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香 r18: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六):调控倦怠——寻求社会支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14:57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专题六)

调控倦怠——寻求社会支持

(一)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

正值青春年 华的马老师过早地走了,她的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段时间来,关于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情感纠葛等原因自杀的事件时有见诸报端,而事实上,教师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自杀、情绪失控的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杭州市教科所的一次调查表明:有 76% 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不当班主 任的老师。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去年自杀的陕西女教师留下的日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作为教师,感觉压力太大,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如何将社会压力变成社会支持?需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及社会角色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教师就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甘于奉献的人,他们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几乎都对各自的教育表示不满。政治家从战略的角度指责教育没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企业家从增强经济竞争力出发,批评教育没能培养出有高度专业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人才;科技界反映教育没能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社会指责当今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责任心不强,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和理想的发展。而这些指责更多的是指向学校和教师,使他们在教育目标、结构、体制、课程、方法和知识能力、精神、道德等方面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当社会普遍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又转化为对教师的过高期盼。职业的要求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无形中成了教师无法摆脱的心理负担。

可以说,“教师”这个名字本身即是荣誉与压力的双重来源。而与之有直接关联的则是媒体关于教师行为、师生关系的报道,公众的立场可以从媒体的报道角度窥得一二。类似于“禽兽”、“恶魔”教师的报道自不必说,这虽然是极个别人的极端行为,但客观上却会给整个教师群体带来精神压力和形象损害。事实上,家长与教师、社会与教育行业之间对于师德观念的碰撞,集中由媒介体现,最终以见诸报端的“禽兽教师”的字眼达到顶峰。强大的社会舆论,自觉不自觉地代表民意关注此类事件,间歇性反复拷问教师队伍。教育界普遍认为,这种媒体强势关注的背后,是全社会对教育体制弊端期待改变的非正常宣泄。在普通的师生矛盾中,一般说来社会舆论都会站在“弱势”的学生一边。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报道,只要一出事,板子肯定打在我们身上。如果教师对于自己的辩护难于找到一个表达的空间,其最终结果就很可能将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发。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的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的个体通常都不是扮演一个角色,而是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这是由社会地位的特点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决定的。一方面,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对应这些身份,他也被要求履行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对应于不同一特殊社会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角色期望也不尽一致,他可能因此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角色模式去行事,这样,当一个人受时间、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制约,不能同时满足外在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又都对其具有意义,不履行任何角色都会出现消极后果的时候,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危险的情况出现。社会大众对教师原本就有过高的期望,而教师往往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而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如认为“我应该永远是身心健康的,不应该像别人一样有问题,”“我可以奉献百分之百的时间、精力给学生”等等,而跨出教育圈之后,便面临了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然而,一般教师却很难承认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会支持,他们仍旧不敢轻易利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如此一来,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很多研究都指出,职业角色混乱、角色冲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明确教师的职责、义务、权利和目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将教师从不当角色中解放出来,从而起到减缓其职业倦怠的作用。

(二)避免教师的角色超载

只要稍稍留意我们就可以发现,清单的问题并不是少数派报告。在对北京地区幼儿教师的一场大规模调查中, 63.8%的被试者认为她们的工作已经占据了太多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劳累带来了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出现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生理症状,进而引发脾气暴躁、情绪烦躁、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等不良表现。 47.3% 的被试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的人达到 55.9%。

为什么教师的工作会那么辛苦?为什么教师的工作量会那么多?多到影响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平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生源方面,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现象。 新华网最新发表的社论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已近 20:1, 大大超过了美国 14.2∶ 1和国际经合组织国家 14.4∶ 1的水平,专任教师缺口达 20多万人。事实上, 按照规定,一所学校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应超过 45 人。但由于存在扩招、借读、旁听等因素,一些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数接近 60 人,有的甚至超过 60 人,但是教师的工作量依然按照每班 45 人计算 。这在无形中就为已经力量不足的教师队伍又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在教学方面,多数的学校依旧是围着一个“考”字来转。学生为考试吃苦,教师也跟着受累。单方面地追求成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被无休止的补课所代替。待到考试来临,教师们更是牵肠挂肚、寝食不安。学生考好了当然皆大欢喜,万一考“砸”了,教师的日子可不太好过:上级的领导不满意,家长更是不乐意,甚至还会将一腔怒火转到教师身上。

与此同时,不仅仅有一份又一份的考卷等待教师批改,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工作报告、总结、教案等着教师完成。单就每学期开学和期末规定应上交的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计划和总结之类来看,教师的负担就够重了。举个例子来看,某学校规定的上交计划有: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尖子生辅导计划、后进生辅导计划、课外兴趣小组计划,外加电化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计划等等。除此之外,属于检查验收的还有听课记录、政治学习笔记、教育理论学习笔记等。假如教师担任了班主任工作,还有班主任工作计划、周会德育课教案、家访安排、家长会安排计划等一大堆。自然而然,有计划和安排,期末结束的总结也是少不了的。

于是教师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超负荷工作。一位教师无奈地说:“我每周所有的课时加起来有 20多节,几乎没有双休日、‘五一’长假、国庆‘黄金周’等概念,寒暑假也只能休息一两周。想要去书店看看书,根本没有时间;想要培养些爱好放松一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总觉得像个陀螺似的从早转到晚,一口气都喘不上,脑袋里天天有根弦绷的紧紧的。”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出现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所带班级学生数量过多,需要完成的文案工作过多,或者是所交付任务超出教师的能力和范围等情况,都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形成“角色超载”现象。一项对美国教师的调查表明,一些没必要的文本工作(比如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不仅没有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    

美国学者萨顿指出,“角色超载”现象可能引发两种反应:一种是教师的工作质量下降或根本不去完成工作,这会直接导致教师的焦虑和低自尊。另一种反应则是教师继续不断尽力去满足已经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角色”的要求,这会导致教师更加缺乏休息时间,于是身心疲惫,更有可能出现家庭问题(这是由于他们无暇关注家人所致)。这两种反应都极可能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日前国内研究也发现,工作量过大本身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可能并非很大,但超额的工作量却可以通过影响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及其个人方面的种种因素而间接加剧职业倦怠,因此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三)利用支持性网络体系

