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冰谈痛苦的过去: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优势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54:11

近几年来,“芯片热”持续不断,国内很多城市都试图建立集成电路基地。集成电路作为全球竞争的高科技产业,不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大规模资金投入、良好的投资环境、完整的上下游配套,而且还需要国际一流的研发水平、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与顾客服务网络。上海的独特企业网络使其具备人才、自然条件、区位、政府政策等优势,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

网络组织显优势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有着利益关系,同时又是互相独立的盈利组织,有着长期战略安排,从而突显出其企业网络组织优势。

产业链优势 

 集成电路产业非常强调产业链的完整,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是吸引相关企业不断聚集的因素。集成电路产业在上海形成集群是历史的影响、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和预期作用的结果。

中国正在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最大制造基地,集成电路企业距离生产基地越近,周转时间就越短、物流越便捷、沟通越方便。随着电子产业逐渐进入微利时代,电子制成品厂商为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将生产线移至大陆。上海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因此受到这些电子企业的青睐。在产业链效应作用下,上游产业的转移牵动了集成电路集群的转移。在产业的前、后向联系作用下,最先受影响的是属于半导体下游、且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封装、测试厂;接下来,中游的晶圆代工厂出于类似的考虑将工厂迁至上海;最后,处于上游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为配合中、下游企业也落户上海。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早期的集聚可以用电子制成品厂商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关联来解释。电子制成品厂商的增加使得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增加,从而使集成电路企业收益增加,集成电路企业纷纷追随电子制成品厂商而来。在一些集成电路企业逐渐落户之后,集成电路产业链形成的既有集聚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则是对该产业集群现象最好的解释。上海集成电路企业的增加使某些投入品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生产成本降低。

从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方来看。台资企业占相当大比例,这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有体现。中芯国际、宏力、先进和台积电等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与威盛和日月光等上、下游企业都具有台资背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中形成的台资企业网络可以节约交易费用。随着台湾放松技术限制,更由于原有网络经验使其在进行异地投资时可以复制成为可运用的资源,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建立的企业网络将逐渐转移到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制造厂商投资大陆后,作为其上、下游的设计、封装测试企业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与关税、维持彼此间的网络关系等原因,自然也前来上海;而大型台资企业在上海投资后,配套厂商也愿意配合跟随大型企业来上海。这样的一个产业共同体共存于上海,由于已有互信互利关系,已建立起良好的网络关系,大型企业会支持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在上海市场发展,共同维护在新市场上的共生关系。

政策优势 

 各集成电路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推动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成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是台湾地区,其集成电路产业的成功崛起都与政府的扶持政策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出台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投资政策环境。同时,上海市政府也相应公布了《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对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税收、通关等方面的多项优惠条款。此外,经认定的集成电路企业还可以享受软件企业在人才、教育、出国、分配、进出口、结汇、保税等方面的优惠。这两项文件大大加强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导向作用:擅长集成电路代工模式的台商看重大陆市场而落户上海;欧美IDM公司和国际封装测试巨头为降低成本,跟进市场,也将封装测试线直接转移到上海;以代工为主的垂直分工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模式已成为上海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上海以其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企业网络成为该产业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立足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上海人才集中、技术先进、开放程度高,以及长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业集中的优势。在发展集成电路方面,不是单纯支持几个具体项目,而是立足于改善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注意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可行性计划。确立以集成电路制造业为主体,以培育、扶植设计公司为突破口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主要模式。在产业资金使用上,注意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除了参与国家项目配套,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建设等大项目外,主要用于建设园区,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设立风险引导资金,改善企业融资条件,真正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制约因素须警惕

目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产业链,并成为上海市的重点产业之一,在我国同行业中发挥着领导作用,而与此同时它的发展也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集成电路价值链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而这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决定了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从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的分布来看,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制造业相比,附加值较高的设计业比重偏低。设计业规模小,而且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设计业在产业化方面,大都集中在中低档次的消费类电子应用领域,产品类同,缺乏个性,既无法满足市场也跟不上需求。而这正是缺乏整机和系统设计的人才的结果。同时,大规模的人才流失也危及着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除集成电路设计业落后、中高级技术人员不足的制约因素外,其商务成本提高的制约因素也须关注。虽然集成电路业特别强调企业网络的完善性,但是商务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产业链上某些环节的分布。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价格飞涨。上海的劳动力成本和周边的苏州、无锡相比也逐渐丧失优势。集成电路企业选址时不得不权衡上海的集聚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较高的要素成本与预期利润。因此,2004年起,一些集成电路制造厂投资项目最后主要因为上海的商务成本过高而选择了上海的周边城市。

强化优势有方案

虽然商务成本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制约因素,但是企业网络优势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措施来强化。如此一来,企业网络优势的加强就能够部分替代商务成本提高的因素。

集成电路设计业属于脑力密集型,封装测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制造业则属于资金密集型。从投资回报和风险来看,集成电路设计的回报最高且风险也最大,封装测试和制造业的回报和风险都比较低。集成电路设计的单项投资额度大大低于制造业。因此,集成电路设计的特点显然最适合资金投入。上海需要抓住契机,积极实施“以集成电路制造业为主体,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突破口”的战略。

众所周知,好的集成电路设计离不开相关的IP储备。而大多数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自有IP很少,因此难以设计世界级的集成电路。要改变这种状态,可通过联合或者交换的方式,重新为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定位,改善业内网络组织,形成合作竞争的企业关系。

其次,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待遇,加强产业间的网络联动来进一步强化企业网络优势。目前集成电路产业最缺乏的是人才,既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有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制定高工资、低(零)个人所得税、股权奖励等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吸引海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管理专家前来工作。同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基层作业员、技工、工程师提供较好的专业素质培训。这样的措施对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土人才的流出和海外人才的流入,透过薪酬待遇和归属感或成就感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化薄弱的本质。集成电路产品难以商品化、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就难以为继,从而难以留住人才,无人才则无产品。集成电路的设计和产业化的起因和归宿都在于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整机市场,离开整机系统的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就没有希望和前途,游离于电子整机系统产业之外的集成电路设计也难以产业化。所以,抓住整机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联动环节,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到产业化应用的大产业链,是解决集成电路设计及其产业化出路问题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