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钢間儿巫哲:童蒙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4:34
童蒙止观教程

  天台教观,实为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准绳。凡佛教信徒,无论僧俗,皆所应学,俾明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事理。若得教观总持,大开圆解,则与禅门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并无二致。正因如是,吾等学人,须依智大师宏开五时八教芳规,遵依大乘诸经论,持念弥陀圣号,求生净土。无论悟与未悟,开未开圆解,皆应以此为真实落脚点。如元天如维则禅师开示学人云:“悟后不肯以此求生净土者,敢保老兄未悟在!”
  按天台“六即”,悟,仅属名字即佛。向后尚有观行、相似、分证乃至究竟即佛的历程。在这修证的历程中,皆不离念佛。如《华严经》所明,善财童子经过五十三参,证齐等觉,犹遵普贤菩萨教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天台教家,洞悉此事此理,皆无不躬体励行。智者大师以降天台诸祖,堪称千古典范。
  觉修大德钻研台教有得,编述概要、教程等三册书籍,期望四海诸有缘人,自利利他,厥益莫穷!
传印
2009年8月立秋,传印序于北京中国佛学院             
(笔者注是8月7日,六月十七))                                      
童蒙止观教程
释觉修 编著
前 言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个宗派。此派以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在浙江天台山艰苦修行中所开创,所以称为天台宗。
天台宗所依据的修学经论,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为助成。”(湛然《止观义例》卷上)天台宗所依据的修学佛教义理,是以《妙法莲华经》作为修行中成佛的最高准则,所以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法华》指《法华经》;《大经》指《大般涅槃经》;《大品》指《大品般若经》。)
由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精通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又吸收了印度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中的精髓。北齐(550—577)时代的慧文大师依龙树菩萨的《中观论》,悟发“一心三观”的智慧,继后传授给南岳慧思大师(515—577)。慧思大师继传智者大师。所以智者大师尊龙树菩萨为初祖,慧文大师为二祖,慧思大师为三祖。而实际创始人实为智者大师。(而总结发扬的却是他的大弟子灌顶大师。)智者大师被后世誉为东方小释迦!
智者大师一方面继承了慧文大师的“一心三观”的深妙义理,并发展为“三谛圆融”的系统学说,提出“一念三千”,十法界互具,十如是,“性具善恶”论,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四种圣谛、十二因缘,和判释经典的五重玄义和四悉檀。修持方法上,有四种三昧修持法,二十五方便法,十乘观法等。教相理论上有三种教判和五时八教。这些教义和修持法,主要在天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中作具体详尽的叙述。
具有独创性的天台宗,是因为智者大师吸收了当时各家各派中的佛教修持实践和论述,充实到智者大师修持的实践中,完善了他的教观并重的总持修行法,从而成为中国佛教的先躯者和发扬光大者。
这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印度的龙树菩萨的“空假中三观法要。
天台宗的“一心三观”论,原出于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中:其对“空假中三观”的定义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所生法讲的是缘起。缘起之法有二方面的意义,一是无自性“我说即是空”,这是指的是空谛。二是假有,“亦为是假名”。这假名是俗谛。这样缘起法,既不着有,也不是着空,就是“中道义”。
显然,三观是指“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指出,每一观中都包括另外二观:如空观,则假观与中观亦在其中。如假观则空观与中观亦在其中。智者大师认为:“观有三。从假入空,名三谛观;从空入假观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从修行的顺序上说,三乘人先修“从假入空观”到“从空入假观”,是三界内的修法。进而修持“从空出假观”,出离三界,成为别教菩萨。到了圆教菩萨位时,则修“圆融三谛”。对于空、假、中的修行法,就没有顺序上的次第,就称为“一心三观”。
第二,智者大师对南北朝时期的佛、道、儒三家在初始阶段的修法进行比较,并融于一炉。他融摄了各家各派学说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台宗。
在佛教本身,诚是前文所述,天台宗是总结在中国许多佛教宗派的基础上,加上智者大师本身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亲身修持体验,在天台山华顶茅蓬中持头陀行,降魔后而禅修开悟(这里有禅宗的修法)。可见是大师对于佛教的经典的精熟与其本身禅修体验止观均齐修持法的深入、达极高境界是分不开的。
在禅修方面,智者大师强调止观不二,定慧均齐双修。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中是这样说的: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智者大师对于道家的养生法和吐纳法用来治疗禅修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和病患,认为也是一种方便。如运用道家的“吹、呼、嘻、呵、嘘、呬(xì )”的口唇变化来控制气流治病的办法。如果熟练运用也确有疗效。“若冷用吹,如吹火法;热用呼;百节疼痛用嘻,亦治风;若烦胀上用呵;若病瘾(yǐn)用嘘;若劳倦用 呬。”利用音声治病,智者大师以此六种息,皆以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
治法口诀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又譬如若有人身患某些疾病,把心念集中在下丹田(肚脐下二寸五分处)或足下涌泉穴,对许多疾病也很有疗效。特别是对禅观有一定基础的人或对佛教有信仰的人更有疗效。
对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五戒相对应,真正做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与后来的六祖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顺便提一下,在南宋时期的天台山中常见的一位圣僧,世称济公的,就是先修持天台教观,是在禅修上很有成就的圣僧。并兼学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真言而得大神通,入世善巧方便、济度众生。是佛、道、儒融于一炉,是修持佛教天台教观为主的修炼成功的典范。(关系济公法门的修持法,在《天台宗真言密咒修持法》中有详尽的修法介绍。)
虽然智者大师把道家与儒家思想融合于天台教观中,但在修行过程中三家各自的弟子,发心各有不同。佛门弟子以成佛为最高誓愿。道家以成仙为最高目标。儒家则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其崇高理想。所以在修行中千万不能随便批评人家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可见“随喜功德”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说广大佛教信众在修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的过程中,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此二部经典是修行成菩萨和成佛的最上乘的经典。是经中之王。其中尤以修行人的恭敬心是获得加持和感应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千万马虎不得的。

编写本书的目的,主要为佛学院学僧学习《童蒙止观》带来方便。也为社会上热爱天台宗的读者参考。使大家知道天台宗大乘止观的入门修行的具体方法。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非常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也可作为一般大学哲学,心理学及医学方面的教学参考书。其中的生命信息(即所谓灵魂)的三世延续论,及佛、菩萨等等概念,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要认真领悟。佛教的认识论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色心不二”的心物统一论者。色是指物质,不是指美色。心是指精神。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心物统一论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有活着的人的存在;第二是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第三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在人的思想意识中的反映;第四是人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延续。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论的主要内容(详细内容请打开解难服务网站www。要知道,这也只是第一步的凡夫位上的认识。在佛教中,出离三界的菩萨位上修行理论与实践,应是“般若和缘起论。”关于般若与缘起的理论是佛教的二大支柱,缺一不可。般若讲的是观真空妙有的智慧,缘起是讲人类的三世因果及对世界森罗万象的认识是相互为因缘而生成、发展、衰亡的过程的认识论。包括可见与不可见的一切事物、现象、规律及人类的未知领域。 所以,如果大家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自然会获得正确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教的实践是身口意三业的净化,只有在“修持大乘止观”过程中获得。虽然本书名义上称为“童蒙止观”,实质上还包涵了大乘止观的部分修持法的内容。如果愿意实践的话,读者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与本教程配套的书籍为《童蒙止观与六妙法门注释与译白》二者配合教学,可带来方便。
  本教程合计要用七十或八十个课时左右。当其中某一课时内容较少的这堂课中,其中一部分时间是作为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之用的。可安排测验或作为同学间的讨论或讲评。教师可灵活掌握和安排。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调整内容的量。可根据学期中的课时数的多少,作适当的增删。这全由教师灵活掌握。如果教师本身,对于修习大乘止观是较有素养的话,课中可增加观想佛菩萨、阿字观等的法相或观想于日月山河大地或观想《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等等。根据教材的变化的具体内容,作适当的增补,作为修行止观的具体内容。

                      天台宗后学 释觉修 敬撰
                                2009年9月5日
                              于启东慧光精舍
编著者的简历

首先向伟大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恭敬、顶礼。并向历代天台宗祖师们恭敬、顶礼!
编著者, 法号觉修。俗家姓名为沈永修。剃度师及得戒师均为上茗下山长老。还有密宗恩师萨迦派的祖师,玛尔巴秋英多杰上师等,也是编著者的依止师。所以觉修显密双修而有所得益。
贫僧是于三八年十一月,(当时正值战乱,在逃难中,)生于江苏省启东县的一户佛教亲戚家中。祖上都是佛教弟子。在家庭佛教思想的熏陶下,祖上对贫僧有着极深刻的影响。
五八年七月在启东县中学高中部毕业,又在同年入苏州大学物理系学习。六二年七月毕业。毕业后历任高中物理。在电视大学工民建专业中,担任普通物理,电工学、电脑技术、房屋建筑、统计学、医用物理等等课程。同时自学佛教密宗净土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并在许多密宗师傅的指导下修行佛教各种法门!并从事专对天台宗的深入修学与研究.出家前就能运用特异功能为人治病!影响深远!出家前1995年夏,曾在普陀山佛协办当编辑及电脑教师。九七年二月出家后,通过学习研究佛教天台宗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了佛学院讲师、副教授等资格职称。2004年在山东湛山寺,被聘为“山东湛山佛学院”教务处主任等职务。
编著作品有《童蒙止观教程》、《童蒙止观与六妙法门 注释和译白》、《天台宗简明通史》、《天台教观概要》及《天台宗真言密咒修持法》等等。
编著者还办有解难服务网站(
www.jienan.net),经常为国家、政府、部门、组织、团体、个人、企业等等排忧解难出金点子。还为人治疗一些疑难病例,是运用佛教哲学与医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理论有机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和难治病倒。口碑很好。
有事联系,请发电邮E-makl:
syxiu2008@yahoo.com.cn
                        
联系电话:15000482025(上海)
        1505 1202 225(江苏启东)
         0513-83353494(江苏启东3G)
谢谢大家的支持!
                      释觉修敬撰  2009.9.5.  
释觉修编著 绪 论 (一}学习要求与目的
  一、修学大乘止观的要求与目的:
1、要求:
  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心是定!一切法门都在定中修!定中证!舍定而谈修证,无有是处!
  修学大乘止观的要求是:要求大家能熟习大乘止观修持法要。初步达到“能止、能观”进而达到“止观双运”。
2、目的:
  修习止观法门,使之以戒生定,由定生慧,止观双运。定中生慧。慧中生定。坚定信念,发菩提心,了生脱死,脱离三界,求生净土!
  二、学习大乘止观的方法与步骤:
1、止法以观想“阿”字为基础,定以一境不变为善巧方便,然后以“十六观”为实修配合种种适合的善巧,达到逐步深入提高禅定境界。其目的最终指归西方净土为归宿。
2、教材:以“童蒙止观 注释与译白”为蓝本。所编教程为学习指导书。
3、学习步骤:学修并重,理论指导修行实践。
  理论学习:科学、系统地运用佛学理论贯穿在学习过程中。其中以缘起性空、业力感应、三世因果为基本思想来指导修行。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缘起性空”。进一步分析,佛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部分:即般若和业力。“般若”专讲“性空”,“业力”着重于说明“缘起”。
  (二)浅谈“缘起”与“性空
  一、什么叫“缘起性空”?
1、缘起的定义:
  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生长、变化(变坏变好),最后归于毁
灭,都是有事物的内外部条件(缘)引起的。这就是缘起,这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因缘所生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就是条件。
2、性空的定义:
  主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本来的状态与性质,实实在在是以真空作为其本体。真空的内涵不是什么都没有(无),而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妙有。“有”的显现是由其内外条件所决定。最主要条件是“心念”的作用。这是必要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是适合的地点、时间(通三世)、主客观环境、温度、湿度、气候等等、等等)
  佛法中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什么?就是性空。一切诸法,经由缘起而唯心所造。但是现在要问的是佛教的认识论是什么呢?初步回答的内容是: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心物统一论者。进一步的回答是佛教的认识论是般若缘起论。或者说是般若与业力论。
  二、什么叫“业力”?
  业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是佛学思想的基础。
  1、业力的定义:
  业——众生的造作称为“业”,
  力——众生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和“作用”称为“力”。
所以“业力”的定义就是众生造作而产生的力量和作用。
佛教运用“业力”论来解释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贴切自然。许多事物的发生和变化灵活运用“业力”的解释,非常明确自然。
  2、“业”这个词,包括三个方面的意义:造作之体、造作之用、造作之果。
  所持的体,显示其用,种下的因,产生善恶之果的作用力,统称为力。
  3、“业”的四层涵义:
  基本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是所持之体。
  呈现的行相:善、恶、无记是所表现的行为作用。
  呈现的范围:共业、不共业。
  呈现的时间:定业、不定业。
  4、业力的空间作用体是:地水火风四大。
  5、业力显示的时间作用是: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灭,意识形态的生住异灭,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等。
  三、业力感应的因果关系:
  1、业力的第一层因果关系:业力是由众生身口意行为自然产生的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迫使众生又造作新的行为,这新的行为又产生更新的力量。……如此成为螺旋式的行为推动圈。业力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强迫力和约束力,迫使众生不得不接受由其某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如约束与开放、吉祥与凶险等等。其有“共业”与“不共业”之分。
  2、业力的第二层因果关系:业力是支配众生命运的必然性,是定业。但可通过修正错误行为来改变命运,成为不定业。可见坏业可以转为好业。祸业转为福业,等等。
  3、业力的第三层因果关系:
  业力反映众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如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单位、不同家庭;不同地理环境的生物圈。最小的一个人和非人表现为不共业圈。
  如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单位、同一地域环境组成的大小不同的共业圈。
  4、业力的第四层关系:业力是反映社会道德的公正的自然法则。道德力量反映在积善因得善报,积恶因得恶报。有道是:玩火者必自焚,多行不义必自毙。
  行善者必得福,积善之家有余庆。
  四、业力感应有时不相应的原因是什么?往往发现行善者呈现恶报,行恶者呈现福报。这是为什么?
1、原因是:(1)时机尚未成熟,
(2)条件尚未具备。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行为者的后果是:
行善者必是祸事远离,其福将至
   行恶者必是福事远离,其祸将至。
(三)了解“大乘止观”在佛教禅定中的地位
  为了正确了解“止观法门”的意义,首先弄清几个概念。  
一、禅定在不同情况下的几个定义:
  1、关于禅定一词的定义为何不同?
  (1)修持者的对境不同,内部景界不同,
  (2)修持者的修持方法不同,禅定行法仪规不同,
  (3)修持者的派别不同,同一派中的各人的感受不同。讲解方式不同。
    2、什么叫禅定?
   禅定是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与汉语的静定意思结合而成的梵汉复合词。“禅那”略称为禅,意译为思维修、静虑。又译为定、弃恶、功德丛林。
  (1)思维修:修行人对于所观的境界进行思维、解析。以一心思维解析为因,乃得定心,名为“思维修”。属于圣境的一种妙善的思维,不是凡境的思考。
  (2)静虑:修行人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以寂静为体,审虑为用,即是静虑中观察思虑,名为“静虑”。
  由静入于定,达思虑观察境界,思虑生慧,所以禅那也称禅观。
  (3)弃恶、功德丛林的意义:是指修行后的功能成果而言。
  (4)禅定的几种行相:禅那——三昧——三摩地
  甲、入定初门(息道)——入息与出息——持出入息,数息止妄不思维。
  乙、定中止分——止息——奢摩他(Samatha)——止息妄念不思维。
  丙、欲入定时——等至——三摩钵底(Samapatti),——开始由定生慧,以“止”为工具,探索真理,即修“观照”。
  丁、正在定中——等运——三摩盘那(Samapanna)——亦名正定,入深禅定,得高智慧,正接近真理。
  戊、定中心一境性——等持、正定——三摩地(Samadhi)——法身的能观与所观完全一致,是进入大乘境界的情况。
  己、定发功能——等引——三摩呬多(Samahita)——在定中激发特异功能。
  庚、定中观分——观见——毗婆舍那(Vipasyana)——明显的内视,智慧增长。
  辛、定中舍分——平等——优毕舍(Upeksa)——定中止观定慧平等。
二、禅定的分类:分三类。此分类法是以传法教主不同分类。
  甲、佛教禅定分三大法系:
  1、如来禅——断惑证真——是化身佛所传之显教禅。
  2、祖师禅——明心见性——是化身佛所传之显教禅。
  3、秘密禅——即身成佛——法身佛大日如来所传的密教禅。
  乙、佛教禅定的基本修法:
  1、如来禅的修行法:以息法入手,都摄六根,破惑证真。
  (1)小乘中:俱舍宗和成实宗的修行法。
  (2)大乘中: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的修行法。
  修行特点:以上各宗以渐修法为主。
  2、祖师禅的修行法:
  (1)祖师禅的修行特点:以顿悟的明心见性之禅法,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行法上,不立文字,不假言虑,一超顿入,当体透露,直指心源,直趣诸法实相。
  如禅宗的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叶的共同修行法。
 (2)祖师禅的修行法要领:
  祖师禅的修法,就是要起疑情,疑情的“疑”,不是六根烦恼中的疑惑的“疑”。其内容包括二个方面的意义:既不是无心也不是有心。
  第一条是,疑情不是无心,须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不可忘形——要回光返照,如猫捕鼠。
  第二、不可死心——要活泼地尽力挨拶(zǎn,挤压)。
  第三、不可昏沉——要昭昭(zhāo明亮)灵灵常现在前。
  第四、不要散乱——要心心相顾,打成一片。
  第五、不可懈怠——要猛着精神,沉沉痛切。
  第六、不可间断——要孜孜不舍,日夜忘疲。
  第二条是,疑情不是有心,须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不许从妄缘外境上求,
  第二、不许从四大五阴上求,
  第三、不许从文字言说上求,
  第四、不许从见闻觉知上求,
  第五、不许从心缘知解上求,
  第六、不许从推详计较上求。
  (3)祖师禅的近现代修行法则:看话头或者叫照顾话头。
  古代修行法实例:古代祖师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修行法则。如达摩祖师为二祖安心法,六祖的惟论见性,直下承当法。
  近现代祖师禅修行法变成看话头或叫照顾话头,产生的原因是:
  是因后来的祖师发现许多修行者,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修,多弄机诈骗人。于是祖师们,各出手段,各立门户,令学者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但以“念佛是谁?”最为普遍。
  (4)祖师禅“看话头”法,如何修持?
  所谓“话头”,指的就是说话。话头就是要说未说之时的情形和状态,如念“阿弥陀佛”是句佛号。要念未念之时,就是话头。一念出来就成话尾。但是念“阿弥陀佛”虽成话尾,却中了善根。而在这一念佛之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如此时时刻刻一念回光返照“不生不灭”,就是“看话头”,或叫照顾话头。近代看话头成功者不泛其例。
  3、秘密禅浅介:三密相应。
  (1)修密的要求:
  第一要有显教作为理论基础。由显入密。
  第二修行者要受三昧耶戒。须经上师灌顶。
  理论上以“六大”为理论要点。六大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大无碍常瑜珈。瑜珈就是手结印,口诵咒,意观想。称为三密相应。
  (2)密宗的派别:密宗现分二派:东密和藏密。  
  东密的主要修法:手指结手印,念咒,和配上观想本尊。
  藏密的主要修法:身体的修持法有修气功,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灵热)。及三密相应法。还有念力的修持,精神的修持法门等。
  4、天台教观中几种止观与四种三昧:
  三种止观:渐次止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不定止观——六妙法门,
  圆顿止观——摩诃止观。
四种三昧: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1)常坐三昧修行法:选择幽静处,面向西而坐,九十天为一期。参悟妙理,中间如有魔障,可念佛或念咒,使魔远离。行者心态安静、平和。
  (2)常行三昧修行法:绕佛像行走念佛,观想佛像相好庄严。九十天来一期。
  (3)半行半坐三昧法:运用行道、坐禅和礼拜兼而行之。其中方等三昧法还要持咒“摩诃袒持陀罗尼”得佛菩萨的加持力,观实相非相非不相。其中如念“法华经”,并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别依次忏悔,称之为修“法华忏”。二十一日为一期,也有七日为一期的。所得禅定法,称之为“法华三昧”。
  (4)非行非坐三昧法:是一种不限时间、地点,不拘形式,不脱离日常生活的修行方法。又称随自意三昧。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修行法。在在处处都在修持禅法,都在禅定之中。
作业思考题:
1、什么叫做缘起性空?
2、什么叫业力?
3、佛教中所说的“业”的含义有哪些?
4、“业力”作用在空间上、时间上如何表现?
5、“业力感应”的因果关系有哪些?
6、佛教禅法有三大法系?简要说明修持与证果有何不同?
7、祖师禅中的“疑情”包括几个方面?试简要说明其内容条件。
8、祖师禅中的看话头是怎么回事?
9、天台教观中“大乘止观”在佛教三大法系中,属于哪一种禅法?
第一章:修行止观的前行法
 
