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李如海:常灸足三里 疾病远离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40:09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该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足三里”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由于该穴具有强壮作用,因此,从古至今养生家都把足三里穴定为强身保健穴. 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常灸足三里穴对人体各系统都有调理气血之功,扶正培元,平衡阴阳,祛邪防病,可使元气不衰,延年益寿。
   历代医学典籍对足三里穴都十分重视,《灵枢》曰:“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千金翼》认为足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脚气”。《针灸聚英》又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华佗则用足三里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秦承祖云其“诸病皆治”。 唐代王焘在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会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灸法中诀指南》:“人过四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于上冲,常灸此穴三五壮,可逆上逆。”《针灸大成》云:“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 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日本古人有“莫与未灸足三里的人同行”一说,”中国民间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而《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指是在足三里穴行化脓灸的意思。更有《江间式心锻炼法》指出:“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虽然夸大其词,但问及民间许多百岁老人养生之法,皆云灸足三里。由此可见足三里穴确为祛病保健之要穴。

    艾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借艾的药力与火的热力给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灵枢•官能》云:“药之不及,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灸法不但可以治病,还能强身保健、抗衰老而延年益寿。它除了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的功效外,在疾病的预防,人体体质的增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语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保健疗法古称“逆灸”,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无病自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用于正常健康人能防病于未然,用于老人能扶正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用于青少年助生长发育、健康成长,这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写道:“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说道:“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 。”以此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现代研究证明了灸法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选择艾灸保健的穴位中,足三里无疑是首选的穴位。艾灸足三里用于防病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早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由于在五行学说中,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尤善健脾和胃。而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因此艾灸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起到补益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扶正培元,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不仅为历代医者和实践所验证,现代医学实验研究也表明了艾灸足三里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与艾灸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也有学者发现,艾灸足三里能明显提高IgA的水平。另外发现,艾灸足三里两个月后,灸后空腹血清中上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有明显增高,表明保健灸能调节机体EGF的合成与释放,因而有益于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艾灸足三里的作用起码可归纳为:1 、健脾和胃、消腹胀、助消化作用。2、调和气血,活络止痛作用。3、防病祛病、保健强壮的作用。4、补中益气,增加食欲的作用。5、止泻作用,凡脾胃虚弱、虚寒性、食积性腹泻皆有良效。6、安神作用,凡心脾两虚型失眠,以及由此引起的失眠,记忆减退、头痛、头晕等有很好的效果。7、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作用,使人精力旺盛。8、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增强手指脚趾的微血管扩张,改善手足冰冷症。

   艾灸足三里穴,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每侧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个月十余次左右。老年人可于每日临睡前30分钟左右施灸。有经验着也可以行化脓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待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后再灸。但在行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此法笔者多次试验效果确实很好。
   由于艾灸是通过温热作用于经络穴位而冶疗疾病,所以艾灸最适用于寒症、虚症及慢性虚弱性疾病。对实症、热症及阴虚发热者不宜使用艾灸,过饥过饱、醉酒时也应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