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ravel中文版酷我:2008年度十大真情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1:33

2008年度十大真情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真情,站立成树(2008年度真情人物)    以“真情,站立成树”为主题的2008年度真情人物颁奖盛典,于12月26日晚在东视剧场举行,由全国观众参与投票、并综合9位推委意见产生的十位"2008年度真情人物"也于当晚揭晓。 
    这十位真情人物分别是:1. 身患重病, 为烈士寻亲的退休民警余法海;2. 照料亲人,勇挑重担的顽强少年马鹏飞;3. 赛场内外,两个人的奥运情缘周苏红、汤淼;4. 卖炭为生,捐款万元的古稀老人陆松芳;5. 感天动地,捐肾救人的汉族姑娘王燕娜;6. 不远万里,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外教丁大卫;7. 不畏恐吓,揭露满报真相的新闻记者孙春龙;8. 克服残障,传递声音的盲人团队"1+1声音工作室";9. 危难面前,不离不弃的生死恋人郑广明、贺晨曦;10. 强忍剧痛,抢救灾民的钢铁战士严情勇。
 

1、余法海:为烈士寻亲奏响“集结号”

余法海:为烈士寻亲奏响“集结号”

  余法海今年57岁,是湖北省赤壁市公安局的二级警督。1983年全国严打时,他因业绩突出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臣,这是当年湖北省公安系统唯一的最高级别奖励。1989年,他因连续高强度工作患上了肾衰竭,生命垂危。2003年,一家部队医院收治了重病中的余法海,想方设法为他找到了肾源,及时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此后余法海逢人便说,“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生命之光是社会各界无数好心人给点亮的,我活着就要想办法为大家做些事情,否则我会感到内心不安。”

  2005年7月,病退后到当地文史委做文史整理工作的余法海,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调查羊楼洞某处山坡上的一个墓群。拖着还未康复的身体,余法海前往离市区数十公里,当时还未通公路的羊楼洞村。四次寻访未果后,余法海终于找到了那片被人遗忘的荒凉墓地。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这里曾驻扎过解放军六十七野战医院。医院组建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收治了30 00多名伤兵。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有些重伤员送到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牺牲了,遗体就埋在村里。后来,野战医院撤离,围护墓地的土堤和竹林逐渐毁坏,这片墓地也渐渐被人遗忘。

  余法海统计,墓碑一共有142座。他们来自24个省区118个县市,共涉及21个军35个师87个团,主要是一野、三野、四野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烈士,还有10多名在南方剿匪牺牲的公安烈士。

  据周围村民反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来就没有人前来祭奠扫墓。为了寻找墓碑背后的故事,余法海按碑文记载的地址,给烈士家属一一写信。余法海还按墓碑的排列顺序,逐一列表排号,把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死因,等内容一一造册。可是事情的进展却异常艰难,有40多封信被打上“查无此人”的字样被退回。

  五十多年骨肉分离,142个亡灵无人祭奠,这一切让余法海寝食难安。为了给烈士寻找亲人,余法海开始了寻找烈士亲属的漫漫征程。两年多来,老余倾尽家资带病寻访,从没想过放弃。由于有关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不得已他忍痛卖掉了自家的小平房,临时借住单位同事的房子,甚至还用过孙子的压岁钱。虽然困难重重,余法海仍有不小的收获,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为8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06年底,外出寻访归来的他又病倒了。由于动用了准备做检查化验的钱,盲目服药使他体内抗排异药物浓度过高,他瘫在床上近三个月。2007年夏天,他在寻亲路上因为淋雨住院三天,险些丢了性命。但是他说:人死了荣誉不能死,身体垮了精神不能垮。

  2007年春节,余法海已经给二十多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就在这一年,当地政府专门下发了红头文件,成立了一个给烈士寻找亲人的特别工作组。社会各界也纷纷关注此事。

  2008年清明节前夕,余法海又为一位名叫唐文英的烈士找到了亲人。唐文英两个弟弟和两个侄子,特地从家乡河南邓州市赶到赤壁市羊楼洞,接英灵“回家”。

  如今,在各界的协助下,余法海和特别工作组已为86位烈士找到了亲人。老余还想着,如果将来要能在羊楼洞修个烈士纪念碑的话,这142座低矮的坟茔看上去就不再那么寒酸了,那142个英年早逝的生命,也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归宿。他说:“有个碑才能有个纪念,我的希望就是悲壮而不荒凉,英勇而不寒心。”

【颁奖词】余法海就像一株为烈士遮风避雨的大柏树,他不顾身体病痛,遍访二十余省市,为死难的烈士寻找亲人,表达了一个共和国公民对英雄的敬重,只有不忘记英雄的民族才会产生英雄。余法海也因为他对英雄的敬重,而得到人们的敬重。

