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雷无妄卦感情走向:王永庆:止于至善 身教子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3:34:10

王永庆:止于至善 身教子女----未编辑完

财富人生 2010-06-20 12:19:19 阅读44 评论1   字号: 订阅

 

       (生意场讯)在子女教育上,他言传身教,几个子女均已成为商界翘楚,三女儿王雪红更是被视作台湾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凌晨,一代企业家、经营之神王永庆在前往美国考察工厂途中安详地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从17岁开始创业,王永庆在近80年的商海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神话。

  自开米店起,至台塑终,王永庆凭借一己之力整合了台湾石化产业的上下游,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凭借高远的商业视野、全球化的商业布局、对于管理返璞归真的理解,他被誉为“经营之神”;在发展台塑的过程中,他不忘民生,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巨资,着眼未来,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交流,显示出一颗华夏子孙的赤子之心;在子女教育上,他言传身教,几个子女均已成为商界翘楚,三女儿王雪红更是被视作台湾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所有的一切,源自于一个再朴素不过的基点——“止于至善”。正是在对于“止于至善”的追求中,王永庆走过了无憾的一生。在人生的终点,他终可止于至善。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的一家茶农家庭。从17岁借款200元开设米店,到后来打造台塑王国,王永庆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

  从开设米店到打造台塑帝国,王永庆历经种种磨难,这些磨难有资金、管理、政治、经济、时局??不一而足。在面对这些磨难的时候,王永庆没有逃避,而是以过人的毅力和智慧将之一一化解。正是在经历这些磨难的过程中,台塑帝国得以建立,王永庆也经历人生的蜕变,而成为“经营之神”。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王永庆的经营哲学里,“止于至善”是一个具有本源意义的词。或者可以说,也正是对于“止于至善”这一目标的追求,才成就了王永庆辉煌的一生,才成就了他“经营之神”的称号。

  对于“止于至善”,王永庆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描述:“如果企业的经营理念只是单纯为了赚钱,那么当它在赚到庞大财富以后,由于目标已经达成,在经营态度上就有可能因为感觉不错而停滞不前,甚至产生懈怠,造成衰退。反之,如果企业在其经营理念上,能够同时兼顾本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的贡献,它才有可能基于对社会的使命感,持续不断努力追求更为良好的投资绩效,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同步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所以我们基本这样认为,企业经营所追求者,应是在于创造社会需求的满足,以此做出贡献,而在辛苦工作过程中就是管理指挥的开发,并藉此谋致良好的运营绩效。

  通过对“止于至善”的阐述,王永庆也为台塑的发展解决了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问题。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企业方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因为“至善”永远在前面。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台塑成立50年多年来,一直能够保持高速发展和持续创新,其根源也应在此。

  “止于至善”的提出,同时也给台塑的管理理念提供了最原初的哲学基础。“止于至善”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对于这个过程的把握或者持续性的改善就是管理本身。“止于至善”是对台塑管理理念的哲学描述,在管理语言上,王永庆称之为“管理合理化”。在管理合理化的推动过程中,王永庆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午餐汇报会”。每次午餐时间,王永庆都会邀请一位主管和自己共进午餐,其时,王永庆会就主管所管辖的大小事务展开连珠炮般的发问,追根究底,如果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绝不能过关。在台塑内部,任何一个主管参加午餐汇报会,都会感觉如临大考,每次都需要做充分的功课。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够应对王永庆的发问。正是通过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问题寻求和解决方案的寻找,台塑的管理合理化才稳步推进。

  传承,不管是财富的传承,还是精神的传承,都是困扰第一代创业人的一大难题。然而,这一点,王永庆足可告慰。膝下几个子女都已经成为台湾商界的翘楚,尤其是三女儿王雪红,更是白手起家,在IT领域复制了父亲在石化领域的辉煌。“生女当若王雪红”,王雪红已经被台湾商界视为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18日,王永庆的遗体抵达台湾,王雪红一大早便陪母亲前来奔丧。等她走出灵堂的时候,已经是晚间7点多。王雪红哽咽着说,“就算父亲一生全奉献给工作和社会,很少有时间陪我们,但是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个好父亲。”对于王雪红来说,父亲不仅是其人生的导师,也是她一直努力前进的动力。

