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之巨人vs铠之巨人:宋耀如成功教育宋氏三姐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02:09
         20世纪的中国,群星闪耀。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史称“宋氏三姐妹”,可谓是这个世纪的璀璨明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宋氏三姐妹”随同她们的丈夫,以个人的突出才华和贡献改变了中国历史,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对中国妇女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宋氏三姐妹”作为女性而言,她们出生伊始,便走在时代前列,在多方面开创了“中国第一”,并在此后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追根求源,探究“宋氏三姐妹”的成长和她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我们应当把目光转向她们身后那位“不平凡的父亲”。“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名叫宋耀如。这位历史人物是如何成功教育和影响“宋氏三姐妹”成为历史名人的呢?

  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西合璧的家庭环境为女儿们提供了自由成长发展的最初舞台

  宋耀如有六个孩子,三女三男。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分别生于1889年、1893年、1897年,排行老大、老二和老四。宋耀如的人生经历很富传奇色彩。他是一个传教士、实业家兼革命党人。1861年10月17日,他出生于广东琼州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今海南省文昌市昌洒区庆龄乡牛路园村)的一户韩姓贫苦农家。1875年随兄长韩政准到爪哇谋生,在爪哇过继给婶母韩宋氏的弟弟,遂改姓宋。1878年,随养父到美国波士顿,在其开设的茶丝店当学徒。在这里,他大开眼界,受到美国民族精神中进取性和冒险性的熏陶,同时接触到牛尚周、温秉忠等中国近代首批留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决心去上学接受教育,遭到养父拒绝后便逃到美国海岸警卫队缉私船作侍童。1880年11月7日,他皈依基督教,受洗后取名“查尔斯·琼斯·宋”。翌年4月,在富商朱利安·卡尔的资助下,在达勒姆主日学校和圣三一学院(即后来的杜克大学)就读,1882年转学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专修神学,1885年5月毕业。这4年的学习,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学识,尤其是神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也结交了一些忠实的朋友,为他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生,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他不想马上回国,希望再多留一两年学医,但遭到了拒绝。1885年12月,宋耀如随监理公会传教士、医学博士柏乐文启程离美。从1878年到1885年,宋耀如在美国生活了8年。这8年正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时期,美国的一切都对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语言到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性格无不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基督教教义和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更是成为左右他人生道路的两大主导精神力量。

  1886年1月,宋耀如抵达上海,从此开启其在中国本土传道和革命的人生旅程。归国后,宋即随柏乐文赴苏州,共住数周后,奉命搬到当地的华人布道员曹子实处,向他学讲上海话。同年11月,被派往昆山传教。后又曾被派往七宝和太仓传教。在中国本土传教经历中,宋备历艰辛,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外国强权对中国人的压迫有了更加感性、深刻的体会和认识。1890年10月,宋耀如自请改为本处传道,此后便在上海定居下来,执教于慕尔堂内的主日学校,并热心组织“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入经营工商业,在自家地下室里开办小型印刷厂,为“美国圣公会”印刷圣经,还担任上海阜丰面粉公司的经理等。

  1887年,宋耀如与倪桂珍结婚。倪桂珍出生在上海一基督教世家,自幼入耶稣教,四五岁即读书家塾,9岁入学校,15岁升西门裨文女学,18岁卒业,精算学,尤嗜西琴。婚后,她即随夫在昆山、七宝、太仓等地巡回传教。相同的信仰,相投的性格和志趣,让宋耀如、倪桂珍过着恩爱、甜美的生活,也给将要出生的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美满、融洽、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在基督教平等博爱思想和美国民主精神的影响下,这个家庭,对每一位孩子的降临,无论男女,都欢欣愉悦,平等对待,完全摈弃孔孟之道,毫无当时中国盛行的重男轻女思想。尤其是长女蔼龄,更得宋耀如的偏爱。自从宋庆龄有记忆以来,深感父亲不仅以每个中国人给他的儿女的感情,而且用超常的感情去爱护他的家庭。他挨次地尊重他的儿子,他疼爱他的女儿像疼爱他的儿子一样。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般父亲所办不到的事情。

