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研和董香的qq情头:“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4:43:03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点击2776次 2007-5-26 10:29:54
成都市培华小学课题组
执笔者:胡宏  李翔
【内容摘要】
囿于我校历史等客观原因,学校在建校初期就整体而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传统,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未能深入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我们明确了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改善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益,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问题    策略    效果
【正文】
问 题 提 出
一、研究初期我们对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改革的初步认识
教学改革始终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课程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经过这些新的理念的洗礼,使我们明白了教学方式需要变革,教学方法需要调整与创新,需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实践研究,以凸显出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互动性、深层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此学习和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着手对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反思。
二、研究初期我校课堂教学状况:
以二个课堂教学故事为例:
「案例1」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片段实录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种海产?
生1:这一自然段写了珊瑚、海参。
生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大龙虾。
师:你们可真能干。
生1: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描写珊瑚的句子。请你用“——”勾出描写珊瑚的句子。
生2:(学生默读,并用笔按要求勾画。)
师:海底的珊瑚像什么?
生:海底的珊瑚像绽开的花朵。
师:嗯,像绽开的花朵。珊瑚还像什么呢?
生:珊瑚还像分枝的鹿角。
师:哦,还像分枝的鹿角。(出示挂图)看图,图上说明珊瑚怎样?
生1:图上说明珊瑚很漂亮。
生2:图上说明珊瑚很美丽。
师:你们你真的很能干,会观察。这些美丽的珊瑚多吗?
生:多。(全班一起回答)
师:从那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各种各样”看出来的。
师:你真的很棒。这一句写珊瑚又多又美丽。我们读句子的时候要用高兴的语气读,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写的是什么,这个事物怎么样。齐读这句话。
生:(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我们用刚才读第一句的方法默读第二句,思考:海底的海参怎样?
生1:海底的海参到处都是。
生2:海底的海参是懒洋洋的。
师:海底的海参到底怎样?
生:海底的海参很多。
师:看来,你真的很棒。你抓住哪些词语来理解?
生:我抓住“到处都是”这个词来理解的。
师:第二句写出了海参多和它活动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学生齐读描写海参的句子)
师:(出示挂图)大龙虾的样子怎样?默读课文告诉老师。
生1:大龙虾的样子很神气。
生2:大龙虾的样子很威武。
师:那个词语说明大龙虾的样子很威武?
生1:划过来,划过去。
生2:老师,他说错了,是“全身披甲”这个词说明大龙虾的样子很威武。
师:你真的很会读书,真能干。这些神气活现的大龙虾在海里是怎样活动的?
生:他们是这样“划过来,划过去”活动的。
师:“划过来,划过去”也说明海底的龙虾怎样?
生:说明海底的龙虾很威武。
师:你真聪明。
师:同学们,这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并用“各种各样”“蠕动”“威武”这三个词准确描绘了他们的样子。这个自然段主要讲西沙群岛海底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案例2」    《长方形面积》教学片段实录
出示例题:有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5分米,宽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师:这道题求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图:
教师用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去实际测量,让学生观察,先沿着长边去量。
师:量了几次?一次是多少?五次是多少?
