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培产品诊断部薪资:超以象外 得其寰中 ——浅谈武术与书法(上) 原载《第二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学术周书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9:47

超以象外  得其寰中

               ——————浅谈武术与书法

                               李松朋

摘要中国书法与中华武术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制约: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根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书法与中华武术得以各具特色成为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中国书法与中华武术不仅在审美的层面上存在沟通,而且在学习的层面,在书法家和武术家对个人修养与人生的追求上也存在着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靠意象思维来把握的。

关键词书法  武术  文化根性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道德人本主义  意象沟通

 

    中国的武术,亦称武艺。古代称之为“拳勇”,又称“技击”、“技勇”,到上世纪初期又叫“国术”。它是由古代技击格斗技术演化而成的一项兼具套路演练和攻防搏斗演练形式的体育运动。②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初级阶段,人与兽斗,人与人斗,只能凭借身体的大小,力量的强弱等先天禀赋去进行攻击和防御。在大量的斗争实践中,人们反复认识并总结胜败的经验教训,逐渐找出规律和技巧,用来指导身体四肢协调动作,进而保证斗争的胜利,这就是武术的雏形。原始的狩猎活动,人们对强身健体的追求,以及部落、氏族之间的战争,又在客观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不但在技巧上不断大力改进,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新的总结和飞跃。在此过程中,武术又不可避免地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化思想最凝练的意象物化形态”③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武术既有着形的暗示与联系,也有着神的契合与沟通。在武术的闪转腾挪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书法的挥洒纵横;在书法的线条律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武术的意走形随;在书法与武术的形式与内涵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无数书法家和武术家的心血倾注,而且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本文试就以文化、审美的视角对书法与武术的联系进行分析,以期能给从事书法和武术研究的朋友一点启示。

      一、共通的文化根性

     “渗透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中华文化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汇了儒家、佛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兼容的美学思想。”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渗透于武术与书法的各个方面,并以其特有的文化根性决定着武术与书法各自独特的艺术本质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六经之首的《周易》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古人认为宇宙之间首先是“无极”,既至虚至空,又无所不包,是一切所出的总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派生,以至无穷。《周易·系辞》又说:“一阴一阳为之道”。并由此派生出“刚柔相济”、“虚实相应”、“斜正相倚”、“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有无相生”、“知白守黑”等一系列审美法则,这些不但适用于绘画、音乐,更适用于武术与书法。

      中国武术的古典拳理认为,练拳时应以虚无为本,但在这虚无中却又包罗万象,包含着无数的虚实变化。古人把这种虚无的精神状态叫做“无极”,又叫“太极”。由“太极”这种动静无端的状态生出阴阳两仪,一般称动为阴,静为阳;出为阳,收为阴;进为阳,退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开展为阳,屈收为阴……拳术中所有的招式无不是动静相间,阴阳结合。太极大师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无有。”他认为,阴阳无偏,刚柔相济,浑然无迹才是太极拳的神化之境。张孔昭在《少林正宗拳经》中也说:“人一身拧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无独有偶,作为刚猛舒展拳类代表的少林拳和作为柔和连绵拳类代表的太极拳,都以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在中国书法的各个方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闪耀。“中国书法是以中国人特制的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⑤它“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⑥在笔势上,讲究藏露互现,方圆兼备;字势上追求斜侧变化,动静结合,巧险并施;章法上以计白当黑,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气血畅达为审美标准。就连墨法也崇尚燥润相间,虚实相应,浓淡互补。综观中国武术与中国书法,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如影随形,始终贯穿其中,追求阴阳调和。“阴”太多或“阳”太多都是不好的,要阴阳平衡,究其本质,却又是儒家的“中和”,用在艺术上就是“中和为美”。由此可见,作为由中国历代人民创造发展的中国书法和中国武术,是以以道家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为根本的。以“阴阳对立统一”和“中和”为代表的观念,不仅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更是中国书法,中国武术得以独具风貌,不断前进发展的思想文化渊源,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根性,才使中国书法和中国武术彻底民族化、东方化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态。

 

    二、中国书法与中国武术的审美沟通

        1、中国书法和中国武术对事物形体美的反映

    首先,作为中国书法造型基础的汉字,是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⑦,通过“ 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⑧”创造出来的。它“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和符号演进而来”⑨。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关于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鸾凤书⑩的传说。汉字以及汉字书法的这种象形意味我们还可以从现存的甲骨文,金文中找到证明。唐代韦续的《五十六种书》讲到的五十六种书想必也多是根据汉字书法初期的象形性附益而成的。在这一点上书法与武术非常相似:早在汉代,华佗就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11;武术中的螳螂拳12、猴拳、鹰爪拳、蛇拳等拳术也多是模仿动物而创立的。但书法在模拟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吸取了天地万物以及人体对称、稳定、整齐、匀称、协调、变化等美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对汉字书法不断改造,并最终使书法发展成为以纯净的点画为表现形态的意象艺术13;武术则更多的吸取了事物特别是动物的动作,神态及各自的搏击特点,并以此作为材料,加入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攻防技术而创编成别具风格的新拳术,即使一些非拟形的拳种也都很注意从这方面汲取营养。

 

