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十字架有什么意义: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9/11 15:04:52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一)
■ 土立方~earththree
笔者注:本文系编译、整理自美国海军学报《舰队防空》上一组对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学术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诺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亚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译,管带。
在中国很多的军事分析文章中,缺乏航空母舰似乎被等同为中国缺乏海上航空兵保障,这个谬论被广泛引用。
实际上中国从50年代后期至今,尽管长期缺乏先进技术的战机,甚至数十年间几乎完全开放夜空,连拦截乱窜的台湾侦察机都力不从心。但从战役级别的作战而言,中国沿海一直是超级强大的防空区。解放军航空兵对沿海海空联合作战的支援强度,远高于美军双航母,甚至三航母战斗群所能承受的能力。
图:珍贵的解放军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对此最为感受至深的当数美国人。在1965年海南岛事件(海航歼-5拦截美军F-4B)中,当美军机群贴近北部湾缓冲区时,包括海南岛在内的数个机场电信发生爆发性增长。当中美机群刚刚接触时,大批歼击机正从各机场蜂拥至北部湾。关于此战,中国至今只公布了直接交战的作战单位和飞行员,海航8师(1号机谷德合、2号机程绍武、3号机魏守信,4号机李大云)。而实际上包括美军雷达哨,以及苏军驻鸿基的防空部队在内,都截获了中国境内的航空兵异动,及已处于警戒阻塞战位的机群信号。中方机群的目标批次大大超过“杨基”(美军在北部湾航母编队指挥机构代号)战斗群所能抗击的能力。这便是美国海军在战斗胶着状态,勿忙召回美方机群的主要原因。
图: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海军航空兵主要防空区。
中国民众对航母的热情来自对近代史的屈辱感以及民族主义色彩的强国梦想。民众对战略问题的思维方式几千年都未曾有大的改变,人们津津乐道地用战国时代谋士们的策略论述方式和古代兵法观点看待现代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国民在谈论国家对航母的观点时,也充斥着这种观念。
这或许是古代兵法被长期作为民族思想财富的宣传所致。中国人甚至把在国外军事院校图书馆中能找到的中国古代兵法书籍,当成是证明中国古代兵法能够指导现代军事战略的证据。但在西方看来,那些著作仅仅是对人类早期谋略思维的粗略总结。
这其中,公共媒体的热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往往是迎合大众寻找热点,从中国近代屈辱历史引申,强调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由此呼吁建造航母。但这其实与中国军方的战略取向和规划大相径庭,且炒作的内容也常常缺乏基本常识而造成误导效果。
事实上,中国建造航空母航在决策中的最大问题,既非技术也非所谓的国防和地缘政治,而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方向。
早期战略
在50年代末,苏联顾问组曾向中国提过一套国家防御战略计划建议。其中关于濒海防御部分中,将海军舰艇作为早期预警体系,引导岸基航空兵和海岸防御兵力协同,遂行战略防御。包括在领海线外的公海建立全天候空情识别圈。按当时作战准则,海军舰队主要作为延伸的战略雷达哨和对空引导指挥所,形成对大片海域的有效控制。
图: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的里加级护卫舰,同时中国还引进该舰的部分散件,自行建造了数艘。西方称之为“成都”级。
按苏联顾问提出的建议,在中国沿海要建立4个这样能推伸200公里以上的防空圈。包括辽东和山东附近的黄海海区、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区、广州附近的南海海区,以形成对这些主导国民经济的重要地区的战略屏护。而福州及厦门附近正对台湾的海区则主要由岸基航空兵和小型舰艇遂行防御,原因是海峡的纵深不足,完全可在岸基雷达的指挥系统作用半径内。
在随后中苏签定的二四协定中,关于舰艇引进种类和数量配比都体现着上述战略方针。包括沿海地区的空军基地的建设选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建议。当时引进的护卫舰与驱逐舰的搭配都是2比1,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兼顾防空队形与舰炮防空战术的要求。同时在驱逐舰上配备岸舰和舰空电台,依靠密语口诵报文可对空引导通信。当时在中国海军大型舰艇上都备有对空通信密语手册和引导战术手册。
不过直50到60年代后期,中国海军舰艇都几乎没有能够装备中远程对空雷达。直到60年代末期07型驱逐舰的引进才安装了515型对空雷达。可见长达20年时间,海军虽然向这个方向努力,却并没实现过这个配置。
图:引进自苏联的07型“自豪”级驱逐舰,102“抚顺”号。
致命伤
为实现这个前推战略前沿的近海防御战略,中国付出了至少30年的努力却没有任何进展。
1954年,海军“瑞金”号被台湾国民党航空兵炸沉。这使得海军意识到舰队防空的重要性,并将防空问题放在了最优先的地位,对大型舰艇的使用也变得非常谨慎。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且没有为岸基航空兵提供空情保障的技术手段,中国海军主要执勤海域从没超出过领海线。
1950年代中期苏联政治风向转变,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代的否定撼动了毛泽东。因为毛正在奉行斯大林时代的路线。作为一支刚刚进城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尽管充满信心但却没有十分把握能引领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毛所能参照的就是斯大林路线的蓝本。毛认为必须遏制赫鲁晓夫政治变革对中国精英阶层的影响。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中苏之间最终发生了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随后波及到了所有的中苏合作领域。导致了在60年代初期两国关系的决裂,而这决裂中损失最大的便是海军。
图:受中苏决裂影响最大的便是海空军的现代化建设。
