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智:哲学与人生有何紧密的联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0:01
哲学与人生有何紧密的联系?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称为“爱智”。苏格拉底曾说, “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很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人生是源,哲学是流。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无源之水,是非人类的学问,是神秘和神异的存在。只有赋予了人生之源的哲学,才是活生生的人类学问。离开了人生的哲学,就变得不可思议,拥有了人生的哲学,才那么富有魅力。

  而哲学体现出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动力。

 

  人生是具体的基础,哲学是抽象的高延。

  没有人生的演绎作为基础,哲学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人生的具体,哲学也变得毫无意义。

  反过来,有了哲学的人生,会变得简单许多,世界也会清晰许多。

  世人皆以逐名利为先,因名利之夺关乎生存之直接大计,却沦陷到目光舞台上,一辈子束缚到名利场上,最终看到的也是名利放出的浮华。
 
   哲学使人明智,他可以使你把人生看得更透,更容易生存,等等~~同时也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与我们的紧紧相连···
1)交朋友:从管理学上说,编织朋友网络是相互利用。到了这个年纪了才觉得是好朋友应该相互欣赏。但是好朋友只能在同一阶级中产生,而穷人和富人,百姓与高官,草根与明星,白丁与博学者之间永远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男女感情朋友也是一个道理,俗话叫:“门不当、户不对”。所以要找合适自己的朋友,层次相差大的朋友别去多周旋。
2)做事业:从管理学上说,制定高目标才有足够的动力。鄙人认为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点一点的做。还没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早都用上拐棍了。所有的事情沒有一蹴而就的,所以中年就不要疲于奔命,活得从容自在点了。顺带^_^你看看周围的30岁年轻人中,娶不到老婆或嫁不出去的,都是目标定高了,等他们到4、50岁后就后悔了。
 
3)论素养:从管理学上说,人的成功在于修养。现在的人们看你成功是否是以职位或票子为准。其实那些只是外型还算好看的一個雕花玻璃杯,而你的修养和品性才是杯中的尤物,夜光下杯中盛的未必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污水;粗瓷盞裏不见得就是白开水,很可能是泡的一盞极品龙井。个中的品质全在自己的心境造化!!!所以有钱有地位的人看不上你,但你也未必能看上他们。
 
4)看事物:从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重性质的,事物的普遍性来的狭义而特殊性来的广义。所有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地方,无法类比,有时候甚至沒有对错,你以为错的,在別人看來也许是对的。生活也是如此,你竭尽全力為之奋斗或守护的目标,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早抛弃的。 最后也不要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什么,路已经走过,没有对错。
 
5)谈情感:从哲学上说,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婚姻中也好,情侣关系也好或“鬼混”男女伴侶也好,时间长了看似平淡无奇,有些時候甚至难以忍受,可是时间早已将彼此交融在一起了,即使恶习劣性,也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撕毀这不堪的组合,就会发現每撕一片都会连着自己的皮肉和筋骨,所以要下决心分手时候必须要有能承受那种很痛的心理准备。
 
6)议教育:从哲学上说,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只是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现在我們对孩子过分溺爱,我們擔心他們吃苦受罪,忧虑他們禁不起风雨,我們害怕他們走歪路,按我们的想法去让下一代人生实践。那就象高脂高糖一樣危害着他們的健康,我們全家人甚至更长一辈人为他們搭起了大廈,然后痴呆呆地望着他們在大厦里柔弱的發育,他们也就从此不能真正的走自己的人生实践道路,也不能真正地满足自己的价值需要。
最后,我们对待父母不可做“薄养厚葬”的傻事了,他們那一辈子受的磨难太多了,善待他們就是善待我們的良心。说起善待,父母都很心疼錢的,但撒点小脑子事情就会有比较满意的结果;比如,可以去酒店訂一份极品饭菜,端回家告訴父母說是在小店里5元的特价菜,然后看著他們幸福的享用。其实大多的时间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你的荣华富贵,每周你多回家点时间和他们谈谈回忆一个过去的故事就可以了。当然对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模式,通常有一句不太中听的话,“到老了,有人需要你照顾是你的幸福”;可是在年轻时候大家都很少真正地去注意过这一点,为了明天的老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人。
 
名人见解
  胡适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爱因斯坦关于哲学的定义: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冯友兰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将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为什么关于思想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关于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种思想,它都与关于思想的思想密切相关。关于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关键。 
主要的哲学家
 
