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汇区财政局:可导致造血系统疾病的药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12:25

可导致造血系统疾病的药物  

        造血系统疾病是指病变发生在血液、骨髓、脾、淋巴等造血系统,表现在血细胞成分变化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不合理地使用部分药物是导致上述疾病的病因之一。
  部分常用药物导致造血系统疾病是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例如:利巴韦林是抗病毒的常用药,其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贫血,第1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指出部分患者口服后的1-2周内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并伴有心肺方面的副作用。又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解热镇痛的常用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为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等。

  因此,患者用药需警惕药物导致的造血系统疾病,特别是有造血系统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不可超过常用剂量,因病需长期使用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以下是部分可导致造血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

  ■青霉素类抗菌药(如苯唑西林钠)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如头孢氨苄)可引起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氨基苷类抗菌药(如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

  ■磺胺类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喹诺酮类抗菌药(如洛美沙星)可引起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硝咪唑类抗菌药(如甲硝唑)可引起血象改变、白细胞减少。

  ■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可引起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抗病毒药(如更昔洛韦)可引起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可引起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痛风药(如秋水仙碱)可引起中性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可引起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

  ■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心脑血管药(如尼莫地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降血压药(如卡托普利)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白细胞减少。

  ■调血脂药(如洛伐他汀)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治疗消化道溃疡药(如西咪替丁)可引起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利尿药(如氨苯蝶啶)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红细胞性贫血。

  ■降血糖药(如格列本脲)可引起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

                                  (引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