  回到中国的宋耀如,尽管为了有效地传教,努力学习上海话,蓄发留辫,特意换上中式服装,同周围的农民打成一片,但在诸多生活细节上他仍保留着美式习惯和审美情趣。英语成为他惯说的语言,常常不加思索即脱口而出。他虹口的住宅是仿照19世纪美国南方的建筑式样建造的,里面的布置和摆设是中西合璧的,既有配置红木桌及立式小凳的中式客厅,也有摆设钢琴、扶手椅和沙发的西式客厅,让中国客人最新鲜的则是精美、舒适带有弹簧垫的美国式沙发床。他的饮食习惯也是西式的,宋夫人于是成了一名出色的西餐厨师。他的孩子们从小就熟悉西餐,女儿们还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一些美式烹调的奇特花样。

  因此,宋家女儿们出生伊始,就生活在一个从语言、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中西合璧的家庭环境中。尤为可贵的是,宋耀如具有远见卓识,有着充满苦涩的生活经历,深受基督教教义和美国民主精神熏陶,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准备“有意识地以‘不计毁誉,务必占先’的精神培养子女们应具有崇高理想、不畏艰险和热爱祖国的意志”。这为女儿们准备了一个崇尚平等、自由、独立、创新、坚忍、爱国的思想大熔炉,让女儿们从坠地之始就享有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独立自主的权利,鼓励女儿们从小就勇于追逐梦想,为女儿们搭建了一个与绝大多数当时中国女性不同的成长平台。
       不计毁誉,依照美式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培养女儿们

  尽管宋家的家庭日常生活由母亲倪桂珍主持,但相对于母亲的严厉、固执和循章办事,父亲的亲切、热诚和随和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况且,决定孩子们教育方针的大事往往还是遵从父亲的意见。宋耀如表面上亲切、随和,但骨子里却是一个蔑视传统、勇于创新和执著追求的人。他对中国传统的压抑个性和循规蹈矩的陈腐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在美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必然趋势和美国教育的价值,因而,他下定决心要敢为天下先,让他的子女接受最好的、道地的美国式教育。在孩子们未入学前,他就开始按照自己在美国得到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来培养和锻炼他的孩子们。

  宋耀如坚决摈弃旧习惯和旧传统。他不让女儿们缠脚,免除缠足之苦。他免去了古典教育中无关紧要的“修养”,如传统私塾中教授的《女儿经》《对对》等。当他看到女儿们因不喜欢刺绣捉弄师傅而遭到妻子的严厉训斥时,他对女儿们厌恨女工活计寄予同情,并聪明地说服妻子“眼睛最好用于阅读”。

  宋耀如允许孩子们自由玩耍,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并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认知世界。作为父亲,宋耀如对女儿较儿子们更为宠爱。当蔼龄还在蹒跚学步时,性急的父亲就买了一箱皮球让她追逐。当女儿跌倒时,他并不急着去扶起她,而是笑着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他虹口的住宅处在荒郊野外,周围是农田菜园,但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当她们踏坏了附近乡民种的菜时,父亲也只是拿出一笔钱付给他们,让他们别干扰他的孩子,让孩子们在乡村里尽情地嬉戏,体味大自然的魅力。暑假的夜晚,宋耀如常常唱起他在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采集来的英文歌曲,纯美洪亮的歌声让孩子们着迷,让他们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妙。蔼龄10岁生日的时候,她还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女孩,那是父亲专门托人从国外运来的。他常和蔼龄一起在田间小道上尽情享受骑车的新奇和快乐。