许多研究发现,缺乏必要的社会性支持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指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社会支持的缺乏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

所谓社会性支持,就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卡耐基曾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教师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群体,在长期的脑力劳动中慢慢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并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教师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 16%左右,在校外经常与人交往的只有 12%左右。教师一般都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强调自我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把前沿知识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这无形中又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又直接地进入学校,社会阅历少,加上本身重真理、轻权势,不太适应世俗的人情世故,使之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遭受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失望感,倦怠心理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因此,提倡对教师的社会性支持较其它的群体就更有其特殊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视为蜡烛,视为园丁,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的伟大。然而,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存在倦怠问题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表现为多方面,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又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规则,不搞特殊化,为教师间的沟通建立支持性的网络体系,从而使那些 在倦怠中挣扎的教师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能够向能理解他们问题的人进行倾诉。来自老教师群体或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校园咨询员的帮助和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现有研究已经表明:与同事进行讨论、从支持性的网络体系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对克服老师的倦怠有明显的作用。

案例评析

众人拾柴火焰高”

老师是光明中学的班主任,她已经任班主任将近 20年了,每年九月有新的教师来到学校来任课,老师都要给新教师做关于如何适应教师生涯的讲座。老师亲切的讲授,使得新教师不仅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被老师的教学热情深深地感染。我们知道,教师工作压力大,整天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繁琐的事情,那么李老师如何调节自己维持对教学工作持续的热情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老师进行了采访。

老师告诉我们,当她工作后不久,常常被学校工作的事情压的喘不过气来,整天除了上课,还要开会、与家长联系、处理班上的各种事情,这么多的事情让年轻的老师觉得压力很大,有时候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在那段时间,老师工作效率下降、对教师工作产生了倦怠。可是,让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家庭一直很支持她,每当老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都已经天黑。回到家,丈夫常常会给老师讲一些笑话,或者让老师休息,自己做家务。每当想到这些,老师的嘴角总是会漏出一丝微笑。老师暗自下决心,为了学生,为了家里的支持,一定要当人民的好教师。从此以后,每当老师教学中遇到困扰或压力,她会向丈夫倾述,共同面对难题。

评析要点:

问题表现

当教师遇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可以向相关的人求助。例如,工作中的问题可以跟领导沟通、跟专家请教、跟同事倾诉、家人倾述。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己的家庭,因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老师正是借助于家庭的支持,缓解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有关研究表明,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有助于教师解决实际的工作难题,更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和心灵援助。 

问题诊断

人是社会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每日都要与其他个体打交道,社会支持就来源于身边的这些个体,它是一种资源,一种保护,一种归属。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身处逆境、压力重重之时,亲朋好友亲切的问候、深切的理解和热情的帮助是每一个人都热切渴望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人,特别是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明,教师的社会支持越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社会支持越不完善或者越匮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2 .缓冲心理压力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决定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它对心理压力起缓冲作用,可降低我们对压力严重性的感受性,减轻各种应激性事件对身心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作用。

3 .调节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完善,职业倦怠程度越低。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调节作用。

调适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关心不足,或者即使有关心,也仅限于学校的微薄力量。人们将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蜡烛,视为桃李满天下的园丁。一切的赞颂与期望都表明教师的伟大与职业的崇高。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

1 .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教师之间的关系,比师生关系更为稳定,但由于潜在利益分配等因素,这种关系更为微妙、复杂。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人,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要对他人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尊重与自己感情较好、观点相近的同事,也要尊重与自己联系较少、观点相左的同事,要注意克服自傲、妒忌的心态。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宽容大度,虚怀若谷。

二是优势互补。学校工作是整体,必须靠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和支持,每一个教师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教师之间的交往应充分挖掘互补功能,使教师在互相交往中实现理想上的互助、信息上的互换、情感上的融合和知识上的整合,以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情感互动。通过互动,促进交往的动态平衡发展,达到每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而在这个教师群体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的交往机制。

与同事交往,要主动开发、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你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与更多的同事接近和交往;要善于设身置地,换位思维;要善于表现友好相处的愿望;要相互理解,要学会“雪中送炭”,在关键时刻送上温暖;要及时、妥善地处理矛盾,对待矛盾要学会退让、等待、迂回。同事之间的争辩要掌握好分寸,要避免使用过激和尖刻的语言,以不伤害对方为尺度;对于不涉及原则的问题,要适可而止,给对方一个台阶,让对方“顺坡下马”。

2 .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一种行政关系。在正确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时,一要靠行政手段,二要靠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尊重领导的人格,支持学校的工作,尽力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并积极参与全校性的工作,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

3 .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教师与家长交往,首先,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的方法、步骤。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不要伤害家长的感情,要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要虚心的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再次,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 .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交往为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由于角色定位上存在的主从性,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平等的原则。只有这种交往,才能实现的师生真正的沟通。

预防策略

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温馨和睦的家庭能让教师“心有所依”,使教师产生一种归属与责任感。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支持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营一个美满的家庭,需要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婚姻是构成家庭的核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需要包容与理解。

2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学校应当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思想,为教师提供身心休养、恢复的场所,教师在学校的午餐饮食质量,教室环境、教学仪器设备的状况,教师教学或进修中所必需的图书资料等都要尽学校最大可能予以改善,以降低因这些因素给教师带来的不快或不适应。

3 .多结交一些外行业的朋友

由于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量大,没有太多时间结交教育行业以外的朋友。而与圈内的朋友交流的时候,话题难免会局限于教育事业,彼此可能互相抱怨、倾诉工作的辛苦。因此,教师可以结交一些外行业的朋友,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

改善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是一个全面互动的过程。总之,如若整个社会如果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更宽容更温馨的环境,则教师的 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就会减少很多。

作业

简答题:

1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2 、简述在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准备阶段,评价者应该做到哪些?