早在“二五”计划期间,海军就提出了建造防空护卫舰的计划,命名053计划。之所以选择建造护卫舰,因为当时中国有较大把握设计和建造65型护卫舰,这也是在60年代前期中国唯一掌握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舰型。053计划的主要战略目的是以装备雷达和舰空导弹的护卫舰为基础,部署海基防空与雷达警戒体系。该计划拟建造10~15艘防空护卫舰,按此计划,中国海军将能完全阻断台湾国民党空军袭扰大陆的主要通道。
图:按最初的053计划,解放军海军将能完全有能力阻断台湾国民党空军对大陆的袭扰。
不过此时中苏关系的决裂导致技术引进的中断,而国内科研系统在防空舰的关键技术——舰载三坐标雷达和舰空导弹,的研制上都遭遇了瓶颈,053计划中途被迫改变。原053计划变更,衍生出了053H制海护卫舰计划和053K防空护卫舰计划。
19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首个大规模造舰计划,整支舰队的体系沿用战后苏联基础。驱逐舰以苏联56型为蓝本,编号051计划,护卫舰编号053计划(后改为053H制海护卫舰计划)。包括051型驱逐舰和053H型护卫舰在内,所有型号都拥有强大制海火力,但缺乏有效的对空火力。
图:拥有强大制海火力的051型驱逐舰,缺乏有效的防空能力却是致命缺陷。
图:053K型护卫舰,首制舰531“鹰潭”号。
决策层之所以实施如此庞大而有严重致命缺陷的计划,实属迫不得以:一是当时海军的舰艇争待更新(到60年代末,中国海军原有舰艇仅有半数可出勤);二是评估认为舰空导弹的空白,不会马上对沿海态势产生重大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为配合洲际导弹研制的远洋护航(后称580任务)。
图:中国第一代驱逐舰051型,缺乏现代防空火力是致命的缺陷,使得其无法在岸基航空兵掩护半径外遂行作战任务。
053K计划于6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在当时极左的形势下,上马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但由于文革的一系列影响,无论是中远程三坐标雷达,还是配套的红旗-61舰空导弹,研制进度一拖再拖。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甚至缺乏海上作战经验,导致053K系统设计在人机接口的处理上,操作使用过于复杂。种种的原因导致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极差,整体效能不足。而因文革混乱的质量管理,053K原计划的次舰532“中东舰”(未予正式命名)因质量太差不合格,在舰体完成后即闲置多年直至报废。
图:053K型护卫舰次舰532“中东舰”(非正式命名),由求新船厂在文革期间建造。
1978年053K型首制舰531“鹰潭”号进入东海舰队试验,这才使得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舰空导弹防空舰。但受技术水平所限,053K系统的稳定性太差且设计不合理。在随后不久的赴南太平洋洲际导弹试验(580任务)中,海军并没有将531舰编入,后解密资料证明其设计目的和性能都不足以执行远海任务。
转机与回归现实
在中苏珍宝岛战争后,从1970年开始,苏联逐步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对华军事技术合作。空军的米-6及米-8型直升机即是此时引进的,华约对华的出口也开始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得到了与西方进行军事技术合作的空间。
但是这一有利的契机并没能立即产生效果,达成相关技术合作的协定。因为毛夫人江青主导的文革派主要是文官阶层,没有任何工业和科技背景,任何对外的技术合作都将使他们被抛开。因此他们打着自力更生的旗号,不管是否有能力,都按最高技术指标在国内立项项目。这导致70年代中国出现了无数拥有高不可攀技术指标的烂尾项目,消耗了大笔资金。
图:1970年引进自苏联的米-6重型直升机,现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
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取得了重大改善。1972年英国同意出口民用“斯贝”发动机技术,次年引进军用“斯贝”发动机又获英国政府同意。同时英府还主动表达提供“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愿意(详见:http://t.sohu.com/m/198018027)。
图:中方代表团考察英国“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
“鹞”的引进计划引发了中国海军对采用舰船搭载垂直起降飞机的兴趣。海军为此专门开展了多项预研和评估,并在7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了用快速滚装船改造成类似法国“贞德”号直升机母舰的具体建议。
——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以建议的形式正式提出航空母舰的规划设想——要明白的是,此时中国海军就连最基本的舰队防空导弹系统都尚未装备。
1982年马岛战争震动了中国军方,随之引起了关于海防装备和舰队防空的务实研究。
在长达数十天的英阿马岛海战中,由于皇家海军舰载机兵力稀薄,阿根廷航空兵的多方向进攻迫使海鹞战机基本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往往是在舰对空抗击结束后,海鹞才赶到交战空域。而阿根廷战机的攻击往往在2分钟内结束并脱离,皇家海军舰脡和阿战机都只一轮开火机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空中执勤的海鹞飞机甚至都还没来及完成航向转弯。
图:马岛海战中的“海鹞”战机。虽然媒体曾将其视为名星,但事实上它丝毫未能起到舰载航空兵应有的防空拦截作用。
在马岛战争的5月25日,格拉斯哥号驱逐舰与大刀号护卫舰的遭遇是现代海空协同作战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案例。当天战斗不到5分钟,而且执行远程屏护的海鹞编队当时恰处于该空域。然而海鹞不仅没来及进入拦截阵位,却档住了格拉斯哥舰的海标枪导弹射界,致其错过射击时机。当阿根廷攻击机掠过海鹞遮档后,大刀号却再次档住了海标枪的射界。导致阿机编队迅速闯入了舰脡编队的射击近界以内,致使两舰导弹武器彻底失效。
图:油画,在5月25日的战斗中,阿军火神编队两架A-4B超低空冲向大刀号护卫舰。
马岛海战让中国军方清醒的意识到,在没有完善的舰空导弹体系支撑下,舰载航空兵将难以承担保卫舰队和自身母舰的使命。而舰空导弹系统恰恰正是当时中国海军的装备空白和致命伤。寥寥数架舰载机提供的防御圈,对一支没有任何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中国舰队完全无济于事!