  宋耀如很注意训练孩子们的意志力。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制、忍耐,养成不畏艰险、坚韧的品格。上海的初春乍暖还寒,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更为寒冷,但宋耀如却特意带着蔼龄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而4岁的小庆龄也对此产生兴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父亲尊重她的意愿,自此以后,庆龄也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宋耀如还经常带领孩子们野外徒步旅行,和蔼龄、庆龄一起禁食,抵挡食物的诱惑,学会忍饥挨饿。

  宋耀如很早就注意引导孩子们阅读书籍。他特意为孩子们从美国订购了大量儿童读物,与妻子一道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孩子们阅读,这使她们养成了勤于读书的好习惯。蔼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时,依照父亲的推荐,研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新泽西州萨米特镇图书馆馆长路易斯·莫里斯记得宋庆龄和宋美龄这两个姑娘读书如饥似渴。庆龄“那个严肃的姑娘”,贪婪地阅读成年人读的小说、传记和历史等,“远远超出她那个年龄的普通姑娘的口味”。美龄则爱读《小兔彼得》。据说在她10岁时,就已读完了狄更斯的所有小说。她自己回忆在皮德蒙特时的生活说:“我读了大量的书。我最喜欢坐在住房旁两棵树之间的那条长凳子上看书。”

  至于语言,宋耀如在孩子们刚学话时就注重对她们进行英语会话的训练。他还专门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孩子英语和拉丁语。蔼龄3岁时,步惠廉牧师在同她对话时就发现她的英语会话能力一点也不比同龄的英美家庭小孩差。马克蒂耶学校除语文外,其余课程一律采用英语教授。宋家姐妹在校学习时都不存在语言上听不懂的问题。在注重培养英语能力的同时,宋耀如也不忽视中文教育。他严格督促孩子们练习毛笔字,还请曾教过他中文的老先生教授他们古典文学。

  宋耀如还尽可能地锻炼孩子们的讲演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孩子们会写字会画画时,宋家客厅的一面墙壁就成了展示墙,上面钉上了孩子们的绘画、习字、用中文或英文写的文章等。每当有相熟的客人来访,这些作品的作者们都要当众演说,说明他们的构思。他们家还经常召开小型演讲会,孩子们担任主讲。1898年,宋耀如还和长女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自己写。印刷业务最初由父亲承担,不久孩子们就亲力亲为。孩子们还负责把报纸推销出去,蔼龄把她的创刊号推销给了两位表兄。这份报纸一直办到宋耀如最小的两个孩子子良、子安进入圣约翰大学附中时才停刊。在这片自由的天地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才干迅速得到增长。

  宋耀如喜欢看到孩子们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尽一切可能尊重女儿们的决定,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上海的马克蒂耶学校是由美国南卫理公会创办的,是为中国女子开办的一所最重要的外国学校。当蔼龄只有5岁时,她一心向往着进入这所学校,并向父亲提出了入学请求。父亲尊重女儿的选择,帮她一起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奇迹——年仅5岁的孩子成了一名寄宿学生。学校的桌凳是为大孩子制作的,蔼龄腿脚不够长够不着地,一小时左右的正规教育课让她的腿失去知觉。吃饭时,她抢不到放在桌子当中碗盘中的饭菜,总是吃不饱饭。而最可怕的莫过于夜晚,她不得不忍受单独一人躺在大寝室的孤独,直到晚自习结束。尽管如此,但在父亲的影响和培养下,年幼的蔼龄用异乎寻常的意志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坚持了下来。1902年,庆龄和美龄也一起来到这所寄宿学校,在这里培养独立生活、个人奋斗的精神。

  1903年,宋耀如请求步惠廉帮助宋蔼龄去美国学习。到那时为止,在中国仅仅真正有钱的人家才梦想着送他们的孩子出国受教育,而且,只有男孩才被送出去,还没听说一个女孩应该出国,但宋耀如毅然送蔼龄进入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该校是世界上第一所专为女子开办的大学。1909年,他又把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子文一起送到美国学习。宋美龄后来就读的威斯理大学校长麦克阿斐女士曾高度评价宋氏父母:“宋美龄的双亲在打破国内的习俗,送其东方生长的女儿来西方学校里求学时,实在需要想象力及勇气的。由于鼓励他们在一个文化中成长的女儿到另一文化中求学,宋氏父母实为东西文化融合的前驱。”
        在言传身教中用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感染、影响着女儿们,养成她们的崇高理想、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

