,占总数的57.7%;乡镇161人(种植业43人,畜牧业4人,渔业14人,农机化21人,农经36人,蚕桑13人,林业30人)占总数42.3%。

  ①学历情况:大学本科57人,大专193人,中专128人,高中以下3人。

  ②职称情况: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64人。

  ③年龄结构:30岁以下62人,30—40岁133人,40—50岁132人,50岁以上54人。

  ④据不完全统计,乡镇科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占90%以上。

  (三)职能作用发挥初显成效

  设区以来,我区立足“强农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3241”、“5566”、“156”科技兴农计划,全区涉农部门,始终致力于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推进工作,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农民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已建立起大别山瓜果、固镇羽绒、紫竹林蔬菜、大别山竹器、苏埠麻制品等专业市场,培育了优良粮油、弱筋小麦、白鹅养殖、肉鸡、水产、大麻、茶叶、蔬菜、竹木、经果、中药材等农业基地,组建起皖西白鹅、蔬菜、生猪、大麻、茶叶等专业协会,打造出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华园乳品、天裕大米、苏埠大麻等名优品牌,形成了以皖西羽绒厂为代表羽绒加工企业群,六安瓜片股份公司为代表茶叶加工企业群、华园乳业为龙头的奶牛农场和养殖大户群、天裕米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企业群,涌现出管章明、解明志、邹怀斌、邬凌云、赵光勋等能人大户和东林、苏南、荣柚等科技示范村,初步构筑起山区、丘岗和湾畈三大区域经济格局。呈现出: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部门强力驱动、发挥优势、抓示范引导、抓基地建设、抓大户、抓培训、抓服务、经营性农技推广、经济实体参与驱动,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能人大户示范带动、农业各类协会组织促动等形式为推进农技推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并初步形成与主渠道“并驾齐驱”的多种农技推广体系格局。总之,在区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在全区涉农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和奖励。全区获国家农业部星火计划二等奖就有3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市级30多项,区级80多项,科技人员享受政府津贴40人,各级表彰近100名。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为全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农业基层科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全区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裕安的主题,以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的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区的科技水平还很低,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强,高新技术比重极低,创新型人才尤为短缺。高素质、知识型劳动者的比重小,从事业发展来看传统产业,低层次产业仍占主等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几乎空白。从我区基层科技体系来讲,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技术传播断链。乡镇机构改革后,区直六个业务部门下设的各级推广机构合并成一个单位,人财物归属于乡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缺乏直接调控手段,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因而,造成原有技术传播链条在区多层面中断,使乡镇技干和业务部门、服务主体形成“隔热层”,上级主管业务部门许多工作业务难布置、难落实,造成“开会不到、工作任务不要、情况不报”,农技推广服务业务上下不畅,形成不了合力,严重脱节,服务主体严重错位,乡镇技术业务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科技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队伍不稳,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一是体改变动频繁,乡镇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也经历了“三权”下放—“三权”回收—“二权”下放—“三权”再下放的过程和现阶段六个农业单位合并成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5次变革过程,科技队伍也相应跟着变动,人员增、减、合、调来调去,致使农业科技队伍严重不稳。二是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以我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为例,农村人口87万人,乡镇农技推广系统从事种植业技术的人员只有43人,平均2万多人中才有一名农技人员,从全区养殖业推广技术人员来讲。例如:①畜牧局机关、乡镇总共17人,其中区直13人,乡镇仅有4人;②水产局蚕桑机关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人,乡镇14人,其中有2人在编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个乡镇达不到1人,发达国家1万个农民拥有4个以上的农技人员,而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大区、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且差距甚远。

  3、专职不能专用,推广机构行政化。“三权”下放到乡镇,农业主管业务部门缺乏直接调控手段,难以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加之乡镇体改后,人少事多,农技人员被“挪作他用”现象普遍存在。例如:①独山镇共有7名农技人员,有5名被抽至计生组,1人抽至产业调查组,只有1名林业技干在岗;②水产系统全区乡级14个在编人员,其中,1人任镇行政领导,1人下派任村支书,7人在计生办,1人任人大干事,2人在党政办,2人专职包村。在调研时水产系统有位同志说:渔业科技人员没有1人真正在干本专业,造成工作难开展,执法不到位,工作无抓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占90%以上,主要是长年被乡镇挪到殡改、计生、包村等中心工作,乡镇推广机构人员“人走楼空”,技术职能名副其实行政化。

  4、专业不专,作用难以发挥。乡镇机构改革后,上岗人员中有部分人员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仅举一例:水产系统,乡镇现有14人,其中非专业3人。其它部门也有不同程度存在专业错位的问题。这样专业技术不专,先进技术推广和运用、作用就无法发挥。

  5、知识趋于老化,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农业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农技人员知识老化问题。一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全区从事科技推广人员中具备专业学历人数173人,只占总数的58%;二是技术职称比例失调,全区乡镇农业站有161人,其中高级职称仅有2人,中级职称35人;三是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设区以来,真正本科、大专专业人才几乎没进,加之知识更新渠道有限,造成专业知识日趋老化,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熟悉、不内行,有的知识单一,综合素质较低,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年前产后服务无能为力。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不了专业户生产就是一个明显例子。四是敬业奉献精神不强,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不愿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愿为农民热心服务,不愿吃苦;有的不误正业,“种人家田、荒自家园”;有的无所事事,有的牢骚满腹,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6、经费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0.6—1%,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0.5%左右,我国约占0.2%。我区专项经费投入很少,就拿2004年来说,全区农业总产值     元,用于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元,占   %,而这些经费只是用于发放工资,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极其单一和落后,作为乡镇唯一技术推广机构的农技服务中心全区不仅没有一个单位具有电脑等信息办公设备,就连最基本的人员办公经费都得不到落实,造成:一无经费,二无阵地,三无试验基地,四无电脑信息设备,五无计划和制度,六无工作动力,七无科技工作保障。

  三、对策及建议

  1、各级要充分认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到实处。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科技工作,党政一把手要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亲自挂帅抓科技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督促落实,重大问题亲自研究解决,重点项目亲自协调运作。二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理顺体制,健全体系。一要“三权”回收,人员归队,乡镇农技服务站人、财、物三权上划,归属上的主管业务部门,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有利管理和调控,有利职能作用发挥,同时解决了“条块分割”业务指导脱节,“隔热层”等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体系是基础,有利于信息畅通,新科技推广等,总之对在岗位用人,资金投入和业务发展等方面能进行科学配置,使推广体系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创机关报管理,激活机制。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实用的考评方法,实行技术推广业绩目标管理;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以科技成果,推广业绩为评优、晋升、晋职等主要依据,形成有效激励争机制;三是创新分配制度,实行工资保低,奖金绩效制,年龄按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金;四是建立科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促进科技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

  4、加强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员。一要加强科技队伍岗位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二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和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用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三要加强严格管理,实行奖励罚款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要合理配置,做到科技人员专职专用。一是可以按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区域特色产业布局等因素要求,建立乡镇工作站或跨乡联合区域中心站;二是人员配置也可以依据国家规定的占农业人口0.04%比例;三是对现有科技专业人员进行调配对口、对专业,解决所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作用等顺题;四要逐年选派一些专业对口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队伍;五要培养充分基层农技人员队伍。采取科技培训,经验传授,政策增大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扩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科技致富带队。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5、创新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来源。

  一是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连增长。”设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和体系建设专项经费,对执行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全额拔款,确保扩大事业顺利实施;二是鼓励农技机构通过兴办经济实体,领办专业协会等形式,通过自我积累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三是通过政策扶持,如税费减免、科技推广补贴等措施激励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通过“公司+农户”或“协会+农户”模式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吸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投身经营性农技服务领域,满足农民群众实用性技术需求,弥补政府推广机构不足。

  6、转变推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

  在服务模式上,由原来自上而下、以技术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为中心,解决推需分离;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一家一户为主转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大户和承包户为主,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质量和效益最大化;服务形式上,由原来的印发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为主;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中服务为主,延伸到产前市场分析信息咨询和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等整个产业链。





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这一重大决策,明确了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编办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茂名县及部分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表格调查等方式,对乡镇涉农站所机构设置、人

员编制、经费来源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机构编制情况。我市乡镇共设置农林牧水事业单位210个,其中,财政拨款事业单位151个,财政补贴事业单位59个;核定编制1568名,实有1735人,其中,财政拨款1016名,实有1340人,财政补贴编制552名,实有395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一般设置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渔技站,财政补贴事业单位一般设置畜牧兽医站。乡镇除畜牧兽医站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外,其他涉农站所工作的独立性不强,在编人员中大部分被抽调从事其他乡镇中心工作,如东港区9处乡镇设林业站,在编51人,从事本职工作的技术人员仅有10余人。

(二)农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的文件精神,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茂华在2008年乡镇机构试点改革中,在21个乡镇均设置了财政拨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负责乡镇农技推广等工作,共核定编制163名,实有431人,服务三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茂名县乡镇涉农站所分别设置,原先农技站以区县管理为主,后因开展工作需要,改为以乡镇管理为主。其他区乡镇各类涉农事业站所仍分别设置,以乡镇管理为主。

