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支塘:真正的海盗,改写了世界历史 一 二 三 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1:02:35
故事刚开始,没有明白规则,现在改正,重新进入。
  
  《大海盗时代》
  
  在本书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想像这样一个时刻吧。 
  1580年,加勒比海。
  海面上隆隆的炮声打破了这里久未被侵扰的宁静。繁茂的热带植物一直蔓伸到海岸边的沙滩,一颗敏感的贝壳紧紧地蜷缩在岸礁边,感受从海面传来的阵阵颤栗和呼号——在大地细微的摇撼中,它开始深深地忧虑起未来了。
  倏地一下,它的背上忽然增加了些许重量,那是一双少年人的脚丫子——一个加勒比少年站在大海边,看着深邃的蓝,倾听大海的呼吸。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慌张和恐惧,甚至还有些恣意,远处隆隆的钟声就像是命运的召唤——正是在这样一个瞬间,他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他知道,他即将离家到大海上去投入战斗,要去经历生命中真正了不起的经历,要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一举进入冒险家的世界。广袤的大海无边无际,天然就为强壮有力、精力充沛的人提供了容身之所,浩瀚的大洋从来就是伟大的人物及令人生畏的海盗船的疆场。少年对自己发誓说,能够主宰海洋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而他,即将踏上这个征途。
  这个少年所不知道的是,眼前浩瀚的大洋不仅将要改变他的一生,而且一直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塑造着人的思想、赋予人独立和坚强的个性。大海,在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国家的同时也创造出海洋自己的文明,虽历经岁月变迁与朝代兴衰而始终保持本色。在海上拼搏生存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靠劫掠为生、更少受到传统习俗和法律规范约束的海盗一族也在逐渐发展着自己的群体——也许是并不成熟的小社会,但是,他们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规矩,一种在海上生存和战斗的法则。
  对于某些国家而言,海上的历史与他们民族的历史是重合在一起的。对于某些民族来说,海盗,这个令今人生畏,充满神秘与传奇的词,曾经就是他们的名字。
  而这个名字本身就只意味着一件事情——生存在天空与浩瀚大洋之间,驾驶巨舰,与狂风,与敌船,与命运独立作战。
  在本书的开始,让我们从这个想像起步,一起踏上不可思议的海盗的奇迹之旅。
  
  
  
  
  
