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工程纪录片:忍将夙愿 付之东流:毛泽东逝世 留下4大遗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19:56
        忍将夙愿 付之东流:毛泽东逝世 留下4大遗憾
              2011-10-17 10:47  来源:米尔网

         天意还是巧合?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奇怪事件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无暇于个人生活,更不必谈过生日了。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可是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这时候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似乎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日,但他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只是在每年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友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珍馐美味,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跪拜祝寿之类的旧俗。而毛泽东的生日也不是年年都过,过法也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具有鲜明的“毛氏”特征,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50岁生日:拒绝做寿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于是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借以宣传毛泽东思想。这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这是毛泽东1910年离开故乡以来,第一次遇到“生日问题”。

  然而,当毛泽东看了凯丰来信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经过认真考虑,毛泽东在4月22日给凯丰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

  在这封信中,针对凯丰所言“宣传毛泽东思想”问题,他说:“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尚没有成熟。”

  毛泽东对做寿之事明确拒绝,所以到了12月26日,延安各界都没有什么祝寿之类的举动。

  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拒绝为自己做寿,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都用书信、题词和其它形式热情祝寿。他还邀请住地枣园村24位年过60的老人赴宴,为他们集体祝寿。

  59岁生日:请来一个人,同吃清汤面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一醒来就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和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却多了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半杯葡萄酒。

  这种吃法,王鹤滨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一饮而尽。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吃饭的因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也一饮而尽。毛泽东又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鹤滨急忙接过毛泽东手里的碗,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

  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鹤滨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这话是针对一位工作人员前几天的话说的。当时,毛泽东听了“祝您万寿无疆”的话后说:“这是屁话,哪有活一万岁的?”稍停,又说:“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

  这时,王鹤滨想起前几天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曾请示:“主席,兄弟党和外国首脑发来的祝寿电报怎么办?”毛泽东当即明确回答:“收下来,都不见报。”还补充说:“如果人家要问,为什么没有在报上发表他们的电文,就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习惯。”

毛泽东的59岁寿辰,就这样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简单吃了一顿清汤面度过了。                                                                 60岁生日:过了两次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党中央收到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热烈祝贺毛泽东60大寿。毛泽东决定,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可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

  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他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4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没有他的亲属。当天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这是建国后毛泽东首次来杭州,此后又多次来到这里,杭州成为除北京外毛泽东住的时间最长的城市,而毛泽东每次来都说“又到家了”,他把杭州视作第二故乡。毛泽东这次来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半月,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毛泽东住下后,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主席不愿意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意到话不到,免得主席不高兴。浙江省委立即去筹备。

  12月 30日晚,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祝华诞。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毛泽东敬酒,他高兴地一一回敬。毛泽东平时很少喝酒,那晚却喝了不少。酒宴最后,毛泽东面前还有4杯斟满的茅台酒没有喝光,他就冲王芳说:“你喝了吧,别浪费。”王芳遵命,一扫而光。

  69岁生日:作诗设家宴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生日,他比较看重这个生日。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紧张的。因为中苏两党积累下来的政治分歧和矛盾经过一段缓和之后,1962年底又紧张起来。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在苏共的指挥下发声明,作决议,结伙攻击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冷静地观察动态,分析情况,谋划对策,布署论战。论战文章的观点、题目、思路,以及发表方式、时间,都是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投入了许多精力。此外,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趁机疯狂地反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迎来了他的69岁生日。

  酷爱诗词的毛泽东把这一阶段蓄积在心中的思想情感,以诗的形式喷发出来。这天,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可以想象,当毛泽东写完这首诗时,一定是壮怀激烈,豪情满怀。

       其实,这次生日毛泽东是当作70岁(虚岁)生日过的,这是中国旧时计岁的习惯。他向来对自己的生日漠然,但这次却不同。也许是想到了“古稀”之年,是大寿,所以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家庭寿宴,这是前所未有的。

  生日这天,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参加寿宴的除了毛泽东的亲属之外,他还邀请了4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3位是他的湖南老乡:章士钊、程潜、王季范,另一位是叶恭绰。毛泽东考虑到这些朋友年事已高,所以发请柬时关照,每位来客可以带一位子女来。

