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曹炎烈:《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_教科研信息_教学科研_★★★★★------江门市外海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53:21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第一章 从生物教学大纲到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中生物学科领域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生物大纲改为生物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标志着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为便于广大生物教师更好地理解生物课程标准,本章谈一谈我国和国外生物课程的回顾和展望、从生物教学大纲到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性质。
 
第一节 生物课程的回顾与展望
生物课程包含生物教学大纲(或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教材、生物学课程中各科目的开发顺序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生物课外活动等方面。了解生物课程,必须了解以上内容。学习研究生物学课程,必须了解生物学课程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向。
一、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回顾
我国近百年来,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趋势的不同,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变化情况,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科目设置,教材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下面以生物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内容,介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发展过程。
我国生物课程的开设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世界生物科学有了巨大的进展,生物科学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生物科学家注意到了生命过程的发展、变化和联系,世界和我国国人已经意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价值。许多生物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到生物科学的研究行列,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意识到了生物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学校中开设生物课,成为大家的共识。
1942年,在英国人主办的教会中设立了生理学,开始了中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历史,以后不断地发展和充实。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生物学课程概况。
1842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传统办学,在所设的课程中就有生理学。以后在各教会学校中均设有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学观点。
1842年—1900年,生物教育主要在教会学校中进行。
1902年,清朝制定的《奏定中学课程章程》中规定,开设博物课。对博物课程内容和教法作出如下规定:“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结构、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质、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正确之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博物包括植物、动物、生理卫生。教学内容以形态、构造、分类为主,但仍强调了生理功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实物、标本的观察,重视直观教学。并要求教学中重视生物之间,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1903年,在中学一、二年级开设植物学、动物学,三、四年级开设生理学、卫生学、矿物学,周课时为2课时,总课时为288课时,同时规定学校要有专用实验室、标本室。
1905年,在中学一、二年级开设植物学、动物学,中学三、四年级开设生理学、矿物学、卫生学,周课时为2课时,总课时为288课时。当时成立学部,废除科举,推行新学。
1906年,规定所设生物学科为中学必修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当时颁布的《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和《中等学校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设有博物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与1902年相比无多大变化,即在中学一、二年级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周课时2—3课时,总学时为248课时,但提出了开设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物学课程必须开设实验的明确规定由此开始。
1912—1922年,这个阶段是中国中学生物教育的起始阶段,生物学课程正式列入国家教学计划中,并由中国学者执教,编译或编著教材。
1923年,初中开设自然、生理卫生,周学时1课时,当时实行学分制(每周1课时1学分)。
1932年开始,初中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周课时分别为4、4、8。高中开设生物学,周课时为10课时,总课时为288—300课时。规定每周或间周一次实验课,每次为2课时。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各校教材不尽相同,可以由教师自由选择。例如,当时高中生物学就有《公民生物学》、《高中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学》等版本。
1935年,当时的教育部认为教材内容较为繁琐,理论性较强,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少,因而请生物学专家重新修订,于是一些生物学家根据国家颁布的《修正课程标准》修改编写,修改后的生物学教材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当时由陈祯编写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再版许多次,是一本比较完善的生物学教科书。
1935年至1948年,初一、初二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初一——初三开设生理卫生,周课时分别为1课时,高一开设生物学,周课时5课时。
1922—1948年,这一阶段进行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初步建设。郑勉、陈祯等著名的老一辈生物学家亲自编著或编译了生物学教材,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生物学教材书。限于当时生物科学发展水平,教材内容虽仍以描述为主,但各有特色,为我国生物学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生物学课程概况
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科目设置和教材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1949—1958年,生物学课程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中小学课程进入了改革旧课程,建设新中国中小学课程体系阶段。
1949—1952年,初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周课时2—3课时;高一开设人体解剖学,高二开设达尔文主义基础,周课时2课时,总课时为396课时。当时基本上学习前苏联模式,开始使用根据前苏联中学生物学教材编译的教学教材。无统一的教学计划,米丘林学说包含在植物学教材中。
1952年,教育部以前苏联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于10月颁发了《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结束了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生物学教学大纲的状况。大纲规定了要逐步深入地讲授米丘林学说的基本原理,以及巴甫洛夫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当时政务院文教委和中科院联合召开了生物学工作座谈会,在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为坚持生物学科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当年停开了大学的有关“摩尔根遗传学”的课程。教材编写组集体统编教材。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方宗熙等根据编译本改编成的中学生物学的四种课本。这套教材是根据前苏联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以及生物的地域性,与编译本相比,质量有所提高。这套教材的特点是:重视阐明生物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材编写系统性较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配有必要的实验和观察等。但教学内容介绍前苏联动植物种类较多,遗传学部分只介绍米丘林学说,而未介绍摩尔根学说。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并先后编写了新的教材。比较明显的是增加了我国主要栽培植物及我国常见动物种类。初一、二年级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周课时为3课时,高一年级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周课时2课时。高二年级开设达尔文主义基础,周课时2课时,中学生物课总课时408课时。