  在王雪红的心中,父亲总是忙碌的、严肃的。但这并不妨碍父亲成为自己眼中的“神”,“从小我就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国三的时候,王雪红独自离开台湾,来到美国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而这个时候,也成为她和父亲交流最多的时候。在美国留学,王雪红会按照父亲的要求定时给家里写信,汇报自己都做了什么。每隔一段时间,王雪红就会收到父亲的来信,每次都是满满几大页纸。在信中,父亲并不是简单地询问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还将自己对于企业的看法、经营以及人生的看法倾注于笔端。

  少年时候的王雪红还接受不了这么深刻的问题,对于父亲的信,她坦言“当时看不懂”,但是怀着尊崇的心情,每一封信王雪红都认真读下来,“我始终相信父亲,他说的话永远是对的。”如今,这些信却成为王雪红时时汲取营养的“管理圣经”。在持续不断的言传身教中,王雪红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也在不知不觉间向王永庆靠拢。

  深受父亲影响的王雪红认为:只有像父亲那样打拼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过如今谈起在台塑短暂的经历,王雪红却稍稍有些遗憾,“如果当时待的时间能够再长一些,对于父亲管理理念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入一些。”

  1988年,王雪红30岁。这一年,她把母亲送给自己的一套房子做抵押,借500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尽管父亲没有给与资金上的任何帮助,但是父亲在商界内的深厚影响却给王雪红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王雪红事后回忆当时的创业经历,“当时,我去找人,别人会想,她是王永庆的女儿,做事应该不会差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王雪红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商业智慧精髓,以前书信上的内容也逐渐变得鲜活起来。“永续经营”也成为王雪红经营威盛的另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企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大了卖掉,一种是持续经营下去。我自己做的企业,永远不会卖掉。”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王雪红展现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坚韧,即使在威盛最艰难的时候,王雪红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如今,王雪红已经被公认为台湾最成功的女企业家。但王雪红却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她说,“父亲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不能因为自己损伤了父亲的名誉。”

王永庆给儿女的一封信

  王永庆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子女们: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本出身于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的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员工与社会。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做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慧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王永庆爱唱歌、特别是闽南语老歌。九十岁寿宴时,他听到《桃花泣血记》,高兴地主动拿起麦克风高歌一曲。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王永庆有八个兄弟姊妹,但因早年家境清寒多被送养,所以他努力工作筹钱,就是为迎回妹妹。这是一九四二年王永在婚礼时,拍下了兄弟姊妹们难得的合照。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九八一年王永庆(右二),与母亲王詹样(右三)在长庚球场合照,身边还有夫人李宝珠(左二)和四个千金。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一九六○年,王永庆的长女王贵云与王永在长子王文渊赴英留学前,在自宅前合影留念。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台湾首富王永庆,在海峡两岸都是“谜中谜、雾中雾”的人物,本文却向你透露一些关于他的发家史和家庭内幕……


        白手创业,最终成为台湾首富的王永庆,在目前台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神秘人物。这位现年77岁的“经营之神”经过30余年的苦斗,把他主持的台湾塑胶集团公司建成为台湾最大的企业王国。台塑集团旗下的18家企业每年营业额高达1400多亿新台币。王永庆所拥有的财产至少在40亿美元以上。这位“塑胶大王”充满传奇色彩的发迹史、他的经营之术和治家为人之道,被赋予神奇莫测的色彩而广为传播。台湾的杂志称其为“台湾第一神秘”;台湾电视调查发现,台湾青少年尊其为“最崇拜的偶像人物”。偏偏王永庆20多年来极不愿曝光于社会,对传播机构的访问几乎一概拒绝,这更使王永庆成为谜中谜,雾中雾,诱发起公众更狂热的探询心理。随着王永庆亲往大陆考察投资环境,拟在厦门海沧区投资70亿美元的消息传开,海峡两岸为之震撼,王永庆的名字在大陆不胫而走。主永庆何以从赤贫到巨富?他成功的因素和个人的性格是什么?他的家庭、家教又是怎样?人们在书报摊上饶有兴致地寻找由零星材料传递的信息,然后编串成并不完整的印象。鉴于此,下述材料或许会引发读者的浓厚兴趣。