  
  壹章:蓝色地中海
  
  
  文明的曙光
  
  当第一只猿猴终于可以双腿直立行走而被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称其为“人类”的时候,离“海盗”概念的产生,人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关于此后若干万年“人类”的历史,考古工作者们只能在地壳断层中敲敲打打,从出土的石器和骨头上推测前人的一举一动。
  突然有一天,风餐露宿的考古人员发现,历史的色彩丰富起来,就像是生物学所说的“突变”——至少我们感觉是这样的——可以从许多符号、图片,或者可以被叫做文字的东西来解读历史的存在。不过,与其说是突变,不如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概念被后来的人们广泛运用于描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这个概念叫做“文明”。
  “文明”的英文写做“civilization”(我们选取使用地区最为广泛的强势语种比较有说服力),它来源于拉丁词根“civils”,原意是“城市的,公民的,国家的”。从词义来看,它应该包括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城市的存在、集中的建筑、权利的出现、分类的科学艺术和社会的分级等等。当然,不是所有“文明”都具备上述这些特征,但至少也满足了其中的大部分。有人认为,文明的到来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然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却是有目共睹的,人们享用着烧烤得更为美味的食品,身体涂抹着诱惑异性的香料,住进了铺陈华丽的官邸。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人类最初的文明都靠河。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印度文明挨着印度河,埃及文明靠尼罗河,巴比伦文明更是紧靠“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一切似乎都和我论述的主题毫无关系。但接下来我要告诉你,整个大海盗时代的种子就孕育在其中。
  这颗种子是这样开始发芽的:首先,靠近“两河”的文明觉得河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时,第一个向海洋迈出了勇敢的步伐。他们来到了最靠近他们的海洋附近,开创了一种新文明,那片海洋位于今天希腊半岛以东、小亚细亚以西、巴尔干以南,我们叫它“爱琴海”,那种新的文明就叫“爱琴文明”。在爱琴文明诞生之际,欧洲文明便翻开了新的一页,真正意义上的海盗也随之诞生了,最早关于海盗的记录就是在发掘爱琴文明古迹的过程中找到的。所以我们说,世界上第一个海盗诞生在第一个具有显著海洋特色的文明中。
  爱琴文明有两个代表,一个叫克里特,一个是迈锡尼。而这个文明的发现却是由一个作家来完成的!
  这位名叫谢里曼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气质上也许更像一个热情膨胀的行动派而非文人。他的身上充满着德国浪漫派的偏执与狂想,难能可贵的是他总会不顾天命地将冲动化为行动——就像他阅读了荷马史诗后便笃信那个黄金时代的存在,立志要挖掘出古特洛伊城那样。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谢里曼经商致富,随后便自费进行考古挖掘。1870~1876年,他陆续组织发掘出了令人称羡的特洛伊、迈锡尼、梯林斯等古城遗址和大量墓葬,证实了荷马史诗的内容,也震动了整个西方学界。谢里曼像一个古代的骑士那样执著地追寻神祇时代的遗迹,他当然成功了,他让自己的名字同骑士一般为人称颂。
  谢里曼不仅发现了小亚细亚的特洛伊,还发现了伯罗奔尼撒的迈锡尼。因为他的杰出贡献,所以荷马写的传说我们今天改叫“史诗”。当然,荷马所描写的历史已经比爱琴文明偏后了一些年份。
  《荷马史诗》一共分两部,一部叫《伊里亚特》,一部叫《奥德塞》,每一部都超过万行,繁缛的篇幅可以把很多对历史兴趣不浓的人吓跑。我们当然不会做对普及知识不利的事,我只想告诉你,这两部诗里的人物知晓并欣赏从事海盗活动的腓尼基人(后面会介绍),也几次提到过从事奴隶贸易和海盗活动的塔菲亚人,《奥德塞》甚至说,所有在海上活动的人相遇时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海盗——语气就如同描述一个午睡的习惯那样平淡。自此我们可以推测,海盗在那个时候是一种很平常的职业,和上山砍柴下海打鱼没有区别。从整个诗里歌颂希腊英雄的种种事迹(很大一个部分是在海上或海岸附近进行劫掠)来看,不论是阿克琉斯或是奥德修斯,都可以被称为“大海盗”。
  这仿佛在向我们宣布,海盗这种受人尊敬具有美好前途的职业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如今,我们不可能因为一己的求知欲再去缠着荷马(有历史学家声称此人不存在)问个不停: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要去做海盗?为什么整个社会不鄙视海盗(就像我们今天鄙视小偷那样)?究竟有多少人从事海盗这份光荣的“职业”?
  我们只能运用自己聪明而智慧的头脑作出分析。
  譬如,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占尽优势,它位于地中海中部,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耕作,同时不论从哪个方向航行都能很快见到陆地。从希腊半岛南端迁徙到克里特岛的外来移民很快用岛上丛林中砍下的树枝做成了船,并驾驶这种交通工具出海,用自己的粮食和橄榄油换回了埃及的玻璃和象牙、叙利亚的木头和马,以及塞普路斯和不列颠的铜。偶尔,他们也会“抢夺”一些他们认为不友善的族群的东西,并把“这个办法”和“等价交换”视为获取物品的两种平等手段。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现代人认为是“暴力”的方式,这一点就连古代的历史学家也深信不疑。古希腊的大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这样描述过那一时代:“许多人都把海上劫掠作为共同的职业。海盗的领袖是强有力的人,他们做海盗的动机是为了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扶助他们同族中的弱者。”
  克里特岛也出现过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他的名字叫米诺斯。这个被称为国王的人一会儿出现在希腊神话里,一会儿又出现在某些古代的典籍里,让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幻。
  神话中的米诺斯王拥有一座壮观的宫殿,其中廊腰纡回,复道行空,陌生人一旦进入便很难找到出口,堪称迷宫。米诺斯王的儿子客死雅典,米诺斯震怒之下要求雅典每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入宫,作为献给宫中的怪物——米诺牛的祭品。雅典的王子提修斯甘愿前往,悄悄爱上他的克里特公主赠予他一柄魔剑和一卷长线。智勇双全的提修斯在宫中奋力杀死了米诺牛,又顺着沿途放出的长线走出迷宫,与公主一起起航回国。
  1900年开始,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北端的诺萨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古代文物。整个王宫依山而建,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迂回曲折,不负迷宫盛名,也给古老的传说找到美丽的寄托。据考察,建造米诺斯的工程师除了给宫殿安装上全世界最早的浴缸外,还设计出一种冲水厕所,能产生持续不断的水流冲走排泄物。可别小看了这项发明,在这之后1000年甚至更长,人类都没有类似的装置诞生!(真是太先进啦!)除了宫殿,米诺斯还建立了一支海盗武装,他管这支武装部队叫做“海军”,实际上,也只是比一般的海盗武装多几条船而已,米诺斯就是典型的海盗头子。然而这么简单的事情,历史却几乎要把海军的诞生算在他的头上。尽管这件事存在争议,他却无可置疑地操持这支海军以“国家”的名义去欺负一些更弱小的海盗团伙。历史就这样——谁强大谁就有发言权。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别忘了,我们曾爷爷的曾爷爷差点儿就被叫做猴子。
  人类对暴力手段的依赖始于祖先对食物的抢夺,“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就是对此的朴素诠释。暴力的手段也是很容易模仿的,不论在陆地还是海上。对于海盗而言,这种“职业”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要你有强壮的身体和无所畏惧的胆识。所以“海盗职业”很快就由克里特这样的小岛蔓延开来,萨摩斯学会了,迈锡尼学会了,特洛伊学会了,整个爱琴海都学会了。从后来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只是不断印证着关于海盗时代的“推理”——那些雕刻着海盗征服的陶器和金杯,那些写满海盗字眼的史诗。
  这就是关于海盗的最早的故事。
  此刻,在欧亚大陆的东方,礼仪之邦的两个领导尧和舜正在把部落首领的位子相互谦让;美洲的玛雅人刚刚把梯田挖好,正准备播撒来年的玉米和番茄种;大洋洲的土著还在为采集不到足够的食物而发愁;南极洲一片冰天雪地……世界大洋还不打算为海盗开启。
  