80年代初,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放弃昂贵而不切实际的规划,放弃发展航母,优先发展和优先建立舰队的舰空导弹体系以及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提高海空协同作战能力,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待续)
■ 土立方~earththree写于 2011年4月1日 晨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二)
■ 土立方~earththree
笔者注:本文系编译、整理自美国海军学报《舰队防空》上一组对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学术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诺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亚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译,管带。
在80年代初中国海军演习的中,尚未完成调试的053K型防空护卫舰曾与053H型制海护卫舰和051型驱逐舰进行过编队防空科目的演练。这种防空编队依靠中低空近程舰空导弹(红旗-61)和传统舰炮的混合构成防空火力,一旦离开了岸基航空兵掩护后就显得非常的单薄。
南沙冲突
在1988年中越南海对峙中,由于红旗-61射程仅10~13公里,要将编队置于导弹掩护且保持防空队形间隔,整个编队不能超过3艘舰。当时以531“鹰潭”舰为中心,另编入502“南充”舰和556“湘潭”舰。在越军侦察机战前的数次侦察中,531编队一直保持以502舰和556舰间隔3海里横在威胁方向,而531舰在两舰后3海里,形成三角阵位。
图:南沙海战中海军编队的防空阵位
1988年3月14日南沙海战打响后,中国海军在战斗一结束便迅速后撤,目的是避免越南航空兵的反击。事实上越南航空兵的空袭半径可覆盖至海南岛基地在内,在南沙赤瓜碓开战的舰艇在3小时内根本来不及撤出。只能是撤离时进行反空袭航向机动,使舰队去向变幻不定,让越南此前获得的舰位情报过时,并凭此战术措施坚持到己方歼击机临空。同时编队还需保持无线电静默,以防越南侦察机测向。
当时的越南方面虽然事先有所防范,但却毫无准备。事前在靠近赤瓜礁的岘港基地仅有防空歼击机处于战备状态,而歼击轰击机则根本没有加注航油和挂弹待命。战斗打响后,越军情报部门即与越海军参战舰艇通信中断,越军海岸指挥所不得不通过附近的渔船来收集中国海军动向。结果在战斗结束后30分钟,仅有一艘渔船报告在出事海域以西有舰船活动。不过未等情报证实,中方歼击机群已抵达。越方最终彻底失去了反击机会。
图:南沙海战中,中国海军最大的威胁来自越军装备的苏-22歼击轰炸机。
当时531编队的防空导弹火力通道有4个(531舰),但目标通道仅2个,只能同时攻击2个目标。编队舰炮火力通道共18个(531、502和556三舰)。但由于舰炮的自动化程度和弹道特性落后,必须在舰射击指挥仪控制下集火射击才能勉强构成有效的防空火力。即各舰只能以整舰的舰炮火力对付1个目标。所以编队最多只能组织拦截5个目标(2个导弹拦截加3个舰炮拦截)。
而越军当时至少可组织3至4个轰炸机编队(10至36架)进行反攻,越机携带的苏制C-25型远程火箭弹甚至可在红旗-61射击斜距外开火。万幸的只是越空军反应相当迟钝,直到海南岛的战机赶到南沙北部搜索后撤舰队时,越航空兵都没能作出任何反应。
图:南沙海战中,海军出动大批战机频繁轮番接替,以保证531舰编队的安全后撤。
南沙冲突再次突显了中国海军的致命死穴——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
80年代初,海军对于在南海使用航母的相关问题还知之甚少。不少人简单认为有舰载机就能在火力圈外摧毁目标,甚至认为航母的行动是难以被捕捉的。事实上这是极大的误区,舰队与飞机间的大量电信就能使海岸监听台发现数百公里外的舰队活动,如果采用电子侦察机这个距离更远,而侦察卫星能跟踪数千公里外的航母。即便没有这些技术手段的国家,也能通过海岛和渔船获得数百公里外的航母活动。在整个越战期间,除非台风来临,在南海活动的渔船随时保持在数万艘。美海军航母附近就从来没摆脱过渔船的混杂。
图:冷战期间前苏联海军侦察机闯入美航母编队拍摄的照片,航母战斗群的行踪其实很难隐瞒。
1988年的南沙冲突表明,在南海使用大型舰只建立稳固的防御海区是不现实的。但对这点国内的舆论和民众却认识不足,很多观点强调南海有多少多少岛礁远离大陆,需要航空母舰才能保卫。这种观点其实明显的对南海地缘和海军常识缺乏了解,怱略了南海是个长条型边缘海的事实。
南海的长条型使它距离最北端的中国非常遥远,但距离海区两侧的诸多国家却很近,这些国家又正是与中国发生南海争端的国家。这些周边国家仅靠岸基航空兵和中小型舰艇就能轻易地建立横截南海的阻截线,而中国航母战斗群不仅在南海的行踪会暴露无疑,还要面对多方向和全纵深的严峻威胁。
在60年代越战最激烈的时期,美海军有数个航母战斗群聚集在南海至北部湾海域,以封锁北越港口,遏制来自中苏的海上援助,同时从海上对北越实施空中打击。但南中国海并不是适合航母战斗群活动的理想海区,只是因为当时的越南缺乏远程打击手段,美国舰队才没有太多的压力。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海军而言,大型航母编队在南海的处境就如同一只老虎进入了一个大口袋。南海周边国家的远程打击手段也不会再是越战时期北越的落后水平。
图:南中国海地缘及越战时期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在南海的活动。
其实中国军方对此是有深刻认识的。南中国海更适合采用潜艇、中型舰艇和远程航空兵相结合的灵活防御体系。但全民对南海地缘认识的缺失,南海需求一直被国内舆论列入建造航母的必要性论点之中。
一波三折的探索
在文革期间,很多海军院校停止招生,即便招生也很少传授现代海军战术和技术,而只是进行政治思想学习。这使得此批干部在文革结束后,不得不送回海军院校重新深造,或调离主官岗位,或转业复员。类似的问题还有即使是海军院校,也没有相应的现代海军培训体系和教材。文革的影响,使得中国海军在80年代中期的作战指导思想,只能基于配备落后的现状。从士兵到军官,很少有人了解发达国家海军装备究竟如何,也想象不出如何使用现有装备进行现代化海战。
文革对海军造成的影响,体现到具体层面,也是影响053K型护卫舰研制进程的重要原因。比如在053K舰系统调试当中,很大一部分所谓的“技术故障”,其实是人员使用不当造成的。但最终都被归结于设计不合理或技术问题逐级上级。
