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 八级石头:寿山石与田黄石有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2:00:25
驰名中外的寿山石产于我国东海之滨有着26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寿山石产地在距城30余公里的北峰寿山村。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就在这“百里连亘如长城”的群峰中盛产人见人爱的人间瑰宝—寿山石。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先生曾赋诗赞曰:“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 寿山石有哪些品种? 答: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 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

水坑石出产在寿山溪上游坑头占之麓的溪旁,因下水较多,故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色彩瑰丽,光而通灵,价值颇高。但开采极为困难,产量偏低。水坑石的品种以色相形似可分为:缮草冻、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环冻、牛角冻、桃花冻、玛瑙冻等。

山坑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的岩石之中,大多是由花岗岩和石英石经过长久岁月的分化而形成的。石质硬度不高,但其加工性能好,1500年以前就被人发现,并利用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明末清初,有许多文人雅士利用其制作图章。水坑石颜色有朱、黄、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块石上五彩纷呈的。其多以产地命名,或以色相取号。如高山石、善伯洞、荔枝洞,以及都成坑、旗降、老岭、柳坪、月尾、芙蓉、峨嵋等,品种多样,各具特色。寿山印章雕钮艺术自成一家,主要特点是,因石造型,根据石料的天然态势进行构思,再根据石料的色泽、石质、纹理进行取舍布局,为神奇兼备的艺术珍品。

如何对寿山石的品种进行鉴别? 答:(一)田黄 在寿山石中,最易与田黄混淆的主要有掘性高山,掘性都成坑,掘性坑头,鹿目格,牛蛋黄,善伯洞,连江黄,溪蛋和新出荔枝洞。 掘性高山和掘性都成坑虽有罗卜纹与田黄石相似,但表裹石色变化不明显,且掘性高山石质细而松软,掘性都成坑洁而微坚,其温润逊于田黄,新出掘性高山,质近田黄,俗称“鲎箕田”,但外形不呈卵状。 近年常见荔枝洞所产黄色带皮石料刻制的假田黄,通灵艳丽,见多方形,要价极高,故愈通灵者,愈要认真鉴别,还见到以数块小田黄胶合而成大田黄,或者粗质田黄上镶嵌入好田黄片块,虽经刻工掩饰,但石质纹理自当不同。

(二)山坑石与水坑石 水坑石中的各种“晶冻”,属寿山石名贵品种,具有质晶莹,性纯洁,色娇妍等特点,价值以斤两计算,水坑产地与高山,都成坑产地相似,矿石多为集晶状结构,石质近似之处很多,特别是高山峰各洞所出的冻石,种种名目几乎全与水坑相同,两者极易混淆,其根本区别在于质地垢结与松,石性的细与粗,纹理的隐与现,色泽的清与浊。

如何收藏保养寿山石? 答:(一)寿山石质地细腻,脂润柔软,经过雕琢加工之后,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应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矿石不可长期置

(二)放山野或室外,要及时存放于地窖或阴湿之处,时常淋冷水以保润泽。开料时谨防热燥迸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制成原坯后,分别品种、档次和块度,放置木盘中,放阴湿处保存,若高档石料,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盘里,如块度较大,亦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裹,放置阴温处。经过雕刻加工成品的寿山石雕适宜室内陈列,如石表灰尘,污物污染,只要用细软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切忌用金属或其他硬物修刮,以免破坏明亮光滑的表层,寿山石印章与小挂件,最好经常摩娑抚玩,油渍在人的体温作用下附着并沁入石中,久而久之,石质则更有灵性,古意盎然,对暂时收藏起的作品,最好放置锦盒中,薄抹白茶油,石表吸透油质,不让干燥,以养其性,反复如此,石质更加温润莹澈。从总体上说,寿山石宜用油保养,但不是每个石种都适宜,比如芙蓉石洁白细嫩,久沾油渍则变灰暗,失去光彩,所以应忌与油触染,必先净手或戴白手套,人们常说芙蓉石天生丽质,何需"涂脂抹粉,乔装打?净手抚玩,即有梁园雪与贵妃肤之美感,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石质而区别保养的方法。

(三)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娑把玩。水坑石冰心洁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黝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高山石抹油后宜陈列于玻璃柜中,以免灰尘沾染,如柜中有聚光灯,应在其中放置小杯的水,以保持湿度,防止高温干裂石头。白色的太极石上油久了会变成肉色质地,显得更加成熟,行家谓之"没火气"。都成坑石与旗降石因坚实质稳定,不必油养,多以上蜡保护。寿山石中普通的石料,如柳坪石,老岭石,焓红石,峨嵋石等,石质不透明,产品磨光后进行加热打蜡处理,不用上油,如沾灰尘,不宜水洗,用软布擦抹,越擦越亮。