  
  一手仗剑一手经商
  
  我们还是要接着说地中海,这里实在是太适宜海盗生存了。曲折的港湾,数不清的岛屿,温润的海风,和煦的阳光。如果没有发明旅游,你难道没有抢点儿什么的冲动?(历史有时就像玩笑。)
  地中海注定是不平静的。米诺斯文明过后,腓尼基在地中海的东部沿岸悄无声息地发展起来。事实上,很多历史学家仍然对《荷马史诗》及其描写的美丽传说表示怀疑,米诺斯宫殿的墙壁里也没有挖出太多东西。而腓尼基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正史的大堂。
  腓尼基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黎巴嫩附近,它并非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统称,历史上的这一地区形成过若干彼此独立的城市国家。腓尼基国土极为贫瘠,城市间陆上交流稀疏。所幸有大海填补了空缺。
  腓尼基人是公认的善于航海的种族,他们的船队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绕非洲的航行,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这样来描述腓尼基人的环非航行:“他们从红海出发,沿着非洲南部进入南海(印度洋)。当秋天来临时,他们上岸在非洲大陆能种上粮食的地方种上粮食。庄稼成熟后,他们收割完毕,就又上船继续赶路。他们还说起过,好像是在环绕非洲航行的时候,他们突然看见太阳在右边(升起)。”(这说明他们的船已经从非洲大陆的东侧航行到西侧。)
  腓尼基人的大海船有着鼓胀的外壳(像吹胀的气球)和长方形的船帆,船长20至30米,宽6至7米,如果是战舰的话可能还会在船的两侧安装一排至两排划桨。
  在人类开拓海洋的初期,腓尼基人的远洋航行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勇气及创造精神,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腓尼基人对沥青的使用不无关系。实际上,水上路线与船只的防水问题在古代是早期航海最主要的两个障碍。为了保持船体的干燥,人们在夜晚将船只拉上陆地,停放在沙滩上以从事检修或上油。腓尼基的航海者们使用沥青这种天然柏油来对船体进行黏缝,这不仅在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也帮助腓尼基人通过海上航行获取了可观的财富。
  一开始,腓尼基人从事的商业活动是类似于今天“中介”的贸易,从东边的商人手里买来药材、香料和美索不达比亚的工艺品卖到西边,或者从西边的商人手里换回金属、皮毛和谷物。渐渐地他们发现,当价格谈不拢的时候也可以把东西先夺过来,然后利用娴熟的技术驾驶着先进的帆船逃之夭夭,没有人追得上他们,这比做贸易似乎要方便一些。后来,他们干脆省略了伪装变成明抢,把商船稍稍改进,再配上简单的武器,无人可以抗衡。越来越多的腓尼基人开始朝着“腓尼基海盗”的称谓进发。
  这时,陆上的居民为了抵御腓尼基海盗的进攻也自发地联合起来。渐渐地,部落规模越联合就越大,他们在联合的过程把自己的文化、思想、生产工具、农业技术也联合起来,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当然,这些城市的出现决不仅仅只是为了抵抗海盗的侵略,也是为了对付来自陆地上的威胁以及出于生产交换的需要。
  星罗棋布的“城市雏形”如同雨后的萌芽在地中海的四周成长。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北岸多次碰壁之后(因为那里的城墙比较结实),开始悄然往地中海南岸转移。如果你认为他们除了抢劫其他什么都不干就错了。腓尼基人没有那么不务正业,实际上,他们还顺道发明了一套拼音字母——可别小看这些字母,它们是古希腊字母的前身,而希腊语可以说是西方语言的鼻祖。
  希腊半岛的诸多城邦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发展和扩大。实际上,这些由小村庄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聚居地远未能达到今天我们所说“城市”的规模。有的城市只抵得上今天的一个“乡”,规模稍微大的可以达到“镇”,像雅典和斯巴达那样十里八乡都闻名的“大城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今天的一个“县”而已。然而这些城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政治体系,当地的人民选举出了自己的头儿,有的叫首席执行官(CEO可能就是这么诞生的),有的叫元老院长,有的叫首长。
  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进入地中海西部,到达非洲西北岸和西班牙南岸。他们一边抢劫一边经商,建立起很多商业据点和殖民地(这个概念下面讲)。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人几乎控制了地中海贸易的绝大部分,一直到那些希腊城邦因为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驱动而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大海上。
  说到希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策源地之一。“言必称希腊”,就是因为希腊有博大的精神和灿烂的文明,一旦放开演讲的口子,就会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息”。不要忘了,我们要讲的是海盗,所以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伯拉图的理想国和欧几里德的几何还是留待以后再说吧。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说到,人类是很喜欢通过“战争”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血与火的拼杀比重复啰嗦的辩论有效许多,海盗的暴力手段自然容易抄袭和模仿。随着希腊城邦的不断扩大、人口增多和阶级剧烈分化,出现了一些流失土地的农民,自然农业已经无法维持他们的生存。公元8世纪左右,这部分城市流民和早先就在海边打鱼的另一部分渔民下海做了海盗,很快,希腊的商人也加了进来——因为有利可图。这些希腊海盗和腓尼基海盗构成了地中海海盗的“核心团队”。他们抢劫来往的商船,并不断在周边开辟新的殖民地。小亚细亚沿岸,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甚至黑海南岸都留下他们殖民的痕迹。比较强大的腓尼基城邦西顿,其商业殖民活动多在东地中海,而另一个腓尼基城邦推罗则将殖民地延伸到了西地中海和北非,他们沿马耳他岛,西西里和撒丁尼亚西进,一直到达西班牙。
