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奇侠传六界之首:揭开秦始皇陵地宫水银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03:04
2200年前那个清凉如水的夜晚,咸阳宫外一座豪华寝宫里弥漫着不祥的寂静。一个年约五旬的单身女人溘然辞世。这个女人叫"清"---一位来自巴郡的寡妇。 始皇嬴政就站在她的卧榻之侧。他凝视着这孤独一世的旷世奇女。她走了,随同她生命的消逝,也带走了未来世界的所有悬念。 不久之后,嬴政也去了他的郦山陵,一切都深锁进迷雾之中。 2200年过去了,让我们来揭开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 ■□强汞分布暗合秦朝疆域■□ 上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陕西临潼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不虚。 考古发掘多次证明,《史记》是一部信史。 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 上百吨水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水银是珍稀的液态金属,上百吨的水银从哪里来?谁向秦陵地宫供应了这么多水银?■□水银从哪里来?■□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推测,专家初步确定:这些水银来自当时巴郡一个叫"清"的女人。 司马迁记载了这个女人。 《史记货殖列传》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丹砂是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 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王子今给了"江南丹砂"一个清晰的概念:从今天了解的中国汞矿分布看,以重庆南部及黔东北、湘西,即乌江左近地区,如酉阳、秀山、务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等地最为集中。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汞矿的主要产地。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表彰她为"贞妇"。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巴寡妇清坐拥丹砂矿,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这样的记载见于历朝通史、地理志和文学手记。 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装的颜料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医药或提炼水银。由于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 ■□丹砂基地■□ 史书只记载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并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如何认定秦陵地宫的水银来自巴郡或者巴清呢?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做了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 《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叶、丹砂......魏晋时期的刘琳引述《续汉志》对这这项记载作注释:涪陵出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 而先秦古籍《逸周书》更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事实。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去世,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丹砂。 重庆川东南地质队总工邓富银向我们做了更详尽的说明:贵州丹砂矿占据全国重要地位,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而广西的丹砂资源相对没这么富有。西南地区应是当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 因为丹砂原产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专家团推断,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 仅仅以关中平原与巴郡间的距离为根据,恐怕还不能令人信服。锁定巴寡妇清,还有更大的原因。 巴寡妇的财富帝国 破解这个谜团的关键,是要看2200年前究竟是谁,有这个实力提供如此庞大数量的水银。专家们发现,当时在水银行业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清! 这个女人的商业帝国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史书对她的记载总是片言只语,千百年来,尽管许多文人学者乐于提到这个不寻常的女人,但无一例外,都只能含糊其词地形容她为"巨富"。有什么途径可以找到窥破其商业帝国的魔镜吗?■□穷乡寡妇礼抗万乘■□ 谁能揭开这个神秘女人的面纱 两千多年来,对巴寡妇记载最明确、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但这个记载也非常简单-- "巴寡妇清,其先世获得丹矿,数代擅其利,家财之多难以计量。这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难道不是因为她太富有了吗!" 