3 、简述教师的“角色超载”现象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 提倡对教师的社会性支持较其它的群体就更有其特殊意义 ? 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试比较传统教师评价体制、 有些学校开始试行的“学生评价教师”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优势是什么?

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 、角色冲突

2 、 社会支持

3 、 交朋友小组

4 、角色超载

5 、职业倦怠

二、填空:(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交朋友小组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 一般来说,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观察以前,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沟通,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确定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________ 及________ 确定课堂观察的重点、确定课堂观察后的讨论。 。

3 、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报告一般分为________ 及________ 。

4 、 作为一项评价制度,首要的原则就是体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美国学者萨顿指出,“角色超载”现象可能引发哪两种反应?

2 、评述 “学生评价教师”制度

3 、 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评价体制和评估制度,评价者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

四、论述:(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如何理解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2 、 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及评价结果的陈述等方面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存在着哪些差异?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

2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

3 、 接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4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5 、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人们某一具体角色扮演的矛盾和冲突。

二、填空

1 、高估自我;低估自我

2 、实际挫折;想象挫折

3 、自卑;自负;自我接纳困难;自我角色偏离

4 、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紧张

三、简答

1 、自卑应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 1 )要采取正确的对待自卑的态度,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

( 2 )认清自我,悦纳自我

( 3 )教师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

( 4 )补偿与升华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

( 5 )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

2 、自负的表现

( 1 )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

( 2 )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

( 3 )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

3 、自我接纳困难应如何进行调试?

( 1 )停止与自己对立

( 2 )停止苛求自己

( 3 )停止否认或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

( 4 )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四、论述

1 、简述自卑的危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1 )对自己的影响

①跳槽

②努力当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

③改做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④从事第二职业,以求增加收入

⑤在教师的岗位上设法捞取好处

⑥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

( 2 )对工作的影响

①自我厌恶的投射现象

②官僚主义行为

③畏首畏尾

④尊重行为

⑤虚张声势

⑥性格难于开朗

⑦逃避现实

2 、简述教师角色偏离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1 )外在原因

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②教育环境的压力

③教师培训的问题

( 2 )内在原因

①社会方面

②学校方面

参考资料

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李小红 李三福

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把评价改革(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为研究对象,在描述传统管理性(或奖惩性、规范性)教师评价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缺陷,进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提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传统教师评价的特点与缺陷

(一)传统教师评价的特点

1 .功能:管理与奖惩

传统的教师评价是面向过去的教师评价,它着眼于教师个人在评价之前或评价之时的工作表现。这种评价具有两种主要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其工作表现是否符合学校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即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作为领导决定某教师是否续聘、晋级、加薪等的依据。也就是说,传统教师评价是领导树立权威、加强学校管理、决定奖励和晋升人选等的途径和手段。可见,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一种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或规范性评价。

2 .性质:静态的终结性评价

首先,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评价,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忽略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其次,它也主要是一种静态评价。如前所述,传统教师评价的重要功能是管理教师,由于管理的时间性和不连续性,作为管理手段和环节之一的教师评价仅注意到教师在评价时的表现和行为结果。在评价方案实施时,由于受自身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的影响,被评教师的行为表现可能失常或不稳定,因而难以代表教师平时的真实教学水平。

3 .评价指标和主体:单一化 就传统教师评价的指标和主体而言,都明显地表现出单一化特征。 其评价指标着重强调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与鉴定,而教师的教学效果又仅以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其评价主体往往是学校领导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往往被视为纯粹的评价客体。评价对象,他们对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如何具体操作、评价结果的解释等没有大多甚至根本没有发言权。而且评价主要考虑组织的总体目标,较少关注教师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难以引起教师的兴趣,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厌恶。

(二)传统教师评价的缺陷

传统教师评价注重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与鉴定,有助于发挥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规范职能,但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 “应试教育 ”推波助澜

很长时间以来,在基础教育 “应试 ”倾向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受 “考试分数决定论 ”的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由此可见,传统教师评价既是 “应试教育 ”的直接产物,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基础教育的 “应试 ”倾向得以强化和巩固。

二是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传统的教师评价,导致广大教师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很少关心,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这往往使他们难以更新学科知识,难以及时掌握学科前沿,更难学习和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因而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观念等也难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是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

传统教师评价以管理和奖惩为主要目的,直接关系到教师职位的升迁和发展前途。在此种情况下,评价可能引发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有竞 争本是促进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但过于激烈可能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由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由于缺乏与被评教师之间的民主、平等的交流,评价人员难免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或以挑剔的眼光对待被评教师,这容易导致教师对评价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及教师与领导间的隔阂,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评价工作。

此外,传统教师评价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管理性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师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的总称。它强调如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为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而是要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反馈和咨询信息,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保持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它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指明教师个人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仅把被评教师看作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具体而言,在评价开始时,应与被评教师沟通协商,根据教师本人的情况,形成个体化的评价目标、评价计划和评价方法。在收集评价资料时,给教师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同时创设宽松的氛围, 鼓励教师自主提交评价资料。在分析评价资料时,要与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注重引导教师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此外,还与教师一起探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和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也有利于被评教师本人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和提高,还有利于消除被评教师和评价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使被评教师能自觉地接受和理解评价结论。

(三)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

每位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评价不但不应该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个体差异,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总的说来,重视个体差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评价对不同教师甚至是同一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宜性。它不是事先确定一个绝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然后将所有教师的表现与之相对照,从而衡量、判定教师的优劣或是否合格、称职,而是通过将教师评价时的水平和表现与教师的原有基础进行纵向比较,以期发现教师在某一时间周期中的进步和专业成长的轨迹。

(四)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不仅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被评教师本人也是主体。此外,发 展性教师评价也强调让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恩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事、学生和家长都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为同事、学生和家长创设积极参与评价的氛围,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的重要作用,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看待他人的评价。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的中管组织层面分析