   章士钊带了女儿章含之,程潜带了长女,王季范带了孙女王海容。毛泽东同4位老人同席,晚辈则与他的亲属一桌。饭前,毛泽东同4位老人谈笑风生,谈古论今。他还问到客人晚辈的生活、工作情况。当他听说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时,风趣地说:“年纪不大,硬是老师哩!”接着说:“你来教我英语行不行?”章含之忙说:“我的英语水平低,不敢教主席。”毛泽东哈哈大笑说:“怕什么,我的水平很低。”寿宴一个多星期后,章含之去教毛泽东学英语,每周一次。

  70岁生日:办了一次“像样”的家庭寿宴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从12月25日下午开始,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就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准备一些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做一桌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12月26日,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就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晚上7时,宴会正式开始。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庆贺。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相留念。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说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他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都来看他,毛泽东显得很高兴。饭后,他还特意穿了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一起照相留念。

  71岁生日:规模最隆重的一次生日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这次生日过得很特别,是应大区书记们的要求,他自掏腰包,不让子女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的小餐厅请了30多人吃饭,规模算是“空前绝后”了。

  在12月2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与刘少奇就“四清”的性质问题发生了争论,几天后就是毛泽东71岁生日。几位大区书记想通过某种方式,缓解会上的紧张气氛,就鼓动陶铸劝毛泽东在生日那天请客。毛泽东说,以前有规定,中央领导人不做寿。陶铸说,不是做寿,就是要你拿稿费请客。毛泽东只好说:“你们都要我请客,那我就请吧。”

  参加12月26日晚宴的名单是毛泽东亲自定的,有中央领导同志、各大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少数部长、劳模、科学家。领导人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贺龙、薄一波、陆定一、彭真、邓颖超、曾志等;劳模有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等;科学家有钱学森等。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安排几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与毛泽东同坐主桌。

  当天,毛泽东到得比较晚,他一进来,大家起立鼓掌。坐定后,毛泽东宣布说:“今天既不是请客,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四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有些人一摸到点东西就翘尾巴,这不好。摸到一点东西不要翘尾巴,摸到两点三点也不要翘……现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刚开始,有人翘了尾巴怎么样呢?我没有蹲点,没有发言权也要说,错了,大家批评。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说我是‘教条主义’,就算‘教条主义’吧。‘教条主义’什么时候变?一万年也变不了。我们写文章打仗,不会死人的。”毛泽东挨个问了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的情况后,说:“像大学里那些书,越读越蠢。《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越读越蠢。我的孩子就是的,一个已经下农村了。今天我没有请他们吃饭,他们不够资格。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

   开始上菜了,因为是分餐制,所以每道菜装在一个小搪瓷盘中。第一盘先端给了董加耕,董加耕礼貌地让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说:“谢谢!”他又对董加耕说:“你年轻,是从农村来的,多吃一点。”毛泽东又问他:“你是哪里人?”董加耕说:“江苏盐城人。”“你是苏北盐城人,知道盐城有‘两乔’吗?”董加耕猛一愣,心里想:我们那里是水乡,桥很多,怎么说只有‘两桥’呢?他一时没有听懂这问话的含意,只是盯着毛泽东不答。毛泽东知道董加耕没听懂,便提示说:“‘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董加耕一下子想了起来,便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他们是我的同乡胡乔木、乔冠华。”毛泽东高兴地笑起来。

  据参加这次宴会的薄一波回忆说,毛泽东批评把“社教”运动的性质说成是“四清”与“四不清”,并指出党内外矛盾交叉的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当他谈到党内产生修主主义的危险时,“席间鸦雀无声”。

  最后一个生日:面条全碎在锅里197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一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人也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居室立刻传出了欢笑声。

  这次生日,餐桌上也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负责毛泽东生活事务的吴连登给田树滨师傅打电话的时候,田师傅正在电话机边守着。田树滨是中南海的面点师傅,面食点心做得特别好。毛泽东生日的长寿面,每次都是他擀的。田师傅接起电话说:“哟,你现在才来电话,今天是主席生日,我一直守在电话旁边哩。”