70年代中期,由于053K型舰及红旗-61系统一系列问题的久拖不决,海军逐渐失去了耐心,不得不向国外寻求解决方案。同时与欧洲关系的好转,也得到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海军从真正意义上,首次有机会学习到现代舰队防空作战经验。
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海军派遣人员考察了多个欧洲国家的海军装备。包括意大利、法国、英国。1978年军方选定英国作为舰空导弹系统的合作对象。1980年,由于多种因素,海军放弃了引进英国42型级驱逐舰。并于次年6月与英国签定“海标枪”导弹协定,原计划配备后继建造的051型驱逐舰(即与英国合作的051S型计划)。
图:英制“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
图:安装“海标枪”系统的051S型驱逐舰计划。传说舷号135,这也是中国海军舷号空缺135的合理解释。
“海标枪”是典型的区域防空系统,射程达70公里,远高于法国“海响尾蛇”和意大利“阿斯派德”,以及国产“红旗-61”等节点防空系统的12~14公里射程。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尝试获得海军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努力。
然而1982年的马岛海战,却最终导致中国海军与“海标枪”系统的擦肩。
在马岛海战中,英国舰队损失了2艘42型驱逐舰和2艘21型护卫舰。事实上,“海标枪”系统的表现相当稳定且十分优异。尤其是在“海鹞”战机的防空拦截频繁失误的情况下,皇家海军是靠“海标枪”系统才顶住了整个舰队的防空压力。但包括国际媒体在内的舆论界却长期未予客观评价,反把关注焦点和明星给了根本不给力的“海鹞”垂直起降战机,把英国军舰的损失归结于“海标枪”系统的性能不足。
图:5月4日,阿根廷海空军发起联合攻击行动,超军旗战机于11:04分发射2枚飞鱼,1枚失的,另1枚命中“谢菲尔德”号,6天后“谢”舰沉没。
此时或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或由于对现代海战研究的欠缺,再加上国际舆论的业余评价,中国对此役的研究依旧非常保守和肤浅。国内科研部门此时借机表态,认为国内科研单位有能力在相同时间内研制成功相似系统。1983年初,引进“海标枪”系统的合同被否决。
在今天看来,国内科研部门当年的表态,成功的逐走了“海标枪”系统,但却使中国海军的舰队区域防空系统拖延了近13年!直到90年代中后期,凭借引进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中国海军才得以走向远海!
真正进步的开始
真正颠覆海军航空兵陈旧防空体制的是90年代才装备的歼-8II。
图:歼-8II型远程歼击机的装备对海军有着重大意义。
始于86年的中美“和平典范”虽然终止,但让中国技术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怎样体系化地设计现代战斗机。包括如何规划项目,总线系统、基本系统构成,以及首次接触了用精密构件替代粗糙冲压件的好处,等等。90年代服役的歼-8II已与早期的歼-8II原型设计相差甚多,融进了很多格鲁曼元素。
图:现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和平典范”项目中“留洋”归来的歼-8II,后来的歼-8II改型多来自从中学习到的先进技术。
歼-8II的装备,使得海军的防空带首次延伸到400公里以上,必要时可抵达钓鱼岛以东遂行任务。航空兵防空带的延伸,也改变了海军的防空体系。2000年后中国引进俄空中加油技术并完善了空中加油体系,陆续列装。使得航空兵活动半径进一步扩展,向南能够深入南沙群岛中部,向东能抵菲律宾外海。
图:2008年中国海空联合战役能力评估(南中国海部分)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海军发展规划,计划建立至少4个配备舰空导弹的驱逐舰和护卫舰编队。每个编队至少配备1艘装备中远程对空雷达的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同时配套部署改进型歼-8II远程歼击机。作战思想是用远程歼击机遂行舰队区域防空,而舰队则担任对空引导和遂行近程节点防空。
图:中国海军编队战术演练。
052型驱逐舰(首制舰112“哈尔滨”号)即是此计划的产物。早期的051型驱逐舰,在舰载雷达方面力不从心。在很多的海域必须更进一步的前出,才能提供远程歼击机活动空域的空情保障。而前出就意味着兵力密度和空情连续监视空域被稀释,需要更多的舰艇才能弥补稀释造成的雷达引导空域的漏洞。052型驱逐舰配备由空军中远程雷达改进而成的舰载518型中远程对空警戒雷达,并配备有完善的舰空通信系统。
图:052型驱逐舰装备的518型中远程对空雷达可搜索300公里范围内的空中目标。
不过此计划的技术瓶颈还是在于舰空导弹系统,否则担任远程警戒和对空引导的舰艇自身难保。由于先前引进英国“海标枪”远程区域舰空导弹系统的流产,而国产系统又始终难产。化解瓶颈的变成了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的“海响尾蛇8M”和意大利赛莱尼亚公司的“阿斯派德”近程节点舰空导弹系统。1987年,中国与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签署协议,购进了两套“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并于1989年12月至1990年12月其间,先利用051型109“开封”号驱驱逐舰在进行了改装试验,而后正式装备于052型驱逐舰(112“哈尔滨”号/113“青岛”号)和051B型驱逐舰(167“深圳”号)。
图:“海响尾蛇”近程节点防空导弹。
作为中国海军第二代导弹驱逐舰,装备法制“海响尾蛇”近程节点防空导弹系统的052型,在歼-8II歼击机服役不久后的1994年服役,部署于重要海区。052型舰的服役,使得这些地区的沿海防空纵深向前延伸了200公里以上。
图:曾被称为“中华第一舰”的112“哈尔滨”号的服役对于中国海军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
在不成功的053K型防空护卫舰后,052型驱逐舰在真正意义上首次让中国海军拥有了现代防空能力。这一天,中国海军等了整整四十年!