1949年—1958年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与建国前相比,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按大纲要求陆续出版的全国统一适用的质量较高的教材,使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确保中学生物教学正常的进行。
2、1959年—1966年,生物学课程巩固发展阶段。
1958年,初一、二年级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周课时为2课时;初三年级开设生理卫生、农业基础知识,周课时2课时;高一年级开设生物学,周课时为2课时。中学生物总课时为256课时,取消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课,主要内容放到《生理卫生》和高中《生物学》中讲授。在当时开展教育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初三年级增设了农业基础知识课。教材由各省、市自编。“农业基础知识课”的开设,使学生在已获得的动、植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了农业生产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但是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冲击,有的学校主张当地生产什么就讲什么,或用生产课代替生物课。大大削弱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故在理论联系实际,用生物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以后的生物学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
1959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全日制学校要以教学为主,使教育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生物学课程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高中生物等科目,总课时为252课时。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并重新编写出版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和高中生物学等教材。这套教材的优点是体系较强,内容充实,概念明确,实验较多。高中生物学知识面扩大,增加了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内容。不足之处是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少,有些章节描述过细,趋于繁琐,内容较为枯燥,不便于启发思考。
1963年—1965年,初一、二年级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周课时2课时,初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生理卫生课,周学时3课时,高一开设生物课,中学生物总课时为240课时。
1958年—1966年这个阶段,曾在1958—1960年一度使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有所削弱,但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生物学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一套质量较好的生物学教材,使生物学课程建设得到了巩固发展。
3、1966年—1978年,生物学课程受到严重破坏的阶段。
中学开设《农业基础知识》、《医疗卫生》课。《农基》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八字宪法”,“稻、棉、油、麦四大作物一头猪”。《医疗卫生》教材主要是中草药、针灸、战伤救护。生物学基础阐述很简单,基本技能的培养也不重视,教学课时没有保证。有的中学甚至以“学农”代替农基课教学。因而这个时期中学的生物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这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由于片面强调联系农业生产,全盘否定了过去使用的中学生物学教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断,生物学科成了“重灾区”。
4、1978年—2001年,生物学课程恢复并深入改革阶段。
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第三个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规定从当年开始,初一开设生物学,周课时2课时,初二、初三年级开设生理卫生,周课时1课时,高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生物学,周课时2课时。中学生物课总课时为142课时。同时编写了新教材。这套教材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出发,选取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初步知识,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和演示。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由于是受十年动乱期间受到严重摧残后恢复的。因此加强了生物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奠定了生物学科在中学的地位。但是这套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初中生物学由于植物与动物混合编写,体系较乱,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较深,概念较多,生态学知识欠缺,教学时间也不够,学生实验时间不多等。总之,需要继续改革,使之更好地符合四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1981年4月,为能更好地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计划,对中学生物学课程各科目开设和教学时数作了新的规定。生物学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高中生物学等科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学生物学和生理卫生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一套新教材,从1982年秋季开始逐年使用。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分类的知识、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生态学知识,加强实验和实习,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等。这套教材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了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该大纲经修改,审定后,教学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也适当地降低了难度。
从1981年—1992年,初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学。周课时为2课时,高中开设高中生物学。中学生物总课时为248课时。其间,1990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修订本)》。1981年生物学科列入高考科目,81年以30分列入总分,84年以50分列入总分,86年以70分列入总分。从85年起,高中生物学分为甲、乙种本供学校选用,至90年止。从94年起,高中生物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高二年级学习必修课,高三年级学习选修课。
国家教委1992年5月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实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用)》,并以该大纲为依据开始了多套教材的编写。从此,我国中学生物学教材改变了建国几十年来统一使用一套教材的局面,我国中学生物学教材将以多种版本适应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一的实际情况。根据大纲的规定,“五、四”制生物课总课时为204,“六、三”制生物课总课时为170,高中总课时为72。
从1993年起,初一年级开设生物课,内容包括植物、细菌、真菌、病毒,周课时为3课时;初二年级开设生物课,包括动物,生理卫生,遗传、进化、生态,周课时为2课时,高二年级开设高中生物,周课时为2课时。
1994年—2001年,初中开设生物课,内容开设科目和93年的相同。高二年级开设高中生物课(必修本),周课时3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中生物课(选修本),每周3课时。高中生物总课时为183课时。1994年起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2”方案,生物学科又一次被排斥在高考科目之外。鉴于此,高三各校根本不开选修课。1993年起,初中生物毕业会考相继取消。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二十世纪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1999年起,高考“3+x”方案在广东省试点,2001年全国全面推广,生物科得以恢复在高考中的地位,促进了全国生物课的正常开设和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
1986年底,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生物学教学大纲》。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4年因为实行新工时制颁布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2000年,国家教育部再次组织修订和调整。
5、2001年—2003年
