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找不到老仆:秋坟鬼唱【杂思偶感】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25:42

秋坟鬼唱【杂思偶感】之六

信任的力量【改写】

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这个小故事(作者姓名不详),深受感动和震撼。为了方便阅读,增强感染力,在保持故事原貌的前提下,笔者对文字进行了加工整理。现改写如下,供朋友们欣赏。

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某国的货轮。突然,一个在船尾做勤杂工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孩子从水里探出头来,大喊救命。可遗憾的是,船上的人们,谁也没有听见。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海水里拼命挣扎。他挥动着瘦小的双臂,把头抬出水面,向着轮船行驶的方向追去。货轮越驶越远,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小点。到后来,这个小点也没了,只剩下一片苍茫的大海。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消逝,黑人小孩子筋疲力尽。他实在游不动了。放弃吧!小孩子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觉的自己的生命之火一点点的黯然离去。然而,正当恐惧袭来,绝望中的孩子,忽然想起了老船长那慈祥的笑脸和友爱的眼神。不!我不能死!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黑人孩子鼓足勇气,拼尽生命的最后力量划动着,不让自己的身体沉下去……

白人船长终于发现,有个黑人孩子失踪了。当断定孩子是掉进大海后,他下令返航去找。可这时,有人规劝:都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被淹死,也早让鲨鱼吃了……”白人船长犹豫了一下,似乎在考虑此举的必要性。同时,又有人说:为了一个黑奴孩子,你这样做,值得吗?”这句话反倒提醒了他。富于爱心的白人船长大喝一声:你们都给我住嘴!随即果断地下令:立刻掉头,全速前进!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指挥着货轮及时赶到,救起了已经昏迷的孩子。

经过抢救,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当劫后余生的小孩跪地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扶起孩子,非常好奇的问道: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凝望着老船长,满怀感情坚决地回答:我相信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只要一想到你,我的身上就充满了力量!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白人老船长还是有点不解的问道。

因为我知道,您是好人!黑人小孩毫不犹豫地回答。

听到这里,被这种纯真的信任,深深感动的白人老船长,竟然扑通一声,跪在了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地忏悔道:孩子,虽然我救了你的性命,可你的信任,却救了我的灵魂啊!不瞒你说,当时为了要不要救你,我曾经犹豫过啊!老船长在为他当时那一刻的犹豫,感到了耻辱和悔恨……

读了这个故事,笔者有两点感想。

其一是:当一个人处于万分危急的关头,如果始终坚信有人会来救他,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求生力量。这也解释了那些在地震、矿难中许许多多奇迹般的、不可思议的生还获救事例。

其二是:一个人能被他人无条件的相信,这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正如故事中的老船长,被孩子身临绝境时的高度信任所强烈地震撼,从而认识到,是孩子的信任,拯救了他的人性和灵魂。老船长懂得,对于一个人来说,纯洁善良、充满人性的灵魂,甚至比生命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朱熹论立志【原创.修改版】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代言人,更是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前辈圣贤。

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何为立志?朱熹的观点是,立志就是要建立人生高尚的目标。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 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朱熹明确指出,所谓立志,就是以尧、舜等圣贤为榜样,以他们的言行为准则。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又道:“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朱熹旗帜鲜明地批评了当时学者们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其一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其二是自暴自弃,不思上进。他觉得,骄傲自满的人不屑做圣贤,灰心丧气的人不敢做圣贤。他断定这两种人都不能树立雄心大志。他的原话是:“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则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他强调,立志不能徘徊不定,要果断坚决,才会有所进步。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要有如饥似渴的迫切感,也就是他说的:“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概括起来,朱熹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首先必须立志。而立志,则一定要明确高尚的目标,克服自身的不足。目标确立后,就要勇猛坚决,持之以恒。他最后总结,如果做到了前面的这几条,立志的问题也就算基本解决了。

 

书生与窃贼【修改版】(根据网上资料改写)

晚清时期的某天夜里,有位书生在家挑灯苦读。他反反复复地朗读一篇文章,想把它背诵下来。看来,这个书生有点笨,他念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有记熟。夜半时分,来了一个窃贼,想等这位读书人睡觉之后偷点东西。

窃贼静悄悄地潜伏在书生的屋檐下。他实在闲得无聊,便跟着书生的朗诵,心里默记这篇文章。几遍下来,他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无事可做的窃贼左等右等,见书生仍然在灯下一遍遍地读着那篇文章,丝毫没有去睡觉的意思。贼人眼看天都快亮了,还没有等到下手的机会,终于失去了耐心。他跳出来大怒道:“你这种猪脑子,还读什么书?”然后,对着书生,贼人将那篇文章流畅地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