  吴连登说:“你过来吧。”田师傅拿上厨具来到毛泽东的厨房。没多久,毛泽东说要吃饭。田师傅把面条下入沸滚的锅里,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条全碎了,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是整的。这一幕惊呆了毛泽东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和吴连登。田师傅流着泪说:“不得了了!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面条。”吴连登也感觉到十分意外,他暗想:面条碎在锅里,这是天意,还是巧合?说不出是什么道理,但这的确是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发生的事。

  毛泽东吃饭的时间短,菜又不多,只等吃寿面。再擀面条肯定来不及了,吴连登当即决定:煮挂面。几十年后吴连登说:“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这顿生日饭,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他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吃的时候,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不让别人帮忙。

  毛泽东的这个生日,金日成送来了朝鲜的大苹果表示祝贺。这些苹果,装在竹制的圆形果篮里,篮子的把上缀着两个红色缎带,上面有金日成用朝文亲笔写的“祝毛泽东主席长寿”几个字。毛泽东见了老朋友送的礼物,自然高兴。他拿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端详片刻,然后对身边的人员说:“这苹果,留下两个,其它的你们分着吃吧。”在分享中,毛泽东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南海一片噤声:在毛泽东私人仓库里的惊人发现毛主席的工资原来是六百一十元钱,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家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毛主席的工资连降了三次,最后就是四百零四元八角,一直到他去世。毛主席的工资降下来以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工资也随着全部都降下了。

       毛主席吃饭要花一百元钱左右。他吃东西不挑不拣不忌口,只要你安排做出来了他就吃,几乎没有他不吃的东西。我们一个月做两到三次红烧肉,另外包括腌肉、米粉肉、东坡肉、焖牛肉、牛排我们也偶尔给他做。毛主席餐桌上不能离的就是鱼,他最喜欢吃鱼,不管是江河湖海的鱼还是稻田里、河沟里的小鱼小虾,餐桌上必然要有。小鱼、鱼杂、鱼脑袋、鱼骨头、鱼子、鱼肠子、鱼鳔,用辣椒炒了以后,他吃着很有味道。

  毛主席晚年的时候,鱼基本上就代替了其他饮食。还有一个是鸡杂,就是鸡肝、鸡胗、鸡肠子、鸡心,炒了以后,他也吃得香着呢。另外是荤素搭配的菜,比如笋。再有一个全素的菜,一个汤。餐桌上还有两样东西:蒜泥和辣酱。

 毛主席喜欢吃骨头汤,还有就是老母鸡熬汤。熬完汤以后,骨头上的肉,出汤的鸡,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就给他们弄一块,下锅炸一下,就像香酥鸡一样,吃不完就拿到中南海大灶食堂卖了,卖个两三元钱再给毛主席买菜。

  毛主席有一个习惯,他想吃的菜就拿手拽到他跟前。来客人就加一个菜,来了两个客人,就加两个菜。毛主席反对浪费。他饭粒掉到桌上,我说:“主席,掉桌子上了,不卫生了。”毛主席很严肃地跟我讲:“不要小看这一粒米,这是对农民的感情,农民苦,农民不容易,我们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这不是一粒米的问题。”

  毛主席穿的衣服也很节俭,他外边穿的衣服都很整洁,里边的衬衣几乎都打了补丁,包括睡衣、袜子、鞋子。毛主席的拖鞋,好多人给他补过,前面都烂了,他照样穿上。

  毛主席进城以后一般都盖毛巾被,夏天盖一条,春秋盖两条,冬天盖三条,叠到一起。毛巾被破了用旧洗脸毛巾补,毛巾被最多补了八十三个补丁。衣服也是这样,能织补的织补,能打补丁的打补丁。

  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家的仓库,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毛主席家的仓库一共有六个木质的柜子,其中毛主席占了三个,江青两个,还有一个柜子是毛岸英的遗物。

  这个仓库主要放的是换洗下来的不要的旧的东西,其中有几大包布——旧毛巾、旧布头、旧毛线,这是补衣服、补毛巾被、补袜子用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前从西柏坡带回来的大棉袄等,都在仓库里放着。

  如果说我要生活上不检点,随便吃了、用了、拿了国家和人民的,部长们、省长们、县长们、村长们都可以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毛主席讲这话时很严肃。

  (摘自《走近领袖世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吴连登(毛泽东生活管理员))看完痛哭流泪:解密毛泽东主席一生中的四大憾事1948年3月23日,队伍行军到川口。中央机关要从这里渡河了。河滩上,山坡上,站满了欢送的人群。岸边停泊了十几只木槽船,船工都是粗犷剽悍的小伙子。毛泽东上了第一条船,周恩来、任弼时上了第二条船,陆定一和胡乔木等首长上了第三条船。

  毛泽东情绪激荡,他的不宁静是显而易见的,似乎有个念头在心中渐渐酝酿成熟,就要跳出来。随着胸膛的猛烈起伏,他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突然转身望着随行的警卫人员:“你们谁敢游过黄河?”