2000年教育部在1992年大纲(试用)的基础上修订,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同时又在1996年大纲(试验)的基础上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2年,教育部再次修订了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并于2002年4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现行的2002年《大纲》在很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纲。但《大纲》和《标准》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按照2000年和2002年颁布的《大纲》要求,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课,高二年级开设高中生物必修课、高三年级开设高中生物选修课。所采用的教材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如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知识学习方面,较能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在能力培养方面,较前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在态度观念方面,也较前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初中和高中生物课本,出现了多种版本。
在此阶段,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开始《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标准从2001年9月起,在我国约20个区、县级实验区开始了教学实验,至2002年9月,生物标准的实验区扩展了10倍,2003年实验区范围继续扩大。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并且定于2004年9月开始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等四省、区进行实验。2007年在全国全面推广。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初一、二年级开设生物课,高中生物课在高一、二、三年级开设。
2001年—2003年阶段,主要是制订贯彻实施新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和教育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革,生物教学的改革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二、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生物学课程变化情况
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生物学课程,随着各国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不断深入发展和变化,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特点。
在香港,70年代前的中学自然学科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教学,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实践。那时,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科学知识和为在大学里进一步学习做准备。70年代初,香港出现了一种新的课程方案——综合理科。这种课程是从苏格兰综合理科方案中改编过来的。1973年此方案在20个学校试行。1975年综合理科试行教学大纲出台,与传统课程相比,综合理科教学大纲强调人人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活动与理论相结合。这样,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实际观察,以及由实际观察得出的结论有紧密的联系。到了1997年实施这些课程的学校迅速增加到214所。随着综合理科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成功实施,中四至中五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新教学大纲也进行了改革。这些新教学大纲由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由各校选择使用,并于1976年在首批学校实施。经过几年的试验教学,并对大纲逐步修订,这种供选择的大纲最终形成了现行的生物学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与旧大纲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用行为术语来描述,这些行为术语详细地叙述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预期结果。②介绍可能的教学程序和估计的每节课的教学时间,这样的信息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应掌握深度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对学习和评价活动的计划、组织。③注重促进学生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是由实践活动与理论相结合建立起来的,这样改革的结果导致生物学科重视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近年来,香港地区和各国的生物学课程都不断地修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但也有共同的特点,视将各国的生物学课程变化概况介绍如下。
(一)教材编写体系
目前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物教材编写体系主要有三种。
1、按植物、动物、人体等生物种类为主体,从形态、结构、生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编写。
前苏联和我国按现行的大纲编写的生物学教材就是这种体系。前苏联教学大纲和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虽已把原有的植物、动物、生理卫生等科目合为一门《生物学》开设,但基本上是以生物的种类,分别从植物、动物、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为体系编写的。这种编写体系系统性强,教师较易讲授,也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分门别类的各自独立的知识,不是获得植物、动物、人体之间互相联系的综合性知识,同时有关细胞、新陈代谢、运输、生长、发育等知识在植物、动物、人体等部分中重复出现,显得较为繁琐。
2、以生物的生命活动为基本特征进行编写。
美国、台湾地区的分科生物学教材,日本、香港地区的理科教材中生物学部分就是这种体系。这些教材均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系统,并分别从植物、动物、人体加以阐明、分析、比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以生物的生命活动为基本特征进行教材编写,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完善。
3、与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合编的综合理科教材体系。日本的《理科》教材,香港地区的《科学》教材就属这一体系。教材中各学科除了有专门章节阐述外,还分别阐述与本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生物学部分知识体系也基本上以生物的生命活动为基本特征进行编写。
(二)注意教材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
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且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改革理科课程和教学方法,形成了一门科学、技术、社会(英文缩写STS)课程。各科教学均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把学科的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各学科较深的基本知识,而且有广博的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美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教材中,随处有“活动”一项,18处插入“专业和最尖端的研究”标题,介绍与这部分教材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教材中还列有“烟草、酒精和麻醉药”一节,较详细地进述常见的麻醉药品及服用危害,以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
(三)增大学生实验量,重视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技术教育。
美、苏、日等国和香港地区生物学教材中实验内容较多,大致与教学内容1:1,并以探索性实验为主。香港地区的《科学》教材名册均有《科学实验》册相配套。教学顺序是先让学生做实验,然后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讲述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教材序言中明确说明,“本书是实验的延续”。例如讲述“碳水化合物(糖及淀粉)是能量供给者”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怎样测量食物中所含能量”这一实验;讲述“动植物的排泄”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动植物呼出的气体”、“肺脏和呼吸系统”两个学生实验等等。然后结合实验内容深入讲述理论知识。先让学生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实验内容是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是未知的知识,故实验过程就是学习新知识过程,是探索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好似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以获得结论。
我国长期来的生物学教材,一般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而学生在做实验时结果都是已知的,这样的安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当前生物教学改革中,不少学校已把实验与讲课同时进行。实验证明,这样的改革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培养能力是有利的。
(四)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科学自然观培养。