 

苦难中孕育的做大事品格
1916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俗称“情人谷”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却又偏僻贫困。村上的男子都到山上做苦工以换取终年的稀粥薯饭。有一顿白饭加猪肉的饱食,便是难得的年节了。
王永庆生于龙年之尾,而“情人谷”又是形似盘龙的整个连片山谷的龙尾。双龙合一,喜庆吉祥,王添泉为这个钟爱万般的孙子起名永庆,以纪念“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王永庆祖籍福建安溪。从他的曾祖王天来那时起搬到台湾,几代都以种茶为生。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一字不识,终生清苦,家徒四壁。王永庆从稍懂事开始,便常跟母亲到附近的双轨台车道旁拣车上掉下的木材或煤块。在王永庆7岁那年,他被父母送到新店国民小学读书。家里能给他的,只是一支铅笔。他家离学校大约有10公里,王永庆每天一早起来,得先到水井提10几桶水填满大水缸然后步行上学。他的书包只是一条粗布巾。脖子上系着的是竹笠。赤脚。放学后还时常要扛一袋50台斤的饲料,走10公里带回家养猪。他9岁时,父亲病倒在床,家庭生计全靠母亲种菜、种番薯、养猪来维持。王永庆开始半工半读,帮人家看牛,每月可赚五角钱补贴家用。
也许这个意外事变促成了王永庆的人生选择:有一天,他病卧床上两年多的父亲突然失踪,家人找到他时,他正准备攀上榕树上吊自尽。病贫所逼使王父万念俱灭。王永庆已经感知,这山沟将最终葬送自己。日益凋蔽的茶园绝难维持他这一代的生计。于是,他决计出外闯天下了。那年,他才15岁。

 

搏击人生的第一次演练
嘉义的一家米店接纳了这个来自乡间的小工。王永庆格外珍惜好不容易谋得的这份职业。他竭尽全力做事,并细心观察老板的经营诀窍,为将来的创业作准备。一年后,他用父亲借得的200元做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开始经营很困难,因为通常每户家庭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挤进去不易。王永庆为此在改进经营服务上动了一番脑筋,包括送米上门,记住每家米缸容量,测算下次买米时间再主动上门;用筛子将米糠、砂粒等杂物筛尽;上门清洗米缸,将客户家的旧米掏出,新米放下层,旧米放上层;按顾客发薪日上门收米钱等等。即便是雨夜也为急需的客户送米上门。虽然卖一斗米才赚1分钱,但王永庆将其视作事业的起点,勤谨不倦地争取生意。
果然,一年后,他拥有了相当多的固定客户。他买了一些碾米设备,把米店扩展为碾米厂。
与王永庆相毗邻的也有一家碾米厂,是日本人福岛正夫开的,他比王永庆大20岁。当时台湾为日本统治,日本人在经营米店方面享受待遇远优于中国人。但王永庆敢于同日本人竞争:福岛正夫做到下午6点停工,而王永庆则做到10点半,多做4个半小时;福岛正夫每日花3分钱洗热水澡,王永庆则在屋外水龙头洗冷水澡,连冬天也不例外。他说,省下三分钱,等于多卖三斗米。由于王永庆一系列的开源节流措施得当,他的米厂在嘉义26家米厂中排名第三,而福岛正夫则排名第四。王永庆从中认识到:一切在于自身的努力,逆境可以战胜,自我可以超越。
由于减产和战争的原因,台湾的稻谷采取按营业比例配额供应,王永庆的碾米厂难以继续,积10年经营经验的王永庆在家乡附近购置了一些地产。他开过砖厂烧窑,也养过鸭鹅,虽然时间不长,但都给了他有关经营管理的启示与训练。在他27岁那年转向木材经营时,他已经变得步履稳健且胸有成竹了。
商界从来是人找机会而非机会找人的。在王永庆投身于木材经营且足迹踏遍宝岛各大林场时,抗战胜利了。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建筑业开始兴盛,木材需求剧增。这给王永庆提供了许多发展的市场。到1945年王永庆30岁时,他已积蓄5000万元了。