2、马鹏飞:挑起生活重担的好少年

马鹏飞:挑起生活重担的好少年

  马鹏飞今年13岁,刚从沈阳市柳条湖小学毕业。早在小鹏飞几个月大时,妈妈便弃他而去,接着父亲也离开了这个家,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亲人,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小鹏飞5岁那年,奶奶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小鹏飞日夜守在奶奶身边,不停地劝着绝望难过的奶奶:“ 不要怕,今后我就是你生活中的眼睛,给你领路。”边说边用小小的手轻轻地擦着奶奶眼角的泪水。在医院里,他每天给奶奶打水、喂药、喂水、喂饭,睡觉前给奶奶洗脚。晚上不管多困,他都坚持起来陪奶奶上厕所。

  不久,奶奶又得了颈椎病、心脏病、末稍神经坏死等病症。为了治病,奶奶卖掉了仅有的住房,与小鹏飞在外面租房住。尽管日子十分艰难,但小鹏飞从没有在奶奶面前叫过苦,他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照顾奶奶生活的重担。7岁那年,奶奶大小便失禁,小鹏飞为奶奶脱下脏衣裤,一点一点地用温水擦干净奶奶的身子,又为奶奶擦上爽身粉,换上干净的衣服。擦洗身子后,小鹏飞又将奶奶换下的衣服慢慢地洗净。9岁那年,奶奶的糖尿病加重了,每天早晚都得到社区门诊所扎一针胰岛素来缓解病情。这年的大年三十,当其他人正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时,小鹏飞却领着奶奶走了一家又一家医院。春节期间社区门诊放假整整六天,小鹏飞心里清楚,奶奶不能离开胰岛素,现在唯一能给奶奶注射胰岛素的只有自己了。可真的要给奶奶扎针时, 9岁的小鹏飞觉得这针比扎在自己的身上还要疼。胰岛素一点点注入到了奶奶体内,病情得到了控制。扎完针,坚强乐观的小鹏飞第一次抱着奶奶放声大哭了起来。

  无论春夏秋冬,小鹏飞总是在每天早晨五点准时起床,帮奶奶准备早饭、午饭,再给奶奶打针、服侍奶奶吃药,收拾好碗筷后才去上学。中午放学后再跑回家,给奶奶热饭。晚上放学,他总是早早地回家陪奶奶。由于奶奶患有糖尿病,马鹏飞必须精心安排奶奶的饭菜,主食总是粗、细粮搭配,渐渐地成了奶奶的配膳小厨师。

  现在的马鹏飞早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月领到奶奶微薄的退休金后,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去药房买来这个月奶奶治病的各种药,接着再去交水、电、煤、电话等费用,最后除去必须购买的生活用品后,余钱就是这个月的生活费了。虽然每月生活费很少,但在马鹏飞的精打细算下,基本能保证祖孙俩生活安稳。每当过年过节,奶奶生日,小鹏飞还会省下钱来给奶奶做点好吃的。去年,他从电视里学会了红烧鲤鱼的做法。吃饭时,他将大块鱼夹在小碗里,弄得碎碎的,一点点挑出里面的刺,喂给奶奶。奶奶让他吃鱼,他却只吃里面的姜、葱和碎鱼末,用鱼汁儿拌饭,把剩下的大块鱼留给奶奶下顿吃。他说:“奶奶,我吃肉的日子在后头呢。我要挣钱让奶奶天天吃肉,吃个够!”

  马鹏飞上学读书比同龄人更勤奋。因为家庭贫困,他很少给自己买课外书。为了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料理完家务后,他常常带着奶奶去书店看书。每次去书店,他都要给奶奶带上水,药、凳子。到书店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先给奶奶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然后每隔半个小时过来看一看奶奶。在日记里,他写到: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最理想的大学,治好奶奶的病,让奶奶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同时尽全力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帮助他的热心人!

