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水滴石穿对:老百姓要的就是一个公道一个答复一个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5:35:47
                         

    8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

    昨天,《环球时报》在其《批判缘何会主导中国舆论》一文中写道,“当前一些领导甚至某些媒体,套话多、官话多、‘人话少’”。对中央出台意见的原因做了最直白的解释。

    广州《新快报》在其头版用醒目的黑体字写道:“百姓要的是一个公道!百姓要的是一个答复!百姓要的是一个态度!”

    新华社发表评论,“重大突发事件公开才有公信”。

    湖北《东楚晚报》、甘肃《西部商报》等媒体也在其头版刊发与新华社相关的消息与此呼应。

    《南方日报》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具有相当的标志性意义,这表明,中央对重大事故的态度是不包庇、不隐瞒,要让社会关心的问题得到正面的回应,而绝对不是让社会上出现的批评声音沉没下去”。

    香港《大公报》称,“‘公开’是沟通和谅解的前提,是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必然要件。此次印发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民间诉求”。

    在一些群体事件中,信息及时公开并取得效果的经典案例并不少,但遗憾的是,学以致用很难,更多的时候,当问题发生时,一些部门依旧是笨拙地应对,依旧是习惯于掩盖和压制。

    《京华时报》指出,“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不能等到调查结果出来后才公布,而应及时发布事件进展,如此才能满足公众的密切知情需要。所发布的信息应当是事件的关键信息、核心信息,而不能是一些隔靴搔痒、在事件外围打转转的信息”。

    《河南日报》称,“疑问一旦产生,如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就不能平息沸腾的舆论。公开才有公信,把公开常态化、制度化,保障公众知情权,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华商报》称,“信息的缺失,往往使得谣言和流言横向联合,舆情反而异常复杂,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在近几年历次重大突发事件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信息公开,需要高层的重视、力推和督促,但同时必须要看到,光靠发文而没有问责,是难以撬动坚硬而顽固的封闭惯性的”。

    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评论员刘戈评论,“没有在过程中全面公开,就没有群众在事情或者事故发生时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得到政府想要的那份客观评价。”

    《第一财经》认为,“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重大事件一发生就会被放置于聚光灯下,各方眼光都在急切地高频度地打量。如果信息发布是一只‘不透明箱子’,公众就越想知道箱子里装了什么,越希望把箱子里的物件全翻出来看看。如果是一只‘透明箱子’,一进场就一目了然,还有人在旁边详加说明,那么公众在弄清事件原委后,就会转移兴奋点”。

    《现代快报》称,“随着社会发展,公民意识逐步觉醒,老百姓中表达诉求的愿望越发强烈。在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上,简单的‘鸵鸟’式处理方法往往把‘小事拖大’,甚至‘大事拖炸’。”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转变观念,官僚主义严重,自以为是地抱守陈规,沿用陈旧的工作模式,漠视群众意见,出现了问题就捂着盖着,其结果不仅无助于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而且,还可能因为处置不当,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