古代中国哲学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庄子(道家学派发扬者)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儒家学派发扬者) 
西方哲学家: 
  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 
  巴门尼德(逻辑学的开创者、形而上学的奠基人)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 
  普罗塔格拉 
  苏格拉底(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奠基人、伦理哲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卢克莱修(唯物论者、伊壁鸠鲁发扬者之一) 
  经院哲学家: 
  奥利根 
  德尔图良 
  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拉克坦修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神学提倡者,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 
  约翰 司各脱 
  威廉奥卡 
  罗色林 
  安瑟尔谟 
  文艺复兴及18世纪早期: 
  库萨的尼古拉 
  莫尔 
  康帕内拉 
  佛朗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霍布斯(唯物主义经验论) 
  舍夫茨伯利 
  托兰德 
  笛卡尔(理性主义二元论) 
  伽桑迪 
  玛勒布朗士 
  培尔 
  斯宾诺莎(理性主义者,泛神论代表人物) 
  莱布尼茨(理性主义者,博学家) 
  洛克(经验论者) 
  贝克莱(经验论者) 
  休谟(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无神论代表人)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梅叶 
  伏尔泰(唯物主义经验论,启蒙运动重要倡导者) 
  孟德斯鸠 
  卢梭(自然神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坚持者) 
  拉美特利 
  狄德罗(唯物主义无神论美学家) 
  爱尔维修 
  孔狄亚克 
  霍尔巴赫 
  维柯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 
  康德(根本上分析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传统、先验的本体论) 
  费希特(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创建自我为核心的充满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哲学) 
  谢林 
  黑格尔(观念论者,德意志哲学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者,不可知论者) 
  鲍威尔 
  施特劳斯 
  施蒂纳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 
  圣西门 
  欧文 
  孔德 
  穆勒 
  斯宾塞 
  尼采(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 
  柏格森    
    马克思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克尔凯憞尔 
  朗格 
  柯亨(新康德主义) 
  文德尔班(新康德主义创始人之一) 
  布拉德雷 
  马赫 
  詹姆士(美国实用主义代表) 
  杜威 
  罗素(语言分析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之父) 
  战后 法国和欧美哲学: 
  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理查德·罗蒂(实用主义) 
  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 
  斯温博尔(现代神学主要领头人,英国科学院,神学院院士) 
  福柯(结构主义心理学) 
  阿尔都塞(结构社会主义) 
  中国学术界知名哲学理论研究者 
  张荣寰(人格主义的集大成者,人学家) 
  冯友兰 
  牟宗三 
  王树人 
  叶秀山 
  傅佩荣 
  周国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现状与现状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和实践,它是研究人的解放的哲学理论,基本理论轨迹是人-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现实动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全部功能就是把其中的阶级革命学说应用于社会实践---进行阶级社会革命获得胜利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人类智慧的真理也全在于他的跟随者掌握运用并成功用社会革命胜利验证了他理论的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在两个阶段获得成功发展。第一阶段是前苏联列宁斯大林在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用革命手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阶段是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东方古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和进行的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按照马克思理论在落后的封建制度或无产阶级不强大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发展建设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用此使中国正走向富强繁荣。因此说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成功的事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充足发展后如何发展才能不重演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分裂的悲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决的理论上的重大问题。这新的理论正在形成发展完善着。 
  按马克思阶级论,事实也证明这样两件事;1,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社会意识不平衡;2,中国社会意识的道德思想意识落后。因此,现在马克思理论---中国的马克思理论应该在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人生、社会、世界观的意识理论上有所建树,科学指导人们正确认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相处社会,从而让中华民族伟大前进。 
 
