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alex:ZT 紫砂历代名人传及款识图章(明 - 近现代) - 壶里乾坤 - 茶语清心 品茗品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12:25

注册 登录
  • 分栏模式
  • 论坛
  • 茶网
  • 浙江在线
  • 诗意田园
  • 绿茶仙崖
  • 悠然远山
  • greyish-green
  • 夏日闲情
  • 荷风清香
  • 古朴典雅
茶语清心 » 壶里乾坤 » ZT 紫砂历代名人传及款识图章(明 - 近现代) airly

茶坛新客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1# 打印 tT 发表于 2008-11-26 11:21 | 只看该作者

ZT 紫砂历代名人传及款识图章(明 - 近现代)

都是以前搜集的资料,近现代的不全,大家逐步补充吧。希望能打造成最全最详细的紫砂名人传!当然要有这些名人靠谱的底款放上来更好!

 

 

明代

 

李茂林

即李養心
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製壺高手。號茂林。江蘇宜興人,一說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詳。“四名家”(董翰、趙梁、袁錫、時朋)後製壺名工,擅作小圓式壺,世稱“名玩”,樸實中具妍麗之態。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圓壺李四老官”得名。製壺不加署款,僅硃書號記而已。原先壺坯,都附入缸窯燒造,不用匣缽封閉,沾有缸壇釉淚。自養心始,壺另作瓦囊,閉入陶穴,防止砂壺沾染釉淚,砂壺燒造質量大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當時製壺名手。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養心。製小圓式,研在樸致中,允屬名玩。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罈油淚。」明?陳貞慧《秋園雜佩》稱︰養心之壺藝在時大彬之上,為供春勁敵。傳世作品極少。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創始》︰「自正德以遞萬曆,所製多大壺,李茂林始製小圓式,實為陽羡小壺之鼻祖。」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李養心“菊花八瓣壺”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書款,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見該書頁57

惠孟臣

傳為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名手。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孟臣名號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號。為時大彬後一名手。孟臣製壺,大壺渾樸,小壺精妙。以竹刀刻款,蓋內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筆法類褚河南。後世仿製者眾,廣東潮州茗飲喜小壺,故粵中偽造孟臣小壺,觸目皆是。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惠孟臣,不詳何時人,善仿古器,書法亦工。」日.奧蘭田《茗壺圖錄》﹕「鳴遠、孟臣,名尤顯。……在日本,重煎茶小壺,凡刻有惠孟臣、陳鳴遠、陳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愛。」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孟臣製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泥質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則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筆法絕類褚河南,惟細考傳器,行、楷書法不一,竹刀鋼刀並用,要不離唐賢風格,仿製者雖精,書法究不逮也。」

徐次京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仿古器精良,書法亦佳。清?吳騫《陽羡名陶錄?家溯》︰「徐次京,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王汋山長子翼之燕書齋藏一壺,底有八分書“雪庵珍賞”四字,又楷書“徐氏次京”四字,在蓋之外口,啟蓋方見,筆法古雅。惟蓋之合口處,總不若大彬之玄妙也。」次京傳器,香港藝術館刊“三足龜水滴”一件,底鐫“次京”二字陽文篆書方印。

承雲從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承雲從,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雲從傳器,《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著錄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雲從桂花四瓣壺”一具,高6.7、寬9.6公分。壺底鐫“雲從製,為履中先生”八字楷書。

周季山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

陳挺生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陳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


陳和之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壺式高古清絕,書法有晉唐風。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陳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啟、崇禎間人。」日?奧蘭田《茗壺圖錄》卷上︰陳和之「字法具晉唐遺風,泥色濃紫,或豬肝色。試以指搖蓋,鏗作金石之聲。滌拭之久,自發闇然之光,非所謂和尚光之比也。通體氣格高古,韻致清絕。令予心醉忘餐,可稱茶療之珍玩也。」和之傳器,茗壺圖錄》著錄有“紫泥圓壺”一具,流直而仰,環而纖,腹圜而豐,圈底內凹,口內設堰圈,蓋之如合符,的成乳形,流下鐫楷書“陳和之”三字。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別傳》著錄有李鳳廷藏“**觕砂中壺”一具,形扁如合歡,壺底鐫“陳和之”三字楷書,旁鈐“和之”篆文印章。

徐令音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清?吳騫《陽羡名陶錄?家溯》︰「徐令音,未詳其字,見《宜興縣志》,豈即世所稱小徐者耶。」令音,疑為徐友泉子,即世稱小徐者。徐喈鳳《重修宜興縣誌》載,友泉、用卿、君用、令音,皆製壺名手。與諸人同列,想必造詣在伯仲間矣。令音傳器,香港蘇士比編《宜興陶器》,著錄有“魚頭水盛”一件,底鐫“徐令音製”四字陽文小篆印章。《陽羡砂器精品圖譜》著錄“漢方壺”一具,泥淡紫梨皮,氣骨淳厚,古樸簡練,底鈐“徐令音製”篆文方印。


陳俊卿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茗壺高手。生卒不詳。紫砂名師時大彬徒弟。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陳俊卿,亦時大彬弟子。」清?吳騫《陽羡名陶錄?家溯》、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正傳》著錄內容皆相同。

陳光甫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製壺仿供春、時大彬,有入室之譽,經其手摹,具體而微。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雅流》︰「陳光甫,仿供春、時大,為入室。天奪其能,早眚一目。相視口、的,不極端致,然經其手摹,亦具體而微矣。」

沈君盛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砂壺高手。生卒不詳。製壺善仿徐友泉傳器,參以沈君用(士良)之法。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天啟、崇禎間人。」


沈君用

明代天啟、崇禎間( 1621-1644)宜興製壺高手。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興垂髫之稱)。自幼知名,巧殫厥心,中年夭折。具陳仲美之智,製壺尚歐正春一派。善配壺土,技術精湛,蓋口準縫,不苟絲髮。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神品》︰「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敵,壺式上接歐正春一派。至尚象諸物,製為器用,不尚正方圓,而準縫不苟絲髮。配土之妙,色象天錯,金石同堅。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巧殫厥心,以甲申四月夭。」甲申為崇禎十七年(1644)。君用傳器,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別傳》著錄有︰陳靄雪藏“紅泥粗砂小壺”一具,流短而把反,製作極精,壺底鐫“大明天啟丁卯(1627)君用製”九字楷書三行。洵俊品也。


陳正明

明代天啟時( 1621-1627)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所製茗壺,工整精雅。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別傳》︰「正明,天啟間人,製器極精雅。」正明《器,餐霞軒雜錄》載,文后山藏有宜興茗壺,皆極精雅,其一署款“壬戌秋日,陳正明製”八字。壬戌為天啟二年(1622)。

陳辰

明代萬曆、崇禎間( 1573-1644)宜興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詳。專事代陶工鐫刻書銘,譽稱陶之中書君。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別派》︰「陳辰,字共之。工鐫壺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書君也。」陳辰傳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二器︰1.“合歡提樑壺”,壺身刻“合歡當酒(篆體),庚戌(1610)西盧(楷書)”八字,蓋鈐“陳製”篆體小方印,底鈐“共之”篆體方印,上海唐雲藏品。2.“長方扁壺”,底刻款“芳氣滿間軒,共之”七字楷書二行,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宜興陶器圖譜》著錄香港蘇士比刊“共之壺”一持。參見“共之款印”。


邵蓋

明代萬曆時( 1573-1619)宜興製壺高手。生卒不詳。與邵文金、邵文銀為一家。邵氏一家所製茗壺,世稱“邵家壺”。邵蓋製壺工巧,與時大彬同時,自樹規模,於大彬為別派,為邵家一名手。邵蓋傳器,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別傳》著錄有“紫砂大壺”二柄,作扁花籃形,壺底鈐“邵蓋監製”陽文篆體印章,字法與邵文金、文銀印章相類。李鳳廷藏“沙梨皮小硃壺”一具,圓珠式,底鐫“邵蓋”二字,書法半行楷。邵翰香藏“紫砂大壺”一具,底鈐“邵蓋監製”四字篆文方印。

歐正春

明代萬曆時( 1573-1619)宜興製壺高手。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時大彬弟子。所製茗壺,式度精妍,工疑刻畫。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雅流》︰「歐正春,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吳梅鼎《陽羡茗壺賦》︰「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畫。」正春傳器,有紫砂鴛鴦一件,上鈐有“歐正春”楷書印。


邵文銀

明代萬曆時( 1573-1619)宜興製壺高手。又名亨裕。唐天如孝廉云︰據《壺史》,亨裕即文銀。時大彬弟子,生卒不詳。兄文金,亦為大彬高足。所製砂壺多文巧,饒有時門風格。文銀傳器,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正傳》著錄有︰「碧山壺館藏紫砂中壺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圓,四旁光澤,底平,……底有篆書陽文方印曰“邵亨裕製”。不耽閣藏紫泥中壺二持,製作工致,與前壺相伯仲,底鈐“邵亨裕製”陽文方印。」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邵文銀(亨裕)紫砂圓珠壺”一具,嵌蓋、圓鈕、三彎流、圓弧把,製作文巧、精細,風格柔美清秀,底鈐“邵亨裕製”四字篆體方印。高9.6、寬8.9公分。

邵文金

明代萬曆時( 1573-1619)宜興製壺高手。又名亨祥。唐天如孝廉云︰據《壺史》,亨祥即文金。時大彬弟子。生卒不詳。弟文銀,亦為大彬徒弟。所製茗壺,善仿漢方,為士大夫所珍愛。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雅流》︰「邵文金,仿時大彬漢方,獨絕。今尚壽。」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正傳》︰「吳槎客和張叔未詩,有句云︰勇喚邵文金,渠帥在吾握。其製作為士大夫珍賞,於此可見。」


蔣時英

明代萬曆時( 1573-1619)宜興製壺高手。初名伯敷,字伯荂,生卒不詳。時大彬弟子。後客於蘇州。所製砂壺,堅致高雅,深得士人讚賞。伯荂製壺,眉公書銘,名工名士,世稱“雙絕壺”。相傳項元汴定其式樣,呼為“天籟閣壺”。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雅流》︰「蔣伯荂,名時英,四人(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荂)並大彬弟子。蔣後客於吳。陳眉公(繼儒,歷嘉靖至崇禎之世,與董其昌齊名。工詩善文,行書出入蘇米,兼長繪事)為改其字之敷為荂,因附高流,諱言本業。然其所作,堅致不俗也。」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羡砂壺圖考?正傳》︰「初名伯敷,後客於吳,陳眉公為改字伯荂。……其壺樣,相傳為項子京墨林定式,呼為“天籟閣壺”。」

陳仲美

明代萬曆、天啟間( 1573-1627)宜興紫砂陶名手。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詳。萬曆間造瓷於江西景德鎮,有“類鬼工”之譽。後至宜興製紫砂陶,將瓷雕藝術和製壺工藝巧妙結合,以重鏤疊刻見長,善配土色,意造諸玩,技藝全面,香盒、狻猊爐、鸚鵡盃、觀音像,諸器皆能,名重一時。明?周高起《陽羡茗壺系?神品》︰「陳仲美,婺源人。初造瓷於景德鎮,以業之者多,不足成其名,棄之而來。好配壺土,意造諸玩,如香盒、花盃、狻猊爐、闢邪鎮紙,重鎪疊刻,細極鬼工。壺象花果,綴以草蟲,或龍戲海濤,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莊嚴慈憫,神采欲生,瓔珞花鬘,不可思議。智兼龍眠道子,心思殫竭,以夭天年。」清?吳梅鼎《陽羡茗壺賦》︰「仲美之雕鎪,巧窮毫發。」

[ 本帖最后由 airly 于 2008-11-26 11:51 编辑 ]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2# 发表于 2008-11-26 11:22 | 只看该作者

清代

 

【聖和】
姓邵,係清乾隆時期的製壺好手,嘗見一持**小壺,蓋內同刻「聖和」陰文楷字,底鈐「大清乾隆年製」。拙著《荊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壺 ,底款:榴山,蓋款:聖和。此壺式度甚佳,惜出土時壺蓋已碎為兩瓣。全器純以打身筒成形,壺身微皺綿密,正所謂「無皺不朱」。底款鐫有「榴山」,蓋款「聖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處尤其精采,刀刀精嚴,卻又筆意延綿,誠為**款識中,難得一見的佳作。若依**壺落款慣例研判:壺底的榴山者,應該是訂燒的文人或顯貴。