  引言
  天台宗是如来禅中的一个专门修持“一心三观”的法门。“三观”就是“空假中”三观。见空得“一切智”,见假得“道种智”,见中得“一切种智”。
  这种修持过程,都要通过持戒、修禅定,由定生慧。也就是通过修止、修观。是由定生慧的过程。总之,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理。如何修持禅定,修止?本课开始着重从“止”上,下功夫,学习禅定的初步修行法。
  修行禅定的方法和获得的境界就是“四禅八定”:
四禅: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的四禅。
  四空定:1、空无边处定,2、识无边处定,3、无所有处定,4、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无色界的四禅。
  其中在四禅中,还包括修习“四无量心”:1、慈无量心,2、悲无量心,3、喜无量心,4、舍无量心。
  把四禅八定和四无量心,合起来称,叫做十二门禅。
  要知道这“四禅八定”是和外道共修的法门。那么二者区别在哪里呢?区别是二者发心的不同。佛教以外的教派统称外道。其最后的归宿是升天成仙或最高目标成为天子。而佛门弟子誓愿最终修成佛为最高理想。在修行过程中,佛教弟子还要修习第九次第定——灭受想定(灭尽定)。
  我们伟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证得灭受想定而涅槃。什么叫涅槃?涅槃就是修行人脱离一切烦恼,进入清静、自由、无碍的不生不灭的境界。简单地说证入不生不灭的状态和境界。
  四禅就是四禅定。也叫四静虑。以下就介绍四禅的修行法。
一、修行的入门法:气息法。
  练气——就是学气功。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练气功作用在人体的筋脉上,使营卫之气增强,从而使先、后天之气和谐,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练息——就是修的息道功夫,属于修行的范畴。是在呼吸的转折上、下功夫。即在呼转吸的过程中或吸转呼的过程的转折上做功夫。呼转吸或吸转呼的中间要停一下,停的间隙时间的长短表示功夫的深浅。佛教中把呼吸称为“心的车乘”。所以说,修呼吸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也是修“了生脱死”的过程。
  息道功夫主要对人体的奇经八脉上起作用。气功是息道的前行法。修息道是定功,是主体法。息道是真气上做功夫。从生命的本源上做功夫。
  真气与生命的本源的区别:
  真气——会发光的气流。
  生命的本源——是命根之气。有三部分组成:识(意识),暖(体温),息(呼吸)。
  由息道成定(止),由定中改造身心,使境界由欲界而色界,由色界而无色界,乃至不离三界、不着三界。这就是在生活中初步了生脱死。完全由息道功夫做起。
  从息道下手修行,就要呵五欲(呵色声香味触)。五欲呵去后,后天之气就使行人身心状态发生改变。会变得意志坚定、誓愿利他,离染法,心清净。
  所以修息道功夫,就是使:身心清净,眼不视外色,耳不闻外音,鼻不吸外香,舌不贪外味。一切不着,一切清净,只有真气一团出入于身体内外。
  所以做息道功夫的人,只要清心寡欲,其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这就是修息道法。
  那么修持息道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
  就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方便。
  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呵五欲:呵色声香味触,并且应远离五欲。
  3、弃五盖:弃贪欲盖、弃嗔恚盖、弃睡眠盖、弃掉悔盖、弃疑盖。
  4、调五事: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5、行五方便:立志愿、订计划精进修行、常念“禅定尊重可贵”、具有巧慧、一心分明。
二、修持止观的前行法,欲界定修行法:
  在修息道的过程中,进入初禅以前先有几个前行法,有四种: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
  以下逐个进行讨论。
  1、什么叫欲界定?就是有贪欲、嗔恚之心尚未清除的情况下,起修的入门禅定,叫欲界定。
  要修四禅,一般先从息道的数息法入手。进行调身、调心、调息。思想集中于数息上。然后随息、止息、息住。其要点就是调身。行者端身、正坐、摄心。
  2、调息法:呼吸出入运行的是气。呼吸中间转换的停顿时间是歇(暂停一息)。要求呼吸细微绵长,无风声无喘声。随各人功夫的深浅,停歇的时间可长可短。数息开始后,思想集中在呼吸上。从而使心息相依。使主持呼吸功能的神经中枢和主持思维的神经中枢、协调平衡一致。使大脑神经系统,趋向于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不是精神亢奋状态,也不是精神压抑状态。而是平衡休息状态。在此种状态中,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系统,会自动调整平衡。内部器官在内分泌激素的相互协调作用下,使身体各系统趋向最佳状态。自我感觉舒服、通泰。
  3、息住:由于思想(心念)集中在呼吸与呼吸的停顿上,思想的高度的集中,使一呼一吸及中间的停顿,调整到微细绵长,不觉得有出入之气存在。达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程度,身心安和通泰,只有清净自在的感觉。这就是息住的状态。这也就是入定的基础。
  修禅定的人,正是从修息住上开始。从此入定出定,得止得观,而止观双运而正定。这是最初入门的禅定。这就是禅法中称为欲界定的境界。因为贪欲嗔恚之心尚未清除。所以在欲界定前还要经历“粗住”和“细住”的两个小阶段。
  4、粗住和细住:
  粗住:也叫粗定。指修行人杂念减少。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对内外刺激反应至最低。专心一意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自我感觉恬淡虚无,绵绵密密地心意合一,或若有若无,身轻如云,或身体似乎消失不见。或者是修行人在止定后,觉得此心情,泯(mǐn消失)然清净,安静妥贴,心绪渐趋虚凝(虚凝:凝集而有空隙间隔)、集中、不散乱。这就叫做“粗住”。
  粗住是一种入静的境界。还未进入初禅的预备状态。修行主要是从心地上下功夫。首先要修持者品德高尚。心量宽大,要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心态。心胸不能狭窄。争名夺利,斤斤计较者是学不成的。有道是“心里无私天地宽”,心情安闲,就会很快入静。如果有人作了亏心事,则不能入静。所以有过错的话,必须及时忏悔为好!
  一般为容易入静,首先要全身放松。称之为放松法。从头至足全要放松。可反复几次念‘放松’二字。第二种是念六字大明咒法入静。第三种方法是意守法。意守丹田、会阴、涌泉等穴位。要似守非守即成。不能用意太强。
  在粗住的基础上,转而思想渐趋高度集中,其方法是经过凝神、心空而达到,即将所有杂念收拾成一念,然后再将一念归于零,把思想意识往下沉,把气往下沉。沉到足底。这样通过几次的练习,就会达到细住。但还存在细微的纹乱。修持细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叫虚无意守法。即是指达到忘我、忘物的状态中。第二种叫自我解剖法。解剖自己的身体各部分而进入禅定状态。由部分分解身体结构而达到忘却自己的境界。第三种叫神识脱离法:这是观想自己的神识从躯体中分离到上方空中的境界。安住上方虚幻的意识,忘却下方的躯体。但这种境界特别当心,要使神识及时收回。在入定前必加一个意念何时出定。否则神识不回来,就会圆寂了。达到细住一般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在得到粗住与细住的开始时刻,必然有“持身”现象。
  5、持身现象:持身就是身体自然正直,稳坐不动,不知疲倦。好象身体被物体支撑住一样。
  持身现象有好的和坏的二种情况。
  好的现象:微微扶助身力,气血通畅。
  不好的现象:有坚急、强劲之感。身体僵硬,气血不畅。持身现象退去后感觉困倦。身心与定不相应。
  应该的作法是:应该在“细住”阶段时,自觉心态自然明净,身心与定相应。定法止心、任运不动,由浅入深,经一坐(一支香)身心不分散。
  所以说,此欲界定,在入定时,欲界报身还在,说明各种烦恼还远未去除。
  6、欲界定:在修持过程中,在大脑里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图象或声音。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的情况。到了这种境界,心神非常爽快。全身分不清了。一睁眼图象没有了,一闭眼图象又有了。有时会见大海、深谷,这只能观看不能跳下去。只深思其境其意。可开智慧。如跳下去就会走火入魔。其理是舍小我入于宇宙之中。思想境界就提高了。(讨论题:这是为什么?)
  7、欲界定的效果:
(1)是有漏禅。通过修行能诱发无漏。当趋于无漏时,能开悟。  
(2)有开发顿悟的初步境界。有闪电样的白光出现。(可能还有惊雷之声。)“若得见电光,暂得见道。”
 (3)由于修行者修持的方法的不同,禅定中的所见的“虚空”形相形式多样。并不是所有虚空相就是般若的无生法忍(无生:是指不生不灭的境界,无生法忍,意思是把心安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上,而不发生动摇,忍可以心。不喜、不动、不说,安于现状。)的境界。
作业思考题:
1、四禅八定的名相是什么?
2、四无量心的名相是什么?
3、四禅八定的修法上,佛教与外道有何区别?
4、修息道法与练气功有何区别?有什么联系?
5、什么叫欲界定?什么叫粗住和细住?
6、持身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好的持身与坏的持身现象区别在哪里?正确的作法是什么?
7、欲界定的效果是什么?
第二章 修行止观的前行法:未到地定 一、未到地定的修行法
  从欲界定到初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的中间定叫做未到地定。
  1、什么叫做未到地定?
  就是得到欲界定后,此时心态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的身体、衣服、床铺、犹如虚空,身心虚寂,此时的禅定叫未到地定。或者是在前一种修持过程中,修持者加一个“观想我迅速回到我坐禅的真实环境中来”,然后再将意念放松,觉得海也没有了,山谷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身心境虚”的境界。即所谓“未到地定”。
  2、所以叫未到地定的原因是什么?
  叫未到地定的原因是在不见外界如虚空的禅定中,能生出初禅来,即是初禅前的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但还未达到初禅的地步。所以说叫未到地定。
  3、在未到地定中,在境界中应注意些什么?
  有二种邪伪之相应注意:一是定心过明,二是定心过暗。
  (1)定心过明之邪伪相:入定时,见到外境界青黄赤白,见明亮的星辰、宫殿。一时乃至七日不出定。观一切事好象得了神通。
  (2)定心过暗之邪伪相:入定时,无所觉知,似熟睡之相。使行者生颠倒心。
  4、未到地定的正确之相是什么?
  觉“身心虚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则此定中,即觉身心,思想集中。身体上,定中次第出现八种感觉,称为八触:动、痒、轻、重、凉、暖、粗、滑,则是正确之相。对于八触之相既不害怕,也不执著寻求。
  八触之相反映修行人从欲界转成色界的上升过程。
  (1)动、轻——是风大转换之相,
  (2)痒、暖——是火大转换之相,
  (3)凉、滑——是水大转换之相。
  (4)重、粗(涩)——是地大转换之相。
  八触的出现是表示修行人从未到地定开始进入初禅境界。此时又产生“十功德”(也称十眷属。眷属是相伴产生的同一类人、事、物。)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5、八触与十功德的形相:
  八触之相:
  (1)动触:坐禅时,偶然有身体摇摆的现象出现。有时有要发生用手拍打某一部位,这是因为要自己疏通经络、排出病气。要自然不可太用力。
  (2)痒触:身体某部分(尤其是面部)有痒感。似虫爬之感。有非常难受的感觉。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抓。发痒是说明内身毒气邪恶在向外排出。化痒毒为甘露。
  (3)轻触:感觉身轻欲飞。有时会腾空跳起。如果加重意念练下去,可能有腾空飞行的本领。但有的人会发生害怕。应放下心不紧张,不兴奋。继续深入悟大道。
  (4)重触:觉身重如铅,欲动不得。这是地球磁场与自身磁场加强吸引所致。出现此现象时,一不要加重意念,二仍要正常呼吸,过了此关,体能就会成倍增长。
  (5)冷触:觉身手如冷水浇。重过后身体感到冷。冷得打抖。有休克样感觉。但也不要害怕。这是水的洗礼。是洗涤修行者身内的浊气。冷过后便是发热。有时冷热现象交错出现。此时的体内感觉能治各种热性疾病。
  (6)暖触:觉身温热。由温热变得发烧。无论烧到何种程度,都不要害怕。这是体内“三昧真火”出现了。即是海底内的蟠龙觉醒阶段。这样坚持下去,特异功能就会出现。发烧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头部。要设法控制住这个火热的感觉引到肾脏和会阴或涌泉穴。保持下去,可以治疗体内各种寒性疾病。
  (7)粗(涩)触:觉身如树皮样粗糙,不舒服。当热度平息以后,全身有粗涩之感。出现后只要调整呼吸,就会自动消失。
  (8)滑触:觉身滑如油脂。用手触摸,全身光滑。这是因为此时身体内气血旺盛、循环加强,精气神充沛。
  八触先后发生,十功德伴随发生:
  (1)空:动触发时,空心虚豁。
  (2)明:清净美妙,透明无染。
  (3)定:一心安稳,无有散动。
  (4)智;心清意解,安静不迷。
  (5)善心:自觉惭愧,心敬一切贤圣妙法。
  (6)柔软:随意扭曲,随意放开,心情舒畅,不恼乱。
  (7)喜:对所得法,生庆喜、高兴心。
  (8)乐:心中有美妙、欢乐之感。
  (9)解脱:五盖消失(五盖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惑)。
  (10)境界相应:心念与动触、功德相应不乱,而又不忘失。
  当动触发后,其它七触是痒、凉、暖、轻、重、涩、滑。如是八触次第而发,故名初禅。
  八触先后次第发生,十功德伴随发生。八触十功德只有初禅时才有,二禅以上就没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是四大的转换过程。是欲界四大转换成色界四大。转换已了,随即完成。即进入二禅。所以二禅以上就没有八触十功德的觉受。
  可见,八触十功德是初禅的特征,或者说是未到地定进入初禅的过程中的显示的转换形相的特征。
  6、在未到地定中,有何觉受?有五种善根发相出现;息道善根发相,不净观善根发相,慈心善根发相,因缘观善根发相,念佛善根发相。
  (1)息道善根发相:由于修行人善于修习止观,时间长久,自觉身心调节适宜妥当,妄念止息。这是因为自觉其心念渐渐入定,至欲界定进而入于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在此定中,不见身心相貌。在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自已觉察不到在修息道,到达不修而修的地步,不退也不失。忽然在定中觉得身心运动,有八触现象发生。所谓觉得有痛(动)、痒、冷、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发生。此时身心安定,明净悦豫快乐,不法比喻。这就是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的显现。或者在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感觉气息的出入的长短,全身毛孔放大稀疏,随即心眼见到体内骨、肉、皮、毛、五脏、六腑等三十六物,好像开仓见到各种粮食豆类棉麻等,心情大惊喜。过后,以上惊喜情况消失,就处于寂静安快的状态中,这是修习随息十六特胜止观法门(十六特胜是指:知息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散、观灭、观弃舍。)所出现的善根发相的缘故。
  (2)不净观善根发相:修行人如果在欲界定及未到地定中,觉得身心虚寂,忽然发现男女死尸,死后发生膨胀、烂坏、虫穿、血污、脓流等悽惨状况,又见白骨狼藉成堆。其心(恐惧不要有)悲喜流泪,生出厌患所爱的现象(即出离心产生),此为九想观善根发相的显现。或者在静定中忽然见到身内不干净,身体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颅至足,节节相抵拄,见此白骨现象,自己定心安隐,惊悟人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人、我执见。这是八背舍(八种弃舍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善根发相的显现。或者在定中见到身体内外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房屋山林,全都不干净。这是大不净善根发相的显现。
  (3)慈心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为修习止观的缘故,在到达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发心慈悲忆念众生,或者使有关系的亲人得到快乐的相貌,随即发生深禅定。内心悦乐清净,无法比喻。对于普通人及对己有怨有仇的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也生起慈念心。从禅定出来,他的心态悦乐可亲,随所见到,脸色慈和,未说先笑,这是慈心善根发相的显现。悲喜舍心发相,也以此类推。
  (4)因缘观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修习止观的缘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在身心静定中,忽然觉悟,心中生起推究寻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中种种关系,不见人我执见,即脱离了断见与常见(断见者认为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再延续投生。常见者认为身心常住不变之见。),破除了各种固执的错误见解。获得禅定安隐,分析理解的智慧获得开发,心中由于修行得道生起法喜。不念人世间的事情,乃至色受想行识五阴、六根六尘的十二处、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中的状态,也不去分别,一切不念。这就是因缘观善根发相的显现。
  (5)念佛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为修止观的缘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忆念佛的十力、无畏与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忆念佛的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这样的思念时,就发出了对佛菩萨的爱敬心,三昧禅定获得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没有了丑恶的心态相貌。从禅定起,身体轻松利索。自觉功德巍巍光彩照人,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的显现。另外,修行人因为修止观的缘故,如果得身心清净或发现世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所食不净的现象。发现一期生命的死亡是下一期生命的重新开始的现象。发起了念佛、法、僧三宝,念戒、念舍、念天、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觉悟佛道七觉支、八正道,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等一切法门的开发的显现。在中间应当广为分析清楚。所以经文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7、修行人境界进入初禅后,除八触、十功德还有什么其他的感觉没有?还有!还有的叫做相似八触:掉、猗(yī随风飘动)、冷、热、浮、沉、坚、软。八种相似于八触的感觉。一共有十六触。这是表示四大发动之相。
  相似八触之相:
  (1)掉:左右或前后摇摆。
  (2)猗:似有羽毛之类的东西在气脉上轻轻拨动。
  (3)冷:冷水浇身的感觉。
  (4)热:旺火之热。
  (5)浮:有由下向上浮起感。
  (6)沉:有下沉之感。
  (7)坚:坚硬的感觉。
  (8)软:柔软如棉。
  十六触发动时的四种感觉:
  (1)地大发动时的感觉:重、沉、坚、涩(粗)。
  (2)水大发动时的感觉:凉、冷、软、滑。
  (3)火大发动时的感觉:暖、热、猗、痒。
  (4)风大发动时的感觉:动(痛)、掉、轻、浮。
以上就是内息发动之相。也就是欲界向色界转化的过程。
  其中每一触,均伴随发生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八触与相似八触共为十六触,是修行过程中正确的现象,但有时候修行人会发生许多不正常的邪触之相,应如何鉴别,下节课再讲。
作业思考题:
1、什么叫未到地定?叫未到地定的原因是什么?
2、在未到地定中,有哪二种邪伪之相?如何识别?
3、未到地定的正确之相如何?
4、在未到地定进入初禅过程中,修行人有哪八触之相?
5、分别说明八触之相的情况。
6、八触、十功德之相在四禅八定中,是在哪一阶段出现的?为什么?
7、在未到地定中,有哪五种善根发相?分别说明其发相。
8、在进入初禅时,有四大地水火风的转换,其感觉如何?
9、试述初禅时的十功德的情形是什么?
第三章 修行过程中发生邪触之相
   及其预防法
首先复习八触与相似八触
  八触:动(痛)、痒、轻、重、凉、暖、涩、滑。
  (1)动触:坐禅时,偶然有身体摇摆的现象出现。
  (2)痒触:身体某部分(尤其是面部)有痒感。似虫爬之感。
  (3)轻触:感觉身轻欲飞。
  (4)重触:觉身重如铅,欲动不得。
  (5)冷触:觉身手如冷水浇。
  (6)暖触:觉身温热。
  (7)粗(涩)触:觉身如树皮样粗糙,不舒服。
  (8)滑触:觉身滑如油脂。
  