  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马鹏飞多次获得沈阳市“优秀学生”称号,今年更被评为沈阳市“感动校园好少年”。

【颁奖词】马鹏飞就像一株经历风雨依然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他缺少滋养但却顽强成长,他肩膀柔弱却勇敢担当,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亲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坚强。

3、周苏红、汤淼:两个人的奥运情缘

周苏红、汤淼:两个人的奥运情缘

  2006年,中国排坛的“金童玉女”——28岁的女排队长周苏红和25岁的男排主力汤淼领取了结婚证书。在国家队,周苏红和汤淼都打主力接应二传位置,同样身披7号战袍,拥有超高的人气。汤淼说,排球对他而言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有苦涩更有甜蜜。

  2002年汤淼入选国家队,第一次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见到了大自己3岁的周苏红。出于训练需要,周苏红和汤淼经常在场边观摩对方的训练和比赛,俩人都被对方在球场上的出色表现深深打动。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因为那时,中国女排正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海队主力汤淼则要辗转于各个赛区打联赛,两人只有利用国家队集训的机会,在北京多见上几面。集训结束后,俩人又各自开始了南征北战。尽管每年见面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超过1个月,周苏红每晚总是能够准时收到汤淼发来的问候短信。

  因为训练任务重,两人没有时间筹办婚礼,他们相约要一同参加北京奥运会,计划用一枚奥运金牌来庆贺自己人生最甜蜜的时刻。然而,就在备战奥运最紧张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6月13日,汤淼随俱乐部球队前往俄罗斯参加友谊赛,却在训练中意外摔碎颈椎。剧烈的疼痛让汤淼一度处于昏迷状态。醒来后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国。汤淼说,我要回去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想见她,我想要死也要见她最后一面。

  见到妻子周苏红时,汤淼已经不能言语,就连自主呼吸也很困难。但是周苏红没有哭,总是以微笑面对丈夫,她的坚强和乐观给了汤淼很大的勇气。渐渐地汤淼恢复了自主呼吸,保持清醒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汤淼意外受伤后,周苏红在博客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是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是我一直喜欢的一首歌,也是我一直信奉的一个信念,所以我相信这次也是一样!锤锤(汤淼小名)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时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周苏红决定要以运动员特有的方式,鼓励汤淼顽强地活下去。为了实现两个人的奥运梦,周苏红在汤淼病情稍微稳定后就回到国家队参加训练,即使汤淼转到北京进行康复训练后,两人见面的机会依然少得可怜,但思念的背后却酝酿着甜蜜。

  2008年8月23日,奥运会女排季军争夺战正式打响。这也是队长周苏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最后一场比赛。最终,女排姑娘以3比1战胜了古巴队,夺得了北京奥运会的铜牌,在人们欢呼的时刻,汤淼却默默流下了眼泪。

  周苏红说,这届奥运会的这块铜牌,中国女排赢得并不轻松,虽然汤淼不能到现场观战,但自己在场上的每一秒钟都能感受到丈夫默默地支持。更让周苏红高兴的是,从卧床不起到每天坚持坐着看奥运,汤淼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治疗过程虽然很艰巨,但是她和汤淼都没有放弃。

  现在汤淼在北京就医已有一年的光景。奥运结束后,周苏红终于不用再为训练和比赛牵挂,她搬进了病房,一心一意照顾丈夫汤淼。按她的话说,就是24小时陪护。汤淼说,自己欠妻子很多,唯一的回报就是加紧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生活自理的能力。虽然他清楚奇迹不会马上到来,但他愿意用一生去等待。

【颁奖词】周苏红、汤淼就像两株并肩而立的玉兰树,他们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相互扶持,坚毅顽强。奥运赛场上,他们绝不言败;人生旅途上,他们也永不服输。他们用自己的脚步,诠释着体育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再次对周苏红、汤淼表示祝福。

4、陆松芳:为灾区专款万元的“卖炭翁”

陆松芳:为灾区捐款万元的“卖炭翁”


  浙江德清新市古镇的陆松芳,今年已经78岁了。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拉着八百多斤的运煤车走街串巷叫卖,每卖光一车煤,他大概能赚到16块钱。但这位贫穷的老人,却在汶川地震后,一下捐出了一万一千元。这些钱,他要不吃不喝两年,卖掉五十多万斤的煤才能赚到。

  陆松芳是新市厚皋村人,育有一子一女。老人从小丧父,母亲艰难地抚养着两个儿子,如果没有周围邻居的帮忙,他也许活不到今天。所以母亲常跟他说,以后长大了,要报答大家。他也常对自己的子女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要记着人们的大恩。

  陆松芳从58岁起就在德清租房独立生活,每月房租30元。那是一间只有五平方的小木屋,没有电视、电话和其他家电,只有床和一张说不清颜色的小矮桌,条件十分简陋。儿子让他搬回厚皋村住,但他一直没同意,他说,住在这里出门拉煤饼方便。不管严寒酷暑,他送煤的车从不停,他的腰也因长年劳累而佝偻。陆松芳的老伴多年前就过世了,两个儿子住在新市镇附近的厚皋村,都是当地一家造纸厂的工人。儿子反复劝他回家享享清福,家里房间也给父亲空着,但他却坚持自食其力。