司马迁为什么感叹? "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居然"礼抗万乘",与一个强盛帝国的君王相匹敌!这是当时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或者说,这是十分反常的。 在若干典籍中,我们还发现巴寡妇清"捐资长城,以赞军兴"的记录,这一点,在民间也有很多传闻。长城是当时一项耗资巨大的国防工程。 现在,我们对这个商业帝国有了第一个概念---礼抗万乘,财富难以计量。 但这个描述依然不够清晰。 ■□庞大的私人武装■□ 在《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中,专家们都注意到了巴寡妇"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这个描述。这是什么意思呢? 专家们认为,巴寡妇用她无法计量的财富豢养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中国的商业网络。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人,死后葬于长寿县千佛场龙山寨。 《长寿县志》对她的记载则有更多的信息,说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 比秦朝稍后的汉代,地方豪强拥有成百上千的徒附、家丁是常见的。"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又指豪强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结合《史记》、《汉书》记载巴寡妇"礼抗万乘"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相信《长寿县志》的记载。 一些学者从秦灭巴国改设巴郡的历史,考证当时巴清家族的所在地---枳县(包括今长寿、涪陵、武隆、南川、彭水、垫江、綦江、黔江等地),全县人口总计不到5万人。那么,巴清家族的徒附家丁竟占据枳县人口五分之一。这可以让我们从侧面看清巴清势力的庞大。 我们可以确信,即使保守估计,巴清也应当拥有一支数千人的私人武装。 豢养这样一支武装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本虚拟的军费账单■□ 巴渝史专家、《重庆通史》的作者周勇对我们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虚拟解答: 如果保守设定巴清的家兵规模为2500人,按现有最低生活标准计算,每人每天支出6元生活费,2500人每天的生活支出就是1.5万元,月耗45万元,年消耗540万元。如果按人平月工资800元计,那么2500人的月工资需要200万元,年工资总计就是2400万元。再看保镖装备消耗,按每人每月折旧消耗50元计,那么年消耗又是150万元。 "还要再算么?"周勇说,光这3笔开支就显示,今天养这样一支保镖队伍的年支出是3290万元。如果再加上一些非常规的费用,每年花在保安上的费用至少是4000万元。 数字虽然"无厘头",但没有什么比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这么大一笔军费成本,支撑的应当是一个怎样庞大的产业,任何人都不难想象。 ■□不受法典约束的寡妇■□ 周勇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秦统一后,首先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收缴兵器的运动。那时的环境,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严厉的惩罚,更别说拥有私家武装。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兼并天下后,立即收缴了天下兵器,运到咸阳加以熔化,铸造成编钟,又铸造了十二个重3万公斤的"金人"(铜人)安放在宫廷里。这表明秦始皇对民间武装的忌讳之深。 《秦律》也有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 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巴清竟拥有自己的武装,可见其个人势力的庞大。而这种势力,显然是以她庞大的产业实力为基础的。 现在,我们看见了一个能够凌驾于严苛的法典之上的,拥有无量财富的单身女人。而她,身处2200多年前被视为"穷乡"的峡江地区。 凭什么"礼抗万乘" 巴寡妇"清"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富豪。她几乎垄断了全国的丹砂水银行业,组建了庞大的私人武装以护卫她遍及全国的商业触角。她受到天下第一帝王的高度器重,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富有吗?其中会不会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两个明显的矛盾■□ 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国,秦国和秦朝都奉行着鲜明的重农抑商国策。这个国策,被历代封建专制王朝保持了两千多年,它是保障专制权利不断延续的根本。而在以专制著称的秦朝,却有一位女商人豢养着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她不仅没有受到《秦律》的惩处,反而受到秦始皇的一再表彰,这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是因为她向长城捐了款、为秦始皇陵提供了足够的水银,她聚敛的财富有用于始皇帝,但秦朝的专制王权可以无条件剥夺任何人的财富,秦始皇为什么要违背重农抑商的根本国策,对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给予如此的恩宠呢? 司马迁说巴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在极端专制的秦朝,谁敢于在"礼"的问题上,与"万乘"之国的君主相抗衡呢? "财富"解释不了这一切。