(三)全市各村均按需配备了村级“三大员”,护林防火员、农业技术员、畜牧兽医员。根据上级规定,财政上给予护林防火员与畜牧兽医员部分工作补贴。村级三大员均由乡镇制定考评办法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问题与困难也较多。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乡镇还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对国发[2006]30号和鲁政发[2007]97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不够,始终将工作重心定位在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和招商引资上,对基层农民迫切需要的良种、技术、信息、营销等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致使农技推广资金不足,人员被长期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

(二)管理体制不够理顺。调研中普遍反映,乡镇农业服务机构设置不够科学,管理体制也不够理顺,存在着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乡镇中心工作偏多,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时间、精力不足,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茂华县整合乡镇涉农事业站所,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后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乡镇事业站所的上级业务对口部门尚没有整合改革,造成了机构上下不够协调,一方面,上级业务部门对乡镇服务中心指导乏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职能;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向上级相关部门在申报项目、经费补助等工作时,有的上级部门要求乡镇要有专门的对应机构,以致于虽然设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部分改革前的各事业站所仍各自为政,分别开展工作。

(三)推广经费不够落实。近年来,大多数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经费给予了保障,但是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工作经费还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服务推广手段落后,服务设施陈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场所被改造为以批发种子、农药等营利性项目为主的批发部,有的甚至没有办公场所,很难发挥应有的公益性职能。村级农业技术员肩负着农技推广到村、到户的重要责任,但没有工作补贴,工作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受经费和体制的制约,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没有保证。

(四)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农技推广队伍中存在高层次人员欠缺、能力弱化、知识老化、各专业人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很大部分人员在编不在岗,长期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通过对我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数据统计结果看,共有编制370人,实有397人,编制内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324人(占81.6%)。在编397人中,35岁以下的170人(43%),36-49岁的183人(46%),50岁以上的44人(1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历)的技术人员267人(67%);具有副高级技术职务的29人(7%),中级职称120人(30%),初级及以下技术职务的229人(57%)。另外,从村级“三大员”中评选土专家的做法也有待于研究和推广。

三、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区县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县要成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6〕30号、鲁政发〔2007〕97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6〕119号)文件精神,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子,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程,认真做好县乡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职能科学界定,管理体制理顺,人员编制核定等工作。

(二)创新乡镇涉农事业站所管理模式。

设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关键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议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程,各乡镇参照茂华模式,以乡镇为单位综合设置涉农事业站所,在乡镇设立财政拨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查。新设立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业、农机、林果、渔业技术推广示范以及农村水利工程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编制6-10名,编制数量可根据工作量大小适当增减。新设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原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各事业站所,有利于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便于统一管理,固定人员编制,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作用,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禁止通过申报项目、补助经费等方式,要求乡镇设立相应对口机构,避免走回头路。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思路,进行转企改制,今后乡镇不再设置经费自理事业单位。逐步清理清退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农技专业人员,使他们回到技术岗位。在岗人员中的非专业人员要逐步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作,空出来的编制优先用于招考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的富余人员逐步进行妥善安置和分流,在鼓励自主创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自主创业人员可享受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根据国发〔2005〕15号鲁政发〔2006〕119号文件规定,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体制改革。健全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在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的基础上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在乡镇设立畜牧兽医工作站为主,条件合适的可按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每个乡镇单独核定编制3-5名,编制可按实际工作量适当增减。原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要与饲料兽药经营等经营性业务合理分离,对经营性部分进行市场运作。

(三)要加大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经费。

没有财政经费的支持,一切改革措施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确保基层农技人员的正常培训费用,对农业技术员发放适当工作补贴,并适当提高村级护林防火员和畜牧兽医员的工作补贴。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四)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

区县政府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把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列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督促乡镇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固定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管理,明确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指导。乡镇也要加强对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级农业技术员的考核,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并把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

(五)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利用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科技展示示范。健全县乡各级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
试点县考察指导活动报告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农技科函(2007)33号通知的要求,体系处组织各地专家成立四个小组,于2007年11月19日至29日对部分第二批、第三批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试点县进行了考察指导。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试点县基本情况

这次活动共考察指导了十六个县(市、区),其中第二批和第三批试点县各八个,分别是广西自治区永福县、海南省琼海市、江西省吉水县、福建省惠安县、贵州省黄平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陕西省岐山县、甘肃省临洮县和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广东省徐闻县、江西省武宁县、重庆市开县、贵州省兴义市、云南省蒙自县、陕西省彬县、甘肃省庄浪县。被考察指导的试点县(市、区)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试点县基本情况

县(市、区)

人口
(万人)

农业人口
(万人)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万亩)

永福

27*

 

2806*

 67.5*

琼海

47

32

1692

28.7

吉水

48

36.1

2532*

57

惠安

93

78

720

27

黄平

35.4

 

1667.8

25.6

麒麟

65.2

41.2

1553*

27

岐山

47

38.1

856*

53

临洮

53*

49.3*

2851

108.06

八步

94*

82*

3686*

60*

徐闻

 

 

1779*

 

武宁

37.8

32

3507

43.1

开县

158

138

3969*

100

兴义

74.8

62.5

2911

46

蒙自

32.7

26.3

2228

110.45

彬县

32.4

28.9

1183

43

庄浪

43.2

41.2

1553

91

资料来源:无*的来自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调查,有*的来自互联网。

 

二、考察指导组的工作

在各试点县期间,考察指导组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了试点县(市、区)农技推广体系运转情况、推进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的保证措施、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进展,并针对试点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具体指导,促进了试点县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同时,考察指导组还了解了试点县(市、区)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以及他们对项目工作的意见,为今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三、各试点县研究进展

3.1 运转情况

在开始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前后,部分试点县进行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的改革,但仍有一部分县没有按照国发30号文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海南省琼海市、福建省惠安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县(市、区),目前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仍然实行“以乡为主”的体制。而在第三批试点县中,仅有江西省武宁县、甘肃省庄浪县、陕西省彬县对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实行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体制。其中甘肃省的两个县均保留了原有乡镇站的设置,其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管理。江西省武宁县原来还有三权下放的打算,在考察指导组的敦促下,承诺维持目前的县管体制。

3.2 保证措施

各试点县对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都高度重视,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创新研究的开展和相关工作的协调。但是经费保障没有完全落实,是这次考察指导的试点县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应地,条件建设没有到位。甘肃省临洮县区域站建设到目前为止才完成一个,另一个样本点的站房还在建设当中。除此之外,其它部门对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支持政策还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来,对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 具体做法

在现有的条件下,各试点县仍然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对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总结这些经验和困难,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而必要的。

3.3.1 农民需求反馈机制

这次考察指导的八个第二批试点县均建立了农民需求反馈机制,基本达到了“畅通高效”的要求。他们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农民的技术需求信息,并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地满足这些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收集农民需求信息的主要形式有:1)设立农情信息员(如甘肃临洮、陕西岐山),2)开通农技服务热线,3)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如广西永福、甘肃临洮),4)进行问卷调查(如海南琼海)。通过这些渠道,农民的需求信息被及时准确地收集起来;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确保这些需求能够及时地得到满足。例如,江西省吉水县农技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推广人员在接到电话后2小时内到达现象提供服务。今年以来,共兑现承诺服务258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以上渠道和方式外,有些试点县积极利用现代手段,建立农民需求反馈机制。海南省琼海市建立了科技110远程诊疗系统,通过视频使得专家足不出户就能够诊断作物的病虫害,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3.3.2 岗位责任制度

在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各试点县均积极探索了岗位设置和职责确定方式。大部分试点县是按照专业设岗定责。也有部分试点县根据自身特点按行业设岗定责(如海南琼海)或按产业设岗位定责(如江西吉水)。但在岗位责任制度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各试点县均没有对选择设岗定责方式的原因进行认真探讨,因而他们的经验在其它地区的适用性还不够明确,不能完全符合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为其它地区提供经验的要求。设岗定责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按职务、按行业,也可以按产业或按专业。如何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和推广体系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岗定责方式,是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各试点县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行深入探讨。

3.3.3 推广方式方法

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本项研究中取得较大收获的一项内容。在继续优化传统推广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与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推广方式方法。江西省吉水县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一个农技推广示范基地、一所农民培训学校,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优化了传统推广方式。陕西省岐山县则在实施包村联户制的同时,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和创建科技示范园,通过机制创新使这些传统的推广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各试点县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例如云南省蒙自县与联通公司合作,架设农业短信平台,每天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陕西省岐山县在县电视台开办《农民之友》节目,提供技术讲座和市场信息服务。除了手段方面的创新,各试点县在创新理念、应用参与式方法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甘肃省临洮县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老人文化低的特点,采取拉家常和田间演示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技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式理念的融入是对传统农民培训的优化和创新,值得其它地方借鉴。

3.3.4 考核考评机制

考核考评机制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考察的情况表明,第二批试点县在分配制度改革和考核制度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激励机制难以落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费保障没有到位,考核结果难以兑现。这是考察指导中试点县提出的一个普遍问题。此外,部分试点县考核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随意性较大。例如曲靖市麒麟区在对乡镇农技人员的考核中缺少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多数内容是依据乡镇领导的主观判断完成,不够公正客观。有些试点县的考评制度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陕西省岐山县以服务对象的签字作为服务对象对农技人员考核的唯一内容。这种做法不够规范,缺少相应的核查措施,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还有的试点县对参与考核的各方的权重设置不合理。例如,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的农技人员考核中没有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参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考核考评的严肃性和可行性,从而影响了考核考评机制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活力和效能方面的作用。在设计和运用考核考评机制时,要坚持正确的考评原则,制定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合理设定各方权重,充分利用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核考评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才能使考核考评机制成为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高效发挥作用的核心动力。