  这里有一个词汇出现了好几次:殖民地。它和我们今天的概念有些不大一样。古代的殖民地是一个中性词,一群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垦并最终定居下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殖民”,那块地方就可以叫“殖民地”,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建立政权和强迫奴役当地的居民。从这里可以看出,海盗对于地中海文明的传播是有贡献的。
  伴随着殖民地的拓展,腓尼基海盗不可避免的与希腊海盗在海上和岸上为了争夺利益发生战争。希腊海盗在这些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殖民地的范围越来越大。腓尼基的海盗只好逐步退让。然而,他们并不甘心失败,而是等待更好时机的到来。一部分腓尼基海盗依附于地方政权做了雇佣军,另一部分则重新做起了商人。
  此时,岸上的希腊城邦正遭受来自波斯人的威胁,这支来自北方原本默默无闻的游牧民族突然间踏上了四处讨伐的征途。在公元前490年和公元前480年前后,波斯两次征讨希腊,在希腊诸城邦的众志成城的抗击之下均遭到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征讨希腊的战争中,两国海军在地中海的萨拉米海峡发生了一次大海战。
  诗人记载了特洛伊战争,史学家则记载了萨拉米海战。公元前480年9月23日清晨,1000余艘波斯战舰雄踞海峡东口,指挥海战的是薛西斯的王后阿提米西亚。在雅典执政官提米斯托克里斯的组织下奋起迎战的希腊联军只有300余艘战舰,面对趾高气扬的波斯人,希腊人除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外已经别无退路。两军从清晨激战到昏暝。素习海战的希腊人利用海峡狭窄的地势压制波斯军舰数量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其战船小而坚固的特点将大而不当的波斯战舰一艘一艘击沉,波斯人的鲜血染红了萨拉米的海面。在山上观战的薛西斯目睹此景失声痛哭。希波战争的局面至此终于倒向希腊人的一方。
  希腊人以少胜多,把波斯海军彻底歼灭,其中有一个胜利因素很容易被忽视:希腊的海军大多有海上的“从业经验”,因为很多人做过海盗,而波斯人没有!
  另外有必要提一下希腊战舰的威力。在战斗中,这种三层桨帆船不仅速度快,而且容易掌舵,其船头呈一个尖角,可以用来撞击敌船。水手们最常采用的战术是舍弃高大的风帆后划船进入战场,因为划船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公里,远快于张帆航行的速度。因此三层划桨战船称得上是一种依靠强大的人力桨手来驱动的战争工具。这种船能载2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桨手。白天时桨手们挤在船舱里,只有入夜回港才回到陆地上躺下安睡。对于勇武的希腊人而言,谁都不愿意干这苦差,以至于冬季停泊于比雷埃夫斯港军用码头的战舰一开春就得四处去招募桨手。若干世纪后,桨手这活儿终于成了苦役犯人的专职。
  战事过后,本来希腊可以利用共同御敌的机会团结起来,变得更强大。然而事与愿违,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先打了起来。
  相传,雅典就是那位杀死米诺牛的英雄提休斯在统一各部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谓系出名门,在抵抗波斯的过程中,雅典发动周围的小城邦共同成立了抵抗联盟,因为盟址设在提洛岛,故称“提洛同盟”,最初有35个成员,后来竟达到200个之多。这引起另一个大城邦斯巴达的嫉妒,它也效仿成立了一个同盟,因为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所以叫做“伯罗奔尼撒同盟”。
  除了想要证明谁是真正的领导者,两者之间的战争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差距太大了。同为希腊城邦,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两者从精神到行事却毫无相似之处:雅典像热情活泼的孩子,热爱生活,总是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斯巴达像充满戒心的成年人,严肃呆板,总是用怀疑的眼神对待周围的一切。两个城邦各自拉拢周围的小城邦加入战团,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甚至不惜把原来共同的敌人波斯请进来解决内讧,而波斯人也乐意插手其中,从而使他们在小亚细亚的地盘得以保留。战火烧了足足30年,雅典失败了,败在一场丧失了大部分战士的大瘟疫之后。
  这时的欧洲大陆,马其顿业已崛起。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成了他们的国王,年仅20岁。这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旺盛的精力。在他即位后第三年就发动对波斯帝国的攻势,共有3万步兵、5000骑兵和56艘战舰参与了这次征伐。亚历山大的步兵采用了一种密集纵深的战斗队形,被称为“马其顿方阵”——这是亚历山大的爸爸腓力二世的发明。该方阵以富裕的农民为主力,以长矛和盾牌为武器,最小的方阵为16排,每排16人。亚历山大后来对这个方阵稍稍做了改进,把方阵倾斜,类似于“菱形”,这样就可以突出的队形进攻敌人薄弱的侧翼。公元前331年10月,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拉米加,就是这种攻防兼备的“菱形马其顿方阵”把波斯人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阵亡者达10万余人!公元前330年,波斯人被亚历山大彻底打败。
  此时的希腊人在城邦的斗争中早已元气大伤,最终同样被东征的亚力山大收入囊中。希腊也随之没落。
  腓尼基海盗的机会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他们等得太久太久。原来的老海盗实在没有耐心统统都撒手人寰,他们的子孙继承了祖辈的衣钵。这些海盗的后裔在地中海南岸的许多殖民地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基业。有些已经不像海盗,但是,他们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骨子里仍然流淌着海盗的血。
  这当中最著名的一个殖民地就叫迦太基,位于如今非洲北边的突尼斯附近,整个迦太基的政权完全操控在12个大船主的手中。他们从事贸易而且业务繁忙,同时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密切注视着过往的商船,视财富的情况作出抢还是不抢的决定,他们就是事实上的12个大海盗
  在历史舞台上,迦太基人还有一场大戏要演,这场戏和下一节有关。
  
