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百得防水官网:“同工同酬”成了中国式幽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51:27
“同工同酬”成了中国式幽默?   作者:汇溪流 于 2010-05-17 19:42:02.0 发表      只看该作者   “同工同酬”成了中国式幽默?
发布: 2010-5-06 17:30 | 作者: lup | 来源: 强国论坛

今天人民网的民生视线有一篇新华社记者白天亮写的报道:《双轨用工何时休(民生视线)》,还有一篇评论:《不该让他们“低人一等” (民生·民声)》。用工双轨制,以及退休双轨制都是民生热点话题,所有的评论几乎都是一致的:“不该让他们‘低人一等’”,但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继承看来:“企业‘双轨制’有其正面意义。从企业内部来看,‘市场轨’对‘计划轨’具有‘鲶鱼效应’,即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是先在‘新人’如招聘人员、劳务工中推行,‘新人’多劳多得、能上能下的机制会对‘老人’起到示范效果。从更大范围来看,‘双轨制’缓冲了转型经济背景下数量巨大的国有企业在进入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压力,既有利于原有职工的稳定,又有利于扩大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也不同意并轨,他说:“用工双轨制现象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转轨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也是我国二元经济在用工方面的体现。由于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长期供过于求,‘强资本、弱劳动’,这给某些企业以可乘之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想方设法压低用工成本。劳动者自身在建立劳动关系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虽然明确了‘同工同酬’,也对‘劳务派遣’等做出一些规定,但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在具体的实施中还缺少详细、可操作的办法。这些情况,都不是一项法规或者一个行政指令就能解决的。”

于是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实现“同工同酬”也就成了中国式的幽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网友热烈讨论也就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甚至2009年10 月,人保部透露将出台的《工资支付条例》也将是一厢情愿。该条例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包括劳务派遣工在内,只要工作的岗位、职级、内容相同,应做到“同工同酬”——不仅工资待遇相同,社保、福利等也应一视同仁。“所谓‘同工同酬’并非要求他们的工资数额一样,而是允许在同一工资区间内进行浮动。人保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相关法规,“同工同酬”将首次作为立法内容。无论正式工还是劳务派遣工,只要从事相同内容工作,应当获同级别工资待遇。

实际上各省已经有自己的《工资支付条例》明确了:“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如果《工资支付条例》仅仅是一个花瓶,或者是一个摆设,并不能真正实施,那么同工同酬也成为真正的中国式幽默。

胡锦涛说的“体面劳动”,温家宝说的“尊严生活”,都是高层领导重视人权、对国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而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继承这些人的嘴里就会变味,而苏海南也不同意并轨。没有“同工同酬”,那么有的只是歧视,何谈“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

“鲶鱼效应”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思维,那么为什么会形成“强资本、弱劳动”?而且改革仅仅针对普通劳动者,针对弱者进行,实行“市场轨”,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还是实行“计划轨”,那么这种改革意义何在?“鲶鱼效应”能起到的只能是拉大初次分配的差距,制造了社会的不公。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现在看来这些法律都不如一些专家们的嘴大,法律往往不顶用,而专家的话管用,那中国的法治推进的意义又如何体现?

社会分配不公,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应当引起重视了,“双轨制”实际上是弱势群体都在“市场轨”,首先试水“鲶鱼效应”,而“计划轨”就站在岸上看,享有“计划轨”待遇的都不是弱势,因此越来越强,而“市场轨”的一线劳动者越来越弱。

今年五一节的话题是:《五一劳动节,重塑劳动光荣与理想 》,《强国视点》编者说:“在现今的中国,‘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对相当一部分群体而言,仍旧是可望却难以触及的梦想。开胸验肺、黑砖窑、过劳死;房奴、蜗居、蚁居等词语,都在展现着这个社会里黯淡的一面。尽管‘劳动光荣’这一口号已经不再主流,我们还是要再重申‘劳动光荣’——劳动之所以光荣,在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光荣和梦想。”

其实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劳动实现同工同酬在西方,是劳动者斗争一个多世纪争取到的一种权利,体现了劳动者的“体面”与“尊严”,然而,为什么在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中就这么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