对于能力和态度的培养,有了相当明显的加强,表现于在教材中适当减少了讲述基础知识的内容,相对增加了观察、实验、调查等培养能力和科学自然观的内容。如日本高中专门设置了选修理科Ⅱ。设置“理科Ⅱ”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就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事物、现象,以及科学史方面的实例拟订课题,并通过一些课题的独立探索和自由研究,学习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地看待自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Ⅱ”教材中涉及生物的内容有:调查土壤活动的种类和数量;调查校园内杂草的分布;空地路旁蒲公英的分布;从国外引进的植物的分布;从园外引进的植物的分布;调查水池中昆虫生态等。台湾地区的《生物学》教材系列“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一章,内容为科学研究方法的步骤、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根据实验数据制图表等,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编排生动活泼,有一定特色。
美、苏、日和香港地区的中学生物学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特色。例如香港地区的《科学》教材每节的编排顺序一般是章节标题、实验、讨论、要点、思考与观察、习题。其特点是:①实验领先。凡是有实验的教学内容,总是在标题下就列出学生已在《科学实验》中完成的实验内容,然后结合实验讲述本节要点。②每节均有讨论题。讨论题的顺序排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放在讲述理论知识之前,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教材要点,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引起学习动机、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另一种是放在理论知识讲述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③列有“观察与思考”一项,一般是看图思考。观察与思考中的图都是彩色的。真实感强,与前述教材中的图又不同,促使学生必须认真观察才能辨别。
(六)教科书插图精美、多样,教学内容精练、浅显、趣味性强。
国外与港、台生物学教材插图较多,且有不少彩色图,实物图。有助于增加实物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内容看,初中教材编写得较为简练、浅显,没有大量的生物学概念。不少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再作深入详细的阐述。
(七)教科书与实验教材、教学参考书系列配套。
这也是当前几个主要国家中学生物教材的特色之一,如香港地区的《科学》教材的配套实验教材是《科学实验》,并配有相应的教学参考书。
三、生物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目前生物课程的发展趋势是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60年代以来,国内外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和课程理念的改革。现代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的变革,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了生物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国内外生物学课程改革概况与今后改革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设生物选修课和劳动技术课。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设置已从注重学科结构特点的纵深型逐渐向注意发展学生知识面和能力的开阔型转变。许多国家中学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设各种选修课。中学设置选修课,是19世纪末从美国开始的,到现在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实行选修课的时间也很早,但至今仍未普遍实行。
实行选修课,有利于向高等学校输送不同专业合格的学生,有利于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发挥他们的专业和特长,有利于整体提高人才素质,同时也有利于给部分高中学生以职业导向。因此在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势于必行,各国都很重视。如德国有一所完全中学,高中阶段开设的选修课多达32门,学生可以从中选修2门。
生物学选修科目是选修课中的重要科目,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的中学生物学均设选修课。美国初中生物学为必修,高中生物学为选修。日本高一开设“理科Ⅰ”,为必修科目,高二开设“理科Ⅱ”,为选修科目。我国从1996年起,高二年级开设高中生物必修课,高三年级开设高中生物选修课。
劳技课是要求较低的职业技术课。我国多数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即将就业,因此近年来,我国重视开设劳技课,为他们的就业作必要知识和技术准备,使他们乐于就业。其中生物学劳技课的内容占了很大部分。有关部门很重视生物劳技课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保证了生物学劳技课的质量。
(二)生物学教材体系趋向于综合
近几年来,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向是:把初中生物学中植物、动物、生理卫生三门科目合成一门生物学,以生命活动特征为线索阐述;或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把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合为一门综合理科或自然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理科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单独设置的,教学内容虽然不断有所改进,但总的来说改变不大。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中学理科改为综合理科。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00个国家和地区在初中阶段开设综合理科有的称为《科学》或《理科》。
在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综合理科已被列入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并组织专门队伍编写综合理科教材。目前,在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综合理科还有一个研究、培训师资和试验的过程。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生物学实验改革看作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和思想都体现在新偏的教材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趋势是增加课内实验数量,还安排有课外实验,学生实验以探索性实验为主,并重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此外,各国还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我国新编的初、高中生物教材中,都安排有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
(四)重视科学方法和过程的学习。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香港1991年课程发展委员会生物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应该能够精确地观察、描述事物和现象,提出可行的假设,为假设设计实验,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控制、解释、整理数据,根据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形成结论。我国新编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也安排了许多介绍科学史的内容。
(五)生物学课程考试有所改革。如香港,近几年来,生物学课程毕业考试也体现出对知识记忆的要求有所降低。在整张试卷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分数只占小部分,而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应用、评价和表达等高级层次技能的分数比例不断提高。
(六)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如香港的考试目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精确地描述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以及选择和组织相关信息和清晰地传达信息的能力。
(七)注重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的应用。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颁布的中四至中五生物学教学大纲十分注重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一些目标这样表述:应用这些知识于熟悉和不熟悉的情景中;回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在研究活的生物体和它们的关系中获得兴趣和享受;养成对生物的尊重和感情;领会生物学知识的概念和社会意义。
(八)重视生物教育评价的研究
生物教育评价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努力,还是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有不少问题需深入研究。因此,生物教育评价是外国和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外生物教育评价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关于生物教育目标的研究,认知领域生物教育目标分类及各层次知识点范围的确定;技能领域生物教育目标分类及不同层次要求的确定,按教育目标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题的编制,实验试题的编制、考核、评价方法,实践活动、试题的编制、考核、评价方法,生物学试题题型研究,生物学会考、高考方法的研究等。