图:从50年代苏联顾问提出将海军舰艇作为国家远程预警的战略规划到052型驱逐舰的服役,中国海军为此等了整整四十年!
(待续)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1年4月2日 晨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三)
■ 土立方~earththree
笔者注:本文系编译、整理自美国海军学报《舰队防空》上一组对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学术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诺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亚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译,管带。
052型舰配备的518型雷达属L波段两坐标中远程警戒雷达,精度和性能远远高于051和053H系列的515型或517型米波雷达。作为国家战略防空体系的前哨,两坐标雷达问题不大,但对于舰队防空来说却有很大的不便。1997年下水的051B型167“深圳”号,改用改进型的381型三坐标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三坐标雷达兼顾了舰队防空和战略预警,能够提供完备的目标要素和精确位置,大大缩短了向制导跟踪系统的交班时间,提高了舰空导弹系统的反应速度。使得167舰的作战效能明显高于112/113舰(052型)。
图:167“深圳”号驱逐舰。
实质性的提升
1993年两岸关系恶化,台海危机成为摆以海军面前最首要的问题。之后一系列武备引进,多体现出此方面的应急。
中国海军真正获得舰队区域防空能力一直要到1996年,凭借引进俄罗斯956型“现代”级驱逐舰的9M38M1/M2“无风”中程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图:具备中程区域防空能力的136“杭州”号驱逐舰,使得中国海军真正获得了走向远海的能力。
出于特有的保密制度,中国军购往往是在成为全世界公开新闻后,国内才遮遮掩掩的少量报道。这种保密制度其实对于国外情报机构毫无疑义,国外专业机构直接从俄方就获得了准确地情报。唯一的效果只是使得中国老百姓反而成了全世界最后了解本国军情的群体,所以国内媒体也根本不能理解引进“现代”舰的真实用意。媒体和舆论将关注集中在了“现代”级驱逐舰所装备的3M80“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上,为其戴上了“舰母杀手锏”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帽子。
其实射程仅180公里的“日炙”导弹并不可能穿过纵深达500公里的航母防御圈,中国自身在超音速导弹的研究上也并不落后,且并不青睐这种体积庞大的反舰系统。称引进“现代”级驱逐舰是作为“航母杀手锏”,这完全是媒体自作聪明的主观臆断。就连美海军研究机构也驳斥到,“中国海军尽管相对落后,但还没堕落到需要956型舰充当航母杀手锏的地步”。
图:曾被国内媒体热炒的“舰母杀手锏”,俄3M80“日灸”超音速反舰导弹。其实就连俄方自己也不知道此型导弹如何充当“航母杀手锏”。
最被“航母杀手锏”忽悠的则是俄罗斯自己。俄对外军合部米哈伊·费萨耶维奇后来描述到,“我们很多时候并未认真研究中国的需求,我们的工厂急于拿到订单。”“我们以为中方的兴趣真的在于用‘日灸’导弹抗击航母。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不明白‘日炙’如何能成为打击航母的所谓杀手锏武器。直到我们设法动员俄海军,将仅有一艘用‘日灸’取代‘喇叭’反潜导弹的1155.I型驱逐舰开到中国后,才发现我们被误导了。”“中国海军对1155.I‘无畏II’级驱逐舰除动力系统(采用燃气轮机)外,根本毫无兴趣。”“中方声称他们需要的是区域防空能力,并非所谓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他们(中方)认为浅水海区反潜条件下……依靠直升机更为可靠和快捷。”“对于中国人的阐述,我们哑口无言。”
图:俄方曾大力向中国推销的1155.I型“无畏II”大型反潜舰,其实它并不适合中国浅海海区的反潜作战需求。
引进“现代”级驱逐舰关键在于9M38M1/2“无风”中程区域防空系统,与当时装备红旗-61A(采用意大利“阿斯派德”技术)和海红旗-7(法制“海响尾蛇8M”仿制型号)近程节点防空系统的国产驱逐舰和护卫舰,构成舰队全空域防空体系。外军详细研究表明,引进4艘“现代”级驱逐舰并非没有理由,4艘的数量正好能在平时和低等级战备状态下,出动2个“现代”级编队在台湾两端形成舰队预警圈,这两处海区正是潜艇出入西太平洋的通道。
图:获得9M38M1/2“无风”中程区程防空系统是引进俄956“现代”级驱逐舰的关键。
90年代初中方最早接触9M38M1型导弹时,俄方就曾应要求演示了拦截模拟“战斧”和“捕鲸叉”导弹的试验。136/137舰装备的9M38M1型“无风”系统的最大射程为25公里,仅有一次拦截反舰导弹的机会。中国海军采用前后两座发射装置瞄准一个目标,以构成双重拦截保险,但失去的是同时对付多方向、多目标的能力。随后次批引进的138/139舰装备改进型9M38M2型,杀伤远界提高了近一倍,这意味着一座发射装置即可实现多次拦截射击。
在“现代”级服役后,国产区域防空舰的大规模建造计划也随之展开。首先是052B型(168“广州”舰/169“武汉”舰),采用的便是自“现代”级驱逐舰引进的9M38M2型“无风”中程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紧接着052B型下水的是052C型“中华神盾”(170“兰州”/171“海口”),装备的是国产“海红旗-9”中远程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图:被称为“中华神盾”的170“兰州”号导弹驱逐舰
台海危机与中国航母
1996年的台海危机,使得造航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不过这轮呼声来自激进的社会阶层。他们多数并不清楚台湾距离大陆究竟多远,更不清楚究竟要如何才能打赢台海。但台海危机中的舆论却树欲静风不止,各种媒体及民众为了证明航母的必要性,甚至断言美国将会为台湾与中国大陆交战,变成了为航母而航母的论战。中国知识分子将此归结为长期应试教育导致的国民知识面和思维的缺失。