师:宽是3分米,正好排了几排?这块铁皮有几个5平方分米?3个5平方分米怎样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由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分米)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个长方形铁皮的长是5分米,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沿着长边去摆,正好摆5个;宽是3分米,正好可以摆3排;也就是5×3=15个1平方分米,与面积的平方分米数是相等的,因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和宽的积。
二则课堂教学故事可以概括反映出研究初期我校的课堂教学状况,是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单一
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2、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习方式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这是典型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问题单一
一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6、评价单一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主宰者,掌握着对学生评价的绝对权利。而且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始终是教师——学生的顺向单一评价,缺乏学生——老师的逆向评价,以及学生——学生的横向评价。这种忽视学生主体的单一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三、课堂教学传统低效状况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教师个体方面)
1、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来看。教师始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没有真正转变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上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和完成。因此虽然口头上承认一些现代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上仍然是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灌输而轻启发。
2、从教师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学观念的陈旧导致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定势化,也就是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他们对“讲授、提问、示范、总结”等传统教学模式驾轻就熟且轻松愉快。要让他们马上接受且实践新的理念,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难度。
3、从教师的教学研究来看。在平常的教学研究中不少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更熟练,更精细。始终围绕的是怎样把知识更直接更简便地教给学生,忽视了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客观原因
作为融合了多所子弟校刚刚剥离成立的一所公办直属学校,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教学管理比较封闭传统,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师群体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不够,对外交流展示不够,这从形式上制约了我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
四 、确立研究课题
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认识,及其对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找出了存在的原因,为我们提出并最终确立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是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着我们去学习与认识、分析和反思,是浪潮的潮声召唤着我们寻找有效的方式和载体去落实和实践新一轮教学改革。为此,我们确立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研 究 历 程
当学校提出要搞课题研究,改革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时,犹如给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头,激起阵阵涟漪。什么是课题?研究什么?那是专家们的事情,我都教了十几、二十几的书了,难道还教错了?的确,如何让教师转变观念,把他们引领到从事教学研究这条道路上来,在研究中感知,在研究中体验,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发现,在研究中实践,在研究中转变。我们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以及研究措施和方法等。
一、       对课题相关概念的学习和认识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否效益的唯一指标,用以衡量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否得当的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首先它是一种理念,是指: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良化。④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其次它是一种策略,是指有效教学必须讲求教学策略,不讲求教学策略的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和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一般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和监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策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3)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4)对解决问题的启发性;(5)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二、制定研究目标
1、  90%以上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有效转变,60%的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
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3、  探索并构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4、  形成一定比例学科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5、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明确研究内容
我们要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以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这种策略分成三个部分。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确立研究原则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 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 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 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 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五、制定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2月)
1、  课题的酝酿、选题、设计和论证
2、成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3、研究课题的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5年3月)
1、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和分析
2、分阶段进行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05年3月——2005年9月)
总结和回顾实验情况,对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
请,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评审鉴定。
六、确定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学校于2003年设置了学校教科室,教科室作为校长室领导下的中层组织,是学校组织开展教育科研的职能部门,建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室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形成了学校总课题组——语文、数学、科任子课题组的课题研究模式。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 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
度》、《科研工作岗位职责》、《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教情”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于是我们将这种深入到教师课堂记录分析教学行为的方式进行推广。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
