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六院打一肖:言论结尾的写作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39:28

  

  小言论结尾的写作,同它的由头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从实际出发,怎么写效果好,就怎样写。言论结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试就具体作品谈点粗浅的看法。
  反诘式《年历遐想》(载1989.1.2《文汇报》)的结尾写道:
  报载,被选出的1988年中国十大新闻中有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这一条,但愿它不再成为1989年的年度新闻。为此,1989年应该成为一个增产节约年。不知国人认为然否?
  这篇小言论的结构似乎是问话,其实作者已经作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然也。”这种在言论的结尾故意发出的“无疑”之“问”,而并不作答,常常表示肯定的意思,我们称之为反诘式。
  反诘式的作用就在于,不仅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且富有启示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思索、回味和想象。成功的结尾,不是可有可无的尾巴,而是作品的“眼睛”,作品的“灵魂”,诚如清代评论家李笠翁所言:“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这种方式的特点,一是催人醒世,文气波澜;二是似同“豹尾”,刚健有力;三是妙语摄魂,警钟重锤。它切合小言论内容和体裁的特点而颇得重视。
  结论式《权力必须与能力相匹配》(载《现代化》1989年第2期)的结尾:
  必须斩断权力与无知、权力与专断、权力与贪欲的结合,真正实现权力与科学的结合,这是科技兴国的核心所在。
  这一结尾“结”得深刻、有力、中肯、简洁。结论精辟,见解独到,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给人以新的启迪。这种在文末揭示本质,得出一个反映普遍规律的结论的结尾方式,我们称它作结论式。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人们认识活动的规律。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切实可信,以理服人,具有无法辩驳的力量;二是逻辑严密,层次递进,逐步逼近本质,有利于将论点向深度发展。
  圆合式又称拍合式。何谓圆合式?即首尾圆通,一拍即合之谓也。请看,宋振庭的《文章虽小题目大》(载1984.10.9《光明日报》)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大家谈》专栏提出了“事业要干,家也要顾,怎么办”的问题。
  豆腐干文章,似不能谈这个大问题……
  结尾:……但我可以把博士论文的题目开出来这就是:
  “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
  1984年9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一篇《事业要顾,家也要顾》的小言论,该文结尾写道:“事业也要干,家也要顾,怎么办呢?”事隔27天之后,宋振庭有感而发、并以为由头写了这篇短文。“豆腐干”似不能谈这个“大问题”,但却回答了该“怎么办”。“小文章”谈“大问题”,这一“小”一“大”,紧扣标题,且点明了题旨;开头的“大问题”与结尾的“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一拍即合,照应得体;尤其这个神彩飞扬、笔下生花的“!”,使文章结构更为谨严,无懈可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运用这种方式,要防止结尾与开头内容上的重复、雷同,结尾必须是文章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深化。因此说,写作小言论,“选”由头难,而结尾更难。难就难在需成竹在胸,方能笔下生辉;胸有全牛,才可游刃有余,这样才能使作品圆合统一,浑然天成。
  点睛式就是作者经过高度浓缩提炼,运用贴切的字眼和语句,匠心独运地一语点破言论主旨的方法。譬如《连生八胎才重视说明什么?》(载1988.3.22《人民日报》)的结尾:
  从小可以见大。社会集团购买力也好,楼堂馆所也好,为什么三令五申就是压不下来?有的不但没压下来,反而上去了?表现形式不同,但
  跟连生八胎才作处理的病根则是一个:执法太软!
  “执法太软!”这是呼告型的点睛之笔。它如同一声霹雳,大喝一声,对犯有连生八胎才作处理以及同类错误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出了警告,敲响了警钟。它不仅触及了问题的要害,揭示了本质,而且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立论的宗旨。“执法太软”四字,可谓神来之笔,精警传神,如响金钟,不绝于耳。
  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小言论《台上他讲台下讲他》(载1982·10·19《四川日报》)结尾段中的点睛之笔:“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一个“声”字,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点石成金,妙笔传神。这里妙就妙在以“声”易“身”,谐音换字,变用成语“以身作则”,一字之易,产生了极强的反义效果,从而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味、幽默感,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中的“台上”与“台下”、“他讲”与“讲他”、“台词”与“行动”、“党员”与“演员”这些鲜明的对照,生动的比喻,也都收到了同样的点睛效应。
  由此可见,点睛式的特点一是扩则千万言,约则为一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二是一语中的,点破迷津,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三是千锤百炼,字斟句酌,语言具有创新性。这“三性”是小言论对其点睛式的质的规定。
  哲理性《岁首抒怀》(载1989·1·1《文汇报》)的结尾:
  此刻,站在世纪交替的制高点,我们不无忧虑地感到,历史老人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我们已没有时间坐而论道,没有时间自怨自艾。除了以百倍的实干,千倍的努力,在历史年轮上刻下新的改革篇章,我们已别无选择。未来是属于勇敢开拓进取的人们的。
  这个结尾是全文思想的升华,智慧的结晶,情满于山,高屋建瓴,抒发壮志和情怀。结句是一个凝练隽永、底蕴丰厚的格言警句,给读者以坚持不懈的信心和力量。
  这种在言论的结尾恰当地安排寓于哲理的箴言警语,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使文章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深刻的结尾方式,叫作哲理式。它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说,明热的架驶语言的能力,并且能够考虑全篇的题旨和结构,才能得以哲理式的结尾。所谓一篇之妙,全在落句,这的确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含蓄式就是言论结尾的文字意在言外,寄深于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方式。《何术求得“凤还巢”?》(载1985·2·15《文摘周报》)的结尾就属于这类,请看:
  听说京郊一些连麻雀都近乎绝迹的地方,由于绿化,引来了不少鸟类,这是因为它们找到了理想的巢。同样,一个单位人才政策落实得好,为人才筑好了“巢”,有识之士就会流向这里,就会出现“凤还巢”的局面。
  显然,这是含蓄式的结尾。小言论写的是一个单位要想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关键在于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即筑造一个理想的“巢”,使他们心神向往,孜孜以求,这才是求得“凤还巢”的高明之术。作品以“凤”喻人,以“巢”比环境,寄深于浅,含而不露;尤其是“凤还巢”三字,更是语近情遥,尽得风流。这个结尾,如嚼橄榄,越品越有“余味”,似听音乐,越听越有“余音”,真是语贵含蓄,文重蕴藉,妙不可言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