中国高层和军方都很清楚,以台湾问题为出发点造航母的战略是非常牵强的。建立对台制空或防空圈无需航母,岸基飞机几乎能将整个台湾纳入作战范围。
图:2008年中国海空联合战役能力评估(台海部分)。
中国航空兵空战指导理论来自于苏军的大机群作战理论。苏军大规模机群作战理论的精隨在于:利用快速集中的兵力取得战役地幅的绝对优势,然后对敌进攻机群采用小编队、疏散队形,多批次和多方向、短间隔的连续进攻。在这种空战态势下,装备任何先进战机的敌军机群,都将被迫拖入无休止的战斗,耗尽弹药、燃料和空战机动能量。对此,解放军作出了很透彻的理解和实践。在1965年中美海南岛冲突期间,这种多批次、多方向和多轮次的机群战斗态势,使美军“杨基”战斗群仅从雷达空情判断上就感到即将力不从心,无力抵抗,对美国海军发挥了极为有效的威慑作用。
图:环太平洋军演中的美三航母编队,实际如果真与解放军开战,三航母战斗群都根本无力抗击中国海空军的饱和机群打击。
对于台海危机中的航母呼声和情节,中国军方和高层并未被这种幼稚言论所影响。2000年中俄军事交流中,中方明确表示,从1996~2008年,大陆对台分裂势力的威胁,一直奉行以远程精确火力战为主导的海空联合作战。这种战役思想无疑是正确和有效的,军方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军方在此后掀起的社会讨论中,基本保持了低调和沉默。
图:中国军方明确表示,对台分裂势力将奉行远程精确火力战为主导的海空联合战役,这也是最有效的反击手段。
逐渐明晰的航母之路
2003年北京开始推动航母计划,但首个预算在2006年遭到军方否决。与民众热情相反,军方更为清醒。在完善配套装备前,开始航母计划就意味着维持和更新现役装备的经费将受到很大冲击和挤占。但航母建造要数年时间,形成战斗力更在数年以后,根本赶不上台海危机的局势发展。换句话说,中国军方在随时准备应对可能恶化的台海局势的同时,将不得不连续数年削减军事准备的人财物力资源,换来的只是一堆数年内近似废铁的空壳!而支持航母计划的则是船舶和航空等工业部门,因为他们的业绩将因此提升。关于此点,国内民众却根本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无知。
中国海军在直至054型护卫舰出现前,现役的053H3型护卫舰不适应远洋作战。而装备近程舰空导弹的052型及051B型驱逐舰则数量不足。靠956型“现代”舰和052B型(168/169),加112号、113号及167号只能勉强构成3个全空域防空舰队遂行远海作战任务。而新型052C型“中华神盾”(170/171)驱逐舰只有海红旗-9系统提供区域防空火力,加入编队反而会使得整个舰队的近程节点防空出现漏洞。故当时海军最急于需要将经费和精力投入完善现役装备体系,必须明智的否决航母建造计划。
图:054型远洋护卫舰同样在海军装备史上有里程碑意义,否则依然无法完善舰队的防空火力圈,从而谈不上建立航母舰队。
(待续)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1年4月3日 晚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四)
■ 土立方~earththree
笔者注:本文系编译、整理自美国海军学报《舰队防空》上一组对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学术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诺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亚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译,管带。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于航母战斗群的研究一直仅仅徘徊于舰艇系统、构造以及舰载机等局部层面的分系统研究,这些都是中国工业技术领域的空白。但对于航母战斗群与国家海洋战略,包括战斗群的作战组织指挥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在这一领域见到的多是泛泛而谈的八股风格的论文。在很多观点看来,不管什么航母都是航母,根本不区分各类航母的战略需求背景和各自不同的使用原则。这种基础理论研究上的认知缺失和泛泛而谈,至今在民间还随处可见。
事实上,各国航母战斗群在组成和使命上都有原则性的差异。这些原则性差异决定了航母具体技术层面的细节操作。也只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这些基础理论,航母计划才能井井有条的展开。
美俄航母的区别
苏联(俄罗斯)有着地跨欧亚的独特地理条件。从北极点向下俯视,苏联如同一个半环型,挟持着北半球。潜伏在苏联近海的导弹核潜艇和部署于广阔领土上的导弹发射车,即可轻易的向所有敌人开火。所以苏联海军无需像美国海军那样奔波于西欧和亚太以及中东,只要防御好近海,即能有效的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甚至是整个北半球。
这一独特地缘导致苏联海军的战略思想和美国截然不同。苏联海军奉行近岸边缘海大规模联合战役理论,即在鄂霍次克海和巴伦支海——这些苏联岸基航空兵活动半径的边缘——在战时突破美国海军构筑的封锁阻截带。所以苏联航母的使命根本不是用来前往深海大洋,与美国航母战斗群决战,而是执行近岸防御的海洋战略。
图:飞越“基辅”号上空的红海军雅克-38“铁匠”垂直起降歼击机,苏联海军的战略思想决定了俄航母与美航母的本质区别。
以1123型“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俄名称)为例,其反潜半径达100~200公里,超过当时西方潜艇对舰武器的射程。1123型的使命就是驱逐美国和北约的潜艇,支援己方潜艇将美国航母战斗群纳入300~500公里的杀伤半径。所以1123型巡洋舰本身配备有强大的防空和制海火力,在整个突击战役体系中,战舰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火力节点。
图:1123型“莫斯科”号反潜巡洋舰,1970年1月摄于摩洛哥附近海域。1123型母舰是苏联海军第一个基于近岸边缘海战略的成果。
随后建造的1143型“基辅”级航空巡洋舰,配置了雅克-38垂直起降歼击机。目的也是为了能更有效的驱逐和压缩美海军的反潜半径。强化水面舰艇在岸基支援体系边缘遂行防御和突击战役的能力。这种近岸边缘海战略决定了苏联航母的独特设计,全舰密布着各种制海和防空武器系统。
图:停放在明斯克号上的雅克-38M垂直起降歼击机。只有2000公斤的载弹量和200公里的作战半径,使其饱受媒体批评。但其实苏联航母的作战使命并非是前往大洋深处与美国航母决斗。