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其评价的一级目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即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二级目标主要包括教师导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子课题研究方向再制定出相应的三级目标。经过各子课题的充分酝酿和反复修改,现在已经形成了语文、数学、科任、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细则。
五)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教学机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不仅在研究中要围绕有效教学开展,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意识,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中都要紧密围绕“有效教学策略”进行。
1、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预定目标的方向产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都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大量的实践表明,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于是,我们在设计教学实施活动时,要明确:在教学之前,学习者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中,学习者应该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习者会产生什么变化?例如:
一位老师在二年级《池塘边的叫声》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这样的分析: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通过青蛙和小鱼轻快活泼的对话,展现了朋友之间相互关怀的美好境界,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好生灵。学习本课可以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热爱,体验朋友之间的温情。教学时,我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2、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有效教学策略为准绳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将有效教学作为调控标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不能只紧紧盯住教材和教案,更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3、教学结果的反思以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为评估。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每个课堂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不管我们多么熟练地传播知识,这些差异和不确定的因素总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这时需要我们成为一名发思型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要抽出时间来调整课时,使它适应学生的各种要求,然后再对课时加以分析和批判。
反思一:我在上《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这一课时,准备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于事先想到各门功课都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肯定都会,于是压根没去多想。上课时,当我给孩子们宣布:分小组采访我们请来的各位嘉宾,通过采访走进他们的工作,看看学校里工作的人们都具体做了些什么。话音刚落,各小组的孩子纷纷争先恐后地跑到事先确定的采访对象那里进行采访,每个人都急于想问自己的问题,满教室的嗡嗡声,看到这一情景,我不断地为自己打气,心想:他们的采访这么投入,等会儿一定有精彩的发言。等到采访结束,我自信地说:“通过你们的采访,你们一定都了解到了许多我们平时不知道的事,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我抬眼巡视了一下,孩子们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低垂着头,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断地鼓励他们,终于有一个孩子慢慢地把手举了起来,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请他起来,可没说上两句,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说了”。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没有真正的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后来,在执教另一个班时,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两段教学实录:一次是一个成功的合作学习的片段,另一个是上次课的片段,看完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人合作,同时教给他们一些合作的方法与技巧。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来汇报采访前各小组都做了些什么准备,有的组是共同拟订采访计划,有的组商议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由于学生汇报出了很多采访方法,因而这堂课的采访非常有序,再加上孩子们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落实,他们认真倾听,用心记录,为后面的小组汇报奠定了基础。当我同样请他们汇报采访情况时,孩子们非常踊跃,与前一个班的情况迥然不同。我深深地
体会到: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学生们虽然有了一些合作的意识和基础,但还需要教会他们合作的技能,明确合作中个人的责任,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反思二:《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节奏参与,最终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合着音乐的节拍为歌曲伴奏,在上一班的课时,我发现学生单独用打击乐器演奏××  ××  ×  ×没有任何问题,而一旦合着音乐的节奏伴奏时,就有很多学生不注意聆听音乐节奏,要么抢拍、要么晚拍,听起来总是参差不齐的。通过观察我发现,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乐器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聆听。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还应该加强语言的调控,引导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聆听音乐上;在教学环节上可以调整为:先不发乐器给他们,只是用手拍击节奏,并采用激励手段“看谁听得最认真,节奏最准确!”拍节奏最准确的学生可以最先拿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研  究  效  果
一、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
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故事一:
“小周,月底了,又该交东西了哦!” 跟我同一办公室的甘老师总是会热心的提醒我这个“糊涂蛋”。“哎!”我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对加入学校的“主研队伍”感到后悔,总是会有很多额外的工作要去做,总是有很多不想写的东西要去写,要是能做一个光上课的老师该有多好啊!想是这么想,可是我还是不得不“身不由己”地拿出该上交的东西,飞速地填补起来。
……
“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搞科研啊。如果我把参加科研当成一种负担,那我在工作当中也一定会少了很多快乐的,但如果换个念头,我如果不仅不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而且还主动、积极地去面对它,我想我就不会那么被动了,我不应该只是应付它,而应该想办法从中学东西,学到更多有利于教学的东西。
观念一转变,态度就变了;态度变了,行为也就变了,并且做事情的行为方式、方法也就变了。很多东西都跟着出现了变化。每周的科研例会,我开始记起了笔记,我开始有空时就翻一翻学校教科室发的资料,而由一些主研老师展示的研究课,我也更为关注评课……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用在这里进行赘述,因为一个人的转变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太多的内外因,而我也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真的发现,科研确实对我的日常教学有莫大的帮助的。……
故事二:
我是北师大教材第一批的实施者,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曾认真钻研教材,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于是,我和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学习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使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有的课可以不受40分钟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走下课桌与同伴自由交流,走出教室学习和观察,教师应该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这些老师的成长故事中可以发现:老师从不了解课题研究与实践到熟悉课题理论与实践,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下面,比较研究前后《分数的基本性质》片段的教学设计,分析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案例1」
情景创设:
课始,师讲述《猴王分桃》的故事,同时采用动画画面进行描述引出系列分数,揭题后组织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寻找规律。
「案例2」
情景创设:
师:(出示阴影部分的1/2的圆)你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你还能创造出其他分数来表示它吗?