  不论是希腊海盗、腓尼基海盗还是迦太基海盗都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们会根据环境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有时是仗剑的海盗,有时是贸易的商人。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形容他们:“一手仗剑,一手经商。”
  
  海盗爱罗马
  
  正当雅典和斯巴达为谁是希腊之主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意大利半岛台伯河南岸七座小山丘上,一个小村落正在悄悄崛起。没人能够想像这里就是未来的罗马,就好像一个中国人无法想像深圳特区之前只是个小渔村一样。
  为了填补这段时期的寒碜,人们赋予罗马许多美好的传说,做过很多奇异瑰丽的联想。流传最广的传说把罗马城的创立者讲述成由母狼喂养大的两个孩子,这也是罗马城徽雕像的来历,而罗马之名就是由两个孩子中罗慕洛的名字而得来的。据说罗马在建成初期由于缺少妇女,工作效率低下,罗慕洛便以举行庆典为借口把附近萨宾部落的妇女诱骗活捉,这样,罗马才有了继续繁衍生息的条件。
  不管传说真伪如何,罗马一天天壮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时期的罗马逐渐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民主制度——军事民主制。它包括库里亚大会、元老院和勒克斯三个部分。库里亚大会指的是部族内部的会议;元老院则享有征税、征兵、议事、媾和等权力;勒克斯指的是王,包括军事首长、行政长官、最高祭司等。罗马人还不断铺路盖楼,扩大城市规模,较为杰出的成就是将石头、沙子、维苏威火山的粉尘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混凝土。他们用这种混凝土建造了万神庙——一座直径为43.5米的半圆形穹顶建筑物。还建造了科洛希姆圆形大竞技场,这座大竞技场呈椭圆形,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长约188米,宽约156米,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可容纳5万余人。他们的成就在当时无出其右,要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混凝土直到19世纪才出现!
  伴随城市面积的扩大,罗马人头脑发热,东征西讨,终于惹恼了腓尼基人的后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海盗帝国迦太基。
  也许你并不知道,迦太基和罗马是有些瓜葛的。为了对外扩张,两个新兴的城邦国家曾经走到一起联手对付远道而来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迫使他退出意大利。然而,罗马的发展超过了迦太基的想像,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大仗难以避免。
  前边我们强调过,迦太基人和他们的爷爷辈一样善于航海,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把在陆地上发家的罗马放在眼里。他们的口号是:“如果没有得到我们的允许,罗马人在地中海里边洗洗手都是不可能的。”
  不久,战争的导火线终于在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点燃。意大利人占领这里后,遭到希腊殖民城市叙拉古的攻击,意大利人向迦太基和罗马都发出了求救信号,迦太基人率先赶到,占领了墨西拿。罗马人当然不愿意坐视迦太基得利,公元前264年,两个国家终于在西西里岛附近的海上相遇了。让迦太基人没有想到的是,罗马人竟然沿用了他们的老办法,雇佣了经验丰富的海盗组成雇佣军(这回罗马人给的出场费多)。陆上的强国很快占据了海战的优势,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西西里彻底没有了迦太基人。
  罗马海军的常规装备是三层桨战船或五列桨战船、三层或五层桨长船。罗马人除了作战勇猛,造船速度也相当惊人,这是他们最终取胜的原因之一。公元前260年,与迦太基冲突爆发之初,罗马以缴获的一艘迦太基战舰为模板复制,迅速拥有了一支由100艘五列桨战船和30艘三层桨战船、另加几艘其他船的舰队,全部在60天内完工。到公元前254年,又有220艘新船只在3个月内下水。亚平宁半岛上茂密的森林为战争机器提供了不尽的木材资源。不止木材,战船的昂贵造价,战事中的损耗,一艘船上400人左右的开支——这一切都注定一场看似平等开始的战争最终会变成一场消耗战——而国力强盛的罗马必然胜出。
  当然,据说这次战争的胜利还要归功于罗马人在战船上玩弄的小聪明,这个玩意儿我们第一章已经介绍过,叫做“乌鸦”。不善海战的罗马人靠着“乌鸦”钩住迦太基的战船,使善于陆战的罗马士兵在海船上如履平地。
  然而,迦太基——一个曾经的强大帝国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特别是当这个帝国还拥有如汉尼拔这样的军事天才。
  公元前218年,作为迦太基元帅的汉尼拔率军翻越白雪封顶的阿尔卑斯山入侵亚平宁半岛,随之与如梦初醒的罗马人在坎尼决战。坎尼战役在军事教科书上近似于一个术语,它的意思就是——歼灭战。坎尼战役的交战双方是罗马的8万步兵1万骑兵和迦太基的4万步兵1万骑兵,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它只是汉尼拔一个人的战役。
  公元前216年8月2日,这场力量悬殊的会战在汉尼拔的运筹帷幄下展开了,汉尼拔采用了两翼包抄的战术,罗马人像一头蛮牛闯入了迷阵,庞大的身躯只为自己徒增负担。战斗最终演变为一场迦太基人对罗马人的屠杀。战斗结束以后,汉尼拔的士兵打扫战场,光收集被杀的罗马贵族、骑士、元老等人的金戒指就装了20多个箩筐——罗马告急!
  罗马史学家李维曾经这样写道:“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在经受坎尼之战这样巨大的打击以后仍然能够屹立不倒。”是的,坎尼战争没有摧毁罗马。紧急时刻,罗马将军老西庇阿率军渡海突袭迦太基,汉尼拔驰援兵败。可怜的迦太基只留下区区十艘舰船,还不够和规模大一点的海盗决斗!
  公元前149年,罗马第三次对迦太基宣战。这一次,罗马的小西庇阿亲自挂帅,他是当年让汉尼拔尝到一生中惟一一次战败滋味的老西庇阿的过继孙儿。历史有意为西庇阿家族留名,在迦太基人苦苦抵御了整整三年之后,小西庇阿攻破迦太基城。也许是罗马人天性使然,他们杀死了城中所有居民,摧毁了所有建筑,让迦太基城成为一座真正的死亡之城。因为战胜者容不得一点生命迹象出现在迦太基,于是罗马人付之一炬。可怜焦土!那场大火据说燃烧了十余日,罗马人和海盗雇佣军联手把迦太基的名字彻底从地中海的地图上抹去。