与苏联不同的是,美国是远隔大洋的孤立地缘,有着东西两线的海岸。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背景是谋求能在远离本土的地区进行武装干涉。这种需求下,美国海军必需具备在远离本土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海域,建立一个稳固的海基根据地。并要求能够凭借这个稳固防御的海基根据地,进行长达数月的局部战争。
这一海洋战略首先需要的是具有能够提供数月执勤能力的舰载航空兵平台,必然选择的是大型航空母舰。其舰载航空兵还必须要有数量规模上的优势,要保证做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被敌方强大的攻势所突破。一旦突破,整支舰队就将遭遇毁灭性的后果。
图:具有近千公里(926公里)作战半径的F-14“雄猫”重型截击机和其配备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是美国海军战略思想的产物。拦截苏联远程岸基轰炸机,在其未发射导弹前击落,还能击落已经发射的反舰导弹,是F-14和AIM-54的设计需求。
同时,这种舰载航空兵还必须具备强大的战役突击和支援能力,这又要求舰载航空兵不仅要有绝对的防空拦截能力(歼击机),还要有极强的对海和对地打击能力(攻击机、轰炸机)。
图:美国的海洋战略决定了美国的选择必然是“超级”航母,舰载机不仅要有歼击机还要有攻击机。
战略思想的重构
1988年,海军从航空兵部队中选派了一批飞行员入广州舰艇学院进行舰艇指挥专业培训,这个班级也被称为“飞行舰长”班。最初外界认为“飞行舰长班”是为了培养航母指挥官,但事实上当时中国并没有将航母纳入国家计划。
图:广州舰艇学院首届“飞行舰长”班毕业典礼。
“飞行舰长”班的直接动因,是配合80年代中期开始的海军第二轮造舰计划。此造舰计划的关键核心便是普及防空导弹装备,还要搭载直升机进行现代化反潜作战。而在当时的海军中,老舰长们只接受过传统制海战术内容培养,文革环境中培养的新干部战术素质更低,他们显然难以胜任新装备的挑战。当时的总参军训部这样说到,“飞行员最了解怎么对付飞机”。这批飞行舰长班更确切的目的是打破传统战术思想禁锢,加强海军在防空作战上的专业能力。
这批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国海军战略思想重构的开端。后来这批学员多数成为了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舰长,包括在媒体上时有报道的柏耀平、李晓岩等,未来的航母舰长在他们中产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图:外界普遍推测中国首艘航母的舰长人选之一,李晓岩。历任过162“南宁”号见习副舰长、163“南昌”号副舰长、562“江门”号舰长、167“深圳”号见习舰长和舰长等职。
在开设“飞行舰长”班的同时,海军也向欧洲国家派遣了多批访问学者和驻训军官,包括在法国海军航母上驻训学习。这些举动当时被国内外普遍关注,认为是中国开始航母计划的前兆。
当时苏联的军情部门对此作出了准确判断。苏方当时就认为,驻训法国航母更多是出于理论上的研究,因为中国对航母体系的技术和组织指挥是一片空白。而飞行舰长班则是培养熟悉反空袭作战的海军舰长,这是舰队防空的需要。事后证明,俄国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都是中国海军学习现代海战理论,尤其是现代舰队防空,包括舰载机作战理论和人才储备的措施。而且对中国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国航母计划的开始
中国高层在96年台海危机后对国家海军战略立项研究。范围包括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外汇储备、海外投资安全、海上安全、威胁形式等。此课题汇集了军方和理论界的精英,涉及外交、商务、金融和企业,以及海洋综合调查的大量资料,并在03~05年间结题。全部内容虽尚未公开,但航母计划并不以台湾和南海为理论基础,舰队使命也绝不是局限于国防。
在中国航母立项中,排水量是主要分歧点,造中型还是大型航母一直争论不下。中型航母方案的衍生案便是“瓦良格”号改造,虽然这是个看起来快捷的方案,但实际问题却很多。首先是中国没有可匹配的发动机,而俄方早就停产了此种定制的机组。其次是中国在舰用系统方面也近乎空白,不仅缺乏舰基远程空情雷达,还缺乏自动化海空指挥系统。
现代空舰导弹射程多在200公里左右,恰处于中程警戒雷达远界边缘。考虑到敌方战机中程空空导弹的伏击威胁,舰载机要求部署于距离己方雷达远界至少一倍于中程空空导弹射程处。航母必须装备远程雷达的意义就在于可在更远距离上部署歼击机阻塞线。否则战斗群就会面临马岛海战中英军的遭遇——当警戒舰刚刚察觉到空情时,敌机就已进入投弹阶段,舰载机防空圈毫无意义,拦截成功概率极低。
图:马岛战争中沉没的“考文垂”号驱逐舰。5月25日下午,突破“海鹞”防空圈的阿根廷“宙斯”编队轰炸了考文垂号,3枚炸弹命中——远程空情保障对航母舰队来说悠关生死。
现代航母战斗群需要作用距离500~800公里的远程雷达保障,防空歼击机部署在距警戒舰300~600公里处,此距离超过了敌机空舰武器投弹圈,可在敌机投弹前实施歼击机拦截。对漏网敌机也有足够时间追击,也让内层舰艇的对空火力有充分时间进行预瞄预跟踪。而敌来袭战机对己方战机的伏击则必须深入雷达警戒空域50~200公里,己方战机可有数分钟的预警领先时间。
图:水面舰艇防空阻塞与低空盲区。
在航母远程空情侦察上,苏联海军的做法是在航母上配备多台远程雷达,采用不同波段交替工作,不间断提供舰队500公里空情保障。美国海军则是依托舰队间雷达交替实现中程警戒;依靠预警机和舰基雷达交替实现远程空情与内层防御圈衔接。而中国既没预警机,也没舰基远程雷达,最先进的是俄转让技术的中程警戒雷达。这成为中国航母战斗群远程警戒中最薄弱的环节。
图:苏联海军为解决航母的远程预警问题,在航母上装备了多台相控阵雷达和远程警戒雷达。
在中型排水量航母方案中,全新造舰的理由也有相当的说服力。因为既然改建“瓦良格”舰中的动力系统和所有舰上系统都需重头开始,建全新舰体的投资不会比改建大。并且全新建造的航母,其系统匹配性和寿命都远比已近20年舰龄的“瓦良格”号要强。军方科研部门曾多次考察过“瓦良格”号,舰上迷宫般的舱室让人头疼。舰上大量的缆线和管道穿越孔都是依原设计方案预置的,这种设计方案在上世纪90年代已遭淘汰。而且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相关的设计资料很多都已经失散。据俄方估计,改建“瓦良格”舰的投资或高达新建投资的70%以上。
