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米r18漫画避孕套:早期壶(厂版)的一些资料 - 紫砂文粹 - 紫砂江湖 壶友,壶友网,中国壶友网 - Po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6:09
早期壶(厂版)的一些资料 不知以前有人贴过不,网上找了些早期壶的资料,与同好者分享一下交流

       1916年-1939年
       金鼎商標水平壺
    「吳德盛陶器行」(亦稱公司或店),為吳漢文於民國五年(1916年)所設。店址選在宜興縣城蛟橋邊堍。早期用印為「吳德盛」陽文篆書小方章,底蓋並用。稍後用印為陽文篆書大方章「吳德盛制」。中期用印為大圓章陽文篆為「吳德盛制」、「宜興吳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後期,店主吳漢文創立「吳德盛」店號著名商標「金鼎商標」。「金鼎商標」印款中央以鼎為圖案,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為「吳德盛」店號訂壺專用印款。後期吳漢文亦以陽文楷書方章「松鶴軒」鈐於精製之壺。「吳德盛」、「金鼎商標」印款鈐壺底,蓋把一般有制壺者小方章印款。抗戰爆發後「吳德盛」倒閉,「吳德盛」及「金鼎商標」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號
       真記
        福記
        陽羨惜陰室王
        真記:一般見於朱泥小品壺之把下,屬民初陶號標記!為程壽珍或其門人所製作。
「福記的創始人為~程壽福(是程壽珍的兄弟);生於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為浙江杭州,七歲時跟隨祖輩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後裔的義子;在當時是製作朱泥小壺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獨到之處,所生產的茶壺大多銷往南洋一帶,其作品的底款印章為「荊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記」二字。
        第二代為~程金茂,繼承程壽福之父業。
        第三代為程壽福之孫~程真慶,生於1907年,少年時跟隨祖父程壽福學製朱泥小壺,年輕時幫「吳德盛」家製壺,程真慶在其27歲時,由王寅春作媒,與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鳳娣結婚(招親),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為周志華,兒子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廠之職工,並都從事紫砂創作,也可說是「福記」的第四代傳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壺,把下落「福記」小章;後來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陽羨惜陰室王」作底款,把下、及蓋內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
         盔帽標準壺
         盔帽標準壺,又稱「膨蓋水平」,胎土為細沙梨胎,因延續水平壺對潮汕功夫茶泡飲的市場,常見杯數為2杯,4杯不多見,6杯以上是難得一見,蓋內少數有落杯數,4杯壺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體,壺嘴口緣端上翹,壺把多細老鼠尾,壺底款乃以「荊溪惠孟臣製」章為主,底圈足兩片土修整亦較後期標準壺不同,蓋牆、桶身尚承襲60-70%宜興南壺工序。
        1952 年二月
         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建立
         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組建紫砂工廠,隸屬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印款為楷書圖章「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不同於現今自左向右。上為「宜興」字款;中為「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廠從業人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後。
        1954 年底至
        1955 年
         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帶紫砂行業實現合作,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後,開始使用「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為楷書圓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上為「宜興」字款;中為「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該社社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止。
        1950-1959
         正50年代早期標準壺
        胎土呈橙紅及紅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國宜興』、『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國、香港、日本線收回為主,橙紅胎土多收自泰國、香港,日本線胎土多為紅及清紅。ㄧ般而言,六字章多較中國宜興早,日本線壺品項較泰國線略細貨,蓋牆多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後)。1958年前的"宜興惠孟臣製"---銷泰銷日 」師傅級」標準壺…三顆六字章中優質保證
         1958-1975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廠內」師傅」罐仔
        1975-1985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前幾年還有」師傅」罐仔樣子…
         1980後是粉少落…嚴格說是已無啥」精品」意義
        "宜興惠孟臣製"與"荊溪惠孟臣製"之....差異....在與整體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興惠孟臣製"八杯壺...其實都只有7杯說宜興惠是師傅級罐仔...是不無原因的.
         另說:款落「荊溪惠孟臣制」之壺,一般來說,若是前一廠早期壺的話,就是車間生產的商品壺,若蓋內未落作者小章的話,因長期生產的學徒眾多,早已無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無意義矣!