 

从危困中崛起的“塑胶大王”
由于王永庆至今作为“中小企业的教皇”控制着台塑集团,当之无愧地成为“塑胶大王”,有谁相信,在他投身塑胶业时,连“塑胶”二字都不识,至于其内涵更是一无所知了。
40年代后期的台湾随战争结束百废待举,塑胶业便是急待发展的一个门类。王永庆原拟投资轮胎制造业,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原投资塑胶的老板放弃计划,王永庆不知深浅地便答应了。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行,这一举竟会造就出日后称雄台湾乃至世界的“塑胶之王”。
1953年3月,王永庆登记注册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50万美元,美援67万美元。当时的台湾市场资金缺乏、设备落后,原材料缺乏、销路狭窄,台塑公司生产的PVC塑胶粉推销艰难,库存堆积如山,企业进退维谷,山穷水尽。王永庆在资深经济界人士指点下决计扩大外销市场,同时降低成本扩充增产。王永庆还高酬聘请外籍专家合作开厂。一系列的拓展措施使台塑绝处逢生,到1978年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王永庆乘胜出击,于1980年到美国休斯顿筹建世界最大的PVC塑胶工厂,大批成品再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长久困扰的原料不足问题。至1983年,台塑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PVC粉制造商。王永庆还投资水泥制造与电子工业,均获得巨大成功。

 

坚强气魄和力量是人生的瑰宝
在王永庆被成功的光环笼罩之后,人们都渴望探知成功究竟因何。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时曾有一番自白: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煎熬,才产生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或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王永庆是从艰难困苦中锤炼出来的,他一直把吃苦耐劳视作座右铭。
王永庆至今仍以省吃俭用而模范于人。他酬客地点多在台塑大楼后栋顶楼的招待所,他说比之外面酒店,这里既卫生、可口又经济实惠。围坐圆桌,一人一份,王永庆称之为“中菜西吃”。员工均吃自助餐,丰俭随意,但舀到餐盘里的饭菜绝不可剩下或倒掉,否则要受罚。
王永庆惜物如金。他每天做毛巾操用的毛巾,一用就是27年,至今还在用。他用的肥皂在剩下一小片时,不肯丢掉,而是把小肥皂粘在大块新肥皂上继续用。他出客穿的西装就只那么一套,有一次因旧西装不合身需要新做,太太请来裁缝量体,哪料王永庆拿出五套旧西装,只要求裁缝师傅改一改,拒绝做新的。
王永庆每次坐飞机,都坐经济舱。他说既然相同时间到达目的地,只是座位稍宽些,何必多花钱买头等舱呢?只是有一次被空中小姐发现了,执意请他坐头等舱后,为避免人家邀请才改买头等舱。浪费了钱,便是时间上补回。他坐头等舱后,一改生活习惯,在途中睡眠休整,以便下机后立即工作。他惜时更如金。他吃西瓜、葡萄从不剔子儿,他说剔子儿太浪费时间。
王永庆坚信,天下的事情,成功的都要经苦心追求才能获得,绝非一蹴而就。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就是身体力行者。每日清晨4点钟,他就起身练晨跑,不论寒暑风雨,从未间断。即使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最多时每天跑10000公尺。他对遇到雨天就停跑的人颇不以为然:“即使头上雨下个不停,地面上湿漉漉的,还是可以跑的。跑步以后会流汗,全身被汗水浸湿,这跟被雨水淋湿有什么不同呢?”
王永庆从跑步引申出人生哲理:“人生就像在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你要比别人跑得快,就必须加倍努力。”
他在创业旅程中数度遇到危机,都是依仗不可折的志气抗衡过去的。他认为坚强的气魄和力量是人生的瑰宝。
所以他从不相信算命,也不去算命。有的算命先生说,王永庆的生辰八字属木,因此“遇金不利”,而他过去经营的事业:米店、木材、塑胶等都与金无关。王永庆闻之,一笑。他说:“我一生中没有请人看过相。因为从前的命运怎样,自己已经晓得了;以后的命运怎样,是自己要打算的。我相信科学的东西。”
他至今仍把庞大的事业同早年“情人谷”的源头衔接在一起。在他高寿母亲住的台塑大厦顶层,他专辟出100多平方米作屋顶菜园,每天种菜浇水,以不忘当年清苦日子,兼供母亲陶冶性情。