图:拖回中国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经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因土方的拖延干扰,仅将瓦良格运回中国就花了4年时间,单海运费就高达500万美金。
航母立项中另一类观点是造70000吨以上的大型航母,军方作战部门持此观点者较多。因为中型航母只能应急,完善的战斗群需预警机、运输机,连带歼击机数量也需增加。航母机库和油弹储备因此也要大大增加。据2006年消息,中国航母规划为4~5个战斗群。先期2艘中型舰,后续2~3艘大型舰。后消息证实,瓦舰改造和自建案也同时采纳。此决策或多是基于部委利益矛盾均衡考虑。
图:位于长兴岛的江南造船新厂的厂区模型中展示了用于航母建造的船台。
90年代初,前苏联很多专家流失到西亚和欧洲。中国军方曾有意在航母计划中引进这些资源,但遭到来自国内的抵制。国内科研机构并不希望这批俄专家进入,以保护很多居要职人的利益和地位。中国科研体制通常是提拨技术骨干担任行政领导,这些技术人员却未必是好的行政领导。然后巨大的垄断利益,使很多技术骨干热衷于领导职务,使得他们既荒废了业务,又常把整个单位搞得死气沉沉或是混乱不堪,有的单位甚至出现压制新生力量的现象,那些俄专家的遭遇与此不无关系。
被体制所拒之编制外的俄流散专家,享受着中国提供的优越生活而无所事事。在随后的引进中,中国宁愿花高价通过俄政府渠道。但俄政府则是重新召集包括这些流散专家在内的科研人员,然后再向中国出售相关产品。这些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缺乏能包容的科研体制,因此永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汇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图:“中国人通常只想得到俄罗斯专家的技术,却并不希望俄罗斯人进入他们垄断的团队。”这是俄罗斯专家对中国科研体制一致的评价。
在中国忙于“瓦良格”舰同时,印度也忙着另艘购置俄罗斯的航母,“戈尔什科夫”号(原“巴库”号)。与“瓦良格”号是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不同,“戈尔什科夫”号在俄罗斯只称为“航空巡洋舰”,它的前甲板密布着各种武器系统。去除这些武器系统,改成固定翼飞机航母,这个计划就连俄罗斯方面也很震惊。但印度人却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简捷可行,工作量最少的改建方案。这点让俄罗斯设计部门大加赞叹,尽管方案的具体实施由俄罗斯完成。
与印度不同的是,“瓦良格”是一艘现成的标准航母,但中国人却在“瓦良格”号上越搞越复杂。是否启用“瓦良格”号就折腾了很多年,动力系统和远程雷达、舰载机的选型等问题上也是同样如此。中国人不断的打听和了解、不断的考察、反复的论证却总没有定论,很少拿出解决办法。至少在舰艇改建解决方案上,中国人没有显示出强于印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这或许和中国的科研体制,以及印度海军早就拥有航母的实践经历有关。相比之下,在航母发展上,印度海军显得更有自信和勇于实践。
图:改建“戈尔什科夫”号巡洋舰相较“瓦良格”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涉及到整个舰体结构的重新布局。改进后的“维特拉马蒂克亚”号(印度舰名)的排水量接近5万吨,吨位和主要性能已非常接近法国“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仅在续航力上落后于“戴高乐”号。
结语:远洋海军战略的确立
2007年中国明确表示建立远洋海军,此决策其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保护海外投资和进行国际干预。
在中国海军新海洋战略规划中,航母战斗群的主要使命是构筑从中国到西非,以及从中国至南太平洋的安全保障能力。这一海上安全战略早已超出了毛泽东时代狭獈的国家海防理念,而是以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责任为基础的全新战略构想。
非洲是中国未来海外战略最重要的方向。中国在非洲的介入,必然引起西方传统势力集团的反击,达尔富尔问题便是一个开端。针对这一趋势,中国明确表示今后将投入国家军事力量,以维和形式参与国际社会秩序的重建。不容置疑的是,拥有航母的远洋舰队是进行海外干预的最主要军力构成。2008年末开始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在维和框架外恢复秩序的军事派遣行动。中国海军在此投入的军力规模仅次于美国海军,这也是中国远洋海军之路的初次尝试。
图: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的海军171号和169号驱逐舰。
中国海军航母作战条令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法国。80年代中后期中法军事合作项目之一就是派遣海军军官在法舰上轮换驻训。现在媒体露面较多的尹卓,即是当时派驻法国航母上驻训的人员。中法军事交流使中国获得了航母作战指挥的直观认识。而法国海军的战术思想与美国海军有较大区别,主要是针对法国传统势力范围地区的动荡局势。历史上法国海空军不仅干涉过中东战争,还曾多次干涉非洲的动荡局势,这与中国未来即将面对的局面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或受国内媒体的影响,中国普通民众对航母的情节和理解还局限于狭隘的地缘政治和国防。事实上中国的地缘完全处于远程岸基航空兵和战术导弹的打击范围内,无论是东海、南海还是台湾。航母及远洋海军对中国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国际干预,这是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或者更直接的说,“剑指非洲”才是中国未来航母战斗群真正的目标!
(全文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1年4月5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