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作文500字左右初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治疗 王庸中医临床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8:59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治疗  

2009-08-17 21:27:32|  分类: 中医临床实录 |   

患者辛某,女,65岁,住院病人。

该患者于2009年7月16日以“高血压病10年,头痛突然昏仆4天”入院。

患者1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数值不详),在当地卫生所给予降压药物间断服用。4天前,不明原因突发剧烈头痛,头晕,继而昏仆在地,不省人事。被家人送至县人民医院抢救,经头颅CT检查提示:1、蛛网膜下腔出血;2、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丘脑腔梗;3、脑白质变性。在门诊对症治疗3天后神志清醒。遂转来本院住院治疗。从7月16日至24日,患者一直接受西医治疗,给予卡托普利、尼莫地平、消渴丸、阿莫西林口服,胞磷胆碱、能量合剂、左氧氟沙星等静脉点滴。

   7月25日中医查房:患者昨晚7:30pm血压升高至180/100mmHg,体温37.7℃,给予利血平1mg肌注,尼美舒利50mg口服,8:00pm血压下降至150/90mmHg。今晨患者处于嗜睡状态,唤醒后可以回答问题,语声低微,但不进行交流时很快又可入睡,见患者面色萎黄垢腻,体型瘦弱,右侧下肢仅可在床上稍作平移,右侧上肢肌力弱于健侧,运动欠灵活。时有咳嗽,自诉无明显不适。小便无知觉。舌象:舌质淡红苔黄腻,少津,脉象缓滑。辩证为痰浊挟肝风蒙蔽清窍。予清热化痰熄风开窍之法:

法半夏15g  橘红12g  云苓15g  枳壳12g

天竺黄10g  胆星10g  郁金10g  菖蒲10g

黄连6g     大黄6g   瓜蒌仁30g天麻10g

钩藤20g  麦冬10g  玉竹10g 茜草15g

三剂水煎服。

7月28日,患者仍倦怠嗜睡,自诉头晕,余无不适。右下肢肌力同前,但稍微按压即感觉疼痛,近日进食尚可,小便能够主动告知家属。舌质干红,苔转薄仍黄腐少津,脉弦细滑弱。辨证为痰浊蔽阻清窍,气阴俱虚。拟方如下:

法半夏12g 橘红12g 云苓12g 胆星10g

天竺黄10g  菖蒲10g 郁金10g远志10g

生黄芪30g  麦冬12g 玉竹12g 生地15g

秦艽18g  丝瓜络15g 威灵仙18g地龙12g

大黄6g

三剂。

7月30日,患者倦怠乏力,自诉无不适,舌质红,苔黄燥少津。脉弦滑数,治以前法,处方:

黄连6g 法半夏12g 橘红12g 枳壳12g

竹茹10g 胆星10g 菖蒲10g 丹参30g

郁金10g 大黄6g 地龙10g 丝瓜络15g

麦冬10g 玉竹10g 石斛15g 太子参15g

三剂。

8月3日,患者精神饮食均较前好转,右下肢可以抬举离床,自诉惟感头部昏沉不清晰,小便有时不能自控。舌体黯红少津,舌苔退净,脉象沉缓。辩证属痰浊已化,肝肾不足之本外现,故治以补益肝肾,佐以健脾助运:

生熟地黄各20g 山萸肉15g 山药15g 麦冬15g

石斛15g  五味子15g 菖蒲10g 茯神15g

肉苁蓉20g 炒白术12g 党参12g 焦三仙各10g

补骨脂15g 制首乌10g 陈皮10g

三剂。并从今日起配合针灸治疗,取穴为: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絶骨、昆仑、解溪、厉兑等。每日一次,电针治疗40~60分钟。

8月8日查房,患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清晰顺畅,右侧下肢稍弱于健侧,右上肢肌力较前改善。现症唯苦于不敢活动,坐起或下床活动后即头晕欲呕,视物旋转,查舌质暗淡,舌苔中根部浊腻,辩证:肝肾不足为本,风痰上扰为标。急则治其标:

天麻12g 钩藤12g 石决明30g法半夏15g

炒白术15g 茯苓30g 泽泻30g 大黄6g

炙甘草6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焦三仙各10g

三剂。

8月11日,眩晕呕恶减轻,下午在家属扶持下可以下地活动,饮食可,两日未排便,舌质淡黯,舌苔根部稍腻,脉象弦细。辩证:肝肾不足,气虚血瘀。处方如下:

天麻12g 钩藤15g 半夏15g 橘红12g

竹茹10g 生黄芪45g 桃仁10g红花10g

赤芍15g 川芎12g 地龙10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制首乌15g 白术12g茯苓12g

三剂。

8月14日,患者神志清晰,稍感倦怠,今晨在家属搀扶下室内活动二十多分钟,仅感觉右下肢协调性较差,患者要求出院后回家进行功能锻炼。查其舌质黯淡,苔薄微黄,脉象弦细。辩证气虚血瘀,内有郁热,处方:

生黄芪45g 桃红各10g 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5g 地龙10g 水蛭10g 杭芍15g

制首乌20g 生地15g瓜蒌仁30g 钩藤12g

枳壳10g焦山楂10g

三剂带药。嘱患者坚持锻炼,定期复查。

(补充说明:患者中医治疗期间,自7月26日至8月3日,每天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醒脑静20ml,1次/天;7月26日至8月1日,静滴生理盐水500ml+氨甲苯酸0.4g,2次/天。其他如能量、胞磷胆碱及其他对症处理方案均常规使用。)

【总结】本案前期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后期以中医为主,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灵活进行辨证论治,针药并用,最终取得满意效果,显示出中医在此类疾病治疗上的优势。该病例的病情转化表现出由痰浊上扰——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的过程,脉络清晰,特征典型,对于探讨此类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相应的中医治则似颇具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