  相似八触:掉、猗、冷、热、浮、沉、坚、软。
  (1)掉:左右或前后摇摆。
  (2)猗:似有羽毛之类的东西在气脉上轻轻拨动。
  (3)冷:冷水浇身的感觉。
  (4)热:旺火之热。
  (5)浮:有由下向上浮起感。
  (6)沉:有下沉之感。
  (7)坚:坚硬的感觉。
  (8)软:柔软如棉。
  以上十六触是修行人从未到地定进入初禅时的正常的觉受。但在修行过程中,有时由于处理不当会出现邪伪之触相,应该给于鉴别。
  其中邪触有十种,邪法有二十种,应该善于鉴别。
  十种邪触和二十种邪法相:(1)触体增减,(2)邪定、乱,(3)邪空、有,(4)邪明、暗,(5)忧、喜,(6)苦、乐,(7)伪善、恶,(8)愚、智,(9)缚、脱,(10)心强、心软。
  (1)触体增减相: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起、脚也随动。然而外人见其兀兀(茫然无知)而睡。或如被鬼迷,身手纷纷而动,或当坐时,见诸异境。此为增相。减相者:动触初发,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逐渐减坏,因此都失境界,无法持身。
  (2)触体邪定、乱相者:当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得自在,或因此入于邪定,乃至七日不出定。乱相者:动触发时,心意纷扰杂乱,攀缘不住。
  (3)邪空、邪有者: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者,谓证邪空之定。邪有者:触发之时,觉身坚硬,犹如木石,不能动弹。
  (4)邪明、暗者:邪明是当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暗者,触发之时,身心暗暝,如入暗室。
  (5)忧、喜:触发之时,其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心大庆悦,勇动不能自安。
  (6)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处处痛恼。乐者,触发之时,甚大快乐,贪着其大快乐之感。
  (7)伪善、恶者:所谓善者,触发之时,念力之外有乱善、恼善的觉观产生,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既无渐无愧等恶心念产生。
  (8)愚、邪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返昏颠倒。邪智者,触发之时,利使知见,心生邪觉,破坏三昧。
  (9)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及诸烦恼覆蔽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自谓证空、无相定、得道、得果、断结使(烦恼)解脱,生增上慢。
  (10)心强、心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强,出入不得处自在,犹如瓦石,难于回变,不顺善道。软者,触发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如软泥,不堪为器。
  如是等十种邪触和二十种邪法,是扰乱静心,破坏禅定,令心邪僻,是为邪定而发。如不加识别,则心易生爱著,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时而惊狂漫走,或时得病,或时致死。或时自欲投崖赴火,自绞自害,如是障恼非一,极为危险。
  在二十邪法中如有一邪法出现,即有九十六种外道鬼神相应。如不觉察者,则被其利用,随行人意念而入,则证鬼神法门,鬼神加其势力,或发深邪定,又生邪慧辩才,知世吉凶,神通奇异,现希有事。感动众生,广行邪化。或者作大恶事,破人善根,或虽作善,而所伪杂,世人无知,但见异人,谓是贤圣,深心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常以鬼法教人,故信行之者,则破正戒,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其不敬三宝,不敬尊长。或毁坏经书、塔寺,作诸逆罪,断灭善根。现所谓平等相,或自赞说,所行平等,故实为非道。或说邪因邪果自谓正法,实是坏乱正法。其有受闻之者,邪法染心,即内证邪禅三昧智,断灭种种功德法门。外则辩才无尽,威风化物,故得名闻、利养、称叹。
  若如是者,当知是人,远离圣法,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中。
  发生以上十种邪触和二十种邪法的原因是:
  第一,出在“过”或“偏”上。任何觉受如果过甚,则会发生偏差。
  第二,禅定的觉受,如果使人不能自主,就违反佛教的修行的基本规范,所以发生偏差。
  第三,由于深入邪定,则行者也能因邪定之力引发极大的事业力量,但已远离佛教的正道。由于心理及意识都发生了偏差,自私、烦恼的逐渐加强就背离正道。
  总之,一切错误的结果都脱离不了自我及执著的加深,任何禅定的结果在执着中增长,必然导致错误的严重后果。如是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修行人就应该作到如下几点:
  第一,殷重祈请,求加持,使入正途,脱离魔难。
  第二,忏悔一切罪业,并努力使身口意三业的作为清净。
  第三,培养慈悲,广行善事,作利人济世的善事。
  第四,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错误执着。
  第五,观察一切法空,毕竟如幻如化,深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达般若空性的境界。
  如作到以上五点,则必破除一切魔难,进入大乘圣境则不远矣。
  要知道,习禅定中所遇见的的魔境或歧途,大抵在初禅以前,即相当于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的阶段中。因为这一阶段中,身心发生各种转变,而定力还不够坚固,所以容易发生偏差,当定力坚固后,就不大会产生这种困难了。
  实践已经证明,从欲界定、未到地定进入初禅,按佛教的传统说法,其入门的修行法都是必经之路。
作业思考题
1、在未到地定中有时有不正常的邪伪之相出现,有哪些邪触和邪法?
2、修行中出现邪触和邪法之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如何避免主生邪触和邪法?邪触和邪法一般出现在什么情况下?
第四章 复习禅定的前行法及
修习禅定前的准备工作
(一)修习禅定的前行法:
一、欲界定的特征:
  欲界定的定义:贪嗔心在未除的情况下的入门禅定。有心念较粗的“粗住”,有时会发生失去专心的专注力。以后会进入细住,此时,身心比较清净,思想集中。
  欲界定的特征:1、贪嗔心未清除,2、有粗住和细住现象,3、觉受较清净与轻安。
二、未到地定的特征:身心虚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
三、初禅的特征:有八触和十功德出现。
  八触:
  1、当风大转换之相出现时——有动轻之相
  2、当火大转换之相出现时——有痒暖之相
  3、当水大转换之相出现时——有凉滑之相
  4、当地大转换之相出现时——有重粗之相
以上是说明欲界定进入色界定(也就时未到地定)的过程。是开始进入初禅的情况。
四、在未到地定中有五种善根发相:
  1、息道善根发相:由修持息道而得——身心运动而有八触而发。身心安定,快乐清净,内见有三十六物,五脏六腑和毛发皮肤筋骨等。
  2、不净观善根发相:见身烂、白骨之九相观。
  3、慈心善根发相:对人发慈心,未说先笑,令人可亲。
  4、因缘善根发相:离断常,明白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中种种关系),破诸执,生法喜。
  5、念佛善根发相: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不可思议。自然念佛,离诸法相。
(二)修习禅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第一具五缘
具缘者是具五种缘,即具有五种条件。
1、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在家持三皈五戒,出家者沙弥与沙弥尼持十戒、比丘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持三百四十八戒等。如有毁犯造成罪错,应及时忏悔。并且应深信因果、具惭愧心、遵循大乘经典中教导的那样去作、并发心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每天礼拜西方三圣和十方诸佛菩萨等。
2、衣食具足。对于衣着,不能贪求豪华或外观漂亮,若如此则“心乱妨道”,不利修持。要求在家人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要求出家人除三衣之外,寒冷地区可蓄百一等物,皆应知量知足。对于饮食,在家人,只要富有营养,吃素为主。如有条件可选一清净场所吃住生活。出家人在清净处(阿兰若处),可由护法居士送上食物。或在寺院中集中就餐清净食。
  3、得闲居静处。现代生活,难找静处,可以闹中取静,在夜深人静时修持。或在寺院中修持。
  4、息诸缘务。对于在家人,要断绝名利思想,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对于出家人“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缘务。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读诵大乘听经等事在止观修完后再可进行)”。
  5、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有善知识的护持是修持止观法门的重要方面。
  第二呵欲
  呵欲者是指呵责五欲。五欲是指人世间的色声香味触。着迷五欲,常使人思想狂乱。所以应远离异性,不听不看有害身心的戏剧和录象等。饮食应是粗茶、淡饭。在家人如修止观,应三个月内禁止房事。穿着要朴素,绝不可着意打扮,使人造成错觉。和异性谈话,不能注视对方,应下视,且远离一米以上,不能对面坐等等。如买卖东西不能直接异性手中之物,以免二手相触。若如此可使行人尽失修行功夫。
  人世间的五欲是下堕的根本,若致心修习止观,愿入圣道,一定要禁忌之。
  第三弃盖
  盖是复盖,共有五种盖子。
  1、应弃贪欲盖。修持止观应循序渐进。如有贪欲心,使行人“覆盖善心”,“去道甚远”。好好修持,不追求速效。
  2、应弃嗔恚盖。嗔心一生,百损门期开,功德全失,万万使不得。行人可修布施欢喜心,别人骂我打我,都是对我的修持加行。或口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等,“当修慈忍”“令心清净”。
  3、应弃睡眠盖。修持人昏睡心重,如有同修,可用禅杖(或香板)轻扣其肩,使昏睡者立醒。如在家人一人修持,当昏睡将起,可在佛像前礼拜,可把睡意赶走后再可坐禅修持。
  4、应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喜好游走,和人寻开心。或者在座位上做小动作,手脚不得安宁。二者口掉,喜欢吟咏诗歌,或和人争长论短,或几个人谈论无益和不负责任的事情。使自己修持止观的事也忘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如常有此等毛病者,应收摄心意,先应念佛礼拜,把早晚课诵多多念念。
如果一方面想修持止观,另一方面又犯掉盖,则在修止观时,就会产生懊悔以前的“掉盖”行为,这样又多了一项“悔盖”。如此“忧恼覆心,故名为盖。”“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何纠正悔盖?只要知错能改,改后就不再想它。这就是常说的忏悔法。礼拜佛菩萨圣像,同时口念佛菩萨圣号是消除业障的最好办法。
  5、应弃疑盖。一个人如对修持的法门产生怀疑,就什么事也作不成。因此,深信止观法门确能引入佛道。要产生无限信心,则定能得不可思议的成就。对于止观法门,对上中下根器之人,都能修持,所以可以不必担忧,大可不必产生疑虑。
  第四在修持止观前的五项调和之法:
  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1、调食:吃饭应八分饱即可。如太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如果吃得不卫生,就要急病就医。如吃了忌口发物,致使旧病复发。修持止观就无从谈起。所以,夏天多吃清热解毒的食品,冬天宜多吃温热助暖的食物。“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身安则道隆”。
  2、调睡眠:因睡眠过多不但白白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并且使人头脑昏沉,全身气血不畅,易失功夫。调和之法,可订一计划,什么时辰起身什么时间安息。心中有数,时间一久习惯成自然。只要想明天早上什么时间醒来,就像有人准时喊你一样。如果睡眠调伏得好,即“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
  3、调身:调身的目的是使行人久坐不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其法有:
(1)正脚。方法有半跏趺坐和全跏趺坐。其中以全跏趺坐最佳。
(2)解宽衣带。可使全身气血通畅无阻。
(3)安手:其法是把“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置于脐下三寸(约三横指)丹田处。
(4)正身:使身体自然挺直,不前俯后仰,使“脊骨勿曲勿耸”。
(5)正头颈:要使头颈正直,不偏不斜,使鼻与脐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头颈不可低亦不可仰上。
(6)深呼吸三次。开口先缓缓吐气,吐气不能有声响,吐尽为止,同时想象全身百脉与全身毛空同时吐气,放出浊气。然后闭口吸入清新之气,也可想象全身毛空一起吸入清新之气。如是三次。
然后轻轻闭口,舌抵上腭。然后闭眼入定。
  以上调身之法,要不急不徐,端身正坐,思想集中,一切不着。于是就“初入禅定”了。
  4、调息:调正呼吸无进出气声。呼呼作响似风声是极对不可的。且无喘气声,上气不接下气也不可以有。或者有透不过气来的现象均不可有。调息之法应平心气和,想象全身毛孔中空气,自然出入没有滞碍,全身放松自然,轻松愉快。想象自己在修持中又有进步。
  5、调心:调心入定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初入,二住,三出。初入就是要思想集中,不可妄念纷飞。初入定时,如头好低垂,可把思想集中在鼻端。如思想开小差,可把思想集中在脐下三寸丹田处。还可想象丹田中有一团火在剧烈燃烧,如想象不出来不可强求,以免出偏。思想集中时,不能过分,要听其自然。如果太过执着,有可能造成胸背疼痛。解决之法,可把思想放松,引气血向下引至足底即可,亦可系念下丹田,把气血引入下丹田中。还有一种太过放松,造成心志散漫,头低流口水。解决之法是摄心于上丹田印堂穴(眉心)或系念鼻端。二住,就是把正确的姿态保持下去。如有不妥应及时纠正。如姿势不正,应及时坐端正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因时间坐得长,有不适之感而影响坐禅时,可适当上下调适使之安稳。如出现气息不和谐,应注意呼吸要绵长细软,使风喘之声消失。如出现胸腹胀满,可把气血引向下至下丹田或至足底。如是修持保你安全,不出偏差,还可治愈宿患。三出,就是准备出定。一般在寺院中修持止观,在出定时是由当值的敲引磬出定。如在家人可以在入定前想一下,这次要修持多长时间,到时自会出定。出定时是有一定程序的。首先把思想放松准备呼气,接着开口缓缓呼,呼完之后从上而下,微微松动头颈、肩膀、腰脊、两腿足。然后按摩全身和四肢,使之活络,然后张开双眼,略等一会才可下地走动。千万不可匆忙出定行事,以防出偏。如在寺院中,如出现此中情况会有办法解决。如在家人修持,出了此类事就较麻烦。一般症状是头痛心烦,关节不活络而强直似生风湿病。
如行人如法修持可得不可思议境界。
  第五,修习止观法门,还要有助缘,就是“方便行”。
(1)要立下志愿,决心修持止观法门希望自己进入圣道。
(2)要精进修持。坚持禁戒,舍弃五盖,订个修持计划,如法修持。
(3)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 定为尊重可贵。”则“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咸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4)具有巧慧。善能分别世间之乐实是苦。禅定之乐是智慧乐,是无漏无为,永离生死,与苦长别。名之为巧慧。
(5)一心分明“非智不禅,非禅 不智”。“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因此“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连“天魔外道不能沮(jū阻止)坏”。
作业思考题
1、欲界定的特征是什么?
2、未到地定的特征是什么?
3、初禅的特征是什么?
4、八触产生时,发生的四大的转换情况是怎样的?
5、在修习止观法门时,首先要具哪五缘?为什么?
6、在修习止观法门时,呵哪五欲?为什么?
7、在修习止观法门时,弃哪五盖?为什么?
8、在修习止观法门时,应如何作到五调?
9、在修习止观法门时,有哪五种方便行?作此五种方便,目的何在?
第五章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复习
一、前行法
1、修习止观的必要条件:
(1)具五缘:
  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呵五欲:呵色声香香触五欲。
(3)弃五盖:应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盖。
(4)五调:调正饮食,睡眠,身体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态。
(5)方便行:希望自己进入圣境,精进修持,念佛法僧三宝加持和正修禅定的尊贵,善巧智慧修禅定,一心分明决定修习止观。
2、修禅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在进入初禅前相继出现八触和十功德。
3、修习止观法门的身理基础:
(1)双盘莲华坐,可获得五种利益:
  A、易得轻安境界,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欢愉和轻易的完成。
  B、长坐也不紧张也不酸麻。
  C、内心宁静。
  D、人们对行者产生信心。
  E、易得佛菩萨的加持力。
(2)在双盘前,先学单盘。
(3)经常练习弯腰、后仰和转身、踢腿运动。增强身体的柔软性。
(4)在修习止观前,除炎热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盖双腿和膝盖,保持腿部暖和,防止双腿受凉生风湿病。
二、修持息道法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正行:
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观想吸进的是带有白光的佛菩萨加持过的真气,进入体内散布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体内无明的污染之黑气。呼气后,有可长或短的间隙,身心清净,眼不见外色,耳不闻外声,呼吸细长绵软,无声无息,唯见真气遍布全身。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
(1)数息法:只数呼,意守呼,呼后暂停(以数至36、72、108表示时间)。也可只数吸。
(2)随息法:意念随气进出观想。
(3)止息法:呼后暂停。
(4)观息法:内观真气遍布全身毛孔。又观无明的废气呼出体外。
2、达到初禅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区别:
(1)欲界定:觉受清静和轻安。定力可较长,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
(2)粗住:有短时间的安静,不散乱,但心念较粗,有时会失去专心一致的专注力,导致心念不定。
(3)细住:身心清静,思想渐趋集中。
(4)未到地定:色身如虚空,内不见身,外不见物。但还有一些自然的障碍(无明烦恼还很多)。虽觉知无身、无心境界,但这不是证得空性。只算是虚空而已。对空观还未明白之故。
3、进入初禅时的境界:
(1)有地水火风转换的四种感觉:
  A、有地大转换的觉知:重、沉、坚、涩(粗)。
  B、有水大转换的觉知:凉、冷、软、滑。
  C、有火大转换的觉知:暖、热、猗、痒。
  D、有风大转换的觉知:动、掉(摇摆)、轻、浮。
以上就是在初禅过程中十六触之相。
(2)伴随有十功德之相的产生: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自在(解脱)、境界相应(内观见身内有三十六物)。
(3)身心清静的四个阶段:
  A、身心的宁静和轻安:感觉身体轻松、舒畅。
  B、心念上的轻安:心念轻易地与善法联系在一起,且不易被恶法征服,显得容易生起正见和舍弃邪恶之见。
  C、觉知头顶内有一股气流,感到轻快和舒适。开始有沉重感压迫感,好象头要暴裂,过后就感到轻松和舒畅。
  D、有一股轻灵的风气在全身流动,这是已达完全禅定(止)的特征。
  当达到D种境界时,即修观,此时五种神通马上要出现了。
三、修行禅定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对治法:
1、可能发生六种偏差:(这主要是主观因素形成的)
(1)懈怠,(2)健忘,(3)昏沉(呆滞),(4)心境高昂的兴奋状态,(5)没有适时反应的怠慢,(6)过度的热诚。
2、对治六种偏差的法门:
(1)对治懈怠:
  A、要有信心(趋入圣道的信心)。
  B、护持趋向觉悟的愿望,领悟禅修的重要性。
  C、精进:定时、定量完成禅修。
  D、要舒适的持续修持,不用以苦行修习禅定。
(2)对治健忘:常忆念教法,不使忘失。
(3)对治昏沉:正确的觉知。要了知如果不好好修持,即会轮落生死海中,后果严重。
(4)对治高昂时的兴奋:有了一点进步,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
(5)对治怠慢:应视为是佛菩萨的加持所致。
(6)对治狂热:舍弃好胜心,可获得宁静。
3、分析在禅修过程中的几种极端情况:如昏睡、昏沉、散乱。
(1)造成昏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A、食物:吃得太多,造成体内血液大量流入胃中,脑血供应不足,引起昏睡。宜七八分饱即可。还要饭食后经行、散步。
  B、气候:因气压太低,闷热、下雨。尤其是下雨时易使人昏睡。应把门窗关闭,开一小绿灯或蓝灯,喝温凉的绿茶,醒脑提神。
  C、季节:春秋天,易感疲乏欲睡,宜喝温茶。
  D、光线:昏暗或太弱,宜开八瓦左右的小绿灯照明。
  E、眼睛:闭得太紧,宜视鼻端,眯成一细缝。或轻轻闭上。
  F、呼吸:只用左鼻孔呼吸,应用二鼻呼吸。(右鼻有阻须治疗)
  G、室内颜色:如室内黑色或其他暗灰深色则不宜。宜用(淡)棕色,淡绿色。
  H、衣着:太多太紧,应穿得宽松,不热不冷即可。
  I、个人心态:过分沉稳,放松精神,松开上下关节。
(2)造成昏沉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A、身体虚弱:宜增强体育锻炼。
  B、过分劳累:应适当休息,放松身心,喝温绿茶。
  C、贪心重:应修布施,吃些亏处不计较。
  D、肥胖:应多喝茶减肥。加强锻炼。
  E、室内空气混浊:因二氧化碳过多,易使人昏沉欲睡。应立即开窗通风、换气。
(3)造成心思散乱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A、食物:吃得太少,肚子饿。应七八分饱即可。吃的辣或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引起思想分散。宜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B、气候:太冷,太热。或烈日照射。宜保持温度在于20度左右。如烈日照射,可用棕色布遮光即可。
  C、季节:夏冬季天气过热过寒。夏天宜降温,多喝凉绿茶,冬天保温,宜多喝热茶和热牛奶之类的饮料。
  D、光线:太强。宜用棕色布遮挡。
  E、颜色:不宜用橙、黄色,淡红色。宜用棕、绿色布。
  F、眼睛:张开太大,应眯成一线视鼻端。
  G、呼吸:只用右鼻孔呼吸。应用双鼻孔呼吸。用滴鼻净治疗。
  H、心态:太兴奋。应散步,眼望远方,观看地上花草树木。
  I、嗔心重:学会肚量大,心平则气和。
  J、身体状况:运动后应适当休息后,应擦洗身体。如用脑时间长,应散步、休息、放松。然后坐禅。
  K、太瘦:增加营养,多吃豆制品和油脂类食物。不宜多喝茶。应少喝茶。
4、在禅修中,一般解决昏沉和散乱的办法是:
(1)消除昏沉的办法:专注鼻端或脐轮(肚脐眼)或下丹田。脊柱垂直不歪。
(2)消除散乱的办法:
主观:应修无常观、不净观。修无我,去我执。
客观:地方要安静,坐位要适中,坐垫要用棉麻类。光线要不弱不强。白天遮棕色窗帘。晚上开小绿灯,使室内不会过暗。空气要流通。静坐要闭门窗与不受外界的声光影响。
5、当前修禅环境、地点的选取:
(1)易得食物(离市场三四里远或交通方便)。
(2)修行地点远离各种污染源,如学校、医院、工厂、机关、住宅区、娱乐场所等地。
(3)环境优雅安静,为吉祥地:
  A、后有高山为依靠,
  B、傍有溪水过修行地,
  C、左右有山脉如扶手,
  D、周围无怪石、怪树之类及突出指向修行处。如有类似情况,可筑高墙壁遮挡。(因凡有尖端的物件,都有或多或少放电现象,对修行人有十分的妨碍,会产生各种不利现象及身心疼痛现象!)
  E、修行人居处,出口宜向南,向东或向东南。屋前有平地。大路不能直对居处,应被河流环抱为宜。离开大桥,不使路桥轴线对准居处。
  F、应在选定修行地前,先祈请护法:祈请四天王、韦陀菩萨及天龙八部、当方土地鬼神等。如是保证修行时,不受外界干扰。
作业思考题:
1、修行时,身心清静的四个阶段的境界如何?
2、禅修时的六种偏差是什么?如何对治?
3、禅修时的几种极端不利的情况是什么?如何解决?
4、在禅修时,一般解决昏沉和散乱的办法是什么?
5、怎样正确选择修禅的地点?最后还要做什么,才能保证修行人不受外界的不利影响?
第六章 四禅八定的修行法 第一节初禅的修持法
  
