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手游血耐宠加点:用诗情燃烧生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58:51
用诗情燃烧生命——谈高中现代诗歌教学 王云帆

用诗情燃烧生命

——谈高中现代诗歌教学

[镜头一]

某高中语文课堂:讲台上一老师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作者生平到创作背景一一道来;台下众学生奋笔疾书,一一记下要点……

[镜头二]

某高考考场:试卷发下以后,一考生翻开作文试题,一行黑体字赫然在目: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诗歌除外。

[镜头三]

某高中学生寝室:一学生戴着耳机,用手打着节拍,口中念念有词,沉醉在周杰伦的世界中……

这样的镜头在今天的校园中并不罕见,它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诗歌教学中古诗的地位远远高于新诗;

第二,诗歌的写作被排除在写作教学之外;

第三,原创歌曲在校园中广泛流行。

很显然,第一、第二同第三构成了一对教与学的矛盾:老师不教(或少教)新诗,学生爱唱歌曲(歌词)。

对老师来说前者或是因为高考的指挥、或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抑或是自己对新诗的生疏;对学生而言,后者往往是出于追逐时尚的心理需求,而原创流行歌曲的词一般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在内容上又以青春、爱情、梦想为多。那么,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就顺水推舟地在流行歌曲的蔓延下主动退出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灿若星辰的古典诗歌毋庸置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关关雎鸠”到“袅袅兮秋风”,从五柳先生到“建安七子”,从盛唐气象到宋词婉约再到元曲大家,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然而,新诗在诗歌演变的历史上虽然是作为旧诗的对立面问世,但就诗学、诗艺的传承发展而论,二者实有不少相通之处。新诗和旧诗一样都体现出诗的本质特征——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抒发情感、含音乐性。无论读新诗还是旧诗,读一首好诗往往能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修养。假如我们老师仅仅因为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不考现代新诗,就抛掉了教材中原本不多的几首新诗,恐怕一来显得功利,二来也有点儿目光短浅。倘若让年轻的学子成天哼着“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么的苦,只要能让你开心我什么都愿意”,在“我确定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你是我的猎物是我嘴里的羔羊”的熏陶中学习诗歌,那么古诗的含蓄、意味深长将随着考试的结束而消失殆尽。

第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言文学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北师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也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诗歌的教学,不应忽视随时代演变而来的现代诗歌的教学。如今,现代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在上海实验版教材的编写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现行的教材(试用本)六册课文现代文阅读一共84课,现代诗歌有8课(10首),占到了十分之一的比例,可以说在数量上是一个突破。高一第一学期有《再别康桥》(徐志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双桅船》(舒婷)、《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高一第二学期有《当炉女》(臧克家);高二第二学期有《别了,哥哥》(殷夫);高三第一学期有《雨巷》(戴望舒)、《相信未来》(食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晓斌)、《悼念一棵枫树》(牛汉)。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明显增加了分量。这种变化也是同人教版新教材加大文学作品的阅读相一致的,

第三,高中的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上都日趋成熟,他们会在生活中寻找令他感动的细节,可能因为一片枯黄的银杏树叶忧伤,也可能会因瘸腿的食堂大叔佝偻的背影嗟叹,在感情上变得更为敏感,而在思想上也随着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生活阅历的增加逐渐成熟起来。而诗歌正是生活的审美超越,它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源自一切艺术所以生长得最肥沃的土壤,但是无论是它的情感抒发、还是主题呈现,甚至是语言表达都是一种带着诗人个人印记的审美超越。这些特点能够帮助高中生从感悟生活的浅层走向吟唱生活的深层,进一步达到理解生活的更深层。

而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一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二想象丰富,思维跳跃。这两点恰好同高中生思维活跃、记忆力旺盛的心理特点相吻合。特别是现代诗,由于没有古典诗歌在格律上的限制、又少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典故,就更加容易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让学生接受,就像有的学生张口就能唱几十首流行歌曲一样。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抓住这个有利的因素,介绍更多的优秀的中外诗歌,把舒婷的《致橡树》、食指的《相信未来》,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叶芝的《当你老了》一一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让我们的学生亲近诗歌,感悟生活,在优秀的诗歌中体会诗情,领悟诗意,那么那些粗制滥造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就不会混淆他们的视听,那些鱼目混珠之作也就无法轻易地搅乱他们的灵魂了。

因此,让学生喜爱现代诗,亲近诗歌,是新课程改革下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改变轻视现代诗歌的教学这一现状,以诗为媒,研习诗人般的观察、想象、思考、抒情,让学生在现代诗的王国里陶冶情操、学习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现代诗的陶养下感悟生活、滋润心灵、提高审美素养和感悟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现代诗的学习中传承文化,把凝聚在诗歌中的民族精神之火把通过诗歌那优美的文字代代相传。要实现这一目的,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变“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不要因为考试不考现代诗,作文不允许写现代诗,就把现代诗打入冷宫。学生应该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优秀的现代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是最佳的语言材料,岂能轻易放弃?再加上学生的天性是喜爱自由的,喜爱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哪怕幼稚却也真诚、质朴)来抒写心灵;我们教师就应该充分保护他们的这种天性,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勇敢地进行诗歌教学,带领大家走进新诗,学习诗意的表达、诗情的抒发。

