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创作要从泉州传统汲取“养料”(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0:18:25

创作要从泉州传统汲取“养料”(组图)

2011-10-14 12:42:00 来源: 泉州晚报(泉州)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人物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享有“乡愁诗人”的美誉,祖籍泉州永春,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 ”文学院院长。

  听说家乡的《泉州晚报》新推出了“环湾生活周刊”,我这个晚归的诗翁也借此新平台,和乡亲们交流一点想法。

  一个浪子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阔别家乡近70年,2003年我才回到泉州,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家乡有无数的小朋友欢迎我。我和唐朝贺知章不一样,故乡儿童并未笑问我从何处来。我更幸运!

  我在21岁时去台湾。台湾和故乡本就一脉之亲,到台湾刚开始那几年,不大懂乡情。30岁那一年,我母亲去世,第一个女儿出生,家庭出现的一死一生,对我冲击很大,我的情绪波动激烈。恰在此时,我得到一个去美国读书的机会,就去了。

  不离开家不知家的可爱;不离开国不知国的亲近;不成为一个浪子,不知回头的可贵,到美国后我才真正品尝到乡情的味道。是以,乡愁自那时开始积聚在我心中!

  于我而言,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泉州却有如鱼得水的亲近感。

  我一生漂泊,直到重新回到家乡的那一刻才总算落了锚。2003年再一次踏上八闽大地,我写下了散文《八闽归人》。7岁时在永春住过半年的我,在听到“下面就是你家了!”这句话时,我写道“一句话令我全身震颤,心头一紧。‘下面果真是我的家吗?’泪水忽然盈目。”

  今年我踩着先人的脚印再次回到家乡,在洛阳桥中亭作了《洛阳桥》的诗篇,这是沉淀了我76年浓浓乡愁的作品。

  我觉得,乡愁并不纯然是地理的心理作用。比如你到外乡10年再回来,长辈不见了、门前大树不见了、爱吃的菜不见了,这些是同一块土地上、时间上的乡愁。

  乡愁应该是“立体的,在地理之外还有时间,时间之外还有历史的痕迹”,同时,一个人不能过度地乡愁、过度地守在自己的家乡,否则如何到外面去闯荡江湖?乡愁的精神,应该在于“根锁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乡愁的另一面,就是要扩大本乡、本土的领域,去发展本乡、本土的精神,去贡献给全民族、全人类。比如文学创作,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载体,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引以为傲的历史背景。海丝下南洋,水路两边的交易加上文化的交流,泉州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4年,我在“中国最佳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作为泉州市的形象代言人,站到央视舞台上推介泉州,心中充满了自豪。现在的青年人一定要引以为荣,不要在过分西化、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气氛中,忘掉这些事情。重视这些,文学创作才能拥有长江黄河般源源不绝的“养料”,永远不会“江郎才尽”。

  现代人物质绝对不缺乏,随着科技的运用,享受应该是一流的,交通也很发达,观众、听众越来越多,但读者在减少!这个社会,大家都不读,都在看、都在听。我认为,观能虽然也是很好的感受器官,但读的话,除了眼睛在看,心里还在想,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心灵的开发,希望“读者”更多一点!

  最后,特借贵报向泉州的乡亲朋友们问好,我几次回泉州都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现在两岸交流频繁,我也希望大家来台湾走走,如果来了,一定要到高雄见见面。同时也祝福泉州:大口开发,泉州无量。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