在修习欲界定、未到地定后,就要走入色界定即四禅的修持了。在讲修习四禅前,首先复习一下前面已学过的内容。
一、修禅不出偏差的保证是什么?
  为了保证修行人顺利进行禅修,不发生偏差和魔障,修行人必须作到以下五点:
  一、恭敬祈请佛菩萨的加持,请天神地祇护法。
  二、诚心忏悔一切罪业,使身口意三业清净。
  三、行善积德,自利利人,培养慈悲心。
  四、去除我执,善于否定自己,入“无我”境界。
  五、觉一切法空,毕竟如幻如化,入于般若空性。
  做到以上五点,能破除一切偏差和魔障。凡发生偏差和魔障均在初禅以前,即相当于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之阶位。无非是定力不够,不坚固信心引起的,一旦定力和信心坚固,情况就好多了。
  按佛教传统的说法,不管修那种禅定或那种观法,入门的结果都是一样,都是欲界定、未到地定而深入到更高的境界。
  初禅是其他上乘境界的基础。所以非常重要。都是由数息观而进入修学。
二、内观法:
1、内观随气息出入:
  方法:调息绵长,一心内观跟随气息。
  (1)了知跟随气息始终:
  气息入时:观气从鼻端进入脐部(或丹田),
  气息出时:观气从脐部(丹田)出鼻端。
  (2)了知气息粗细:
  观粗相:A、有风声,喘声,B、入息为粗,气流快急。
  观细相:A、平心则气和,不急不徐,气息绵长,
      B、出息为细,废气从体细胞内外排出,转换慢而缓,故细。
  (3)了知气息在胸腔内使体重变化:
  观体轻相:气息入内(增加浮力故轻),
  观体重相:气息呼出(减少浮力故重)。
  (4)了知气息流畅与阻滞:
  观气息流畅:气息进时流畅、滑爽,
  观气息阻滞:气息出时阻滞、混浊。
  (5)了知气息冷暖:吸入气息冷呼出气息暖(感到皮肤温暖)。
  (6)了知气息近短与长远:
  观气息近短:观入息,吸时近处先入,
  观气息长远:观出息,气长而远。(由念力观察能知气息近远。)
  (7)跟随气息出入:了知一切众苦烦恼,生死往来,轮转不息,心生敬畏,能生出离心。
  以上的气息从数息法纯熟后,进入随息法的修行过程。
  由观知气息的状态,观跟随气息始终、粗细、轻重、粗细、冷暖、近远等可使身心宁静,心息相依,更为紧密,气息越来越绵长细软,极易进入禅定。
2、初禅前后的境界:
  (1)未到地定时境界:觉身相虚寂如虚空,因眼不开故,不觉不见,但有气息。
  (2)初禅时境界:虽泯然入定,但能觉知气息遍贯全身毛孔,心息相依,通畅、绵长细微。
  (3)达初禅的必要条件:觉知气息遍布全身、通畅、微细,能觉知白雾状的气流出入之相。 
3、进入初禅后的觉知:
  (1)豁然见知体内毛孔空隙变大,气息遍布全身。气息在毛孔之内出入流畅,不积聚也不分散。
  (2)澈(chè)见体内三十六物:五脏六腑,皮骨筋肉。(1、外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2、身躯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脂肪、膏、脑、膜。3、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白痰、赤痰。)历历分明。
  (3)澈见枯骨之架361根大小骨头。骨肉之内存在各种寄生虫,正在有声有色地吞吃体内营养。行人发觉寄生虫的言语交流的吱吱咕咕的声音,发解众生语言三昧。
  (4)觉知全身从上到下有五重莲花丛组成,头顶有莲花丛,喉部有莲花丛,心部有莲花丛,脐部有莲花丛,底部(会阴穴)有莲花丛。
  (5)觉知有八触十功德,并降伏五盖。
4、进入初禅后降伏五盖的原因:
  (1)降伏贪欲盖:因欲界之乐粗浅而初禅之乐细妙故离五欲。
  (2)降伏嗔恚盖:欲界苦缘逼迫而生嗔,初禅无逼迫之相离嗔。
  (3)降伏睡眠盖:得初禅,身心明净,定念所持,心念不乱不昏,八触十功德自得其乐,故无睡眠心。
  (4)降伏掉悔盖:禅定持心,任运不动,则离掉悔。
  (5)降伏疑盖:未得定时,有定与未定之别,知与不知之别,今亲证得定,疑心即除。
5、初禅中的五支功德:觉支、观支,喜支、乐支、一心支。
  (1)觉支——初心觉悟,
  (2)观支——细心分别,
  (3)喜支——其心庆悦,
  (4)乐支——其心恬澹(音dàn,心态平静,安乐),
  (5)一心支——定心寂然不散。
  初禅的五支功德具体状态分析如下:
  (1)觉支:由于行者初入禅门,修禅中,发生许多从未有过的奇特现象,就会发生粗细不同的感觉。
  认识上:粗略的大轮廓性的认知。
  境界上:大略轮廓性粗相。
  (2)观支:
  认识上:细致精微的认知,
  境界上:细微精密的观察一切的所缘境界。细心分别八触十功德。
  二禅以上觉观二支均舍。
  (3)喜支:是指心理上的一种愉快心情,共有五种:
A、笑喜:全身细胞都开放,汗毛亦皆竖起。
B、念念喜:如夏夜大雨,心满清凉,念佛念欢喜。
C、流喜:如油从上而下流灌其身,而生欢喜。
D、越喜:如穷人见宝,心生欢喜,平静后喜即消失。
E、满喜:如雷电闪光,大雨中喜气满灌全身。
  由于在初禅中生起八触十功德,有微妙觉观而生喜庆。有踊跃愉快的心情。平静后,喜庆心情消失。
  (4)乐支:身心快乐、安闲、恬静。品味,享受安床之乐。
  (5)一心支:定于一境,一心不乱,所定之禅境,处于寂静。人的心性与境界相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所以又叫心一境性。此时一般就有十种功德产生: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总结,以上所生初禅的境界名为离生喜乐地。离开欲界之恶生,进入喜与乐的二种觉受的境界。此初禅天的境界,即是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共三天。
作业思考题:
1、使修禅正常进行而不发生偏差和魔障,一般要作到哪几点?
2、内观气息出入,跟随气息,分哪几种?每一种的观法跟随如何?
3、初禅的气息状况如何?
4、进入初禅后,有哪些觉知?
5、初禅中的五支功德如何?
第二节 二禅至四禅的修持法简介   修持四禅的功夫,临终是要到色界天修行享天福。虽然这对佛教徒来说是不究竟的,但认知一下也是必要的。
  色界天中的“色”字,是表示有质碍和示现二个意思。是指有形质障碍和能转变损坏的含意。这是远离欲界、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只有众生的化生形成的色身,一切殊好精妙。也有殊妙的生活环境。以其有色质,故名为“色界”。此界以禅定的层次分别为四个等级,即是四禅天。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前三禅天各有三重天,四天则有九重天,共有十八重天。
(初禅天包括:梵王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包括: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包括: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这说明,在每一禅定中,还有层次上的区别。所以后报也就不同。
  初禅修持法,在前文已表,以下则简述二、三、四祥的修法。
一、二禅的修行境界
  
  达初禅功夫后,继续修持,即可进入二禅。二禅的境界主要是内净、喜、乐、定四种功德。内净的功德是指内心已离初禅后,觉观过程中的内心世界更为明净。喜的功德是指不同于初禅的八触生喜,而是从内心的内净自然生喜乐比初禅的喜乐更为深刻。是二禅的主要特征。所以二禅又称“喜俱禅”。乐的功德是指在于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好像从暗室中出来,见到日月光明时的感觉一样,有豁然开朗,身心自然有轻松无比的感受。进入二禅以上,心离觉观思察,所以也称“无觉无观三昧”。
二、三禅的修行境界
  
  从二禅功夫再升进,就进入三禅境界。则有舍、念、慧、乐、定的五种功德出现。舍的功德是指舍离二禅中的心受喜的纷扰;念的功德是指自然能以正念觉照,守护所得之定;慧的功德是指能以适宜的方法调制身心,使离贪恋于禅定之乐的过失;乐的功德是指“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据称是世间乐中之最。这种乐是三禅的主要特征。所以也称“乐俱禅”。
三、四禅的修行境界
  
  当三禅功夫再升进,则经入四禅的境界。则有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定的四种功德。舍的功德是指舍离三禅时的深心之乐的纷扰,舍功德是四禅的主要特征。所以四禅又称“舍俱禅”。念清净是指心离诸念而明照,现无垢。不苦不乐是指超越苦与乐两种不寂静的境界。定的功德比前三禅的定心更为寂静。修行人即使对境遇缘,待人接物,总是定心不乱。因心极安静故,所以呼吸出入亦随之而断。所以修行佛教中之人常说,修四禅者,心如明镜止水。在此寂定过程中,如继续升进是最容易不过的。在寂定心中,修学五神通的世间法和佛教的出世间法,就容易得多,皆容易成就。所以称四禅为“世间真实禅定”、“不动定”。把四禅作为修持佛教出世间法的入门基础,所以名之为“根本四禅”。
  从以上概括而言,四禅有这样的不同: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信。四禅停住(像死人一样)。 
四、无色界四定简介
  