【馮彩霞】 
清代道光時( 1821-1850)宜興製壺高手。一說咸豐、光緒年間人,女。生卒不詳。製壺有捏製、銜製之分,捏製之壺,指紋隱現。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彩霞,道光時人,或云姓馮,宜興名匠。南海(今廣州)伍氏,製萬松園壺,延之至粵。書法歐陽詢,所鐫款宇,精謹有致,亦間用草書。所製壺有銜製、捏製之別,捏製壺則指紋腠理隱現,尤為奪目。蓋以方印為織.,有“彩霞監製”四字陽文篆書。」《(江蘇)陶瓷工業誌.特種工藝陶瓷.陶藝名人選錄》﹕「馮彩霞,清咸豐、光緒年間人。繼楊鳳年後又一位傑出的陶藝女名家。善製功夫壺,大如拳頭,小如雞蛋。其書法頗有歐陽詢之韻,所鐫款字,精巧有致。後受聘赴廣東萬松園內聽濤樓製壺,所製“萬松園壺”、“聽濤山館壺”,均是代表作。」


【朱堅】 
清代嘉慶、道光間( 1796-1850)人。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不詳。與沈存周齊名,以精錫製成茗壺,作砂胎錫壺,為其創製。工鑑賞,多巧思,能畫,善墨梅,具蒼古之致,兼長人物花卉。篆、隸、行、楷,均勁逸有風致。尤精鐵筆,竹、石、銅靡不工。著有《壺史》,嘉、道以來名士題詠殆遍。清?蔣茞生《墨林今話續編》︰「朱石梅堅,山陰人,工鑑賞,多巧思。沙胎錫壺,是其創製。著有《壺史》一冊,嘉、道以來,名士題吟殆遍。」民國?談溶《壺雅》續(《國學論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堅)以壺錫名於時,間作砂壺,亦殊精雅。夢園藏其“**笠樣”一壺,用陳曼生銘,而署石梅款,把下有“彭年”二字小印,底有“有味無味齋”印。夢園云︰由徠以茶事名齋者,罕有若是之典雅。」朱堅卒年七十餘。


【思亭】
姓陸,為清初陶人,生卒不見史載。在**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諸家原皆為清季製壺好手,也正因其名聲大,先後為後世陶人藉名,成為宜興**小壺的代名詞,其中君德、思亭更成為特定形制的名稱。


【柏原】
未見史載,嘗見一出土小壺款識為「荊溪邵柏原製」因知其姓邵,觀其傳器風格,應係清初製器好手。所見傳器形制多變,風格敦古樸厚,所刻款文亦多雅緻。署款格式有先鈐橢圓小章「荊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鈐「柏原」篆字陽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壺底正中鈐上「荊溪邵柏原製」六字陽文篆印者;亦有鈐「柏原」篆字長印於詩文右上首者;亦有純以鋼刀陰刻「柏原」兩字楷書者。傳器紫砂、**、段砂皆有所製,尤以**為夥。拙著《荊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壺,底款︰雪松軒玩 柏原,牆款︰修五。柏原製器,常見不拘泥於傳統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驚喜。此器底鐫「雪松軒玩 柏原」,牆款為「修五」,款書閒雅,刀工簡潔流暢,散發著濃冽的文人氣息。

【黃彭年】
 (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壽,貴州貴築(今貴陽)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官江蘇布政使,一說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飭風紀,扶植士類為己任,嘗掌教保定蓮池書院,成就大眾。父輔辰,亦道光進士,官至鳳邠道。子國瑾,官翰林院編修。世傳家學,代有藏書。彭年好繪事,工花卉。嗜茗飲,嘗定製宜興砂壺。蔡寒瓊嘗見“白坭小方壺”一持,底鈐“彭年”二字篆書方印,蓋內鈐“子壽”二字隸書小長方印。彭年纂修《畿輔通誌》,有《陶樓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楊彭年】 
清代嘉慶、道光間( 1796-1850)宜興製壺名手。荊溪(宜興古稱)人,生卒不詳。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製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彭年善於配泥,所製茗壺,渾樸工致。傳大彬手捏遺法,漸少傳人,至彭年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仍具天然之致。嘉慶間陳曼生(名鴻壽)作宰溧陽,與彭年合作製壺。世稱“曼生壺”,為世所珍。並嘗與瞿應紹合作製砂胎錫壺,柄上鐫有“彭年”印記。彭年製壺甚夥,大多是與陳曼生合作所製。汪慶正《上海博物館藏宜興陶器》(刊《宜興陶藝》,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陳曼生畫冊》中,有一幅畫面為砂壺一件及盛開的菊花,題有﹕“楊君彭年製茗壺,得龔、時遺法,而余又愛壺,並亦有製壺之癖,終未能如此壺之精妙者,圖之以俟同好之賞。西湖漁者陳鴻壽、曼龔父(章)”……這幅畫有二點特別重要:其一,是陳曼生對楊彭年的直接評價;其二,是畫出了曼生所謂最得意的砂壺式樣。」


【謙六 】

謙六,書冊查無此人,但其製潘壺頗佳。曾見一器,其款識為陰文楷書「謙六」無邊印,製器胎身光潔土釉甚佳,胎身摻粗黃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順手。

【潘仕成】

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餽贈。潘氏訂製的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稱為「潘壺」,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見楷書無印邊者,或以鐵刃陰刻者,亦有將陶人名印鈐於蓋內者。
潘壺的形制發展至今,大體可分為三種,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高潘」。
潘壺一般為閩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據當地鄉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為榮,在女兒出嫁時必以一潘壺為嫁妝,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榮華富貴。所以多要求為宜興潘壺,絕少用土產的汕頭壺。通常這種隨嫁的潘壺並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妝台裝髮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為陪葬物,以示對娘家養育的感念之意。


陳曼生

( 1768-1822)當清代乾隆、嘉慶之世。字子恭,名鴻壽,號曼生、曼公、恭壽、曼壽、曼龔、老曼、曼道人、翼盦,別號種榆老人、種榆仙吏、種榆道人、種榆仙客、西湖漁者、西湖漁隱、胥谿漁隱、夾谷亭長等。所用齋軒名有種榆仙館、種石軒、曼陀羅室、阿曼陀室、石經樓、桑連理館、連理雙桂樹樓等。陳士璠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慶六年(1801)拔貢,官至淮安同知。詩、文、書、畫皆以資勝。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具法度,隸古八分書,尤簡古超逸。篆刻追蹤秦漢,為西泠八家之一,浙中人悉宗之。他主張︰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曼生作溧陽縣宰時,公餘辨別砂質,創製砂壺新樣,相傳設計壺樣十八式,由紫砂名工楊彭年和邵二泉等製壺,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等題銘書刻。凡此,都署雙款,除曼生款外,並有頻迦等印款。世稱“曼生壺”。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藝術相結合,經曼生倡導,逐漸開拓,形成一代風氣,沿習迄今,影響深遠。曼生書法、印章、詞藻鐫刻款式,均書卷氣醇厚。曼生壺造型有“石銚”、“橫雲”、“井欄”、“合歡”、“卻月”、“方山”、“半瓦”、“瓜形”、“覆斗”等式。曼生壺底部,常鈐“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印記,壺把下鈐“彭年”等小章。《竹刻勝語》︰「余曾見許小巖觀察有一煙筒,以竹為之,半刻梅花,及陳曼生所畫。其下半刻銘款云︰“曼生自銘並刻”。」則鴻壽又工刻竹。著有《種榆仙館印譜》和《桑連理館詩集》等。卒年五十五。

邵大亨

清代嘉慶、道光間( 1796-1850)宜興壺藝名手。江蘇宜興上岸(上袁)里人,生卒不詳。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剛烈,情趣閑逸,藝技超群,作品渾厚、精到、大度,為宜興砂藝一代巨匠。大亨壯年便死於亂世,傳世作品無幾,在清代時,大亨製壺,已被嗜茶者視為珍寶,“一壺千金,幾不可得。”清.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邵大亨,約生於乾隆晚期,歿於道光末年。……他一改清代宮廷化繁縟靡弱之態,重新強化了砂藝質樸典雅的大度氣質;既講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出技巧的深到,成為陳鳴遠之後的一代宗匠。筆者(顧景舟)自習藝開始,以之為畢生孜孜於斯道技藝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諦,遂得以奠定基礎。……他在創作上注意把握靈感,正如高熙所說:“或游覽竟日,或靜臥逾時,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則終日無所作,或強為之,不能也。”」大亨品格高貴,秉性剛烈。清.光緒《宜興荊溪縣新誌》:「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壺),購選泥色招入署,啗以重利,留之經旬,大亨故作劣者以應,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現了大亨堅貞不屈的可貴性格。


陳鳴遠

號鶴峰,又號壺隱。清康熙、雍正年間入,他能自製自鐫,雕鏤兼長,製品多出新樣,銘刻書法講究古雅流利,具有晉、唐風格。他的作品,茶具、文玩無不精妙,名孚中外。除茗壺之外,文玩雅賞,更是有名。硯屏、梅根筆架、蓮心水盂,以及瓜果小品,均善長其技,如南瓜壺:此壺設計,取材於自然,壺身為南瓜型;瓜蒂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捲成壺嘴﹔葉脈藤紋,均刻畫得逼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陽羨名陶錄》上說他:「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他與文人交往較多,與海寧人楊忠訥友誼最深,他為楊氏專製素砂器一批,據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官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這是對他作品的高度評價,他的作品國內外均有收藏。

惠逸公

乾隆時人。逸公製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俱備,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伯仲,故世稱「二惠」,然贗品之多亦幾與孟臣等量。其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孟臣製品渾樸精巧俱備,逸公則長於工巧,而渾樸不逮,故稍遜耳。疑逸公或為孟臣後輩,親承手法,故能相類若是。逸公書法無實體,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均備,刻鐫或飛舞或沉著,非乾嘉後輩所逮也。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3# 发表于 2008-11-26 11:23 | 只看该作者 黃玉麟

精工巧製若天成  壺家妙手黃玉麟藝傳
文/宜興 鮑建南

   黃玉麟(1842-1914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宜興蜀山人,為清末著名製壺藝人。從師邵湘甫,三年即青出於藍,善製《掇球》、《供春》、《魚化龍》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製假山,得畫家皴法,層巒疊嶂,妙若天成。因受吳大澂和顧榮林之聘,玉麟得以觀彝鼎及古器,藝日進,名益高。晚年每製一壺必精心構撰,積日月而後成。筆者就所訪、所知,淺析玉麟壺藝風格及成藝過程,如有疏漏,僅請方家指正。

魚化龍迷 迷魚化龍

   黃玉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出生於江蘇丹陽縣城,原名玉林,因避戰亂,於六歲時遷居宜興蜀山,七歲喪父,由母親邵氏撫養成人。玉林長至十三歲(1856年),生活所逼,母邵氏托遠親製壺藝人邵湘甫收玉林為徒,走上從藝道路。邵湘甫,蜀山紫砂藝人,以製粗貨(一般日用壺、盆、罐)為業,壺藝並不十分出色。而邵湘甫對門人家,卻是蜀山細貨好手汪升義家。汪升義的祖父,人稱汪胖子,是個製壺藝人,以花貨竹器聞名於世,並與上袁村邵家交好,得一邵氏祖傳《魚化龍》壺吃茶,玉林為壺所吸引,總是偷眼看《魚化龍》,盯住不放,並在閑時串至汪家,聽汪胖子談山海經。玉林聰明也機靈,很得汪胖子歡喜。邵湘甫倒不阻止。

   玉林跟邵湘甫所學茶壺款式,主要是《仿古》、《掇球》之類,師徒每日要趕二十把才能休息,壺並不講究。至半年過去,玉林就開始脫手做活,幹完活還要上窯燒成,很是辛苦。但玉林心心念念想著《魚化龍》壺。有一段時間,玉林竟然在師傅邵湘甫睡覺後,偷偷摸摸來到工場泥凳頭,點盞油燈,憑著記憶,捏塑《魚化龍》茶壺,卻總不能成功。捏捏毀毀,也不知學做了多少時日。