3.3.5 动态管理制度

各试点县在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过程中,也对动态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贵州省黄平县在机制创新研究开始后,通过公开招聘,录用了6名农业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了乡镇农技工作一线。甘肃省临洮县在新建区域站的过程中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公开招聘,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全员竞争上岗。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有关动态管理制度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各试点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员的资格准入和公开招聘上,对人员的合理流动涉及较少。管理体制理顺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全县范围内根据需要灵活调配人员。各试点县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对人员的合理流动作出制度性的规范,保证人力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目前对这方面研究较少。另外,对人员的依法解聘,尤其是对落聘或被解聘人员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关注。通过探索合适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人员进出、上下的问题,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活力。除此之外,部分试点县对动态管理制度没有涉及(如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3.3.6 县域统筹协调推广

这一部分是各试点县容易忽视的内容。这次考察的八个第二批试点县中,有三个县(陕西岐山、海南琼海、江西吉水)没有涉及这一方面,仅有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内容加以研究。那些涉及县域统筹协调推广机制的试点县,多数都只是开展了一些工作,没有在建立相应的制度上深入研究。而在八个第三批试点县中,仅有云南省蒙自县在方案中包括这项内容。建立县域统筹协调推广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县域内的资源开展好农技推广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推广体系内部的协同工作和与其它部门的协作推广。在推广体系内部,不同级别推广机构的工作要体现出层次性,同级推广机构要可以开展分工协作。这些需要通过建立制度加以规范。同时,推广部门与乡镇政府、其它涉农部门的协作也要落实到制度上来,从而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内各项资源的作用,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提升推广工作的效果。在这方面,福建省惠安县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惠安县把农业工作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到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中。在1000分满分里,农业工作占105分,其中农技推广工作占30分。通过创新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体系,提高了乡镇政府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7 多元合作推广

这次考察的不少试点县在多元合作推广机制的创新方面颇有成效。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农技站积极组织协调,成立了贺街兴旺蔬菜合作社。合作社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原则运作,农技站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促进了菜农增产增收。陕西省岐山县雍川农技站与岐山县秦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农技站负责推广良种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和质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甘肃省临洮县积极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合作,通过承建试验场,开展技术承包、转让、培训和咨询等服务,在促进科研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生产的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积极探索多元合作推广的同时,各试点县应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充分发挥其它组织或机构的作用,真正建立起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导,多方广泛参与的合作推广新机制。

3.4 主要经验

这次考察中,各试点县一些好的做法对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一、如何解决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问题?

国发30号文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出“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又面临着经费短缺等一系列困难。江西省吉水县开拓思路,在人员分离的基础上,由县农技中心统一开展农资配送,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又通过“技物结合”促进了推广工作。这一做法,在第一批试点中的河南省新郑市也得到采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做法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坚持了利益脱钩,即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经营活动的收益没有直接关系。这就保证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的公益性,避免其精力像以前一样过多地被经营创收占用。

二、如何拓展服务网络充实服务体系?

要解决推广体系覆盖面的问题,除了充分利用现代推广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条件构建更加健全的服务网络。在这次考察的试点县中,不少试点县都建立了村级推广体系建设,将服务网络延伸到村甚至小组当中。广西永福设立了村级农科员,由县财政每人每年补贴800元,为村民提供一般的技术服务。重庆开县在村里建立农民科技书屋,为农民自学相关技术知识提供条件;在村民小组设立农业科技宣传小黑板,将技术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这样通过村级推广体系建设,扩大了推广体系的覆盖面,提高了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运行机制创新的成果?

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核心是考核考评机制的建立。要让考核考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充分利用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江西省吉水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争取资金,保证考核结果的兑现,从而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值得所有试点县思考和借鉴。

此外,前面提到的福建省惠安县创新对乡镇政府的考核办法,也为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各试点县存在的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够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持续高效发挥作用的一整套制度。要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够高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考评制度。要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够持续发挥作用,除了保证这套机制顺利运行之外,特别需要关注体系建设和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

对照这一要求,各试点县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考核考评不具体。考核考评机制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核心。一个有效的考核考评机制应当具有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考评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分配制度。在建立考评制度时,需要从考核的对象、内容、主体和方式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尤其是合理确定各项内容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和各个主体所占的权重。同时要注意考核的简便易行。在改革分配制度时,要合理拉开差距,体现激励效果。同时要严格兑现考核结果,保证考核考评机制发挥作用。但大多数试点县没有完全符合这些要求。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原因在于岗位职责的不明确和保障措施难落实。机构内部的组织方式和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的对象和内容就不明确,考核的主体和方式也就难以确定。而保障措施不到位,考核结果就难以兑现,考评制度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作用。

二是岗位责任不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前提。只有合理地设置机构、科学地确定岗位职责,才能建立有效的考核考评机制,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效能。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的时候,首先应当明确推广体系的职能,然后根据当地实际科学分解,确定机构和岗位,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岗位职责的设置应当体现完整性、可行性和可追踪性的原则。即岗位职责的设置完整地包括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所有内容,并且每个岗位的工作量都是适当的,各项职责的履行情况可以方便地进行核查和监督。但目前大多数试点县的岗位责任没能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需求被忽视以及岗位责任的含糊不清。很多试点县把农民需求反馈机制作为孤立的环节进行研究,没有将其与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在设置岗位职责时,没有包括对农民需求收集、整理、反馈的内容。另一方面,在确定目标任务时,没有把农民的需求纳入其中。

三是保障措施难落实。要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发挥作用,充分的保障措施必不可少。这既包括资金方面的投入,也包括其它部门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经费不足是各个试点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这次考察的试点县中,仍有一些县不能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绝大多数县不能保证足够的办公经费。例如黄平县一碗水乡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均年办公费仅有500元。这对一个拥有12430人、7760亩耕地的山区乡镇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据估算,在这个乡,人均年办公费要达到5000元,农技推广工作才能正常有效地开展。除了经费不足,其它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不够也制约着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人员聘用制的施行,人事、编制等部门的配合至关重要。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特别是改革工资结构的时候,没有财政部门的支持同样也难以进行。在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方面,其它部门的协同参与往往也是必不可少。但是相当一部分县在获得其它部门支持方面遇到了困难。黄平县面对财政紧张的状况,提出改革工资制度,拿出第13个月工资作为奖励工资的构想,但因为还没有得到财政部门的支持,目前尚未实行,这使得分配制度无法适应机制创新的需要,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四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基础在于制度建设。完整的严格的有效的制度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持续高效运转的基础。除了考核考评和岗位责任制度外,动态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等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动态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人员聘用制度。它应当包括资格准入、公开招聘、依法解聘等内容。要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参加招聘人员的所需的资格条件;明确公开招聘的负责人及程序;明确解聘人员的情形、程序;细化落聘或被解聘人员的管理。部分地由于前述原因,一些试点县在此方面没有能够建立相关的制度,开展相关的工作。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等内容。它对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各项投入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试点县没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因而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五是管理体制不顺畅。体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方式。它是一个工作系统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目前形势下,对大多数地区而言,由县级主管部门管理比由乡镇政府管理更有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由于任务繁重,乡镇政府往往很难专门关注农技推广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经费的紧张,乡镇政府也很难提供足够的条件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相比之下,县级主管部门有更高的意愿和更强的能力开展好农技推广工作,因而由他们管理乡级农技推广体系更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事实上,这次考察指导的试点县也反映了这一情况。例如,江西省吉水县在三权上收后,积极努力,创新思路,多渠道解决经费等实际困难,将推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海南省琼海市实行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不被重视,没有太大的起色。在理顺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会遇到上下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上级政府意见长期不出台,使得县级政府难以下决心解决体制问题。另一方面,县乡利益倒挂,使得三权上收有时得不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支持(如福建惠安)。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使得运行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转,也影响了研究效果。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各地确实存在的一些困难之外,主要还是政府和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对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试点县并没有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中来认识,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机制创新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过于狭小的范围内认识机制创新研究,只能导致对潜在收益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研究的重视不够、关注不足、保障不力,反过来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其次是对研究的目的认识不清。很少有试点县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根据本地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目标。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很少认识到农民需求在技术推广中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使得岗位责任的制定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再次是对研究的思路认识不明。这与前一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对研究的目的认识不清,也导致了研究思路的不明确。没有正确地发现问题,就谈不上科学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对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充分,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相关的因素、分析可能的利弊、判断潜在的趋势、制定合适的方案。这使得研究不够系统,缺少针对性,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导致了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没有取得更大的成果,部分新增试点县的方案还不够完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考察指导组根据调研情况,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五、对推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的建议