这个女人必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秘密。 许多史志记载,巴清早年丧夫,终生守寡不再嫁。秦始皇誉巴清为"贞妇",为表彰其贞节,不仅命令巴郡的郡守在她生前为她修建了"怀清台",还邀请她到都城咸阳安享晚年。 这又是一个问题:秦汉以前女性伦理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根本的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是寻常的事情。国家对"烈女"大张旗鼓的表彰,是宋明理学兴起以后的现象。有学者甚至认为,秦汉以前中国的两性关系一直很"开放",秦始皇的母亲就是一个性乱的典型。就算贞节观在儒家思想中很早就诞生了,而事实上,秦朝的立国思想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对一个"商人"的"贞节"大加表彰呢?他对她的恩宠,真是出于对"贞操"的赞赏吗? ■□身份之谜■□ 这位神秘的寡妇究竟是个什么人?她真的仅仅是个"守身如玉"的女富豪吗? 关于巴寡妇身世的记载,历朝都有,但总是只言片语,以至于两千多年后,长寿区与彭水自治县还在为巴清的出生地争论不休。 我们在位于长寿区江南镇长江右岸边的一座山梁上寻访千佛场的龙山寨时发现,巴寡妇的名字几乎路人皆知。热情的村民不断调侃:"又是来看巴寡妇的,寡妇吃香"。但没有人能道出巴寡妇的身世之谜。直觉告诉我们,她的身世,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位于长寿龙山寨的这个古墓穴,被当地人认为是巴寡妇清的墓。 "丹砂"给了我们最大的灵感。 表面上看,在巴清与秦始皇之间架上桥梁的,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以及修建长城的捐资。但始皇陵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这个办法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杰出并拥有无上权力的政治家,不太可能轻易犯这样的错误。 巴寡妇必定有着不寻常的身份。 有专家注意到,丹砂与水银在当时的代名词,是"不死之药"。而丹砂的主要产地恰在川东南一带,峡江的巫山又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山---灵山,那里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是"灵山十巫"的飞升处,也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 而巴清,正在这里经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生意!这里面,是否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呢? 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了,巴清与巫山的"不死之药"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又一个巫山神女?■□ 要解读巴寡妇,我们必须打破既定思维的束缚。也许,巴清就是一个继承了峡江巫术的智者。我们这个猜测,获得了一些学者的支持。 《山海经大荒西经》关于"灵山"和"十巫"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作为宗教概念的巫山:"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所在。"《山海经》这个"百药所在"的药,是什么药呢?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了关于灵山六巫用"不死之药"救治契窳(音语)之尸的传说,而且说明这"六巫"的位置就在"开明之东",即古蜀国开明氏(鳖灵)的东面。前面关于都江堰的猜想中,我们已经知道,正是"死而复生"的鳖灵,西迁到川西平原开创了都江堰。那时,距离后来的巴寡妇清不过400余年。 西晋的郭璞说,"天帝神仙药"和"不死之药",就是丹砂。 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教授说,上古的"灵、巫"二字相同相通。灵山就是今天的巫山、巫溪一带,这在学术上几成定论。对《山海经》的解读,从晋代文学家郭璞开始,便有了"天帝神仙长生药皆出自巫山"的结论。 专家们还注意到,三峡地区以"丹"命名的地方很多,至今仍有丹山、丹穴、丹阳、丹水等7处。专家认为,古籍中的巫山,应该是指大宁河沿岸诸山和大巴山南麓的巫溪、巫山等范围以内的"大巫山"概念。这一带的矿藏资源正是丹砂和盐。 管维良教授的研究结论是:盐丹文化孕育了远古巴文化。 古人认为,红色能通神升天,所以往往死后在墓中撒入红色的丹砂,这早已被考古发现证实。丹砂的"神物"特性不同于草木,用火烧能转变成水银,水银掺入丹砂,又能还原为丹砂。这种神秘转化生生不息的特性,致使古人以为丹砂能制成长生不老的仙药。 事实上,被誉为远古智者的巴人巫师,很早就了解丹砂这种特性,开始了漫长而神秘的丹术之路,并以此拥有了峡江流域无可争议的通神力量。 现在让我们想想,巴清生活在一个巫师聚集的地方,巫师的力量离不开丹砂,而她又是被看作"不死之药"的丹砂的头号掌控者,她应该是一个什么身份呢? 她会不会也是一个懂得神仙方术的女巫?她真的是第二个"巫山神女"吗? ■□谁拥有不死之术?■□ 潜心于巫文化和《道藏》研究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刘云生认为,"巫"之名始见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其历史之久远几可与华夏文明史同步。 巫山,既是氏族社会时期多个巫人部落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古代巫风昌炽之地和中国神秘文化的发祥地。巫山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是巴人的一大宝库。解读巫山,有助于我们探索巴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比如,巫山是十巫活动的中心;巫山是巫师上天通神的"天梯";巫山出产"帝药"等等。