阴阳哲学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阴阳”是什么?“阴阳”不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对立思想,“阴阳”还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本体意识,一种宇宙法则,一种调控手段。 
  “阴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阴阳哲学的形成与结构 
  “阴阳”的思想观念,起源于远古洪荒时代。太阳、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花草的荣枯,树叶的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对这种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后慢慢地发现原来大自然的这么多奇异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反不同的变化,进而发现事物都有正反不同的两面,于是一个天才的概念产生了,这就是“阴阳”。 
  “阴阳”的观念至迟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那时我们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总结出来“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认识到向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在“阴阳”之地向大自然要粮食、要丰收。 
  (一)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观念 
  殷周之际形成的《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易经》虽然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 
  《易经》是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对阴阳的看法的。《易经》卦爻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出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对立两面,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来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易经》从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到卦爻辞处处都体现了阴阳对立观念,在它看来,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态都是成对的。它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对性,还有卦爻辞中的“吉、凶”、“往、覆”等成组的对立阴阳观念,来表明诸如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动与静、显与隐、前与后、上与下、散与聚、开与闭、浮与沉、外与内等等事物的对应性态。 
  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每一事物也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从功能和属性上对万物所作的分类。“阳”代表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含义;“阴”代表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含义。“阴阳”是从万事万物的普遍对峙——矛盾中概括出来的,是以广泛的对峙、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的。阴阳爻是上古初民对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最抽象概括,六十四卦尤其是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未济既济等相互对立的卦象,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阴阳”分类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必须是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有关联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体星球,日为阳,月为阴。而日和人、月与鸟就没有什么内在关联性,因而无法分阴和阳。此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面,如人可分为男人(阳)、女人(阴);人有刚强、向上、光明的一面(阳),又有软弱、退却、阴暗的一面(阴);人分前胸(阴)与后背(阳)、上肢(阳)与下肢(阴)、体表(阳)与内脏(阴)、五脏(阴)与六腑(阳)等。 
  易学认为,宇宙万物万象具有的性态,无论多么繁复多样,总会有一方属阳,有一方属阴,永远逃不脱阴和阳的范畴。利用阴阳属性的关系可以描述和解说生命和宇宙中的任何变化。 
  (二)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哲学 
  《易传》一书,最后成书于战国末年,正是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易传》哲学的思想体系,完全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相适应。当它展示阴阳变化规律时显得非常有生气:它以阴阳对立统一的“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是在矛盾和斗争性上深化,提示了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应有忧患意识。最后在思想方法上提出坚持“两点论”,防止“过亢”和“知几”,以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在统一性上继续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归纳起来,《易传》哲学的核心可以具体地分为三个部分,即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阴阳互相争胜负;阴阳的整体和谐。以下分别讨论之。 
  1、一阴一阳是“道”的规律 
  一阴一阳是“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物都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性规律,就叫作“道”。 
  “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谁都可以掌握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说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则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动,才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互相推动,积之而成岁。往是屈而退,来则是伸而进。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伸,此进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来,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离,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规律;明白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阴阳运动却是它的共性;明白往来交通的“道”,是从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是无形的。因此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反过来讲,凡是有形的东西就不能叫“道”,只能说是具体的器物,故又说“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没有不受规律支配的具体事物,二者互相依存而构成对立统一。”(图3-1,引自《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这样的一阴一阳的往来交通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自然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图3-1 阴阳对立统一图 
  2、阴阳互相争胜负 
  “吉凶不两立,日月不兼明”。天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成功者退,方来者进,对立的两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不是此方战胜彼方,就是彼方战胜此方,二者总是交迭相胜,这种交迭相胜又是经过长久的积累而后胜,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这样一来,矛盾虽然有两个方面,但它常常是以一个方面示现于人,而另一方面则隐伏着,这就叫“贞夫一”。 
  “贞夫一”,即“贞于一”。是说只能是一个方面居于正位,另一个方面当然就是居于偏位了。由于阴阳“贞胜”和“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与乱,新与旧,兴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移位。《易传》哲学的这一观点相当深刻,几乎是承认事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比如“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一切都处在绝对的变化之中,好景不常,所以人一定要有“易”的智慧,懂得居安思危,懂得两点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这才是“易”的精髓的应用: 
  ①坚持两点论。即要看到事物显现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潜伏的一面。知危才能久安,知亡才能久存,知乱才能久治。“不忘危”、“不忘亡”、“不忘乱”,这又是从潜伏着的对立面去把握现在,以便长治久安。这就告诉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即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在绝对的变化当中立足于现在而去展现未来。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处理问题一定要适度,“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是《易经》奉献给我们的实用的人生哲学。乾卦上九的“亢龙”为什么走过了头?因为它只知进,不知进极就要转向退。只知存的一面就要转向亡。只知得的一面就要转向丧。一句话,它不懂得两点论,结果走过了头。唯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得丧的相转化的规律,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和之正理。这又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唯有坚持两点论才是正确的,而一点论必然过“亢”而走向“盈不可久”的穷极之地。 
  ③要“知几”所谓“知几”就是坚持两点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以达到高瞻远瞩而超前预知。《乾?文言传》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几,即几微,指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微妙变化,犹如说苗头。事物发展的“苗头”一般说是不容易觉察和捕捉的,因为它是事物潜在那一面所现出来的微小变化,然而它却展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深明阴阳争胜负和“贞夫一”之奥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两点论,才能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系辞传》在援引鼎卦爻辞“鼎折足,覆公簌(sù),其形渥,凶”而后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知几。几者,动之微,吉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中国神话哲学》 
这里神字作动词用。这段文字是说,知道事物呈现出某种“苗头”的人,他就能够测知极其微妙的变化了。君子对上交往不阿谀奉承,对下交往不轻视怠慢,因为他知道事物极其微妙的变化,心中早有了一定的准则。所说的“苗头”就是从事物微妙变化中得到吉凶之先兆。君子看到这种先兆就立即采取行动,决不等到明天。这一事例指明,“知几”,就是要找出和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在事变的过程中操有主动权。 
  3、阴阳的整体和谐 
  如果说《易经》哲学对阴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较为彻底,那末正因为如此,这又使它的视角不能不转向另一个侧面,更注重对统一性的探索,强调阴阳的和谐与统一。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这个问题,于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就明确提出来。《乾?彖传》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由于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乃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结果。反过来从万物的自身来说,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保’谓常存,'合’谓常合。”朱熹又说:“'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两人的解释都是很得当的。因此说,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故“大和”也叫“太和”(“大”、“太”一声之转)。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辨“和”、“同”之别说:“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他举出清与浊,大与小,长与短,疾(急)与徐(缓),哀与乐,刚与柔,迟与速,高与下,出与入,周(密)与疏(散)几个对立面。对立面不相同,但是不相同的对立面却能“和”在一起达到“以相济”,起着互补的作用。阴阳之“大和”就是这个大道理,矛盾双方均衡而互补,具有同一性,因此才能发挥生生之功能。矛盾双方的这种“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著名易学家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执“中”而协同,是《易经》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而且,阴阳对立的统一和谐,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值得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