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汉圣化工黑:口渴咽燥干咳无痰中医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12:35
  • 燥邪犯肺肺失宣降——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阴虚肺燥清肃失司——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肝郁气滞津聚痰凝——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肝胃不和气机上逆——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等。
    肝阴亏虚风摇钟鸣——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时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患者多为过敏素质,既往常有个人过敏史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治宜柔肝熄风,肃肺降逆,方选过敏煎加味,药如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白芍、钩藤、地龙、山萸肉、代赭石、前胡、甘草等。

    综上所述,干咳作为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脏腑多种,病情严重度不等,治疗反应不一,故在诊治过程中,当细究其病因病机,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清标本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honglou1 | 2010-01-25 09:57:06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hldjthcp | 2010-01-25 10:01:26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慢性咽炎咽粘膜慢性炎症。以咽部不适,发干、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干咳、恶心,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慢性咽炎滤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咽炎患者,因咽分泌物增多,故常有清噪动作,吐白色痰液。
            慢性咽炎的针灸治疗,现代报道始于1958年。之后有关临床资料并不多见。自八十年代起,本病的针灸治疗逐渐引起重视。各地的针灸工作者已探索了多种穴位刺激方法,包括耳穴压丸、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穴位电疗、穴位敷贴等,尚有用传统的银针放血结合外用中药,轻者3~5次即愈,重者10余次可恢复正常。以已有的经验看,穴位刺激法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以耳穴压丸,穴位电刺激注射所观察的病例为多
          [编辑本段]临床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l)病史: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或因鼻病长期张口呼吸及烟酒过度、坏境空气干燥、粉尘和刺激性气体污染慢性咽炎等。
            (2)症状:咽部不适,或疼、或痒、或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呕。病程2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多言等原因致症状
            (3)检查:咽部慢性充血,加重。呈暗红色,或树枝状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肿大;咽粘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缩、变薄,有分泌物附着.具各上述症状及1项或1项以上检查所见,即可诊断。
            2、中医辨证:
            虚火上炎证,肺脾气虚证,痰热证,痰瘀互阻证
            咽的急性发炎,跟扁桃体急性发炎很相似。咽炎及扁桃体炎都可由同一种细菌及病毒所引起,但咽炎的症状没有扁桃体那么严重。有些医学人士把这两种疾病简称之为急性咽喉炎。
            慢性咽炎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主要是咽部粘膜炎症。多发于成年人,在城市居民中发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至20%左右。因其病程长,症状顽固,短期难见显效,故不易治愈。其主要病因大致如下:
            1、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未能彻底治愈而转成慢性,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身体抵抗力减低等。
            2、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消化不良、大便长期秘结、心脏病、支气管炎、哮喘、肝脏病变、糖尿病及慢性肾炎等。
            3、职业因素。主要多发于嗓音工作者,如:教师、演员等。因长期多语言和演唱,可刺激咽部,引起慢性充血而致病。慢性咽炎自诊要点:症状多样,咽部不适,有异物感,痰粘滞感,总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堵塞、发胀、灼热、干燥、发痒、刺激咳嗽、微有咽痛等。常以咳嗽来清除分泌物,特别在早晨用力咳嗽消除咽部分泌物时,症状有短暂缓解。由于食道或下咽部的癌症早期也会有类似的症状,因此发现以上症状之后应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方能确诊。
          [编辑本段]治疗
            穴位电疗
            慢性咽炎 
            (一)取穴
            主穴:风池、天突、扶突、大椎。
            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双颈三角区。
            (二)治法
            先取主穴。用电疗机治疗。将电极板置双风池穴,向下向外侧移动,移至双颈三角区时加大电量。至整个咽部有流水样麻木感及咽部紧缩感、舒适感,再点状送电2~4分钟。其感应电量为5~7伏。然后,以3~4伏电量负极置天突穴,正极置大椎穴,点状送电2~4分钟,将负极分别移至双侧扶突穴点状送电1~2分钟。上法每日1次。如治疗5次无明显疗效,取配穴,外敷中药(山豆根、威灵仙各10克,共为粗粉,以温盐水湿润纱布包裹),用直流电导入10~20分钟。亦每日1次。上述方法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天突。
            (二)治法
            每次仅取1穴。用市售之伤湿止痛膏剪成直径2厘米之圆片,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贴敷。每日换贴1次,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扁桃体穴。
            扁桃体穴位置: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转动前方。
            (二)治法
            药液:当归注射液2毫升。
            患者取坐位,头略仰,用5号齿科针头快速进针,进针得气,使针感放射到咽喉部,回抽无血,将药液推入双侧穴位各1毫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咽喉、缘中、神门、肺、肾上腺、对屏尖。
            配穴:心、枕、肾、皮质下、支气管。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酌加1~2个配穴。探测到敏感点后,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180~380高斯磁场强度)贴敷,每次1侧耳,双侧交替。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穴1分钟。隔日换贴1次,5~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廉泉、天突、人迎。
            配穴:实热加尺泽、合谷;阴虚加鱼际、太溪。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加1~2穴。以氦氖激光仪行穴位照射,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1.7~3毫瓦,功率密度为9600毫瓦/平方厘米。以光导纤维传递光束,光纤芯径<200微米,直接对准穴位,光斑直径1.5毫米,每穴照射3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太冲、太溪、行间,2、人迎、合谷、扶突、天鼎、照海。
            配穴:异物感明显加天突,舌根僵硬加廉泉,心烦恶心加内关。
            (二)治法
            药液:注射用水或复方丹参注射液,任选一种。
            主穴第1组用于穴位注射,第2组及配穴用于针剌。先针剌,合谷、照海取双侧,余取单侧。行常规剌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2~3次。除合谷继续留针,余穴届时均取针。然后在主穴第组中选1~2穴,均仅取一侧穴。以配有5号齿科长针头之注射器,抽吸1~2毫升药液,快速剌入缓慢提插至得气(太冲穴最好能引出肢体有轻度热感)后,回抽无血,再缓缓注入药液,每穴1毫升,使有明显胀憋感。可令病人休息数分钟,再出合谷穴之针。3~5日1次,5次为一疗程。
            应由医生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局部对症治疗可以选用中成药,如利咽灵、草珊瑚含片、保安散等,可同时配合泡茶饮:双花、麦冬、胖大海、生甘草各等份,开水冲泡频服。清咽饮:乌梅肉、生甘草、沙参、麦冬、桔梗、元参各50克,捣碎混匀,每日3次,每次服15克左右,以沸水冲饮。
            饮食调理:利咽茶饮:双花、麦冬、木蝴蝶、胖大海、生甘草各3-5克,开水冲泡频服。清咽饮:乌梅肉、生甘草、沙参、麦冬、桔梗、元参各50克,捣碎混匀,每日3次,每次服15克左右,以沸水冲饮。
            慢性咽炎治愈后,为巩固疗效以防再发,可常吃下列食品:
            绿豆海带汤
            原料:绿豆一两、海带一两、白糖少许。
            制法:将绿豆与海带(切丝)放于锅中,加水煮烂,后入白糖调味,每日当茶喝。
            西瓜汁:将西瓜切开取汁,频频当茶饮。即可清热除烦,又能养阴润燥,甚宜常吃。
            巧用药茶疗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层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视其病变情况,可分为单纯性、增生性和萎缩性三种类型。慢性咽炎的发病原因很多,如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和邻近器官疾病(慢性扁桃体炎、牙龈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都可引起。外因气候寒冷干燥,工作环境中的空气被粉尘、化学气体污染,烟酒和辛辣饮食长期刺激,以及由于职业因素而用嗓过多的人都易患慢性咽炎。此外,长期生活不规律、疲劳、精神紧张,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反复感染,也会引起慢性咽炎。
            目前治疗慢性咽炎的方法很多,如西医一般主张用口泰、复方硼砂溶液等漱口液,含服华素片、安吉含片、g菌含片等。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会导致口腔内环境紊乱。对于肥厚增生性咽炎,可采用激光、微波、冷冻等方法。但这些疗法目前有滥用趋势,门诊上经常见到因手术后咽部瘢痕严重增生、挛缩而病情加重前来就诊的病人。
            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的“虚火喉痹”,其病因病机为肺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升、咽喉失养。治宜滋养肺肾、清热化痰、润喉利咽。经验证明,正确应用药茶有助于治疗慢性咽炎。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zhefang | 2010-01-25 10:42:20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雪中_芙蓉 | 2010-01-25 10:49:43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等。
                   肝阴亏虚 风摇钟鸣—— 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时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患者多为过敏素质,既往常有个人过敏史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治宜柔肝熄风,肃肺降逆,方选过敏煎加味,药如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白芍、钩藤、地龙、山萸肉、代赭石、前胡、甘草等。