          註1:就前一廠的規範來說,這種商品壺歸類於「廚房用具」,是家常用品,並無藝術價值,所以作者名並不會特地落上。
          註2:名家壺是屬特藝品,才有落作者款的習慣。
       1954-1958-
       1960年代
        湯婆標準壺
        湯婆標準壺,俗稱「高湯婆」,容量為8-10杯,此形制乃沿襲清末大蓋古蓮子體,正早一批約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線收回為主,胎土一般較標準壺厚,多為清紅朱泥胎,高溫者為暗紅帶細砂感,落款『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蓋內落款『高湯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愛漆器描金,因此少數高湯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為1960年代以後),高湯婆的典故已不可考,當時日人是拿此器當「高湯瓶」或「醬油瓶」。另有變體湯婆「半邊卵」,量甚少且未見過有描金。80年代以後,亦有製作一批「高湯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為當時用料(小紅土)。湯婆標準壺量少價高,要找『荊溪惠』、『荊溪南』、『宜興惠』一組已不容易,描金高湯婆、「半邊卵」變體湯婆更是機率甚微。
        1958年
        宜興一廠成立
        1958年宜興正式掛牌{1954開始籌組}.
        1958年以後
        庭記、秀春、庚娣
        荊溪王製?荊溪陳製等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紅』
        早期標準壺6杯及8杯有」庭記」落款,但落款於壺內之底部,:庭記並非為陶藝廠,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與鮑仲梅的愛人 施秀春 女士,及高鳴之母 張庚娣 女士等,曾於一廠製作好長一段商品水平壺的日子。
         荊溪王製?荊溪陳製等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早期商品壺慣用類此之落款!......只是,近代仿冒品多不勝數。
         經查詢彼岸單位,公家單位並未有接單生產此落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紅現年55歲,屬紫砂工藝廠的車間(註一)工人,約於1997~1998年退休,皆生產商品壺;毛映紅之女嫁於汪寅仙之子~姚志源。
         (註一)車間:是一廠生產大批量的商品之「單位名稱」,所有車間之工作人員皆是「工人」。
所有名家皆隸屬「研究所」,亦只有研究所之工作人員才有職稱。
         60年代
         60年代五形壺
         五形壺,顧名思義即為五種形狀的標準壺,有「扁燈」、「太監」、「西施」、「肉餅」及「芭樂」【台語發音】五種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壺乃製作於1965-1966,款落『中國宜興』,胎土泥料為60年代小紅泥,為文革前宜興標準壺代表器,蓋內落款「線瓢」、「獨眠」或人名者較為稀有。紫砂亦有五形壺,但生產年代甚晚,為文革後1978產品,未見過具『荊溪惠孟臣製』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數到代五形壺。
         五形壺亦生產6杯款紅泥,落底款「荊溪朱製」、「中國宜興」等,中國宜興者土胎與60年代相仿,但土胎顏色偏紅橙,未泡養前及呈現油光且砂感叫60年代明顯,部分上蓋出現風化,已呈現粗糙狀;落款「荊溪朱製」者,其工法與「中國宜興」同,惟目前見過一組土胎較為鬆散,若未泡養,迄今已有嚴重風化情形。
          1960~1970年
        「中國宜興」及「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
          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並「無真正」生產過此類商品,但卻曾賣出過許多此類商品壺...;怎說呢?...即因1960~1970年中後期止,紫砂廠曾委由「鄉下陶戶」生產大批量的「中國宜興」及「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以應付龐大的紫砂廠訂單
         60年代
         60年代標準壺
         1960以後的宜興,延用1930-1950年間養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黃泥成分高且統一練泥調土配泥,加上專業分工的固定窯燒方式穩定,以及一廠大量採用模具輔助,60年代標準壺壺品特徵是精緻度佳,泥色偏清紅,壺底款落『中國宜興』,大幅替代其他三種6字章款。
         1960年前後
         馬來西亞「高泉發茶行」
          為首批茶行訂製壺,高泉發乃馬來西亞茶行,早期於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發茶行;另一面刻小紅泡.。其泥色與五形壺小紅泥相當.。後期文革後亦有陸續訂製。其中以1978-1982為大宗。
         1965-68
          請飲中國烏龍茶(紅6杯、紫4杯)(蓋款 銀鳳,巧英,梅雲,志琴,以及沒落款五種)
         第一批:1965年出場.有紅土及紫砂兩種紅土必是六杯,紫砂必為四杯但因紅土的壓縮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樣大小壺蓋內落款有五:銀鳳,巧英,梅雲,志琴,以及沒落款五種.期中以銀鳳的最貴(因為後來她升級).價前以看品象為準(因那時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會流口水.吃水即變色,泡不出十次就會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它.就一直會變化,泡那種壺真的很爽 。
         第二批:.約15年前(1985)出場,較橘子色且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沒有行情價,完全看茶行怎麼賣.