 

把对子女的小爱扩展为对整个下一代的大爱
“塑胶大王”王永庆的家是一个貌似旧式的大家庭。他前后娶了3位妻子。大太太郭月兰未有子嗣,二太太廖娇生下2男3女,三太太李宝珠生下4女。大太太长年念经拜佛,与世无争;二太太忙于子女照应;作为王永庆的“贤内助”处理家庭日常大小事务的是三太太。据称,三太太曾因王永庆处于困境之时多方鼓励并为其四处募集资金而博得王永庆欢心并将其娶进王门。三太太聪明贤慧,颇具交际手腕,处事得体,在王永庆的外部关系和协调与下属员工关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永庆膝下的九个子女都得到了极好的现代教育。王永庆的观点是,在子女教育方面,环境塑造胜于通常的家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一份精神苦干,就多一份力量。过于优裕的家庭,子女从小得到溺爱,成大器的少;相反贫家子弟,父母没有管教,但环境恶劣,自我奋斗性很强,成功者也多。
鉴于此,王永庆教育子女奉行的原则是:在他们幼时,设法使他们吃饱穿暖,筹措学费让其受教育,到了成人,必须让他们自立,不可再予溺爱,否则孩子永远无力站起来,自谋生存,变成爱之反而害之。
他曾奉劝有钱的企业家,把对自己子女的小爱发扬为对所有下一代的大爱。
王永庆教子非常严格,从小培养他们的刻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他的长子王文洋13岁那年就被送到英国伦敦去留学。年少远行,又身处异域,当时王文洋非常孤独,且常受洋学生欺凌打骂。有次被打得遍体鳞伤,想到父亲远在千里之外而不可能来保护他,便自我砥砺,学中国功夫,结果反败为胜,成为同学眼中小英雄。他在英留学12年,生活紧张且要求严格,唯一的精神支柱是父亲于繁忙中经常给他的来信。
王永庆看到子女懒惰松懈或挥霍无度,会毫不留情面地斥责一顿,但子女都心服口服,因为父亲自身的不懈努力献身事业的形象一直是表率。
王永庆已是暮年。围绕“台塑”未来的接班人,外界猜测纷纷。许多人问,是否会让其儿子继承职位?他回答说:“我目前无法作答,因为那要看我的儿子能磨练到什么程度,足不足以担当重任而定。”“接棒的问题如果我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棒子交给儿子,我是罪人。”“公司有这么多人,你的儿子最能干!谁相信?我没有让我的儿子接,自然会由公司里能干的人接棒。这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社会的。”


王永庆希望给自己的儿子以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他已经把他手中的巨大财富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非私有的财产。在他满腔热情捐资社会造福公众的同时,他希望“台塑”企业能够像一条巨艟大舰,迎接世界来风的挑战,永远雄驰于国际经济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