   年底空閒,稍有時日,玉林每每藉口上汪胖子家,有時玩玩,有時看看,有時汪胖子戲謔他︰「你這小鬼,一天到晚打我魚化龍的主意,莫非想要偷壺?」玉林大膽坦誠,說出自己想學《魚化龍》茶壺,汪胖子一巴掌,打得玉林眼冒金星,還罵他想得輕巧,憑我汪胖子幾十年功力,還做不到這等功夫的《魚化龍》!巴掌打過,汪胖子卻又大發慈悲,教他說︰壺不是看出來的,要尺寸,要仿樣,要專門工具,並叫玉林空閒時跟他學畫圖樣。

   玉林討得汪胖子歡心,有空閒就畫畫圖樣,主要是照汪胖子的《魚化龍》茶壺畫。至學藝第三年,玉林瞞著師傅邵湘甫,在工房裡偷偷做起一把《魚化龍》茶壺。滿師之日,玉林將做成的《魚化龍》壺作為禮物獻給邵湘甫,一時贏得「青出於藍」的聲譽,玉林也贏得一個雅號,時人稱他為︰「魚化龍迷」。

卅年磨礪 終成名家

   玉林滿師後,因已能做紫砂細貨生活(花貨類塑器),聲譽反倒超過師傅邵湘甫。但由於多年戰亂,窯場不景氣,玉林和母親邵氏生活很艱苦,往往是有了上頓沒下頓。而且往往不能隨自己心願做茶壺,而是隨需要為糊口,一會兒做壺,一會兒做瓶,一會兒做罐。但玉林一有閒時,總要做自己喜愛的《魚化龍》茶壺。

   二十歲之後,玉林改名玉麐,並開始在茶壺上使用「玉麐」印章。至成家立業,雖一貧如洗,但他在紫砂陶藝上的追求和探索並沒有停止。

   進入中年,玉麐技藝趨向老練。一個偶然機會,有個窯戶叫他配只《魚化龍》茶壺的壺蓋。他一見這把《魚化龍》茶壺的壺伸,眼睛一亮,就是初學藝時汪胖子使用過的那種邵氏祖傳《魚化龍》壺。《魚化龍》壺做得實在神妙,壺成圓球狀,通身以規則的海水波浪紋組成,紋浪活潑,富有動感。後浪中一面龍頭探出,張口睜目,似玩珠狀。另一面鯉魚躍出,頭尾相翹,相映成趣。玉麐見是心愛之物,便根據這把《魚化龍》的造型特點,設計出幾種《魚化龍》壺蓋款式,一邊配蓋,一邊觀察,一邊用心思。在配蓋的過程中,他細細仿樣,並經常在睡夢中突然驚醒,似乎到達如癡如狂的地步。

   玉麐配蓋成功,窯戶甚為滿意。當時蜀山已經開始興起仿古之風,窯戶向玉麐繼續訂製《魚化龍》壺。他不滿足仿別人的樣,就自己打出了新樣。壺更圓純玉潔,整體豐滿,壺身的海浪在規則中行雲流水,龍頭更威武尊嚴,龍身扭曲變化,張口睜目中吞玩寶珠,敞開的兩根龍鬚亦格外引人注目。 鯉魚圖案隨著龍的神氣而更顯精神,強化了「鯉魚跳龍門」主題。龍騰魚躍,十分生動。壺蓋亦如壺身統一格調,連體海浪自然相融,壺鈕是一立體龍頭,伸縮自如。浪花翻捲胥出成流,龍尾延伸自然為把。玉麐新樣《魚化龍》一出,窯場轟動。因《魚化龍》圓潤似玉,故有人讚譽玉麐為「玉麒麟出世」,以「玉麒麟」直呼其名。於是,玉麐遂改名為「玉麟」。

   黃玉麟一舉成名,《魚化龍》亦不斷翻新,其龍,魚圖案雕飾為玉麟一絕,成為傳統經典作品之一。觀其宜興紫砂工藝廠的黃玉麟傳世佳作《鈕魚化龍》壺,為這一時期的佳品之一。

   《鈕魚化龍》,高10.1公分,口徑7.5公分,材質紫紅,泥質潤膩,底款為「黃玉麟」印款。整體呈圓渾狀,壺身雲紋、海浪紋順暢柔和,交替輝映,簡潔明快。龍的形象威武粗獷,神態逼真。魚的形象自然生動,吉利福康。壺流、鈕自然過渡,精工巧製,瑩潔圓湛,妙若天成。雄威而不失俊美,俏麗而不為人工做作,大雅丰姿,古色古韻,是黃玉麟精湛技藝的充分體現,也是黃玉麟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壺家妙手 海內譽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黃玉麟受聘於大收藏家吳大澂府上為其仿古創新,精品迭出。吳大澂歷任廣東、湖南巡撫,喜收藏、愛古董,常請紫砂名手至府中作壺,壺底鈐「○齋」陽文篆書款。

   黃玉麟至吳大澂府上,先模仿吳府收藏的鐘鼎及古陶器。其後,又為吳大澂所藏的失蓋供春《樹癭壺》配蓋。因黃玉麟將《樹癭壺》誤以為《木瓜壺》,故配的壺蓋款式為「木瓜」式樣。後為民國收藏家黃賓虹所識,並請裴石民重為其配蓋,留下一段佳話。

   吳大澂收藏的失蓋供春《樹癭壺》從何而得,據《陽羨砂壺圖考》載述︰「舊存沈樹鏞(韻初)家,繼歸吳大澂,後歸費念慈……」吳大澂是從沈樹鏞收藏處轉而得來。黃玉麟為吳大澂所收藏的失蓋供春《樹癭壺》配蓋,並仿製成功,所仿的供春《樹癭壺》均於壺蓋內鈐「玉麟」小方章陽文篆書印款。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人把歷史上傳世的供春《樹癭壺》跟黃玉麟仿製並鈐「玉麟」款的供春《樹癭壺》混為一談,並武斷地說供春《樹癭壺》式「實為黃、吳兩人合作構思創製出來的。」以此否認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配蓋傳器供春《樹癭壺》,是毫無根據的,也是有失公允的。

   黃玉麟仿製成功的供春《樹癭壺》現藏宜興紫砂工藝廠。壺高11.5公分,口徑6公分,材質段砂。全身作老樹癭狀,凹凸不平,把類樹根,古樸凝重,圓純端莊,為仿歷史供春作品的佼佼者之一。

   黃玉麟在吳府受到厚遇,有條件、有時間,在壺藝上追求與探索,因而除了製作技藝上十分講究,對材質配置亦十分講究起來。黃玉麟自行配置成功的鋪砂「雪花泥」,為泥中珍品。
   《雪花提樑》現藏宜興紫砂工藝廠陳列室,《雪花提樑》用純手工拍打成型,壺蓋鈐篆書小方印「玉麟」,壺底鈐篆書方章「○齋」。材質為紫紅泥鋪砂。顆粒勻而稠,大小適宜,疏密有致,無漏砂、夾砂、缺砂之嫌。砂面光潔,周邊清爽,無明末清初鋪砂凹凸不平感或漿面覆蓋感。雪花如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壺飛舞,煞為壯麗,為鋪砂工藝中罕見之極品。壺體渾厚樸實,口蓋緊密,製工嚴謹,提樑虛實恰到好處,適宜把玩。《雪花斗方》純手工鑲片嵌成,端莊工整,同一材質,同一效果,同一印款,為壺界所推崇。顯示了黃玉麟的藝術功力和高超技藝。

   三年後,黃玉麟載譽歸鄉,吳大澂派人送來吳氏親自訂製,親自書寫的紅木橫匾一塊,尚書「壺家妙手」四字,用陽文篆書描金,後有「麐齋」「吳大澂」之署款,高高掛於黃玉麟家正門中堂,為宜興紫砂爭來榮譽,為宜興蜀山陶鄉人民爭來榮譽,至今傳為美談。

精工巧製 妙創假山

   黃玉麟自吳府仿製古銅鼎和古陶器以後,技藝日進,名聲譽高,也由於吳大澂親送「壺家妙手」匾額,黃玉麟更是錦上添花。進入盛年,黃玉麟技藝愈深,造詣愈深,每製一壺,必反復斟酌推敲,精心構撰。所製《掇球》、《魚化龍》,泥色瑩潔,外觀純雅,格度渾厚,脫盡清代纖巧之氣,很受鑑賞家珍愛。

   黃玉麟身材高大,性格落拓不羈,無子女,僅妻子相伴,居住在蜀山橋北堍小瓦房的水龍宮內。他為人正直,以藝立品,其壺每把售二兩銀子,須到窮乏之時,他再製作。否則,雖出價數十兩,仍不能得到他所製之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黃玉麟所創製《弧菱壺》為其代表作之一。《弧菱壺》壺高8.9公分,口徑5.8公分,底款「黃玉麟作」,蓋款「玉麟」。泥色似沉香而略帶青色,壺形底方肩渾,下寬上收,穩重而雅致。至頸項與口沿交接處再度渾方。三角橋樑頂,簡潔大方。四方足托空壺體,呈虛空感,流二彎順胥,把耳孔與壺身協調一致。線面流暢,菱角清晰而圓渾,適宜把玩。內外處理乾淨利索,精工細作,嚴謹而不失古韻。壺一面銘︰「誦《秋水篇》,試中冷泉,青山白雲吾周旋。」旁銘方印篆文「吳昌石(吳昌碩)」,壺另一面銘「庚子九秋,昌碩為詠台八兄銘,寶齋持贈,○雲刻。」北京故宮博物館藏黃玉麟同樣款識《弧菱壺》一把,只是銘文印款略有變化,茶壺造型嘴口線略有變化。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玉麟不幸中風,病癒後雙手顫抖不止,不能再製茶壺,為度生計,黃玉麟以製作紫砂《假山盆景》度生。他巧妙利用假山大而空的特點,以雕鏤為工藝技法,或寶塔形,或千仞形,或險峰形,或懸崖形,或用二片山崖組成「一線天」,或摳空斷塊,層層疊疊;或高聳挺立,奇峰疊嶂。由於黃玉麟的雙手顫抖不止,黃玉麟便巧妙構思,利用雙手顫抖時的自然動作,或褶皺,或構造,或侵蝕,反而起到一種奇妙的效果,為常人所不能為,使有意追求者反而存在人造痕跡,有生硬感和臆造感。時人稱道黃玉麟的創作能力,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是對中風後患「雙手顫抖病」的黃玉麟比較恰當的評價和創製《假山盆景》紫砂陶藝的肯定。

   至民國三年(1914年),黃玉麟病逝於宜興蜀山「豫豐陶器廠」廠房中,享年七十一歲。黃玉麟一生對紫砂陶藝孜孜追求,不倦探索,仿古創新,精工細作,妙若天成。黃玉麟在患病後不能製壺的情況下,創製《盆景假山》紫砂陶藝,是對紫砂業界品種發展的一種貢獻。除了對黃玉麟的歷史地位及精湛技藝應予肯定外,還應該在人品藝品上寫上一頁,讓後人發揚這種精神,繼承傳統,使之代代相傳。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4# 发表于 2008-11-26 11:24 | 只看该作者 楊鳳年

楊鳳年與風捲葵的故事
文/宜興 壺公


   《風捲葵》,相傳為清嘉慶年間著名女藝人楊鳳年所創製,傳世品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造型以仿真象生類風捲錦葵為形。圖案規則生動,曲線順和流暢,形態自然逼真,整體端莊大度,風格古樸雅致。流捲葵葉,鈕飾葵幹,把以葵莖枝葉扭曲延伸,與壺身、壺蓋所飾筋、紋、葉、莖協調和諧,器形手工藝砂味十足,韻味濃厚,為當今壺界所公認的傳統經典之作。

《風捲葵》的傳說

   清朝嘉慶年間,宜興蜀山有個名叫楊鳳年的小姑娘,非常喜歡種花。她家後院裡,種的花卉有上百種,一年四季花開不絕,其中有棵錦葵,開的花會金燦燦、黃澄澄,很是好看。

   楊鳳年有個哥哥叫楊彭年,做紫砂壺簡煉大方,渾樸雅致,精巧玲瓏,而且他善於配泥,做出的茶壺色澤古樸,顯粒均勻,古色古香。

   這兄妹二人雖然情同手足,可是「藝不傳女」是個老規矩,楊彭年從來不肯把技術教給妹妹。楊鳳年以為哥哥是為了自己好,不叫自己將來做泥巴生活,吃泥巴飯,受泥巴苦,所以也不怎麼在意。