         第三批:約12(1990)年前出廠,因挖到了"甜年糕(台語)土,或稱豬肝紅".因而土胎再創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時製壺多以造型小品為重.所以也沒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過應和小品一致
        1966-1976
        文革時期(文革壺)
         1.與前期比較,同樣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間製作的壺品管佳:這就是管理的問題,因70年代標準水平壺,是紫砂廠經營管理績效下的產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較為工整;反之,前期無大樹乘涼的作陶者,則必須以低價搶攻以維持基本生計,所以質量上就會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2.70年代水平壺比80年代水平壺製作還更好:70年代紫砂廠規模較小,無論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開模」師傅的要求及實際水平都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廠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場擴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數增多,原礦風化的時間縮短,開模師傅統一訓練成專業開模師(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藝師負責打模),所以商品壺的水平就每下愈況。
         1970年宜壺開始壺面流行篆刻銘文
      1974-1976年 「H441786」
         香港茶行訂製標準壺壺品頗多,最早乃采「隱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鉛章的紫砂鴿嘴水準,其成型年代為1974-1976年,訂製茶 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 徒工考核標準壺篆刻記錄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壺體多為4、6杯,8杯較少,壺身一面刻「紫砂**屆徒工考核」,另一面常為梅蘭竹菊圖刻,底款皆落「中國宜興」,雖為壺手個人制壺、陶刻工藝考核作品,但幾不落人名。
         1978-1982 外銷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壺
      1978-79年首批祥興茶行成型
         標準壺體有4、6、8杯,線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紅土及紫砂為主,少數黑蘋果為黑鐵砂,因初期上釉技術較差,黑釉字體粗者較細體為早,首批壺體上黑釉字體多少有些缺陷,蓋內已無人名款,底款必為「中國宜興」印款及「祥興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 請飲中國烏龍茶(8或10杯)(繁體22字)
          福建茶葉公司向「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大量訂「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壺,泥料是「紅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壺為主或稱八杯。不過這批壺底款是繁體,壺身刻楷書「請飲」第一行,」中國烏龍茶」 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個小茶杯,整套組都用同泥料生產。這批水平壺在台灣炒作的價位很高,在1980年末,廠外有很多仿品出現,只生產茶壺無茶船與六小杯,落款方式與刻字相似。
          沒有」請飲中國烏龍茶」這幾個字,就更確認如老朽所料,為後期仿造,與福建茶業公司無關,純仿印章而已...。(後期仿造之品有分刻字的...,與省下刻字錢的產品二種)
          1980-1983年前後 內紫外紅「祥興」
           標準壺、紫砂線瓢、西施只有8杯,內紫外紅有高湯婆及蘋果體,其配合當時天干地支分別落紀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荊溪惠孟臣制」,少數銷日內紫外紅茶海及茶器亦有「祥興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興茶行標準壺(黑蘋果)為二廠製作,其胎土、工序與一廠略有差異。
         1982~1985年 壺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製、甲子年製
         壺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間(1984~1985年間)紫砂壺仍被定位為「匪貨」,買賣紫砂壺就等同「資匪」,於前述年間因風聲鶴唳、抓得很緊,甚至有少許人曾被送警總殺雞警猴一番,故許多販售紫砂壺的茶莊及攤子遂稱宜興紫砂壺為「港罐」,為的就是推說這些壺是從香港來的壺,但官方對於港壺的態度卻仍是「照抓不誤」!故,這時期紫砂壺幾乎沒人敢擺放於店頭公開展示,所以銷量馬上掉落了下來!但,在「窮則變、變則通」的大原則下!...當然的,香港的壺商絕不是省油的燈,立時於訂單下於前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時,請廠方不要於壺底落「中國宜興」、或「荊溪惠孟臣製」等中國意味濃厚的底款,免得店家於慘遭查扣時,卻因「證據確鑿」而喫不完兜著走!