  19世纪末期的中国正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同胞的苦难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宋耀如原始的爱国情感。宋耀如在美学习时,就表现出朴素、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毕业前,他曾表示:“当我结束我的学业时,我希望我能把光明带给中国人。”用传教来拯救国民,这是宋耀如最初的人生理想。但在他回国后的传教生涯中,逐渐意识到,单靠传教来拯救国民灵魂是无法改变中国现状的。要解救中国,除了上帝外,只有效法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在从事实业的过程中,宋耀如逐步走上了反对清政府统治的道路。1894年,他结识孙中山,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从此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和民主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从希望用传教来拯救国民到后来从事实业,走上反对清政府、支持民主革命事业的道路。成年后的宋耀如扮演了传教士、实业家和革命家等人生角色,而爱国情感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正是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让宋耀如决心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新式人物。他表示,3个儿子、3个女儿我要让他们通通接受美国教育,如果他们回国,他们的思想和我的一样,对于新中国,我们就有6个强有力的工作者了。的确,宋耀如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把对祖国的这种情感无声地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田。他经常给孩子们讲他在美国学习的经历和见闻,在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把基督教的博爱平等观念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自然地融化其中。他不顾危险,印刷宣传革命的秘密小册子,在经济上帮助孙中山,与他秘密商谈。这一切,幼小的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宋庆龄追忆说:“父亲在他住宅的地下室里设了一个印刷厂,印刷宗教书,也印刷宣传革命的秘密小册子。那时我们年纪都小,记得父母当时告诉我们切不可向任何人提及此事,也禁止我们拿宣传革命的小册子。父母后来还在经济上帮助过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童年时代,我们就知道有革命运动,那时,称之为‘长毛’‘拳匪’”。因此,可以说,三姐妹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的关注祖国命运的朴素的爱国之情和对革命的热情,主要得之于宋耀如的启蒙和教导。

  三姐妹在美国留学时,宋耀如坚持不懈地定期给她们写信,寄剪报,谈上海发生的事件,告诉她们中国国内局势和革命的发展。父亲的影响使蔼龄的根仍然牢牢地扎在中国的土壤里。尽管她在外表上有了一些变化,以适应所处的美国环境,但在内心深处,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的同学回忆说,有一次当一位教授赞美她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公民”时,宋蔼龄变得非常生气,当着同学的面驳斥说,我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中国公民,并以此感到自豪。宋庆龄的心情则经常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状况时喜时忧。辛亥革命爆发时,宋庆龄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象征民族联合的五色旗,她激动得满脸通红,把她房间的旧国旗从墙上扯下来,踏在脚下,高喊:“打倒龙!高举共和国的旗帜!”当她们从美国的大学毕业时,都成长为有事业心的优秀女青年。她们满怀热情,都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点什么。尤其是庆龄,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准备投身革命事业的爱国者。

  宋耀如不仅成功地教育了6个子女,让“宋氏三姐妹”成为风云人物,他自己也对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宣传基督教平等博爱思想,为改善中国妇女的生活状况、推行女子教育尽了一些力量;作为实业家和革命者,在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同时,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前进,其男女平等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处在先进地位,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父亲,成功培养了3个女儿,通过女儿,尤其是次女宋庆龄,继续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贡献力量。

  宋耀如成功地把3个女儿都培养成了领时代之先的新式女性。这一切,缘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取决于他对男女平等精神的崇尚、对民主精神的尊崇、对独立精神的践行和对祖国的挚爱。而对孩子天性和个人意愿的尊重,对孩子身心、智力发展的全面重视,在言传身教中对子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科学引导,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借鉴。