自从 Maslach在 20世纪 70年代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后 ,对于倦怠的研究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消极反应,包括三个组成成分: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教育领域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引路人。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但高职院校,由于社会知名度不高,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其辅导员还肩负着 “吉祥三宝 ”的工作,保姆、保安、保洁的活每天都在重复。随着学院各部门这一组织层面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上又存在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地方,使辅导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是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重要原因之一。

一、 考核测评体系因素

1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公正性有待提高

一般来说 ,高职学院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比较差 ,且伴有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 ,他们的问题行为比一般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明显 ,并且不易改变。有的学生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与老师关系紧张、拒绝合作;有的不参加班级工作 ,看问题绝对化 ,判断能力差,办事不考虑后果;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明显的攻击他人或教师的行为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给我们一个启示,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是否客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评价者的价值观念、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职业道德等因素都多多少少的影响着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而学生并不具备评价所需具备的专门素质,也不完全知晓评价的真实意义,他们凭借个人的偏好、通过一些不正确的渠道了解的相对片面和表面化的信息对辅导员做出评价,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公正性大打折扣。

对辅导员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评价结果主要掌握在学生手中,直接促使辅导员教师在工作方法上走极端。辅导员会为了顺从于评价指标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因为 “一个辅导员是否受学生欢迎,短时间内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没有多大的联系;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一个长期的隐性的工作,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中的不足,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和没有以长远的观点考虑问题,或是他们只是追求快乐的原则。这种评价方式带来的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辅导员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 ”

2 )结果反馈的方式不利于辅导员的发展

在考核结果的处理上,或将结果进行横向对比排名并送报系里;或不公布,直接在工资上有所体现。被评辅导员教师都是只知道评价的最后等级,却不知道这种结果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优势所在。结果反馈方式的不恰当,辅导员教师很难理解学院组织期望值与自身表现的拟合程度,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评价结果的看法、意见,这使辅导员教师在评价当中表现出不安、疑虑、恐惧甚至排斥心理,致使教师容易产生情绪衰竭。

二、工作特征因素

1 )工作量不均衡,引发职业倦怠

( 1)工作量过大,形成 “角色超载 ”现象

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①质量下降或根本不完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和低自尊。②尽力去满足 “角色 ”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无暇关注家人所致)。这都极可能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高职院校的连年扩招,学生数量激增,造成师资力量的紧张。辅导员所带学生最高记录曾达到 400-500人,远超过了专职辅导员 1: 160配备标准。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班额过大,文案工作过多,任务超出辅导员老师的能力和范围等给教师造成过大的工作压力,形成 “角色超载 ”现象。

( 2)工作量过少,待遇降低,产生倦怠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紧跟社会的需求,变化快,有的专业人数很少,有的系由于招生困难面临被合并和砍到的可能,辅导员的带班人数到不到标准,完成不了工作量,直接影响校内岗位绩效津贴,和其他的辅导员相比,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对工作产生倦怠。

2 )部门权责不清,造成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Kahn & Byosiere 在 总结以往的研究基础上,认为角色认知与员工的职业倦怠存在高相关。角色认知由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两个维度构成。角色冲突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难以调和的来自于环境的不同期待和要求。角色模糊是指个体所验到的角色的不确定性,如不知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业绩,不清楚评价工作业绩的标准,不知努力的结果如何等 [1]

高职学院很多部门的权责不是很明确,工作内容交叉性很到,导致辅导员重复性工作增多;工作内容繁杂,对工作评价标准不一,辅导员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工作业绩;目标不明确,也不知道努力结果如何。一系列的因素造成辅导员教师角色认知的不确定。

三、学生因素

高校的扩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素质不高是高职辅导员教师的压力源。

高职学院为数不少的学生文化基础过差,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甚至出现 “零起点 ”的学生;文化基础过差的学生在一个时期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必然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而陷入 “听不懂一无信心 —不努力一更听不懂 ”的恶性循环,有不少的学生基本放弃了学习,在学校里混日子;部分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严重影响到优良学风和校风的树立;有的学生因学习困难,引发较为严重的违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在课堂上有时也会表现出来,学生难教育,已成为令许多教师头疼的事。

辅导员教师要对学生身心、学习、情绪、精神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的照顾和指导,达到社会家长对学生和孩子的期望:不成 “才 ”也要成 “人 ”,完成家长没有完成的任务。这无形中给辅导员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其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夹缝中求生存,心理倦怠感油然而升。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

吴明霞, 张大均, 郭 成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要:研究探讨了教师职业角色组合的成分、特征及其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教师角色压力的压力源、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及调适办法,希望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过程中,都能获得学业 ( 专业 ) 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职业角色;角色组合;角色压力;职业倦怠

1  教师职业角色

1 · 1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个动态变化的角色组合

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自身和社会 ( 国家、学校、家长、学生等 ) 对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期望,它是由一系列角色构成的角色系统。教师教育教学角色有两方面的主要特征:教师教育教学角色是一个“角色组合”。教师职业工作的内容并非单一、纯粹的“教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做许多看起来与课堂教学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如疏导学生情绪,塑造学生品格,组织班级活动等。这就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角色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关系紧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教育教学角色组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学生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角色构成也随之在数量和内涵上有所改变。

下面我们具体说明教师教育教学角色组合的成分及其变化的特征。

1 · 1 · 1  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要“广”、“深”、“新”。但是,学者、专家未必是良师,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传授知识,因而应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的双重专家 [1]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能单纯把传递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以及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角色。教学方法也必须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其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自己。然而,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转换是有前提的。首先需要教师更新观念,重塑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素质培养;其次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2] 。

1 · 1 · 2  “思想品德教育者”与“心理咨询者”相结合

教师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的任务。这类教育通常是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促使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品质。因此教师需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和模仿的典范。不过,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需要解决各种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多数属于心理问题,而非绝对的道德品质问题。因此,教师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辅助学校咨询人员指导、帮助学生消除发展中心理问题是教师超越课本的“教学”职责。这个职责要求现代教师掌握基本的咨询知识 ( 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特征和咨询理论 ) 、技术 ( 倾听的技术,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的技术 ) ,形成咨询态度 ( 积极关注、尊重、真诚、感同身受 ) ,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的氛围和支持性的心理环境,从而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为之提供建议和咨询,并在自己力所不及时及时帮助学生寻找专业咨询机构或人员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 。

