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公知约架,关乎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26:33
十一长假临近尾声时,专栏作家五岳散人和教授吴法天在微博上言语不合,相约“武斗”,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而随着五岳散人的二次约架、张鸣约架司马平邦,文人不再诉诸笔墨反而寻求武力引起广泛讨论——知识分子观点不和究竟能否诉诸武力,君子动口是否也能动手?
 
欧洲诗人曾是决斗场上的常客,卡瓦洛蒂一生决斗三十多次,最终命丧决斗场
因决斗而丧生的文化人中,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可谓家喻户晓。1837年2月8日的那场著名决斗,最终使得“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但他是决斗界中最为出名的诗人,却并非诗人中最为有名的决斗者。一生决斗三十余次、最终命丧决斗场的意大利诗人菲利斯·卡罗·卡瓦洛蒂(Cavallotti)堪称诗人中最为有名的“角斗士”,卡瓦洛蒂18岁发表爱国诗句而闻名、出版过多卷诗集、兼具诗人、剧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毕生为意大利独立而奔走呼喊,也曾当选为意大利议员,和包括意大利驻维也纳大使在内的多人。1868年3月6日下午,菲利斯·卡瓦洛蒂在罗马和对手决斗时不幸身亡,对方是《威尼斯报》的编辑马科拉。据1868年3月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决斗开始后,卡瓦洛蒂猛烈攻击对手,头两回合没有分出胜负,但是在第三回合,卡瓦洛蒂的咽喉遭到了致命一击。医生赶来后无计可施,卡瓦洛蒂只活了十分钟,没有留下任何话遗言,他死后葬在了马焦雷湖。 [详细]
历史上中国虽然也不乏类似章太炎这样的“暴脾气”,也不乏文人间的“全武行”,但真正意义上的“约架”却并不常见于各类文献中。
19世纪数学天才因决斗而陨落,伽罗华20岁丧生前留下论文手稿
1832年5月30日清晨,在巴黎的葛拉塞尔湖附近躺着一个昏迷的年轻人,过路的农民从枪伤判断他是决斗后受了重伤,就把这个不知名的青年抬到医院。第二天早晨十点,这个可怜的年轻人离开了人世,堪称数学史上最年轻、最富有创造性的头脑停止了思考。后来的一些著名数学家们说,他的死使数学的发展被推迟了几十年,他就是伽罗华。在那次著名的决斗之前,伽罗华非常清楚对手的枪法,也明白自己难的命运,所以连夜给朋友写信,仓促地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
伽罗华虽然对决斗技艺没有自信,但对自己的学术成果非常充满自信,他在给朋友舍瓦利叶的信中说:“我在分析方面做出了一些新发现。有些是关于方程论的;有些是关于整函数的……公开请求雅可比或高斯,不是对这些定理的正确性,而是对这些定理的重要性发表意见。我希望将来有人发现,这些对于消除所有有关的混乱是有益的。”第二天的决斗场上,伽罗华被打穿了肠子。死前,他对在身边哭泣的弟弟说:“不要哭,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在20岁的时候死去”。后世数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对其死扼腕叹息,——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在他20岁时被杀身亡,而他研究数学才只有五年。[详细]
伽罗华的死一直令数学界和历史界感到扼腕叹息。
19世纪初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在和美国副总统决斗中丧生,英国也有四位首相参与过决斗
