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3 曹炎烈多久刷:历史上民族征伐战争中屠城不可避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6:41:36

 

        我们如果读过历史,就知道历史上的屠杀太多了,从商都殷墟到元代的的四川,清代的扬州以及现代的南京,不胜枚举,屠城的事件总是伴随是大型的征战发生,似乎每次大家都以侵略者的残暴、野蛮和血腥来解释,但是对于这其中背后的必然性却没有思考,尤其是对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其文化发展进步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中国,这里面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对于征伐的成功,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够继续的征战,如果把占领的地区都分兵把守,那么你的军队很快就分散开来,战斗力减弱被各个击破,如果你不把守,那么被你征服过的地方很容易就组织起来再进行抵抗,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武器是很容易置备的,急了眼来一个揭竿而起,木棒竹竿也要对付一阵子,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杀光,你进兵的背后没有人了,你就安全了。例如清兵占领扬州,当时满人总共才20万人口,而扬州就有100万人口,如果当时不屠城,清兵一走,马上就可以用这一百万人口中的青壮年组织起一个几十万的大军来!这样的隐患在自己进兵的后方,不屠城清兵是不敢过江的。

        进一步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够控制被征服的地区,征服者的军队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控制广袤的地区所必须的就是将人口疏散,人口不集中,就组织不起来,比如你要是占据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你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参战,很快就会有百万大军了,但是如果你占有一个像内蒙古这样的省,人口一样却组织不了多少人,这就是差别,这样一来屠城的结果是使将要受到攻击城市里面异常恐慌,城市的人口逃散,逃散到农村去,同时逃散时还要带走大量的城市内的粮食等战争资源,从而使下面的城市在遭到攻击前大量人口减员同时带走粮食,这样这些城市在被攻击时已经成为只有军队的空城,兵员补给等问题极大,当年祖大寿等人在锦州、宁远等地对抗清军时由于辽民逃散,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所以认为屠城后其他城市会死战到底使得征服变得困难的看法是非常主观片面的,就如《三国》里面守街亭的马谡,认为在山上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满清的攻城,一方面是屠城的威胁,另外一方面却从来不四面围攻,总给城内的人留下逃跑的余地,结果就是丧胆的崩溃占绝大多数,包括扬州。

        等到了城市的人口均逃散到了农村,城市成为一个个的空城时,占领和控制就变得容易,在各个中心节点建立兵站,哪里像造反的样子,就派兵过去把人杀散,这样就永远起不了大的波折,就如清代的驻节将军、提督和日战时期的日本据点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够以少量的军队控制广袤的地区。

        所以现代的中国无论如何征兵的过程中都要招大比例的城市兵,尤其是大城市的兵,虽然农村兵好招好使唤,城市没有什么人愿意当兵(后门兵已经安排好出路的除外),也必须招收城市兵,为的是在将来战争中可以在城市内组织兵员,那时这些当过兵受过军事训练的城市人是要当军官使用的!他们要带领那些没有当过兵的城市新兵的。而在战时的快速整军备战和招募兵员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远远比乡村容易,尤其是带有一定强迫性的兵员招募,农村人口容易逃散是很难抓壮丁的。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以战养战的需要,在古时能够以战养战,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对于冷兵器,战争中的武器消耗是很小的,关键是粮食的来源和运送,在粮食生产有限的情况下,一下子多出来了几十万征服者的大军,这粮食如何来?将城市人口屠杀后,城市本身的粮食供应还是存在的,这样才能够多出来征服者的粮食,如果不屠杀,过不了多久就会把粮食吃光,这个时候所有人就都没有食物了,那个时候就是想吃人肉都是来不及和不够吃的。

        实际上所有的征服者都对于屠城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但是不会说出来的,日本对于中国进行侵略,也是早就把中国的历史研究得极其透彻了,他们在南京屠杀30万人,完全是有组织和计划的,南京被屠杀了30万人口后,才有他们的30万侵略军的军粮,南京地区在以后的抗战中作为日军的后方组织不起来抵抗,同时造成中国的人口大量往四川逃散,增加了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经济和军队的负担,这些事情日本鬼子是很清楚的。而当年李鸿章的苏州杀降和项羽的杀降也都有粮食问题的背景。

        我写这些文字,就是要让朋友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很多好战的统治者均没有深入的让民众知道战争真正的是什么,利用一些愤青的好战情绪,达到转移国内矛盾掩盖自身腐败的目的。那些愤青天天对于台湾、日本喊打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了解战争呢!战争不仅仅是三十六计一类的计谋,也不光是电子游戏般的打打杀杀,在血腥的攻城略地背后,有更加残酷和深刻的经济因素和持久的心理阴影,绝不可以轻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