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食尸鬼第一季剧情:冥冥之中的“历史因果定律”——读《原本大学微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0:48:59
        读完《论语别裁》,自然而然地延伸阅读《原本大学微言》了。南怀瑾先生的讲演,绝不同于其他学院派的教授先生们,他以“经史互参”、“以史注经”的传统治学方法,并结合儒、释、道互相比较对照来解读《大学》这一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其充满睿智、诙谐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深入浅出,使我们这些后学小子能够轻松地理解古人的学问和智慧。
    
  《大学》的“三纲、七证、八目”,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以毕生之精力去探求都不为过。这里,我要谈的是在阅读《原本大学微言》时自己感受兴趣的一个问题—— 关于“历史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的存在,无论唯心、唯物,都是同样的事实,也是自然科学共同的认定”——南怀瑾先生如是说。《原本大学微言》中提出了“历史因果定律”,并运用大量的史实加以引证。其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清朝的开国之初,所谓“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在他开国称帝的第四年,亲征原属蒙古后裔的叶赫族,尽灭其国。叶赫族贝勒金台石率妻子登所居高台,宁死不投降,而且发誓,只要叶赫族有一人在,即使是女的,也必报此恨。因此,清朝两百多年,遵守祖制,绝不娶叶赫族的女子做后妃。但到了奕詝即位,年号咸丰的时代,叶赫族的后裔,就是“清史”有名的“慈禧太后”那拉氏,偏又入宫成了贵妃,又生了儿子,即六岁就接位的同治,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十九岁便死了。以后……就是慈禧专政,一直到把清朝彻底毁灭,就是她一手所造成的后果。这是巧合,或是前因的反复,就很难论断了……”
    
  由此,也联想到蔡东藩《后汉演义》,当看到第七十回“元恶伏辜变生部曲,多财取祸殃及全家”处,蔡东藩评曰“……若曹嵩之被害,亦柯莫非由嵩之自取?嵩若无财,宁有此祸?然吕伯奢之全家,无故为操所屠,则曹氏一门之受害,谁曰不宜?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古人岂欺我哉?观诸曹嵩而益信云。”这岂不是与南怀瑾先生“历史因果定律”的观点暗合么?如果您有时间通读蔡东藩先生之中国历代通史演义,处处都可以看到类似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样的论调。大量的史实就是这一观点的明证!
    
  这里所说的“历史因果定律”,很难说是唯心、还是唯物。由此,也就引发我对儒、释二家学说的思考。应该说,儒家学说与佛学在宇宙本体论上是不同的。佛学说“四大皆空”,认为宇宙万物一切最终皆归于虚空。儒学说“生生不息”,认为“这个宇宙能够继续下去,靠仁,仁是个生道。生而又生永远不停止,生生不息后面的根据是仁”(牟宗三语)。这是儒学宇宙人生观积极的一面。
    
  相同的是:儒、释二家都认为宇宙人生是处于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中的,其观点有相类似和共通之处。佛家讲“轮回”、讲“因果报应”;儒家虽然不讲这一套,但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系辞》,孔子作易传。牟宗三先生谓易经为“儒家之玄思”)。曾子为孔子之衣钵传人,其《大学》“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观点也是孔门一脉相承之思想。可见,儒、释二家都讲道德教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劝人为善,教化苍生。儒家所谓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与佛家所说的度己度人、普度众生基本上是一致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各位对儒学有兴趣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是不会“入宝山而空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