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新仇建军:2010年中考复习:7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2:38:06

文 言 虚 词

之  其  而  以  于  乃  则

一、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格式为:中心语++定语。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表反问语气;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④汝其勿悲!(《与妻书》)(表祈愿希望语气)

三、作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溪深而鱼肥 

2、表承接,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日出而林霏开 

3、表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面山而居。③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如: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助词,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如:①既而儿醒,大啼  ②俄而百千儿哭

一、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②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按照”等。如:

1.屠惧,投以骨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

①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②表顺接时,相当于“而”;③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④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   5.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三、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愚以为营中之事

四、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作介词,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在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A.作一般连词,可译为“那么”“就”。例如:①蝉则千转不穷。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表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表转折,可译为“却”。 例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表假设,①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商榷之处 诚请赐教

20100427 L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