贼人很聪明,至少要比这位书生聪明。可若干年后,窃贼还是一个贼。而那位灯下苦读的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位书生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这个朴实的真理。


说起来,那贼的记忆力真的不错,听过几遍的文章就能熟练地背下来。而且,他很勇敢,见没有机会偷东西居然敢跳出来‘大怒’。在教训了书生之后,还要背书,以示自己的高明。但遗憾的是,他贼性不改,聪明的脑子除了偷东西害人之外,便再无其他用处。

这位书生做了大官后,曾经启用了一大批的人才。按说,贼人与这位书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们一个是正人君子,一个是贼子恶人,走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条道。也许,他们以后还会相见。只不过到了那时,书生早已变成了叱咤风云的擒贼英雄。而那窃贼,只怕是已经成了即将被开刀问斩的阶下囚了。

朋友如果有缘读完了这个故事,一定会问,这位有点笨的书生,到底是谁?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曾国藩。

 

读红楼偶感【原创.修改版】

曹公一部石头记,砸碎千年红楼梦。
青埂峰上寻旧迹,大观园里探余恨。

红楼梦里,各有所托。大观园中,暗藏玄机。风花雪月,写尽风流。爱恨情仇,荡气回肠。世间百态,如临其境。跨越时空,印证当下。曹公妙笔,谁与争雄?我读红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透过《石头记》的字缝,我分明读到了曹雪芹先生一颗冰冷的心。而且,这颗心还不是一般的冷。简直就是冷到了骨髓。正所谓,没有人间彻骨寒,哪得红楼大梦醒。也许,顿悟后的曹先生,用他的第三只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才使一部红楼,句句飘雪,字字含冰。那么,曹公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我想,曹雪芹先生一定看到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那些十恶不赦的魔鬼们,不知经过多少代的进化,个个成精,泛滥成灾。于是乎,百年鬼怪未谢幕,千年老妖又登场。妖鬼共舞,乌烟瘴气。曹雪芹显然看到了这些。可遗憾的是,他却没有能力发明出有效的材料,去制造强大的武器来消灭这些可恶的魔鬼。他两手空空,没有任何的手段可以和魔鬼作战。而且,当时也没有人会告诉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和魔鬼作斗争。

小人得志群魔舞,手中却无斩妖剑。可想而知,曹先生看不到战胜恶魔的希望。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之光,他也看不到。因此,心灰意冷的他,只好绝望,只好心冷,只好出家。虽然,历史上的曹雪芹并没有去当和尚。可他的心,早已出了家。惹不起躲得起啊!但可悲又可叹的是,他的心虽然出了家,而他的身子,却无法脱离红尘。茫茫苦海,无边无际。彷徨挣扎,至死方休。

曹公的胸腔里,跳动着一颗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又冰冷孤傲支离破碎的心。他用毕生的努力,在红楼一梦中,巧妙真实地揭露了魔鬼们的丑恶嘴脸和他们的种种劣迹,并预见到了魔鬼们必然走向衰亡的结局。这个预言,敲响了魔鬼们的丧钟。在曹公的身后,越来越多明白真相的人们,不会再让魔鬼们永远的高枕无忧。

可在当时,现实依然残酷。曹先生为了逃避魔鬼们的文字狱,不得不在泣血的文字上,用真事隐的方法,套上一重重的假语村言,以避杀身之祸。他仰天长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曹雪芹的文字里,我还读到了:他本是一个终生孤独寂寞的人,却时时在红楼梦里用百倍的热情,演绎着一幕幕爱恨情仇的悲喜剧;他又是一个洞悉社会、看破红尘的人,却不忘忧国忧民,以满腔热血鞭笞那一个个贪赃枉法的丑恶闹剧;他怀着冰冷破碎的心,却拥有佛家的大慈大悲,始终坚守着普渡众生的顽强信念;他作为一个怀才不遇又绝不和魔鬼同流合污的人,却总想着告诉人们事实的真相
……

曹公已去,魔鬼未灭。在历史的舞台上,人魔几度大战,此起彼伏,难分高下。似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次卷土重来的魔鬼,总会变本加厉,更加的猖狂。只要魔道横行,小人恶人们就依然可以做着高高在上的美梦。当然了,企图打败魔鬼们的勇士不会死绝。只要扬善惩恶的星星之火,一旦燎原,心明如镜的勇士们,再也不会对魔鬼们手下留情。