  送煤饼的活又脏又累,每百斤送到对方那里按照路程远近收费2至3元。人力拉车速度慢,老人年事已高,电动车几分钟能开到的地方,他差不多要半个小时。一车煤饼八百多斤,一天下来要送上两至三趟,每天只有30多元的收入。虽然收入微薄,老人却把省吃俭用的钱,几乎都用来帮助别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间断。建造新市大桥时,老人捐助了600元;几年前,镇边的凉亭拆了没造好,他出资一万,说这是大家避雨的凉亭,一定要造好。包工头被感动,说让我出一千元,也尽点心意,老人就拿出了九千。今年2月的冰雪灾害,老人不仅自己带头上街扫雪,还自掏腰包买了五十把铁锹,发动其他居民一起扫雪,因此还被当地电视台授予“风雪中的感动·百姓风尚奖”。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陆松芳在路边店里看到了电视报道。陆松芳的心被揪起来了,“我们从小自己苦死了,讨饭,现在救灾,我们应该支持。”5月14日早上,陆松芳来到了新市南昌社区办事处,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三本共一万元的存折,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社区领导了解他的情况,不肯收他的钱,让他捐一千就好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钱来之不易,社区的人打电话给他儿子,想让儿子劝劝他,但是他却非常坚决。得知社区只受理现金捐款,陆松芳来到银行,排队将万元存折换成了现金,然后返回南昌社区,将钱送到了社区工作人员手里。

  当地一个企业家看到了陆松芳为灾区捐款的事,深受感动,想把陆松芳聘为名誉职工,每月发放1000元的工资。陆松芳却拒绝了,他说“要吃饭还有儿子会养我,不需要那么多的,我自己够用就行了,要你们那么多钱干吗用。”

  老人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求,每天虽然很累,但他很快乐。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陆松芳说,人应该有良心,这样活得才踏实。

【颁奖词】陆松芳就像一株历经沧桑的老槐树,他遍布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它普普通通,貌不惊人,但正是有了这一株株滋养大地、不求回报的槐树,才撑起了一片片茂密的森林。

5、王燕娜:为维族兄弟无偿捐肾

王燕娜:为维族兄弟无偿捐肾

  2007年9月的一天,23岁的汉族姑娘王燕娜在报上得知17岁的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身患尿毒症,急需肾脏移植挽救生命。经医院检查,毛兰江父亲血型不符,母亲患有慢性肾炎,其他家属也因种种原因不符合捐献条件,毛兰江只好依靠每周四次的透析勉强维持生命,昂贵的医药费很快花光了这个家庭30万元的积蓄。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父母卖掉了房子。得知毛兰江的不幸遭遇,王燕娜忍不住为这名维族少年的生命担忧,她觉得应该为毛兰江做些什么。

  第一次去医院看望毛兰江时,王燕娜就想过要捐肾。但当时谁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全家人都帮不上忙,素不相识的汉族姑娘就更别提了。但王燕娜没有放弃,她老往医院跑,积极要求医院为她做配型检查。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个汉族姑娘和维族小伙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都吻合。医生说这种几率在医学上只有十万分之一,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非亲属的维、汉人士之间做活体肾移植对医院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然而更大的挑战却来自于医学伦理学和对器官移植条例的解读和探讨。虽然配型成功,但王燕娜的捐肾请求还是被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会议拒绝了。伦理委员会认为王燕娜太年轻,还没有结婚,捐肾的想法可能出于一时冲动,专家告知必须有亲属签字,希望王燕娜再回家仔细考虑。为捐肾所做的一切,王燕娜一开始都瞒着父母。此时不得已的她只好告诉了父亲。

  王燕娜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母亲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天天药不离口。两个弟弟一个大学刚毕业,一个还在读大专。王燕娜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如今一家五口和几位亲戚都住在位于乌鲁木齐的一幢四层老旧民房的二层。做肾移植手术的事,王燕娜始终对母亲守口如瓶。看到女儿决心已定,父亲不再阻止,只是对她说:“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陪着你往前走!”