按照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已故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的研究,巫山更是超越了商朝势力控制范围的神秘之地。被成汤斩首的"夏耕之尸"之所以逃入巫山,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能得到巫人的庇护;二是这里有通神的巫师可用不死之药医治他的"无首"之伤。 从巴清的所在地和从事的"丹砂"行业看,显然不能排除巴清是远古巫师传人的可能。 而更关键的是,巴清的家族,数代控制着丰富的丹砂资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问题:什么人可以成为峡江地区至高无上的巫师?或者可以这样问:什么人能够成为最有影响力、最权威、最灵验的巫师? 答案只能是:拥有最多"不死之药"的人。 而巴清正是这样一个人。她的家族数代控制丹砂产业,她很可能就是一个著名的巴巫家族的传人!而且,她应当是峡江地区巫师群体中最具权威的巫师。 但仅仅拥有巫师的身份,巴寡妇就能享有超乎寻常的特权吗?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发现之旅,要走向那个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重大事件。 秦始皇的疯狂梦想 "焚书坑儒"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场灾难。而这个灾难的起因,按照史书记载,是神仙方术家对秦始皇的一次蒙骗。但历史的真相却远非如此。对于"焚书坑儒"的研究表明,那不过是一场为统一意识形态,加强专制政体而蓄谋已久的思想斩首行动。 ■□"焚书坑儒"的背后■□ 古籍里的丹砂提炼水银工艺流程   秦始皇终其一生,都对神仙方术抱着疯狂的幻想。这是秦汉时代几乎所有帝王都没有摆脱的梦想,也是我们解读巴清身份的关键。 一些专家认为,秦始皇不仅没有打击神仙方术,相反,他一生都与神仙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记载"焚书坑儒"事件的司马迁,同时也在《史记》里记载,秦始皇20多岁的时候,就 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这样的记载就在《史记》里能找到若干处。 至少,秦始皇"坑儒"之前就在炼丹。而他以水银为陵墓地宫的江河湖海,也很可能暗示着他到死都深信,丹砂水银对帮助他死后继续统治这个"万世"江山有着神奇的魔力。 事实上,巴清在更早的战国末期,就已经接管其家族经营的庞大丹砂水银帝国了。而她掌握的神仙方术,也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 这个推论并非毫无根据。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刘云生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线索: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收录了先秦至隋朝七百余首诗歌,其中有一首《巴谣歌》唱道:"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此歌谣的意思是劝皇帝学仙,沈德潜将其列于"汉诗"以前的"古逸"一卷中,并在序言里说明:始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茅盈高祖白日升天,此前有《巴谣歌》这样唱道......始皇闻歌谣而问其故,父老都回答说:"此为仙人之歌谣,劝帝求长生之术"。始皇于是"欣然乃有寻仙之志"。 这首隐没民间的《巴谣歌》,让我们多少窥见一丝秦始皇与巴人巫术之间的联系。或许,秦始皇和巴清之间的神秘关系,早就在巴郡民间有所传闻了。 很可能,秦始皇厚待巴清的秘密,就藏在炼丹炉里! ■□丹炉秘境■□ 对于炼丹的秘密,刘云生教授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理论著作,书中提到当时的炼丹家有《火记》600篇,可见当时火法炼丹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晋代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记载和总结。但真正的炼丹术却起源于秦始皇。 当时炼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求不死之药,二是求炼金之方。 基于五行生克学说中"土生金"的说法,先秦人有一种理论:丹砂200年后变成青,再300年变成铅,再200年成为银,再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高温的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有人在鼎中放入以丹砂为主的各种药物,封闭后加以烧炼,企图炼出贵重的金银来。炼丹术或炼金术就在战国末期萌芽了。 巴清丹砂产业的鼎盛时期,刚好是那个时代! ■□揭开历史的真相■□ 北师大学者王子今认为,虽然在秦文化的潜层中,蕴藏着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机制,这也许可以解释巴清在当时社会可以创造奇迹的原由。但在变革求发展的思想刺激下统一了中国并还在膨胀万世帝国梦想的秦始皇,为一个女商人筑"怀清台",就让人感觉异样。而且,他晚年还将巴清接到咸阳养老,这更不符合秦始皇的性格,也有悖于他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年轻时候的经历养成他行事具有强烈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设若他与巴清之间没有别的不为人知的关系,怎么也说不过去。 仅仅因为她能提供足够多的丹砂水银,就需要将她接到咸阳居住,并大加表彰吗?她为什么要这个丹砂女王尽量靠近她?他有什么目的呢? 巴清的丹砂水银完全可以无条件服从于秦始皇的意志,但她有一样东西,是秦始皇无法通过强取豪夺真正获得的,那就是她头脑中掌握的"不死之术"! 