 

涌泉相报【原创.修改版】

1903年,波兰有一位女士,在科研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这项成果,震惊了整个世界。这位女子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她,是全人类的骄傲,理所应当地博得了人们的敬仰。而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尊师重教,更是堪称后人楷模。

这位奇女子,就是居里夫人。她有一位法语老师,非常怀念自己的故乡。老师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重返出生地,去法国北部的一座城市,走一走,会一会亲人朋友。可是,法语老师的家庭并不富裕。从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她虽然盼了许多年,可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的渺茫。

当时的居里夫人,虽然早就知道老师的这个心愿,却因为经济问题,没有能力帮助老师。但她暗暗在心里发誓,将来一定要帮老师,完成回乡的夙愿。后来,这位女科学家,凭着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一举成名,并顺利地加入了法国籍。居里夫人没有忘记当年自己立下的誓言,等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便热情的邀请老师回乡探亲访友。在老师回乡期间,她不但提供了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对她悉心照料。由于她的经费支持和盛情款待,使这位法语老师,终于实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之行。

1932年5月,华沙科学研究院建成。居里夫人应邀,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此时,这位曾经两度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伟大女性,早已名满天下。

隆重的典礼仪式即将开始。各界知名人物,如众星捧月般的,簇拥在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周围。忽然,细心的居里夫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她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急匆匆地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弯下身子,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然后,居里夫人亲自推着轮椅,把老人徐徐地送上了主席台。在台上,她向着各位来宾,动情地大声介绍道:“她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场的人们,都被这动人的一幕所深深感染,热烈地鼓起掌来。轮椅上的老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在欣慰之余,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知恩图报的好学生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自强不息的奇女子,当她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依旧念念不忘教过自己的老师们。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对自己的老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各位朋友,如果你有幸去读一读居里夫人的事迹。你一定会发现,这位神奇而又伟大的居里夫人,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品德。在她的身上,除了对学问的孜孜以求之外,还时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她发现的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居里夫人,真正做到了品学双修;居里夫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人类的学习榜样;居里夫人,以她特有的人格魅力,无情地鞭笞着那些忘恩负义、欺世盗名的真小人、伪君子。

 

生死两重天【原创.修改版】

春天来了,雨水多了,河里涨起了大水。

洪水退去后,河岸边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洼。在其中的一个小水坑里,游动着一群小蝌蚪。天气渐渐转暖,蝌蚪们慢慢长大了,变成了一群小青蛙。它们在水坑里唱歌跳舞尽情享乐,小日子过得很是安逸。

一天,有一只不满足现状的小青蛙,开始担心起来:大家都挤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天地里度日,如果有一天食物被吃完了,水也没有了,还怎么活啊?于是,它忧心忡忡地对大家说:“这里太小了。一旦失去了有限的资源,我们就会活活困死在这儿。因此,我们得赶紧练习跳高技能,争取早日跳出这个小天地!

可没想到,它的话音刚落,其他的小青蛙便都笑得前仰后合:“你真是杞人忧天啊!现在这里有吃有喝,舒服的很。再说,我们从小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何苦费那么大劲,每天练习跳啊跳的,累死了可不值得。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这只与众不同的小青蛙,不顾同伴们的耻笑,始终坚持练习跳高。它每天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跳高的技巧在一点点的进步。生活有了目标,努力有了方向,它心中充满了希望。终于有一天,功到自然成的它,一越跳出了这块小地方,来到了离小水坑几步之遥的大河里。在新的天地里,它享受着源源不断的美味佳肴和奔腾不尽的滔滔流水。


过上了新生活的小青蛙,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同伴。它呱呱呱地大声呼叫自己的伙伴:“你们赶快想办法过来吧!这边天大地大,资源充足。和原来的小坑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遗憾的是,它的同伴们并不领情。这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青蛙们,懒洋洋地回答:“这里很好,我们不想动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小水坑里的食物被吃完了,水也被太阳晒干了。那群苟且偷安的小青蛙,在又饥又渴中,才想到要离开这个绝地。可惜晚了。这些平时贪图安逸的小青蛙,由于缺少训练,跳高的技能已经退化。虽然,为了求生,它们拼尽全力,却没有一只能跳离这方小天地。最后,在又毒又辣的太阳底下,全都四脚朝天的,被晒成了木乃伊。


这正是,偷安临绝境,进取有出路。大小两重天,生死一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