  此时的毛兰江已经被尿毒症折磨得脸上没了血色,两条腿变得很细很细,由于饱受重病折磨,毛兰江常常心事重重。 “谁见了他都会想方设法挽留他的生命的。”王燕娜铁了心,“只要配型成功,我捐定了。”王燕娜的无私和勇敢和坚持打动了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成员,他们最终同意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跨民族、非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

  2008年3月27日上午,王燕娜和毛兰江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手术,医护人员成功地完成两人的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室外,两位父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难料的命运和无私的大爱把这两家人连在了一起。毛兰江母亲激动得泣不成声。她紧紧握着仍在昏迷中的王燕娜的手说:“娜娜,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毛兰江。你就是我的女儿!我的汉族女儿!”王燕娜的母亲徐新花直到手术成功以后,才从乌鲁木齐电视台的报道中得知女儿捐肾一事,她说:“哪个妈妈不疼自己的女儿,我也不想她受苦。可是既然捐了,我就要好好照顾她,让她早日康复。”

  如今,毛兰江已脱离手术危险,开始在病床上温习功课;王燕娜手术后恢复得很快,已于4月7日就出院回家,现已被新疆大学法学院破格录取。面对大家的赞誉,王艳娜说:“捐肾什么也不图,就是看到毛兰江有困难,想帮帮他。”8月初以王燕娜为原型的独幕剧《姐弟情深》在乌鲁木齐市公演。人们希望,舞台能够重现汉族女青年王燕娜的事迹,让各族人民铭记那感人的一幕。

【颁奖词】王燕娜就像一株婀娜多姿的“沙漠公主”红柳,它遍布新疆的戈壁荒漠、不仅为人们遮挡风沙,它还以其秀丽的绿叶、艳丽的红花、柔韧不折的枝条、迎风起舞的婆娑姿态,带给人美的享受。

6、丁大卫: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人

丁大卫: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人

  今年是美国人丁大卫来到中国的第十三个年头,也是他在西部教书的第十个年头了。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丁大卫说,我很喜欢这里,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很快乐。

  1994年,年轻的丁大卫来到中国,在广东珠海恩溢私立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一年后,丁大卫萌生了到西部去看一看的想法。他选择了甘肃兰州,前往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当时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老实的大卫跑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很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不同意,大卫一再坚持,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2000年,央视《实话实说》对丁大卫进行了专访。崔永元问他,“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说到这里,大卫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家当: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相册;一副用相框镶好的家人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一件军装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还有一面随身带着的五星红旗。大卫说,每当他看到中国国旗,他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当年的节目播出后感动了许多人。一晃眼,8年又过去了,丁大卫仍然坚守在中国西部。现在的丁大卫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教育局一教研室任教育顾问。原本只会说普通话的大卫,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东乡人民的接触,已经能非常熟练地运用东乡族语言。最近几年,在大卫的努力下,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也已出版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东乡县孩子都能说普通话。除此之外,他还在县里的“无校村”筹款建起11所学校,东乡县很多地方不通水电,丁大卫把上节目后收到的所有善款都捐献了出来,修建了若干图书室、体育馆,办起了学校。他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和当地教师一起过教师节。尽管已是教研室的教育顾问了,可是他却从没有放下执教的念头,依旧投身于教育的第一线。他站上讲台,珍惜为孩子们上课的每一分钟。假期,丁大卫组织当地教师,牵头和北京师范大学结成培训合作伙伴,使每一位东乡县教育工作者都有走出去接受培训的机会。大卫说只有教师们获得提高,学生们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有人告诉大卫,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可以不顾一切地做一些事情,而快要到40岁的人应该现实一些,过条件好的生活。大卫却说,如果每个人都向往享受富裕的生活,而没有人愿意付出,那么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难以过上优越的生活。生活都必须是有意义的,而他现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自我的满足。自己从没有想过要离开。即使自己以后有了孩子,看着孩子在东乡长大,他也会很高兴。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像东乡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

【颁奖词】丁大卫就像一株挺立在西部沙漠上的胡杨树,它生命顽强、执着,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茁壮成长,用不屈不挠的身躯给人们带去绿色和希望。


7、孙春龙:揭露娄烦瞒报事件真相

 

孙春龙:揭露娄烦瞒报事件真相

  2008年9月15日,一封《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出现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博客上,由此引爆了网络。尽管这封举报信随后被网站删除了,但还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务院迅速组成调查组彻查娄烦“8· 1”事故。

  8月1日,山西省娄烦寺沟村尖山铁矿发生山体滑坡事故,当地媒体报道称,有11人被埋,事故随后被当地认定为自然灾害所致。这篇报道却引起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怀疑,他当即赶赴山西娄烦调查,并在死者家属居住的宾馆里核实出41名死者的名单。

  8月底,《瞭望东方周刊》刊出孙春龙和特约记者王晓的报道《娄烦:被拖延的真相》,指出娄烦事故中存在瞒报谎报行为。在《瞭望东方周刊》刊出孙春龙的报道后,9月1日,包括网易、腾讯及凤凰网等部分主流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并且将原文标题改为“山西山体滑坡至少41人死亡只报11人”。但是这些网页随即都被删除了。