  无色界的修行人,居于色界之上,无有身体、国土环境,只有受、想、行识四种心识存在而没有物质世界的形态存在。此世界中无一物质形态,全然脱离物质束缚,纯是精神独立的无形之体。没有境界处所。只有心识处于深妙的禅定中。故称无色界。此界以禅定的层次不同分为四处:即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处亦称四无色天、四空处。常修四空处定的修行人临终则居四空处天中。
  以下简要介绍四空定的修持特点。
  1、空无边处定:在空处定心中,一心观想广大虚空,把第四禅扩大至宇宙虚空,便能进入空无边处定。要加意念“虚空、虚空”的观想。入此定时,心念明净,远离苦乐等觉受。唯见虚空无边,不见有自身及周围物质世界,由此脱离了“色界”身体与物质的束缚,精神上有腾空、轻灵飞起的感觉。
  2、识无边处定:在空处定心中,灭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内观自心,。便能入识无边处定。并加意念“识、识”。入此定时,不见一切,只照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广大无边无际。内心明利、清静。
  3、无所有处定:又称为“不用处定”。在识无边处定中,继续观想心识亦无所有。并加“空、空”“无、无”“远离、远离”的意念 处于空寂状态。则不见一切,一心明净,空无所依,悄然寂静,诸想不生不起,身中诸脉与心脏跳动即皆停息。但温火大还在。
  4、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中,进而观想“无所有”的概念亦空,因为“想是病、想是疖、想是箭,而非非想处是寂静是妙胜”使修行人,则能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中。在此定中,已离“无所有”的观想,故名“非想”。但还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的细微观念存在,并未离绝一切观念,故名“非非想”。在此定中,无形无相,一切不着。可长时期入于定中,神识出窍,到佛菩萨处听经修持。如在佛菩萨的加持下,即可进入更高层次的修持。 
复习思考题
1、分别简要说明二禅、三禅、四禅的修行境界是什么?
2、分别简要说明无色界四定的修行境界是什么?
第七章 五禅定对治五烦恼修持法   五种烦恼是:贪欲烦恼、嗔恚烦恼、痴心烦恼、慢心我执烦恼、疑心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
  五种禅定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或念佛观、数息观。。
一、不净观对治贪欲烦恼的修持法:
  贪欲心是三毒之一。贪是希望越多越好,欲是希望达到某种目的五种想法。求得感官上快乐。任其发展是堕落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对治。用不净观对治非常有效。
  不净观就是妨想观。讲述人在死后发后的各种现象:1、肿胀想,2、青淤想,3、虫啖想,4、血涂想,5、脓烂想,6、坏烂想,7、败坏想,8、枯骨想,9、烧成骨灰想。
  1、肿胀想:即对死者的观想。当思惟危重病人到死亡时,就对人们外表的华丽和动听语言,就不执着甚至舍弃。
  2、青淤想:具变色的尸体,变成青蓝色,青一块紫一块。这时就不执着于健壮美丽的肤色。
  3、虫啖想:观想肿胀而青淤的死尸正在被蛆虫啖食,伴随着还出现死尸脓烂败坏,发出恶臭。此时就打消对美色的贪恋和诱惑。
  4、血涂想:观想尸体,由于意外事故造成满身鲜血污秽,或者久病者脓烂流血脓。这会修行者,舍弃对美色的欢喜恋想。
  5、枯骨想与烧成骨灰想:舍弃对美好色身的执着。
  6、总观九想:对于修行者,可舍弃对人身的依恋及因身体引发的幻想和贪心。
  修习九想观的目的:是要消除贪欲烦恼和被贪欲污染的两种毒害
  总结:有情众生都要死亡,可见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常就是真理。一切有为法都显现无常的境象。“如梦幻泡影”。
二、修慈悲观对治嗔恚烦恼:
  嗔恚烦恼对修行人的祸害是什么?容易损害甚至烧毁修行人的功德。所以应认真对治。善用慈悲观对治。
  1、慈悲观的本质:对三种有情起平等慈悲心:一种是亲戚朋友,一种是敌人,一种非亲友非敌人。应一视同仁,不起分别,平等布施给于利乐。
  2、慈悲的内含思想:应认识“苦”是娑婆世界的共同法则。谁也不能脱离苦。一切有情,或男或女曾在过去世中,作过我们的父母。因此现在看到众生受苦,我们有责任让大家离苦得乐。千万不能伤害他们。应该布施欢喜。
  如果今天有人伤害了众生之一,那么总有一天此人也会被伤害。伤害与被伤害是相对位置的变迁。同样,布施与被布施也在受三世因果的制约与当世因果的制约。
  总之,领悟这些道理,嗔恚心逐渐消失,慈悲心增长,就会乐于助人,乐于布施欢喜心了。修行人的功德也就增长。
三、用因缘观对治痴心妄想:
  痴就是无明烦恼之一。痴心妄想往往把人引向堕落。是轮转生死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对治。善用因缘观对治效果很好。
  1、因缘法的本质:以十二因缘为主的生死循环轮回的现象都是无常。十二因缘就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2、因缘法的共性:是众生的枷锁。人在这种因缘链的枷锁中轮回。是众生痉的根源。
  3、因缘法显示三世因果的规律:了解因缘法连锁效应的目的就是要切断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就是要脱离生死轮回。众生愚痴的原因是无明烦恼在起作用。
  4、因缘观的修持法: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从无明到老死共有十二支。这十二支,辗转为因,互相资助,循环不断。叫做十二因缘。
  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顺生门。若反复研究,为什么会有未来世 的生和老死?是因为有现在世的爱、取、有的缘故。为什么会有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和行的缘故。若是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识,一直推到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佛经中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没有不善的因,当然就没有不善的果。这样逆推下去,善因结善果,这就是十二因缘还灭门。此观修成,成缘觉之果。
四、用界分别观对治我执和我慢(傲慢与狂妄自大):
  我执、我慢的危害性:以自己的微小的禅定境界误认为证到什么很高境界,甚至虚妄地认为自己开悟已证实相等等无知妄说,去到处骗人。结果此人硬是把他自己送到无间地狱受苦。所以必须对治。对治的善巧方便法就是界分别观法。
  1、什么叫界分别?界分别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三界之别。是三界内的存在的生死(简称三有)的依报。
  2、组成众生的成份:有地水火风四大和虚空和思想意识。共有六大。此六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识。
  组成众生的六大,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同样,人类由六大组成,也同样处于无常变化之中。而没有不变的自性。
  “我者是假我”,并非是真我。是六大的因缘和合而成的暂时现象。诸法的本有性质是什么?是无常。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的“自性”就是无我。了知无我则进入佛法的大门。从而去了我执我慢,而真如佛性也就显现了。
五、修数息观对治散乱心及疑心病:
  散乱心及疑心病的危害性:修行人修习止观法门的禅定,心常散乱,境界不易获得,就对止观法门产生怀疑。就产生退堕的心理。这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对治。用数息法对治非常有效。
1、数息观法的本质:观出入息的长短或粗细,深入禅定,最终要证入圣境。
  2、数息观的内涵:一切众生依气息而生存,而气息正反映众生的生死的无常。气息的长短与粗细,是是生灭无常性的具体表现。如气息一停,不再转换,则一期生命即随之结束。观察呼吸及其转换,就能抑制心思散乱。对于生命现象的无常性的认识,有非常深刻的很重要意义。为誓愿脱离三界,证入圣道,会产生极大的信心。从而打消疑虑,心念集中,自会渐入圣境。
  3、数息法的真谛:由生命无常,可知气息的无常。气息的出入及暂定,都是空性的反映。由数息入于圣道,证入空性,是进入菩萨境界的必由之路。
  总结:通过以上的对治五烦恼的修习,渐次灭除无明烦恼,五烦恼(贪嗔痴慢疑五烦恼)渐次消除,对证入苦、空、无常、无我,趋入圣境,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念佛法门也是为了生脱死的殊胜法门,目的是求得佛菩萨的加持,深入禅定,并非是求生西方净土。属一种修持止观法门的方便法。念佛求生西净土是了义法。须请大家分辨清楚。)
作业思考题:
1、对治五烦恼有哪五种禅观法?
2、九想观有哪九想?如何观想?
3、如何修慈悲观?对治什么烦恼?
4、如何修因缘观?对治什么烦恼?
5、对治我执、我慢修何种禅观?如何观想?
6、为什么数息观能对治散乱心和疑惑心?

第八章  正修止观法   修习止观法门,从总体上讲有二种:
  第一在静坐中修止观

  第二历缘对境修止观。(经历外界各种景象和环境修止观)
第一节  静坐中修止观法
  
  在静坐中修止观法大体上分五种内容的修法:
  1、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
  2、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3、随便宜修止观(随自意修止观),
  4、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5、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以下分别详细的介绍修习法。
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
  修止分三种: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
  1、系缘守境止:
  系缘:系(xì)——联系、系住。系缘是表示思想集中。
  系缘守境止:是要求思想集中在某处,一般要求在丹田或鼻端。思想集中在鼻端,并视力注意观察鼻端,使鼻息成为白色雾状。    经文中提到“观鼻端白”出在《楞严经》卷五中,经文曰:“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经文译成白话文如下:
  孙陀罗难陀(译成汉语名为: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达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无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俱絺(读音为痴chī)罗(译成中文名叫:大膝(qī)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门长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这种修法,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呈一出一入犹如烟雾一般(注:由轻安渐至空无感觉)。因此感觉身心内在发出光明的境界。再扩而广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空间。整个世界都普遍成为明净清虚世界,好象一个完整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现象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息,完全变成纯白的光明。此时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气诸漏已尽。所有出入息,化作白色光球,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世尊预计我将来会证得自性的正觉。佛现在问我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的地步,使气息长久止伏停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清净圆满,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这是第一妙法。”
  从上段经文及译文,可以了解“观鼻端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注:当时智者大师制定《小止观》时,《楞严经》还未传到汉地)。“观鼻端白”是佛家子弟修习禅定及种种止观的极要法则。“观鼻端白”:就是视线止在鼻子尖端,观气息成白色的过程。
  说观,就是内视,也就是反观(反复观想)。说视,就是内视。总之,观、视为心法,鼻端为色法。白为息法。“观鼻端白”,统色、息、心于一句中。所以成了修行的“要诀”。
  佛法的根本,在于般若智慧,其内涵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观鼻端白”实际就是观空的要法。
  现在“观鼻端白”,就是修习息道法的具体过程。什么是息道?是佛门弟子在修习禅定时,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做功夫。呼转为吸,吸转为呼,中间要停一下,叫做息道。真气就是息,清心即是道。
  呼吸是由呼吸神经中枢(shū)指挥,思想(心)是由思惟神经中枢统领的。如果两者神经中枢不协调,就会喘息不止。杂念丛生,心息不相依,心思杂乱,容易生病。
  现在“观鼻端白”,使心依从于息,息依从于心,心息相依,把两个神经中枢,协调成一个统一的指挥下“观鼻端白”,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休息状态。使体内的各种内分泌、激素、腺素都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身体状态日趋强健。直至通达空性般若境界。
  2、制心止:就是所谓随心所起,就要制伏动乱的心态。不使其心意驰散。对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心念为主人,所以必须使心念止于平静,不取不着。一般以口念佛菩萨圣号,耳听圣号,历历分明。念佛菩萨圣号,还可以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力。心意很容易集中,自然很快入静。或者用心意查找一下,散乱之心如何而起,一查下来,心即平静。
  3、体真止:“体真”是什么意思?“体真”就是体会事物内在的真相的究竟。所谓心思所念的一切诸法全都知道,从因缘生而没有自性。所以心就对任何现象不取不着。妄念心就自会熄灭。这就是体真止。
  所以经文上说:
  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为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译白:一切的现象、规律和法则,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毕竟归于空寂而没有主宰。只要息心静气修习禅定,就能达到直见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源头。所以修习禅定的人号称为勤修众善、止息诸恶的沙门。)
  第二修观
  修观分二种:
  一是对治观(在前面已经学过)。就是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或者念佛观)最后是数息观。
  二是正观:
(一)、什么叫正观?凡与佛经相舍之观,称为正观。脱离凡俗与佛法相合之观。就是正观。或者叫正见。
(二)、正观的观法:
  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不会生起。
  在经文中说:
  诸法不牢固  常在於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译白:一切法则与现象都是不牢靠的,常常存在于心念之中,(因为心念的变化会引起客观现象的变化),唯有已经悟解并见到真空本性的人,一切的一切再也没有需要想念的事情了(真空中存在妙有嘛)。
  真空本性就是空有不二。
作业思考题;
1、从总体上讲,一般有哪二种止观?(不要与天台教观中的三种止观相混)
2、静坐中修止观有哪五种?
3、修止有哪三种修习法?
4、什么叫“观鼻端白”?谈谈其主要修习法。
5、什么叫正观?什么叫真空本性?
第一节  静坐中修止观法  (续)
二、对治心沉浮病止观
  1、坐禅中产生的沉浮病是什么亲样子?
  坐禅时,一是心思杂乱,两眼直瞪,二是经常多睡,三是坐在位子上不得安稳做小动作影响别人。
  2、止观法对治心沉浮病:
  观想法:
  (1)一般思想杂乱是因为一些事情还未办完办好,带到止观堂中思考。因此该解决的事,在坐禅前解决好,不要在坐禅时想念思考。以免影响坐禅。
  (2)集中思想,观想佛菩萨的庄严相以及所发的光辉正照亮自己。
  (3)观想一朵盛开的莲花。
  止法:定于一境不散乱。
  药物法:多睡的在坐禅前喝绿茶提神。
  心思杂乱的:补充VE、VC及螺旋藻丸、天王补心丸。补血糖浆。还要补锌、钙、铁等等微量元素。
三、随便宜修习止观:以善巧方便为基本法则。
  1、修止的位置:把思想集中于眉心、鼻端、丹田、足心、涌泉穴等处,以舒服为准。把注意力能集中在某一位置即可。
  2、方便修观法:
  A、观想佛菩萨圣像,
  B、观想山河大地,
  C、观想莲花台,
  D、观想“阿”字,
  E、宝地观(十六观)。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在明确定中细心修止观以前,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1、什么叫粗身与粗心?
  粗身:是指地水火风“四大”所和合的血肉之躯。
  粗心: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器官及其神经系统,和眼、耳、鼻、舌、身五识所对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外境)而产生的感觉。以及第六意识所对的各种法(现象、规律),引起的各种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梦幻、情绪、识别(概括、分析)等等的心理活动。
  粗身、粗心为常人所知所见,所以称为“粗”。粗身是产生粗心的浅层心理机制(机制的意思: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什么叫细心与细身?
  细心是指意识所含有的本能欲望,自我执着,求生的意志及行为倾向等潜在的精神作用。细心实质上就是第七末那识,即是第六意识的根,即意根。包括潜意识、下意识在内。潜意识是指隐没在思想深处思惟活动。下意识是指由遗传或过去世所留下的善、恶信息。此种潜意识与下意识不是常人所能观察到的,故名为“细”。它是意识迷悟的总开关。是掌握着人体善、恶变化的方向。
  与细心联系在一起的是叫细身,是由四大所组成的细微的生理机制,俗称生命场。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感知。细心以细身为生理和禅定基础。细身也受细心制约,二者互相配合。
  3、如何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1)对治定中细心修止法:定中细心修止的原因是:因为在定中细心,有摄取偏邪之理的情况,对虚假骗人的境界产生贪着。要明确在禅定中,所出现的境象,如果执着,以为是实,就会被魔所乘,就会有下堕的危险。应有的心态是不执取、不执着、不喜、不忧、不怖。一切归于自然。要不去想是,也不去想不是。则对于迷于事的、叫爱的烦恼,及对迷于理的、叫见的烦恼,二者都不起作用,称之为对治定中细心修止法。
  (2)对治定中细心修观法:如果修行人因爱、见烦恼的作用,迷于事,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者迷于理,被事物的虚诳之理所迷惑。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这就是业力。修行人如果能认清这种危险性,就能深入禅定,观想定中细心的状态。如果观想定中细心归于空性,又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即可摧灭。这就是对治定中细心修观法。
五、均齐定慧修止观法:
  实质上就是止观双运法。均衡修止观,不偏不倚。
  1、为什么要均齐修止观?
  只修止的结果:由于不以佛教观慧修观,至多只能深入四禅八定,暂时制伏烦恼,却不能消灭烦恼的种子。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观,没有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除烦恼,所以不能脱离三界,不了生死。
  只修观的结果:会造成修行人狂妄自大的狂慧。或者定心微少,心态动散,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发生错误见解。这不但害己,有时也害人。这样必然堕入三恶道中。所以必须止观双运。均齐修止观。切不可偏废。才能脱离三界,趋入圣道。
  2、如何均齐定慧修止观?
  一般从修止入门,系心一处。渐入禅定,当能随意恒久入定,从初禅节节升进,依次进入二、三、四禅、四无色定、最后进入灭尽定,中间无一异念间断。在寂定中修观,致使妄念消灭,发身轻安,定慧双得,此为“止观双运”。(如修习“观鼻端白”即能达到止观双运。)
  并且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能善巧方便地修习“对治粗心粗乱修止观、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随便宜修止观、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的五种方法的话,并能取舍得当。应当知道,这个人是善于修习佛法,必然在一生中不会空过,一定有所成就。
作业思考题
1、坐禅时,产生沉浮病的样子是怎样的?如何在修止观中纠正?
2、随便宜修止观法应如何修?
3、为什么要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4、为什么均齐定慧修止观?
第二节   历缘对境修止观法
 
