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华石龙子多少钱:太极杂说 1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7:17
太极杂说101


太极网罗

   问:世人常云有杨露蝉者,其学如何?

答:露蝉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十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无限损失,距实作之学相尚远,不足道也.


l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异耳。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慌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l         以下几段见于王芗斋答记者问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虽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之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l         天之道,生于无形,幻变不穷,然其万象,如水,如云,如风,皆因规律所循。人之道,顺心而行,心者,天之道也。各位同好,练出来的拳是否如水,如云,如风?


l         太极拳乃身上功夫。理,不可不究,也不可太痴。太极之理,可意会,难以言传。功夫还需书外来。观陈小旺之拳,方知动静之妙。观冯志强之拳,方知大气浑脱之象。众好者,可多加领略。


l         王芗斋论太极拳:太极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什么?而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不倚种种尽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什么实际上不生效果?更该拳有机坛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夫下之唐矣。纵使该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亦是错误,无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当、甚愿同仁不留丝毫客气的质问,如有见教,我更当扫径欢迎也。


l         陈正雷老师说过:"以规矩而破规矩,以破规矩而合乎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放松,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调书本上的东西,一呼一吸的去死搬硬套。


l         我的看法是,一般而言,初练拳的人,应以“开展”为主,“撑开”“拉开”关节和筋肉,为“得气”创造条件。主要形式(练法)是定式,在定式时从头到脚把所有关节都撑开,节节贯串,这时候的感觉是紧而不是松,撑上一会儿,比如说,20秒钟,或者3个呼吸,再一松,(感觉特好),再往下做另一个动作。这本身就含有桩功在里面了,桩在拳里,拳就是桩,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站桩,或者你没有时间专门站桩,则完全可以以拳代桩。


l         单腿站桩长功力很快,但不容易松,但是松与不松,同样也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松”的程度在初期时,是可以通过外形看出来的,而到了相当程度后,完全是自己的体验了,是感觉的东西,没有客观的标准。

    任何站桩,首先都要克服机械疲劳的问题,举例来说,一个没有练过站桩的年轻小伙,站上15分钟的浑圆桩,则首先就是手重臂疼,这时候根本谈不上“松”,而是要“放松”,如果这时候把手放下了,则“松”是“松”了,但也就不长功了。所以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挺过去,挺的过程就是坚持,坚持的过程就是(动词)的“放松”,到了一个时间,你就会不再感到酸痛疲劳了,这个时候你才会“静”下来,才会有“空”、“虚”、“无”。所以整个的站桩过程是周期性的“痛、不痛”,“实、虚”、“有、无”,无非是周期长短不一而已。

    而单腿站桩,则大概3分钟左右,疲劳就来了,其酸痛尤甚双腿站桩,而且持续的时间长,也就是说,即使你能站10分钟了,你也还在抗酸痛疲劳,还静不下来,松不下来。可是与双腿站桩一样,当你挺过这一关后,你同样会有松、静、空、虚了。

    再强调一下,“挺”的过程就是放松的过程,不是硬挺,僵挺,检验的方法是:如果你站下来一两天后,还感到某个部位或者整块是僵硬的,难以动弹的(就象落枕那样),则你的站桩是在硬挺,赶快改,否则越站越糟;如果只是感到肌肉的酸胀,则是正常的,坚持下去,则这点酸胀感也没了(当然也是相对而言的),则功力大进。

所以我主张年轻人(35岁以下)应该练单腿桩,当然,如果你实在克服不了酸痛疲劳,则练双腿高桩,甚至不站桩也可以。


l         松胯不如说开胯,腰是最难开的。腰松了,才能上下贯通,判断是否上下贯通的标准,大力来时,你承受时脚上是否有蹬力。至于沉肩坠肘,并非有意去沉去坠,我已经说过是接,接哪自己去想。

单纯的松胯没有意义,全身都通才有意义,这时力的传递非常均匀找不出明显的力点。这又要说到无中生有乐,脚上无根却有根,脚上无蹬力却生出无法抗拒之力。


l         练太极拳求的是两大功夫,一是知己功夫,一是知人功夫,知己功夫又分上、中、下三盘功夫,所谓上盘功夫指的就是松肩坠肘的功夫(有的称沉肩坠肘,“沉”易使初学者产生有意向下用力的意念);中盘功夫指的是松腰胯的功夫;下盘功夫指的是各种步伐的功夫。要想达到上乘功夫,三盘功夫缺一不可,三盘功夫是太极拳知己功夫的精华,如何练成这三盘功夫,各门都有自己的高招和秘诀,不是紧密圈子里的人,师傅是不肯教导的。旧时,拳友之间交流就有说招不说腰的规矩,张义敬在《太极拳理传真》一书中也说(大意)练了十多年的太极拳,还不知道腰跨怎样转,一经雅轩老师指点,顿开茅塞,才入了太极门,功夫从此大长。其实前辈早已在拳经上对如何松肩、松垮有过论述如“两膊如麻绳相系”、“腰似车轮腿似钻……”等。松肩、松垮是要求,同时也是功夫,不是想松就松得开地,关键是怎样练开的方法,练开的过程实际是一项工艺的加工过程,习惯的养成。杂技演员的腰跨,肩臂可谓松的开,但松成的方法与太极拳不同,所以不出太极劲。我所知,有一位在河南有名的太极技击名家,有一套独特的训练腰跨的方法,按照他的要求练太极拳,每天练2小时,三年就出功夫,为太极拳早出人才创出了新路子。如何才能松开腰跨、肩,还是各位请教自己的老师,正如一书所说“每一试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