  稿子的如此遭遇,让孙春龙这样一个就职于新华社所属刊物的记者也颇感无奈,“地方政府肯定公关了,以前我们的稿子也会被一些网站删除”。然而,死者家属对记者的不信任眼神触动了孙春龙,“出于一种记者的职业良知和责任,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做出来”。

  9月14日,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了《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尽管孙春龙9月17日在博客里回复网友时说,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很圆滑:能改变的就改变,不能改变的就适应,不能适应的就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但是在17日早上,他还是委托合作者王晓从石家庄将博客里的举报信快递到山西省政府,收件人是王君省长。

  然而,到了9月19日,孙春龙自己博客里的举报信也被删除了。但是,这封举报信并没有因为部分网站的删除而淹没,而是继续在网上传播,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呈报给了中央领导。正是在9月17日,温家宝总理和国务委员马凯在 “有博客刊登举报信反映8月1日山西娄烦县山体滑坡事故瞒报死亡人数”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进行核查。9月 18日,国务院派出事故调查指导组,赴山西指导调查,孙春龙被邀请同往。

  接下来的一周里,两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9月21日新华社报道称,山西省娄烦县山体滑坡事故调查组在娄烦召开会议做出严厉表态。当天,《太原日报》刊登了山西省政府娄烦县“8·1”山体滑坡事故调查组关于设置举报电话和举报箱的公告,开始进一步核实遇难失踪人数。

  10月6日,国务院组成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任组长的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在调查组成立会议上表示,经初步判断,这次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而是否瞒报成了重要调查内容。会议充分肯定了孙春龙那篇报道和举报信,至此,外界才得知,一起最初被当地定性为自然灾害的事故,原来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孙春龙坦言,在这期间,他和《瞭望东方周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回想起死难者家属的眼神,孙春龙说,“只有这一次,我没有放弃”。

【颁奖词】孙春龙就像一株香樟树,它外表粗糙,但内心坚硬,它的体内储存着天然的防腐剂,令蛀虫们望而生畏。

8、“1+1声音工作室”:用声音开启世界

1+1声音工作室:用声音开启世界

  2008年9月11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男子盲人门球预赛的赛场边出现了一位特殊的盲人记者,他就是北京 “1+1声音工作室”的记者杨青风,中国为数不多的残障记者之一。

  2006年,25岁的青风在北京联合大学学习针灸推拿。他的双眼只能感知太阳的光源,除此以外,什么都看不见。想到将来,他时常感到灰心失望。就在此时,青风结识了高山。高山于1999年考上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因为眼球震颤,高山看到的东西几乎在大幅度地晃动。

  俩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决定一起为盲人群体做点事。对盲人而言,听觉是他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许多盲人都是电台迷,从小就喜欢广播的青风也梦想着做一档广播节目。

  2006年3月,在一家项目基金的支持下,高山和青风筹建了一个视障人声音工作室,取名为“1+1”,希望为残障人士传递信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针对盲人的特点,节目不但在内容上同针对健全人的节目有所区别,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健全人眼里很平常的问题,在盲人的生活中,却可能是无法回避的困难。做饭时怎么放刀,手才不容易被划到?怎么样分辨钱的面值?盲人按摩店应该怎么装修……这些都成为了节目探讨交流的问题。

  "1+1"工作室经常需进行街头采访的工作,然而因为视力障碍,工作室里的每个成员都有过被拒绝的经历。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些被拒绝的经验不但有利于节目品质的提高,更能帮助视障人走出心理阴影。节目开播半年后,"1+1"组织一次了广播节目训练营,鼓励更多年轻的视障人走上大街采访。慢慢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进来,每个人都在尽力融入健全人的社会。不断的尝试,给了他们越来越多的自信。

  2006年4月,包头的一家电台作为首个与"1+1"声音工作室合作的电台,每周提供他们7分钟的播出时间。没想到,节目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几个月后,节目播出时间即被延长到了20分钟。如今,全国与"1+1"工作室合作的电台已经有50多家。除了正常的录播节目,他们还被邀请做一些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上海特奥会、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等重大活动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制作每档节目,工作室成员每天需要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我们在电脑上安装了语音软件,还有专门按照盲文设计的输入软件。这些工具帮助我们能和视力健全人一样上网查资料。现在也出现了盲人手机,就是在手机上安装语音提示软件和盲文输入法。不仅可以打电话,收短信,还能发短信。”青风不但会熟练地发送短信,他和他工作室成员的名片上都有手机号码和MSN,并且建立了QQ群,方便传递资源和收发文件。

