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作文1000字:例谈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37:30

成语专题复习

-------例谈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考点迁变:高考每年都考成语。自2004年开始,《考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熟语和成语是种属关系,成语是熟语中的一种。)《考试大纲》的这一变化,意味着高考对词语考查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考查的内容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考查的方式也会随之更加灵活。

   《考试大纲》的变化说明考查的范围拓宽了,但并不说明成语不重要了。回顾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依然是必考的知识点。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成语的考查仍将是2008年语文试卷的重点之一。

复习指导: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美轮美奂不孚众望)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二、成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类型

    了解熟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类型,对于解答熟语类题目是有帮助的。下面介绍熟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类型。

   1.望文生义

   熟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熟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①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2007宁夏卷)

②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2007辽宁卷)

【分析】: ①句中耳提面命的意思是不仅要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要揪着耳朵叮嘱,后来形容恳切教导。句子只片面地认为是当着面的意思。②句中“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文中要说的是被吸引认真审视的意思,望文生义,使用错了。

类似成语还有:差强人意” “不刊之论” “首当其冲”“不足为训” “文不加点” “目无全牛”“罪不容诛” “罪不当罚”“屡试不爽” “微言大义”“危言危行” “望尘莫及”“洛阳纸贵等等。

2.不明轻重

    有些熟语词义较轻,有些熟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熟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2005年湖北卷)

②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分析】:①句中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熟语词义很重,用在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②句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②句。

类似成语还有:“ 如丧考妣”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德高望重”“有口皆碑” “十恶不赦等词都有一定的程度,使用时要注意。

 

 3.不看对象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如:

①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2007安徽卷)

②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2007浙江卷)

【分析】:①句中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这里拿来形容中华地方文化岂不牛头不对马嘴吗?②句“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类似的还有:

“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

  “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琴瑟之好” “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

  “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

  “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极多;(浩如烟海,卷帙浩繁)

  “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

  “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聆听教诲)

“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4.褒贬不当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如:

①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2007江西卷)

②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2007全国卷I

【分析】: ①句中“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是贬义词,这里当作褒义词使用了,故错误。②句中 “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

类似成语还有:无所不为”“半斤八两” “始作俑者” “人满为患”“弹冠相庆”“改头换面”“不孚众望”等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而“危言危行”“脱颖而出” “条分缕析”“义无反顾”“未雨绸缪”“语重心长” “不负众望”等又只能用在褒义方面。   

5.功能混乱

    每个熟语由于本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熟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遗成功能混乱的错误。如:

①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②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分析】:①句中。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熟语,在句中应当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熟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②句的错误是把“龙飞凤舞”这一形容性的成语误作及物动词使用。

类似成语还有:此外像其他如津津乐道、求全责备、司空见惯、漠不关心,妄自菲薄等都不带宾语。

【注意】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如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闲视之等;

有的只用于否定句,如空穴来风、望其项背、吹灰之力、万应灵丹等

 

 6.谦敬错位

    有些熟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熟语是敬词,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

①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2001年全国卷)

②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2005年广东卷)

【分析】:蓬荜生辉蓬荜指用蓬草、荆竹编的门,形容穷人的家。这个熟语的意思是使穷人的家增添光辉,是个谦词,只能用于已。①句却把它用在对方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句②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见解。用在这里尊卑颠倒

常见的谦辞有:雕虫小技、贻笑大方、敝帚自珍、抛砖引玉、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管窥之见、不情之请、敬谢不敏等。

常见的敬辞有:鼎力相助、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鼎力相助等。

7.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所使用的熟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符甚至矛盾。如:

①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2007山东卷)

②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赠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赠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2007四川卷)

【分析】:句①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语境里的媒体报道与美国官方、军方怎能说得上是自相呢?而②句“僧多粥少”比喻不够分配之意,而前半句说消费者寥寥无己,后半句怎能说僧多粥少呢?明显的供大于求”嘛。

8.语意重复

     熟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熟语和句子语意的比较,就容易造成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如:

①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这台晚会的节目非常精彩,当看到赵本山的小品时,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

【分析】:①句中难言之隐就是指难以说出来的苦衷,这样就与旬中的苦衷重复了,应将句中的苦衷去掉。②句中忍俊不禁本身就指忍不住地笑了,与该句中的笑了重复。

注意】含蕴关系成语误用往往造成重复矛盾

含蕴关系成语误用主要是指成语本身包含了句子中可能出现的一部分意思,由于不明白成语意义而误用的现象,实际上还是属意义范畴方面的误用。例如1997年高考成语题莘莘学子莘莘很多的意思,而在该成语前加一位就是错误的,因为莘莘就已含蕴了数量,加上一位修饰限制莘莘学子就自相矛盾了。又譬如成语贻笑大方的意思是被内行的人笑话,成语本身就含蕴有被动者,如果说成被他人贻笑大方,就是因成语的含蕴关系理解不透而误用。

下面对这类成语误用现象举几个例子作深一层的解读:

1: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真诚话。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成: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

2: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乘着暴风一直上升。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成:乘风扶摇直上。

3:蓬筚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

提示:我们不能说成:您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

4:日月如梭:形容时光迅速过去。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时光日月如梭。

9、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和其他成语在字型、读音较为相近,或者说有相同的语素,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出现误用。但由于语境不同,其意义及用法有细微差别,或者其适用范围有别,必须细加区别,才能准确判断。如:

①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2007湖北卷)

②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2007全国卷)

③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2007广东卷)

【分析】:①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充真的东西。句子讲的是网络歌曲上传随便,好坏参半。因此它应该用鱼龙混杂。②间不容发指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句子要用的是刻不容缓。 ③妄自菲薄是指过分地看轻自己,而句子要的是过高地看待自己,也就是说句子应该用妄自尊大

