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标准:不计较是调节心态的好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38:34




不计较是调节心态的好方法
     

 

  人生活在社会上、家庭中难免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各种矛盾,当这些矛盾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烦恼和痛苦,内心也会产生许多计较心理。因为计较就会出现语言不逊,行为过急,影响人际关系上的团结,害人又害己。

 

  万物由心造,按照佛教道理,一个人的真正修养应该从静心开始,心理安静了,你就不会产生计较。《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用白话翻译就是:“要观照自心, 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 心中常能住于寂静,你在行智慧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时候,要看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因为你计较着这五蕴,才会有痛苦和烦恼。所以佛告诉了舍利弗,一切物质(色)是和虚(空)的宇宙没有差别,物质在虚空的宇宙中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就象行云、流水,一眨即逝。但是,人的真心是常住不动的,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只是外界五蕴才引起你的痛苦和烦恼,所以最好办法是要静心。研究《金刚经》义理,其实也可以用六个字高度概括,就是“善护念,无所住”。善护念就是常常保持自己善良的本心不变,按照佛教讲就是“修一切善法,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一个人有一颗善良的心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计较了,也能够安静下来,保持自己的真心了。无所住就是要看空一切痛苦和烦恼,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着的,能够留在你心中的只是暂时的因缘和合,不可能永恒不变,不要去过多的计较,更不要痛苦和烦恼。

 

  所以,少计较是调节心态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痛苦和烦恼其实来自于自心,但是许多人往往看不到这点,总是怨恨,责怪别人,以为是别人给自己造成的。如果你明白了保持自己善良的本心,真心,你有什么可以计较呢?即使是遇见不讲道理的人,你也要回避。这里讲一个佛的故事,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出家,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80岁涅槃,在他将要逝世时候,一些弟子对他有法乳深恩,哭得十分伤心,这时候阿那律尊者说不要哭了,还是有重要事情在佛未“涅槃”之前问问好,阿难就跪在佛前问了四个问题:一是佛你“涅槃”以后要结集经藏,在每部经开头应该用什么字来统一;二是佛“涅槃”以后我们应该住什么地方;三是佛在世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灭度以后我们以谁为师;四是佛在恶性比丘可以调伏,佛灭度了谁来调伏。佛就一一作了回答,第一经藏开始就统一用“如是我闻”四字;第二应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意思是做到自己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三应该以律藏为师,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第四是“默而摈之”采取大家不理睬他,让他自讨没趣。这个“默而摈之”就是回避,回避等于不计较。当然还有比这更夸奖的回避不计较故事。我们走进寺院佛门,可以看见第一尊菩萨,那就是“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从不计较别人,气量最大的菩萨,据说他是个苦行僧,穿得破破烂烂,一路受人欺负,但是他从不计较。有一次他累了躺在地上休息,一群人唾液吐到他脸上,他擦掉就走,根本不计较。回去以后他把这事告诉了释迦牟尼佛,佛告诉他,你以后不要用手擦掉脸上唾液,让它自然干燥才对,弥勒豁然大悟,从此开口大笑,天大事情都不计较,后来修成了菩萨。当然这故事有些唯心的夸奖,但是,也揭示了一种道理,烦恼和痛苦不在外境,是在你自己的心境,你的心不为外境所动,你才不会有痛苦和烦恼,所以不计较才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有些人有烦恼和痛苦想借用外物来调节,那只是暂时现象,就象今天吃厌了鱼想吃肉,吃厌了宾馆菜想吃农家菜,寂寞了传统想赶现代,听厌了通俗音乐想听DJ那样,只不过是借它物来聊以自慰,解决不了根本。

 

一个人的人生就象画一个圆,只是原点到原点的过程,原点就是你的本心、真心,一颗善良而安静的心。沿途有许多美景、陷阱;有色、香、味、触的甜、酸、苦、辣;有喜悦、疯狂、痛苦、悲伤的泪水,这些你也许都会有过经历。这都是人生必须要画的过程,这只是个过程,你得到了什么?回忆一下无非是行云流水,不断向前,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保持了一颗平常而安静的心,有没有太多的计较,有没有在虚伪的玩弄自己的人生,有没有常常痛苦烦恼,我想如果真正安静下来,慢慢品味自己这个人生的圆,用不计较的心态去回归自然,回归自己善良的本心和真心,你的人生一定会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