  一切时中修止观法,分两种:
  1、一种是历缘修止观法,经历的缘有六:在行、住、坐、卧、作、语言中修止观。
  2、一种是对境修止观法,所对境也有六: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中修止观。
  现在分别学习历缘、对境修止观法。
(一)历缘修止观法
  一、行者。如果在行走时,可以这样想:我现在为什么要行走?是为烦恼所驱使及不善事、无记事而行走,就不应该行走。如果为不是烦恼事,所驱使,为善事、利益事,就好比为佛法事的缘故,就应该行走。
   如何在行走中修止?
如果在行走时,就知道由于行走的缘故,则会有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出现。并了知行走时的心态及行走过程中一切现象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灭。这就是在行走中修止。
如何在行走中修观?
应作这样的观想,由于心念使身体运动,就有前进至目的地想法和行动,称之为行。由于这种行走的缘故,就有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出现。这时就要反复观察行走时的心态,发现并不见相貌,应当知道行者在行走中一切现象和规律,毕竟空寂。这就称之为在行走中修观。
二、住者。如果住的时候,应作这样的观想,我现在为什么事要住在这里?如果为诸烦恼及不善事、无记事住在这里的话,就不应该住下来。如果为善事、利益事,就应该住下来。
  如何在住中修止呢?如果在住时,就知道由于住的缘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出现,了知住的心态和住中一切现象,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灭,这就称为住中修止。
  如何住中修观呢?应作这样的观想,由于思念心集中驻扎在身上,所以叫做为住。由于思想集中在身上,所以有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发生。这时应当反复观察已停住的心态,并不见相貌。应当知道停住的心念及停住中的一切现象,毕竟空寂。这就叫做修观。
三、坐者。如果在坐时,应该作这样的观想,我今为什么想要坐?如果为诸烦恼及不善事、无记事等,就不应该坐。为善事和利益事,就应该坐。
  如何坐中修习止呢?如果在坐时,则了知因为坐的缘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发生,然而没有一切法可以得到,这样观想后,妄念就不会生起。这就称之为修止。
  如何在坐中修观呢?应作这样的观想,用心观察自己垒脚安身的情况,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现象产生,所以这个过程就叫做坐。再反复观想坐时的心态,不见相貌,应当知道坐的人及坐的过程中一切现象,毕竟空寂。这就叫做修观。
  四、卧者。在卧时应该作这样的观想,我今为什么事要卧?如果为了不善和放逸等事而卧,就不应该卧。如果为调和四大的缘故而卧,就应该像狮子王一样而卧。
  如何在卧中修止呢?如果在睡卧中修习息道,就应当了知因为卧的缘故,则有一切善恶等现象产生,实质没有一法可得。所以就妄念不起,这就叫做修止。
  如何在卧中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由于劳乏就马上发生昏暗放纵六情(喜怒哀乐爱恶称六情),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现象产生。就应该马上反复观想卧时的心态,没有发现相貌,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现象毕竟空寂。这种情况就叫做修观。
五、作者。如果作事时,应该作这样的观想,我今为什么事要这样做?如果为不善和无记等事,就不应该作。如果为善事和利益事,就应该作。
  怎样叫做在作事中修止呢?如果作事时,就应当了知因为作事的缘故,则有一切善恶等现象发生,而现在没有一法可得,所以妄念就不起。这就叫做修止。
  如何才叫做在作事时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由于思想指挥身手行动作了许多事情,因此就有一切善恶等现象发生,所以叫做作。再反复观察作事时的心态,不见有形相和外貌,当知作事的人及动作过程中的一切现象毕竟空寂,这就叫做修观。
  六、语者。如果在讲话时,就应该作这样的观想,我现在是为什么事要讲话?如果随许多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讲话,就不应该讲话。如果为善事、利益事就应该讲。
  什么情况下称之为在讲话中修止?如果在讲话时,就知道由于这种讲话的缘故,会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情况发生,了知讲话的心态及讲话中的一切烦恼,善与不善的情况皆不可得。这样使妄念的心态平静而归于息灭。这就叫做修止。
  如何在讲话中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由于内心觉观,在讲话时,鼓动气息冲於咽喉唇舌上腭的缘故,发出声音、语言。因此讲话的缘故,就有一切善恶的声音现象发出,所以称为语言。反复观想发出语言的心态,并不见相貌。当知讲话的人及讲话中一切现象毕竟空寂,这就称之为修观。如上六种意义修习止观,可以随时相应运用,每一项都包含有前五项修止观的的意思。如上面所说的内容。
(二)对境修止观法
   一、眼见色时修止法:随见到物体外表现象时,好像水中的月亮,没有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存在。若见到顺从自己心情的现象时,不起贪爱;若见到违逆自己心情的现象时,不起嗔恼。若见到非违非顺的现象时,不起无明及各种误思乱想,这就是称之为修止。
什么样的情况,称之为眼睛看见外界现象时修观呢?应作这样的观想:随有所见到的现象,即相空寂。为什么呢?因为在眼神经(根)与眼所见的现象(尘)中间,既空亦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见到,也没有什么分别,只是因缘和合产生眼神经对外界信息的识别而已。其次就生起视觉意识,就能分别种种现象。因此就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想法产生。就当反复观想所见外界种种现象时的心态,不见相貌,当知所见的现象及一切规律毕竟空寂。这就叫做修观。
  二、耳闻声时修止法。随所听到的声音,就知道声音是一种对耳朵臌膜的振动引起的听觉现象。如果听见顺从自己心情的声音不起爱心,听到违逆自己心情的声音不起嗔心,对于不违逆又不顺从自己心情的声音,不起分别的想法,就叫做修止。
  如何在听闻声音中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随所听到的声音,空而无所有。只是从耳神经和声音现象的声尘的因缘和合而成听觉而已,是听神经对外界声波现象的识别,然后生起听觉意识,强迫引起对声响的分别。因此就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想法的产生。所以称之为闻声。反复观想闻声时的心态,并不见到任何相貌。应当知道听见声音和声音有关一切现象和规律,毕竟空寂。这就称之为修观。
  三、鼻嗅香时修止法。随所闻香气,就知道像火焰一样飘忽不定,不存在实际意义。如果闻到顺从心情的香味,不起贪著之心。对于违逆心情的臭味不起嗔心,对闻到既不违逆又不迎合自己心情的香味时,不产生误思乱想,就称之为修止。
  什么情况下称之为在闻香中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我现在嗅闻香气,是虚诳不实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嗅神经与香尘的因缘和合的缘故,因而产生鼻子嗅觉对香臭的识别,其次产生嗅觉意识。产生强迫闻取香气的嗅觉现象。因此就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想法。所以称之为闻香。然后反复观想闻香过程的心态,并不见相貌。应当知道,闻香和一切嗅觉现象和规律,毕竟空寂。这就称之为修观。
  四、舌受味时修止法。紧随所感受的味道,就知道好像在梦幻中尝到味道一样。如果得到顺着自己心意的美味不起贪著,对违反自己心意的恶味不起嗔心,既不违逆又不顺从自己口味的,也不起分别心思。这就称之为修止。
  什么情况称之为舌尝味时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现在所尝的味道,实际上不可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内外苦酸甘辛醎淡六种滋味的性质没有什么分别。因为舌的味觉神经和味尘因缘和合而成,就产生出舌头味觉神经对滋味的识别,其次产生味觉意识,产生强迫尝取不同滋味的味觉现象。因此就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想法产生。反复观想联系各种滋味的认识,不见相貌。应当知道享受味道的舌头内的神经系统及一切味觉现象和规律,毕竟空寂。这就称之为修观。
  五、身体受触觉时的修止法。跟随所受的触觉,就知道如影子幻化不实。如果受到顺从自己心情的快乐的触觉,不起贪著。如果受到违反自己心情的痛苦的触觉,不起嗔恼。受到既不违反自己心情又不顺从自己心情的触觉时,不起忆想分别的心态。这就称之为修止。
什么情况下身体受触时修观呢?应该作这样的观想,对于轻重、冷暖、涩滑等感觉现象,都称之为触。头、体腔、二手、二足等六个部分,合起来称为身体。触觉的性状是虚假的,身体也是不真实的,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先产生身体触觉认识,然后产生触觉意识。忆想分别触觉的苦乐等现象。所以称之为触。反复观想联系触觉的心态,不见相貌。当知受到触觉的身体内神经系统及一切现象和规律,毕竟空寂。这就称之为修观。
  六、意念修止观法:像开始介绍静坐过程中就已明白交待清楚了。从以上六根修止观的过程中,跟随意想所用而应用的过程,一一都具有五种的意义。在这中间已经广泛的分别介绍过了。现在不再重复分辨。修行人如果能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状态中修止观的话,应当知道这个人真修大乘菩萨道,如大品经所说的: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服僧伽棃 ,视瞬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衍。(佛对须菩提说,如果菩萨在行时知道在行,坐时知道在坐,甚至在穿僧衣时,观想任何一瞬间出入期间都一心一意处在禅定中。应当知道这个人可以称之为菩萨中的大菩萨。)再者,如果能这样在一切处中修行大乘菩萨道,这个人就是世间最殊胜最上无法比拟的修行人。释论偈中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诸恶 憺泊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 求利无厌足 衲衣在空闲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观诸法实相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伦匹
 (偈文译白:安闲静坐在林树中间,在寂静无声中摧灭许许多多的罪恶念头。自己心情安然平静,处在一心禅定之中。这种怡乐不是天上的欢乐。凡人求取的是世间的利益,名誉、地位、豪华的衣服、美好的床褥等等图个舒服。这种乐并不安稳,这种人求利贪得无厌永不满足。修行人穿一件千补百纳的衣服在空闲处静坐,行动与静止时心中常处于一心不乱的状态。自己以智慧明白事物的真相,观诸法显现实相。在种种诸法中,都以相等的佛法标准来观察,就深入到一切事物的内部的本来面目。以极高的智慧来观察分析事物而心态处于 寂静安稳的状态,在三界内没有人能和这修行人相比拟的。)
作业思考题
1、在一切时中修止观法一般有哪二种?
2、一般修行人有哪六种缘?经历六缘如何修持止观?
3、一般修行人有哪六种外尘境?对治这些外尘境,应如何修持止观?
第九章 修习止观的善相的形成 前言:修习止观到一定阶段,会产生许多慈悲相.称之为善根发相。怎么会产生的呢?
修行人如果这样能从假观进入空观中,善于修习止观的话,就可以在静坐中感到身心明净。这时候应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必须认识清楚。现在简明扼要地阐明善根发生的现象与规律。
一般有二种不同的善根发相:
一种是外善根发相:所谓有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各种听学经论等善根开发。这种属于外表事相上的开发,如果发菩提心正修止观则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发生。
二是内善根发相。所谓各种禅定法门善根开发。其中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明白善根发相的五种情况,第二分别正邪二种禅定发相,第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
第一要明白善根发相五种情况 :
一息道善根发相:由于修行人善于修习止观,时间长久,自觉身心调节适宜妥当,妄念止息。这是因为自觉其心念渐渐入定,至欲界定进而入于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在此定中,不见身心相貌。在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自已觉察不到在修息道,到达不修而修的地步,不退也不失。忽然在定中觉得身心运动,有八触现象发生。所谓觉得有痛、痒、冷、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发生。此时身心安定,明净悦豫快乐,不法比喻。这就是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的显现。或者在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感觉气息的出入的长短,全身毛孔放大稀疏,随即心眼见到体内骨、肉、皮、毛、五脏、六腑等三十六物,好像开仓见到各种粮食豆类棉麻等,心情大惊喜。过后以上惊喜情况消失,就处于寂静安快的状态中,这是修习随息十六特胜止观法门,所出现的善根发相的缘故。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修行人如果在欲界未到地定中,觉得身心虚寂,忽然发现男女死尸,死后发生膨胀、烂坏、虫穿、血污、脓流等悽惨状况,又见白骨狼藉成堆。其心(恐惧不要有)悲喜流泪,生出厌患所爱的现象(即出离心产生),此为九想观善根发相的显现。或者在静定中忽然见到身内不干净,身体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颅至足节节相抵拄,见此白骨现象,自己定心安隐,惊悟人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人、我二种执见。这是八背舍善根发相的显现。或者在定中见到身体内外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房屋山林,全都不干净。这是大不净善根发相的显现。
三慈心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为修习止观的缘故,在到达欲界未到地定中,忽然发心慈悲忆念众生或者使有关系的亲人得到快乐的相貌,随即发生深禅定。内心悦乐清净,无法比喻。对于普通人及对己有怨有仇的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也生起慈念心。从禅定出来,他的心态悦乐可亲,随所见到,脸色慈和,未说先笑,这是慈心善根发相的显现。悲喜舍心发相,也以此类推可以知道。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修习止观的缘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在身心静定中,忽然觉悟,心中生起推究寻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无明、行等十二因缘中的种种关系,不见人我执见,即脱离了断见与常见,破除了各种固执的错误见解。获得禅定安隐,分析理解的智慧获得开发,心中由于修行得道,生起法喜。不念人世间的事情,乃至色受想行识五阴、六根六尘的十二处、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中的状态,也不去分别,一切不念。这就是因缘观善根发相的显现。
五念佛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为修止观的缘故,如果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忆念佛的十力、无畏与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忆念佛的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这样的思念时,就发出了对佛菩萨的爱敬心,三昧禅定获得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没有了丑恶的心态相貌。从禅定起,身体轻松利索。自觉功德巍巍,光彩照人,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的显现。另外,修行人因为修止观的缘故,如果得身心清净或发现世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所食不净的现象。发现一期生命的死亡是下一期生命的重新开始的现象。发起了念佛、法、僧三宝,念戒、念舍、念天、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觉悟佛道七觉支、八正道,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等一切法门的开发的显现。在中间应当广为分析清楚。所以经文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第二分别真伪二种禅定发相,有以下情况须分辨清楚:
一者,辨清邪伪禅发相的情况。修行人如果在禅定中发有如下的样子,是属于邪伪之相,所发之定,称为邪定。诸如身体扰动或者如物镇压身上,或者身轻欲飞,或者如被缚或者身体自然下垂萎靡不振,或感寒冷或感壮热。或见种种不正常的境界或者有昏沉的心态或者起种种可怕的感觉,或者时时念叨外界散乱杂事、善事,或者欢喜急急忙忙的动来动去,或者有时候忧愁悲思,或者有时候有恶毒的感觉使行者身毛惊竖,或者有时大乐后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定同时发出,称之为邪伪。此种邪定如果有人爱著,就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大多会失去正常心态,导致发生神经错乱。或者有时诸鬼神等知道此人念著其不正常的法门,就加强势力令其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来迷惑世人。凡是愚昧之人见说他是得了道果,使大家信服。实际上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这个人命终之后,永远不再遇到佛,还要堕落到鬼神道中。如果静坐中多实使的乱人心智的邪恶之法,就会堕落到地狱中。修行人在修止观时,如果发现证明有如是邪伪之禅相出现,就应当拒绝。如何拒绝呢?如果知其虚诳邪伪,自己正心不受不著,就会消失。应当用正观(此正观是指从假入空观法,观法是应认为所见之相皆是虚妄不实,都是暂时的假相,然后观想都归于空相,如此一观想,随即消失不见。)破之,就会立即消灭。
二者辨真正禅发之相。
修行人如果在静坐中,发诸禅定时,没有以上的种种邪法出现,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安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运用智慧鉴别真伪的能力增强,身心柔软微妙,谦虚安隐,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定发相的显现。譬如与恶人共事,总是互相抵触生烦恼。而与善人共事日久见其美德,身心愉快。分析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也是如此。
第三明白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如果在静坐中诸善根开发时,应当用止观二法修行使令增长进步。如果宜用止时,就用止来修。如果宜用观来修时,就用观来修。 
作业思考题:
1、外善根发相内容有哪些?
2、内善根相内容有哪些?
3、在长期修持止观过程中,会有哪五种善根发相出现?每一种善根发相的具体内容如何?
4、在修习止观时,有时出现邪伪之相,如何鉴别?如何克服?
5、在修习止观时,真正的禅发之相是什么?
6、怎样说明自己已经达到正确修行止观法门了?
第十章 魔障的觉知与灭除法 复习上章内容:(询问上章问题)引入:如果修习止观不恰当会有哪些魔障?如何发现?如何灭除?
一、 魔障的表现有哪几种?
一般有三种:
一是四大不调引起的疾病,
二是过去世的恶业引起的疾病,叫业障病,
三是由现世受鬼神缠绕而引起的鬼神病。
魔,是古印度的梵音魔罗的略称,魔罗译成中文称之为杀害众生的魔鬼。要抢夺修行人的功德法财(属精神财富),击杀修行人的智慧性命(使之变得愚蠢),这就是所以作这些事情的称之为恶魔的原因。像佛陀以功德智慧超度众生获得解脱,使之趋入涅槃为应作的事情。魔鬼经常以破坏众生善根流转生死为他们的事业。如果安心修行正道,由于这个原因,修行功夫深、道行高的方才知道魔力的强盛。(修行人必须提高警惕)仍须要善于识别假象魔事。(一点也不能马虎。)
二、魔有哪几种?
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
1,前三种都是人世间的经常遇到的事情,是随各人自己心中所生,应当以自己心态正确来除灭赶走。
如何灭除前三种魔事的方法:
一烦恼魔的去除法:念佛拜佛读经即可去除.
二阴入界魔的去除法:可以观想莲花,佛菩萨等等即可去除。
三死魔的去除法:念佛放生勤做善事,吃素念佛.即可长寿!寿命终了,还可往生极乐世界!
去除鬼神魔的方法如下: 
  鬼神魔有三种:一是精魅,二是堆剔(tī)鬼,三是魔恼。
去除第一种精魅(mèi)的方法:
现象:精魅是在十二个时辰的兽怪的灵性信息,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或变成有名望的老年人的模样,甚至以可怕的身影等等不一而足。恼乱迷惑修行人,这种精魅鬼怪在要捣乱修行人的时候,各各大概在相应的时辰而来,这须要善于识别。如果在寅时来的,必是虎兽等。如果是在卯时来的,必是兔鹿等。如果在辰时来的,必是龙鳖等。如果在巳时来的,必是蛇蟒等。如果在午时来的,必是马驴驼等。如果于未时来的,必是羊等。如果申时来的,必是猿猴等。如果酉时来的,必是鸡鸭乌鸦等。如果在戍时来的,必是狗狼等。如果在亥时来的,必是猪等。子时来的必是鼠类。丑时来的,必是牛等。
去除方法:修行人如果知道什么时辰来,就知道是什么兽类的精怪,说出其名字,大声诃责,就会熄灭消失。
去除第二种堆剔鬼的方法:
堆剔鬼出现的现象:它们作许多恼触修行人的事情。或者像毛毛虫之类及蜈蚣蝎子之类在修行人头面上钻刺叮咬有非常明显的痕迹。或者突然袭击修行人的两腋下或者紧紧抱住修行人使他透不过气来。或者说些动听的话或者大声喧闹。或者以各种走兽的形态吓唬人。真是异相非一,来触恼修行人.
去除方法:修行人一心闭目,暗暗地呵斥责骂那些堆剔鬼,我现在认识尔等,你们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的吉支,是以邪恶之见,喜欢破坏修行人戒体的坏种。我现在严持戒律,始终不怕你们捣乱。如果是出家人,应诵戒本。如果是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等,就能使那些鬼魔伏地后退而去。像这许多种种阻挠为难恼乱修行人的相貌,以及其他断除魔恼的方法,一并(参考)如禅经中所详细的说明。
去除第三种魔恼的方法:
现象:大多魔障化作三种五尘(色声香味触)境界:一种是使修行人做违反感情愉快的,使人可怕的五尘事情,令修行人害怕。第二种是使修行人做高兴可爱的五尘事情,令修行人的心贪著悦境。第三既不难过也不开心的平等五尘境界,动乱修行人的心志。所以说魔的名字叫做夺人慧命的杀手。也叫伪装有花卉的毒箭。也叫做伪装有五种美妙情欲之毒箭。射中人们的五种情欲(色声香味触)。所以在种种美好的现象中惑乱修行人。像作顺利境界的,如变作父母兄弟、诸佛形象的,又变作端正可爱男女的。又譬如使令人心著违逆情景的,或变作虎狼狮子罗刹鬼魔之形的,种种可怖的景象吓唬修行人的。或变作既不违逆也不顺畅境界的,一般的平常之事来动乱修行人的心态,使之丢失禅定。所以称之为魔障。或作种种好听的不好听的声音,作种种香的臭的气味,作种种好吃的不好吃的东西,作种种痛苦的快乐的境界等等来接触修行人,都是魔事。其现象非常之多。总而言之,如果作种种五尘境界来恼乱修行人的,令人失去善法的,起诸烦恼的,都是魔障!其魔性就是能破坏平等佛法!能令修行人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种种障碍修道的现象。如经中偈说: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 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偈文译白:欲望是侵犯和破坏你们修行的第一支军队,忧愁是使大家情绪低落的造成退堕的第二支军队,饥渴是恼乱修行人的第三支军队,渴望求受是阻碍修行的第四支军队,贪恋睡眠是妨碍修行的第五支军队,恐怖畏缩是妨碍修行的第六支军队,怀疑懊悔是妨碍修行的第七支军队,对人嗔恚是阻碍修行的第八支军队,接受名誉、利益、供养的虚妄之事情是妨碍修行的第九支军队,自高自大对人傲慢是妨碍修行的第十支军队。像这许多的阻碍修行的魔军,压没出家人使之退堕。我以禅定智慧,破除你们这么许多的魔军,必然得成佛道,并且度脱一切有缘人脱离苦海。)
去除方法:
修行人既然觉知魔事,就应当拒绝。拒绝的方法有二种:
  一者修止拒绝它。凡是见到一切外界的许多恶魔境界,全知道是虚诳不实,不忧不怖,不取不舍,不妄计分别。则心态平静寂然,所见境界自然消失。
  二者修观拒绝它。如果见到如上所说的种种魔境,用止不能去除,就得用观想法。向内反复观想能见之心,不见处所。魔有什么好恼乱的?如是观想时,相继当时就灭除消失。
  三、对于魔境要有正确的心态:
  自己勿生恐惧的想法,不惜身躯生命,正念不动,知道魔界有真如佛性,就是佛界的真如佛性。如果魔界的真如佛性与佛界的真如佛性都是佛性,那么就是同一个真如佛性就没有第二个真如佛性。如是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对魔界无所舍,对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不现。再则,见到魔境不消失,不要生忧愁。如果见到消失也不要生出欢喜。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未曾见有人坐禅时,见魔化作虎狼来吃人的。也未曾见到魔化作男女来成为夫妇的。遇到幻化之境,愚笨的人不了解这是虚妄之境,心中就生起惊怖害怕及贪著,于是心乱如麻,失却禅定发生狂乱。是自己造成的过失。都是修行人没有智慧受到的过患,不是魔所作的事。
  四、当诸魔境恼乱修行人,或者经过几月几年不去,应该正确处理:
  1、就应当端正心念,意志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愁恐惧。
  2、应当读诵大乘方等诸经及治魔真言,思想集中默默诵念。观想思念佛法僧三宝。
  3、出定后,也应当诵咒自防。忏悔罪障,生起惭愧心。并及时读诵戒律。邪恶的言行对正修行人就起不了干扰作用。时间长了自然灭除。
  4、对于初发心修行禅定的人,必须亲近善知识,必须及时解决有这等危难的事情。
  如果有魔入于人心,就能令修行人心神狂乱,或者喜喜哈哈,或者忧愁。如时日一久便成不治之症而导至死亡。或者有时令得各种的邪禅邪智神通的人运用某种咒语解决一些问题,还为人说邪法,所谓教化别人,使许多人信伏上当。结果呢,那些上当者,以后就破坏别人的出世善事,又破坏正法。
  修行人在坐禅中,没有深思熟虑就不能随便接受各种境界。总而言之,如果要想遣除邪魔,归于正道,应当观诸法实相,善于修习止观,则无邪不灭。所以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如果对境界分别忆想,就是进了魔罗邪法的网中。对境界如见非见不动摇不分别,就是以后成佛的法印证明。)
作业思考题
1、魔障的表现有哪些?
2、魔有哪几种?试说明鬼神魔的如何破坏修行人禅定的?
3、当有魔障时,修行人的正确心态是什么?
4、如何拒绝觉知的魔事?
5、对于经久不去的魔事,应如何正确处理?
第十一章 运用止观法治病的要点 前言
复习上一节内容:提问问题。(引入)
人们总有魔障,就会生病。如何知病识药,为人治疗各种疾病!是天台学人必须学习的内容!
  一、修行人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发生疾病的原因:
  修行人在安心静坐修道过程中,有时候发生四大不调造成修行人有病患。因为现在运用观心、息道过程中,激发了本人旧病复发。或者有时候(在坐禅前)不能善于调适身、心、息三件事,致使身心内外有所违反坐禅要领,所以有病患产生。
  二、修习禅定,正确使用心念有什么作用?反之又有不好?
  对于坐禅的方法,如果能善于正确使用心念的话,则四百零四种病自然治愈。如果运用心念不适当,则四百零四种病,因此就会发生。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自己进行防治疾病又要化解别人的疾病,应当善于识别病源,善于认知静坐中内心治病的方法。一旦触动病根,不但对修行道业有妨碍,甚至考虑到有生命的危险。
  三、修行人明确治病方法有二种:一种明白疾病发生的症状,二是明白治病的方法。
(一)明白各种疾病发生的症状:
疾病发生虽然有许多途径,大略提出不过二种。
第一种是因四大变化引起的发病症状。
1, 如果地大增多,则有肿块和淋巴结增大,身体沉重步履艰难,身体骨瘦如柴。如是等一百零一种疾病发生。
2, 如果水大增多,则有咳脓痰,身体阴寒,两胁胀满,消化不良,受寒腹痛水泻等一百零一种病发生。
3, 如果火大增多,就有怕冷怕风,体内发高烧,肢节酸痛等症状发生。口腔呼吸,时大时小,急性痢疾里急后重的危症等一百零一种病发生。
4, 若风大增多,则身体虚弱怕风,头重脚轻,寒战打抖,头痛剧烈。肺气肿胀积水造成胸闷胀急,呼吸困难,呕逆气短,是病危的症状。如是等一百零一种病患发生。所以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不调的发病症状,各有其病理机制。应当在静坐时或者观察梦中景象。
第二种是五脏生病患的症状:
1, 从心脏生疾病的,身体怕冷怕风,易生伤风感冒发热头痛,口干舌燥等因心主宰口腔的缘故。
2, 从肺生病患的,身体胀満,四肢酸痛,心闷鼻塞等症状。是肺脏主鼻的缘故。
3, 从肝生病患的,大多没有欢喜的心情,忧愁不乐,悲思易怒,引发头痛,眼睛昏暗(现代医学证明,糖尿病引起白内障和眼底出血失明。生肝炎的病人,发怒时可使眼压升高,眼睛发红等有引发青光眼的可能,也会失明。)等是因肝脏主宰眼睛的缘故。
4, 从脾生病患的,身体表面风疹块遍布,奇痒疼痛,饮食无味等是因脾主宰舌头的缘故。
5, 从肾生病患的,咽喉肿胀噎塞,腹胀耳聋等因肾主宰耳神经的缘故。
诊断办法:
五脏生病情况众多,各有其不同的症状。应当在静坐时及观察睡梦中的预示的状况可以知道。
像这种四大失调和五脏病患引起的原因并非只有一种,病相类别很多。修行人如果要修止观法门,对于急性发作的虚脱症状和病灶之间的关系,应当善于知道引起的原因。此二种症状都是通过内外种种不利因素发动引起。
如果受外伤、寒冷受冻、风吹受凉或者闷热中暑、饮食不消等导致四大不调和五脏发病。应当知道是因外界的因素发动病患的。如果由于运用心意不调,修习止观的方法不合法度或者是在禅定中发生境界时,不知取舍而导致四大不调和五脏生病。这是是因为体内原因发病的现象。
有三种得病的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脏增损得病的,就像前文所说。
二者由鬼神所为得病的。
三者前世恶业今世受报得业障病。
一般来说,开始得病及时治疗,很容易治愈。如果时间拖久了不根治,就成为慢性病。身体虚弱没有抵抗力,就会形成病灶,随时有发作的可能,治愈就很困难。
(二)明白治病的方法:
这既要深深地知道疾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运用适当的的方法给于治疗。治病的方法就有多种途径。举出最重要的来说,不外乎止、观二种方便法。
  1、怎样运用止来治病呢?有位师傅说:只要安心止在病灶的地方,就能治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心是一期生命的主宰。譬如王所到之处,群贼尽皆散去。其次有位师傅说:止心守在脐下一寸丹田处,思想集中经过时间久长地守此,大多能治病。有师傅说:经常止心于足底下,不论行住坐卧,都能治病。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以四大不调的缘故,生出许多的疾病。这是心识向上使气血上冲,所以使四大不调。如果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许多疾病就会排除。有师傅说:只要知道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大多有所治。为什么呢?由于身上略有不适,就心念忆想好像有某种疾患生在身上,造成了气血不顺畅,鼓动了四大不调而生病。心平气和欢悦,许多病就会消失。所以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缘?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明,用止治病的方法是很多的,所以也就知道善修止法能治许多病症。
  2、明白用观法治病。有师傅说:只要用心观想,可用六种读音声发出气流治病。就是用观法治病。有哪六种音声气流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读戏)。这六种出气的方式都是由于口腔嘴唇的姿势不同,使音声在口腔内造成音频共振也就不同,从而在心意的调节下,不同音声所起的治疗对象也就不同。口腔与唇舌的绵软轻微的转换调节音声气流,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有音声治病颂说: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位师傅说:如果能善于运用观想十二种息法确能治愈许多疾患。一是上息,观想气血上行。二是下息观想气血下行。三满息,观想气血充满全身。四焦息,观想气血聚焦对准病区。五增长息,观想气血使自己强健。六灭坏息,观想气血使自己力量增强。七暖息,观想气血像火一样暖和。八冷息,观想气血像冰块一样放凉气。九冲息,观想气血冲开阻塞的筋脉。十持息,观想气血平静使寒战的身体不再抖动。十一和息,观想气血平和抵抗力增强通治四大不调。十二补息,观想气血获得自然界四大的弥补,宇宙之真气正向体内注入。
  善于运用观想法治病,对许多疾病都比较有效。有师傅说:善于运用假想观,能治许多疾病。例如怕冷,可以观想身中火气,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泛说明的。又有师傅说:只要用止观法检查分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然会好。如是种种说法,用观治病,运法不同,只要善得其意义内含,都能治病。
  因为不会止观法治病,就不要变更去学气功和辟谷功夫,恐怕生出异常错误的见解,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对于金石草木之类的药物只要与疾病相应也可服用。如果是鬼神致病,应当用坚强的心念加真言咒力相助治疗。如果是宿业报障致病,则必须修福(放生)、忏悔,疾病则能较快消灭。此二种治病的方法,如果修行人善得一种法门,就可自己治愈自己的疾病,还可为人治病。何况能通达止观二法的全部意义。
  如果全都不知,则病患生起没有办法治疗,不仅仅是废弃修行正法的事,恐怕连生命也有危险。那怎么能自己盲目地去作还教别人呢?所以修习止观的人,必须善于解悟内心治病的方法,其治病的方法不只是一种。理解懂得内中意义的并能正确运用的在于人自己。再者在静坐中治病,仍然更必须兼备具有十种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十种方法就是: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
  什么叫做信?相信此法一定能治病。
  什么叫用?平时经常使用。(就不会忘记。)
  什么叫勤?就是运用时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一点也不马虎,病情以治愈为标准。
  什么叫常住缘中?细心观察念念不忘依止观法门治疗,而决不依靠其他的不规范的方法来治。
  什么叫别病因起(法)?就是能清楚鉴别病因及病在什么部位,决不能搞错。这和前文所说的一样。
  什么叫方便?就是善巧地运用观想及息法把病人的不良信息排除在体外,把真气施入病人体内,这就是吐纳运心缘想之法。就能达到善巧成就,不会出现不适宜的情况。
  什么叫久行?当初修行人运用止观治病,不是马上就能凑效得益的,这一定要日积月累地经常习练才行(逐步取得治疗经验)。
  什么叫知取舍?知道有益的治病方法就坚持,不利于治病的就一定要舍弃。在治病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善于调节变换。
  什么叫持护?就是善于识别不同的条件,像天气情况、环境状态、病人心情,饮食起居等等都要识别清楚。
  什么叫遮障?就是有了某种得益,不要向外对别人说如何如何!如果宣说,别人不可能不生怀疑和诽谤。如果依照这十种办法去给人治病,必定能成功有效,不会有落空的情况发生。
  三、用止观治病的要领
  用止观治病,是对于修持有素者而言,不但能治自己的病还能为人治病。为人治病:
  一是识病并知病理,是四大不调致病、还是业障所致的业障病、还是鬼魂精怪缠身所致的鬼魂病。
  二是用何种治病方法为最方便,目的是使患者既省钱又快又安全地治愈。如四大不调,可用药物也可用止观法治。是业障病,如各种癌瘤和各种慢性疾病,可用念佛拜佛消业障治之。如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患者可盘坐并两手合掌,虔诚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形象,在观世音菩萨的左手拿的净瓶中,大悲水,正灌入患者体内,观想病灶消失。边念边观想,一般在一个月之内病根消失。至于鬼魂缠身致病,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当持咒遣之。自己不会可请有此功夫的行人治之。最方便的办法还是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想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正为患者治病。如是观想,一般也在一个月时间内即可正常。不会观想的,只要虔诚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效果也极佳。读者不妨试试。修持止观法门到一定程度,修行人就会功到自然成,自然身体健康,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作业思考题
1、修行人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发生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2、修习禅定,正确使用心念有什么作用?反之又有不好?
3、修行人明确治病方法有哪二种?
4、病人发病的症状有哪些?
5、如何使用止、观法治病?如果不会运用止观治病,应怎么办
第十二章 介绍几种特殊修持法与治病方法 第一节 台密修行法    现在介绍几种台密修行法如下:
练功法:
  修行者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双足分开离一尺左右。二眼平视,面带微笑。思想集中,专心致志,深信不疑。
  ⑴二手磨擦108下,思想集中在手掌上。然后二手合掌胸前,约二分钟。观想观世音菩萨。再二手掌慢慢分开,十指相对。在二手相距三十至四十厘米时,二掌心相对。然后二手慢慢相互靠挥。相距十厘米左右。如此开合108次。作完后,二手合掌胸前二分钟。观想观世音菩萨。
  ⑵二手磨擦108下。思想集中在动作上。然后二手分开约30至40厘米左右。掌心相对。使手擘与胸部围成椭圆形。用意念左手掌心向右手发气,右手掌心吸气。观想左手所发之气被右手掌心接收。观想内气为发光之光流绕擘及体腔回到原来发气的手掌心。这样观想108次。
  然后,换右手发气,左手接气。也是108次。二手合掌,观想观世音菩萨。
  ⑶二手磨擦二分钟。然后二手掌分开30厘米左右,观想二手中间有直径为十厘米左右的发光之球。然后二手分开50厘米左右。如是由大到小地开合。二掌心中光球也随之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如此开合108次。双手把中间的光球观成二个,分别接在左右手掌中,慢慢举过头顶。在举过头顶后二三秒钟后,观想二手中光球从二擘通入小腹的丹田(脐下三寸左右)中合成一个大光球。然后二手合掌二分钟。观想观世音菩萨。
  ⑷在早晚时,面对与地平线相平的太阳的红橙色的圆和之光。二足分开与肩同宽。二手合掌向太阳问讯。请日光遍照菩萨和太阳菩萨加持。然后二手指向太阳。似抱球状。观想左手向太阳发球状之气,观想球状之气穿过太阳,然后由右手接气收回。如此左右手各与太阳交换108次,然后合掌。观想观世音菩萨。此时有热气流流过体腔。能使身体强健。如是修持,会有各种强烈的感觉,则能治各种怪病。
  ⑸当阴雨天时,可观想空中有一明亮的太阳,可与之交换光球,同上练习。练习日久,会有强热感。然后合掌,观想观世音菩萨。
  ⑹晚上,当有月亮时,也可用同样办法,与月亮交换气息。请月光菩萨加持。
  以上练习时可坐可站。以站者为佳。
  2、收功法:
  ⑴二手合掌于胸前后结“三归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后左手五指抱右手。右手食指顶在左手食指上面第一节上,右大拇指压左大拇指。
  并默念“嗡——啊——吽”发长音三遍。然后双手交叉于小腹。观想观世音菩萨三分钟。把观世音菩萨圣像渐渐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天空。二手臂慢慢从二侧举过头顶。二手掌向天,观想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真气,像大悲甘露水一样贯穿全身。使体内病气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气贮存。然后再结三宝印。收功完毕。
  3、念力增强法
首先观想观世音菩萨。(记熟观世音菩萨形象)
  第一种念力观想法:
     ⑴首先全身放松而站,二足与肩同宽。双眼轻闭。二手合掌于胸,向观世音菩萨问讯。然后用中指,在印堂穴(眉心)逆顺绕108次或49次的轻轻按摩。
  ⑵运用念力,使空中太阳(光球)从印堂穴进,会阴穴出108次。(会阴穴在肛门口前二指处,此穴也称海底穴,观想此穴身体可以健康。)第二步,观想太阳从会阴穴进,印堂穴出49次。
  ⑶自然站立,观想用意念力使空中太阳(光球)从印堂穴进入,然后分成四路从二手掌心和二足心出,再回到空中的太阳,绕行108次。然后用念力使太阳(光球)从二足心进,通过身体从印堂穴出,回到空中的太阳。绕行49次。
  ⑷用念力,使太阳(光球)从头顶的百会穴(只观想头顶中心也行)进入,从印堂穴出,绕行108次。然后使太阳分成二个,从百会穴与印堂同同时进,再从会阴穴出,绕行49次。
  ⑸第一步,观想空中左边上空有一个太阳(光球强),右边上空有一个月亮(光球弱),运用念力使太阳和月亮同时从印堂穴进,又分别从二手掌心出108次。
第二步,使太阳与月亮从印堂穴进,二足心出108次。
第三步,运用念力使太阳与月亮从二手心、二足心进,印堂出49次。
  第二种念力观想法:
运用念力,使太阳从头上进,慢慢经过大脑、眼、口、咽喉、内脏器官至腰部大腿,一直到双足心排至地下。运用念力观想体腔内骨骼、内脏、毛孔三十六物,都非常清楚。
以上二种念力观想法,分别需要40和10分钟。
2、收功法:
  ⑴二手合掌于胸前后结“三归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后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顶有左手食指第一节上,右大拇指压左大拇指。并默念“嗡——啊——吽”发长音三遍。然后双手交叉于小腹。观想观世音菩萨三分钟。把观世音菩萨圣像渐渐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天空。二手臂慢慢从二侧举过头顶。二手掌向天,观想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真气,像大悲甘露水一样贯穿全身。使体内病气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气贮存。然后再结三宝印。收功完毕。

