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向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0:33:51

中 国 向 何 处 去  

许   晓   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有目共睹,无容置疑,但是所暴露的问题如家族垄断、贪污腐化、贫富差别大,社会公正性差等等也是触目惊心,甚至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其严重性也引起了各政治派别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重视,他们都在为自身利益拼抢。  

一、瓶颈时代---难以跨越的政治改革死结  

为此,当下的中国发展同样进入瓶颈时代,因此继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浮出水面,但是这个议题确是个死结:  

1、中国经济成果和乱象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促进了经济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却无法有效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一个不能自我革新的理论犹如一潭死水一样,不管有多么辉煌,注定是要难以跨越的。  

2、现在右派提出宪政民主的道路,其实质就是让共产党下台,为此中央已经认识到其背后的潜台词,吴邦国已经明确表态,不搞西方民主选举,不搞私有化。也就是说右派期望的通过共产党自身演变达到颜色革命的大门已经关上。  

3、共产党不想走亡党之路,当下左派思想就纷纷抬头。毛泽东思想确实有独挽狂澜的能力,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掌控经济资源的右派、家族势力和绝大多数官员所不能接受的。  

总之,现在的中国已经进退维谷,宪政民主是要亡国亡党,完全毛泽东道路同样要引起权贵阶层的强烈反弹,中国到底要向何处去?  

最近比较热议的就是重庆经验,其实质就是希望通过毛泽东思想去巩固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这是历史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甚至说,是解决当下中国困境,兼顾各方利益、缓和阶级矛盾的唯一出路。但是我们看到左派并不是完全认可,而右派和家族势力、官僚极力反对和抵制,这几乎在目前失去了向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更加关键之处,正是右派诟病的薄熙来治下的重庆,是一个人治重庆,重庆经验并没有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去保障其体制的长期有效性。也就是说重庆经验缺乏统一认识的理论支持,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地方经验。  

其实政策没有系统化、规范性、完整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不但是薄熙来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下已经到了必须要面对的时刻,无法逃避。  

二、对立而又统一的思想  

如何解决重庆经验缺乏理论支持的事实,必须对毛泽东思想进行重新定位,对邓小平理论进行自我检讨的认识,只有高度的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够找到真正破解中国当前面临的难题的新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核心一、矛盾: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上下、左右、高低、贫穷和富贵、高尚和卑劣,无处不矛盾,无处不对立,不承认对立就是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注重矛盾就无法认识事物的全面性。任何一个矛盾,都是相对来说的,离开对立面就不能谈矛盾,这种互相依存的方式就是一种统一。  

核心二、阶级: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无法逃脱矛盾的属性,但是人之所以高级,就是有思维,在思维和情感的基础上,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规避和调和的,这就是人类的矛盾属性-----阶级。  

核心三、斗争:是各个对立面了解对方的一种方式,是相互融合的一种方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一种互补,互补的基本形态就是差异性的对立,失去独立性也就是失去互补的意义,因此,其目的就是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通过斗争的方式,来达成统一。  

终上所述,矛盾是大自然的固有属性,阶级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斗争既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根本,更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主要方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正面意义,其核心具有两个不容置疑:一是对人和事物的积极正面导向的战略性地位不容置疑;二是原则性极强、辩证性认识的政治意义不容置疑。  

毛泽东思想由于其无懈可击的辩证性和唯一原则的特点,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就是在理想化的培育人,更像一种人生修行,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牺牲的能力,在思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往往缺乏执行力和积极性。  

(2)、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灵活性极强的理论,具有容易执行的特点,其实质就在他在迎合人的自我惰性和自我放纵,人性情绪的正面性和负面性几乎同时存在并相互转换,这种转换需要一个正确的导向,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缺乏的。  

改革开发已经证明:邓小平理论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奇迹和腐朽共存,繁荣和颓废共荣,经验和教训并重。由此,让政府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纠偏往往需要废止一些对经济有积极意义的政策,放纵就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正是,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周而复始,让中国各方面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核心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后遗症也是同时来到:军事发展滞后至今,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全;环境污染,导致空气污染、毒菜、毒水、沙尘暴、水灾,中国居住环境严重恶化;世风日下,毒奶粉、地沟油、挟尸要钱,中国社会成了恶俗的天下。由此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阶段性和局限性很强的政策,  