   幾年過去了。有一次,楊鳳年想到作業坊拿把噴壺去後院澆花,剛跨進門,就被哥哥轟了出來。楊鳳年氣憤地說︰「我又不是外人,為何連門都不能進?」楊彭年斥責道︰「女人就是不能進作業坊,這是規矩,從今後不准妳再跨進來!」楊鳳年受了這樣的訓斥,傷心地哭了。哭了一陣,心想︰「女人也是人,我偏不信女人學不會做茶壺,你不把技藝教給我,我偏要自己學本領!」

   主意一定,楊鳳年就拿些泥料到花園中,整天捏來捏去學做茶壺。一年、兩年、三年,從打泥片學起,慢慢地會做大路貨了。只是老照著現成的式樣做,總覺得自己沒有真本事。她想︰我非要做一把別人沒有做過的新式樣出來!可是究竟做什麼式樣的茶壺呢?她想啊想啊,想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人也瘦了。

   那年秋天,颳了幾天幾夜大風,把花園中的花草吹得倒的倒,斷的斷,散瓣的散瓣。楊鳳年獨自坐在花園中只顧想自己的心事,天涼了也不曉得添衣服,花倒了也不曉得扶持,就那麼痴呆呆地坐在那裡。

   這個辰光的楊鳳年,頭腦理想到什麼樣品茶壺,眼面前就出現什麼樣的茶壺︰松段、梅樁、佛手、蓮花……可是每一種念頭都被她推翻,因為不是被別人做過了,就是做出來自己不滿意。楊鳳年想著想著,忽然看到面前的一枝花幹上頂著一把茶壺。心裡不覺奇怪︰這茶壺式樣倒沒見過,怎會長在花幹上?她把眼睛睜大,定神一看︰啊!這不是一朵錦葵花嗎?只見錦葵花在狂風中不停地搖動,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被吹得捲攏來,再捲攏來,但始終不散。再看看四周被摧殘的花草,楊鳳年不禁讚嘆道︰「風狂煉精神,好一朵錦葵花!」她心裡霍地一亮,隨即決定按狂風中錦葵的形象做一把茶壺。

   她站在那裡,圍著錦葵花左看右看,看了整整三天三夜,看到睜眼,閉眼不見別的,只見一朵錦葵花的時候,就開始做茶壺。一連做了七七四十九天,茶壺終於做成了。她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風捲葵」。

   楊鳳年做好茶壺,生怕哥哥作梗不讓燒,就暗地裡託人裝到窯裡。等到開窯出貨,沒有哪一個行家不說這把茶壺手工精細,心裁獨出的。消息傳到楊彭年耳朵裡,楊彭年哪裡肯相信?等到茶壺送上門來,楊彭年捧起茶壺一看,吃了一驚︰「啊!我妹妹做的?好手藝!好手藝!」

   因為妹妹這把壺的好,楊彭年對楊鳳年再也不保密了,兄妹兩人在一起做起茶壺來。從此,楊鳳年勤學苦練,練好功夫,配合哥哥做壺,成了紫砂陶歷史上首位著名的女藝人。

《風捲葵》當是楊鳳年創制

   《風捲葵》的傳說,在宜興地區流傳甚廣,筆者曾在七○年代採訪中多次聽人講述。上述傳說主要係陶業界前輩徐祖純、吳慶童老人在七○年代後期所講述,並由筆者整理成文。在傳說中,有經歷、有過程,對照傳說與史實,筆者淺析如下︰

一、 傳說與史實相同點:
1. 歷史時代背景相同。傳說中謂︰「楊氏為清嘉慶年間人。」根據《宜興縣志》、《丁蜀縣志》、《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記述與傳說相一致。如《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載︰「楊鳳年,字玉禽,亦稱楊氏,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人……」

   2.家庭背景相同。傳說中謂︰「楊氏是製壺名家楊彭年的妹妹。」根據《宜興縣志》、《丁蜀縣志》、《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記述與傳說相一致。如《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載︰「楊鳳年……係楊彭年之妹,為紫砂工藝史上最早的女名家。」

2. 傳說與傳世品相符合。傳說中謂︰「《風捲葵》為楊氏所首創,並述其創制過程。傳世品楊氏《風捲葵》,原為宜興丁蜀工商界人士、前輩華蔭堂所收藏,於七○年代後期贈與宜興陶瓷陳列館。該品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古陶館中。

   4.傳說與歷史評價、記述,與傳世品風格特點相一致。如《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中評介楊氏「其製品構思豐富,浮雕精美,成就可與楊彭年媲美……名作風捲葵壺似錦花瓣點綴全壺,花姿捲翻,形態逼真。」

   5.傳說中「兄妹二人一起做茶壺」的記述與史實相一致。在許多史籍中都有「楊彭年、楊鳳年為陳曼生訂壺製壺」的記載。

二、 傳說與史實不同點:

1. 傳說楊氏製壺為自學,是瞞著楊彭年自己製壺成功的。這一點恐怕不是歷史史實,更像是民間傳說流傳中加工成的文學色彩。楊氏承襲祖傳,這在其壺藝技法的講究中可以領略。清嘉慶期間,製壺技藝十分講究,傳統成型及傳授技藝亦比較講究。拜師學藝這一套禮儀更為講究,楊氏「自學成才」在歷史的背景中是不大可取的,亦僅是文學色彩中的加工而已,與史實中的事實是不相一致的。

2. 傳說楊氏《風捲葵》是楊氏第一次創制出來的新作品,這無疑是撰寫出來的。紫砂茗壺的創制,應該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天長日久的經驗積累中,在技藝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才能加以創新。從傳世品《風捲葵》中可以看到楊氏高超的技藝,看到這種繁而不雜的佈局,規而有序的安排,端莊大度,圓潤古樸,是功底和技藝已經純熟昇華的表示。這也應該說是藝不離手,千錘百鍊的結果。因之,楊氏「首創新壺」無拜師學藝之說與紫砂製作技藝的工藝技法運作規律不相符合,也可以說這與史實中的製壺實際情況,運作規律是不相一致的。

   3.傳說楊氏《風捲葵》在創制過程中面對「風捲錦葵」,瞞著哥哥楊彭年,偷偷用泥捏製而成,這也是脫離實際的。紫砂陶藝是特殊的工藝陶,除了需要獨特的材質,需要獨特的成型技法,還需要精製許多不同的特製工具才能完成其創製。沒有配套的工具,要製作出如此精湛的名壺是不可能的。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也與史實中的事實是不相一致的。

   4.傳說中謂「藝不傳女」,「女人不能學製茶壺」。在這一點上,亦是與史實中的事實有距離,因為宜興名曰「陶都」,宜興窯場以生產日用陶器為主,而日用陶器在明清時代以家庭作坊式進行手工業操作,「婦隨夫唱」、「妻幫夫製」、「妹替兄長做小手」,「子女為父母操雜務」是常有之事,平常的操作,凡是女人能做的,凡是女人能幫得上忙的,窯場上從沒有「男女之分」、「男女之別」。紫砂陶是從日用陶中脫胎、分化、演變、發展,自成體系的。紫砂應該說從一開始就有女人參與,沒有像其它特種工藝中有「藝不傳女」的習俗和現象存在。因之,在這一點上,傳說與史實亦不相符合。

傳說與史實的關係

三、 通過傳說與史實關係中相同點、不同點的淺析,可以得出結論如下︰
楊鳳年為清嘉慶至道光年間製壺名藝人,亦是歷史上首位技藝出眾的女藝人之一。她所創製的《風捲葵》等歷史名作,是在承襲祖傳,亦在兄長楊彭年的傳、幫、帶下,通過繼承傳統,基本功訓練,技藝不斷提高的境況下,不斷探索、追求,才創製成功的。亦是在不同愛好、興趣廣泛的藝術感染薰陶中,從女性特有的審美觀中,不斷創新,不斷提高,才形成自己與兄長楊彭年不同的藝術風格的。也可以這樣認為《風捲葵》是在楊彭年創作旺盛期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之後,經過她巧妙構思、精心設計、精工細作,才取得的成果。(註︰清乾隆、嘉慶年間許龍文、許昇候所製《風捲葵》因定式不同,傳世品難以考證,故另行探討。)

四、 值得商榷的問題:

據顧景舟主編、徐秀棠、李昌鴻副主編的《宜興紫砂珍賞》一書介紹《風捲葵》其品時說︰「世傳楊氏為楊彭年胞妹,擅製花貨,製壺之技優於其兄,此件風捲葵仿大亨所創造型……。」其言詞定論,筆者以為還有許多商榷之處。

1. 據《宜興縣志》、《丁蜀縣志》、《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載︰楊鳳年為「清嘉慶製壺名工」,「清嘉道年人」,邵大亨為「清道光年人,且年少成名。」可見楊鳳年年齡大於邵大亨,技藝生涯早於邵大亨。楊鳳年的風格與紫砂花貨相一致,所創製的《風捲葵》極有可能早於邵大亨。且楊氏傳世品留存於世,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而邵大亨其《風捲葵》雖見於史冊,卻沒有傳世品可查考。再者,邵大亨以紫砂光貨著稱,紫砂花貨如何,史無記載,亦無傳器。因此不能斷言下定論說︰「楊氏《風捲葵》仿大亨所創造型。」

   2.楊鳳年「製壺之技優於其兄」,實乃《宜興紫砂珍賞》作者的一家之言。楊鳳年兄楊彭年技藝之精湛,史有公論。楊彭年以紫砂光貨取長,楊鳳年以紫砂花貨取長,二人風格不一,難分高下,不可妄加評介。其品位高低,壺技高低,很難用統一標準所衡量,只能說各見所長,各持風格特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楊彭年以《彭年壺》聞名於世,對紫砂材質的配置、運用、沿進、發展,對紫砂造型的形制研究、設計、創新、開發,對紫砂工具的改革、改制、講究、運用,與文人合作所開創的鐫銘、刻畫、字畫一體,文化底韻的風格特點,在清嘉慶年間都為首屈一指。且對壺界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其歷史上的地位、貢獻、成就,對紫砂歷史的發展,有其巨大的推動作用。因之,處於同時代的楊鳳年與楊彭年相比較,還是有差距的。楊氏「製壺之技優於其兄……」之言詞偏頗。筆者以為︰對其歷史人物,名人名作的鑑賞和評介,應該慎重再慎重,謹慎再謹慎,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全方位評介。這一問題的提出,有待壺界同仁探討指正。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5# 发表于 2008-11-26 11:24 | 只看该作者 吳大澂

吳大澂事略
文/宜興 吳光榮

   在晚清的紫砂壺史中,吳大澂聘黃玉麟及其他人,為其做壺,史料中常提起,較為可信。但像《陽羨砂壺考》云︰「碧山壺館藏愙齋紫砂大壺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灣巡撫……。」今人仍引用︰「此壺製於甲午(1894)年,正當吳大澂任台灣巡撫,師敗於日本之年,或如張虹謂,「紀之以寄概」。(見《宜興紫砂珍賞》顧景舟主編,頁149,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麼大了。

   關於吳大澂事蹟,國內有多種書籍刊載,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先生著有《吳愙齋先生年譜》一書,惜至今未能讀到。至於吳大澂有沒有做過台灣巡撫,我所見到的一些資料,均未提到。

至於吳大澂何時參與紫砂壺事,聘黃玉麟及其他人為其做壺,可從現存的紫砂壺傳器中帶有確切紀年款的茗壺中尋找答案。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載淳諱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白雲山樵、白雲病叟、頌軒、鄭龕、二田居士,晚號愙齋,室名二十八將軍印齋、二舊居、十二金符齋、十六金符齋、十圭山房、十將軍印齋、十銅鼓齋、八虎符齋、三百古愙齋、千愙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室(堂)、雙領居、雙罌軒、玉佛龕、玉琯山房、龍節虎符館(又稱龍節虎符之館,刻有印章)、白雲山館、漢石經室、百二長生館、百宋陶齋、師籀堂、兩壺盦、兩秦鼎室、寶六瑞齋、寶秦權齋、梅竹雙清館、瑞芝堂、辟雍明堂鏡室、瑤琴仙館、鏡室、簠齋、攀古樓。同治初客瀘,入萍花社書畫會。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加古籀文,益精工。為著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學家。(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俞劍華編,頁276,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陳玉堂編著,頁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馬文熙、張歸璧等編著,頁1195,中華書局,1996。)