(九)生物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随着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对生物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目前主要是进行如下方面的研究: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生学习生物学心理和学习方法的研究;生物学教学心理的研究;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启发、诱导探索法的研究等。
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生物学教师较多地运用说教法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中过分强调记忆能力,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师应注意怎样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怎样通过实际操作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还缺乏更晰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没有注重于使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主动阅读和写作、角色扮演、个案研究等。
(十)国内外都重视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内容不断给予删除,而一些现代生物学特别是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则注意补充进教材中。对社会和技术问题,学生个人需要问题以及学生决策技能的培养、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内容,也不断给予补充。
(十一)注意加强道德教育,在生物学课程中不只注意知识的获取,还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加强道德的教育,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辨别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节  从生物教学大纲到生物课程标准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标准》研制的完成是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它的颁布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相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2002年)而言,高中课程标准有了跨越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新世纪中我国社会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进步,也反映了国际生物学教育的共同特点和我国50年来在生物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标准》的出台,对我国生物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标准》,本节特介绍2002年颁布的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发展和特点、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标准》和现行高中生物大纲的比较。
一、建国以来,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发展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先后颁布过多个生物教学大纲(包括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1952年以原苏联的生物学大纲为蓝本,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底,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1990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修订本)》。1996年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则是在1996年大纲(试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2年4月,教育部又在2000年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再次修订,正式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和过去的大纲相比,现行的2002年的《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纲。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生物学教学大纲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生物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生物教学大纲和课程目的随时代逐渐变化,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在不断调整,实验教学、直观教学不断加强,教法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材多样化的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展。
虽然我国的生物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改,但由于考虑到大纲的可接受性、可行性和教学工作的连续性等因素,每次修改都是“小修小补”,使得现行教学大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社会需求相比,仍显得较为落后,已不能满足新世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具体来说,我国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具有如下特点和不足之处。
1、普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生物学知识和为在大学里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大纲不断修订,得以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现行的大纲能在知识学习方面,也开始较能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在能力培养方面,也较前重视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注意培养探究能力;在态度观念方面,也较能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3、新的教学大纲也能完善大纲的功能作用,除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外,还围绕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设备提出较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4、但多年来的教学大纲,沿用原苏联大纲模式几十年,普遍刚性太强,统得过死,它的界定范围主要是知识点的罗列,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面对“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问题,缺乏指导。
5、由于受科学主义课程观影响较大,在课程方面追求知识、工具的效率、关心手段的适应性,而精神、情感、协机、人性等被淡化了,这虽然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大,但同时也使人成了“经济动物”,不再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创造者,不再是具超越意识的主体,在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方面做得不够,在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研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强调不够。
6、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的内涵,教学大纲规定学什么内容,考试就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所谓的发展仅仅是指通过考试增加或熟练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定位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大纲强调全面发展不够。
7、现行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实施的“刚性”文件,在大家的意识中,教学大纲预先规定了课程的计划、目标、具体内容、进度、课时等,在实施时按目标要求制定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并根据计划详尽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步骤和环节。然后写成详细的教学方案。在此,教师的作用就是严格执行计划,根据既定的教案,“引导”学生像计划中预想的学习者那样,“参与”一番,“活动”一番。这种程式化、机械性的教学计划易于执行。但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也不利于教师随机灵活地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8、我国现行教学大纲对生物教学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对知识点有过细的要求,以便于对教师的教学真正起到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也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更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9、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做得不够,“科学探究主题”较少和不够突出。教材编写不够生动、图文并茂,较为单调、呆板。
10、现行的高中教学评价过分地偏重于考试、考查的分数,过分偏重于考查书本知识掌握的静态状况,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基本上排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评价无法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
