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剑胆琴心赛季:浅谈庄子自由本性的审美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0:22:46
浅谈庄子自由本性的审美境界
张浇娇 | 个人论文 | 2008-1-29 23:16:03  |  收藏  |  阅读80次

  浅谈庄子自由本性的审美境界

 

摘 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关键词:庄子  自由本性  审美境界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庄子家境贫困,经常靠向别人借贷度日,但他的心境是快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得到。庄子鄙弃那种“彼窃钩者诛,窃取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社会现实,不屑于与当时的统治者为伍,面对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无道,他力图追求一种自在的生命状态,不停地追求着一种生命的最高境界,决然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庄子嗤之以鼻说:“我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可见他超越世俗、独立特行的精神追求。庄子认为上至无穷宇宙,下至自然界的任何细微事物都是“道”创造出来的。人生于天地之间,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他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心为准则,按照自己的所想所愿,以审美的方式生活着的。本文就庄子自由本性的审美境界略做探讨。

自由思想是庄子的核心思想,渗透在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各篇中,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途径。正如叶朗所说:“在先秦哲学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意味。”他对庄子的美学思想有较多的阐释,主要是对一些审美范畴如心斋、坐忘、虚静等的论述,而对庄子自由本性的提及较少。

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自由超脱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无待”之境,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状态。他描写的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而无待逍遥的“圣人”寄托了他对自由人生的向往。《逍遥游》中描写到:“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中也写到:“游乎尘垢之外。”这都是他心灵中理想形象的生命状态:自在而逍遥的状态。

庄子追求的自由并非仅限于形体的自由,而是包括精神自由在内的整个生命的自由。在他看来,如果为形体之欲、智慧技巧所羁,便不可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他认为,抛弃世事俗务,力求精神上的自由,不仅对于形体,而且对于精神都是有益的。所谓“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至乐》中有一个有趣的寓言:庄子与骷髅对话,骷髅描述死后的情形:“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当庄子提出要恢复骷髅生命时,骷髅“深目宾蹙安页”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借骷髅之口传达己意,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由的向往,那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没有压迫和束缚,没有生活重压的境界。无怪乎庄妻死后,他会“鼓盆而歌”。

当然,庄子的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自由。《逍遥游》中的鲲鹏,虽然遨翔于天地之间,可谓自由了,但也必须借助于强大风力的吹送。在庄子眼里,人生自由的限制,归根结蒂还在于自然法则,即庄子所谓的“命”的约束:“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夫不可损益。”在他看来,人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人只有在“命”的支配下,顺应“命”之法则,方能获取自由。

庄子有关人的自由本性的美学思考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中,他对自由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政治上的自由、理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庄子主张:政治上的自由,一要依人的自然之性而行事;二要给人民以自由性、自主性;三是反对合模化、尊重个体的殊异性;四是从规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自由是指人类的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和目的性的自由,这两种自由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此,又可称为相对自由。而精神自由是不受任何内外因素干扰的诸如想象等精神活动,这种自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可以称为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一直追求着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追求着绝对的精神自由,追求着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因为生活在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的庄子,深知在政治上是极不可能自由的,其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受到威胁。庄子生活在“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社会;还有诸侯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人民的生命发动的战争,以致横尸遍野,这是造成人不自由的原因。二是统治者的专制压迫。“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三是儒家仁义所形成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言行。

于是,庄子只有企图超越现实,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过一种无忧无虑、快乐逍遥的生活,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诗意地栖居”。用美学话语来说就是“诗意地生存,审美地生存,”这种活动是不受目的、概念、功利目的等因素的限制的。

怎样达到这种最高层次呢?庄子认为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是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有两个层次,一是相对的逍遥,二是绝对的逍遥。相对的逍遥表现在自由的物质或理性层面,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说明他无风不得行,因此,其逍遥有待于风。推而广之,世上一般人,或必有富贵而后快,或必有名誉而后快,或必有爱情而后快;是其逍遥有待于富贵、名誉或爱情也。有所待,则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故其逍遥亦为“所待”而有所限制,而不能为绝对的逍遥。

绝对的逍遥只能潜伏在精神领域或感性的层面中,通过想象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逍遥是消解了实用目的,没有利害计较,不受束缚,十分自由,他认为的绝对的逍遥。也就是说,人必须舍弃其一切腐蚀人的心灵、玷污人们精神的物质功利性,使其自然性不受任何污染,并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才是体道、悟道、达道之人。

庄子认为只有这种人才是自由的人,他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有限存在,成为与自然、宇宙相同一的“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与道同一。在庄子看来,要想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必须超脱个体的欲望、实用的观念,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的生活,达到人生审美的境界,也就是超脱现实世界、上升到理想的审美境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状态。

怎样达到这种审美的境界呢?一是无为,二是无己。“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庄子有时把它叫做“真性”,有时叫它“常性”,有时称为“德”。不管是“真性”还是“常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遵循自然规律,“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

在庄子看来,“无为”是“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化生存方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追求及态度。庄子的“无为”态度与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的“旁观者”态度相似,毕达哥拉斯把那种能获取审美快乐的人,称为“旁观者”,他认为从生活的激流中逃脱,从功名利禄的竞争中引退,不带偏见地观看人生与自然,便能获得最全面、最生动、最美丽、最壮观的景象,最终达到一种极其愉快的审美感受。因此,庄子的“无为”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无所事事或者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就是无造作、无功利,合于庄子所说的“道”(自然),要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庄子认为,“无为”境界仅仅为达到这种“至乐”提供了条件或可能性,要最终达到“至乐”还得与天道自然相和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至乐境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

庄子认为要达到审美境界最重要的是求得心灵的虚静,达到无己的境界,即做到所谓“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也就是要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何谓心斋呢?《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整个心灵的全面内敛而达到无待的自我心灵体验。而如何达到这一状态还有赖于“坐忘”工夫的践履过程。何谓坐忘?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借颜回和仲尼的问答说明“坐忘”的意义:首先是忘礼乐,然后是忘仁义,第三步才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出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只有达到这种忘我、丧我的境界才能保持心境的通体透明,心灵的虚静状态,只有达到这种心斋状态才可以与天为一,与道为一。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作“逍遥游”,才可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乘物以游心”、“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这里的游是无所待的自由之“游”,是人的心灵的律动与宇宙自然律动相摩相荡而最终融入宇宙大化生命之流“周行而不殆”的审美境界。这种“无所待”的“逍遥游”可以说是绝对的逍遥,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它“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连生死、身心都已全部忘怀,又何况其他种种?只有如此,人才能获得像大自然那样巨大的活力:“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享受一种莫可阻挡的自由和快乐。这种快乐是由精神的超脱所得的快乐,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乐”。这种“至乐”是由于精神的自由而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对自由本性的理解有三个层次,自然——自觉——自由,与此相对应的精神活动是无为——心斋、坐忘——无己,这构成了庄子审美的生存路径。庄子的自由,突出的是个体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心理的体验,追求的是人生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黎启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M].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刘  学.庄子人生境界的美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求索,2005,(2)

[5]杨  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庄子·应帝王[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0]庄子·人间世[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1]庄子·齐物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2]庄子·达生[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3]庄子·至乐[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4]庄子·逍遥游[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二〇〇七年四月初稿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