《清史稿》中有傳︰同治元年秋,彗星見西北,詔求直言。大澂方為諸生,入都應京兆試。上書言︰「致治之本,在興儉舉廉,不言理財而財自裕。若專務掊克,罔恤民艱,其國必敝。」後六年成進士,授編修。穆宗大婚典禮隆縟,疏請裁減繁費,直聲震朝右。出為陜甘學政,奏以倉頡列祀典,允之。又薦諸生賀瑞麟、楊樹椿篤志正學,給瑞麟國子監學正銜,樹椿翰林院待詔銜,士風為之一變。時詔修頤和園,大澂復言時事艱難,請停止工作,疏入,留中。
光緒三年,山陜大饑,奉命襄辦賑務。躬履災區查勘,全活甚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交章論薦,四年,授河北道,時比歲薦饑,貧民減價鬻田,十不得一。巡撫涂宗贏飭荒歲賤價之田准取贖,然往往為勢家所持,以故失業者眾。惟大澂能判決如巡撫恉。

六年,詔給三品卿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西北邊防。大澂周歷要隘,始知琿春黑頂子地久為俄人侵占。因請頒舊界圖,將定期與俄官抗議,未得旨。時有韓效忠者,登州人,傭於復州侯氏。負博進,遁往吉林夾皮溝。地產金,在寧古塔、三姓東、萬山環繞、廣袤七八百里。流冗嘯聚其中,亡慮四五萬,咸受效忠約束。效忠嚴而不擾,眾服其公允,屢抗大軍不出。大澂單騎抵其巢,留宿三日,勸效忠出,效忠猶豫,意難之。大澂曰︰「我不疑若,若乃疑我耶?」對曰︰「非敢疑公。某負罪久,萬一主兵者執前事為罪。某死不恨,辜公意奈何?」大澂挺以自任,遂與效忠出,奏給五品頂戴,子七品,孫登舉有平寇功,授參將。七年,授太僕寺卿。法越事起,會辦北洋軍務,駐防樂亭、昌黎。

十年,遷左副都御史。俄,命使朝鮮,定其內亂,鹽運使續昌副之。至則日本使臣井上馨避不肯見,而挾朝鮮左議政金宏集於議政院,索償兵費三十萬。大澂謂續昌曰︰「是蔑我也!」立率兵至議政院,排闥入,責數宏集︰「柄國敗壞國事。今定約稍不慎,便滋異日紛,非所以靖國也。宏集唯唯,井上馨亦氣懾,減索兵費十一萬而去。

十一年,詔赴吉林,會同副都統伊克唐阿與俄使勘侵界,即所侵琿春黑頂子地也。遂援咸豐十一年舊界圖立碑五座,建銅柱,自篆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於是侵界復歸中國,而船之出入圖們江者亦卒以通航無阻。

十二年,擢廣東巡撫。葡萄牙侵界至澳門香山。總署與立約通商,畫澳門歸葡轄。大澂持不可,條上駁議,不報。

十四年,鄭州河再決,上震怒,褫河督李鶴年職,以大澂代之。

是年冬,河工合龍,大澂力居多。大澂盛負時譽,會海軍議起,以醇親王奕愙為總理。大澂素與王善,治河功成,實授河道總督,加頭品頂戴。大澂遂疏請尊崇醇親王稱號禮節。疏入,孝欽顯皇后震怒,出醇親王元年所上預杜妄論疏頒示天下。大澂幾得嚴譴,以母喪歸,乃已。
十八年,授湖南巡撫。朝鮮東學黨之亂也,日本與中國開釁,朝議皆主戰。大澂因自請率湘軍赴前敵,優詔允之。

二十一年,出關會諸軍規復海城,而日本由間道取牛莊。魏光燾往禦,戰不利。李光久馳救之,亦敗,僅以數騎免。大澂憤湘軍盡覆,拔劍欲自裁,王同愈在側,格阻之。同愈,以編修參大澂軍事也。光燾請申軍法,大澂嘆曰︰「余實不能軍,當自請嚴議。」退入關,奉革職留任之旨。乃還湖南,尋命開缺。

二十四年,復降旨革職,永不敘用。(以上錄自《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吳大澂傳,頁12551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1977)

   以上述及《清史稿》表?卷二百四中查得︰光緒十二年底,吳大澂擢升為廣東巡撫至光緒十四年七月。光緒十八年七月,授吳大澂為湖南巡撫,至光緒二十年七月。

   據《台灣通史》連橫著,商務印書館,1996,頁109,清代職官表,福建台灣巡撫一員,光緒十一年奏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暫駐台北。十三年照甘肅、新疆例,改為福建台灣巡撫。

又據《清史稿》表?卷二百四︰光緒十一年九月,劉銘傳任台灣巡撫至光緒十七年三月,光緒十七年四月至光緒二十年九月,邵友濂任台灣巡撫。後由唐景崧任台灣巡撫至光緒二十一年,台灣為日本侵略者佔領為止。

光緒十一年之前,清政府未在台灣設巡撫。

從上述史料中得知,吳大澂並沒有擔任過台灣巡撫。

吳大澂除做官外,精鑑賞,喜收藏。善畫山水花卉,用筆秀逸,饒有雅韻,得力於金石書法。書法精於篆書。平時書札往往示以篆書為之。行書則師曾國藩。還兼善刻印,風格古樸。傳世作品有同治八年作《梅花圖》現藏故宮博物院。1915年神州國光社出版《吳清卿臨黃小松訪碑圖冊》。(見《中國美術辭典》沈柔堅主編,頁112,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從現存有吳大澂,號愙齋款及有確切紀年款的紫砂壺為光緒十九年的「平蓋扁鼓壺」蓋印︰「支泉」,壺身銘︰「湘江水,洞庭春,松火新煎瑟瑟塵,癸巳仲冬 東溪仿古」。現藏南京博物院。

「詩畫仿鼓壺」蓋印︰「支泉」底印︰「愙齋」,壺身銘︰「淵其中,駿其瑟,是茶仙,有琴德。甲午東溪生書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其後,尚有訂製黃玉麟製的一些紫砂茗壺,均有「愙齋」號款,但紹山落有紀年款。
光緒二十四年,遭革職,永不敘用的吳大澂,主講龍門書院。

罷官後,貧甚,靠售書畫、古銅器自給。
光緒二十八年(1902),卒,年六十八。

附︰吳大澂著述
《說文古籀補》十四卷,又補遺及附錄各一卷,光緒七年(1881)精刊本,1913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此書收錄殷周器97件,秦器3件,漢以後器36件,共計136件。其中自藏71件。光緒十一年(1885)吳縣吳氏刊本。
《古玉圖考》四卷,記錄自周秦至漢唐的玉器一百九十一件,圭、璋、瑗、璧、符、璽、佩、玦之屬具備。光緒十五年(1889)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二冊。
《吉林勘界記》一卷,小方壺齋與地叢鈔第一帙。(清)王錫祺輯。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愙齋藏器目》一卷,靈鶼閣叢書。(清)江標輯。光緒二十二年(1896)中元和江氏湖南使院刊本。
《權衡度量實驗考》一卷,永慕元叢書。(民國)羅振玉輯。民國三年(1914)上虞羅氏影印本。
《愙齋集古錄》二十六冊,該書著錄的古器,絕大部分屬於殷周,計有1048件,秦器19件,漢器76件,晉器1件,分載於26冊。書後附《釋文賸稿》二卷。因吳大澂病,全書未能完稿,後由其門人王同愈整理成書。民國六年(1917)上海涵芬樓影印出版。
《皇華紀程》一卷
《續百家姓印譜考略》一卷。殷禮在斯堂叢書。(民國)羅振玉輯。民國十七年(1928)東方學會排印本石印。
《論古雜誌》一卷,吳中文獻小叢書。偽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纂委員會輯。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1939-1943)偽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排印本。
《愙齋詩文集》、《十六金符齋印存》二十六冊、《周秦兩漢名人印考》一卷、《字說》、《古匋文字釋》、《毛公鼎釋文》、《續百家姓印譜》一卷。
   以上七種不知具體出版時間。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6# 发表于 2008-11-26 11:26 | 只看该作者

民初

 

 

張春芬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精於製作花色壺。鎮江文物商店藏有 “張春芬藕形壺”一具,以一大藕作壺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葉作蓋,荷花作飾,構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鈐“張春芬製”篆書印。通高10.5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工治砂壺。鎮江文物商店藏有 “范勤芬折腰壺”一具,紫赭泥。壺身上部,呈內弧線,形成高頸、小口;下部呈外弧線,形成碗狀圜底。半球形小蓋,菌鈕,一彎流,耳形把。底鐫“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徑3.5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邵陸大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工治砂壺。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有 “漢君壺”一具,邵陸大製壺,于右任書。淡紫泥,製作周正,工整質樸,壺身鐫︰「漢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徑6.6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范錦甫

民國時期宜興紫砂藝人。精於製壺,善作花貨。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 “范錦甫巧色佛手壺”一具,製作精美,形象逼真,生動傳神。高9.2、寬18公分。《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有著錄。

馮桂林

民國時宜興紫砂名工。技術全面,善製各款砂壺,花貨、光貨皆能。造型準確,作工細緻,運線勻挺,整體自然。桂林是位多產藝人,異常勤奮,年無一日息,日無一刻閑。常與跂陶合作製器,由桂林造壺,跂陶鐫銘。署款通常用 “桂林”篆文方印,多鈐於壺蓋。《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馮桂林,擅長紫砂茗壺,為抗日戰爭前後之名手。

卲金章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高手。宜興上袁村人,出身陶器世家,祖父、父兄均為製作紫砂能手。為當代紫砂名師徐漢棠四舅。早年曾與當代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合製高檔茶具,技藝精到。後改行製作工藝陶和研究工作。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7# 发表于 2008-11-26 11:26 | 只看该作者 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蘇鎮江,父輩定居宜興,13歲拜川埠上袁村趙松亭為先生,投師金阿壽門下學藝。藝成後,以製作各式水平壺為特點,被趙松亭長年聘用。三○年代後為「吳德盛」訂製日本花盆而嶄露頭角。三○年代中期至四○年代初,先後為上海古董商龔懷希、張甫林、唐明春等仿製紫砂古壺,反覆揣摩造型特點,研究製作手法,把握前輩藝人造型的形神韻,並成功複製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等名家作品,被業界公認為紫砂光貨方器的好手之一。五○年代後,逐步以製作紫砂筋紋器為主要特點,所創《半菊壺》、《梅花周盤壺》、《六方菱花壺》、《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壺》、《裙花提樑壺》等作品嚴謹工整,規矩挺括,一絲不茍,技藝風格獨樹一幟,是紫砂業界近代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人物,工藝巨匠和一代宗師,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種種原因所致,王寅春紫砂筋紋器技藝風格一直沒為紫砂界研究人士所重視。現筆者就所採、所訪、所知、所錄,介紹其成藝歷程與技藝風格特點,如有疏漏,懇請同好指教一二。

刻苦磨練勤學藝

王寅春,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民家庭。父王金寶(又名金大),原為鎮江做小燒賣出身。由於生活貧苦,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寶率妻王陳氏和4歲的兒子王寅春及剛出生的兒子王伯生來宜興,開一小舖,以做小燒賣(開麻糕店)為生。
至王寅春13歲(1910年),王金寶為兒子前途著想,遂拜川埠上袁村著名藝人趙松亭為先生,再由趙松亭分配至陶坊所聘製壺藝人金阿壽為師。金阿壽,大王寅春18歲,其時被聘趙松亭陶坊,以製作一般行貨為主(日用品),技藝較為一般。金阿壽生性暴躁,亦無家室,對王寅春兇得很。王寅春為學到製壺本領,默默忍受,起早摸黑,十分刻苦。三年徒工過去,王寅春僅從金阿壽手中學到很一般的製壺本領,亦只能製作很一般的《壽星壺》、《海蛋壺》,連像樣的《洋桶》、《蛋包》都製不出來。

