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选手 英语:闲说看《天道》(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6:52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一       翻看《天道》剧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有感是既兴奋又心累的阅读工程;书内所包罗的知识广度与深刻意含,常令吾折页掩卷而思,总不能流畅的掠过。
      这番体会,竟如读阿西莫夫《基地》一般的用力费神。
      《基地》是科幻小说,涉入领域极为之广,包括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历史学、人工智能学等等,各领域间差异甚大,仍是达到相当的学问深度;阿西莫夫一人写出的书,却要不同专业一群人来翻译。
      《基地》里的心理史学,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科学,不同的途径叙述着同一个真理;阿西莫夫是以心理学解释着历史的变迁;《遥远的救世主》的篇章架构,与之多有相似。
       有人在网上留言,称年龄未达三十岁,不宜深读《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看看便即可。
       我也亦以为,真正明白《天道》之道,需要有人生的阅历;自是需要对国情,人性的透彻感知。
       其次,便是有知识为铺垫。所言之知识,当是知识结构与知识深度;只具其一,是不足的。
       《天道》已广泛触及政治、人生、宗教、法律、文学、音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旅游学、金融股票等学科的集合,喻言揭示出深层的哲意,已非简单而论的文化涵概。
       余秋雨先生感叹过,我们对天体、外太空或就某个物质而言,已经研究得很深很深,但对人类精神领域的研究却远远不及它们。   我写《天道》之观感,兴来一时,却在心内沉淀、反刍许久;为保鲜我始初的感觉,我仅看过《天道》一遍,又细读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解构两种不同载体的艺术表达,更觉出它独特的感染力。
       真正恒下起笔之念,是我人在聊城。
       山东聊城,是《天道》剧的外景地;这里,曾走出过孔繁森。
       此前,我仅是在《水浒》、《金瓶梅》的文字里,以及介绍古建筑的书丛中,得知聊城的名;感觉似乎真的好遥远。
       能让我牵挂这座古城,却因是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以及我迢迢千里,自海之南北上山东,于寒风细雨中,感受到的那些记忆。
       我已然分不清,是聊城成全了《天道》,抑或是《天道》成全了聊城。
在彼地,书(剧)中人物的经历,与我个人的人生运程,宿命般纠缠一起,生生知觉着世间的秋凉。
       这凉意,启发了我对《遥远的救世主》的解读——
       一世人生,惟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借用芮小丹的话说,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遥远的救世主》是豆豆,“五年磨一剑”,推出的第二本书。
       提及到作者,于我的内心,总希望本就出自男人手笔。
       而为女人,必是经受过很大的磨历,才能提炼出《遥远的救世主》居高处的智慧;这并不是说对男人而言,与生便俱来这等境界,只是为男人的一生一世,饱经苦难似已是天经地义。
       事实上,任何作品内含的智慧,皆非自天性而落下,也非男女不同而不同;知识便是智慧的根基。
       了知豆豆为女人,更令我看高作品一等。
    而“遥远的救世主”之名,已在其前一本小说——《背叛》中出现,本是剧中夏英杰第二部作品的用名;从芮小丹身上,亦可以看到夏英杰的影子。
       两智慧型男主角,宋一坤和丁元英,仅从抽象意义上论,二人是同类的,应是作者个人理想化理念的化身,或称是其的代言者。
       对比两部作品,便可看出豆豆经年里的探索历程。
      “背叛”时期,聚焦是落在人类生存的狼性本能与人性良知的冲突上;进入到“救世主”时期,关注点已转变到人类情感与金钱欲望的纠葛里,引出中国社会“文化属性”的大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于是,解读《遥远的救世主》,应具有广度的系统知识,了知历史。
   我对《天道》观感之浅谈发在网上,引来评论并为多家网站转贴、链接;我深知文章平平,不足处甚,为个人角度自以为是罢了;如能聊以读着的人消遣,便也得一点心慰。
      有多人留言问及,该如何去读懂《遥远的救世主》,看明白《天道》。
      当是极难回复的问题,我做不了老师。
      我也仅看过一遍《天道》,不是不想,只因确实抽不得空闲;虽然,为浅尝桥段摘引原文,《遥远的救世主》须常常翻起。
      读《遥远的救世主》,看《天道》,亦是学习更新知识的过程;遇之当是难求。
      以中国文人惯常德性与文字淫巧,我念及“丁元英”之名,很自然联想出谐音——“定原因”。
      是否作者写作的意图,便是要将现实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定下原因——社会属性问题。
      自这个角度而论,我以为以下几本书,对理解《天道》,当会有所帮助。
      《沧浪之水》 (作者:阎真)——
       屈原《渔父》中有一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原是屈原被放逐后,与渔父的对话;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屈原则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使清白之身蒙上世俗尘埃。
       两种绝然不同的处世哲学,自然也是两个不可相提而并论的人生。
