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土资源部面试:海西教育网 班级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4:58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布者:张延治发布日期:2011-01-01 22:15:26.0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多教师常常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阐述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状态详细而具体的描述。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评价、激励和调节作用。可以说,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科学的教学是野蛮的教学,目标不具体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时,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及检验方法。

2、比较氧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和思考能力。

2、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旧带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扩大,加深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课堂上的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着此教学目标,或实验、或提问、或讨论,逐步总结掌握新的知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到目标的时间,有些内容学生难以一次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水平,则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多次出现,即先以较低的水平出现,然后逐渐在较高的水平再现。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会影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结果事与愿违。

二.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有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它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变得微弱。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1. 屠狗妖是什么?2. 它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跟着教师做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以增强内部动机。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以增强学习动机。例如,在能源利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还可以讲西气东输、讲煤矿爆炸、毒气的泄露等等问题。在讲到空气污染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譬如酸雨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等。

3、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图片展示以及声音、文字资料等手段,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收集到的有关知识信息经过整理编排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展示,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的,增强内部学习动机。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又如,在离子的形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变抽象为形象,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进程,是改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效率的现实途径。如,在教授完化学式的书写时,可安排活动:按小组比赛,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这样既能使师生了解学习掌握情况,又能激励学生的斗志,激起学习兴趣。再者,每一节课后,都应布置适当的相应习题,通过习题完成和批改、讲评,师生都能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将起到促进作用。

5、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决定情感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增长的关键性措施。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简单、适当的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在学生遭到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信心、意志,争取获得成功。

总之,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师生间彼此接纳,彼此沟通,互相激励,共同提高,教师对待学生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学生喜欢教师,乐于向教师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和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巨大的教育力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同时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从心底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报有期望,自然会从一举一动中流露出来,对一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自然会“抱之以李”,这种互动规律已被教育理论与实践所证实,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学会换位思考。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的职业特殊,以身作则尤为重要。在我们给学生提要求时,想想自己能做到吗?可能提出的要求就会更合理一些。我做不到四十分钟坐的笔挺,我做不到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住,说实话,我大部分都记不住,我做不到遇到不爱听的还得装出全神贯注的样子,我做不到每天像学生一样写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作业……如果列举,还有不知多少个做不到呢!所以,常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想想,我们就会更加理智,提出的要求就会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别把坏情绪带进课堂。

     人人都期望“每天都有好心情”。说着容易,拥有却很难。学校虽说相对比较纯净,但是人在社会,不可能是事事如意,心情不顺时怎么办?我觉得,千万不要把坏的情绪带进课堂,否则,你借题发挥,平时能容忍的学生的小错误,也许此时就成了引爆的导火索,其结果是,怒火发到学生头上,上课时,自己发泄,学生却不知所以、提心吊胆,这样的课堂能有什么好的效果呢?既浪费了时间也破坏了师生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能否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是反映一位老师心理素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

4、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情绪不仅能使人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无穷的快乐,而且还能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进而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愉快的情绪,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三. 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人类似乎都有一种合作需求,渴望并寻找机会来与他人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合作情境中,个体会寻找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小组其他成员的结果。《化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也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合作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作学习前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在解答某个化学问题遇到障碍而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会有价值。但在实际中,教师往往是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学生还没来得及去观察问题,就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样,不仅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合作的目的,也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它的价值。合作学习应该是保证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目的。因此,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2、合作学习前应考虑小组成员中优生、学困生的合理搭配。

合作学习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良性地发挥。但由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各有差异,周围环境和学习类型各有差异,必将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同。因此,合作学习前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动性,将学生按知识面和自觉能动学习来进行混合分组。同时,注意鼓励学优生与学困生形成一种协作友谊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带,让学困生也体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信心。

3、 合作学习前要提供动手操作,探索学习的情境。

合作学习中很多情况都是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才能完成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学习前的准备。

①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化学知识,还应有利于集体研究、学习,促进合作。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不用合作也能自己解决)。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时,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实验室可以用什么物质来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直接看书便能找到答案。因此教学时我首先由学生回忆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木炭的燃烧,炭和一氧化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的燃烧,石蜡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讨论为什么不用上述方法制取二氧化碳。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学生在找出答案时又会觉得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就会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待学生明确了利用缓慢氧化,炭及含碳化合物的燃烧,炭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物等方法都不适合于在短时间内用简便的方法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接着再介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合作学习的有利进行。

②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前教师如果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动手操作的合作情境,就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比“纸上谈兵”强多了。如教学完“酸和碱”后可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情境:如何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桌上可提供如下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硫酸铜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PH试纸┅┅,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养成互相协作,共同合作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清晰的授课,体现教学民主,合理安排时间,充分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实地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