4、白骨观与白骨流光观修持法:
⑴白骨观法
当学会前面的内气增强法和念力增强法后,就开始学修白骨观法。就很容易成功。
  第一步,观想(念力)自己的白骨很自然地出现在眼前。不管开眼闭眼,都能清楚地看到。如果不见,可闭眼,观想在印堂穴部位中有一副白骨。这副白骨逐渐增大至和本人身体一样大。自我感觉清楚。各个关节分辨明白。
  第二步,观想空中的太阳发出一股强烈的光,光虽强而并不剌眼,光照射进印堂穴中。运用念力,使光强增大,从印堂中射入体内。使在白光的照射下,体内白骨清楚可辨。自己就是一堆白骨,无思、无记、空、非有情、非无情、无有挂碍。入定三分钟左右。
  收功法同前:
  ⑴二手合掌于胸前后结“三归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后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顶有左手食指第一节上,右大拇指压左大拇指。并默念“嗡——啊——吽”发长音三遍。然后双手交叉于小腹。观想观世音菩萨三分钟。把观世音菩萨圣像渐渐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天空。二手臂慢慢从二侧举过头顶。二手掌向天,观想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真气,像大悲甘露水一样贯穿全身。使体内病气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气贮存。然后再结三宝印。收功完毕。
   ⑵白骨流光观修持法;
  当以上修成功后,使自己方便地观到自身的一堆白骨。能使粗大烦恼,贪嗔痴悉皆灭除。然后观想自身骨节——洁白光亮如白玉。观相在骨骼的中心均有一红线,正放出光明。光明射到白骨之外,并笼罩全身。成一光团。当每日练习,光团的范围就越来越大。开始光团有手擘那么远,后来就加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在观想光团加大时,要逐步来。先一擘长,后一屋大,再有一城大。然后一国大。如是修持。(该法能治愈骨髓之病。)
  (或修持30分钟后)收功法同前。
  5、白毫光念力观想法
  ⑴白毫光念力观想法一:
  自身观想被一无限大的白色光球包围。而自己坐在光球之中心。并体会这种被光包围的感觉。(有温暖的感觉。)
  当吸气时,光球从印堂进入身体左边,从上向下照射。从左足的足心注入地下。左边的骨骼观察得清清楚楚。
  呼气时,使白光球,从足心进入身体右边。由下向上照。再由印堂穴射出。此时内观右边骨骼也清清楚楚。
  这样观想成熟后,使用念力吸气时,观想白光,从印堂进入右边向下照入地,观想右边骨骼清清楚楚。呼气时,球状白光从身体左边足心(涌泉穴)由上照射,从印堂穴出(天目穴)使观想左边骨骼也清清楚楚。
  吸气时光从印堂穴进,身体左边下足心出,呼气时光从右边足心进,从身体右边向上从印堂穴出。如是循环不息。分别观想左右边骨胳都清清楚楚。
  ⑵白毫念力观想法二:
  吸气时,白光球从二涌泉穴进入体内。光从二大腿向上照射。可见二腿光明。再向上照射五脏。此时五六腑清清楚楚可见。骨骼也清楚可见。呼气时,使体内之光,从印堂冲出体外。此光细、猛、白,由近及远。下一次吸气时,则把呼出之光,应全部从印堂穴吸入体内收回。然后使白光下降,内脏器官清晰可见。呼气时这道白光,则从足心射出。如此修持观想,形成一个半圆环状的环形光。日久则会打开天目穴。
  ⑶白毫光念力观想法三:
  吸气时,冥想宇宙中八万四千三昧真火明球。从全身八万四千毛孔同时进入体内,汇集在下丹田中,形成一个大明球。
  呼气时,体内所观的又大又亮又红又热的真火明球,以丹田为核心,发出极强的红光和热量。并发出震耳的轰鸣声。
  如是反复练习,体内能量则极大。
  ⑷白毫光念力观想法四:
  由于修行人自己的真火光球越来越强,当吸气时,观想涌泉穴与丹田穴同时吸收光能量,呼气时由天目穴向外射出光束,射得很远。反复训练,然后试验,呼气时,用此念力光折断树枝花枝或击碎石头。日久则能成就极大功能。此法不能用于伤人。(所以要修持慈悲心,要以德报怨的心态对人才是。)当用此法时,要求:怒目、凝神、咬牙、念力威猛。心想念力一定能折断树枝或击破石头。此法为降魔、治病之妙法,只有大慈悲者才能修持成功。
  收功法同前:
  ⑴二手合掌于胸前后结“三归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后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顶有左手食指第一节上,右大拇指压左大拇指。并默念“嗡——啊——吽”发长音三遍。然后双手交叉于小腹。观想观世音菩萨三分钟。把观世音菩萨圣像渐渐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天空。二手臂慢慢从二侧举过头顶。二手掌向天,观想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真气,像大悲甘露水一样贯穿全身。使体内病气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气贮存。然后再结三宝印。收功完毕。
    6、练习此观想功法时的感觉:
  ⑴在练习该观想功法时,会有热、麻、胀、痛、跳动、轻松等感觉。
  ⑵在观想时,有时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出现。
  ⑶会内视到各人体腔内的五脏骨格的情况。还能听见各种音响。
  ⑷体察人在光中,光在人中。好象宇宙之气与光团与自己合成一体之感。自觉众生平等如虚空,身心愉快自在,有忘我的境界出现。
  ⑸体察体内病气杂念排出体外,身体一天天更强健。
  ⑹练习该观想功法后,精力充沛。睡眠减少,冬不怕冷,夏不怕热。春夏秋冬感觉无有差别。
  ⑺可以激发神通。
三、 加行法
  1、第一加行法:
    念“归依金刚上师”三十万遍。
  2、第二加行法:念总持咒“嗡啊吽”六十万遍。
  3、第三加行法:
    念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嗡嘛呢呗美吽”三十万遍。
  4、第四加行法:称念“归依观世音菩萨”并礼拜三十万遍。
  效果:可获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既可把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自己的金刚上师,一切的修持法,均以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为自己的修持法门。专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就能充分获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可作到得心应手,不可思议。也容易入门得益极快。这就和《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相应。当学会咒法并能熟练运用后,真是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有想到病治之特效,而不是手到病治(当然手到也会病治,但善用咒法者,无需用手)。
第二节 天台宗真言修持法 一、持诵仪规:
     1、清净坛场
每日须依法持诵,先须金刚正坐:以右脚压左脚髀上。(或随意坐亦可。)手结三昧印:二手仰掌平伸胸前相叠,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相对轻抵触,安在脐下三寸的丹田处。此印能灭一切狂乱妄念。
  观想头顶上有一梵书“蓝”字。此字有光明遍照。犹如明珠。或如十五的月亮。也可在观想此字时,左手结金刚拳印:大拇拇捻无名指根第一节。余四指包大拇指握拳。此印能除内外障碍,能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佛珠。口诵法办真言21遍,真言为:
唵蓝(om lán )
   念诵“OM LAN”能净法界。若想若诵即能令三业清净,一切罪障可消除。能成办一切善事。所在住处悉得清净。若衣服身体不净,念诵此咒。即能清净。在洗澡后,也应持此真言即能得真净!以下作此梵字:
2、护身真言修持法
其次念诵护身真言21遍。真言为:
唵啮陵(om jí líng)
  诵此文殊根本一字陀罗尼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能灭一切罪业能除一切恶邪咒法,也能成办一切善事。能满足一切愿望。
  一字轮王咒:
唵部林
  念诵此咒,能得诸佛菩萨的护持,能摧灭一切恶魔等等。
念诵准提神咒:
那麻飒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念诵本咒,满一百万遍。则能得护法诸神的保护。有愿皆得。
念诵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呗美吽。
先念诵“唵蓝”(om lán ) 108遍或49遍,再念诵六字大明咒108遍。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念诵六字大明咒的效果:所在住处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众来会,使具得无量三昧。念诵者的七代宗亲皆得解脱。其腹中之虫也得菩萨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罗密圆满功德。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萨位,彼诸菩萨的所有功德与念诵六字大明真言一遍功德相同。
3、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法:
如有修行人有足够的时间,可修持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法。其修持 法如下:
第一步:在观世音菩萨前,先点香四支。三支在前一支在后。礼拜观世音菩萨三拜或九、二十一拜等。
第二步:在坐位上结跏跌。二手合掌。称念“那么(归依)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遍或二十一遍。还祈请关圣帝等天台宗的护法神来护法。观想自身八万四千毛孔都在呼吸。然后把呼吸忘了。
第三步:念诵“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咒49或108遍。(大约要一二小时)
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卢羯帝烁钵啰夜,菩提萨埵 婆耶,摩诃 萨埵 婆耶,摩诃 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利耶,婆卢吉帝室佛罗楞驮婆。南无那罗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利,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利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阁耶帝,陀啰陀啰地利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罚么啰,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娑罚参,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利,娑啰娑啰悉利悉利,苏卢苏卢,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利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尼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卢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在念诵真言密咒时,要观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站在虚空中,立在莲华台上。现千手千眼的神圣形象,放光万道,贯注修行人身中。毫光从头顶入,在丹田中贮存。从而自身能量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强。此法练成,可激发大神通。
第四步,观想自身八万四千毛孔都在发光,每一毛孔中均有一菩萨。每一菩萨又化八万四千光与菩萨,如是化作无量无边菩萨!充满虚空!
第五步,把充满虚空的光与菩萨均收回毛孔,进入丹田。
出定收功同前。
⑴二手合掌于胸前后结“三归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后左手五指抱右手。右手食指顶左手食指第一节上,右大拇指压左大拇指。并默念“嗡——啊——吽”咒发长音,念诵三遍。然后双手交叉于小腹。观想观世音菩萨三分钟。把观世音菩萨圣像渐渐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天空。二手臂慢慢从二侧举过头顶。二手掌向天,观想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真气,像大悲甘露水一样贯穿全身。使体内病气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气贮存。然后再结三宝印。收功完毕。
  4、定中生慧法:
  第一步:在阿弥陀佛圣像前,点香四支。三支并排,一支在后或前。然后向阿弥陀佛圣像顶礼三拜或九、二十一拜等。
第二步:坐位上结跏跌。先默念“南无(nāmó。归依)阿弥陀佛”49或108遍。然后默念往生咒21、49或108遍。
往生咒为:
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弥利多婆毗,阿弥得多,悉耽婆毗,阿弥利多,毗迦兰帝,阿弥利多,毗迦兰多,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娑婆诃。
第三步:默念“阿弥陀佛”。并且观想阿弥陀佛立在莲华台上,闪闪发光。作此观想时,必须坚固,定住境界不动。令心不取不著。虽眼所观,若有若无,如幻如化。即空即假即中。如镜中像,水中月。心想寂静,不可思议。
如此修持四十至六十分钟。出定。
收功出定:
⑴二手合掌于胸前后结“三归依”手印。二手握拳,然后左手五指抱右。右手食指顶有左手食指第一节上,右大拇指压左大拇指。并默念“嗡——啊——吽”发长音三遍。然后双手交叉于小腹。观想观世音菩萨三分钟。把观世音菩萨圣像渐渐收小在丹田之中。
  ⑵二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天空。二手臂慢慢从二侧举过头顶。二手掌向天,观想佛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真气,像大悲甘露水一样贯穿全身。使体内病气全部清除。流入地下。真气贮存。然后再结三宝印。收功完毕。
定中生慧法,可以结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最适合老年人修练。如果专心修持,能很快激发特异功能。也能为人治病。
    