其次是教学策略的调整——变“主题分析”“艺术评论”,为“涵咏、模仿与创作”。一首经过时间考验的好诗自然不需太多的生硬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元人赵文说:“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诵读为本,以读张本,在此基础上充实诗歌的意境,加深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自读、涵咏,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才是诗歌教学应当回归的正道。同时,正如歌德所言每一个人在十七岁时都是一位诗人,当年轻的心灵被优秀的诗歌打动,刚刚萌发的生命意识被伟大的诗人唤醒,许多中学生会产生写诗的冲动。以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以鼓励学生的个体创作来激发学生写作能力,这是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主要原则。当然,写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模仿”就是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的写法,走进诗歌的一条捷径。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充分运用多变的意象,对江南对乡愁一咏三叹,同学们纷纷模仿这样的写法写出了令人赞叹的诗句,如沈晓玺同学的仿写作品《春天,遂想起》

春天 ,遂想起

上海,黑白影象交错间的上海,

彼时,

百乐门歌舞升平,

弄堂里白兰花

芳香四溢

春天,遂想起雁荡路的法国梧桐

想起黑白胶片里抽着雪茄的“老克勒”

想起弄堂里穿梭着的旗袍倩影

想起“如果没有你”的金嗓子唱段

想起最终飞走了的那只“蝴蝶”

想起了一些熟悉又即将陌生的名字

更有一些同学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创作,如缪丽丽同学的改编作品《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遥远的天空漂浮的云朵,

跟着风儿在晴空中游弋,

即使风是凛冽的,

它仍快乐地游荡着。

终于有一天,

她不能像以前那么轻盈了,

她要化成雨滴了……

风舍不得她,宁愿自己冻结。

闪电从天际闪过,

她化身为雨滴从空中洒落……

原来,在天的另一边,

他是泥土。

最后,

他们互相滋润着,陪伴着……

春天,遂想起,

风可以为了云化作地上的泥土,

树可以为了叶子让自己残缺,

天使可以为了心爱的人而舍弃整个天堂……

爱她,

就要让她自由地飞向更远的天空,

即使你不再是你自己!

爱可以逃避,但不可以放弃。

——又是一个春天,

光透过空气射出了一道完美的彩虹,

原来,那就是爱最完美的结局。

刘楚域同学的哲理小诗:

春天遂想起了冬天,

正如黎明时回望着黑夜。

正如明天苦笑着昨天,

正如后天苦笑着明天。

哎~~

春天的美好在于它之前永远不是春天。

教学策略上以“写”诗促进了“读”诗,同学们创作时会深入研读所学的诗歌,并且温习诗歌的一些基本元素(如意象、节奏等),他们用稚嫩的文笔抒写爱情、涂抹故乡、回眸历史,随着创作的完成,青春的记忆激扬起来,风发的诗情燃烧起来,于是课堂上就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生命的赞歌。

再次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变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的教学,为兼顾“合作探究性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依然要教师传授,难点的分析与把握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在高一的教学中我通过诗歌讲座《现代诗歌的阅读指导与训练》,介绍诗歌的起源、发展,重点阐述其艺术特征,同时还带了几个课题小组作探究性阅读,如“当代朦胧诗的赏析”、“跟着志摩追”。到高二,加强合作学习,以课题小组(有的以诗人为课题、有的以创作流派为课题、也有的以创作题材为课题等)为单位尝试选诗、编诗、写诗;开展“我和新诗有个约会——原创诗歌朗诵比赛”活动。当诗歌教学已经不是教师一人“手捧经书喜欲狂”时,当同学们在共同的志趣的激发下,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矿藏,沉浸在幸福的体验中,那么师生就真正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面对蜂拥而至的流行歌曲,今天的校园不能没有现代诗歌,培养爱好诗歌、能够欣赏诗歌甚至会创作诗歌的学生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无可推卸的责任。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则是培养诗意的心灵,当我们让学生拥有了一双慧眼,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俗,我们的教育可以说就是成功了;当我们让学生学会绉几句诗,让学生用凝练的文字传情达意,我们的教育可以说就是成功了!因为我们的教育和诗歌的本质一致:呵护人类的天性和自由。作为中华民族母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而诗歌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也依附于诗歌的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

在物质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没有诗歌,也许我们会在浮躁和功利中迷失自我,也许我们会在日益膨胀的商业炒作和金钱的腐蚀中丢失童心。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用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形式——诗歌来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天性在最自由的语言表达中自然舒展,诗歌教学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孙光萱:《诗海拾贝》,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4.史绍典:《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7~8期

5.邓彤:《诗歌教学:从技术走向艺术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

6.郭国昌:《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语文报》,2009年第253期

* 此文发表于《浦东教育》2006年第6期(总第69期) 发布:语文组 发布时间: 2011-04-21 14:14 阅读/人次: 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