一是开展面向试点省县的强化培训,使相关部门认识到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理清研究的思路。各试点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这项研究工作的承担者,他们同时也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认识程度、理解水平对这项研究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至关重要。只有他们充分认识了研究的意义、明确了研究的目的、理清了研究的思路,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才能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也只有这样,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才能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作为这项研究的组织者,农业部应当组织这样的强化培训,通过理论讲座、案例介绍、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其充分认识到机制创新研究的意义,明确机制创新研究的要求,学习研究的方法,把握研究的要点,了解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培训为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提供坚实的干部基础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强对各试点县的监督和指导。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县同时也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样板县,这些县取得的成绩,会对今后国发30号文件的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全面推进产生积极而且显著的影响,因而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他们开展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强化培训外,农业部还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确定重点县(市、区)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动当地政府坚定决心,帮助试点县完善方案,协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优化试点县的遴选过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事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局,因而试点县的选择必须更加细致。应当将那些参与热情高、研究能力强、保障条件好的县(市、区)纳入到试点工作中来。建议在选择试点县的过程中,在满足覆盖面要求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在申报阶段,要求各申报县提交详细的项目建议书,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目标等。特别要说明开展研究所需的各项保障措施的到位情况。农业部组织专家根据各地的项目建议书进行评选,确定试点县。

六、对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的必要环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应当突出硬件配备、人员培训和机制创新等几个重点。足够的硬件设施是农技推广的必备条件。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推广手段。农技推广人员是推广工作的主体和生力军,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推广工作的成效。而要使这些物质和人力投入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如何让对体系建设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贵州省的做法对提供了一个借鉴。贵州省计划2008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基层农技站和畜牧站的建设。建设标准是每个站投入40万元,建400平米的站房,其中农技站和畜牧站各200平米。但获得这项投入的前提是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运行机制创新取得初步成效。这就通过在争取体系建设投入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地方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从而保证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除此之外,在体系建设的各项重点内容中也要做到重点突出。硬件建设要在“五有”(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有必须的试验示范基地、有必备的交通工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进行重点加强。人员培训在满足一定覆盖面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工作需要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表现,针对部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要适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重视参与式农村工作方法的传授。这样有重点地进行物质和人力资源建设,才能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也可以拓宽渠道,依托私人部门建立服务网络。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效益挂钩。只有保持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才能使这种结合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长丰县探索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委办公厅,省、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近期,我县组织人员就农业税免征后如何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进村入户访谈等调研形式,初步了解农业税免征后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农业和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的矛盾和困难。

    一、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现状

    我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县域面积1938平方公里,人口78.27万,其中农业人口69.47万;辖20个乡镇和1个工业区,309个村(居)委会;耕地面积105万亩。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重点县。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2.21亿元,占43.5 %,其中农业7.64亿元,林业0.26亿元,畜牧业3.25亿元,渔业0.84亿元;财政收入2.05亿元,其中农业税2300万元,占11.4%;农民人均纯收入2089元,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637元的特困人口19170人,人均纯收入低于882元的困难人口34129人,五保老人10522人。目前全县共有行政、事业在编人员11987人,其中全额财政供给人员7334人,差额财政供给人员1102人,自收自支人员1743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跨越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快工强县、优农富民”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解放行动,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一是坚持“快工强县”,快速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要务, 2004年,全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62亿元,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6.02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6.9%,对财政贡献率为31.2%,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坚持“非均衡”发展,全力打造“南部经济区”。2004年,南部经济区两镇两乡一区的财政收入占全县的40.8%,南部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对上争取投资,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激活民资,2004年,全县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70个,完成投资9亿元,项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二是坚持“优农富民”,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发展城郊型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到5.5万亩,其中,草莓3万亩。举办了草莓节等节会,使特色农产品品牌更响、销路更畅;坚持效益至上,提升大宗农作物品质,2004年全县油菜面积56.9万亩,优质率96.6%,小麦面积18.3万亩,优质率83%,水稻面积72.8万亩,优质率62%。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全县共建设农业精品园区19个,核心区面积1.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71个,长丰草莓等11种农产品被国家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坚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14.1万人,劳务收入达6.5亿元。三是坚持机制创新,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按照“计量供水、定额核算、分期预收、开票到户”的原则和“分类指导、有保有放、统分结合、批量供水”的要求,理顺关系,明确权责,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生产用水经营管理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和专人管理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将小型水利设施推向市场,解决了小型水利设施无人管理、无钱管理的难题。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收益”,将林木产权确权到户,明确林木所有权,发放林权证。鼓励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租赁、承包造林,形成林业投入多元化机制;探索义务教育办学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四是坚持防治并举,全力维护农村稳定。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三级联动责任制、星期六信访接待日制度,开展信访隐患排查活动,掌握情况,化解矛盾;坚持“打”“防”结合开展各类专项活动,实行夜间巡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城乡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处置了可能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五是坚持服务农民,推行为民全程代理。在村一级扩大现有党员活动室的服务功能,建设一个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和为民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服务阵地——村民服务中心;在乡镇一级,整合站所的服务力量,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在县一级,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阵地相衔接、三级服务功能相辅助、联动服务、为民办事的网络。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干群关系。

    二、农业税免征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农业税全免是一项惠及十亿农民的德政工程,集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基层干部的大力支持,必将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农业税的减免,将带来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职能和方式等全方面的转变,将有益于农村和农业工作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我县经深入调研,当前基层干部对农业税减免后的忧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财政收入总量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

    一是乡镇收入减少。乡镇税源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企业少,商贸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乡级税源少,农业税收一直是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我县中北部乡镇政府,主要依靠农业税收来维护运转。据统计,我县乡镇农业税占地方收入50%以上的乡镇2个,占地方收入50%-40%的乡镇3个;占地方收入40%-30%的7个,占地方收入30%以下的9个。从这次调查的20个乡镇看,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2298万元,一些乡镇因财政缺口大,正常运转难以维系。如我县下塘镇4.8万人,耕地4.9万亩,辖19个村(居)委会。2004年,该镇财政收入520万元,其中,农业税123万元;另有上级转移支付229.2万元。而本级预算支出达901.4万元,不扣除农业税减少因素,该镇财务缺口仍高达152.2万元,乡镇财政保工资、保运转就已经难以维系。类似这样的乡镇在我县还有相当一定数量。我县杨庙镇是财政状况较好的镇,但在保工资、保运转前提下,民政优抚、乡村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各项刚性支出压力仍然较大。二是开支仍在加大。经过并村减员和撤乡并镇后,一般乡镇教育开支仍占财政开支的60%左右。精简机构,调整学校布局,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的确是乡镇节支的重头戏。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其操作难度很大,短时间内期望值不宜过大。全县现有中小学校363所,在校学生15.3万人,在职教职工6730人。按照省政府教师编制管理规定的师生比例,长丰县农村教师缺口大,而且越是经济落后的乡镇,教师缺员越多。此外,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也难有成效。三是乡村债务难以化解。长丰县乡镇历年欠债达26932万元,村级欠债9115万元,其中乡村办学、道路修建、水利兴修以及农村供电、广播等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占80%以上。在财政收入不能保持平衡,年年有缺口的情况下,庞大的债务负担无疑是乡镇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乡村债务自我化解无路。目前因债诉讼法庭日渐增多,严重影响了乡村组织的诚信及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已成为干群矛盾和农村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2、公益事业欠帐较多,资金投入筹集难。

    一是农村部分公益事业无力发展。农业税取消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的保障。据测算,每年每个村仅五保户及孤儿、伤残人员供养这一项开支就达2万元,免税后修路、打井、村级公路维护等村级基础设施,基本陷入停滞状态。目前我县灌区工程60%老化失修,配套不健全。农业用水矛盾仍很突出。对以农为主的乡镇,如果不给必要的扶持,部分农村公益事业将无力发展。二是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乡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形成示范带动型中心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农村住宅缺少规划,布局零乱,造型单一,功能不配套。三是一事一议难实施。由于少数农民集体观念淡薄,别人受益、自己不受益的事情不愿去办,认识难以统一。同时,农民外出打工以青壮劳力居多,召集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难,造成了村级亟需实施的一些公益事业无法及时上马实施。四是基础教育投入存在缺口。根据长丰县实行“一费制”前后的收费对比,教育经费年缺口达1118万元。虽然“一费制”减轻了贫困地区学生家庭的负担,但收费的减少也给一些学校的运转增加了困难。由于县乡财政并不宽裕,难以挤出较多资金用于教育事业,致使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无法保证。

    3、乡村干部角色转换不够,为民服务落实难。

    一是乡村职能定位难。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村干部由管理为主的模式向服务为主的模式转化,这就要求农村干部转移工作重心,调整职能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对于干部怎么当?农民怎么管?不少乡村干部一下子没了办法,出现了本领“恐慌”。一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免税后对乡村干部冲击非常大,管理农民的权力削弱了,可用财力萎缩了,组织动员能力下降了。面对农村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农村干部感到工作开展困难,职能定位不准是首要原因。二是农村基层科技队伍亟待加强。当前我县农村基层科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年龄结构偏高。特别是乡镇农村推广力量薄弱,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进不来、不愿来。现有农技人员人数少、待遇低,且多数兼有行政工作,不能专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适应目前农村新形势的要求。三是惠民政策落实压力大。国家实行“一免两补”政策后,农民种地有了实惠,由于二轮土地承包和前几年抛荒地处置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土地纠纷较多,这给农村基层干部落实惠民政策带来了压力。同时,各种涉农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牵涉面宽,程序要求严,耗费了县乡财政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是农村金融服务滞后。2004年底,全县贷款余额14.76亿元,其中与“三农”有关的贷款2.36亿元,占其贷款总额16%。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2.1亿元,占其贷款总额70%。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90%。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小马拉大车,资金短缺。去年县农行贷款余额3.67亿元,当年发放8400万元,其中小额扶贫贷款100万元,贷款直接到户率仅1%。加之小额信贷期限太短、贷款门槛抬高、贷款审批权限上收等原因,农民难贷到款。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乡村社会事务管理难。