1804年7月11日清晨,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和副总统伯尔,双方各自带着自己的助手,还有一名医生,分别乘着小船,来到相邻的新泽西州,在野外的一块小空地上,履行“约会”——在他们往来的信件中,将其称之为“约会”,而这场“约会”也没有选择在他们所在的纽约州进行,而是选择了邻近的新泽西州——在这里,在信中被称之为“约会”的决斗还没有被法律所禁止。这场发生在新泽西州哈德逊县的维哈肯高地的决斗并没有耗费多长时间。 两个回合后,伯尔枪击并重创汉密尔顿,汉密尔顿被带返威廉·巴也特在曼哈顿的家,延至翌日二时不治身亡。而历任美军陆军将军、第七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也以决斗闻名于世。1806年5月30日他杀死了当时美国著名决斗者查理斯·狄金森,而自己则留下了终生未愈的胸伤。同一时期的英国历史上,也有四位首相参与到决斗之中,分别是第二代谢尔本伯爵威廉·佩蒂(1780)、小威廉·皮特(1798)、乔治·坎宁(1809)、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1829)。[详细]
 
决斗源于早期司法落后,“让神灵在决斗中判定罪孽”
在欧洲社会早期(约11 -15世纪间),当法庭上控辩双方证词矛盾,又无其他证据可辨其真伪时,就会通过决斗来解决。时人认为正义的一方会得到神灵的庇佑,使其具有强大的力量战胜对手。人们笃信神灵是英明公正的,因此决斗获胜方必定清白无辜,而落败方,或者退缩者必定有罪。这种决斗被称为“司法决斗”(Judicial Duels)。这种判罪方法持续了很久,直到16世纪罗马天主教进入全盛期后,教会才进行干涉,教会认为凭武力定胜负对体力弱小者不公,违反了基督教非暴力原则,是对上帝的藐视。教会甚至规定死于决斗之人不得葬于教会墓地。并且英法等欧洲国家也进行了司法改革,禁止司法决斗。[详细]
决斗却满足了贵族荣誉心理:“雅尔纳克之击”不以生死为目的
尽管司法决斗看起来荒谬无比,在其延续的数个世纪中却大大促进了私人决斗——发生在16世纪法国的一场“司法决斗”最终成为了一场被载入史册的“荣誉决斗”:1547年7月10日,在国王亨利二世主持下,在两个宫廷贵族——强壮的挑战者沙泰尼雷和弱势的被挑战者雅尔纳克之间进行。事情的起因是,在国王情妇戴安娜的挑拨下,身材高大、剑法娴熟的沙泰尼雷领主出于哥们义气,代替国王指责雅尔纳克男爵和富有的继母有染。于是,个头不高、剑法一般、又无有决斗经验的雅尔纳克为了荣誉只好仓促应战。决斗开始后,沙泰尼雷频频发动进攻,雅尔纳克被逼得节节后退。然而决斗却出现戏剧性一幕,雅尔纳克利用他从决战前在意大利剑师那里刚学到的招数,反刺对方的膝盖,沙泰尼雷的腿腱被割断,中剑倒地。就在场边所有人都以为雅尔纳克一剑封喉一了百了地结束恩怨之时,他却放下手中剑柄,大声高呼:还我清白!并要求国王宣布结束战斗,以便对手得到及时的医治。终于国王宣布雅尔纳克获胜,还了他清白。无法站立的沙泰尼雷被四个贵族抬回到自己预备庆功的大帐篷后,倍感羞辱,他本来没有受致命伤,又被国王裁决可以不死,却不肯疗伤,而是一心求死,结果没两天就离开了人世。从此”雅尔纳克之击“在欧洲被世人所吟唱,并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中世纪欧洲古老传统的骑士精神和其后演变出的绅士风度,在这场经典决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详细]
1547年的一场司法决斗。当辩论和理性分析无法成为判决依据时,只能诉诸于最原始的宗教手段。司法决斗也属于“神判法”的一种模式。
选择流血,还是选择尊严:拒绝决斗可耻,决斗只为获得“满足感”
令男人们拔剑相向的理由之一谓之尊严: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一定要在决斗场上见分晓,要么失血,要么丢掉尊严。私人决斗往往是由于一方(挑战方)认为自己名誉受辱而要求另一方(被挑战方)道歉所引发。决斗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杀死对方,而是为了取得“满足感”。无论胜负生死,参与决斗都会获得尊敬,提升社会地位,决斗获胜方不会被视为谋杀犯,反而拒绝决斗被认为是可耻的,甚至被处以罚金。决斗规则由挑战者决定:只要一方受伤,即便是小伤,决斗便终止。