王寅春滿師後,趙松亭認為王寅春手藝太差,不是做茶壺的料,於是要王寅春離開陶坊。王金寶聞訊,乃懇求於趙松亭。趙松亭遂答應試用一個月,如一個月時間內能製作出合乎要求的紫砂茶壺,則留用,如不行,便離開。趙松亭拿來趙乾泰所製的水平壺做樣品,叫王寅春仿製。

王寅春拿到趙乾泰的水平壺,又薄又靈巧,深知先生趙松亭給自己出了難題。但王寅春自尊心極強,咬著牙接受了,王寅春生相粗笨,手腳亦粗,水平壺又小,手指很難放進去。拍壺身筒時,王寅春試了很多次,才逐步適應用小指檔坯,並適應用食指捺底。為了做起水平壺,王寅春光是學搓一只水平嘴,就用了整整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終於學會搓嘴,掌握了搓嘴的訣竅。不到一個月,王寅春所仿製的水平壺得到成功,並在此基礎上加緊技藝的純熟和製壺速度的訓練。連趙松亭亦連連誇獎︰「好小子,人粗手巧,留!」王寅春不但被留在趙松亭陶坊繼續製壺,趙松亭還親自給王寅春鐫刻一枚製壺用印「陽羨惜陰室王」贈與王寅春,被王寅春當成至寶,凡做水平壺均用此章。王寅春學藝亦成佳話,上袁村八十歲以上老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勤問博學 功力大增

王寅春在趙松亭陶坊裡虛心好學,當時趙松亭陶坊雲集了紫砂業界很多高手,其中有儲銘、程壽珍、邵步雲、潘德根、郭其林等。王寅春在趙松亭處勤向前輩名藝人求教,不懂就問,不懂就學,技藝很快超過自己的師父金阿壽。在趙松亭、趙乾泰督造下,王寅春製作水平壺的技藝迅速得到了提高,為後來的製壺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業內資深人士評說︰「王寅春如果沒有在趙松亭陶坊好手間勤問博學,是很難有後來的成就的。」
1918年,王寅春租用顧景舟叔公顧聽生的房子,成家立業,開始獨立生活,仍幫趙松亭製茶壺。1921年,王寅春生養大兒子王長根(石耕)後,為接濟生活,開始接受其他客戶的訂貨。其時,王寅春技藝已逐漸純熟,所製水平茶壺,除用自己的印款「陽羨惜陰室王」「寅春」外,亦使用訂戶印款如「福記」、「鐵畫軒」、「陶業工廠」等。但一般在蓋款上用「寅春」章,以利區別。趙松亭於二○年代後期燒製「貢局」、「貢壺」期間,王寅春又被聘至先生家中,專製「貢局」系列壺。

仿古生涯 藝途坎坷

隨著王長根(石耕),王根大、王三大等兒子的出世,王寅春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至三○年代,東洋生意興起。1934年,日本客商向「吳德盛陶器公司」訂製300只小花盆,「吳德盛」向窯場業界訂貨,因時間限定二個月,無人敢接。其時,王寅春家境十分困難,有上頓沒下頓,一咬牙,便接下了「吳德盛」訂製的300只小花盆的東洋生意。王寅春日夜趕製,並利用熟練的成型技法,想出了用木模擋模的辦法,致使花盆不會變形,如期完成交貨任務,王寅春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

由於「吳德盛」訂製的300只小花盆製得相當講究,王寅春得到一筆豐厚的酬金。王寅春不但買下了三進三出顧聽生的房子,而且為「吳德盛」老闆所器重,自此開始,王寅春接受「吳德盛」老闆的建議,專製紫砂方器茶具。1934年年底,「吳德盛」老闆訂製二件高檔紫砂方器,一件為《四方鼓腹壺》,一件為《六方壺》。王寅春用心製作,所製壺器端莊周正,輪廓分明,得到「吳德盛」的高度評價。事後才知,這是「吳德盛」為上海大古董商龔懷希所訂製的作品。

1935年春,經「吳德盛」介紹,王寅春被聘至上海,為上海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王寅春初仿製之作,仍是為「吳德盛」訂製的《四方鼓腹壺》、《六方壺》,均是陳鳴遠的作品。王寅春反復揣摩這些作品的造型,把握形神關係,所製方器比原先更好。1936年,龔懷希請德國高級技工,專門為王寅春製作了紫砂筋紋器的口蓋樣版等製壺工具。這幾副樣版大小不一,精密度高,用超薄型鉛片(或稱不鏽鋼)做成,一般技工是絕對不能製作出來的。王寅春有了配套的樣版工具,仿製出古代名藝人的紫砂筋紋器作品,如《菱花》、《玉蘭花》、《菊球》、《菊瓣》等壺,署款分別為時大彬、徐友泉、陳子畦等,亦有無款製品。

貴人提攜 樹立自我風格

在1936年年底,王寅春回宜興燒茶壺時,在蜀山西街茶館裡結識了著名金石書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王寅春所製的茶壺,認為是大家手筆,前程不可估量,遂介紹王寅春認識著名壺界收藏人士儲南強。儲南強亦認為王寅春的技藝不可多得。但儲、潘二人均希望王寅春製壺不要署古代其他名藝人的印款,要正直做人,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潘稚亮除了反覆開導,還親自為王寅春鐫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得到「切玉聖手」潘稚亮的教誨,領受印款,愛如至寶,一直沿用至逝世為止,一直未換第二個章款。此後,王寅春仿製古董,均在蓋內鈐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標記,或在壺內口沿處蓋「寅春」款。

1937年年底,由於抗戰爆發之故,上海淪陷,王寅春被迫離開龔懷希家,同時帶回了龔懷希請德國技工特製的製壺樣版工具,為他以後在製壺上的發揚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現這套製壺樣版由王寅春移交給小兒子王小龍使用、收藏,至今仍完好無損。

四○年代初,王寅春應上海客商張甫林和唐明香之請,製作了銷往歐洲的十五頭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抽角等。接著王寅春又為蜀山蔣洪汝製作出一批銷往泰國的茶壺,有洋桶、線圓等品種。四○年代中葉以後,窯業蕭條,王寅春生活困難,為解決生計,王寅春曾為蜀山「毛順興」、「徐福康」、「曹秀奇」、「顧三大」、「張小槐」等紫砂陶器店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價廉而質高。也為「吉德昌」、「立新」、「陳順發」、「程敖生」、「許立信」、「邵巨保」等紫砂陶器店製作過仿古高檔茶壺。坎坷的藝途,磨練了王寅春的技藝,為他五○、六○年代創作高峰期打下堅實基礎。

獨到風格 永垂壺史

五○年代中葉,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為56屆技術輔導員,並成為政府聘請的「七大藝人」之一。在輔導徒工的同時,王寅春的技藝亦進入高峰期,創作進入旺盛期。
1956年,王寅春首創《五頭梅花周盤茶具》。《梅花周盤》以壺身、壺蓋、壺鈕為筋紋菱花造型,陰陽交合,佈局嚴謹,工夫老到,創製成功後引起轟動,接著,王寅春成功創製紫砂筋紋器代表作《菊球》和《半菊》。《菊球》繼承紫砂傳統,以十六瓣菊花形均勻分佈,巧妙安排,陽線垂直,陰線隨壺身拋物線而起伏,線條流暢胥出,特別是口蓋沿的菱花邊,圓潤而致密,每一處凹凸面均可自由復合,無一處細部處理均嚴格操作,整體端莊渾厚,恰似一朵綻開的菊花呈現在世人面前。《半菊》以《菊球》上半部變化而成,下部擴張,增加形態的氣度和穩重感,線面更簡練流暢,製工亦極為精巧。《菊球》和《半菊》的創製成功,開創了現代紫砂筋紋器的新局面。
1957年,王寅春乘興創作出紫砂筋紋器系列《六方菱花》、《合菱》、《菊銚》、《紋井》、《八方盤鐘》、《玉笠》、《高瓜形壺》、《六方抽角》、《勁竹》等作品。在這些紫砂筋紋器的製作上,王寅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藝特點,既有蒼勁剛遒,揮灑自如的風韻,亦有莊重古樸、飄逸共美的風格。1963年,王寅春成功創製《亞明方壺》、《高菊》等作品,其中《亞明方壺》由亞明、王寅春共同設計。王寅春充分發揮製作紫砂方器的技藝水平,潤肌玉骨,穩重端莊,成為紫砂方器優秀經典之作。《高菊》亦稱《高瓜菱壺》,具有王寅春強烈的個性和特點,為紫砂筋紋器增添了新的品種。

活到老 學到老 做到老

進入七○年代,經歷浩劫和動亂,年過七十,年事已高的王寅春辛勞過度而住院治療。剛病癒出院,壯心不已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1972年,身體稍有好轉的王寅春精心構思,幾度創作,於1972年5月創製成功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作品《裙花提樑》。《裙花提樑》雍容大貴,規矩挺秀,光潤和洽,口蓋準縫嚴密,以端莊古樸的造型,清秀灑脫的風格,別致獨到的處理,精工製作的技藝,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為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之作之一,也是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後一把創製的成功之作。此後,王寅春由於身體原因,幾度住院,幾度療養,幾度恢復,於1977年4月11日逝世於宜興蜀山,享年八十歲。
王寅春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以不屈不撓的性格,刻苦踏實的敬業精神,歷盡坎坷,在紫砂方器和筋紋器領域勤奮創作,多產高質,特別是在紫砂筋紋器領域,獨創自己鮮明的個性風格特點,成為紫砂筋紋器流派中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王寅春的許多筋紋器傳世之作,如《梅花周盤》、《菱花》、《菊球》、《半菊》、《裙花提樑》等已經成為紫砂傳統經典之作,王寅春的一生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紫砂歷史的長河中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8# 发表于 2008-11-26 11:27 | 只看该作者

吳純耿 --喜製筋紋器的吳純耿

順根吳澹亨衡 皆是吳純耿

吳純耿(1916~ ),原名順根,宜興蜀山人,曾用藝名吳澹、亨衡,為民國期間較有名的藝人之一。吳純耿生於製壺家庭,由於家貧,10歲起即隨父吳桂生學藝,並一直隨父做下手。三○年代中期起,吳純耿技藝逐漸趨於成熟,並以《覆葵(合菱)壺》的創製成功而成為利用公司的訂坯戶,並一度進入「省宜陶職校」受聘為技工工作,為工場學員作成型示範,為「宜陶職校」訂貨製壺。這時候所用印款均為「順根」。

抗戰爆發之後,窯場開始衰落,吳純耿的技藝卻漸入佳境。進入四○年代中葉,吳純耿為潛洛窯戶老闆朱培鑫所聘用,並接受朱培鑫的建議,開始使用「吳澹」藝名,有時單用,有時與「順根」合用。所製《合菱》、《葵掇》以線條順暢,工整嚴謹,均勻協調而為時人所喜歡。

受聘立信 步上高峰

不久,吳純耿受聘於「宜興立信陶器行」,並成為「宜興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師。吳純耿的技藝發揮更為出色,是他製壺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闆許立生,字開元,宜興川埠潛洛人,細貨老闆,專門經營高檔茶具,陶器店設在宜興城中,規模較大,喜愛茶壺,且喜收藏茶壺。「立信」所訂製著名藝人馮桂林的壺用「卷翁」印款,所訂製吳純耿的壺用「亨衡」印款。許立生並提議吳純耿的「順根」二字改為「純耿」。其後所製茶壺上逐以「吳純耿」替代「吳順根」,「亨衡」替代「吳澹」。此段時間,吳純耿所製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盤壺》、《大掇壺》、《六方菱壺》等比較講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細作,氣度飽滿,是吳純耿一生中製壺的最佳時期。

五○年代之後,吳純耿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繼續以製壺為業,但製技卻較為一般,從高峰期開始衰退。至七○年代,吳純耿從宜興紫砂工藝廠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現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內。

范林源 --擅製紫砂杯的范林源

在民國期間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這類品種上,總可以尋到各種形態、材質不一,做工較為講究的紫砂杯,杯底鐫銘「林源」印款。這個林源何許人也?據筆者考證,「林源」原來是以製作紫砂杯為重點,並一生擅製紫砂杯的紫砂藝人范林源。

觀摩學藝終自通

范林源(1887~1947年),宜興蜀山東鄰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藝人范承甫(大生)家緊鄰,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懷抱中長大,從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頭玩。范林源的父親世代務農為生,也較看不起做手藝的人。范林源15歲時曾向父親提出要跟范承甫學紫砂,范父始終不答應,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沒有機會正式拜師學藝。