    一是农村低收入人群救助和五保户供养难。我县尚有五保户10522人,省只转移支付9533人,其中省直接转移支付4733人,其他列入村级办公经费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税,乡村在有限财力中为保工资、保运转,就会把五保户供养的问题挤到后面。目前五保户每人每年400元的补助标准偏低,据测算五保户每人每年1200元方可生存(每月80元生活费+20元零花),全县五保户补助资金缺口大,仅靠县以下财力已无力保障。二是农民看病难。生病看不起,吃药吃不消,遇灾难抵御,是当前乡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全县共有村卫生室282所,医疗水平较差,防保功能弱,偏远地区缺医少药,造成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存在资金筹集困难、管理事务繁杂且参保面偏低等困难,影响了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三是社会治安需加强。由于农村外出打工大多是青壮劳力,留守在家的以老幼、妇女为主,自我防卫能力差。农村少数地方偷盗现象屡有发生,矛盾纠纷增多,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有所抬头,农村社会治安状况需进一步加强。

    三、思考和建议

    农业税免征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镇、村组织建设面临着新形势,出现了新情况,会遇到新问题,对此要在充分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农业和农村工作新机制,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促进新发展,着力建立“六项机制”,实现“三个转变”。

    (一)建立加快发展机制,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乡、村三级经济实力,才能解决农业税免征后出现的新情况。一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业化是主题,必须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比重,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县域工业发展要培养支柱产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盘活存量办工业,围绕大集团办工业,甘当配角,形成块状工业经济。用工业的大发展解决农业税免征后县乡村经济面临的困境,解决“两眼向上”过分依赖上级支持的思想。二是全力以赴招商引资。立足县情,挖掘发展工业对外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区分乡镇类型,分类指导,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临近城市,交通便捷的乡镇,建立工业园区,把其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发展为城市工业配套、物流产业,不断营造比较优势,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寻求支撑。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要做足经营城镇文章,引资开发,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工业相结合,以工强镇;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农稳镇;同市场化建设相结合,以商活镇。搞活流通业、发展商服业,繁荣市场,提升小城镇人气,吸引更多的农民进街入镇。偏远的乡镇,把招农业项目和“设立园中园”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立足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劳动力优势,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在工业园区中建设“园中园”,把别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自我发展优势,借巢引凤。三是发展城郊型农业。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城郊型农业,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以设施农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为产业重点,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区域特点的城郊型农业,通过扶持引导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二)建立为民服务机制,推进工作方式和重心转移。农业税免征后,乡村干部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转换工作方式,转移工作重心,在为民服务上下功夫,在为群办事上做文章。一是完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按照“便民利商”原则,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充分发挥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室作用,让群众不出村,不出乡就能办成事。进一步明确责任,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到真办事、办成事。属于全程代办范围内的事项,能办及时办,不能办及时答复,需要代办的,在承诺期内按时办理,让群众少跑路,少走弯路。二是建立示范引导服务机制。建设示范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园及区域特色农业,整合资金,重点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板块,以基地带农户,扶植培育龙头。采取招商引资,扶植大户转化等办法,培育扶植龙头企业,建立以资本为联结的“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广泛开展订单生产。鼓励协会发展。对农业专业协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以特色农业产业、产品为纽带,把农村能人大户、经纪人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协会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畅通销售渠道。采取市场运作办法,进行农产品推介,拓宽市场,促进销售。三是做好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引导建设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组建劳务中介人协会,举办劳务对接会,引导外出人员有序流动。利用就业培训中心、劳动技校、职业高中、农广校等培训载体,以服装、电子、建筑等为重点行业,订单、定点、定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为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快捷办理有关证件,城乡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着力解决土地流转、劳资纠纷和维权等问题,让外出务工者安心工作,放心创业,变空间转移到职业转移。

    (三)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村事务阳光操作。乡镇财政收支、行政事业性收费、招待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特别是各种奖补政策兑现落实工作,在政务公开栏中公开,并通过有线广播将每次公开的内容向群众播放,解决大部分群众看不到公开栏问题。村里公益事业建设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社会优抚和救济情况,党员发展情况等都应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公开方式可采取分村民组张贴等形式,主动让村民了解村情,切实做到农村各项事务合理、合法,公开、公正、公平。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处置、村公益事业经费筹集方案等,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进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能,做好村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

    (四)建立公共产品投入机制,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困难,对公共产品投入有限。大型的水、电、路工程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农业税免征后国家投入的力度更要加大。小型水利工程和乡村道路维修等群众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鼓励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在形式上,可以采取“一塘一议、一渠一议、一路一议、一圩一议”等办法。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把采用一事一议筹资与增加农民负担区别开来,把群众自愿投工投劳与取消义务工、积累工区分开来,筹资的限额应根据工程投入情况,可适当提高。使农业税免征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减少,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有保证。

    (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完善五保供养制度。通过省财政补贴加大一点,市财政投入一点,县乡补贴增加一点,解决五保户生活费用较低问题,扩大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规模,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二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群众看不起病的难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按照“能保尽保”的原则,扩大参保面。在监督管理上,应分级建立监管办公室,负责监管医疗服务机构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控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救助对象上,重点救助不符合五保条件,无劳动能力,生活常年困难的家庭,鳏寡孤独,丧失主要劳动能力的家庭。实行动态化管理,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四是建立公安干警联系乡村制度。公安派出所撤并后,部分乡镇的治安案件、盗窃侵财案件有抬头之势,建立公安干警包联村制度。确定1-2名公安干警包联乡、村,把包联辖区内案件发生率和破获率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可与工资福利紧密挂钩。以村为单位设立治安巡防队。五是建立化解乡村债务机制。目前,乡、村普遍存在债务难化解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乡村稳定,进而影响农村发展。建议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化解乡村债务。豁免一部分,对于属于中小学“两基验收”等公益事业所借金融系统贷款,国家应出台政策适当予以豁免。清除一部分,通过清理债权债务关系,将一些水份挤干。解决一部分,各级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消化村级债务。偿还一部分,通过加快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制定逐年偿还计划,逐步消化乡村债务。六是筹建农业保险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等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轻政府防灾减灾赈灾负担。

    (六)建立干部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是保证基本工资发放。将乡镇干部基本工资纳入县统发范围,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基本工资,适当提高干部福利。解决乡村干部后顾之忧,这是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分工到组责任到人。针对农业税免征后乡村干部职能的转变,围绕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计划生育、维护稳定等重点工作,实行乡镇党政兼职,成立由党政负责人分工负责的专门工作小组,配齐配强人员,落实责任、义务、权利,使工作职能进一步细化,解决“吃大锅饭、一轰而上”现象。三是完善政绩评价机制。把干部年度测评与工资福利挂钩,按测评分数,确定档次,按档次发放有关福利和津补贴。把测评工作延伸到村,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村民组长对村干部进行综合测评,把测评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福利、提拔任用挂钩。包村、组的乡干部,由村、组干部、部分群众代表、种养大户进行综合测评,并把测评分数加权计算后计入个人年度测评总分。

    通过建立“六项机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公益事业投入难,转变工作方式难,干部积极性调动难等诸多难题,用机制的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三个转变”。从一线向二线转变;从直接向间接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农业税取消后,广大农村干部从“派款要税”中解脱出来,减弱“管”的职能,增强带领群众致富、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实现由“收税”型干部向服务型干部转变,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精力集中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发展上来。通过转变,促进以自治为主的农村社会的建立,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情交给村民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管理。

