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的发展意义:文化的刻薄与宽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54:50

 

    前些年美国商人在北京故宫开了庄《星巴克》咖啡店,有人认为这是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引起国人的争论。争论中有学者提到,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磨合”与“对抗”问题。

    依鄙人的看法,就事论事的说,算不上是东西方文化的“对抗”与“磨合”。尽管神州大地到处呈现西方文化的景观,以至有些己经开花结果。

    就以常见的“社会生态”为例,黑发染彩,黄脸涮白;蹋鼻隆高,黑珠镶蓝;坦胸露背,丰乳肥腚,加上当众搂抱接吻等,以此为时尚的国民,随处可见,到处可触,己向西化倾斜了,谁人否认得了。

    然而,这还不算是东西方文化的磨合。在13亿中国人中,只不过是少数人。这些少数的人和事,也算不上是西方的全部文化。争论的焦点究竟在哪?还是从西人在故宫开设《星巴克》咖啡店说起吧!

    中国存在的西方文化现象,远的不去说了,就拿近的来讲,西方文化的软硬件,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像是地球上的空气那样,在强劲西风的驱动下,越过洲界和国界,自由自在的流淌着。

    有些西方文化只是晃一下人的眼球,给人以异地风情的感觉。然而,有些已经深入人心了,甚至已钻进骨髓里。“厚洋薄中”的事,到处看得见,随处摸得着。有些国人已经忘记自已姓孔还是姓约翰。

    不是这样吗?就拿“超女秀”来说,经过哪级政府审查?此外,还有诸多的“女盛体”、“体彩绘”、“女健美”、“钢管舞”等西洋肉欲文化,绝不是天上下来的天使。

    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虽然可以取长补短,但不管怎样的互相影响,是非黑白,美丑好坏,结合国情民俗,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和选择。绝不可生吞活剥的去包容。诚然,民族文化是替代不了的,如同古老的印加文化,无论印地安人怎样被殖民者奴役,他们的民族文化不会绝种。

    民族的文化,除自身珍惜不断发展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交流显得必要。“地球村”里的人,尽管肤色、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大家同乘“方舟”上,相互交往和影响是少不了的事。

    只要一个国家民族,不强加于另一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定会促进双向文化的发展。不会为“文化入侵”而大动干戈。更不会当了“文化俘虏”后,关进《帝国庄园》从事奴化劳役,把自已的老祖宗彻底的忘了。

    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应该相互宽容。有人用刀叉进餐,有人用筷子吃饭,有人用手抓着吃,对此何必多加舆论,那是人类不同“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是个宽容的民族,儒家的哲学思想,造就国人的憨厚平和,尽管经历商业社会洗礼。品德高尚的中国人,总是同仁义道德,和谐理念相比之下依为命。那是美的精神竟界。“和为贵”的思想,“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代表了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核”。

    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民族的宽宏大量,常得不到西方人的理解。在近现代的世界历史中,有人硬要将基督教义,强加给东方的佛教徒。而东方的佛教、道教,在西安市方岂有立锥之所以地。中国的阿Q也只好念叨着:“儿子打老子”的“全盘接收”,一晃便宽容了几百年。直至到21世纪的今天,基督“圣殿”里的《梵蒂冈》,只因为台湾海峡两岸谁是中国的主体,以及宗教的“人事任命权”问题,至今仍同中国大陆千百万圣徒没有来往。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包涵着浓重的政治色彩。这双有形或无形的手,随时在操弄着“我要统治世界”。反映出不同阶级的利益与本性。

    抽象的谈论文化交流,未免过于天真了,其实有些事情并不那么单纯。文化有积压物资极向上的文化,也有颓废没落的文化。有些已同政治结成“反动同盟”,像是影子伴随着固定的物体。

    政治和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都敲下特定的民族烙印,都是在为经济基础服务。两者关系怎样操作,西方政客和媒体比我们娴熟得多,尽管我们曾高喊过“突出政治”。

    资本主义文化同社会主义文化不能画等号,虽然两者有历史的继承关系。互相不分彼此,你好我好大家好,认为从属一个政治理念,不是出于无知便是别有用心。

    有关文化的宽容与刻薄问题,国人和西人正好持相反态度。西方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性文化等等)早已在中国土地上播种,有些已经开花结果生长成林了。