11、现行的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等,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大多为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较多时间被禁锢在课堂和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很少甚至没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没有落到实处。
12、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做得不够,现行大纲没有很好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课程文件,它描述了我国在新世纪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方向和教学要求,与以往和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有许多不同之处,其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选择性很强。根据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生物课程标准力求在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选择性是从3个层面实现的。首先,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标准都是一个内容的主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内容标准为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都留出极大的空间。教材编写者或教师可根据标准的二级主题,选取不同的事实、素材或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标准的要求,这也将有利于实现教材的多样化。
其次,《标准》在一些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空间,如: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城市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一级主题,而农村中学可以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一级主题。在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这一模块中,共有14个二级主题,学生和教师只要从其中选择5—7个内容研修,即可达到要求,获得2学分。这样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学校、学生的要求。
最后,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结构,必修部分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部分要引导他们关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促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进一步提高,同时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志向及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生物科技发展,为他们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
2、突出了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基础性是指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它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或要求,而不仅仅是双基。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既强调学生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在必修内容框架的构建上,力图体现基础性,高中生物课程所涉及的主题共有10个,即细胞、植物、动物、人体、行为、遗传、进化、生态、微生物、生物系统学。《课程标准》依据初中生物课的基础和整体设计的思路,选择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并重新组成3个模块,这3个必修模块,既考虑了不同层次上生物学的知识,又注意到了生物学中核心的主题,突出了构成生物学素养的基础。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
3、生物技术内容大为增加。科学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本质和特点。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它们广泛连结,成为“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当代和今后的公民提出了技术素养的要求。因此,《标准》把对学生生物技术素养的教育纳入到生物课程之中,并将它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目标之一,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内容。
在必修模块,知识体系是生物科学的逻辑框架,技术教育渗透在科学教育的主题之中,如“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此外在活动建议中也包括了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内容。
在选修部分,生物技术则是3个选修模块的核心主题。在选修课中,主要内容都围绕生物技术展开,如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侧重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并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在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在农业、工业、健康、环保4个一级主题中,突出地渗透了应用生物技术,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标准又从基因工程、克隆几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这样,从整体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中生物技术内容大为增加。
4、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标准》的必修模块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标准都附有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些建议绝大多数都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这部分的4个教学案例中,也全部都是学生动手的活动。在选修模块的设计上,有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并整理资料,写出报告,相互讨论”。教师的任务不是讲授,而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这样,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活动在这一模块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这些都反映了高中生物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新的平衡关系。
5、在全国学校实施有很强的可行性。《标准》的设计既考虑了要加大此次课程改革的力度、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国际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和《标准》的可接受性。因此《标准》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在选修模块的数量、在课程内容的范围等方面,都注重到了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原有基础,在内容选择和教学要求方面,充分继承了我国生物学教学几十年的经验和优势,在实验活动的建议中,考虑了要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既能使条件好的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如:要求条件较高的生化实验、组织培养实验,又能使条件不利的学校也能开展有效的活动,如:腐乳的制作、制果酒、果醋等。使《标准》能更好地在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和执行。
6、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标准》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识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教学案例及实施建议之中。标准也要求教材开发者和教师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7、课程理念有所发展。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4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标准是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强调的是全体学生,是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学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所有在校学生,强调了对所有未来公民的科学教育。中学教育的出发点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只有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诸如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得到解决。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标准中提出许多教学建议和不同形式的探究案例,在标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也介绍了与探究学习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8、《标准》强调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标准强调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是要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生物课程要为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做出贡献。课程目的改变是新的生物学课程中最根本的改变。