1 · 1 · 3  从“严格的管理者”到“灵活的组织者”

教师扮演好“管理者”角色,成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同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带来学生个人特征和背景的多样化,时代的发展也使学生的个性、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唤醒,平等、民主意识增强,师生关系更多地向平等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将更多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有益活动,而非简单直接地命令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严格的管理者”角色应向“灵活的组织者”角色转变。组织者角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要细致而积极、灵活而恰当地设计、安排、引导。教师组织者角色包括:①组织学科教学的讲授内容、自己及学生的课堂行为,使教学产生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内外各种活动,如游戏、劳动等,将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作用。

1 · 1 · 4  从“经验积累者”到“行动研究者”

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目标。从新手到专家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许多研究证实了在由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阶段,即熟手型教师阶段,这是能按常规熟练处理教学问题但教学创新水平不高的教师。许多教师往往停滞在熟手阶段,这也是目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4] 。单纯的经验积累不足以造就教育教学的专家,教师要从熟手发展为专家,必成为行动研究者,参与研究并成为研究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等的选择等,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中亲身经历或直接感受,目的是改善教学效果,而不是学术研究。

1 · 2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教师的职业角色组合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目标来构建并组合成一个角色链。首先,教师的学习促进者、道德教育者、心理咨询者这 3 种角色分别对应着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是教师职业的核心角色,也是所有教师工作内容中最基本的成分。其次,灵活的组织者角色在教师的学习促进者、道德教育者和心理咨询者角色功能的发挥上既是中介又是催化剂,组织者角色扮演得是否灵活、恰当往往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它虽是教师职业工作内容中的辅助成分,处于教师基本角色与学生素质的中间层次,却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三,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既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保证其他角色扮演越来越成熟和成功的关键条件。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能通过教师不断反思和研究自身的各种角色表现与其效果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的各种其他角色处于改进和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前 4 种角色的水平,从而间接影响教师职业发展水平。

2  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及职业倦怠

2 · 1  教师职业角色压力

2 · 1 · 1  角色冲突

教师作为社会人要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如家庭角色 ( 包括婚姻角色、父母角色 ) 职业角色和休闲角色等。当教师不能同时兼顾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或对某一特定角色的期望不一致时所产生的矛盾或紧张心理,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多种形式,一是角色间冲突,教师需要同时扮演几个角色,几个角色同时对教师提出相互矛盾的行为要求将引起角色间冲突。二是角色内冲突。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持有相互矛盾的期待,使教师很难同时令二者都满意;或教师对角色行为的理解与他人的期待不一致,甚至看法相反,但又必须履行时,就会发生角色内冲突。

教师扮演多种角色发生角色冲突是很平常的事,但若因此感到力不从心,便会由冲突转变成紧张,有损教师身心健康并降低工作效率。教师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和紧张的强度与多种因素有关,通常取决于角色间差异和个体角色扮演能力。如果各种角色之间的差异很大,角色期望越高、越清晰,角色冲突也越大;如果教师的角色扮演能力越大,协调各种角色的能力越强,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5] 。

2 · 1 · 2  角色超载

教师因时间、精力或资源的限制,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这一方面可能是角色要求过多,使教师无法在一定时限内完成,或角色要求水准过高,超出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角色超载来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要求发生变化,使教师角色组合的角色数量和各角色的工作内容增加,如前面所述,中小学教师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要组织学生活动,必要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既要做好常规的教学工作还要成为教育研究者,不仅自己要搞科研,还要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可以说教师群体的角色相当多、角色负荷相当大;同时,班级人数膨胀、过多测验等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 [6] ,工作负荷加大首当其冲取消的就是休闲娱乐时间,这是工作角色超载最直接和显著的表现,现实中许多教师都感到自己早已没有周末和假期休息时间,而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但是,教师是否感到角色压力,不仅仅与其实际的角色负荷有关,还与该教师的个人特点有关。这些特征包括:对教师角色所持有的观念、应对职业角色压力的策略、个人的教育教学效能感等等。同样的工作负荷,对于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热爱教育教学事业、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教师来说,更能够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避免自己因工作负荷过大而感到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降低。

2 · 2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就会产生极端反应———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7] 。教师职业被公认为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很有压力感或极有压力感,而有压力或只是稍有压力感的教师所占比例均不过 10%[8] 。有研究表明,教龄 6 到 10 年 ( 年龄在 30~40 岁之间 ) 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随着职称的提高,职业倦怠也有上升的趋势 [9] 。职业倦怠的产生,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映,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产生的递进的情绪反应过程。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紧张源很多,归纳起来有:①社会因素,主要是教师职业声望压力。②职业因素。教师担当的多种角色所产生的角色职责压力,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压力;而学生问题、升学考试压力,家长和领导的要求都无一例外地给教师施加压力。③工作环境,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学校的考评、聘任制度所带来的压力。④个人因素。教师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紧张的策略与心理压力产生密切相关 [10] 。同样的压力情景,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积极主动的教师来说,更能采用有效的策略来避免倦怠的产生。

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①生理上经常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②心理上觉得工作无意义、无价值、枯燥、重复、琐碎,感到前途暗淡,常产生厌倦、抑郁、压抑、焦虑、烦恼等负性情绪;③行为上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不愿钻研。不仅如此,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学品质,阻碍教师专业发展,会引发家庭冲突和危机,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  教师职业压力调适