  1+1工作室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基金会的项目支持和合作电台拨给的少许制作经费。其成员月收入才1000多元,还不如盲人按摩的收入高。虽然经济拮据,但是对他们来说,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自我梦想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我穿梭于喧嚣的城市,虽然看不见脚下的路,但是我依然自信地前行,周围有无数的眼睛在帮我带路”,高山说,健全人士和残障人士加在一起,才是整个社会,这就是“1+1”的含义。他们,虽然看不见光明,却能用声音开启世界,让梦想照进现实。

【颁奖词】1+1声音工作室就像一片火红的枫树林。他们开朗热情,自强自信。他们用声音点亮视障人的世界,他们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用创造性地工作叩开了残障人梦想的大门。

9、郑广明、贺晨曦:地震中的“生死恋”

郑广明、贺晨曦:地震中的“生死恋”

  5·12汶川地震中,很多关注地震报道的观众都对一个瞬间印象深刻:一个瘦弱的小伙子随着担架飞奔,脱下自己的短袖衬衣盖在被救女孩身上。医生给女孩输液时,光着膀子的男孩还不停地对女孩调侃:“现在有两种饮料给你输,一种是可乐,一种是营养快线,你选择哪个呢?”这句逗乐的话让人们在感动之余,记住了在废墟下坚持了104个小时的勇敢女孩贺晨曦,也认识了她的恋人郑广明。

  郑广明今年22岁,在成都做服装销售。女友贺晨曦26岁,在北川县农业发展银行任出纳员。5·12特大地震发生前,郑广明正好从成都来北川看望女友。当天下午2点多钟,贺晨曦如常前往营业厅上班,郑广明则在女友宿舍上网。两人分开才不到10分钟,这时,灾难发生了。郑广明感觉房屋摇晃得特别厉害,面前的电脑、桌椅、墙壁就像在波涛中一样,抬头向外望去,郑广明发现整栋房屋已倒塌了一半,不远处的银行瞬间成了废墟。

  当时郑广明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电话联络女友,但是没有信号。郑广明开始沿着废墟,寻找女友,一边呼喊她的名字。来来回回找了三遍,都没找到。

  听晨曦的同事说没有看到她进办公室,郑广明便把寻找的重点转向人群聚集的地方,他跟随人流出了北川,来到绵阳,打听到了晨曦父母住的地方,出现在从未谋面的女友家人面前。可是,晨曦并没有回家。

  绵阳没找到,他马上想到晨曦很有可能还在废墟里,又迅速往北川县城赶。那时北川已经封锁,余震不断。为难之际,听说北川农业银行组织了救援队,郑广明立刻跟着救援队的车回到北川。一进北川就听说县农业发展银行的大楼有生还者。郑广明冲着废墟大声地喊着晨曦的名字。5月16日凌晨4点,废墟下传来女友的声音,郑广明惊喜万分。

  原来,在地震发生后,贺晨曦当即昏死过去。醒来时,已经是震后的第四天,她发现顶在自己的背上和腰上的两位原本活着的同事已没有了声息。就在这时,贺晨曦听到了郑广明的呼喊声,没有想到男友能赶来救自己,晨曦也大声地回喊。

  但是,银行营业大厅里的水泥、防盗门堵得非常结实,救援人员在两米多高的位置向下作业,难度非常大。救援过程中,郑广明担心女友睡着,不停地陪她聊天,聊得救后他们去哪玩,回忆以前开心的事情,鼓励她,还谈到了结婚。从凌晨到晚上10点08分,历经18个小时,晨曦终于被救援者成功救出,郑广明也寸步不离地陪伴了18个小时。事后,郑广明腼腆地澄清,媒体报道的“守了两天”是夸张了。

  郑广明的老家在山东,在成都工作的他,地震后就辞职了,为的是专心照顾女友。贺晨曦可能要休养半年时间,郑广明准备一直陪她,等晨曦可以走路的时候,带她回山东休养。

  晨曦是郑广明的初恋。目睹女友经历了这样一场噩梦,郑广明很心疼。他们相恋两年,感情很好。郑广明想好了,只要女友能活着出来,就算四肢全都被截掉,也不会嫌弃她。因为比贺晨曦小四岁,两人恋爱的事情,晨曦家人并不知道。郑广明本想创业出来后再去见她的父母。然而自从郑广明在地震中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贺晨曦的父母家人就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小伙子了。贺晨曦的父母说,“他们什么时候愿意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婚,我们会祝福他们。”

【颁奖词】郑广明、贺晨曦就像一株两叶互生的合欢树,相亲相爱的他们,在大灾面前同命运,共患难。他们用不离不弃的真情故事告诉我们:爱,可以战胜灾难;爱,可以抚平创伤;爱,可以穿越生死;爱,可以创造奇迹!