       与《遥远的救世主》相比较,小说《沧浪之水》,表现出更为尖锐的生存本能和良心本性的冲突,十分生动描摹出体制内的人世生态。而《背叛》中的宋一坤,下海前曾就在体制内谋生计。
      “沧浪之水”在杯里是清水,在杯外则是浊酒;也许,现实是残酷的。于我们的内心,还是要保有一丝理想,一缕浪漫,否则便会活得太累,丢失了人生的意义。
       《野蛮生长》 (作者: 冯仑)—— 
       地产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自言是: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凭阑集》中说过,经济学的本质是解释人的行为。
       冯仑的《野蛮生长》,好似啄木鸟的嘴,生生在大树上凿出一个小洞,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这棵大树的一个年轮;野蛮生长二十年,一个文明的新阶级也诞生了。
      由此书,可以管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商界的成长生态。
      《资本论》——
      这是一本众人似知又不甚知之的大部头巨著;书名,虽已耳熟生茧,却又有几人是真正通读过全卷。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从正面歌颂了资本的力量,是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宣言书;马克思的《资本论》,则从反面揭露资本的负面性,资本的恶;而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又告诉我们,财富(资本)就是一种竞争力。
      由《国富论》,可以理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由《资本论》又可看到社会的不公;自《世界是平的》,更可得知中国所处的全球化环境。
      有人说,“豆豆的书里隐含着马克思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气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规律”,正是宋一坤和丁元英经常挂在口边的一个词。
      读《资本论》、《国富论》、《世界是平的》,于想深入理解豆豆作品的人,是一道很难迈进,却是不得不迈进的“窄门”。
       《佛陀的智慧》 (作者:陈兵)——
       中西古圣哲中,佛陀谓是影响最为深广者。
       佛陀思想传承三千年,经漫长历史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为众文化精英所关注,证其主题学说的永恒性,已具超越时域的内涵。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
       《佛陀的智慧》是内行人所写佛学入门书籍,通俗易领会;解读《天道》,宗教是绕不开的话题。
       不在乎你能否以接受,正如丁元英一言:
      
当有人笑话耶稣是傻子的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
    便是觉悟。
  《谋事在人》 (作者:王志纲) ——
       马克?麦高梅说过,任何高层次复杂的竞争,几乎都是脑力的竞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业心灵的竞争”。
       拿破仑也曾言,统治世界的是想像力。
       作者是与王力同时代的策划大师,广东“碧桂圆神话”,是其当年轰动南国的成功战例。我读此书,已过去十年。
      其人为“方法论”迷,大学时代曾啃读了七遍《资本论》,从此称己找到一把观察社会的“解剖刀”;这与宋一坤何其的相似,而在丁元英身上也现有类同的思想痕迹。
      正因是在豆豆的书中,隐含着马克思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气质,若想对豆豆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便要沿着这条思路走得更为远些;以本书对马克思理论的精解与运用,读后必有感获。
      书中有许多精辟絮语,如是对《天道》剧情的注释,我仅选摘一、二:
   好项目不是找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
   我的生存压力并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
   中国文字的妙处:找钱、挣钱、赚钱,3个相似的字眼,却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谋生、谋事方式和境界。
      对之,我很信然。
     《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 (作者:凌志军)——
      鲁迅先生说,造化又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所以我阅读,寻找历史。
      凌志军的书,是了解当代中国不可错过的窗口。
      《变化》,详尽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这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变化,有风雷激荡的大事件,也有柴米油盐的小细节。而这十多年,恰恰是豆豆小说所脱离不开的时代背景。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30年历程,改革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社会制度变革中,短期内起关键作用,是政治领袖的个人选择;长期内起决定性作用,却是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这是读凌志军的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