生:说出了2/4,3/6,4/8,5/10……
师: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一个阴影部分,就可以用哪个符号连接?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都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中这种特殊的现象。
师:(出示研究要求)各小组从上述分数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研究,记录你们小组的发
现。
教师反思:
案例1,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有趣的画面进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未尝不可,但这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吗?或者说,是调动学生心理需求的最佳途径吗?其实,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沉湎于相对自身心理需求而言,层次不高的所谓“情景”中,当学生已达到可采用更高层次的内化教学手段时,就应该提升情景创设的层面了,将学习主题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案例2,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探究平台,老师没有给出任何框架和提示,而是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畅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在小组交流中辩驳、验证,从而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规律。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当我们从生命的视角关注学生的需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中“情景创设”的高效性、生活性、探索性,才能让探究式学习更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两次教学设计的对比可以看出,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们已经习惯了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教师的关注点发生转移。以前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们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本节课我是否讲得精彩,相对忽略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地位。但从教师们现在的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的眼光已经开始转移,把眼光投向正在学习中的学生,透过学生的进步,来看教师上课的得与失。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         教学内容呈现策略,在这里我们指教师在教学情景下怎样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组织教材并以多样或灵活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引入的设计中,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创设情景,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案例1」
师:出示一道尝试题,小明、小红、小军比赛跳绳,其中小红跳了145下,小明跳了137下,小军跳了126下。
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应该怎样写。)
师:(及时鼓励学生们善动脑筋,接下来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道加法算式,我们已经知道了笔算两位数加法,那么笔算三位数的加法该怎么办?你想到了什么?
生:独立计算,很快完成了任务。在交流算法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在计算过程中想到了笔算两位数加法。
【评析 】
学习三位数笔算加法时,教师通过“两位数加法”作为引子,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意识到未知的内容可能会跟哪些已知的内容存在联系,从而主动地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案例2」
知识的迁移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长征》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飞夺卢定桥》、《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说说红军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你最敬佩红军什么?这时学生已产生了兴奋的情绪。老师话锋一转,揭示课题。
【评析 】
找到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的联系点,就为新知识与旧知识挂起钩来,从而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以旧知引新知”向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一种策略。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提示、复习、导引、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原有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获取新的意义。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的老师在运用“以旧知引新知”的策略时,已经超越了原来“复习”的意义,成为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3」
一堂《我的影子》的语文课,教师上课伊始,做了一个动作:关上灯,拉上窗帘,从讲桌桌肚里拿出一个柱形茶叶筒,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又点燃两支蜡烛,接着问:“我们将学习哪一篇课文?”孩子们的眼睛一亮,教室活跃起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过去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足够新颖性,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引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动机。
「案例4」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的认知冲突
在一堂关于应用问题的课上,当课堂依照正常进度进行时,有一个学生的发言打破这一“正轨”。“老师,我发现了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因数位置不一样。”这时,教师没有依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而是就势一问:“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紧接着的问与答引发了许多不同的假设,直到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案例5」
由“矛盾” 引发的认知冲突
讲课开始,教师出示一幕幕精彩的射门瞬间。学生更是一片片欢呼雀跃。就在此时教师适时引入课题《放弃射门》。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放弃射门》。
生:(齐读课题)
师:什么叫做“放弃”?
生:舍弃、不要的意思。
师:足球明星福勒他舍弃了射门的机会,并且是两次势在必进的进球机会。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足球比赛就是比谁进的球多,他怎么可能这么做呢?
生:足球运动员进球是最关键和光荣的,福勒真傻!
生:他是足球明星,不进球就算了。可是他放弃两次势在必进的进球太对不起观众和球迷了!
生:是不是其中有什么黑幕?
……
师:相信同学们心中有许多疑问吧!放弃射门大家都觉得不可思义,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找原因吧!
生:(积极地读、画、悟、交流。)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出现“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有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案例6」
一位数学教师在上《确定位置》一课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今天你当小导游,带领小朋友到动物园去玩,怎样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经过思考,有的提出要先到动物园去考察一下,熟悉里边的环境,有的提出:最好有一张线路图,知道要参观的动物馆分别在哪里?这时教师出示动物园的线路图,让学生讨论:“从这张线路图上,你有什么发现?要参观所有的动物馆,你想怎样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并很快找出几种不同的路线,有的学生还设想了在参观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请小朋友一块讨论解决。
「案例7」
学习语文课本《黄河象》时,老师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将课文的学习转化成问题的研究。
(1)       课文中所写的黄河象化石是什么样的?
