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宗主和机甲云豹:太极杂说 9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15:47
太极杂说97


太极网罗

  “在内家拳中,气就是劲”。但气与劲却是内家拳中一体的两端,气为体,劲为用;气为劲之质,劲为气之形。就如气好比是水,但或如溪之潺娟,或如湖之静泊,或如江河之激荡,或如海洋之汪洋恣肆,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劲力来,其形态和力量就是劲。太极拳中气应该是一种物质,但或离心而成扌朋、挤、按,或向心面成扌履、扌采;或惊弹抖炸,或虚空鼓荡,都因其不同的用法和方式而成,拳术家称之为“劲路”。气和劲既要能融合为一,又要能分得清楚,譬如练气以“养”为主,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而劲却要细求其路径用法。

    杨式太极拳“绵里裹铁”,那是练拳人向住的高标,可为达到了“气敛入骨”的境界。但练拳时气缠于皮肤、缠于肌月里、缠于骨髓,是三种不同的境界,我练拳求实证,内气没有在我的脊椎骨缝中强劲清晰地缠绕运行,我就认为自己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另外有一点疑惑,骨内没有经络,气如何运行?

对于对太极拳典籍和传统理论的问题,我主张像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的假设,科学地求证”,一切拿来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虚空玄学的糟粕。另外,马虹先生所著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我看确实不如沈家桢、顾留馨先生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但沈、顾先生所著及陈式太极拳的经典,非寻常可比。但马虹先生根据先师遗训,著作中首次提出了诸如“拳走低架,裆走下弧”、“丹田内转”,并详细论述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的技击体系,这些都是独到的新论,并不必立刻无条件的奉为真理,但绝对有关注分析、学习借鉴的地方。


l         拳家云:执于推手,操拳必败,离开推手,小乘拳法。


l         关于功力与技艺,我认为矛盾的双方,应辩证看待。即有一力降十会,也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是相对的,以强胜弱是绝对的。同意仲先生等高手所论。对手千斤力只有是笨力、直力时,四两拨千斤才可,如对手千斤力是以灵活多变,滔滔不绝的浑圆整力为基础的千斤力时,则难拨,或不可拨。能拨是因为在所拨方向对手连4两力都没有,亦即还是以强胜弱。曾见常有双方切磋时一方问劲发出,对手缠丝拨转引进,发劲方也顺势一转改变发力方向对准对手中线冲击,顺势将对手打出。所以引进落空也要有棚劲实力和灵活的变化。


l         功力是根本,功力高才能象大人打小孩,无招胜有招,才能举重若轻,似不用力而胜紧僵用力之人。


l         心意浑圆确实属佛门心法,不讲丹田内转、气行脉络、路线,以浑圆透空为始求证一直到终,这与本门意拳心法类似,芗老早期意拳正轨谈养气炼气,后期却弃之不谈练拳之中的炼气方法。心意起源于佛门。太极起源道家,一些道家心法求证过程具体较多,讲气,讲丹田,讲经脉,但到透空时我想可能是释道同源。对讲气寻经脉运行,丹田内转等练功路径体会不深,可能各自路径不同,并不一定就错。


l         1、“关于推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挨打,学会挨摔......。”我认为推手是“推”而不是打,是“棚、捋、挤、按”在与对手先接触后在不同姿势、各种角度情况下灵活、无序的具体运用,效果是将人“放出”。被放出的一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接触就“背劲”不得力、不得势,劲始终被人拿住,走化不成;另一种是自以为得机得势,放人时却被人所放,劲始终慢了一拍,不存在打和摔的情况(打手另论)。2、“推手名为推手是为一往一反的功夫......。”这“一往一反”实际是“一来一走,一走一随”,中间不断劲。“走”不是走直线,应根据接触点的实际情况或左旋或右转,或上滚,或下翻,这就是所谓的前进后退离不开顾盼劲。如果用一往一反”,这个“反”容易产生“顶”或“别”劲。


l         其实在内家中,气就是劲,不可分开来看。人有经脉就好比大地有沟渠,在修练过程中,真气日夜流注,工夫一到,自然就会气敛入骨。此种人不用推手,你和他一搭手就能感受到,手很松,但却沉重异常。好象澄甫先生所说的棉里裹铁。拳经有云;“意在神,不在气,在气者滞”。


l         王芗斋有点像王朔,他要说事前先骂别人一通,所谓“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就是指这种人,在他的著作里,此种言论到处都有,如说“我国拳术虽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说到太极拳:“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太极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什么?而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他喜欢驳论,先否定一通再说。拳术的争论与矛盾哪个时代都有,练成真功的少,得皮毛的多,但王芗斋所针对的却是一群不怎么高明的人,也许他自己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他的拳论,花里胡哨、浮皮潦草,他的理论,正象他的拳术把各家都凑和到一块一样,也是一个大杂烩。和孙禄堂先生的谦虚好学形成鲜明对比,王芗斋在其拳学理论里却表现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个性。不幸的是,王芗斋的拳学得以谬种流传,更不幸的是,王芗斋的这种个性也得以流传。


l         其一, “丹田内转”的问题。我亦知太极拳的终极境界必然是自然天成、随心所欲,但那是蒙昧——绚烂——返璞归真而质朴无华,所谓“百炼成钢”,我现正求其绚烂,故务求其理法精密。太极拳这三种境界想必每位拳友都必须经历,所谓禅宗有“见山是山——见山非山——见山是山”的“黄龙三观”境界而求其顿悟,所谓王国维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姗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其二,陈式太极拳低架的问题。杨式善谈气,求气之圆活鼓荡,故其架高以求意气,我以为低架对杨式非为要事;陈式尚劲,求劲之惊弹抖炸、刚柔相济,故低架实为陈式独擅,所谓“扌朋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所,次紧顶头悬”,故必重视腰腿功夫。然当年杨露蝉号称“杨无敌”,陈发科公亦为“太极一人”,不以是分优劣。我初习拳时,也能走低架,诸如“金刚大捣锥”、“铺地锦”诸式也能小腿贴地,但勉强用力、难免紧张。我现在以中高架求意气圆活、肢体松柔,随功深而拳架渐低。想来总有一天,我拳架亦能再显大铺身法、大低架,但境界较初时不可同日而语。但综上所述,我仍主张高、中、低架俱练而求高架之意气、低架之劲沉,而仍应以高、中架为主,因为这里面有个体力的问题。


l         我为学太极拳在陈家沟一住就是五年,除四大金刚外,陈小兴、陈世通、陈小六、陈长留,还有现在在宝应教拳的陈有芹等可以说我都请教过。而且我对每个人对我讲的话都作过记录,包括每一个动作的各式练法和说法。

    五本陈氏名家语录笔记本随我整整十五年,直到我几年前准备出国时才一把火全烧了。原因很简单,那一段路我走过来了,再也不可能有人和我一样走那条土路了,即是有,那条路要么己是水泥路面,要么己是杂草丛生,己不是原来的路了。

    陈家沟有位不被拳界认识的人不知你听过没有,他叫陈小松。据我观察他的功夫不会低于陈小旺,他只练老架一、二路。我在陈家沟时住在村南头的一个仓库里,出后门就是打麦场,陈小松每晚必到此地练拳。他行拳时很多动作大腿都是擦地而行,架子特低。我当时也摸仿练习,但不能的成度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直到今日,我才能下低自如走架。没有好功夫,无法打低架。

谈到马虹,他和顾留馨一样,太极拳理论家。但他的理论似是而非,顾还讲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这话再过些年一样管用。说多了,言必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