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第二季莱纳:脏腑的协调平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4:36:16

脏腑的协调平衡

  评论:0 条   查看:81 次   lhtllz 发表于 2009-03-02 17:18

无病健康的人,脏腑的生理功能是互相协调平衡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还以经络为通道,互相传递着各种信息,在精、气、血、津液的濡养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即使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时,脏腑之间也同样互相协调统一。如果脏腑间的平衡失调,就成为病理。

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与紊乱,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心与肺:心与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肺司呼吸、朝百脉之间的关系,两脏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布有赖于血的运载。所以说,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上,肺气不足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出现胸闷、心率不齐等;而心气不足,心脉瘀阻,也会影响肺的司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喘咳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联系。心主血,脾统血,脾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血有所生,则心血充盈,脾统血亦正常。脾所生之血,又赖心气的推动。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亦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气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可导致血虚而心无作主;若脾虚统摄无权,致出血,也可出现心血不足。以上种种情况,都可以出现眩晕、心悸、食少、体倦、面色少华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3)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正常运行和情志调节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肝两脏相互协调以维持血运行的正常,则血运正常,肝亦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运行亦失常。所以,临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二者相互配合,已调节情志活动。心肝二脏有病,在情志变化方面常互相影响。如肝血不足,除见头晕目眩、爪甲不荣等虚症外,常兼见失眠、惊悸等心的病症;而心阴不足,虚火内盛,除见心烦、失眠外,又常见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等肝的病症;由于情志不畅,日久多化火伤阴、心肝火旺常同时并存且相互影响。

(4)心与肾:心与肾主要是心阳与肾阴之间的阴阳升降、水火既济的关系。即在生理情况下,心火必须下交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平衡。这种协调平衡的状态称为“心肾相交”。反之,如心火不能下降于肾独亢,肾水不能上承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失去协调平衡,而出现以失眠为主,伴有心悸、怔肿、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遺、女子梦交等病理表现,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此外,心肾阴阳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如肾阳虚水泛可上凌于心,而见水肿、心悸等心肾阴虚之症;心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至心肾阴虚症.

(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律液输布代射两方面。肺主气,脾主运化,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如脾气功虚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肺病日久,也可能影响脾的运化使脾气亦虚。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两脏协调平衡,保证了水液代谢与输布的正常。如脾失健运,水液停滞,聚而成痰成饮,就可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出现喘咳痰多等症,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反之,肺病日久,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或使脾气虚,出现纳少、腹胀、便溏。甚至水肿等症。中医治疗法则中的“培土生金”,就是针对这种病症而言的。

(6)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者相互协调,调畅全身气机。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至咯血,称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可见咳嗽,伴有胸胁引痛、胀痛、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7)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肾主水,肺为“水上之源”。肺的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脏的主水功能也有赖于肺的通调水道功能的正常。如肺气失于宣肃,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必累其肾,可见尿少、水肿等症;肾的气化失司,水气上泛于肺,致肺气宣肃失常,可见喘咳倚息不得卧等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气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调,使

呼吸保持一定深度,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如精气神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8)肝与脾: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对饮食物的消化和血的生成、 藏方面。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的运化功能将健旺。若肝气失于疏泄,致脾运不健,引起肝脾不和,可见精神抑郁、腹胀、便溏等;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或脾不统血,致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此外,在病理上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肝脾两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9)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血与肾精之间互相资生转化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互相资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肝肾常互相影响,如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可致耗损肾精。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之间也是互相制约的,协调平衡的。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出现肝阳上亢之症,称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损,而致阳火上亢;肝火太盛,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等。

此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关系,调节女子月经来潮与男子泄精的正常。如此二者失调,可出现月经周期不正常、月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书科

(10)肾与脾:肾与脾的关系主要是先天、后天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运化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照;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不断充盈。脾、肾之间是相互之生、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损及肾阳,也成脾肾阳虚之症。

正因为脾肾关系密切,所以见先天不足者,都从调补脾胃着手,能收到很好效果,所谓“先天不足补后天”就是这意思。

(11)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经过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理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尿痛等症;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而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1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理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道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如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肃降,出现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秘结;肺气虚弱,推动无力,也可便秘,称为“气虚便秘”。

(13)脾与胃:脾与胃经过经脉络属而成表理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澡恶湿,胃喜润恶澡。脾胃相互相成,维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病理上也互为影响。如脾湿困,运化失职,则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可见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若饮食失节,食滞不化,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运化功能,可见腹胀、泄泻等症。

(14)肝与胆:胆附与肝,又通过经脉与肝相互联络。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分泌排泄依靠肝的 泄功能。如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泻;胆汁排泄不畅,也可影响肝的疏泄。所以肝病常及胆,胆病也常波及肝,终致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常可并见。

(1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理关系。肾主气化,膀胱的 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则膀胱遗尿、排尿正常。若肾气不足,固摄无权,膀胱失于约束,开合失常,可见尿失禁,或遗尿、尿频等;如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可见不畅、尿少、甚至尿闭等症。

此外,由于六腑在饮食消化,吸收过程中的平衡协调,使人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排泄,保证了人体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这各协调平衡被破坏,亦互相影响。如胃有实热,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而大肠燥结,便闭不行,亦可能影响胃的和降,使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