9、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生物科目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必修模块有3个,选修模块有3个。高中生物课程采取了必修、选修模块式的结构,这使得新的生物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与原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必修内容减少,3个必修模块涵盖了6个主题,突出了生物学核心基础,又注重反映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在必修的基础上,选修内容从科学、技术、社会的层面展开,构成了3个模块,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0、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标准》中强调了学生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及整理信息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多种信息资源。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建议。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活动,实现相应的课程要求。
11、《标准》设计思路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实现。
《标准》确定课程宗旨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标准还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考虑职业方向提供帮助,标准也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标准》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把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初、高中的生物课程都遵从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相同理念;在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目标的指向等方面有很强的一致性。并呈现出递进关系;内容主题上互补和递进。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是包括细胞、植油、动物、人体、行为、遗传、进化、生态、微生物、生物系统学等十大主题,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包括了这些主题。而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较为抽象且对学生认识能力要求高的主题,则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能较为深入。初、高中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12、提高高中生物课程的地位。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在必修部分要求方面,学分是6学分,课时108学时,和该领域中的另外三个科目一样,这使得高中科学课程中的理、化、生、地处于同等地位,这是这次课改中值得称道的进步,是过去课改和大纲所没有的。
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比较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相比,在结构上有显著的区别,现将其区别列表如下: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一、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方面
2、态度观念方面
3、能力方面
课程
具体
目标
1、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能力
三、内容标准
1、课程内容
2、学习模块
3、各模块具体内容标准
4、案例
三、课程安排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案例
2、评价建议、案例
3、教科书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的利用及
开发建议
四、教学内容
1、高中生物必修课
2、高中生物选修课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教学评价
七、教学设备
八、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1、知识方面
2、学生实验、实习方面
3、研究性课题方面
《标准》与《大纲》的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四大部分,而《大纲》则分为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附录等七大部分。《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等部分,没有附录部分。《大纲》则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部分。《标准》比《大纲》在内容框架方面更为完善。
2、《标准》和《大纲》在各部分的内容上也有显著的区别。《标准》比《大纲》有重大的突破。具体情况见下表。
《标准》和《大纲》各部分内容对比表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突破


1、知识方面
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谢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获得适应现实生活所需要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知识方面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的生活。
标准提出新的目的要求: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标准明确提出“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突破


·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方面: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
·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
·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索能力,初步学会:
⑴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⑵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⑶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⑷确认变量。
⑸作出假设和预期。
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⑺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⑼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⑽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⑾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
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也明确地分11个要点提出来,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其中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同时“能利用多媒体授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突  破




现行大纲内容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
必修课包括十个单元
·绪论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活动的调节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遗传、变异和进化
·生物与环境
·人与生物图
选修课包括6个单元
·绪论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细胞与细胞工程
·遗传与基因工程
《标准》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
必修:
生物1:分子与细胞
生物2:遗传与进化
生物3:稳态与环境
选修: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每个选修模块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每块模块再具体介绍本模块的组成情况和内容概要、作用和对老师的要求,最后介绍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必修内容减少,突出生物学核心内容,又注重反映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力图能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内容从科学、技术、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力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内容案例

必修课的遗传部分分布在第7单元。
第7单元
·基因的分离规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基因的表达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实验3个,实习1个,调查1个,参观1个
必修课的遗传部分安排在模块2
