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土木工程教材:如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渗透情感教育-教育论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35:47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情感教育,能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可直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出发,建构了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建构生态课堂,促进情感的生成性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课堂仅剩灌输和表演。这种课堂的教学缺失了心灵的呵护,淡薄了人文的关怀,压抑了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对课堂失去热情与兴趣,变得麻木与冷淡,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失调。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系统,即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因而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个人,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家园。生态课堂强调由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提出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感到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生态课堂的建立,能为学生提供和谐的人文环境与人文关怀,解放个性,弘扬人格,同时又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一个成功的生物课堂,它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亲切的对话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和探究。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等实验,我就运用了生态课堂中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策略。教学过程简介如下:一、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有关知识;二、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参考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三、回顾科学史中科学家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寻找实验设计的技巧;四、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五、师生讨论、评选最佳方案,并将方案优化组合,构建新的最佳方案,增加合作交流能力;六、实施最佳方案,达成教学三维目的。以上案例的教学过程,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亲切的对话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的合作和探究;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学生自我成就感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也得到增强。当然,开始实施时,教学组织有一定困难,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参与后,就会驾轻就熟了,重要的是教学效果还不错。又如:生物复习课,单靠教师的讲评,很多时候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并产生厌烦情绪,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不但能激活思维,展现个性,还能拓展知识领域。在高三总复习开始,即根据学生能力,采用分组的方法,对所学每个章节进行知识网络的归纳,同时提倡用图、表等不同方法完成,并要求学生对所有结果进行互评,与老师的归纳结果进行比较等,最后完善自己的总结。这种复习策略,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增强生物学知识同时,情感交流也得以较好的实施。

 

    二、挖掘课程资源,关注情感的实践性

 

    重视学科兴趣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生物教师能挖掘生物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进行学科兴趣与情感教育,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无数达尔文、袁隆平诞生。众所周知,生物课本与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科学发展史、中国生物学成就展示,这些知识展现了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对科学探究的热爱,这些知识不仅能从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等方面理解科学模式,而且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情感教育,产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感。如关于生命进化、生理与健康等常识,能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使学生珍爱生命。而进行生物环境污染与遗传病调查,则可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只要利用好,几乎所有的教材资源都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例如,“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等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往往不同组的学生提出的假设截然相反,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出验证自己假设的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可行性,特别强调了要有对照组,控制好单一变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知识设计出各种实验并大胆提出了预期结果。结果究竟如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通过他们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和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是按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过程的,由于问题是一个一个提出的,是逐步深入的,所以,学生会在一步一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脑、动手的实践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实践中生成情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依据生物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扣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法创设情境,由于人的创造力来源于人的渴求、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应鼓励大胆地想象。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地球出汗了!”、“补天!”两行大字作为一个情境呈现给出来。学生立刻议论开了:“地球怎么出汗啦?”、“二氧化碳在作怪嘛!”、“谁把天给弄破了?”、“臭氧层被破坏了!”、“怎么补啊?用什么来补呀?”等等。学生议论片刻后,我便提出,请同学们就此情境思考与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或是提出怎样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始了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再如讲ATP的结构时,我先播放刘翔几年前夺得冠军的场面,在同学们被刘翔那飞快的速度所震惊时,我适时地提出问题,刘翔肌肉收缩需要能量吗?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我就抓住此时机接着问同学,那能量是什么呢?此时同学们的答案不五花八门了,此时我就导入到新课ATP结构。二是适时链接有关现象或实例情境。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现象来创设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和事件,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在结合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时,可让学生从讨论自己很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试管婴儿”、“克隆”等问题开始引入课题。三是知识应用情境。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理论知识而转入利用该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李家只有三亩四分地,但他每年种植该地的经济收入却远远高于同村种植面积比他大得多的农户。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李某是怎样实现高收入的?学生一下子即可提出许多的问题,发表很多的看法。其中自然会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进行间作套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补充光合作用原料;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等)的相关问题,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学习便可轻松展开。

 

    四、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情感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情感发展与认识、经验和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复杂、深刻化,情感因素随之不断扩展,存在情绪———情感———情操的发展过程。二是情感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逐渐分化,兴奋强度及其反应平衡性增强,情绪爆发的频率下降,情绪表现从外向性逐渐向含蓄性发展。三是情感水平逐渐发展,从生理需要向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发展,而且随着道德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而逐渐增强自觉意识的高级的情感。四是情感的控制和表达逐渐发展。事实表明,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确实有不同的情感特点,如高一学生多数往往处在情感的叛逆期,与父母关系表现较为紧张,较为情绪化,对父母体谅不够,自我意识加强,但自信心也明显不足等;高二学生各项情感指标较差,但这与高二学生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自我评价较低有关;高三学生思想、情感更为成熟,评价较为客观含蓄,其师生情感,对父母情感较深,但高考压力使其学科情感降低。由此可见,不同阶段的情感素养不同,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实施不同阶段的情感教育目标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是时刻存在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情感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又要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阶段,不断地渗透情感教育于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情感素养的提高。教学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生殖与发育一节,针对许多高二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与父母交流与沟通较少等问题,我设计了感恩父母的情感教育目标,利用动物的胚胎发育的知识教学,开展亲情与责任感教育。虽然胎儿发育的知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已经学过,但高中生的理解与思维有很大变化,高中生物再次学习有关动物个体发育知识时,我对该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用了大屏幕的彩色图片,借助颇具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每个胎儿通过脐带与妈妈的子宫壁紧紧连在一起,在妈妈精心营造的温暖、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尽情汲取妈妈通过胎盘源源不断输送的氧气与养料,一天天成长直至出生”,出生后还会得到妈妈悉心的照料。许多学生听到这里,都会神情默然,若有所思,这些话一定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敬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激发了对家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完成了知识的教学,也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以上案例在知识教学中渗透了对他人情感的教育,也实现了认知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五、热爱学生,培育情感的共鸣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特别强调教师积极情感所具有的感染作用。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换来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他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学习。实际上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我们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能够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也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平时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生交流的时间或空间还是很大的,如在课余休息或某些活动或晚自习时等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许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例如,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法,经常采用“谈话法”进行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将得到优化。

 

    情感教育从古至今,一直被教育者关注,但其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还不是很成熟,这是仅对生物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更深入地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郑清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