                   综上所述,干咳作为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脏腑多种,病情严重度不等,治疗反应不一,故在诊治过程中,当细究其病因病机,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清标本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3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968597 | 2010-01-25 19:10:52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 如果很厉害最好还是去医院看看的好

                止咳化痰平喘药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处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肺痈咳吐脓血。常合知母、浙贝母、银花、鱼腥草。

                  2.胸痹胁痛。常合薤白、半夏、枳壳。

                  3.乳痈初起。常合蒲公英、连翘、陈皮。

                  4.肠燥便结。合火麻仁、桃仁。单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热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参考资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指、糖类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药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称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肺虚咯血。合麦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热伤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药、五味子、黄芪伍用。

                  贝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根据产地,性状不同,分为川母及浙贝母。

                  别名:川贝、浙贝,元宝吐,板贝。

                  处方用名:川贝母、浙贝母、象贝母。

                  药用部分;地下球形鳞茎。

                  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

                  归经:入肺、心经。

                  功能:清热化痰,散结开郁。

                  主治及应用:

                  1.痰热咳嗽,合知母。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

                  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以浙贝为佳,合用玄参、牡蛎、夏枯草疗瘰疬;合连翘、蒲公英、天花粉治疮痈乳疾;伍苇茎、苡仁、冬瓜仁、鱼腥草疗肺痈。

                  用量:川贝1-15克,研末冲服,一日三次,浙贝3-9克,煎服,也可研末冲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川贝和浙贝均含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及多种生物碱。此外,浙贝母含浙贝母甲、乙生物碱。

                  药理研究:

                  浙贝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且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及降压作用。川贝母碱降压作用较持久。

                  桔梗

                  《本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别名;包袱花、梗草、白药。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宣肺祛痰、排脓。

                  主治及应用:

                  1.咳嗽痰多。风寒咳嗽合用荆芥、防风、苏叶;内热咳嗽合桑叶、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哑。桔梗能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常合牛蒡子、射干、蝉衣等。

                  3.癃闭、水肿。桔梗理肺而通诸气,肺气宣通,闭遏自畅。故常于利湿通淋、温阳化气剂中应用,以治癃闭、小便不畅、水肿诸证。

                  4.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脓,与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鱼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脓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胃溃汤,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过而不宜用之。

                  参考资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碱。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与桔梗皂甙抑制中枢有关,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释易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