创新宣传调研,不断扩大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力

创新宣传调研不断扩大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工作,推动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实现新跨越。近年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宣传调研工作在国家、省、市、县的正确领导下,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工作纳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为民、宣传政策、交流经验、情系三农、造福百姓、推进发展的宗旨,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打好主动仗,唱响开发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及社会经济快速、协调科学发展,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一、主要成效
一是政策宣传成效显著。通过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公开,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公示等形式开展宣传。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并向项目区农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在实施过程中向农民群众及时宣传有关制度,设立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公示牌,主动接受项目区农民的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城步农业综合开发所有项目都选聘农民监督员,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招标采购、质理监理和竣工验收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二是大众传媒作用大。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同新闻工作者广交朋友,充分发挥各类大众传媒的优势,做到荧屏上有形象,广播上有声音、报刊上有文章、网站有信息、着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的规模效应,今年来,在《中央人民网》、《湖南红网》分别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创新工作思路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实现城步富民强县大战略》、同时在《中国农业财经》、《农业开发与装备》、《邵阳工作》、《邵阳日报》等杂志、报刊、网站,发表45篇文章和图片32张等实际性开发内容,这些实际性宣传报道既展示了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丰功伟绩,又扩大了城步农业综合开发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调查研究成果丰硕。今年来,紧紧围绕城步农业综合开发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调研、努力创新,共完成调研报告10篇。有4篇调研报告引起领导的关注,很多建议已经转化成政策,落实到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其中高质量的调研材料两篇《农业综合开发立法调研报告》、《关于城步农发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调研报告》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发表各类杂志、网站及省、市简报上,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四是宣传信息报送及时、范围广。每期高质量报道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的重要成果和典型经验,以简报形式及时反映到省、市、县有关部门并得到转发推介,今年在各类新闻媒体和简报上发表的宣传信息50多篇次,有效地突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在当地全局工作中的作用及形象。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们党和政府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而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工作在加速建设“产业城步,和谐城步、强农城步、小康城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县树立“抓宣传就是保事业”的理念。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也需要宣传的鼓与呼。尤其今年省、市、县要求上报一定的新闻信息和专题调研文章,我们高度重视,把宣传调研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按要求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务实、文件上贯彻、活动上参与、经费上保障、切实明确责任,量化标准,提升质量。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组织全办同志认真讨论研究,端出工作盘子,制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发工作热情,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以“队伍活、工作上、争高参、求精品”为要求,对综合、项目、社会股进行分工到人,切实以宣传报道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引起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富民强县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提高宣传调研文稿档次,加强新闻媒体、政府信息、系统媒体建设创造条件。一是经常过问报道进展及内外交流沟通情况。二是经常为宣传报道鼓士气、排忧解难支持工作。三是经常召开宣传、学习、交流会,注重推进文字工作创新,把握信息正确方向。五是经常抓全办信息调研宣传工作,仅今年在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农业综合开发稿件45余篇,发表农业综合开发论文10篇,简报12期,光盘2张,图片展板32张、其中《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必需认真调研深刻剖析》引起国家、省、市、县广泛关注,为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形成决策,还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新闻宣传调研不仅仅是综合股的事,更不是某个人的事,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把宣传工作作为份内一项重要任务列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都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到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来,每个股室人人都是宣传报道员,并要求正副主任、各股室撰写农业综合开发文章,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宣传调研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是关乎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高低,衡量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于此同时我们制订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实施意见》,一是以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要求,建立宣传调研工作手段考核制度,推行有为就有位的用人原则,以激励方式激活干部职工宣传报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硬性约束规定每人至少写出两篇新闻稿件,两篇调研文章,列入干部职工的政绩提拔考核最基本条件之一,从而有力地强化学习意识,增强宣传主动性。二是以物质、精神激发工作动力,近年来,克服经费不足,始终建立新闻宣传奖励制度不变,对发表的稿件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4个级别,以不同的版面和文字制定了奖劢标准,做到大小媒体一起上,大小篇幅一起要,文字图片一样奖。对任务完成好的,予以重奖,对不完成任务的,年终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有突出贡献的同志向上级推荐提拨使用,从而拓宽激励制度激发搞好宣传调研的工作热情,提高宣传工作的自觉性。
(二)加强骨干建设
宣传工作能否上档次,单位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合力,是否有成效,是否有和谐,是否有影响力,关键在于优化宣传骨干学习工作环境和加强宣传骨干建设培训,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抓宣传就是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是抓农业”的理念。县农综办主任阳刘杰说:“要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就是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力度,光做不讲,难以形成影响力,难以生成项目,难以凝聚合力,难以形成生产力,难以后发赶超,难以改善民生。要切实按国家、省、市、县办领导的要求,注重骨干培养,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环境,鼓励支持宣传工作,让其得到政治、经济报酬。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培养了一批熟悉开发业务,掌握上级政策,文字能力较强的干部,一是挤时间、保经费。每年选取两名宣传骨干参加省、市、县组织新闻信息写作培训班,并解决宣传经费(书刊、资料、工具)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公正评价宣传骨干的成绩。二是实行特殊待遇。凡是涉及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会议、接待均可优先参加,缺一不可,使其随时掌握和了解领导意图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从而拓宽信息来源和写作内容。三是提供条件与信息。针对宣传报道需要一个安静环境和信息来源及充足时间,协助综合组、项目组、调研组等实际工作,并积极订阅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报刊资料(《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办公室业务》等杂志)。并加强县农业开发网站建设,同时强调各股室互相协助支持随时提供资料,凝聚大家的农业综合开发宣传智慧和力量,推动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四是提供财力保障。为营造学习氛围,创学习型单位及宣传工作顺利开展,尽管没有宣传项目经费,但支持宣传决心无限,制定具体奖励标准,拿出经费兑现,从而调动了宣传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宣传工作的学习自觉性。五是加大新闻媒体上的报道力度。为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新闻媒体,层次高、受众广、影响大、宣传效果好。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精心策划开展了有益的有文、有影、有声的一系列活动,注重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协办电视专栏,报纸专版、调查研究、制作光盘、编写简报、购置宣传用具,纵横联系实际工作,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需求,有力地扩大农业综合宣传作用的社会影响。
(三)搭建平台促宣传
为加快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发挥宣传“喉舌”功能,把劲和神凝聚到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上,以高质量的文章来指导和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媒体有影响力和领导重视,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结合实际求创新谋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为农业项目区群众“鼓与呼”,“强与重”,切实运用报刊、电视、光盘、网站等宣传媒体做实、做深、做活,较好地体现了宣传调研的应用性,适用性,创新性,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效果。一是加强动态和静态合作联系。凡是农业综合开发重大图文都安排记者、写手,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促进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二是跃台阶促工作。组织人力、财力协办农业综合开发专栏,制作电视专题及文字报道,精心制作图片展板,按要求突出宣传强基础、稳粮食、两个聚焦、产业建设、项目建设等经验成效。确定一个“实”,各界人士反映很好,评价很高,增加了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为了让省、市、县及有关领导及时了解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动态,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了解关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以电视台、电台、党报党刊、杂志等为载体。办好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网站,层层审定,力求指导性,实效性设立了八项内容(农综政策、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两个聚焦、经验交流、土地治理、资金管理、科技推广),按时编发《农业综合开发简报》12期,及时向省、市、县报送信息情况,重点反映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举措、新经验、新典型、新成效,而且写法上探求有创新、有深度、有份量、有质量,值得学习。省、市、县领导阅后,多次作了重要批示,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尤其是市县“两办”一致认为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办宣传调研重视,质量高,文笔好,按时发,多次推荐省市县转发,为县域经济及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形无形的财富。四是拓宽宣传领域。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大发展、大农业,大跨越,始终把群众所想、所急、所难、所疑、所需来规划和设计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内容,花人力、物力、财力、把笔头、镜头、口头聚集到农业项目区,积极捕捉工作亮点、热点,争取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城步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关心与支持。尤其是今年积极完成省、市所要求的图文展板、新闻信息、理论文章,专门有领导、有成员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以高质量按时完成信息新闻和理论文章报送。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富有特色发挥作用。五是效果上鼓劲。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主要是面向群众,面向“三农”,面向领导,面向开发,面向生态,所以把正面宣传、经验宣传、决策宣传、动态宣传、理论宣传作为一条基本的要求。着眼一个“早”字谋划农业综合开发,立足一个“准”字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突出一个“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深度,一是把宣传工作融入到领导的行动中。每次重要领导到城步视察,都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报道。二是把宣传工作融入到领导工作当中为领导作决策参谋,争取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及宣传调研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把宣传调研信息工作融入到服务基层和领导的决策中,着力于加快农业项目区新农村建设。四是把握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大力宣传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方针政策,充分展示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全面反映农业项目区群众走农业综合开发致富之路,同时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
三、主要体会
城步苗族自治县要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新局面,必须继续强化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是做好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贯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担负着营造氛围,凝聚力量、鼓舞干劲,推动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宣传工作,才能真正重视宣传工作,真心抓紧宣传工作。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宣传工作的前提。为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强基增后劲等亮点宣传,主管领导亲自抓宣传工作,亲自参与制定宣传计划、奖罚,联系新闻单位,组织宣传活动,审定宣传稿件等等。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农业综合开发宣传才以形成今天气候,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彻底改变过去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宣传调研工作的落后面貌。
(二)媒体支持是搞好宣传工作的关键。
以往与有关的媒体沟通联络不是很够。自今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县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加强媒体沟通与联系,积极宣传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和做法,正是由于媒体合作支持与重视,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才得以在媒体上进行多次电视、纸媒、专题、图片报道明显增加,由此引起上级领导重视关注城步,调研城步,关心城步,扩大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效应。
(三)紧扣主题是搞好宣传工作的基本方法
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必须结合县情,紧紧抓住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农业两个聚焦及项目建设为主题,比如今年来围绕西岩水清项目区整体规划,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进行项目建设宣传,其次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农业开发式宣传,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基础、产业、科技大发展,从而推进城步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大战略,大力改善民生,加快项目区新农村建设等内容。为此,要围绕如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土地冶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如何提高项目及资金管理水平等主题,加强调查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如何切入?如何造势?就必须积极地跟有关媒体沟通、领导支持,并认真组织宣传素材。这样,宣传工作才有的放矢,主题鲜明,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宣传效果。
(四)加强宣传骨干的培养是搞好宣传工作的基础
宣传工作贵在经常化,重点化要保持经常化,重点化则必须要有一支好的宣传骨干力量。要切实采取会议、培训、组织调研和交流活动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各股室骨干力量素质培养及学习环境支持,才能提高全办信息宣传调研业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两点建议
(一)建议省市落实宣传项目经费,同时积极订阅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刊物、党报党刊杂志,便于开展新闻宣传调研工作学习交流,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的业绩考核及激励机制。
(二)建议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公文写作、信息工作、交流研讨等培训及活动。同时,要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平台、经费,培养一支德才兼备,能打硬仗的宣传队伍。
(三)建议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要同媒体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学会和新闻界的工作者交朋友,同时,加强县农业综合开发网站建设内容。
新的形势、新的起点,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搞好宣传调研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多,任重道远。只有通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力度,硬化各项措施,摆正应有的位置,予以足够重视,农业综合开发才有新面貌、新成效、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目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已初步形成了上下一条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宣传信息工作机制,鼓励宣传工作者多创作好的文章,推进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再创新业绩、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常州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区。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17万。共有51个涉农镇(街道),110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41万亩,其中家庭承包面积176万亩,农户75万户,农业人口224万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02.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5.2亿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6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跨上万元新台阶,达10171元,比上年增长12.6%,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常州市“三农”工作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农业发展跃升新水平。2008年全市水稻单产达599公斤,实现全省“六连冠”。高效农业种植和高效渔业养殖面积已分别达到79.6万亩、27万亩。以地级市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在溧阳成功举行。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推进。钟楼、天宁、戚区以全面融入城市化为方向,全力推进城乡就业、保障、居住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武进、新北坚持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加大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全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小康家园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金坛、溧阳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个重点,全力推进丘陵山区资源开发、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村“三清一绿(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村庄绿化)”。全市农村各地都从实际出发,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推进城乡统筹,开创了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并进的良好局面。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继三个城区农民社会保障与城保全面接轨之后,武进13.8万、新北首批3.3万失地农民纳入了城镇保障,金坛市全面启动新农保,缴费参保农民达到7.8万人。全市失地农民保障工作省内领先。与此同时,茅山老区帮扶三年目标圆满完成,深得民心,长期以来老区交通、饮水、卫生条件长期滞后的局面得到根本的改观。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全面超额完成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万人,转移本地农村劳动力2.1万人,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常州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强化农经管理,不断拓宽农经服务领域,提升农经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一)制定完善政策,加强贯彻落实。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和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政策依据,使这项工作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常州市一方面积极组织各辖市、区对法律和政策文件进行学习,加大宣传和贯彻力度,力争做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家喻户晓;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查找存在问题,制定完善具体的政策意见和操作办法,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的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指南》《关于加强村组组织农户承包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监管意见》,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规范土地流转服务行为,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管理,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合法收益得到落实和维护。各辖市、区也在认真学习法律和政策文件精神,细致分析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加强贯彻落实。