    然而,儒家文化在西方土地上,还不如旷野上的杂草。西人自视为文明的化身,中国只不过是落后的代名词。莎士比亚超过屈原、关汉卿;有多少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受宠若惊他的影响。中国文化遭到人家歧视抵制,挨了人家的闷棍,我们怎能够充耳不闻,反而将西方的垃圾文化,当宝贝似的收了进来,以德报怨以至崇拜得五体投地。

    说来也难怪,道不同志不合嘛!西人一旦接纳儒家的思想理念,对于掠夺成性的帝国来说,还敢在地球上横行霸道喊打喊杀吗?将会减少多少血性资本的积聚,怎能够享受霸权主义带来的腐朽生活。贬低、排斥、压迫别国的优秀文化。扣上“劣等文化”的帽子,从来都是帝国先入为主的文化入侵手段。

    西方文化缺少的正是宽容,更多的是刻薄+抵毁+强权。称王称霸,老子天下第一,不仅表达在口头上,而且还有枪炮紧随其后。而中国的文化,却是宽容有余,缺少的却“刻薄”。国人把西方看得太理想化了,岂知道头来,还是被人家刻薄一番。不是这样吗?请看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就连当今崇洋媚外的卖国贼,也敢在老祖宗的面前,糟蹋祖国俱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

    我们不想将云南米线店、成都的休闲茶楼馆、国人玩的麻雀牌,开进法国的凡尔赛宫,印度的泰姬陵,美国的博物馆……。如果开了进去,不被人家赶出来才怪。岂容得中国人坐在这里同他们讨论文化的对等权。

    如果中国开的“店、馆、堂、室”被人家赶出来,是不是西方也在对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磨合。有没有“宽容与刻薄”之嫌?“用子之矛,击子之盾”,这是就事论事的好办法,这也许叫“以毒攻毒”的“双向交流”吧!也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体现出,东西方的平等的文化交流。

    《星巴克》咖啡店,在北京故宫开了整六年,国人也沉默了六年。这在当今世界上算得上是最大的宽容。自从事情被知情人捅出来后,才引起国人的注意,惹出先生的“宽容与刻薄”之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人很“宽容”。但一旦从宽容中觉醒过来,便会生出深沉的思考,思考中做出必要的调整,仅此而已,岂有它哉。

    其实《星巴克》咖啡店,在神州大地铺天盖地的经营着。国人只不过不同意在中国庄严的“文化历史圣地”开设分店吧了。就这么一点诉求,影响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或叫做什么“文化的磨合”?

    《星巴克》咖啡店,如同西方的《亨得鸡》、《必胜客》、《酒吧》间那样,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上,以至 “水天堂”苏州,以及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遍地开花,向荣不败。他们所挣到的钱,远胜过广州街边摆卖牛腩粉的小贩。难道只有让《星巴克》开进故宫里,才算得上是东西方文化的“宽容”与“磨合”?假如世界各国都将饮食店开进故宫,故宫不就成了“国际美食宫”。在国人的眼睛里,会不会显得十足的崇洋媚外与奴性。

    国人不喜欢将《星巴克》咖啡店开进故宫,就像法国人不愿意将《兰州拉面馆》开进凡尔赛宫,先生有什么想不通!难道中国的《关帝庙》非要“磨合”耶苏的十字架;陕西的黄帝陵非要贴上西洋美女头像。如果国人在美国的“巨人山”上,塑造一组孙悟空师徒的形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开放、自由”的美国人愿意外吗?

    洋人身着西装,脚踏中国古代官靴,头戴古代官帽,大摇大摆的走在纽约曼哈顿街上,西人将会怎样的侧目相看,承认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磨合?如果大家都接受这种事,就毋须打那么多口水仗了。

    在本文的末尾,还得添上几句话:前人在故宫围墙外,常听到里面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如今国人常听到的却是“孔方兄万岁,万岁,万万岁”!请问饱读诗书的先生们,这算不算是中国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