    其次,在武术与书法的具体方面。在武术的招式名称和书法的形态审美上,古人多用比喻。如传统八卦中,把左右弓步冲拳叫做“青龙过江”、“黄龙过道”;太极中的“白鹤亮翅”、“双风贯耳”、“金鸡独立”,六合螳螂拳中的“盘龙手”、“磨盘手”、“铁轮手”等都是对具体招式形态的形象比喻。讲到书法的形态,卫恒在《四体上势》中说:“或龟文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英,蕴若虫蛇之棼蕴……”这多是形容篆书的;又如著名的〈〈笔阵图〉〉里讲的横“如千里之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等更是对笔画形态的形象比喻,甚至在书势与拳势方面,许多比喻多是可以共用的。这些比喻的对象,未必就是以象形的方法创造的,如武术的一些衔接招式,就连卫恒《篆书势》描述的篆书也是与古文相区别的极少有象形意味的大篆或小篆,但古人却一直喜欢用这些形象性的比喻去描述事物,这应该是象形的延续与深化,是意象了。有趣的是古人在描述书法的一些技法与拳术的一些动作时,却又共同使用了写实的手法。书法讲究运笔要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叉股”都是用写实的方法去描述中锋用笔的那种沉着痛快,力透纸背,力感特胜的效果,并以此作为书法的技法。而武术在一些动作上也是以写实手法直称其名的,如八卦拳中的“仙人拄拐”,其动作就是一个“虚步”,身体稍微下沉,左右手上下排列,除了练拳时没有拐杖以外,跟平常人拄拐每什麽两样;太极拳中的“手推琵琶”亦是如此,只是步法稍异,真是异曲同工!这种相同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思维方式在书法和武术上的表现。

 

         2、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对事物动态美的反映

     “所谓事物的形体美,就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美。”14就像对于事物形体美的反映一样,书法不能直接具体地去描绘或再现事物的动态美,而只能通过笔法、结字、章法、墨法,借助书法线条的变化去加以间接曲折的反映,是通过意象的途径去反映。蔡邕在《书势》中认为,写出的字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要具有动态的美;成公绥在《隶书势》中描写隶书的字势:“或若蛟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霄雾朝开,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谰成文。”也是讲字的动态美,即书法的形态所具有的动态美。象这样描写书法动态美的文字在古代书法论文中比比皆是,这是从整体感觉的。如果从具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书法的圆笔中看到圆畅流动的美,也可以从结字里点画的呼应,笔画的连带中感受到拈连贯通的美,还可以从作品整体的分间布白,线条律动以及墨的变化中感受到起伏跌宕,浑然一体的美,这是从意象思维中体会到的无穷乐趣。与书法曲折,意象地反映事物的动态美相比,武术对事物动态美的反映则更为直接,直观,形象。如果说书法的动态美要借助联想,感受与大脑储存的经验引起共鸣才能感受的话,武术的动态美只靠眼睛就能感受得到。武术家的每一次出拳踢腿,走步转身无不给人一种带着力感劲道的动态美。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诗描绘了公孙大娘动人心魄的舞剑表演:“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15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公孙大娘舞剑时那种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矫健灵动的动态美。唐代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因悟书法而草书大进。狂草书法,剑器浑脱,一样的节奏,一样的韵律,一样的气势,共通的动态美,书法与武术在这里竟是如此的奇妙相通。

 

             3、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的意象美

    《易经》早就提出了“立象尽意”的观点。“立象,包括诉诸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形象,都是为了表达立象者之意,表达立象者的情趣、追求、理想、瞬间感情、思绪波变、有意识、潜意识等等。”16这也适用于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

      从具体方面讲,中国书法的用笔讲究“藏头护尾,力在其中”17,“中锋用笔”,因为藏锋的字具有一种含蓄蕴藉的美,这与中国人谦逊的美德,内向的性格完全契合相通;又因为中锋用笔可以达到“沉着痛快”、“力透纸背”,这正是中国人主张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写照。结字讲究“计白当黑”,调匀点画,其中“计白当黑”就是道家“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18的思想在书法结字上的具体化。章法讲究“阴阳调和,气血畅达”,却又是儒家“中和”观念的反映,而在书法的点画中又折射出了书家的思想感情,品格,修养,审美意识乃至人生观。当我们对中国武术进行一番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武术的用劲讲究“刚柔相济”;与敌对阵讲究“虚实变化”,“避实就虚”;练习上讲究“内外兼修”,这是与外国的搏击,散打等拳术明显不同的,同书法一样,它体现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观念、审美观,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上的反映。

      从欣赏的角度看:魏碑棱角森挺、斩钉截铁,如长枪大戟的楷书与质朴刚猛,大开大合,富于阳刚之气的少林拳;不激不厉、雄健秀美、秀丽典雅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与静美连绵、舒缓圆活、松静和顺的太极拳;刚柔相济、灵活多变的八卦拳与流利便捷、势巧形密的“二王”行书;步法灵活稳健,身形左摇右摆的醉拳与章法错落,极尽变化的清代许友草书之间的审美契合给我们带来的意象的强烈共鸣,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愉悦,无穷的灵感,让我们感到:书法与武术在意象的领域里合二为一了。

        除此之外,中国武术与中国书法在力感美、节奏美、意境美以及韵味美等方面都存在着审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