(二)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规范管理。一是开展二轮承包清理完善工作。2005年开始,常州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二轮承包后续完善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各地对二轮承包进行“回头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好二轮承包的后续完善工作,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双补”工作,即补签合同和补发证书,共补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2万份,补换发面积15.81万亩;对农户家庭承包的耕地承包期不足30年、承包期内随意调整承包地等存在问题,依法予以了纠正。二是加强承包合同和证书的规范管理。针对承包土地因被征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各种情况,及时开展权证变更、换发、收回、注销等工作;针对在二轮承包中因政策不够明确而给种田大户尤其是外来种田大户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情况,组织开展清理排查,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加以纠正和规范。同时,不断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合同等的规范管理,对发包资料、发包方案、合同变更登记等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健全管理制度。三是试点探索信息化管理。常州市率先在金坛市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探索试点,在对二轮承包以来农户承包与流转情况全面调查核实,农户签字确认的基础上,将所有资料以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分类保存,然后运用信息化软件完成所有基础数据的录入和动态管理。目前,金坛市和武进区已有部分镇村完成了信息化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优化服务质量,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服务”是常州市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1年起就明确了开展“土地流转服务”的相应政策,并积极探索以依托农经站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为主要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服务,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行为逐步规范,农户的流转意识有了变化,流转形式也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全市处于流转状态的土地有53.62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的30%,其中转包面积28.42万亩,租赁面积21.09万亩,入股面积1.6万亩。今年已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3万亩。工作上,我们主要取得了三方面进展:一是土地流转网络服务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以来,常州市着力探索为流转双方构建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的无形市场,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提供有效载体。去年12月31日,全省第一家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专业网站——“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www.wjtdlz.net)”正式开通,网站融信息平台、互动桥梁和宣传窗口三大功能于一体,为广大农民群众和规模经营户、农业产业投资者提供真实、快捷、丰富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到目前为止,已通过网站发布土地流转信息500余条,涉及土地流转面积1.5万亩。今年,溧阳、金坛两地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也已陆续建成开通。二是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今年常州市切实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提出镇(涉农街道)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有条件的村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加快形成辖市(区)有流转管理服务平台、镇有流转服务中心、村有流转服务站“三级联动”的流转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镇(涉农街道)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与辖市(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相配合,逐步形成“辖市(区)、镇相结合,无形、有形市场相配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市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对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项目扶持。目前,金坛、溧阳、武进三地镇级流转服务中心已全面挂牌运行,武进区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嘉泽镇依托经管站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利用夏溪社区“三服务中心”的场所,建立镇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土地流转市场设土地流转意向洽谈室、土地流转签约室、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室等,服务所需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土地流转市场配备两名工作人员,人员从镇经管站调配,专职从事土地流转服务工作。在“三服务中心”的显要位置设立流转信息公示栏,定期将收集到的土地流转需求及转出信息在公示栏进行公示。镇土地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双方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主要承担政策咨询,信息收集、登记与发布,指导合同签订,接受委托流转,土地价格评估等职能。一季度,嘉泽镇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促成土地流转项目11项,涉及土地流转面积1300多亩。三是流转服务不断规范。为规范土地流转服务,常州市结合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实际,制定了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示范文本供各地在服务过程中参照使用。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统一格式示范文本、土地流转服务站(中心)章程样本、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服务职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化流转顺序、土地流转业务的操作程序以及土地流转登记表和合同管理登记表等,这一套基础资料的制定将对常州市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健全调处机制,维护农民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常州市近几年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工作方面的一个重点,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从2005年开始武进、金坛、溧阳三地相继组建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落实了仲裁庭场所,并迅速开展仲裁调解工作,其中武进区被列为农业部的试点单位。三地仲裁委员会成立以来,已接待土地承包纠纷咨询和上访476起,其中受理前调处448起;正式受理28起,其中庭前调解9起、庭审调解11起、庭审裁决8起。二是依托县乡两级调处中心,建设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网络。目前网络已基本建成,并且县乡两级的调处中心已把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如武进出台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规则》,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确立了协商优先和基层调解原则,并且规范了调解的程序,创新了土地承包纠纷行政调解新机制。三是建立农村矛盾纠纷预警排查机制。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工作在前、及时排查”的工作方针,做好每年两次定期排查工作。对一些有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矛盾,加强调查摸底,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一旦预见矛盾诱因,安排有关人员提前介入,了解问题本质,并且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对信访调处情况进行梳理,特别对尚未办结的信访事项,督促落实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去年农办系统共接待信访543件(次),涉访人数1767人,当年调处结束537件(次)。其中市级全年完成信访委托复查、复核6件,调处来信来访8件。

随着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工作虽然得以不断规范,但一些旧问题、老矛盾仍难得到有效解决,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比如历史遗留的涉土纠纷仍是当前农村矛盾的焦点之一,信访调处和信访复核工作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程序、手续还不够完备,流转收益管理不够完善,带来的管理难问题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新旧矛盾,是确保常州市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工作不断上新水平的关键,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常州市将以抓好“三个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一是抓好制度化建设。常州市将围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完善制度与加强贯彻来保障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重点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监管制度,完善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制度,探索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制度方面作一些探索实践,同时强化农村土地流转与收益分配等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抓好信息化管理。常州市将把扩大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试点,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抓好抓实,目标是在不断建立乡镇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县域范围及至全市范围内的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动态管理。三是抓好规范化操作。常州市将重点从承包管理的规范化和流转服务的规范化入手,加强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农村涉土矛盾纠纷的诱因;从土地流转服务的规范化入手,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和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来引导土地规模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08年全市年末农村集体净资产总额17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其中:乡镇级71.56亿元,占39.84%;村组级108.05亿元,占60.16%。集体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229个,占21%;100-1000万元的村有448个,占41%;50-100万元的村有155个,占14%;50万元以下的村有273个,占24%。2008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11.71亿元,村均106万元。剔除财政转移支付和捐赠收入后,收入总额为10.54亿元,村均95万元。村级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371个,占34%;村级收入20--50万元的村239个,占21%;村级收入50--100万元的村185个,占17%;村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310个,占28%。