10、严情勇:抗震救灾钢铁战士

严情勇:抗震救灾钢铁战士


 

  5月19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当二军大医疗队护士长杨亚娟轻轻掀开严情勇粘满泥沙的迷彩服,腰间一道深深的血痕映入眼帘。这是一道用武装带勒了3天3夜的血痕。看着这个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小的坚强战士,杨亚娟的泪水夺眶而出。

  严情勇今年18岁,贵州省赫章县人,是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团的修理连战士。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所在部队火速从云南赶往四川灾区。5月15日凌晨,严情勇随部队到达安县高川镇救援。剧烈的地震严重毁坏了道路,上万断粮缺水的群众被困山上。救灾指挥部命令部队火速打开一条“生命通道”。从高川镇的山脚,攀登到群众被困的山顶,道路崎岖,山体多处塌方,单程就需七八个小时。为了尽快抢运重伤员,官兵们采用接力的方法,逐站向上传递药品和食物,再向下传递伤病员。严情勇所在的那段山路,向上攀登需要两个多小时,背着伤员下山得3个小时。他和战友们24个小时连轴战斗,几乎没有休息,全靠少量干粮充饥。

  16日晚23时许,严情勇突感腹痛,但急于救灾,没当回事,继续和战友们运送食品和伤员。一直坚持到17日下午,当他背着约50公斤的干粮上山攀登时,阵痛加剧,像是有什么东西卡住了肠子,针扎般地疼痛。为了不耽误接力的时间,他只是紧了紧腰带,再用武装带死死的扎住痛处,继续往返在“生命通道”上。

  19日凌晨6时,已经在“生命通道”上往返了近20趟的严情勇,正背着一名老奶奶蹒跚着向山下行进。一阵巨痛突然袭来,眼前顿时天旋地转,忍着刺骨般的疼痛,他不顾豆大的汗珠往下滴,拼命睁大眼睛,使尽最后一点力气,用手撑住地面,将老人稳稳地放在地上,捂着肚子晕了过去。

  闻讯赶来的团长立即组织官兵将严情勇送到了第二军医大学设在安县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中心”。19日9时30 分,成功地为严情勇实施了手术的长征医院普外科陈学云教授等医生走出手术帐篷,眼角泛着泪光向守候在外的部队领导讲述:因为突发嵌顿性腹股沟疝引发肠移位、穿孔,加之发病后继续长时间、高强度负重运动,导致腹内压力不断升高,严情勇送到救护中心时,肠穿孔引发的充血水肿,囊内积液已超200毫升,如果不及时手术,这一段小肠就会坏死,进而危及生命!陈教授说:“就我从医30多年的经历,真的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就可以忍受3天3夜!”

  手术治疗过后,尽管严情勇的肠子已复位,可是由于病情拖延太久,大网膜已部分坏死,医生只能对其进行了切除治疗和高位结扎。看着严情勇10个磨烂了的脚趾和背脊上严重的压痕,还有那为了止痛,用武装带紧紧勒住腰部造成的紫痕,现场的医护人员都流下了热泪。“一个18岁的战士,竟然能忍住巨疼,坚持投入营救数十小时,这是我们不能想象的!”第二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们郑重地向这个“80后”的士兵敬了一个军礼!

  护士长杨亚娟说,肠穿孔这种突发疾病最忌讳的就是在发病时吃东西、喝水。严情勇发病的这3天,几乎没有进食。虽然他的背囊里装着水和食品,但他几乎全送给了受灾群众。这为抢救他的生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正是严情勇的坚强意志和军人使命救了他。

  抗震救灾后,严情勇荣立一等功;2008年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称号;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号召全军官兵向“钢铁战士”严情勇学习。

【颁奖词】严情勇就像一株俊俏挺拔的水杉树,他有摧不垮的钢铁般的意志,为了父老乡亲,他可以超越生命的极限。做一名军人,他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作为一名子弟兵,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过生命。

 特别奖:生命铸就,不朽师魂

谭千秋,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

严  蓉,汶川县映秀镇小学语文老师;

张米亚,汶川县映秀镇小学老师;

张辉兵,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教师;

汤  鸿,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

苟晓超,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教师;

向   倩,什邡市前底镇龙居小学英语教师;

瞿明容,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

杜正祥,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代课教师;

吴忠洪,崇州市怀远中学英语教师。

【颁奖词】“地震灾区十教师”就像一片静静矗立的白桦林,他们曾用伟岸的身躯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曾用枝繁叶茂书写生命的意义。如今,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用曾经带给人们的震撼,时时唤醒人们的记忆。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  诚邀您加盟,请点击http://q.blog.sina.com.cn/wsq09625再点加入即可。愿黄冈教育与您共谱教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