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金溢科技上班图片:吴俊刚:如何把政治摆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1:01:31

吴俊刚:如何把政治摆正?

(2011-10-17)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 吴俊刚

  总统日前在国会宣读的政府施政方针有以下一段话:“我们的政治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开放……有更多人希望他们的声音能被政府听见,更多人愿意出来代表不同的团体和利益。国会的组成就反映了这点。相信我们能在国会里看到更多元的看法和激烈的辩论,这对新加坡是正面的。”

  “但在政治斗争之中,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不管是代表哪一方,都要以长远的眼光和国家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在观点和偏好不同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只有当我们把政治摆正和确保它是建设性和负责任时,新加坡能才能进步。”(见10月11日《联合早报》)

  把政治摆正和确保它是建设性和负责任,英文原文是:getting our politics right and keeping it constructive。政治要走对路,要有建设性,这很好理解。但是,怎样才算正确和有建设性,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这方面,新加坡人应该寻求一定的共识。

  沿袭自英国的议会制度,基本上是对抗性的。所以,议会议事厅的设计是执政党坐一边,反对党(opposition)坐对面。彼此隔空辩论、叫骂。我们的国会设计也是如此。它反映政党政治的基本形态。反对党的角色不是帮助政府做好施政,而是质询、发难,最终目的是把执政党拉下台,取而代之,自己坐庄。因此,也形成了两党制,朝野恶斗和政党轮替成了政治常态。这种朝野政党之间的恶斗,破坏性往往大于建设性,甚至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建设性。

  新加坡国会在1966年社阵退出国会后所出现的一党优势“新常态”,其实并非政党政治的常态。因此,现在有更多的人要求多元化,以及向往两党制,并不是不正常的诉求。但我们应该慎防重蹈两党制国家的覆辙,避免我们的政治也走上歧途,沦为政党争权夺利的游戏。我想,这或许可以作为“把政治摆正”的一个注脚。

  政治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但是,政党政治往往会使政治陷入内斗内耗的泥沼,难以自拔,于是也延误了治国大计。过去四十多年来一党独大和执政党廉洁有效治国,让我们避免了可怕的内耗和政治的乱象。但一般认为“新常态”的出现,昭示这种一党优势是难以长久持续的。

  因此,新加坡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确保在新常态下的政治也能正常运作,国家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人民不会因为政治多元而出现族群对立,甚或四分五裂。这需要政府、反对党和人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执政党和政府需要多聆听,大开言路,但不能走上民粹的滑坡路,这应是大多数理性国人的共识。施政方针里说:“政府将对所有的新加坡人伸出双手,也会更全面地跟所有公民沟通,听取大家的点子,帮助新加坡人建立更强的归属感。”这是庄严的承诺,必须剑及履及。同时,也须确保所有政府部门、法定机构等,对民众的反馈保持高度敏感和重视,及时和认真回应,而不是敷衍了事。对各级主管加强监管的问责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政策得以贯彻实行,避免出现阳奉阴违或虚与委蛇的现象。   5月大选过后,工人党成了最大的反对党,国会也出现自社阵自我放弃以来最多的反对党议员。因此,反对党将会使国会的生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值得关注。工人党领袖刘程强声言不会为反对而反对,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仍须拭目以待,听其言,观其行。反对党若真能扮演建设性的角色,则国人幸甚。否则,“第一世界国会”将流于空谈。
 要摆正政治,选民并不是旁观者,而必须是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为此,大多数的选民必须是理性和成熟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理性总是居于上风。大家必须向所有政党和政治人物发出明确的信号,我们要建设性的政治,拒绝破坏性和对抗性的政治,新加坡不能盲目抄袭西方的政治文化。

  5月大选是分水岭大选,是政治“新常态”的开始,也是后李光耀时代的开始,新加坡人面对的是四十多年来最关键性的一个政治拐点,是福是祸,胥视我们的政治是否能继续在正轨上运行前进,新加坡人能通过这个严峻的考验吗?如果我们想继续繁荣发展,那我们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