第三节 真言治病法 一、小  序
 
运用真言治病,是天台宗修行人应该掌握的一门医疗服务功能。智者大师所著的大量的著作中,就有各种对治法门。如果天台宗修行人说“我不会!”这实在是天台宗行人不应该说的!既然不会,那就好好学习,补上一课。一定要学会。因为“医方明”是佛教弟子应该掌握的一门功夫。现在编著者,把几十年来的治疗经验介绍出来,提供大家参考。
  修行人第一步先学会针灸法熟悉人体的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最起码会耳针疗法。还要懂得医疗知识。当然懂得越多越好!一般能懂医学常识即可。
  第二步,在学会止观法门后,一般也能具有特异功能。如透视功能,预测功能等等。
  第三步,善知因果,就能预测人生的许多情况。就能为人解决难题。这实际上是很难学的一门科学,要求学人善于观察人生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是一天二天就能轻易学会的。一般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有所长进。有的人看不起研究因果问题的人。 这就有有许多自相矛盾的事经常发生,这也很可怕!要改变这种状况,须要大家一起努力。
  第四步,如善知佛教经论,就能指导人们如何修行和解决人们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的大大小小问题!
  所以佛教中教导修行人“如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是多么重要、多么深刻!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有道是一通则百通!专一精进,一门深入,则门门都是法宝。门门会用。如果修行人,对于许多佛教内容,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真是害己害人!有的还非常执著!这也太危险了!死到临头,还不知道是为什么死呢!这也实在太可怕了!
  今天编著者,受佛菩萨的加持,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只用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介绍给大家,就足够有用了。其他各家各派还有许多有益有效的经验和法门,都可以介绍出来。则我们佛教事业一定兴旺发达!
二、真言密咒治病法   真言密咒治病法的原理是:通过行人念诵真言的音声,发出种种共振音波、电磁场的能量信息,及生命能量激活化的高能级的电离子等物质与精神信息的有序化的结合,并能把这些能量与信息有效的发送,用来杀灭不正常的病原体和驱逐有害信息,激活病灶的生理机能的正常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人念诵真言治病的过程。
  要知道,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就能解决。这和修行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修行的时间长短有关。因为天台宗行人,面对的不是在医院中因四大不调引起的病人。而是由于有害信息(即所谓鬼神)的侵害和病人自己的业力引起的危重病人。如癌类及各种恶性危重的病人及医院中一般治不好的病人。如果行人修持功夫不够,那些有害信息就不能去除。那些鬼神不买账!所以问题是要求修行人品德高尚,持戒清净作为第一条的要求。
  所以能治疗鬼神病及业障病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要求:
  第一要有佛菩萨的加持。如果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一切无从谈起。
  第二要有护法神的保护。如果没有护法神的保护,行人自己还有危险,怎能为人治病?
  第三要有持戒清净的戒体。如果行人贪欲心重,戒体就不清净,身上发出不清净的光,鬼神当面服从,事后又来。治不好病人的病。
  第四要有熟练的治病技巧。要善于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病人能在人身最安全,治疗时间最短,支出最经济的情况下治愈。要学会运用最佳治疗方案来解决疾病问题。
  第五要有熟练运用真言治病的本领。真言读音要正。否则不能解决问题。
  还要求行人,不要病家一分钱,不喝病家一口水,不吃病家一顿饭。甚至连坐也不去坐!在众生面前,天台宗行人是位人天师表的模范!完全是为了弘扬佛法而作行医的善巧方便。是为了让三恶道中又少一个众生而作出行人自己的贡献!如是处置,则会无病不治,无往不胜!鬼神自会向你顶礼!所以往救病人,无需开口,行人一到场,病人病情自然消失!因为行人又超度了一个鬼神!因为在路上,你已经用密咒真言往救鬼神而不是病人!首先超度了鬼神,然后往救病人。在行人走在路上时,行人的修持的生命之光,让病人已经感到舒服了!
  但并不是每一个天台宗行人都一样。还有差别!
  所以要仔细修学真言咒语治病法。运用上一节的内容就能为人治病!
第十三章  止观证果辑要
  
以上我们修学了许多真言咒语治病的方法,这只是一种度生的方便,根本的是要自己了生死!现在从前修学的内容中了知如何了生脱死的!以下分别介绍修行层次上的证果的区别:
一、修习声闻辟支佛的果位是什么样的情形?
  如果修行人像这样修习止观法门的时候,能深刻明了一切诸法全部由心念变化因缘所生、虚假不实的道理,所以是空。因为知道空的缘故,就得不到一切诸法及其名字相,这就是体真止。这个时候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这个过程称之为从假入空观。也称为二谛观,也称为慧眼,也称一切智。如果停住在这种观中不再深入观下去的话,就只能在声闻辟支佛的果地不上进。所以经文上说: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法全都空寂的缘故,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像这样思惟的话,就不生喜乐。应当知道,如果见到无为入于正位,这个人始终不能发“愿、行、胜义”三菩提心,这是定力多的缘故,不见佛性。
二、修习止观达菩萨果位是怎样的情形?
  如果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著无为而自寂灭。这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就应当仔细观想心性虽空,当面对的条件成熟时,也能出生一切诸法。就好比幻化的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依据,但也有见闻觉知等不同现象差别发生。修行人这样观想时,虽然知道一切诸法毕竟空寂,却能在虚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也能分别众生许多根性。事物的性质、状态及人们的性格、欲望、特点不可计量的缘故,所以说法也无量。如果成就无碍辩才,就能利益六道众生,这称之为方便随缘止。这就是从空入假观。此观也叫平等观,也叫能观诸法究竟的法眼,也叫济度众生的道种智。安住于此观中,智慧力较多的缘故,虽见佛性但并不明白了解。菩萨虽一再重复成就此二种观想,只不过是一种方便观门而已,并非是正观。所以经文上说:前二种为方便道,因为是二空观所以应该入中道第一义观才对。应该双照真俗二谛,行者之心与佛心相应寂灭,自然会流入佛的大觉智慧海中。如果菩萨想要在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二边分别止,行在中道正观之中。怎样修正观?如果体会到心性非真非假,息灭对于真假的分别心,称之为正。仔细观想心性非空非假,并且不破坏空假。如果能这样的观照明了,则对于心性就能通达中道,圆照真俗二谛。如果以自己的心光照见中道与二谛的关系,就会见到一切诸法的中道与二谛,也不取中道与二谛,所以可以决定心性不可得的缘故,这就叫做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所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所有现象和规律都是众因缘和合而生, 这些现象和规律因没有自性所以毕竟归于空寂, 所见之物也只不过称之为假名的东西而已, 因为既不是有、也不是空, 所以也称之为中道第一义谛。)
  其中“因缘所生法”指的是缘起。缘起之法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无自性“我说即是空”,这是指的空谛。二是假有,“亦为是假名”。这假名指的是俗谛。这样缘起法就既不是着有,也不是着空,就“是中道义”。中观教理直接由缘起性空教义发展而来。深入探究这首偈的深广的含义,并非只是具足分别中观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兼带明了前二种方便观门的宗旨。
应当知道中道正观是诸佛眼中的一切种智。如果安住在此观中,就能达到定慧力相等,了了见于佛性安住大乘修持法门中。修行人的境界就会行步平正,快如疾风,直线上升。自然流入佛的大觉智慧海中。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就以如来的庄严而庄严自己。获得六根清净,入于佛境界,则对于一切法无所染著。则会发现一切佛法都显现在面前,成就了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佛德坚固究竟三昧),就是普现美妙色身三昧。以千百亿化身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剎,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密,悟入大菩萨位,就与普贤文殊菩萨为同辈的道友,常住在法性身中。诸佛就会称叹菩萨并为其授记什么时候成佛。其过程是菩萨庄严兜率陀天,示现下降人间,神识进入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在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身与应身,这就是初发心菩萨为什么成正觉的因缘。《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解通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智慧身相不由其他帮助来觉悟。也可以这样说,初发心菩萨得到如来一身作成无量身。也可以这样说,初发心菩萨就是佛!《涅槃经》上说:发心成佛与毕竟成佛二者没有差别。说来发心成佛要比毕竟成佛更难。《大品经》上说: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现以《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许多经典,都明确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中见佛性。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所以安住大涅槃的因缘。现已大略说明初心菩萨因修习止观证果的过程。
  其次要明确后来菩提心不退所证之果的过程。由于后来菩提心不退所证之境界,就不可知。现在从《天台教观》来推断,明确始终不离开止观二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法华经》上说: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就是观的含义(可得佛的加持力,观想易成。)。此就是约定以观来明白证果的道理。《涅槃经》中广泛辩说百句解脱以解释大涅槃的道理。涅槃就是止的含义。此就是约定以止来明白证果的道理。所以说大般涅槃称之为常寂定,常寂定就是止的意思。《法华经》中虽然约定以观来明确证果,但受摄于止。所以说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究归于空性。涅槃中虽约定止来明确证果,但摄受于观。所以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为大涅槃的果德。这里所介绍的二大经典,虽然反复说明的语言文字有所不同,但是莫不皆以约定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根据定慧两法以明确其极果。修行人应当知道,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所以新译《金光明经》说: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都是约定修习止观及菩萨心与佛心相印证来辨其是否证到极果的原因。《般舟三昧经》中偈文说: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偈文译白:诸佛从清净心而获得解脱,心态平静清净者没有垢染。五道<五道是天(包括阿修罗)、人、和三恶道>众生只要心态鲜明清洁不接受色(包括声香味触法)诸尘,则只要有人学习这个不被外尘染污的法门必然成就大道正觉。)
  誓愿依照去实行的话,就必须去除三障和五盖。如果不去除,虽然勤奋用功,但终究一点效果也没有!
(讲解《童蒙止观教程》,本教程业已有许多超出了童蒙止观的内容,敬请好好修行,必有成就!谢谢大家!)
作业思考题
1、修持止观法成声闻、缘觉有什么不足之处?
2、修持止观法成就菩萨道的情形如何?
3、中道正观是这么一回事?
4、初发心菩萨为什么能成正觉
5、为什么说修行止观证果,必须去除三障和五盖?
6、修行人菩提心不退有什么好的修行效果?
      二○○四年十月十六日
        于青岛:山东湛山佛学院
                                                             
       2004年12月26日
        于启东慧光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