这个峡江巫师在秦始皇的眼里,一定是个最具"专业"功力的"巫山神女",他需要她全心全意为他实现永生的梦想奉献智慧,他需要她来指导他的神仙家团队。但这个理由,却又放不上台面,一个重农抑商的政权,怎么能如此看重一个"商人"加"巫师"的女人呢。所以,巴清必须以某种冠冕堂皇的身份出现,这个身份,就是"贞妇"。 这就是真相! 一个垄断集团的养成 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似乎已经被我们窥破。在我们执着的追问中,历史的真相渐渐明朗。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巴寡妇清那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产业规模时,一切悬疑都迎刃而解。 ■□一个单身女人的强大后盾■□ 一个单身女人,她如何能支撑一个财富"难以计量"的商业帝国的运行?她的经营触角遍及全中国,她是如何保持这个商业帝国的信息畅通的?她如何将她的丹砂水银从大山阻塞的巴郡运销到全国各地?为什么她可以在一个以专制著称的政权下拥有一支强大的私人武装? 我们还可以追问,一个早早失去了丈夫的单身女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先秦时代,是如何维持其跨国商业的运转的? 现在我们看到,巴清的背后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这个后盾就是秦始皇! ■□一桩两千多年前的幕后交易■□ 让我们重新回到郦山陵。 北大教授赵化成推测秦陵上百吨的水银来自川东南。他说,如果这些水银是巴清所产,那么她要跨过长江,溯嘉陵江北上,穿巴山,涉汉水,经千里栈道,最后到达关中平原,其困难及艰险可想而知。昂贵的水银、丹砂是以诱惑所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但我们也知道,秦统一后,就在全国范围内大修驿馆,建立了一套控制全国的驿道网络。巴清有没有可能利用这套"国道"网络呢? 如果从秦始皇急于利用巴清的神仙方术这点看,我们可以设想,巴清与秦始皇之间达成了某种地下交易的默契。况且,她还要为郦山陵和长城这两个巨大的国家级工程提供水银和资材。 徐福东渡的故事让我们窥见了始皇是多么急于找到"永生"之路。 《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东巡琅琊(今山东诸城东南),齐人徐福上书秦始皇,声称海中有三神山,愿前往寻找不死之药。秦始皇下令派数千童男女随徐福乘船出航。历时数年没有结果。 八年后,秦始皇再次东巡琅琊,徐福声称航行途中遭遇大鲛阻拦,须派善用连弩的射手同往。秦始皇又听信其言,再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 徐福的拙劣表演重复奏效,说明秦始皇对于神仙方术的痴迷。为了实现永生的梦想,他完全有理由为巴清的丹砂经营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和庇护,包括允许她使用国家专用的"国道",并保有一支维护商业安全的私人武装。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对一个"贞妇"的特别恩宠,其实不过是2200年前一桩利益驱动下的地下交易---巴清向秦始皇提供优质的丹砂水银和炼丹技术,并主持运行一个庞大的宫廷炼丹机构,而秦始皇则向巴清提供最强大的权利支撑。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到了秦灭巴国以后,巴清家族的丹砂产业,背后的实际操控者已经不是巴清,而是秦始皇了。 为此,他精心策划了一个表彰"贞妇"的"怀清台",将这个难登"大雅"的秘密掩盖了两千多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起东说:秦始皇御准寡妇清专卖朱砂(丹砂),可称是古代最早的全国性垄断。此后,汉代的盐铁专营、唐代的榷酒、宋代的榷茶,皆从其发源 后记>>> 巴寡妇清的确是个神秘的传奇女人。两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学者都试图参透她显赫一时的秘密。在古人围绕巴清的种种议论中,有两篇文学作品也许可以佐证我们的猜测--- 宋代学者刘攽有《女贞花》一诗写道:"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他是否已经隐约察觉巴清为始皇炼丹的秘密? 宋仁宗时的中书令夏竦在《女怀清台铭》里批评巴清:"妇越闺户,预外事,是非贞也;图货殖,忘盥馈,是非孝也;采丹石,弃织纴,是非功也;抗君礼,乖妇仪,是非德也";又指责秦始皇表彰巴清是"妇非所表而表之,表贪竞也;台非所筑而筑之,筑祸乱也"。他是否已开始怀疑表彰"贞妇"的莫须有? 他甚至推定,秦朝之迅速灭亡,也始于"怀清台"的修建! 但愿我们的莽撞没有打扰她早已沉睡的灵魂。 链接>>>守寡之谜 一个拥有无量财富的女人,为什么会在早年丧夫后终身守寡?这是巴寡妇清身上又一个有趣的谜。 刘云生教授认为,从秦汉以来直到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对妇女的贞节要求一直是较为宽松的,寡妇再嫁并没有被礼教束缚。比如西汉朱买臣妻离婚再嫁,就是当时人人皆知的故事,况且朱买臣发达后,还优厚地对待前妻夫妇。著名的《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妻子被婆母休回娘家后,也无人嫌弃,反而是太守、县令一再遣媒议婚。到东汉,寡妇或弃妇再嫁更视若平常,如著名的蔡文姬,一生嫁了3次,反受文人尊重。 战国秦简里可以看到,秦国的婚姻制度也较开明。《秦律》有明确规定,婚姻关系中,严禁男性在外沾花惹草。若秦朝男子不守规矩而淫女性,妻子可以"夫不守贞操义务"为由将丈夫杀死。那时妇女权利之大,后世王朝几乎难望颈背。 《秦律》还规定,秦代妇女丧夫后,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继承遗产。巴寡妇清正是这样的典型人物,这可能是巴清没有续婚的真实原因。 但我们也有另一种猜测:从巫师的技术角度看,如果巴清要保持她巫师的通神力量,是否也需要让外人看见一个"守身如玉"的女神形象呢?这也许是她巫师身份的一个反证。 也许,财富、权威,都是她守寡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