核心二:发展就是硬道理表现了极强的灵活性,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破冰的作用,然而发展至今,逐渐成为强势集团为所欲为的借口,有的作为已经完全偏离邓小平的初衷,其危害性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甚至对民族本性都有强烈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任何的灵活性都必须在一定的局限内。  

邓小平理论有两个不容置疑:一是对经济发展速度和繁荣的功能性不容置疑;二是对官员腐败、社会安定、环境破坏、人性道德等等具有强烈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由于极具灵活性和双重性,使其理论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在正确的引导下,一定范围内和阶段时间内就能够发挥巨大的正面效应,任何的偏重都必须是阶段性的。  

(3)、对立而又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极具很强的原则性和正面意义,却有操作难度,其正面目的较难实现。邓小平理论具有极强可操作功能,却有极强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其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几乎同样大。  

邓小平理论的双重性和局限性、阶段性,显然不具备统一的能力,然而其灵活性恰好是解决如何斗争这个问题的重要技巧。改革开放已经证明,邓小平理论就是一种战术技巧和实践能力。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战略导向的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战术上的指挥艺术和实践技巧,所有的战术动作都应该以实现战略导向为目的,将战略意图贯穿在每个战术动作之中,因此,以毛泽东思想为本,邓小平理论为标,这样的标本结合就是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典型范例,为邓小平理论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毛泽东思想的缰绳,使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的结合起来。这样的经济体制存在吗?  

华西村在推行市场经济的同时,将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高度的统一在毛泽东思想下,把人民的生活共产主义化,这应该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结合的经济体制的雏形。  

三、完备性经济  

计划和市场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体制的双面,我们因为政治意识形态人为的割裂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形成了非完备性的经济体制。  

1、非完备性经济体制特征  

任何一种体制都会对不适应自身发展的事物进行排除,简称排他性自由市场经济是非理性的经济体制,由于其放弃可控因素,缺乏排他自觉性,大量的超饱和度和非体制事物必然导致不可预期的周期性体制破溃。所谓的市场调节就是用市场自身的破缺来促使排他性的完成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计划经济和市场短缺性经济紧密联系的。计划经济压抑市场活力必然导致市场短缺,市场短缺将进一步限制计划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具有较强的控制因素,也就具有强烈的排他自觉性,这种强烈的排他性所产生经济紊乱,威胁着计划经济自身的发展。经济紊乱必然导致计划经济体制的多周期,大范围的不断破缺,从而出现不断调整,不断短缺的现象。那么,什么是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模式呢?  

2、完备性经济体制  

在人类最初对剩余食物的分配中,首先出现了模糊的需求意识,这就是一种计划,然后才会根据所需进行商品交换,交换多了市场慢慢形成。  

要素一、计划和市场的互补性  

计划是市场的原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市场是实现计划的基本方式,因此市场和计划是经济体制中具有互补性的经济运作方式,  

市场应该是经济体制的基本形式。计划应该是经济体制的领导者,市场是经济体制的执行者,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日常监控体系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要素二、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监控体系  

宏观调控,这个名称不陌生,美国自由市场经济里面有素称看不见的第三只手,中国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然而在具体调控中,一是不能量化分析,缺乏经济危机预警能力。这只手的调控往往都是事后机制,属于一些挽救性的措施,在平常调控方面,同样存在滞后效应。二是不能量化分析,缺乏调控准确性。力度大了,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力度小了,不能制止经济危机的脚步,往往出现调而不控,控而难调的两难抉择。三是不能量化,选择调控手段适当性和时间性较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不能量化意味着目前的宏观调控是一种粗放型的事后机制。其原因就是国家缺乏市场经济的第一手数据,对市场经济不能进行适时、适地、准确的量化分析,对全国经济发展没有详尽的掌握。  

完备性的经济体制必须将计划和市场完全量化,让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全国微观经济日常运行数据库和宏观调控分析中心,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实行日常性监督,周期性分析,适时、适度的进行准确的调控和引导。  

宏观调控分析中心将通过微观经济日常运行数据库,完全了解市场经济实时、实地运行情况,准确掌握全国宏观经济状况,增强市场调节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