如何调节职业心理压力,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有以下建议。

(1) 勇于面对,客观看待,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发现自己感觉压力或有职业倦怠的表现时,不能回避,要勇于面对现状,客观看待和评价自己及环境,主动适应。这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一般认为是外在不良事件引起了自己的情绪反应,实际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不完全产生于外因,而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对该事件的认识、评价和解释引起的。认识、解释不同,产生的个人体验也就不同。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面,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及生活中所有压力也是这样,若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2) 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使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具体的放松策略。虽然改变思维方式可以部分地化解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要想在专业上不断成长、构建自己的幸福生活,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将导致压力的因素列出,确定其根本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压力源,主动、前瞻式地实施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教师都需要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入职之初感觉不是很胜任的新教师,要在教师职业生涯开始时就为自己设定发展目标,把目标细化,利用所有资源来实施这些目标,并定期审查目标达到情况以调整发展计划。其次,在出现问题时要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及时合理地宣泄情绪、寻求社会支持、立即处理问题、转移注意力和重新调整等。第三,运用具体的放松策略来调节生活,这些策略包括适度的体育运动、休闲,以及在感觉紧张时使用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方法来松弛身心。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既要有积极的认知方式,正确客观看待自己的心理紧张源,同时也要运用各种应对策略有效解决职业压力问题,这样不仅能扮演好教师的各种角色,而且能获得满意的人生。

论社会支持系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上海市朱泾中学   王秀美

[摘要] 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教师与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学校中融洽的人际关系、家庭中美满的婚姻与温馨的亲情、社会各方与教师的密切交流等都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旨在对教师的社会支持资源作一整体描述,以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和教师的重视,并希望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加强认识,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社会支持系统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教师需要理解和帮助,教师的成长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关心教师的幸福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关心学生的幸福和发展”,这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董奇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历时三年进行“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探索后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1]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之际,研究教师所需要的社会支持性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改善教师的人际交往、提高教师的应对能力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保证。

本文试图就社会支持系统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一分析,提出一些优化社会支持系统、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调适方法,以引起更多中小学教师与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 [2]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有了社会支持,也就意味着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其基础就是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大量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心理或物理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 (Brodhead,1983;Leavy,1983;Mithchell,1982)。 [3]

社会支持系统( social support network)则重在社会支持的系统结构,是指由专家、家庭、邻居、朋友和其他对处于困难之中的人或家庭起重要影响作用的人们所组成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系统。 [4]对教师而言,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以教师(被支持者个体)为中心,教师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教师与这些人(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活动)所构成的系统。概括起来,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教师的支持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系统,如教师在学校内的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和学生关系等,在家庭里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等,以及和社会接触中的朋友关系、合作关系、咨询关系等。

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将其划分为六种形式:( 1)相互依存关系,如夫妻、亲子间的相互依赖和关心;( 2)可靠的结盟,如亲属、挚友、师生的无私援助;( 3)社会整合,指社交往来中的支持;( 4)信任与安全,指个人在教学、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稳定性,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具有安全感;( 5)抚育机会,指生育子女、教育学生的机会,能够服务于人;( 6)获得指引,即在教育教学或生活中产生需要时,能及时获得专家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的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它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

二、社会支持系统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其他的群体而言有自己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关心不足,或者即使有关心,也仅限于学校的微薄力量。人们将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蜡烛,视为桃李满天下的园丁。一切的赞颂与期望都表明教师的伟大与职业的崇高。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就曾将“人际关系症状”列为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之一。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问题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教师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社会性无助、缺乏社会支持造成的。 [5]

1.学校中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降低中小学教师因工作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工作场所主要在学校,学校是教师心理最根本的支持因素,因此学校心理环境是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教师工作充满竞争与压力的今天,如果学校中的领导、同事、学生包括家长都能对教师多给予理解与支持,使教师处于融洽的人际氛围中,感到始终有人在关心、爱护自己,就会大大增强教师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减轻由工作紧张带给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同一个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热爱都是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源动力,使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在学校这块“心的绿洲”中得以缓解与释放。

然而据调查, 2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正常。 [6]其中,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尤其突出。在与领导的关系上,有的领导对教师冷漠、不负责任,有的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却热衷于拉私人关系,使得有些教师或目无领导、不服从,或唯唯诺诺、无主见,或阿谀奉承、拍马屁。在与同事的关系上,部分教师之间或文人相轻、自命清高,或拉帮结派、钻营取巧,不良的人际关系使同事之间处处设防,缺乏深厚的友谊。此外,教师的偏见或过分的师道尊严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间的对立情绪,使教师更加孤立。

2.家庭中婚姻的美满与亲情的温馨有助于弥补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心理失衡

上海教科院研究员、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会长吴增强认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外,个人婚姻、子女成长等家庭因素也不容忽视。 [7]“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家庭环境更是教师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家庭的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等都与教师的事业发展、生理发展息息相关。美满的婚姻、温馨的亲情能使教师的情感得到归依与寄托,从而以一种恬静而愉悦的心态来从事教育教学,并能抵御挫折、克服困难、协调工作与生活中的心理失调。如果教师在家庭中能将工作、家务与休闲事务,父母、子女与亲属等关系处理得比较合理的话,他们必将得到家人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也必然会从爱家人的角度出发,调整心态去爱更多的学生或朋友。

然而,有不少事业型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工作繁忙,责任心强,事事不甘落后,习惯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工作中,常常忽略了自己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美好感受。甚至于有极少数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以牺牲身心健康、牺牲家庭为代价的。婚姻危机、家庭破裂、亲情的离散与疏远导致一部分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心理失衡,不良的心态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有些教师往往出现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的“窄化”现象,即无论在学校或在家里,总是“好为人师”,喜欢扮演“教师”的角色,缺乏正常的角色转换意识与行为,使家庭内部产生矛盾,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会各方与教师间的密切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应对能力与自信心

人是社会的动物,其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点。教师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各种各样的交流,积极向上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在一起交流,不仅有益于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会有益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不足能激发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比下有余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提高教师的自信心。事实上,一个有着高尚而广泛社交群的教师,很少拘泥于学校或家庭的一些不利的心理氛围,会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各方的支持网络中学会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然而,沉重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社会交流,许多教师生活在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之间,课余不是忙着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就是忙着“充电”、参加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这种半封闭的生活状态使许多教师对周围事物与朋友缺乏深入的了解。除了学生家长、亲属和勉强维持着的几个朋友(主要是教师朋友)外,教师的社交圈越来越小,朋友群越来越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旦教师遇到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其应对能力就将受到考验。此外,社会的急剧变化、对教师的不信任以及不恰当的要求与期望等,也使教师对自己与社会的交流感到茫然,自信心大大降低。