(2)       你由黄河象的样子,能推测出它形成的过程,大致可分成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
件?
(3)       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4)       作者这样想象合理吗?依据在哪?
这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进行处理,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并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习得这些知识的两个例子,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是可以普遍采用的。
(二)      学习方式指导的策略
我们这里的学习方式策略是指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行指导使其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1、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1)合作小组的组建策略。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组建合作小组。学校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在提出这一研究重点后,各主研教师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构想与假设,并进行初步了实践和尝试:
①根据固定座位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省时省力,但比较刻板,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考虑不够。
②根据学生小群体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各个班,随着学生的学习和交往,有一种不用组织就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因而有较强的凝聚力。有的主研教师根据这种小群体进行分组,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这样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的氛围是宽松的,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能得到较强的互相促进。当然,这种合作学习小组调控要得力,训练要到位。不然,在合作学习时容易出现“跑题现象”。
③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有的主研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同水平组合;
●“优-优”组合。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得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差-差”组合。让学习困难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视合作学习任务而定,若合作学习的内容简单,则对学习困难的学习小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若合作学习的内容比较复杂,则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中—中”组合。这种水平的学习小组,由于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基础,还有较强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的需要,因此,在合作习惯养成、合作技能具备后,有较强的合作实效性。
B、异水平组合。
●“优—中—差”组合。有的教师把优、中、差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进行搭配组合。通过实践,反映出这种分组法具有一定科学性,但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让优、中、差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作用和地位。
●“优—中、中—差”组合。有的教师把优、中、差三个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进行“优—中、中—差”组合。这种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于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比较大。
C、找出那些未被任何其他同学挑选的被孤立的学生。然后,在每位被孤立的学生周围安置一群有技能且可提供支持的学生。
2、合作技能的培养策略。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技能的培养则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我们对于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①提供合作的时间、创设合作的情景。
②在小组中分配角色,教会学生与这些技能相关的语言回答方式。例如:鼓励学生使用“我的”、“我是这样想的”、 “对于我讲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我所说的你听明白了吗?” “对我来说你的意思是……”、“我听懂了你的话,你认为……”等。
③明确合作任务,强调人人参与。
④提出合作要求,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表达、评价来达到合作的目的。
2、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经过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初步建立了有关知识点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在低段数学教学建立了“巧设铺垫、激发思维——创设情景、诱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动探究、发现规律——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模式。在中高段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课应该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这一思想、“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教学”这一理论,提出了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感悟问题——探究策略——选择策略——尝试策略——反思策略——应用策略——巩固策略——迁移策略。
三、教学常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常规管理改革。如进行了备课改革,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学科围绕子课题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实践和形成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因此,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每月必须围绕研究课题写出一定数量的课后反思,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叙事性研究,写出叙事性研究典型课例。
四、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教师,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
针对研究课题和教学实践,实验老师用经验总结法撰写了的教学论文在不同层面上获奖或发表。杨春老师撰写的《小学体育课中知识与技能体育评价》研究报告刊登在区体育成果集上。100余篇教学论文在不同层面上获奖,其中李翔、尹红、胡宏、孔融慧、欧建英、付小红、甘素容等教师的论文在《成华教育》上发表。王桔、胡宏获教育科研工作表彰。20多篇教学设计获奖,史坤玉老师的《学习工作的人们》、苏天强的《买洗衣机》教学设计发表在《成华教育》;40余节研究课在不同层面上获奖,其中周琪、杨永丽、史坤玉在市赛课活动中获一等奖;闫婷婷、苏天强、杨春等教师多次在区教师培训上研究课。
思 考 与 反 思
一、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求每个教师都熟练的掌握每一种教学策略,而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能获得的,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教师是一个群体,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二、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更关注教学的实施策略。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而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准备程度等,那么怎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准备呢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结束语】
回首两年多的研究历程,培华小学在以校长为首的全体行政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主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教育科研不再是一片空白,在这块天地里有了自己撒下的汗水、成长的足迹,为学校今后在教育科研工作的道路上迈开更大的步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