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交通局现任局长:温州债务危机真相之:“钱都”温州未来何去何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7:03
字体:T | T合房网资讯中心 时间:2011-10-17 22:29:12 评论:0发表评论
',1)">
现如今,关于温州债务危机的话题已是甚嚣尘上。专家学者评论家,都给了这次温州债务危机一个定性的结论——过度的贪婪、投机、以及疯狂的“逐利”。而这些词一夜之间也都成了21世纪以来温州人最醒目的标签。
回首展望,改革开放30年,温州经济模式和温州人一直都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毋庸置否,在历史卷轴中,“温州模式”都曾书写过浓重的一笔!谁也不能否认,在开放的这几十年,温州经济模式以及温州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时至今日,当急功近利、贪婪成性、投机成风、怠于创新、逐利疯狂被诠释为新“温州经济”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什么样的弊端让温州模式走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造成了温州人的今天?
“小狗经济”的春天
1978年的春天,对每一个温州人而言,都是激动而难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让这种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经济模式迎来了春天。
要知道,温州的自然条件有限,改革开放前,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国家投入少;交通条件差,没有机场和铁路,只有一条通往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人多地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力不得不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要靠发展非农产业致富。
历史上,温州人除务农外,都有着兼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的经历,但由于温州交通运输的不便,又距城市较远,难以接收城市工业辐射,只能在家庭、联户企业手工和半机械化支持下,以生产技术简单的小型产品为主,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因此,当改革的春风刚刚在这里落脚,温州的老百姓就开始自己做起了小买卖,到1982年,温州出现了一股创业小高潮,当时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10……温州的民营经济从此开始蓬勃发展。
1983年,温州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1984年,温州集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农民城;1987年,温州颁布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规章《温州市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2007年,温州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城市”。
一路走来,温州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先河中激流勇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和“摸石头过河”方针的指导下,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在温州遍地开花,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也成了全国上下学习的楷模。尽管,温州的中小企业也曾出现过一些不符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但却依然获得了政府的宽容和理解,而非压制和取缔。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温州模式”也开始发生“投机”变化。新世纪以来,温州人眼里只剩下“什么赚钱就‘炒’什么”,从2001年开始出现的“温州炒房团”,2006年和2007年“炒股”、“炒楼”,到2008年和2009年“炒煤”、“炒古董”,再到2010年“炒农产品”、“炒原材料”,直到今年直接“炒钱”而导致民间高利贷债务危机的发生。温州人摇身一变,由一个“走江湖”的小商小贩变成了江洋大“炒”!
“债务”缠身不抵“危机”缠身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越演越烈的背后,是温州老板一轮的“跑路”热潮。分析资料显示,温州中小企业为应付生产及不断升高的工资与材料成本,被迫转向高利贷,企业主挖东墙补西墙,许多表面风光的企业背后都债台高筑。
被广泛引述的一个案例是,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主称,自己的工厂有1000多名员工,一年辛苦到头利润不足百万,而太太在上海投资十套房,八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
面对此情此景,很多实体经济从业者表示,目前制造业的净利润已经在5%的警戒线以下,只能勉强维持。他们毫不隐晦地指出,现在很多制造业的老板都参与了民间借贷的生意,将从银行弄来贷款做拆借,实体经济“空心化”已是不争事实。
尽管高增值高回报,一直是温州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他们逐利成性的背后所隐藏的,是温州企业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由于温州企业大部分为家庭式私企发展而来,不愿意进行垄断、并购,即使是股份制企业很多本质仍然是私营的,至今温州上市的企业只有10家,遍地小企业根本无法发展壮大。
而这种以小商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缺乏诚信、惟利是图,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既没有垄断资源又不吸收市场资金以投资进行企业转型,仅依靠资本运作是无法长期发展的,这是“温州模式”的悲剧。
在市场经济先进的土壤之上,温州模式赖以成功的先天优势已经逐渐失去,中国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尤其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没有了低成本,温州制造何以生存和发展?
“敢为天下先”怎么实现“涅槃”
显然,温州问题已成了一个中国问题。有人说,温州人的文化决定了温州人的价值取向。尽管温州人坚持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又信奉投机天下先的思想,这就注定他们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这条路上,只能奋勇向前又踉踉跄跄。
想当年,提起温州商人,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他们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的创业精神和形象。而近年来,这种温州精神已经变味,滑出实业的轨道,热衷于投机豪赌,崇尚不劳而获、一夜暴富。
老一代温州人挑着货担、睡得地铺的吃苦精神已经式微。那些沉迷于钱生钱游戏的温州人已经丢掉了一代人积淀下来的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温州品格。现如今,那些丢掉工厂揣着支票游走于城市楼盘豪华赌场、投机取巧的温州人,还有泛善可陈之处吗!
很难想像,温州人不做实业之后,是否还会有容身之处?就像瑞士人不专注于手表,德国人不专注于汽车。是不是政府拨一笔款子,就能够帮助温州人重新拾起以实业安身立命的优良传统?
真希望,未来温州人能继续把打火机、纽扣、拉链这些小玩意做好,做到世界各地,做成百年老店。把产品做成品牌,把手艺做成文化,绵绵不绝地传承下去。要知道,真正长久的财富,应该是对实体经济的尊重,而不是与实业背道而驰的金钱膜拜!
作为媒体机构,我们能做的仅仅只是将自己所看、所想、以及所思一并呈上,究竟如何才能避免下一个“温州模式”的变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