模块2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概述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
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把遗传部分定为高中阶段的核心主题之一,比原大纲内容较多也较为深入,突出生物学核心基础,注重反映生物学迅速发展的领域,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对学生也有更加深入的要求,如要求收集资料的活动安排有3个,而大纲则没有做这样的要求。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突破
内容案例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举例说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搜集生物差异在育种上应用事例
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实验4个,资料收集3个,调查1个。
在模块2中具体介绍本模块中教学主要内容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使教师易于掌握运用。
内容案例

落实“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目标达成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够有力。
1、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
·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落实“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的观念”目标达成方面所探取的措施更为有力。
1、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动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阐明群落的演替
2、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标准较好地把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措施有力、有效,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大纲虽然也提出相关目标,但所安排的内容,采取的措施不够有力。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突  破
内容案例

2、人与生物园
·生物圈的稳态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3、活动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
·实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环境的保护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问题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活动建议
·探究培养溶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研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建议。
·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标准安排的知识内容较多,活动内容也多,既能使学生达成知识目标,也能达成能力目标,并通过较多的活动达成了情感价值的目标。
同时,标准还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参予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教学评价
高中大纲提出的教学评价内容较简单,不易操作
·评价目的
·评价内容
·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方式
·《标准》提出评价建议内容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每个建议后面附有案例,供教师参考。
标准提出的评价建议较之大纲的教学评价详细、具体,不光评价知识水平,而且还重视评价能力。此外,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
标准的评价方式较大纲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突  破
教科书编写建议
无提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的基本标准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标准提出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中的内容
标准部分,并未给具体内容规定相应的活动,而是提出相应的活动建议,给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参考,这是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区别之一,利于教材的多样性。此外,还强调“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还应当做到图文并茂,提高可读性”
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开发建议
大纲提出:
·为生物课程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配备各学校有关的生物教学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标本室、实验准备室及其内部必要设备、生物园、自制教具。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制订生物课教学设备管理制度。
课程标准提出: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标准提出课程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资源。”
强调“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媒体、无形的、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


必修部分105课时,少于其他科学课课时
物理必修158
化学必修140
必修部分108课时,和其他科学课课时相同
物理必修108
化学必修108
标准使高中生物和物理、化学、地理处于同等地位,反映了课程方案制定者对生物学教育价值新的理解,是值得称道的进步。
第三节  生物课程的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遍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必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有如下三性:
1、生物课程的教育性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通过彻底的课程改革,实施教育“适度超前”的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生物课程标准必须具有六种教育性,即适应性、可接受性、先进性、新颖性、发展性、超前性。
2、生物课程的基础性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缺的知识基础。相对科学课程(综合课程)来讲,生物课程是一门分科课程。
3、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正如生物课程标准所述的,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故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经验。”“知识更象动词(即知识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名词)。”因而可以说,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缩小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差距,真正体验学习是生活的组成和需要,而不是被迫,不是负担,不是附加。
生物课程是全国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必修课程,它不随学生、家长、学校的意志而转移。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不重视、不开齐生物课或没有专业生物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会落空。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思考与探究:
1、新中国建国前生物学课程的概况如何?
2、试说说新中国建国后生物学课程概况。
3、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生物学课程变化情况如何?
4、谈谈我国和国外生物学课程发展趋势。
5、建国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点?
6、试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特点。
7、从框架结构、教学目标、各部分内容方面来比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
8、生物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
9、为什么说,不重视、不开齐生物课程,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本章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主编:《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48页
(2)鲁兴树著:《香港生物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生物学通报》1998年第9期
(3)刘恩山著:《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与特点》、《生物学通报》  2002年第1期
(4)刘恩山著:《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5期
(5)汪忠著:《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的比较》《生物学通报》  2002年第2期
(6)朱丽霞等著:《中国生物学教学史的回顾和展望》、《生物学教学》  1999年第8期
(7)胡明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