        同時期,也有一些壺的壺底是刻「癸亥年製、甲子年製」等等無中國意味的底款,以利台灣的店家能公開販售,在不幸遇上臨檢時,也仍能推說是鶯歌壺云云。
        註:就因這種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這些壺的出現,到如今也才會有「甲子泥」等等神話,才導致造偽者能對玩家們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年
        甲子泥、年糕泥
         所謂的「甲子泥」,是壺販編造的「唬人」說詞,指的就是1984年,一廠另行練製來取代之前壺販所謂「朱泥」的一批新紅泥。
         1984年之前,這些私梟為了賣掉庫存紅泥,所以編造了「紅泥即是朱泥」及「朱泥可做太空梭」等...的謊言神話,...待這些「紅泥即是朱泥」的庫存一掃而空後,過個幾年發現1984年之後的「紅泥壺」竟然再度堆積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編造其為「甲子泥」,乃編稱其為甲子年練製,以後就絕跡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紅泥加鐵紅粉。
        年糕泥是球漿多於砂,不宜做大形壺,所以以小品為。
        1985-1990年「中國宜興乙丑年制」、「中國宜興庚午年制」
        八字底款紀元壺就僅限於紅土標準壺,容積有4、6、8杯,算是紀元壺中較具收藏價值,但坊間後期製品不少,其中以「中國宜興庚午年制」標準紀元壺最為常見,此壺當時由 周道生 先生制模,仿品胎泥雖像,但精氣神韻差矣。
        其中文中甲子泥之说,和我们提的甲子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甲子泥,主要是指84年前后的紫泥,其中含黄色颗粒之外,还大量夹杂了黑细砂般的粒子,广义来说,也有人定义为80-85年间的紫泥。至于是否忽悠,是否“唬人”,请试过真品再说话。个人认为,甲子泥为当代紫泥发茶力之最高峰。同样的茶,用甲子泥壶泡过几回之后,再用后期的壶来泡,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
        坊间很多关于老壶忽悠的传言,大多是因为太多伪劣老壶在市场上流通,很多还是从自己身边认为信得过的人手里获得的。茶道为中华文化中修身和生活结合得最好的一面之一,需要我们静心去对待,如果我们为了贪点小便宜,而让劣质假壶横行,用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还能真诚的面对自己么?

         要辨别真伪老厂壶,对一般人来说,看底款, 有时反而更容易被忽悠。以现代的造假技术,仿个底款,不是个很难的事情。当然,要仿印各类标签,也不是个问题。
        我们分享一下关于仿老壶的看法:
       仿老壶,如果是仿名家壶或古代壶,因为市场价格高,认真仿的人,都肯下足本钱,找高手,用足料来仿的。所以,除非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一般人是难以辨别的, 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而且这样的仿老壶,本身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
         如果是仿早期老厂的工艺壶和实用壶,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同时期仿 —— 厂外仿厂内的。如果同是厂内工手,用厂内带出去的泥,一般差别不算大,只欠些窑火而已,发茶性稍微受损。
          后期仿前期的 -——一般为90年代仿80年代或更早的。泥料质量已经有明显的不如前期,就算是找厂内工手仿,出来的壶,其发茶性质量,已经减半。但大多终为原矿紫砂,故手上有这些仿老壶的人,也不会愿意低价抛售。
          现代仿早期的 - 为近几年来仿八九十年代的。大多用二次烧成技术成型,泥料亦不会用原矿紫砂,形制方面亦明显的保持不了原有的水平。故不论是外观上,还是手感上,都明显的没质感,或带浮光。发茶性则差得更远了,没有明显的紫砂发茶特征了。现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低价“老厂壶“,以这类仿品为主。
          这三者,不管如何仿,其发茶性在一定程度上已受损,也就是实用性受损。
          同样的喜欢紫砂,每个人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人喜欢它静态艺术之美,有人喜欢它动态用壶之美,也有人想要两者兼顾。
          但不管侧重点是什么,用料为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应该是个基础。失去了泥质之美,想追求静态之美,则有如一句禅语里说的:“空花岂得兼求果”。
          所以,用壶的基础,在于了解壶的发茶性,也是对紫砂的一种最根本的了解。当审视表象不足以下定论时,壶的发茶性,会让你看出很多东西。故在《乐之堂》,我们是以茶解壶,壶为茶用,茶为人用。
           壶的发茶性,如人的本性,为紫砂壶的根本灵魂,失去了发茶性的紫砂壶,是难以攀登上壶艺的最高峰的。 曰:
静似若引若发间
动如行云流水境
因人得用性自成
茶壶一味神韵归。
         但,如得此等之壶,亦非寻常百姓家堪用矣。所以,我们还是不谈高峰,谈茶壶皆为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