  这三次战争,因为腓尼基的拉丁文发音为“布匿克斯”而被史学家们称为“布匿战争”。三次布匿战争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百年征战——依靠坚强而且凶暴的盟国,罗马享有几乎源源不断的兵力和财力,发动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完全”战争。即使在最惨痛的失败面前,罗马也没有片刻的退让。汉尼拔虽然是百年罕遇的军事天才,也不得不在罗马人斩尽杀绝的新的战争观念之前低头认输。
  布匿战争对地中海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震惊着现代人的想像力,对交战双方来说,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是一场对抗的赌注,敌对双方绝对要灭掉其中一方后才会罢手。而海盗们不仅依靠这三次战争获得了数目可观的劳务费,而且扩大了他们的影响范围。借着战争的机会,海盗和罗马贵族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大肆捞取失败者的油水。
  胜利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罗马人的虚荣心进一步膨胀。他们又连续发动了战争。马其顿、希腊、叙利亚、西里西亚、埃及先后成为他们的一个个“省”。连年的战火,兵荒马乱,奴隶们接二连三爆发了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由色雷斯人斯巴达克领导的起义。斯巴达克曾服役罗马军队,被俘后被卖到亚普亚角斗训练所充当角斗士。公元前73年,他带领73名角斗士暴动,逃到附近的维苏威火山,闻讯从各地赶来的奴隶迅速将这支队伍扩充到2万人,他们转战意大利半岛,队伍最壮大的时候曾多达12万人。慌乱之中,罗马人任命克拉苏为统帅,带领8个军团去围剿起义军。于是斯巴达克决定率军南下,渡过墨西拿海峡,登上西西里岛。然而他们缺乏渡海的船只,这时斯巴达克想到了拥有大量海船的海盗,他派人拿着金币去找海盗帮忙,这些见利忘义之徒立刻就答应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斯巴达克的军队来到海边,发现海面和岸边竟没有一条船只前来接应。万般无奈,他只得率军原路返回,重新杀进罗马人早已设置好的包围圈。公元前71年春季,斯巴达克的军队和罗马军团在亚普里亚展开决战,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灭,6万起义军将士战死。毫不客气地说,海盗在这场悲剧中扮演的角色可一点儿也不光彩,这些贪财的家伙在收受罗马人付出更多的报酬后,早已把信用抛诸脑后。
  即便收到罗马人给的俸禄,海盗们也并未给饱受战乱侵袭的罗马留下一丝怜悯,这也正是海盗们梦寐以求的。自古乱世出英雄,海盗们想说的是:自古乱世好抢劫。他们接连攻占了基里基亚、伊苏利亚、克里特、塞浦路斯等地区,势力范围几乎遍布整个地中海。很多罗马贵族暗中给予海盗支持并从中收取利润。元老院的贵族们任命的行省总督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大多横征暴敛,甚至直接参与海盗活动,这些都给往来于地中海的商船和商队以极大破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地中海成为海盗的天下。
  怨言不断从四面八方混杂在那些破产的农民中涌入罗马城,贵族们实在不能坐视不管,他们到处安抚并许诺一定会处理这个问题,可惜这种假惺惺的嘴脸没有得到人民的理解,整个城市仍然怨声载道。这个时候,一位“保民官”伽比尼乌斯力排众议,举荐当时已经战功彪炳的将军庞培去剿灭这些海盗。保民官的地位是平民争取到的。由于连年服兵役,平民和贵族之间对立尖锐。公元前494年,一伙平民为了躲避兵役甚至退到罗马城东北边的“圣山”上打算成立一个“新国家”。这种“水泊梁山式”的义举及一系列斗争的结果使得贵族最终同意从平民中选出两位保民官,对任何不适宜平民的法令行使否决权。保民官的设立让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心存忌惮,这一回,他们碍于面子只能勉强答应伽比尼乌斯“合情合理的要求”。
  这下,海盗的厄运来了。庞培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指挥员(下一节我们会专门介绍),他率领一支数万人的大军,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庞大的地中海海盗团伙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残余的海盗们只能化身在平民中或者躲到贵族家里等待东山再起。庞培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后的一段时期,地中海相对平静。就在这个时期,共和国的地位因为另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恺撒的出现而逐渐变味,到了恺撒的养子屋大维控制权力的时候,罗马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为了维持尊严,屋大维组织了一支海军常年巡逻在海上保证帝国不受海盗的骚扰。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没多久,帝国的统治者在政治的更迭中接连换了好几个,一个比一个凶狠,一个比一个暴虐,奴隶和破产的农民越来越多,这都为海盗补充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海盗们又开始在地中海逍遥了。
  后来的几个皇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奥勒利乌斯,比前面几个稍微好点,历史就给他们个好听的雅号叫“五贤帝”。他们偶尔也会对海盗发动些征讨,但都不痛不痒。因为他们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建造更好看的大楼和更舒适的澡堂上面。比如哈德良的别墅就建筑在距离罗马城30公里的蒂沃利,占地面积120公顷,由神殿、剧场、浴室和水池组成,其中仅喷水池就有12座,纵横交错的水槽和导管随处可见,俨然一座小型的罗马城镇。
  罗马人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从斗兽场到神庙,从记功柱到马路,每一样都令人惊叹。罗马澡堂可谓一应俱全,有健身中心、花园、休息室和图书馆,可以提供热水浴、冷水浴、温水浴,这样的建筑即使拿到今天也是奢侈消费区,不管怎么样也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一笔遗产。
  从公元235年开始,帝国又进入了乱世,先后20多个皇帝上台,海盗乐意无边。
  整个罗马时期前后延续了近1000年,总体来说地中海的海盗们交的都是好运。厄运只是昙花一现——因为那些爱管闲事的将军。
  