范林源成家立業後,看到范承甫茶壺越做越好,心底躍躍欲試。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陽羨紫砂陶業公司」作技師,漸漸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師學藝。范承甫見他已成家立業,做徒弟要養家活口很難,就勸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術要領。范林源記住技術要領,回家學學做做,做做再問問,問問再做做,憑自小就看熟了的製壺工序,終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專做紫砂杯揚名立萬

范承甫及其弟范錦甫對范林源十分關心,經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盞生意給范林源做。民國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開始自成一格,即專製紫砂杯子。先幫「宜興利用公司」做,然後幫「鐵畫軒」做。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做為技工,替「吳德盛」專製紫砂杯。此間,范林源所製紫砂杯嚴謹精緻,或圓或菱,或塑或飾,型態各異。「吳德盛」要配任何一種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來,而且做到與配套的壺具十分協調統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壺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們還以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吳德盛」做的。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蓋杯、套杯、盤杯、圓貨、筋瓢貨都做的端莊周正,產品長銷不衰。

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製杯為生,在抗戰艱難的歲月,他日夜趕製,還過著挨飢受餓的日子。由於長期勞累,加上營養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掙扎著製作紫砂杯。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歲。

 



顧德根 --藝古齋顧德根


   在一些民國期間製作出品的紫砂茗壺印款中,經常會看到「藝古齋.德根」或「德根自造陶器」等印章款式。這些壺有方有圓,有大有小,有好有壞,亦有光貨或花貨之分。那麼「藝古齋.德根」、「德根自造陶器」的德根究竟何許人也?據筆者考證,這位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是宜興潛洛人氏顧德根。

   顧德根(1895-1960),男,世居宜興川埠潛洛,自幼習藝,藝成後以製壺為業。民國初期,顧德根以製紫砂花貨為主,《竹節》、《竹鼓》、《竹段》為常製作品。其所製《樹癭》套壺以樹癭為壺身,斑斑駁駁,流鈕把及口沿處以竹節裝飾,頗具特點。其壺壺底用款為窯戶老闆「藝古齋」印,其蓋印用款為小章陽文篆書「德根」。這段時期,仿古類作品較多,口沿裝飾以竹為飾,以竹為型,是顧德根的製壺特點之一。

   進入二十年代,成年的顧德根以製《牛蓋洋桶》《六方》等造型為主。《洋桶》以傳統造型,《六方》上大下小,邊角為鈍角,稍深,帶圓。二十年代後期以仿「貢壺」**小品造型為主,結合自己紫砂花貨塑器的特點,有時在**壺上用蛙、蟲為壺鈕,較有特點。這一時期的作品,以「貢局」、「貢壺系列」、「乾隆朝」、「雍正年」或以自己的印款「德根自造陶器」鐫鈐。

   三十年代之後,顧德根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材質的配置上,並成為「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店」的主要供貨人。一般是自己和家人一起選配紫砂泥,忙時亦僱用臨時工人,用三尺方圓的石磨,把大黃牛蒙上眼睛,圍著石磨轉。配置出來的泥料專門用運泥的黃泥船,經張澤、東氿送「宜興吳德盛」或送「上海鐵畫軒」。泥量小的時候,就託人用輪船捎帶去上海。

   1937年抗戰爆發後,至四十年代初,窯場一度敗落。紫砂泥人紛紛另擇生計。顧德根於1942年年底起轉行,作屠宰豬肉行當,俗稱「屠墩老板」,直到五十年代。

   1955年後,顧德根再操紫砂舊業,為「湯渡」、「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做訂貨坯。1960年遇上天災人禍,時過花甲之年的顧德根餓死在宜興川埠潛洛老家,終年65歲。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9# 发表于 2008-11-26 11:27 | 只看该作者 蔣祥元 --銘遠主人乃蔣祥元

  在一些清末至民初出品的紫砂光貨類方器造型的紫砂茗壺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無底款、無把款標誌,卻在蓋款中鐫鈐小長方章「鉻遠」的方器茶壺,亦有底款為「龍印」、「花印」、「宜興」,款「邊紋飾花印」,蓋款鐫鈐小長方章「祥元」的方器茶壺,這些作品出自誰手?祥元又為何人?據筆者考證,這些作品大多出自清末民初紫砂藝人蔣祥元之手。

  蔣祥元(1868~1941年),世居宜興川埠潛洛村,生於同治七年(1868年),卒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民間紫砂藝人。蔣祥元十多歲即隨父學藝,至18歲藝成。先做些統貨(亦稱粗貨),產品有茶壺亦有花盆,因這一時期潛洛村上紫砂壺界仿造古器之風盛行,經常有一些有實力的收藏家趕上門來訂貨製作。蔣祥元憑著自己的大膽和智慧,接下來一批方器形制的茶壺款式的生意,並在訂貨試製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自己製作紫砂方器花盆時積累下來的經驗,用泥片鑲接法手工製成樣品,得到客商的認同和承認。

  經過二、三年製作,蔣祥元迷上了紫砂光貨方器造型,並在四方的基礎上逐步改制形器,在傳統上加創新。至光緒十五年(1890年)左右,有客商提出要蔣祥元仿製「陳鳴遠」的方器作品(其實是仿冒打「鳴遠」印,並無實樣照仿),因只聽其名,不見其實物,故蔣祥元用自刻的「銘遠」長方印章款,造型有《四方橋頂》、《六方掇球》、《四方鵝蛋壺》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等。這一時期,亦有蔣祥元製的「龍印」、「花印」為底款的仿古方器茶壺外銷海內外。

  至清宣統年間(1909~1911年),蜀山潘姓大窯戶建立「陽羨紫砂陶業公司」,蔣祥元被聘至公司製作方器茗壺,所用款為公司統一鐫刻的印章。底款為「宜興」款「邊紋飾花印」,印為四方形,邊飾為不規則花紋紋飾,上方右起往左為「宜興」字樣,下有花印標誌,蓋款用作者自己的印款。蔣祥元所製茶壺均為這一模式,壺底印款「宜興」款「邊紋飾花印」,蓋款為小長方章「祥元」。蓋款習慣鈐在氣孔的左邊,這是蔣祥元蓋印的獨有習慣和標誌之一,現為蔣氏後代收藏的《四方橋頂壺》便是蔣祥元這一時期的作品之一。此壺高8公分,寬15公分,口徑5.5公分,材質紫砂。橋樑頂兩邊抽凹,橋孔為圓形,壺身有印模裝飾「鴻禧」兩字。壺重9兩,不滿1市斤,容水500西西,底款為「宜興」款「邊紋飾花印」,蓋款為小長方章「祥元」。

  民國二年,「上海鐵畫軒陶器店」創辦,蔣祥元入股加入「鐵畫軒」,成為股東之一,所製紫砂茶壺均由上海鐵畫軒外銷,仍以紫砂光貨類方器造型為主。

  民國二十年後,蔣祥元年紀漸大,逐漸退出紫砂業界,以延年養生為本,無日不上茶館休閒,一日兩次,天天如此。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蔣祥元逝於宜興川埠潛洛,終年73歲。


邵寶琴 --錫山俞傳邵寶琴


  邵寶琴(1906-1978年),宜興蜀山人,15歲起跟隨著名藝人俞國良學藝。俞國良見邵寶琴殷勤老實,刻苦踏實,且虛心好學,便毫無保留地將技藝傳於邵寶琴,使邵寶琴既打下紮實基本功,又學到一手製壺技藝。

  藝成後,邵寶琴一直跟隨俞國良做下手,一邊學藝,一邊繼續提高,直至成家立業。三○年代中期之後,邵寶琴以《獅球》、《木瓜》、《傳爐》、《周盤》、《柿子》、《海棠》、《線圓》、《柿扁》、《掇球》等嶄露頭角。俞國良親自叫宜興書法篆刻名家鐫刻「錫山俞傳」之印款,贈於邵寶琴,以資鼓勵。此段時期內,邵寶琴所用印款底款為「錫山俞傳」,蓋印為「寶琴」。邵寶琴製壺用泥較為講究,造型圓方,筋紋均有,體態靈秀,壺體一般以中型壺為主。其《獅球》端正清盈,精工細作,稜角分明,勻稱協調,為邵寶琴代表作之一。其《周盤》、《線圓》、《木瓜》簡練秀氣,溫潤細膩,為「宜興利用陶器公司」、「宜興陳鼎和陶器廠」常訂品種之一。其《柿扁》、《海棠》、《扁腹》、《掇球》等壺穩重大方,線面流暢,均帶有俞國良技藝的特點。其《小四方傳爐》小中見大,圓潤精緻,別具一格,而為時人所喜愛。

  三○年代中後期為邵寶琴技藝最佳時期。這亦與俞國良傳、幫、帶的顯著作用分不開。因邵寶琴所用印款為「錫山俞傳」,曾有人誤以為「邵寶琴」為「俞寶琴」,並散見於書籍刊物之中,以訛傳訛,誤傳甚廣,在此更正說明。

  四○年代之後,邵寶琴在家中配合丈夫倪祥林製壺,並為倪祥林所訂的壺加工製作。其間也為「吉德昌」、「利永公司」、「毛順興」、「立新」等老闆製壺。此段時期所用印款以「寶琴」為主。1955年底至1956年初,邵寶琴參加「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為第二批社員。1958年四月轉為「宜興紫砂工藝廠」職工,一直在成型車間製壺。六○年代後期退休,至1985年逝世於蜀山,享年72歲。

邵茂章--紫砂實業家邵茂章

邵茂章與自怡軒

  邵全章之三哥為邵茂章,自幼隨父邵雲甫學藝,曾得祖父邵夫廷指導,製壺手段高於邵全章。三○年代初為上袁著名實業家趙松亭聘用製壺(隨父邵雲甫一起聘用),所製《獨鈕》、《貢局》系列水平深受時人喜愛。四○年代曾跟顧景舟搭檔製壺,在顧景舟幫製「陳昇和陶器廠」製壺期間,顧景舟曾轉讓邵茂章製壺,所用印款為「自怡軒」,故顧景舟印款「自怡軒」茶壺中有一部分為邵茂章所製作。邵茂章的代表作為《一捆竹》壺,挺秀大方,神態自然,現藏南京博物院。

邵全章 --紫砂實業家邵全章、邵茂章

  邵全章(1913~1993年),民初紫砂藝人。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師承祖業,自幼隨父邵雲甫(又名步雲)學藝,亦曾得祖父邵夫廷指導,藝成後,經常與王寅春、沈孝陸一起製壺,因邵氏家業頗大,故邵全章製壺並不專心,人雖聰巧,製壺卻較為一般。《掇球》、《仿古》為常製之品。

  至四○年代,邵全章轉行為經營,牽頭出資,將村上唯一的紫砂窯改成荷缸窯(即拿燒造紫砂的龍窯改為燒造日用陶器的龍窯),結果經營失敗。邵氏家道中落,由於生活所逼,邵全章再度操持舊業,以製紫砂茶壺度日,四○年代後期所製《高圈足果圓壺》為邵全章創新製品,該壺材質段泥。身扁深,流三彎,把下垂,無口頸,鈕立於乳頭狀蓋面上。乳頭蓋面和肩部分飾「三角形」紋飾,高圈足挺立,較為端重。

  五○年代之後,邵全章脫離紫砂業,轉行至耐火陶瓷行業,活動能力較強,經營得法,另闢新徑,與紫砂壺界逐漸脫離,再也無緣紫砂壺界。

諸葛勳

( 1901-1969)當代宜興紫砂陶刻名工。江蘇宜興人。小名伯勳。人物、山水、花鳥都能刻,尤長刻製人物。刀法利落灑脫,運線流暢,構圖勻稱,風格質樸。當代陶刻高手鮑志強、沈漢生都是他學生。

范澤林

當代紫砂陶刻名工。與任淦庭同時代人。能書畫,精陶刻,刀法蒼勁有力,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當代陶刻名師沈漢生,曾從范澤林學過陶刻。

談堯坤

當代紫砂陶刻名工。與任淦庭同時代人。能書畫,善陶刻,刀法純熟,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