三、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后,就要切实地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以及教师自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网状防卫机制,牢固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1.优化学校的心理氛围,使教师“心有所属”

这里的“心有所属”,是使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属于一个集体的心理感觉、对事物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会使教师的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协调与一致。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心理氛围,首先,学校领导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意识,应尽量满足教师自我提高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校长的领导行为,少一点放任与专制、多一些关心与体谅会直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8]学校党支部、工会的领导,在做新时期教师思想工作时,也应更多地研究教师的心理,避免将教师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师德问题。其次,学校的同事要有宽容、合作的态度,破除固有的一些鄙俗,重友谊,轻名利,乐于接受、悦纳他人,善于发现、欣赏同事的长处,开诚布公、平心静气地与同事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集体当中去。最后,学生和家长也应更多地理解和体谅教师工作的辛苦。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活动,使他们之间多一些沟通、少一些埋怨,积极地交朋友,共同应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由此减轻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师生双方在愉悦的气氛中提高教育质量。

除了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等各方作出主观支持之外,也不能忽视学校客观支持的力度。在为教师服务的硬件建设方面也应做到“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提供身心休养、恢复的场所,教师在学校的午餐饮食质量,教室环境、教学仪器设备的状况,教师教学或进修中所必需的图书资料等都要尽学校最大可能予以改善,以降低因这些因素给教师带来的不快或不适应。

2.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使教师“心有所依”

这里的“心有所依”,是使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与依赖感,经营一份快乐美满的生活,赢得家庭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从而使教师的工作更具创造性与活力。

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婚姻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作为教师的一方或双教师家庭,更需要及时转换角色,在辛勤工作之余兼顾家庭的责任,互相尊重、包容与沟通;亲子关系对教师心理也极具影响,长辈民主的教养方式、亲子之间及时的代际沟通可以增强家庭的和睦气氛;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能对教师家庭产生间接影响,亲密的交往、共同的爱好等会给予教师精神上的放松。

教师维护家庭健康之道在于:在认知上,要有维护家庭健康的意愿,要理解家庭生活必须在成长中发展,要有对家庭的认同感;在态度上,应处处以家为第一优先,应尊重彼此的差异且无条件彼此接纳,应彼此信任,同舟共济;在行动上,要建立并善用支持系统,寻找保持自我成长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方法,不断检视家庭品质,善于沟通。 [9]此外,还应重视教师家庭生活中的休闲质量,充分利用休闲这一“人生的润滑剂”,平衡教师的身心,丰富教师的认知。如国外的一种“ FUN”家庭生活方式,就是将健身 (Fitness)、和谐 (Unity)、营养 (Nutrition)结合起来,特别是其中的“和谐”,是指采取心理放松的方法,定期举行家庭聚会与交流,组织家庭游戏,外出郊游,共同准备晚餐等,这将有益于教师的休养生息。

3.丰富社会的支持资源,使教师“心有所系”

这里的“心有所系”,是使社会的支持资源成为一张网,教师在这张网的中间“心有千千结”,通过一个个“结点”与社会上尽可能多的支持资源联系,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由于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每天面对着繁忙的教学工作,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应积极提倡教师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拓宽教师的社交圈,以避免教师对学校生活感到单调与厌倦。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艺术陶冶等是教师心理保健的重要途径,“会玩的教师,心灵才会丰富”,“得到生活喜悦,才会关怀学生”。 [10]许多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网上联盟”,这不仅仅改变了传统意识中对“活动”、“朋友”与“交往”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教师因现实环境中活动与交流范围狭窄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此外,教师所在的社区也应成为一种很好的社会支持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邻里交往以及为所在社区做一定的教育工作来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邻里与社区中的其他专家、服务人员和普通百姓又都可以与教师形成丰富的咨询关系与合作关系,使教师在学校之外有一片更宽广的活动天地。这样,通过教师与活动、活动与朋友、朋友与机构等关系,形成许多有交叉的“结点”,通过各“结点”的不断延续,使教师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支持资源结成网状联络,有利于这些社会资源对教师作出及时的心理支持。

4.强化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心有所享”    

这里的“心有所享”,是使教师懂得享受社会对自己的支持与关怀,提高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充分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之中,降低教师的无助感。

事实表明,教师的自我意识、自身的某些人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社会支持的正确感知与利用。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互助系统,你要别人多理解、多奉献,首先自己要先理解、先奉献。在 董奇教授主持的“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改变教师的心态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工作。许多教师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对女儿微笑,学会表扬丈夫(妻子)、赞美同事,由此改善了与家人、孩子、同事、学生、家长等的交往方式。同时,教师也通过悦纳自己、赞美亲人、欣赏孩子,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使家庭充满温馨快乐。

另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可能是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中介变量(宫宇轩, 1994)。有较高社会支持感的教师,能积极地估计别人的人际关系特征和社会应对能力,而且认为自己是个具有独特价值、值得关注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低社会支持感的教师不仅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对自己也有人际无能感和焦虑感,觉得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因素。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活动环境,反省自己意识和行为上的失误,积极地采取措施优化并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并主动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后,它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既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支持资源协同起来,优化社会支持的系统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利用度,才能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期待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与研究不断深入,使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更积极、有效。

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

金华市金东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杨新陆

随着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学校管理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教学和管理二十多年,强烈地感受到,农村中学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比城镇教师恶劣得多,精神状态比城镇教师压抑得多,心理健康水平也远不及城镇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中学青年教师队伍曾一度出现人心浮动、外流严重的态势。近年来,随着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职业竞争的日益激化,这种现象虽有所缓解,但是农村教师队伍表面上出现的这种相对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村青年教师心理需要的压抑和自我意识的萎缩为代价的,他们虽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中有说不尽的委屈和无奈。