  
  庞培和恺撒
  
  在罗马的历史上,庞培和恺撒所表现出的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有意思的是,前者因为抓海盗而名声大振,后者则因被海盗抓而气度远扬。
  从时间上看,庞培和恺撒几乎是同一年龄段的人,都是天妒的英才,也注定了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他们的身世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出生在贵族家庭,庞培的父亲是罗马共和国赫赫有名的统帅司特拉波&S226;庞培,恺撒的父亲也曾经做过罗马的执政官。他们都曾经为了政治目的完成婚姻,前者迎娶了苏拉的女儿为妻,而苏拉是当时罗马兵权在握的将军,后者为了能娶到罗马执政官的女儿克妮丽娅,不惜与第一任妻子解除婚约。他们又都有共同的心腹之患——元老院。为了对付这个敌人,两个人和另外一个罗马的大贵族克拉苏结成盟友,史称“罗马三巨头”。克拉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富上,而恺撒和庞培的影响则体现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多才多艺的恺撒几乎成了罗马的象征,冠予他的头衔数不胜数: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诗人。他从很小就展示出过人的才华和非凡的抱负。这一点从他与海盗打过的交道中便可略知其详。
  那一年,恺撒25岁,正打算去地中海的罗德斯岛进修,拿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去“充充电”,因为那里住着罗马最为著名的修辞学家和辩论家摩隆先生。然而,恺撒乘坐的船在途经斯波拉第斯群岛中的法尔玛库撒岛附近时遭遇海盗,人船均被海盗俘获。那个时代,用赎金换自由是海盗们常干的事,所以海盗将俘虏一字排开,依次论价,到了恺撒这里,从他的衣着和气度打量,海盗们判断这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20个塔兰特(古希腊重量和货币单位,1塔兰特合27千克黄金)怎么样?”海盗头子半玩笑半商量地问恺撒,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不料恺撒十分认真地回答:“我就值这么一点?放心,赎我的人会为此付给你们50个塔兰特!”
  海盗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纵横海上多年,从来只有要求降低赎金而讨价还价的,还没有听说过主动加价的,而且是一笔“天价”。
  “好吧,我们等着你的赎金。不过,要是没有钱,那么你可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海盗们虽然答应了,可还是半信半疑。于是,仆人们奉命回到罗马筹集赎金,恺撒和海盗一起留了下来。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恺撒每天读书,闲暇时也给海盗们念念诗词,讲讲历史,这是当时最流行的消遣。有一天,恺撒忽然对海盗们说:“一旦我获得自由,我一定会马上逮捕你们,并且统统处死。”
  海盗们听了哈哈大笑,他们并不生气,反而更喜欢这个口无遮拦、说话不着边际的年轻人。赎金果然很快筹全送来,海盗放走了恺撒。这个举动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为愚蠢的选择,因为言出必践的恺撒很快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偷偷地奔向海盗的窝点。可怜的海盗们还没有把手里的塔兰特焐热就成了恺撒的俘虏,被抓获的海盗有350人。恺撒打算履行他的诺言处死这批海盗。当时只有罗马的大法官有权宣判死刑,恺撒亲自前往陈述缘由,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失望:大法官留下了海盗的命,只同意把他们卖为奴隶。
  关键时刻,恺撒的勇气和魄力又一次显露出来。他回到囚禁海盗们的地方,以罗马执政官的名义宣判了海盗的死刑,蒙在鼓里的海盗就这样告别了蔚蓝的大海和生机勃勃的人间。鉴于在关押期间海盗对他的宽厚,他只是做了一个相对人道的改动——先割断那些钉在十字架上的海盗们的喉咙(这样就会死得更快些)。
  