裴石民
( 1892-1979)當代宜興紫砂名師。又名雲慶、德銘。宜興宜城鎮人。十五歲從姐夫江左臣學習陶器製坯技藝。二十二歲至宜城利用陶器公司製作紫砂器,三十四歲時,由江左臣介紹到上海,為幾家古董商仿製紫砂古代作品。這一時期,對提高石氏的鑑賞水平,增進技藝,起了很大作用。1955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從事紫砂設計製作。裴氏善製紫砂茗壺、文房清玩和花小品。如水丞、盃盤、爐鼎和蟹、蠶等,造型別致,形式典雅。他善於不斷變化款式,創新立異,如水盂,先後就製作有“金蟾水盂”、“葫蘆水盂”、“松段水盂”、“百菓水盂”、“金龜水盂”和“田螺水盂”等多種,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石民對修復古代紫砂作品,具有豐富經驗,對泥色配置,形制的掌握,有獨到的功力。曾為宜興名士儲南強所藏明代供春“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配蓋,為南京博物院清代聖思“桃盃”配托盤,被譽為紫砂藝品之“二美”。裴氏紫砂技藝,名聞江南,有“陳鳴遠(清初紫砂大家)第二”美稱。

朱可心

( 1904-1986)當代宜興紫砂名師。原名凱長。取名可心,取意於「虛心者可師,壺中水清心」,故名之。宜興蜀山北廠人。十五歲從紫砂名工汪升義習藝,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善取眾家之長,不拘一格,刻意求新。民國十九年(1930),受聘為江蘇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陶器工指導員。民國二十一年(1932),受聘於宜興中學窯業科,任陶瓷技師。五○年代初,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社紫砂工場,1956年提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1954年,曾到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學習,與專家教授共同研討紫砂陶藝。朱氏擅長花貨造型,喜以松、竹、梅為題材,所作茗壺,皆法度諧宜,生意盎然,韻神俱佳。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作了眾多優秀紫砂精品,代表作有“報春紫砂壺”、“竹段紫砂壺”、“松鼠葡萄壺”和“彩蝶紫砂壺”等。“報春壺”以梅花報春為題,在挺秀飽滿的壺身上,運用雕鏤和捏塑等多種手法,生動地刻劃了梅花不畏風霜嚴寒之英姿,端麗穩重,精緻傳神。1932年所作“雲龍鼎”,獲美國芝加哥“國際賽會”優秀獎;所製“竹節鼎”,構思奇巧,為宋慶齡收藏;六○年代為徐海東大將六十壽辰創作的“萬壽紫砂壺”,後徐將此壺轉贈給毛澤東主席;七○年代創作的“梨式紫砂壺”,作為國家禮品,由周恩來總理代表我國政府,贈予日本國田中首相。

陳經耕

當代紫砂陶刻名工。與任淦庭同時代人。善書畫,精陶刻,刀法挺勁,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皆能鐫刻,技藝較全面。


回复 引用

TOP

airly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airly 当前离线

UID
1649 
帖子
135 
精华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0-3-11 

茶坛新客

积分
2514 
经验
24 点 
威望
0 点 
金钱
844 个 
魅力
154 点 
茶叶
7 片 
门派
 
注册时间
2004-8-25 
10# 发表于 2008-11-26 11:28 | 只看该作者 吳雲根

紫砂巨匠吳芝萊
開廠七老之吳雲根

文/宜興 崔聽槐

聲名蓋乃師 來者有幾人

一代紫砂巨匠吳雲根(1892-1969),又名芝萊,出生在蜀山小鎮上一個貧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很少上學,十三歲時就在蜀山跟隨師祖汪根寶學紫砂壺藝,靠他的悟性和求知,三年學成滿師。其時,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已顯衰敗,經濟日漸蕭條,紫砂窯場大不景氣,製壺難以度日,吳雲根年少氣壯,膂力過人,便經常依靠幫人運泥坯和挑窯貨為生,以免枵腹之苦。其時,他對紫砂壺的製作,從不間歇,稍不滿意,則隨手摔掉。其師傅汪根寶在帶徒時,就是如此嚴厲地對待下一輩的,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一大批成就顯著的製壺名家。在當時,吳雲根以又快又好蜚聲壺界,以擅長筋紋器為代表,所製線圓、弧菱、竹段、傳爐等,無一不精,有「聲名蓋乃師,來者有幾人」之慨。

巧藝輪出外省 關宜陶歷史之先

1915年,吳雲根二十四歲,由宜興利用陶業股份公司介紹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工廠任技師,同行的還有楊阿時、李寶珍,這是近代宜興陶業界歷史上,首次向外省推薦的第一批技師,令同道人刮目相看,足證其技術、藝術上已達到了相當造詣。在山西的三年中,他以豐富的實踐積累,別出心裁,利用紅爐(瓷器彩烤時用木炭做燃料的灶具)燒製紫砂,居然取得滿意的色澤效果,又看出他在技與藝的結合上,思路的寬廣,技藝之超然,推動了山西平定縣製陶業的發展。
回家鄉後,又度過了漫長的製壺生涯。1929年,他又受聘於南京中央 大學陶瓷科當技術員,後又到公辦宜興中學窯業科擔任技師,1931年,他還推薦師弟朱可心進校擔任技師,兩人朝夕相處,聯袂授技,延至抗戰爆發學校才停辦。

製技精湛 構思巧妙

具體談到吳雲根的紫砂作品,技藝精湛,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他創作的提樑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壺、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被選定參加國內外的陶藝大展,聲譽遠播。他設計的竹節花盆、長方水底盆及新石銚壺、菱角茶具、柿子壺、魚罩壺、春寧壺等圓器造型,在傳統的手法上都頗具創意,受到人們的珍愛。
如他創作的雙色竹段壺,取豐滿的竹段為壺身,與蓋選用段泥,壺嘴、把、鈕選用紫泥,以竹節製壺嘴,並綴一小竹枝攀於壺體,又用彎曲的竹根構成壺的提把,蓋面的鈕也用小一些的曲竹製成,也有幾片小竹枝葉舒展壺蓋,疏密有致,竹葉似在風中搖曳,整體用兩種泥色處理,色感和諧得體,色澤更顯不凡,彌足珍貴。在成型處理手法上,竹節的紋理結構和節奏美感,疏朗的竹葉,竹枝和竹芽的生態美,都得到充分表現,人們可從作品中體味到翠竹的神韻。
還有柿子壺也很有特色,在普通的柿子造型中作出多種變異。有適宜裝飾銘文且又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表現植物生態的翻蓋柿子壺。所製作品,骨肉亭勻,光潤內蘊,楚楚動人,為行家所珍視。他常用壺銘為「淡流黃於葵露,暗飄金粟之香」或「客來能解相如渴,火候閉評坡老詩」,蓋款用「芝萊」,底款鐫「陽羨吳製」。

棄門戶之見 嚴師徒之訓

吳雲根尊師傳訓,重事業,植後學,為弘揚紫砂技藝嘔心瀝血。1954年,他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提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成為紫砂頂尖人物之一。1958年,宜興紫砂迎來了新一輪盛況,一大批新的學子進入紫砂殿堂,拜師學藝,開風氣之先。他與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六位輔導員一起,各帶徒二十多人,門牆桃李,極一時之盛。現在,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一批海內外聞名的製壺高手,均出其門下,藝德雙馨的汪寅仙最早師從吳氏而親沐教澤。
據呂堯臣大師稱,吳雲根待人謙和、大度,德藝皆碑,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同輩中摒棄門戶之見,相處甚篤,對徒弟要求則十分嚴格,師徒關係保持和諧。儘管當年他年已六十七歲高齡,對學徒們諄諄教誨,至今歷歷在目。堯臣回憶說,第一年學徒時,有天早上他提出開展一次師徒比賽,規定每人做六把紅泥小傳爐壺,每只有四條筋紋,用模型,還叫徒弟們先動手。大家心裡想,師傅年紀大了,我技藝上比不過,速度總不會輸你。我們把身筒光好後,才見師傅動手敲泥片,全手工貨。最後,還是師傅先完工,還對每個徒弟作品作一番講評,使我們從心底裡佩服。

竹海覓靈思 紫苗皆成器

吳雲根年輕時對竹子有一種偏愛,經常去山裡竹林中觀察竹的形態,不同地貌、朝陽與陰濕環境長出的竹形態都有區別,為他製作竹段壺充實素材,豐富內涵,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教導徒弟們,用竹為題材,既要形似,更重神似,要懂得竹的生長、品格.製壺時就能融會貫通。有次,當著徒弟的面,他拿了—把竹段壺,出題問大家﹕蓋面的「彎滴」是從那裡長出來的?全場默然。約五分鐘後,呂堯臣站起答﹕吳輔導,「彎滴」是從石頭縫裡長出來 的。吳雲根後來私下曾對人說,堯臣日後能成大器,是所有徒弟中出類拔萃者。就今天堯臣的藝術成就,其師斷言並非虛語。
1979年10月,宜興陶瓷公司進京辦展,陶藝登場,轟動京華。政界要人,社會名流,文藝圈人士,競相一睹紫砂風采。有位北京京劇四團小生肖潤德,為京劇名丑肖長華之孫,接連四天都去展廳細心觀摩,每件作品看得十分認真,有綠與參加辦展的呂堯臣、高海庚相識。那次肖邀請呂、高去他寓所作客,他倆欣然前往,入室後,見茶几上擺著一套紫紅色的線圓壺,堯臣脫口說這是我師傅吳雲根做的。肖潤德告知,那是1957年在北京一本展覽時收藏的,這幾年一直使用。堯臣說引添用得很好,無一點破損,色澤古樸,已不可多得了。肖說﹕「既是你師傅作品,你就帶回去吧」。堯臣說﹕「不可,不可,還是你用著好。」被婉言謝絕。

半生風雨 一代巨匠

近代老一輩紫砂藝人,都走過風雨坎坷的前半輩子歷程,苦況不堪回首。據吳荷珍提供的「憶父親吳雲根」資料中云及﹕「我是父親最小的一個女兒,1949年我十四歲,靠我父母親的勞動收入來維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生活困苦,四個子女中,只有哥哥和我讀了幾年書。父親沒有讓我們兄妹四人繼承父業,從藝紫砂。1955年,我報考公安被錄取後,父親叮囑我,參加工作後,要很好的為人民服務,不能敲詐人民的錢財,不能欺壓人民。父親的教誨不時在我心中刻骨銘心。父親一身光明磊落,公私分得特別清楚,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未給我們姐妹留下一件他個人的作品。」
「父親一生勤勞純樸,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特別深,有次廠裡安排他去無錫療養,他很過意不去,從宜興乘車到無錫,因去療養院還有一段路,那時公共汽車很少,他隨身帶著一只放換洗衣服的皮箱,便雇了一輛腳踏三輪車,他體諒車夫勞累,只把皮箱放在車上,反而幫助車伕在後面推著車走,到療養院後,車伕只要二元錢,而我父親卻給了五元錢。對我們子女也同樣如此,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他有時來宜興看望我們,總是先在街上吃點東西,生怕我們口糧不夠。……」
吳雲根從藝六十餘年,於1969年不幸因故去世,享年七十八歲。他的作品與人品,將永垂紫砂藝苑史冊。

回复 引用

TOP

问茶
  • 习茶大厅
  • 茶友签到本
  • 绿茶仙崖
  • 乌龙茶山
  • 普洱雅苑
  • 茶是茶非
吃茶
  • 茶易有道
  • 壶里乾坤
  • 品茶书文
  • 叶落有声
  • 闲情雅筑
  • 钱塘记忆
  • 湖边夜话
淘茶
  • 茶来茶往
  • 派茶申请
  • 清心茶铺
  • 茶铺申请与投诉
  • 香茶小铺
  • 陈香普洱
  • 大佛龙井
  • 喝茶渡日者茶铺
  • 状元堂茶业
  • 普天下茶行
  • 一茶居
  • 闲韵铁观音
  • 安溪铁观音韵郁茶业
  • 倚邦贡茶
  • 安溪燕仔家的铁观音
  • 御茶阁
  • 鸿棉茶业
  • 小康茶舍
  • 李茶德·友间茶铺
  • 广告发布
叹茶

    茶语清心论坛 ( 浙ICP备05002140号)|联系我们 |论坛统计|Archiver|WAP|

    GMT+8, 2011-1-7 20:51, Processed in 0.033087 second(s), 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