类似成语还有: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 目光如豆与鼠目寸光、 不足为训与不足为戒、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 不可理喻与不可思议、 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故步自封与墨守成规、 侧目而视与刮目相看、 义不容辞与责无旁贷、谈笑风生与谈笑自若、 狼狈为奸与朋比为奸、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 耳闻目睹与耳濡目染、含糊其词与闪烁其词、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穿凿附会与牵强附会等。

 

10、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成语的流传使用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成语有多义,很有利于被设置成高考成语题中使用正确的选项,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能会判断错误。如: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2007安徽卷)

②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2004年广东卷)

③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2001年春季高考语文卷)

以上句中成语的使用都是正确的。而且这三个成语都是多义的。

【分析】:①粉墨登场,现在多用为贬义,例句中用其本义,演员妆扮后进行表演,是个中性词。②短小精悍:人身材矮小,但精明强悍;用以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有力。③不三不四:不像样子,不成道理;不正派(人)。

类似成语还有:

光怪陆离 :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分庭抗礼: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不相上下;有时也指相互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
      例一, 这位拳击手得了冠军后洋洋自得,以为今后再也没人能与他分庭抗礼了。
      例二, 法国当时正处于动乱之中,国内诸侯飞扬跋扈,竭力扩张自己的实力,无视国王的特权,与国王分庭抗礼。

捉襟见肘: 形容衣服破烂,也形容顾此失彼,难以应付。

难兄难弟: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nàn);也可指讥讽二人同样坏。(nán)。

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一, 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例二, 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不见经传: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也指某种理论缺乏文献上的依据。

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之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现象。

粉墨登场:化好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先天不足: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也泛指事物的根基差。

高视阔步:形容气概不凡;或态度傲慢。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从容、自然;也形容傲慢或满不在乎。

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饥寒冻馁而战抖的样子。

不绝如缕:形容情势十分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

如虎添翼: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小结:诚然,任何事物只要一分类就难免存在缺陷,成语也是一样,分类学习也会挂一漏万。我们只希望同学们能够因此对成语多一些理解,进而把高考成语题做好。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从前面我们总结归纳成语使用常见的错误类型开始,到现在我们找寻解决成语题的方法都在强调一件事: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脱离了语言环境谈成语的恰当与否就成了字形题了。——词不离句。

 

三、方法探究  掌握一些成语理解的方法

 

1、抓住重点字词,辨清语义含义 (由点及面法

对熟语尤其是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比如“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1993年高考全国卷),此句“不刊之论”中的关键语素“刊”,是“削除、修改”的意思,“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整个成语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文章);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错误地理解成“不能刊登的言论”。再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高考全国卷),此句里“首当其冲”的关键语素“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该成语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而不是“首要的”之意。

2、探本溯源,弄清来龙去脉(正本清源

成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精华的积淀,很多成语来源于古诗文当中,其意义具有稳固性,了解其语源,可使我们认识成语语义的今昔变化,有助于把握其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从而准确理解和使用成语。如:墨守成规、掩耳盗铃、破釜沉舟等成语。例:

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②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只要稍有点历史知识就会知道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联姻,故有“秦晋之好”一说,后来专指两姓联姻,不能泛指友好关系;“目无全牛”指眼睛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牛,形容对事物所有组成部分都了如指掌,处理起来极其准确熟练,不是指关注局部。

3、分析语境,注意前后搭配(词不离句

成语也是词,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所以不妨用一种填空法替代比较法。所谓填空法替代比较法就是先遮掩住成语,不去看它,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填写或者替换的解读成语的方法。先不理会成语就避免了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解,这个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区别易混成语。例:

①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2007山东卷)

②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2007宁夏卷)

③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2007辽宁卷)

①句中遮掩住成语推敲可知要表达“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口袋中的钱来”, “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的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此处没有帮助别人的意思,只强调 “解囊”。②句中推敲可知是他“宽宏大量、心胸宽广”强调“不计较”。“虚怀若谷”形容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是褒义词。③句推敲可知

因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所以人们不敢否定他。“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否定不当,前面加“不应”就把意思弄反了。

4、辨语法功能

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熟语的语法功能,习惯用法,否则会造成搭配不当,或者重复累赘,或者否定失当等等。比如“妄自菲薄自己”“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出奇制胜敌人”“ 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等,其中的成语充当的句子成分就不当。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好象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之中的成语隐含义就与句子语意重复了;再如“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概而论”“无时无刻”“等闲视之”“等量齐观”等成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里。

四、注意成语的积累和训练

成语是汉语运用的结晶。任何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都离不开积累和训练,所以提高熟语运用能力也必须通过系统而扎实积累和训练。

注意对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和积累

1、加强对近义成语的辨析

2、注意对似是而非成语的辨识

3、注意特殊类型的成语

   a两用成语

   b只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成语

   c具有含蕴关系的成语

   d特定使用对象的成语

   e谦敬成语

②积累是根基储备知识的过程,训练则是搭建知识的过程。所谓勤积累,聚沙成塔;多运用,熟能生巧。在训练中积累,在训练中辨析,在训练中培养能力。熟语运用的训练提供了一定的语境,而熟语往往又是多重义的,所以我们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准确地表现出它的某一个特定的含义。因此,考前做一定量的熟语辨析题,有助于考生熟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当然,这种训练必须精练,必须讲实效,比如对使用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强化训练,甚至不避重复,要通过训练,达到准确辨明误因,掌握使用规律的目的,而不要淹没在题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