  庞培(准确地说是“庞培家族”)和海盗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这要从公元前67年说起,时年庞培39岁,已经成长为罗马共和国中风华正茂的一员虎将,讨伐过非洲,征服过西班牙,战绩不俗,属于政治舞台上冉冉升起的“超新星”。这一切自然引起了保守的元老院的警觉,我们知道,元老院是罗马核心的权力机构,其成员最初有100人,后增至300人,全部由部落或氏族长老组成。元老是分等级的。高级元老一般由卸任的独裁官、执政官、监察官等构成;次之为卸任的保民官和财务官;最后是没有担任官职的其他氏族长老。但不论成分如何复杂,元老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老”。对于新生代而言,老朽势力总是本能地产生群体性嫉妒,这回也不例外,元老院打算把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排除在政治圈外。而此时的庞培,急需一场更为显著的军事胜利来提高他在军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适逢地中海海盗十分猖獗,他们袭击商船,劫掠沿海城市。先后被海盗绑票的司法官就有两个,甚至在公元67元导致罗马因运输没有保障而发生粮荒。庞培感到这是一个机会,他私底下拉拢当时的罗马保民官伽比尼乌斯和恺撒(天晓得有没有贿赂行为)为他助威,两人最终都同意襄助。
  在人民大会上,三人合力几乎瞒过所有人的眼睛。人们看到的只是慷慨激昂的伽比尼乌斯和舌战群“老”的恺撒,众人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庞培出马才能拯救整个地中海。元老们迫于压力只得批准了庞培的指挥权。
  打着剿匪的旗号,庞培很快集结了一支有120000人的部队,战舰多达500艘,全是与海盗船相同的桨帆船。他还搞到一个特别委任状,授权他可以调动除意大利以外所有地区的军队。庞培首先把地中海西部作为行动的地点,将这一区域划分为12个战区,每个战区调配合适的指挥员,采取了“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策略(听起来有点耳熟)。他本人在中部舰队指挥,在北非和西西里一带伺机而动。另外,他还命令12000名步兵和5000多名骑兵沿地中海沿岸清剿海盗的居住地。庞培允诺,凡不战而降的海盗一律赦免,这就从心理上彻底瓦解了海盗的防线。由于组织出色,考虑周全,仅仅40天时间,庞培就基本肃清了地中海西部的海盗而移师东部。在那里,罗马人只付出了很小的代价就使海盗损失了1300艘船只,缴获的海盗船达400多艘!此一战中,海盗被俘虏达20000多人,10000多人战死。随后庞培将俘虏们移居到地中海东边荒无人烟的地区进行耕作。
  此战换来了地中海的安宁,庞培声威大振——事实上,他也是从这一仗之后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而在这同一时期,恺撒除了在民间呼声很高,还缺乏足够的战功可以和庞培抗衡。一直到做了高卢总督,恺撒才真正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这个时期的恺撒一定是十分惬意的,战斗之余还有闲暇写写散文和日记。他的日记最后被结集出版,名为《高卢战记》。
  长达七卷的《高卢战记》记述了恺撒在高卢作战的经历。凯撒为什么要写书,当然不是为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了。事实上,凯撒写作此书的时候,罗马的政治局面对他很不利,凯撒写作的目的无外乎是为自己辩护,同时也方便他的拥趸在外光大他的形象。既然是辩护,就要别人听不出自己是在辩护才算是最好的辩护——这一点恺撒做到了,他在用精心锤炼的平静自然的文风和简朴舒缓的口吻为自己添彩的同时更不忘时时暗点一下政敌的阴谋。他的皮里阳秋微言大义甚至骗过了西塞罗,后者居然直称其《战记》是“朴素、直率和雅致”的。
  恺撒的地位和声望最终远远超过了庞培。“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各具野心的人迟早会相斗。公元前49年,两支大军在法萨卢决战,恺撒彻底击溃了庞培。无处可去的庞培最终被埃及人杀死。庞培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格涅乌斯&S226;庞培和赛克斯图斯&S226;庞培又在西班牙发动了几次叛乱,均被恺撒镇压。
  庞培被打败后,恺撒成为集军事、行政、司法等权力于一身的无冕之王。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遇刺身亡。
  
  罗马人自顾不暇,地中海的海盗又迎来了幸福时光。当中有一支海盗武装十分强大,经过了几年的苦心经营,他们控制了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威胁到整个罗马交通线的安全。这帮海盗的头领正是庞培的幼子——赛克斯图斯&S226;庞培。他最后被罗马的屋大维收服,那已是公元前36年的事。
  
  发热的十字军
  
  公元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有600多名主教、大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乌尔班陈词:“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予以色列的,遍地流着奶和蜜,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抱着孩子们的尸体,悲痛欲绝。东方是那么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教皇使人们相信,土耳其人把上帝赐给人类最大的一笔财富白白地占有并且还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屠杀上帝最善良的子民,而讨伐者将代表伟大的教皇去惩罚异教徒在圣地的种种恶行。一时间,整个欧洲沸腾了。事实上,由于突厥人的进犯,拜占庭的使者多次向教皇求救,发动东征,既可以占领东方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又可以把教皇的权力延伸,实现统治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梦想——何乐不为?
  教皇乌尔班最初设想的东征是作为基督战士的贵族和骑士的一场军事行动,然而东征所吸引到的普通民众数量之多,出乎想像。这时正是黑暗的中世纪,奉献上帝、拯救灵魂的想法对民众来说也是日常需要的一种扩展。
  首先动身踏上征途的大部分是从未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贫困百姓。1096年春,法兰克东北部和德意志西部的穷困农民以及一部分破产骑士首先参与了这场军事行动,随后,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加入。人们把燃烧的十字架放在胸口或者手臂上,再用红色的颜料涂抹烫伤的创口,以此表明对上帝的无限忠诚。胆小一点的人就在衣服外绣上十字,因此几乎人人身上都有十字记号,表明此行并非是去观光旅游,而是去忍受苦难,拯救同宗——于是所有这些人统统被称作“十字军”。一位从耶路撒冷归来历经磨难名叫彼得的隐修士自发带队,还有一部分人由口若悬河的瓦尔特率领。
  普通民众为了筹集军费而涌上集市,他们把各种各样的物品换成金币。带不走的土地和房产价格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而长剑和斧头的价格却翻了四倍。农民卖掉农具,工匠卖掉工具,这些都只为换回一把趁手的刀剑加入到远征圣城的队伍中。
  就这样,诚实的基督徒、没落的贵族和潦倒的骑士们或者被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激愤所感染,或者被现实生活的境况所困扰,结伴走上圣战之路。他们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