  毛泽东紧接他的话头嚷起来:“那好极了!来,咱俩不用坐船,游过去吧。”

  我本是搀扶着毛泽东,闻声一哆嗦,差点吓得叫起来。幸亏我没叫,毛泽东是听不得激的,我若叫喊,他一旦认真起来,后果就不得而知了。

  那一刻,船上出现了尴尬的沉默。不知谁小声喃喃:“今天不行的,现在是凌汛期。”

  孙勇忙接上说:“今天河里有大冰块,不能游了。”

  毛泽东哈哈大笑:“不能游了?哈哈,你们是不敢呵!”他转而望着焦油一般浓稠的黄河水,望着那泡沫飞卷的浪花和漩涡,似乎在思考,在估量,在比较……忽然,他长长叹了一口气,像是自言自语,又似是说给大家听:“你们藐视谁都可以,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行船绕过一片淤沙,渐渐靠近东岸。大家都热烈地望着东岸成群结队赶来欢迎的群众,毛泽东却再次回望黄河,长叹一场:“唉,真遗憾!”

  我的理解,他是遗憾未能游黄河。

  二:

  1962年4月19日,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准备离开中南海,调西安去工作。高智也是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随毛泽东一道东渡黄河的老同志。

  毛泽东咝咝作响地吸几口烟,沉思着说:“我们东渡黄河的时候,你还记得吧?我的老青马被挤下黄河,它游了上岸。”毛泽东略停片刻,又说:“转战陕北时,你经常打前站,号房子。这一次你还打前站,我随后就来。我到陕西后,要骑马沿黄河走一趟。我要走一趟……”

  在北京,高智见到毛泽东,他先汇报家庭情况,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情况,他说:“当初好高骛远,给主席写的那个学习计划,我没有完成,工作一忙就放下了。”

  毛泽东详细询问了西安到北京的沿途情况,他说:“我也有些好高骛远。我要骑马沿黄河走一趟,可是脱不开身,一直不能如愿……我对陕北是有感情的。我在江西呆的时间短,在延安呆的时间长,我还是要回去看看,吃陕北的小米,沿黄河走一趟。”
但是,毛泽东终于未能如愿。

  高智给毛泽东寄了小米。毛泽东收到了,表示感谢。他吃了陕北的小米,却未能沿黄河走一趟。

  这是毛泽东生平的一大憾事。

  三:

  未能见到台湾和大陆统一,大概是毛泽东生平感到最大遗憾的事情了。

 毛泽东自己说过,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没有解放台湾,为他干的第一件大事留了个尾巴,他的遗憾是可想而知的。

  从1953年起,毛泽东年年都要到海边,年年都要遥望大海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他讲的有些话我记不清了,但可以感到,他愤怒“台独分子”远胜于愤怒蒋介石。因为蒋介石也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毛泽东身上,最能得到全中国人一致赞誉的,就是他维护中国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坚强决心。

  四:

  在导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复杂原因中,我想谈一条。历史事实已经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证明了这是毛泽东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但是,毛泽东毕竟是犯错误,与林彪、“四人帮”的罪行有本质不同,不能相提并论。毛泽东从主观上讲是有着许多良好愿望,比如,他很想清除党内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毛泽东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情况是知道的。我和其他一些卫士离开时,他与我们的谈话,都少不了两项内容,一是夹着尾巴做人,二是坚持革命性,不能颓废泄气。

  毛泽东发现他所亲手缔造的党和国家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便一直“要想个办法”。我以为,这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可是,他的这个“办法”被事实证明是错误了,带来的只是十年浩劫。

  这是毛泽东最终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