(四)进行油养之前,应先用细软的绒布或软刷,轻轻消除石雕表面的灰尘,千万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则易伤及石材表面,接着再用干净毛笔或脱脂棉沾白茶油,均匀涂在石雕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润。值得注意的是,油养时采用白茶油是最理想的,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皆会使石色泛黄,所以不宜采用。此外,动物性油脂与化学合成油脂也不适用于寿山石的油养,不但不能产生养石的功效,长期使用还可能严重破坏石质, 所以请务必谨慎。

田黄石因何而得名? 答:简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目前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它具备石的六德:温、润、凝、腻、细、洁。

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连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者能益寿延年等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如何鉴定田黄石? 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石的分类有哪些? 田石——产於寿山乡内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头洞,洞旁有溪,长约数里,即寿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围,作为出产田石的界限。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一)橘皮红田 橘皮红田为上三坂所产。色素以红,黄为主,尤以深红居多。色似红橘皮,而红得更深更浓,似红琥珀,但比琥珀温婉可亲。肌理蕴极细致之萝卜纹,绵密而欲化。其质纯优,凝灵成冻,为田石中色度最饱和者。橘皮红应为正红田,占田石产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积多不盈两,故极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红被列为田石的极品。

(二)煨红田 煨红田多产於上、中坂田中,外层色红如丹枣,表面常有黑色斑块如黑皮,材积亦极小,灵度逊於橘皮红田,显微透明状,质亦比田黄稍坚硬、乾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 相传乃因石农垦地烧草时,土里的小田黄经火熏烧,达到一定温度而变色,故也属稀品。但多因质燥,材小而不为收藏者所珍爱。

(三)田黄 指黄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数里至双溪皆可掘得,占田石产量最多。各坂的田黄色质微有区别: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质为最佳。其黄色之浓淡各有千秋,人们按其色相之差别,又划分三个等次十种类别:

1、 标准田黄的色泽,属上品

(1) 色浓而微泛橙红,接近桔皮红,但红的成分略少,称“橘皮黄”。(2)黄中带赤,色明快的,曰“黄金黄”。(3)黄而带赭,如将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黄”

2、中品 (4)黄色再淡的有“桂花黄”,虽属黄色但略带粉白色调。 (5)比桂花黄清淡、质灵腻、细嫩、而又比白田稍黄的称“鷄油黄”。 (6)黄而微褐如熟栗的,称“熟栗黄

3、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黄,质滞而黝的为“肥皂黄”。 (8)色黯褐而质如鹿目的称“糖粿黄”。 (9)黄色淡如蜂蜡,质比鷄油黄滞结些的称“密蜡黄”。 (10)介於桂花黄和肥皂黄之间的,称为“蕃薯黄”。 这四类田较为乾燥粗杂,几乎不通灵,也多无萝卜纹,俗称“杂田”。

四)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质灵腻嫩透,酷似坑头水晶。常有赭黄格似血缕,萝卜纹如鲜嫩之白萝卜肌理,极细而化。因石通灵,色纯淡,故格、纹比各色田石更为明显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浑浊且状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黄皮的白田,即所谓“金裹银”,极难觅得,其色并非纯白,皆略带淡黄或蛋青色,灯照则肌理皆泛黄红,有别於掘性白高山。

(五)黑田 黑田有纯黑和灰黑二种。 纯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铁头岭及下坂一带的田中,常见有黄色石皮。质亦较细,萝卜纹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浑而微透,并常伴有细小黑砂钉。 灰黑田色较淡而灰。皮或黑或黄,质多粗硬浑杂而间有黑砂点。萝卜纹常粗散不匀。产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产。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质灵、纹细,肌理灰黑而显青绿色调,人或称之为“绿田”。

(六)黑皮田 即“乌鸦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产。皮无纯黑,而黑中又微带青绿或灰绿色,又称“蛤蟆皮”。其皮内或白田或田黄,色质、纹理和寻常无皮之田无异,唯多伴有小黑钉。单层的乌鸦皮田灯下能透,其肌质易于鉴识,若乌鸦皮内再有一、二层黄皮或白皮则难以灯照鉴别,不过这类含多层石皮的田石,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则多见其裏色质俱佳,尤如冻石,实属难得之材。

(七)银裹金指外白内黄的田石。 许多白田或多或少总带有黄心,田黄亦常带有白皮,“银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较多的黄心,或田黄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统称为“银裹金”田。前者的黄心如蛋黄亦如黄心的蕃薯,黄亦明快纯净而淡雅,质极细嫩灵腻,而纹路比各色田石更隐约难寻,几乎不可见。後者的黄多介於黄金黄与桂花黄之间,接近黄金黄,但稍含粉色,萝卜纹细密有致。材积好、色质佳的银裹金,亦属田石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