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bl同人文包网盘:“五四运动”是进步还是反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49:40
http://wangxiaoyang1.blog.sohu.com/115596001.html 

[核心提示:“五四”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但是,作为一个群/体/性/事/件,难以掌控的“五四运动”也造成了很多误伤,尤其是它使得“新文化运动”硬着陆。再加上某些无良心历史学家的歪曲,五四精神终于被阉割、被扭曲。]
    “五四”的重要性,是被中国御用历史学家隆重夸赞的,甚至将这1919年这一天,作为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
    “五四”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那些人要将“五四”如此夸张?五四运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爱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误伤酿恶果,
五四憾终生。

1,“五四运动”到底因何伟大?
    事件本身,大家都熟悉,简单叙述:
    1919年春夏之交发端于北京的学生运动,于5月4日达到高潮。起因是:一战结束,巴黎和会,21条,青岛从德国转给日本,签字否……
    通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爱国学生让当时的政府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也让民众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
    “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奉旨游行,而是抗旨示威。这一点,许多人是要刻意回避的。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与五四一样,新文化运动具体起始与结束时间,也不能严格确定。
    19世纪以后,出现了许多觉醒的中国人,比如魏源、徐继畬、梁廷枏,王韬、郑观应等,他们著书介绍西方的民主制度,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不仅着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权思想,而且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提倡和介绍。
    特别是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思想的提出,为新文化运动铺好了最后一块砖。
    个人认为可以将1915年9 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创刊号(《青年》第1卷第1号)作为新文化运动起源。陈独秀在该创刊号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青年》从创刊之日起,一再发表文章,解释国家、政府、个人三者的关系,归结到一点,是要“堂堂正正以个人主义为前提”。
    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萌芽于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正式起始于陈独秀的“人权和科学”,最终升华并定格为“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是上海,后来推广到北京。
    如果一定要确定时间的话,我个人将1919年5月4日定义为新文化运动的终结。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他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应该走出中世纪。如果沿用我朝历史方针,按近代、现代来划分中国历史,我认为应当以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的《新青年》创刊号为界限,而不是五四。
3,恶劣词汇:“五四新文化运动”
    御用学者们创造了这个词,有意将两个运动混为一谈,从而使得“新文化运动”无疾而终,达到了偷梁换柱的目的。
    于是,“新文化运动”成了植物人,御用学者利用“五四运动”抽去了民主与科学的精髓,戴着“爱国”的面具上场表演。
    “五四”与“新文化”是有区别的。比如孙中山,他就欣赏五四,却对新文化运动多次质疑。其实,国共两党与孙中山的态度基本一样,但是他们并不想直接反对,而是曲解。这也是导致“五四新文化”这个恶劣词汇出现的原因。
4,为什么要将“五四”那么夸张?
     如果仅仅因为是爱国学生运动,就要把五四抬那么高,是站不住脚的。随便举个例子,比如12·9,其爱国意义不亚于五四。
    为什么有些人要将五四那么夸张?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五四精神”之前,俄国刚刚进行了十月革命(其实叫十一月革命更准确)。
    也就是说,1950年代以后,深受苏联影响的中国所谓历史学家们,将“五四”视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响应,所以将其提高到了本来没有的高度。
    每年一到“五四”,我就想看看那些御用文人是怎么忽悠所谓“五四精神”的。这两年好象少有人忽悠了。
5,“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从两个运动的核心思想说起。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什么?是“民主,科学”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注意两组词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五四精神的8字方针,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历史学家给阉割成了只剩“爱国”2字,或者说是让“爱国”2字统领了表面上的8字。
    其次,从形成过程来看。
    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国家的苦难、思想者的觉醒,具有相当丰厚的铺垫。
    “五四”的兴起,则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马哲分子如果楞要习惯性地从偶然中找必然,我们也不阻拦。
    第三,从方式书看。
    “五四”是街头运动。“新文化”则是思想运动,以传媒为主要活动地点。
    构成新文化运动主体的报刊很多。影响比较大期刊的有《新青年》、《太平洋》、《每周评论》、《新潮》、《国民》、《新教育》、《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建设》、《解放与改造》、《少年世界》等11种。影响比较大的报纸有《晨报》和《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及其副刊《学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等等。
    第四,从参与主体来看:
    “五四”是有热情、无思想的青年学生。一腔热血,一心爱国。
    “新文化”则是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陈独秀、胡适是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其他还有,鲁迅,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等。
    第五,从思想高度来看。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司法独立、教育独立、舆论独立、少数人的权利、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等等,远非“五四”所能比。
    第六,从两个运动的结果来看。见下一段落。
6,恶果:“五四暴雨”浇灭 “新文化火炬”
    “五四精神”在新文化核心前面加了“爱国,进步”四个字。所谓“进步”是虚的,不值得深究。其真正的指向是“爱国”。
    也就是说,用民族主义情绪的所谓“爱国”,覆盖、阉割、抹杀了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
    我怀疑陈独秀发现了“五四”的危险倾向,所以他在“五四”运动期间,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的五项要求之一,是“市民须有绝对集会言/论/自/由权。”但他无法扭转“五四”参与者的肤浅与狂热。
    胡适对爱国贼的警惕,最为清醒。他说: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胡适这番话,是对五四最有力的挽救,也是那些阉割五四的人最痛恨的,所以,胡适的作用,是最被当代御用文人抹杀的。
    抹杀了胡适,五四还有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是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大倒退。中国近代刚刚亮起的现代文明火种被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狂躁给抹杀了。
    爱国,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爱国贼是阻挡中国进步的最大帮凶。
7,“五四”与秦始皇:故意谋杀与过失谋杀
    数千年(有人说是5000年)中国历史,只有3次思想大繁荣。
    第一次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终止于暴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第2次是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终止,或者说消融于“五四运动”。
    第3次是黄金的1980年代……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走出中世纪的一次努力,可惜被五四给毁了。谁说好心办不了坏事?
8,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会死于暴力革命
    当然,必然会有人问: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能带领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吗?
    我的回答是:即便“新文化运动”不死于“五四”,也很可能会死于其他。苦难中的思想启蒙,很难一次成功。中国注定无法在20世纪走出中世纪。
    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会死于暴力革命。也就是说,本来是“兵杀秀才”,现在却是“秀才杀秀才”,内讧。
    你不杀人,别人也会杀,但是现在,毕竟是你杀了人。
    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中负此良友。
    我并不想谴责“五四”,因为20世纪的中国充满灾难、愚昧、卑鄙、欺骗、倒退,如果连五四这个珍贵的小火花都否定,那中国真是太可怜了。我只想表达遗憾。
9,总结:爱国贼的胜利,人民的苦难
    说轻松一点,“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硬着陆。
   说严重一点,“五四”以狂风暴雨的形式,将新文化运动点亮的“民主与科学”的火炬给浇灭了。几千年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葬送了迄今最后一次复兴的希望。尤其后来一些无良心历史学家利用了“五四”,曲解了“五四”,至今还在欺骗、误导国民。
   “五四”之后,中国人就在自卑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由地呼吸,直到今天。
   直到今天,我们居然还要做90年前就已经做过的,有关“走出中世纪”的启蒙!!!
   天不佑中华,我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