第一, 远大理想和不利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他们的心理冲突。

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是近十几年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成长,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有个性,讲现实,自我中心,追求较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他们毕业时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如“出国热”“经商热”“从政热”的影响,最终无可奈何地当了中学教师,也曾向往能在教育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一旦被分配到农村中学,他们心里就凉了一大截:地方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校舍陈旧,办学条件简陋,根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住的大多是潮湿拥挤的平房,连带的一大堆书也无处可放,有位女青年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就受到一群老鼠的骚扰,一夜无法入睡。“鸟择木而栖,人择地而居”,不能“安居”怎能“乐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有些学校领导对此熟视无睹,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学校面貌。这样一来,青年教师五彩缤纷的梦化成了肥皂泡,“教书匠”“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况更使昔日“天之骄子”不堪忍受。因而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失落感和委屈感就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为农村青年教师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

第二,沉闷的学校生活与变革的社会形势的鲜明对比引起他们的心理冲突。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形势日新月异,不少城镇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一日千里,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仍处于传统落后的封闭状态。在这里,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惟一标准,平均分优秀率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惟一标准,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教学与师生生活严重脱节,大多数乡镇中学仍然靠苦教苦学、死抓硬压来提高或保持升学率。教师和学生一样,犹如一群大大小小的“包身工”,一年到头生活在一潭死水里,机械、枯燥、重复,缺乏生机,也很难有创造的热情和激情。再则,农村教师本来工作负担就重,青年教师更是挑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大梁,承担着会考、中考的重任,那种压力之大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想象的。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又是学校里收入最低微的阶层:大部分青年教师还是初级职称,加班加点一般并无报酬,工作辛苦却囊中羞涩。况且,城镇学校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繁荣和欢乐,可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落后,远远无法满足文化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这对于活泼好动、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难以忍受,他们在超负荷运作和高强度压力下身心得不到放松和调节,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疲惫状态,早早失去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某乡校四位青年女教师,带了半年毕业班,一个个全都患了咽喉炎,并伴有经常性的腰酸背疼。一次省督导组到某农村重点中学视察,专家们无不感慨地说:“这里的青年教师怎么都像小老头,未老先衰?”临走前专家们心疼地嘱咐校长要想想办法,让青年教师轻松起来,年轻起来,说得青年教师们直想流泪。

第三,青年人思维活跃、要求革新的倾向与僵化的学校管理方式之间的冲突。

从客观环境条件来看,农村中学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可是农村教育也需要教师。为了留住青年教师,不少农村中学领导别无他法,只能在教师管理上动用压、卡、训、调的简单粗暴方式,即以权压人,以政策卡人,不服气则训斥,不听话则调往条件更差的山区学校去。农村青年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愤懑、缺乏安全感的内心躁动之中,既无法愉快安心地工作,也难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其忍辱负重,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地熬下去,还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纷纷自找门路,另谋高就。某山区乡校,近十几年毕业分配来的大专毕业生没有一个留下。

生命关怀 : 教师成长的视野转换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惠来

自 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和工作建议》 , 强调 “教师作为专业 ”的重要性以来 , “教师专业化发展 ”逐步成为教师成长的主流范式和 “教师的最高境界 ”。但是 , “专业化范式 ”对教师入职标准的社会学意义的提升却无法最终帮助教师走出 “职业倦怠 ”的藩篱。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 随着教师的成长问题受到更为直接的重视 ,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必然要从所谓的 “专业化发展 ”, 朝着关爱教师教学生活、尊重教师主体生命的方向发展。教育是承载着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特殊事业 , 与一般专业人士将工作对象当作客体看待不同 , 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来看待和理解。也就是说 , 教师是以此在的状态生活于自身的工作情境之中的 , 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其在教学中进行体察和感悟的主体性生活。因此 , 教师的成长是其不断发展和自我体验的终身学习过程。虽然制度化教育导致了教师以专业的姿态存在于人类生活 , 但随着人类步入追求个性的信息化时代 , 教师又必然地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到人类 “事业 ”的地位。因此 , 教育的事业性决定了教师的成长必然跳出 “专业化范式 ”, 朝着体现教师成长的终身性与自主性的 “生命范式 ”跃迁。

有论者指出 , 教师成长就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固然 ,“专业化 ”路径立足于教师工作的专门性 , 为教师的成长规划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美好前景 , 但它却忽视了教师的工作和成长过程 ,同时也就是其作为终身学习者的全部生命历程。教师在其生命历程中的成长也就是其在 “教学生活 ”的时间与空间之中的成长。教学生活中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 决定了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生命过程 , 决定了它具有终身性、体验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因此 , 把教师塑造成像 “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职业 ”的专业化发展不能穷尽教师工作的全部内涵 , 教师的成长必须是一个与其教学生活相互依存的终身性过程。在强调教师工作应逐步具备专业性的同时 , 我们必须从观念上以教师事业生命历程来看待教师的成长 , 还教师成长以本来的面目 , 实现教师成长的返璞归真。教师工作的事业性、教师成长的终身化 , 要求我们从观念上立足于教师的生命历程去理解教师的成长 , 从实践上还教师成长以本来的面目 ,实现教师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 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描绘为我们审视和确立理想的教师成长路径提供了某些借鉴 : 如同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逐步跃迁要经历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一样 , 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成长也是一个以主体性的获得和完善为主线、从必然到部分自由再到全部自由的渐进过程。而作为对教师整体生命历程的审视 , 人们所依存的特定时空、人与自在自然、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 , 便构成了教师成长的时空场所、成长内容与组织形式等要素。总之 , 主体性是衡量教师成长状态的主线 , 它为我们从时空界域、内容要素以及教师间互助方式等维度审视教师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直接的线索。而对这些要素的考察 , 既能使我们较为清晰地看到当下预成性的、养成性的和生成性的教师成长形态 , 又能够在确立生成性的教师成长的优越性的同时 , 将建构 “生成性的教师成长 ”作为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升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