一方受致命伤后,决斗终止。并且总开枪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否则会被认为是过于“野蛮”,手枪决斗中,双方若都没有命中,而挑战者认为自己已经满足,则决斗终止。1878年,莱昂·甘必大和马利·德·富尔图因政见不同,在法国议会中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两人在11月21日举行了决斗,甘必大和富尔图同时向对方开枪射击,但是两人都没有受伤,最后握手言和,而这场决斗在当时引起轰动。[详细]
决斗可以用某种剑来作为武器,而到了18世纪后,也有用枪进行决斗的。借此,一些设计精巧的决斗枪型被提供给了富裕的贵族。决斗之后,不论所谓的“侮辱”是真是假,挑战的一方都将要求从损毁自己名誉的被挑战一方身上获得“满足感”。而方法就是一些有侮辱性的行为,比如将自己的手套扔在对方面前,因此产生了习语“扔掉长手套”(throwing down the gauntlet)。
17世纪,决斗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文化,欧洲决斗更多地成为了绅士文化和骑士风范的另一种象征。
要么葬送自己,要么失去佳人:普希金、伽罗华皆因红颜丧命
令男人们甘愿放弃生命的理由之二谓之女人:虽然有人推测普希金和伽罗华的死亡可能是政治阴谋——沙皇因普希金的不合作而授意将普希金杀死;伽罗华可能是保王党清除异己的行为。但这样的阴谋论始终缺乏最为直接的证据,相反,促使普希金恼怒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妻冈察洛娃(Goncharova)是当时圣彼得堡名媛,素有“圣彼得堡的天鹅“之称,而另一位流亡贵族丹特士(Heeckeren d'Anthès)与其妻经常往来于各种舞会,行为暧昧,最终普希金不堪其辱,在和丹特士的决斗中而命丧黄泉。而伽罗华的决斗也因为女人而起。那位引起决斗的“风骚女人”,有人说是一位妓女,也有人说是一位政府密探、内奸,其实她是伽罗华出狱后居住的旅店的医生的女儿。伽罗华为了她主动挑起决斗。这场决斗不太可能是一场政治阴谋,而是由于一次恋爱事件。虽然伽罗华的死被后人过度渲染,但无论如何,这不管对伽罗华个人还是对科学发展而言,都是一场大悲剧。[详细]
一时冲动,也可能“被决斗”:马克·吐温在朋友怂恿下决斗
随着历史发展,决斗的负面效应被逐渐重视起来,司法决斗被禁止200年后,私人决斗开始在欧美被禁止。而这一时期的决斗表现出的历史细节也并非早期那样纯粹:决斗成为仪式,牌桌不合、一些鸡毛蒜皮的争吵也可能引发决斗,甚至还有为了决斗而决斗,以及在朋友怂恿之下决斗的事件发生。马克·吐温在其自传中对自己“被决斗”的心路历程也做了详细描述。1860年代,决斗之风在报纸媒体中开始流行起来,马克·吐温在一次与同行的书信往来中感到受辱,在同事们的怂恿下向对方反复向对手提出挑战。但当自己开始练习枪法,屡发不中后却萌生退意,而对手在练习后对其“试探虚实”中反而被马克·吐温的同伴们蒙骗——马克吐温的同伴们谎称马克吐温在30码外直接将一只鸟“爆头”。对手心虚,遂放弃决斗。[详细]
对此,马克·吐温在回忆录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我这条命算是保住了......由于偶然的机会才保住的——后来我才知道,莱尔德曾经创造了六发四中的记录。那次要进行决斗的话,他准会叫我身上满是子弹窟窿,这就和我最初想的完全不一样了。” [详细]
普希金“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却葬身决斗场。
相约决斗在以骑士精神、绅士风度的欧洲流行一时,知识分子为了各自心中的真理、荣誉、爱情而不惜武力决斗,甚至牺牲性命,正如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国民必须为法和真理而角逐、斗争、流血。这一事实把国民与真理和法律紧密联结,这与分娩时以生命为赌注的这一事实把母与子内在地结为一体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