近年来,常州市按照“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增值、非经营性资产抓保值、福利性资产抓保护”的基本思路,坚持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搞好现有资产运营,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收益分配中的所得份额,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切实贯彻落实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 严格贯彻执行《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165号)和《常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规定》(常政发[2000]95号)文件精神,理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搞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界定、产权登记和年检,确保集体资产产权明晰;搞活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积极探索镇级建立集体资产经营公司、村组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形式的集体资产经营模式,实行科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搞好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让农民从集体资产的增值分配中增收。

(二)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近年来,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村级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收益分配不规范、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增加等问题,常州市在试点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08年底,全市符合改革条件的村组已有90%以上完成了股份合作改革,其中武进、钟楼、新北、戚区等地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累计有389个村和1313个组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中:有135个村和859个组组建了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共界定股东36.1万人,量化集体资产40.4亿元。2008年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全年向社员分红2.35亿元,人均651元。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改革正在成为常州市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模式。集体资产经营公司是常州市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是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一种新的运作主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等多种要素进入市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的活力增强,经营方式也向着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集体资产投资经营成效逐步体现。目前,全市共成立六家资产经营公司,注册资本3.6亿元,2008年对外投资总额14. 55亿元,其中投入企业4.7亿元,占32%;工商业小区建设9.36亿元,占64%;其他基础设施0.48亿元,占3%;银行存款及有价证券等0.01亿元,占1%。如武进区湖塘镇资产经营公司成立时间最早,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土地储备置换开发、标准厂房建设出租、工商业小区投资建设等为主的资产经营方式,资产投资收益成效明显。

(四)着力加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2006年开始,常州市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财务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常州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镇(街道)、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组织实施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重点抓好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完善村账镇(街道)代理制度、加强电算化的推广和规范操作、完善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工作四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经过三年的规范化建设,全市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农村财务工作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共有19个镇(街道)、35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单位,武进区湖塘镇被评为部级示范单位。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成效明显,但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村级经济的发展与村级债务增加的矛盾问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政策、资源等多种客观因素束缚的问题,资源性资产开发与土地政策的关系、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的主体地位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研究解决。

三、切实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受自身技术经济能力局限和规模效益制约,对专业化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常州市在注重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对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培育农业服务业市场主体一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各类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常州市水产、蚕桑、林果、畜禽、花木、蔬菜、茶叶、粮油等主要农业生产领域,正在成为常州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服务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2008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48家,入社会员9.6万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带动农户26万户,约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5%,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被评为农业部农民示范经济合作组织的常州立华养鸡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标准化鸡舍建设、供应苗鸡、供应饲料、供应疫苗药品、技术操作规程、技术服务、销售、价格核算的“八个统一”全方位产销服务,与农户在合作社内部合作形成从品种选育、种鸡生产、种蛋孵化、饲料生产、商品鸡生产、疫苗药品采购到商品鸡销售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合作社现有社员2300多户,2008年出栏商品鸡5800万羽,实现产值8.6亿元,农户增收超8700万元,户均增收4万元。二是扶持营销流通龙头市场。深化农产品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交易服务平台,导入异地市场分支机构、沟通市场间的信息和业务往来,构建完善的综合性市场服务体系,提升龙头性市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同时,鼓励和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化营销企业,依托产业基地、本地龙头市场开发异地市场,形成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通过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品销售,加快品种更新,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生产效益。目前,以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夏溪花木市场、滆湖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市场为主导,向多类型中小市场延伸,基本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和不同规模组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市场成交额达到200亿元以上。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常州市武进夏溪花木市场连接带动周边5万多户农户从事花木生产经营,辐射面积达22.5万亩。2008年市场交易额30.35亿元、交易量43.14亿株,在园林绿化苗木交易中列全国第一,极大地促进了全市乃至华东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同时,全市城区已基本完成菜市场提升改造,在极大改善市民购物环境的同时,为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各级龙头企业依托企业研发中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全方位、高标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全程服务,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订单生产。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008年仅在本市建立连片规模基地26万亩,服务带动农户22万户。

(二)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首先,引导农机服务业发展。常州市始终坚持以农机、植保为主,以镇、村为服务单元,引导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从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83个,其中机插秧服务面积超万亩的3个。2008年共吸纳农机从业人员2011人,承担了全市62%的农田作业任务,年创经济总收入3065万元。200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植保四项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5376台,完成机插水稻面积104万亩,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8.7%,以市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其次,引导种源农业发展。着力在优质稻米、特色畜禽、特种水产等已积累起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领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种质资源,引导发展种源农业产业,加快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区域农业整体发展。至2008年,全市已培育常规优质水稻新品种(品系)22个,推广面积达到3.2亿亩;育成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雪山鸡,累积推广2.5亿羽。

(三)积极发展农业衍生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都市农业多元服务功能。目前,常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建成运营休闲观光农业项目57个,其中全国旅游示范点16个,省级观光农业园4个,农家乐专业村3个;2008年接待游客358万人次。二是着力于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全市已新组建村镇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全市3家支农担保服务公司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担保贷款金额2.3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险种已扩大到7个,2008年全市承保小麦84.55万亩、承保油菜27.94万亩,承保面均达100%,承保水稻132.05万亩,承保面达99.77%,能繁母猪、奶牛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加快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和市场的联网系统建设,以农技、疫病防治和市场信息服务为核心,实时发布和咨询服务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信息服务。目前全市新建“农务通”用户3.5万户,“四电一体(电话、电视、电脑、电台)”全面开通并运行。常州绿意信息有限公司从名特优农产品销售入手,搭建了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平台(chinarose.com),有效拓展了常州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经管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服务职能

常州市对基层农经队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目前基层农经单位是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农经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从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农村财务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参与、组织开展部分阶段性中心工作。目前全市县级农经机构共10个,其中行政性质7个;全市镇级农经机构共49个,其中单独设置的39个,综合设置的10个(其中含与农技推广综合设置的5个)。全市农经人员总数443人,其中国家干部编制人数270人(含镇级国家干部编制人数189人),非国家编制人数173人。在国家干部编制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数23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7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82人,其中助理农经师78人、农经师87人、高级农经师3人。在非国家编制人员中,具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135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数96人。

近年来,全市基层农经部门积极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加强管理促服务、抓好服务求发展的服务“三农”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机构,切实加强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6﹞30号文件和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及苏政发﹝2007﹞40号《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明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由县(市、区)和乡镇政府合理设置机构,使农经机构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得到了保留,确保履行职能。同时,各地扎实开展对农经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帮助农经人员学习新政策、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高农经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全市2008年开展各类农经培训6207人次,其中培训村(组)会计4564人次。

(二)正确定位,切实履行农村经营管理职能。随着农业农村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内涵越来越深,外延越来越宽,任务越来越多,对此,各地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强化业务指导,拓宽工作领域,不断提高农经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规范管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机制。二是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在巩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集体财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收支预决算制度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提高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活动,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探索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运作机制。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集体资产运作方式,提高农村集体资产运作质量,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四是建立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民负担检查监督制度,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加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收费项目监管,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三)优化服务,切实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一是转变工作作风。市农办联合市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局等部门,在全市开展“做勤廉好干部,建和谐新农村”活动,树立一批“勤廉为百姓”镇村干部典型,创建一批“人民满意好站所”,教育引导广大农经工作者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农村经营管理的热点、难点和苗头性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二是创新农经服务方式。按照“有健全的服务组织、有固定的服务场所、有规范的服务章程、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有良好的服务手段”要求,结合镇服务中心,实行为农服务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开展“零距离”服务,及时有效解决农民经营管理中的难题。三是拓宽农经服务覆盖面。在为农户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的服务;在为一产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为农村二、三产业的服务;在为产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努力拓宽农经服务领域,使更多的农民从服务中得益受惠。

五、有关问题建议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缺乏合法身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统一的、规范的、合法的“身份”登记制度。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在改革中没有明确组织登记、财产过户、合理税赋等方面的政策,导致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有组织形式,但没合法身份,由村民委员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名不正言不顺。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经营的银行帐户多用村委的名义开户,而经济往来所用的票据也多延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往来结算票据,这些票据目前尚不被税务部门认可,在经济往来过程中很难被接受,其越来越多的经营行为受到影响。一些实力较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方便经营,领取了税务部门认可的票据,按协议纳税,但是增加了经营成本。新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未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列为规范对象。为此,建议上级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法律上或政策上予以明确。

(二)加大对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税收优惠力度。目前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基本都与村(社区)“两委”实行“三位一体”的构架,既承担着管理经营集体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同时又承担着社区公益事业、社会管理等职能。特别是一些城区和近郊的合作社,不仅承担着原有村民的社会事务,而且还越来越多的承担起城市部门分摊的含大量城市社区居民在内的社会事务。据我们对天宁、钟楼、戚墅堰三个区的村集体经济情况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城郊一个股份合作社每年开支的行政管理费用,至少在30万元左右,多数股份合作社每年支付村民养老保险、农村医保、治安联防、城管绿化、环卫整治、年老社保养、以及村级日常管理、社区管理和人员工资都要在200万元左右。建议国家要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扶持。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农经队伍建设。虽然基层农经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认真努力,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常州市农村基层农经服务体系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老化、边缘化、人员配备不足、工资待遇不高的趋势,与新形势下对农经工作的新要求不符。建议上级要结合机构改革,切实加强基层农经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关系,呼吁农经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以稳定基层农经队伍。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